0

精选天鹅之死观后感汇总9篇

浏览

7289

作文

9

篇1:黑天鹅观后感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重温黑天鹅,又是另一番感觉,关键词:多重人格,自我同一性,完美主义。注在本文末附百度来的影视简介。

好多感觉但没有头绪不知从何写起,那就从完美主义说起吧,完美主义的确是一种失败的人格学说,直接导致走火入魔丧心病狂,因为不风魔不成活,不只是戏,是所有的东西,只有把自己迷失其中,才能捷近完美。个人认为越是完美的东西牺牲越大。中国的中庸之道确有其道理,凡事有个度,适可而止。越度总会付出代价,小则伤心失望,大则极度崩溃,丧失生命。从她母亲这个角度上来看给我的启示是把孩子当做自己实现梦想的工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非常非常懦弱无力的。在她那追求完美到几近病态的妈妈的“精心呵护”下,Nina的精神世界其实早已十分脆弱,充满了挣扎。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吃哪碗饭就是吃哪碗饭,不要让你的爱成为孩子的负担,在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时,也会伤了你历经世事沧桑的希望。

最近在翻看一些人的文章,无论大小人物,无论影视还是文学作品,有感而发的人越来越多,包括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世界开放了,还是我们大胆了,反正时代是进步了,言论自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黑天鹅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Nina的母亲在28岁生下她并被迫从芭蕾剧团退役,作为单亲努力抚养nina使其成为一流的芭蕾舞者。在母亲的眼中nina只有取得领舞的资格才能证明nina成功。她妈妈限制nina的吃食,外出的时间,指甲的长度,人际交往。nina遵从母亲的意愿,将寄居在自己身上的母亲的梦想一并承担,因而她亦觉得成为新的《天鹅湖》公演的领舞才是让母亲宽慰的途径。她不反抗,包括没有隐私权和自由支配的权利。可想而知,母亲在竞争激烈的面前既是不能抵消的驱使因素,也是内在本质人格和情绪不容忽视的的来源。

这样的抚养关系也能想见,在幼年时候nina和母亲的关系便是母亲用压力和期许来引导或者是纠正nina的前行方向,不能走岔路,不能反抗,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情绪,否则,便会如同在nina得到领舞的资格后她让nina吃蛋糕一样坚持执拗。在漫长的时光里面,nina学会怎样取悦母亲和避免让她生气。其实,nina是非常害怕妈妈的,有几幕画面是nina梦见或者是恍惚看到母亲的画作——那些面带浮光,拥有诡异表情的面部肖像——伴随的音乐是沉重而惊悚的,气氛也是昏暗静默的。就这样长达数年的真实情绪被隐藏,全权托付给了芭蕾,甚至连放抗的念头都不曾有过。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情绪是一种能量,在一个正常宣泄的场所被压制便会在不受欢迎的地方出现。nina被拒绝领舞,为了达成自己的梦想,抑或是妈妈的期望她去请求艺术总监。我认为,为什么她会在中途狼狈离开也和和妈妈的关系有关。常年同女性(妈妈以及芭蕾舞同伴)的相处让她有女性天生的清高和矜持,加之常年芭蕾的熏陶,这样的一个女性不会为了得到一种利益而放弃被视为如同信仰一样的坚持。她妈妈长达数年孑身一人的抚养,如同清水一样的自律和律他也让nina有一种宁为玉碎的信念。

转折点来自lily。nina天生具有白天鹅的柔弱和高贵,lily天生具有黑天鹅的桀骜和跋扈。当一个拼命争取的东西被别人轻而易举的得到便会产生嫉妒然后是羡慕。nina因为明白自己得不到lily所具有的特质反而更容易关注她。也会明白为什么自己怎样努力都学不会反骨和桀骜。艺术总监用不同的方式顺序语气重复的说:你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凤凰涅槃,化茧成蝶。怎样战胜自己了?便是找到反抗的方式,强硬的方式。而这恰恰是妈妈所不允许的。

因而,妈妈,lily,艺术总监,黑天鹅这四者从不同的方向施压,不断的缩小空间重重相逼。这是外在的因素引导她开始变化,要得到角色,要战胜lily,要顺应妈妈的期望只有找到内在的黑暗面才能成功。

来自潜意识的力量在更大的程度上驱使那个身着黑衣面貌相似的女子出现,白天鹅不能自己去反抗只得幻化出一只黑天鹅来代替自己的执行本真的欲望。这样,不受欢迎的情绪被意识压制了,在不受欢迎的地方以“情绪应激”的方式表现:幻想lily与自己同欢,幻想母亲的迫害,幻想lily的从中作梗,幻想lily一再相逼……到最后拿起玻璃,长出黑色的翅膀,一点一点以黑天鹅的方式做着让自己觉醒反抗的动作,最后成就了那个骄傲跋扈,为所欲为的黑天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唯美电影黑天鹅观后感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黑天鹅》的女主更为人熟知,其中的舞蹈部分也相当唯美。对于不少影迷的质疑,比如“很黄很暴力”、“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周末影院”等等,小编很抱歉没有迎合各位的口味,也表示这是我个人选片的问题,以【周末影院】的宣传和福利来讲,这个活动以及部门人员一直在努力,希望大家不要一概而论。

而单单谈影片本身,我以为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影片的细节处理得相当到位。比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Nina走路的姿势?影片多处镜头以Nina的背影切入,走路的样子战战兢兢,活像一只受到惊吓的小天鹅;再比如,那些Nina身上的异变,背上生出黑色的羽翼,脚趾之间粘连成蹼,直到最后在舞台上呈现的那个羽翼丰满的黑天鹅,无不是她一步一步疯魔沉沦,走向死亡,也走向完美。

“不疯魔,不成活。” 不是吗?

从小活在妈妈的保护或说监视之下的她,对妈妈有种抗拒但无法抵抗的畏惧之心,28岁的她还‘被’妈妈换衣服,赤裸着袒露在妈妈‘关切’的目光之下,房间里堆砌着毛绒玩具。Lily改变了她或者说成全了她,她仅仅凭借嫉恨和臆想,使自己变得神经紧张,变得dangerous,同样也变的perfect,就像她的前辈Beth一样。在Nina抹上Beth口红(很好看的唇釉,求色号)的那一刻,既是被黑暗吞噬的开始。

人身体里总有一星半点的阴暗面,Nina压抑了太久,黑天鹅这个角色需要她释放,包括性。她一点一点抓开了自己纯洁清新的皮囊,蜕化成了被嫉妒左右的可怖的黑天鹅。而舞台上的她无法再回到纯粹的白天鹅,她亲手杀死了原来的她,也真实的感受到了完美。

生命也晦涩难懂,也有沉沦和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唯美电影黑天鹅观后感

全文共 145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闲来无事,我看了美国电影《黑天鹅》,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异常沉重。

影片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芭蕾舞演员妮娜,她和退休芭蕾舞演员母亲艾丽卡住在一起,她的母亲是一位生活里只有舞蹈以及雄心勃勃职业目标的女人。好机会终于降临,当导演托马斯决定为新一季《天鹅湖》挑选新演员时,妮娜成为了第一候选人,不过她还有一个竞争对手——莉莉。托马斯要求演员能够一人分演两个角色:白天鹅和黑天鹅,演员不仅能演出白天鹅的无辜与优雅,还要演出黑天鹅的诡诈与放纵。妮娜是完美的白天鹅,而莉莉却是黑天鹅的化身。渐渐地,两位舞蹈演员的竞争与对抗进入了扭曲状态;同时,妮娜为了能够出演天鹅皇后,把黑天鹅的角色演得很完美,她入戏很深,开始不顾一切地探索自己黑暗的一面……

整个影片完全没有外景拍摄,没有白天明亮的光线,没有碧蓝的天空。从开始到结束,故事始终被置于昏暗甚至黑暗的背景下——训练厅、化妆间的长廊、黑暗的地铁、舞台等等,正如情节的推进对主人公内心的反复压迫。娜塔莉·波特曼以瘦骨嶙峋的身体、苍白的脸、惊恐不安的眼神,完美地诠释了那个清教徒般的舞者妮娜。演员舞台上的分裂促成了现实中隐秘人格的暴露,现实中的裂变又反过来成就了舞台上两种相反角色的塑造。而芭蕾舞者那追求至纯至美艺术境界的疯狂,使故事的主题浓缩成经典。

看完之后,我对人性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里,何尝不也具备着白天鹅和黑天鹅的两面性?——白天鹅代表“善”,即:纯洁、美好、善良;而黑天鹅代表“恶”,即:欲望、阴暗、狡诈等等。在我们初来这个世界的时候,心里白天鹅的成分会很多,我们曾经心怀美好,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们对社会的复杂性有了一定了解,为了生存,需要去适应,这时,心里黑天鹅的成分就会逐渐增多,而白天鹅的成分会被慢慢蚕食。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午夜梦回,一些事件会触发你内心的善良和纯洁,使你经常自省;也或许,你经常处于阴暗的麻木中,久而久之,你就不再是当初那个“纯洁”的你,或许你曾经被欺骗、被背叛……你不再相信这世间的美好,你的“三观”一再被重塑。每天,你都在“善”与“恶”的交锋之中,一念天堂,又一念地狱,你时常和自己斗争——和自己的欲望斗争,和自己的狡诈斗争,和自己的阴暗面斗争……你心里白天鹅和黑天鹅的成分也在动态变化着。

越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觉得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中间存在着“灰色地带”;人也不是非善即恶的,即使是善人,也会有恶的念头;即使是大恶人,也会有善良的想法——社会有多复杂,人性就有多复杂;反过来说,人性的复杂,又导致了社会的复杂,两者互为因果。而我们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在这个多元价值观的洪流中,或许会感觉到一次次被冲击,又一次次被颠覆,我们能够做的,无非是在一次次的冲击和颠覆中,努力站稳,不被洪流冲走,不被负面的价值观占据头脑。有时,说是受外界的影响,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和自己博弈,在和自己的欲望博弈?外面,或许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个“我”,一个由我的“各种想法”所营造出的环境。

无论如何,当我们从最初的纯真,到后来的复杂,再到终老时,回首自己这一生,我们依然要回归本真,回归人性最质朴、最纯洁的那一面。不过那时的“本真”,已然不同于起初的“本真”,而是一种历经沧桑世事后的沉淀,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珍宝……回顾我们这一生所遇到的人,不会有一个纯粹的好人,好到上善若水;也找不到一个纯粹的坏人,坏到干净利落。生命不过是空间和时间的产物,善与恶就如云和雨,风的走向左右了他们一刹那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黑天鹅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009 字

+ 加入清单

《黑天鹅》是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的第五部作品,这部作品也同样让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收获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

本片全文主要讲的是女主角妮娜在竞争舞剧中的天鹅皇后,并在练习中不断发掘自己的黑暗面的故事。因为妮娜是一名优秀的白天鹅舞者,她的“美丽、纯净、害怕、脆弱”以及对舞步的将近完美的掌控都十份贴切这个角色,然而,导演托马斯想寻找的是一名能够同时饰演白天鹅和黑天鹅的人选。

与此同时,妮娜的最大竞争者莉莉能够舞出黑天鹅的狂野与诡计,莉莉的热情能够更好地感染观众。虽然在最终妮娜还是被选为新天鹅皇后,但她同时也在被选上的压力中备受折磨,并且自己逐渐沦为了扭曲的人格。

在一开始,我是抱着对芭蕾舞的热情以及兴趣去观看这部《黑天鹅》,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部电影不仅仅是让观众欣赏芭蕾舞演员们的舞姿,更是让整部电影的扭曲与矛盾深深地抨击着观众们的内心。这部电影的最大的伏笔就是芭蕾舞剧中的黑白天鹅皇后这两个角色,一个纯真善良,一个诡计多端,却需要同一个人饰演,这也为日后女主角妮娜所展现出的性格做铺垫。这部电影中不仅一次的展现了妮娜的虚假幻想:她经常幻想出自己身上的伤痕,而那些并不存在的伤痕导致了她会毫无意识地自虐。除此之外,妮娜的竞争者莉莉也同样是导致妮释放自己第二面的原因之一,她假意邀请妮娜喝酒,并在酒中放药,让她抑制了自己的纯真的一面;同时,莉莉身为妮娜的最大的竞争者,让妮娜感受到了将要被取代的恐惧,更加刺激了妮娜的内心深处的黑暗。而最终导致妮娜在演出时释放自己的原因,是妮娜在得知莉莉是新天鹅皇后的备选人之后,妮娜对莉莉的愤怒以及自己的不自信。最后,电影以妮娜微笑的带着自己肚子的那一片血红色躺在保护垫上。这里可能预示着让观影者自己去遐想:妮娜的微笑是对于观众热烈的欢呼声,还是对自己所释放的黑暗的天性的满意?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整部电影都是充满了对于黑色的诠释,可以说是披着芭蕾舞皮的暴力因素的一部电影。不管是在芭蕾舞练习场还是在主角妮娜的家中,展现的并不是光明,而是一片昏暗,这也恰好体现了主角妮娜的内心。而妮娜本人的经历,也很可能是现代芭蕾舞演员的经历,她们对于芭蕾舞的完美的追求,以及对于主角角色的热忱,都完美地从这部电影体现了出来。

总而言之,整部电影的并不是从视觉中体现出惊悚的元素,而是对于观影者心理内心的震撼。而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小伙伴们,要考虑考虑再观看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天鹅之死观后感生如夏花

全文共 1392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去形容观看完《天鹅之死》后的心情,夹杂着失落、惋惜、与敬佩。这部出自福金之手专门为巴普洛娃的惊世之作,由芭蕾舞大师巴普洛娃极其细腻的表演与超凡的舞蹈天赋,而淋漓尽致地演现出死中求生的天鹅形象,它不仅给人以视觉的享受,而且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巴甫洛娃那种纤细,娇柔,略显忧伤的神态来表演出的"天鹅"深深地印在了许许多多观众的心里。它并没有过多地渲染"天鹅"对死的不安和绝望,而是着眼于"天鹅"对生的渴望和热爱,以其非凡的表现力,谱写了一曲生的恋歌。

《天鹅之死》,凄雅的意境伴着大提琴演奏出的抑郁的旋律,以及舞蹈演员优美柔软的肢体动作,向我们诉说着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在宁静皎洁的月色下,一只白天鹅忧伤地抖动着翅膀,在湖面上徘徊。白天鹅身负重伤,但她渴望重新振翅飞向天际。她轻轻地抖动翅膀,艰难地立起足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飞离湖面。但由于精疲力竭,白天鹅缓缓屈身倒地,渐渐合上双眼……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震撼于她美丽动人的身影,震撼于她对蓝天渴望的眼神,震撼于她踮起颤动的足尖,最震撼于它与死神的搏斗中抽尽全力抖动的翅膀。

每一次的翅膀的抖动,都寄予它那在空中飞翔的梦;每一次脚尖的踮起,都蕴藏着它对生命的希望。它为了能够重返天际而努力着、坚持着,它忍受着痛苦,与命运在搏斗,与死神在抗争。在它那一次次抖动翅膀,一次次踮起脚尖后,它还是没有脱离湖面,它那双虽已疲倦的翅膀仍在抖动,为了它心中的梦,哪怕只有一丝生的希望,它要坚持下去,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那么一种想法曾经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如果它没有那么努力的尝试,是不是就不会死?或者已经知道死亡临近,为何不静待死亡,静静的享受最后的安逸,而要在那之前忍受着痛苦?是求生的力量支持者它,它是与命运在搏斗,与死神在斗争。虽然结局是悲伤的,但至少有尝试过,有努力过。

《天鹅之死》所描绘的濒死的天鹅渴求重新振翅,孤身只影在平静的湖面上艰难挣扎,最终默默死去时的神情,也象征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与死亡,命运进行不懈反抗的搏斗精神。

生命短暂,生活中的我们却时常抱怨生命不够刺激和精彩,抱怨身边的一切都太过平淡,还有很多人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就轻易的放弃生命,以为死亡能逃避一切,()然而这只是幼稚的想法,死亡能代表什么呢,或者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生如夏

生命存在的过程本身便富有魅力,然而,很多人总是要在失去之后方才深感痛惜,总是要到年迈时才深觉遗憾和悔恨。那些轻视生命,视其为无物的人,可知世上有多少人每时每刻在死亡的边缘与死神搏斗,那种强烈的求生愿望,足以让每个人为之震撼与感动。

我们本该庆幸自己拥有美好的青春年华,庆幸于自己还未有白天鹅那般的飞翔经历,可以毫无顾虑地张开生命赋予我们的羽翼,努力追求生活,热爱生活。即便无法做到毫无遗恨地离开这世界,也应该竭尽全力去奋斗,减少自己对这个世界的遗憾。放下高傲的姿态,用心去感悟这个本有魅力的世界,学会珍惜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趁着年轻,去拥抱生命。

无论岁月在我们脸上增添了多少痕迹,无论世事在我们胸口划过多少到伤痕,只要我们还有呼吸的权利,就不要放弃生的机会!

我们需要的是坚强的活着,即使再困难再无力,也充满意义;面临死亡,我们要做的不是平淡地过完生命的最后时刻,而是在那之前,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那最后的时刻也能绽放出光彩。只要活着,便生如夏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天鹅之死观后感痛惜岁月与珍爱年华

全文共 966 字

+ 加入清单

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始于心智的进一步成熟,而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思考则源于对《天鹅之死》这部异彩惊世的芭蕾作品的品味。作品场景中并无华丽的色彩与夸张的布局,更不需要噱头遍地的明星阵容,单凭孤独的身影和高超的技艺便足以让观众愕然,进而升腾起一份对生命的思考。一袭白影便让古今观众把这部经典咀嚼得百味丛生。

作品中的天鹅形象深深地印于我的脑海,那是一种很特殊的象征。天鹅作为一个唯美的意象存于苍茫的天地间,这种情境本来就值得歌颂,但作者却偏偏把一份苦难降临到它的头上,造就了美丽与痛苦的一种交织。天鹅轻轻徘徊在湖面上,大提琴奏响忧郁的旋律,尽管身负重伤,尽管即将与世长辞,但它浑身上下一直散发出一种顽强的气息,抖动翅膀,是为了不让心灵停歇,立起足尖是为了让灵魂继续站立,尝试再次飞翔是为了感受活着的踏实。活着的欲望此刻构成了它思想的全部,所以它保持着最激烈的抗争状态,纵然如此,却依旧逃离不了悲惨的命运——它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对生命的不尊重必然会换来沉痛的恶果,但面对生命的即将逝去,却仍然能聚集身体里所有的勇气来对抗命运,把一段短暂而涅槃的生命演绎得如此耐人寻味,这又是一种望而生畏的境界。天鹅尚且有如此灵性,值得永远歌颂,于我们人类而言呢,是否也有着这样一腔热爱抗争,不服命运的热血,在历史长河中翻腾?诚然,人与动物的种族界限一直明显地存在,而在对生命的抉择上,又变得如此的平等,所以,在《天鹅之死》中,主角即使是一只天鹅,却能在空旷的舞台上,由始至终展现出生命的迷人与抗争过程的美丽。

在生命长河中,是否有一种怀念叫痛惜,也是否有一种向往叫珍爱?当一个人愿意在生命长河的尽头,停下漂流的脚步,而后怀着一份痛惜的心情缓缓回过头来,对往昔的生命从头到脚再回忆一遍,那是否意味着他真的可以带着自己心底里的一份从容离开这个世界了呢?就像舞台上的天鹅,它心底里肯定也藏着自己的故事,也正因为那些故事的存在和自身对它们一次次的默念,才成就了天鹅屡屡展翅欲飞的过程,在它说来,以往飞翔的快感已经深深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了,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坚定地追求……

趁着年轻,尽情地拥抱生命吧,即便我们没有天鹅的飞翔的经历,也没有对其热切的追求,但,总有一道风景令人沉醉,总有无数身影伴随左右,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想念的东西的。

与其痛惜岁月,不如珍爱年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唯美电影黑天鹅观后感

全文共 1337 字

+ 加入清单

一部唯美的电影,一部惊悚的电影。

影片里的演员都是美女,很漂亮.这是这部点电影给我的初步印象。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很丰富内容告诉观众。

舞者妮娜(娜塔丽-波曼饰)已经二十八岁,技艺无可挑剔,却一直以来没能成为她们艺术团的台柱子。她的艺术总监,法国人托马斯告诉她,“四年来,你每一次舞蹈都毫无瑕疵,但我从未见你失控,从未见你释放自己。”。是的,一位谨慎,优秀,不允许自己犯错 要求完美,不能施展自我的女芭蕾舞演员---妮娜,她演绎代表着善良,纯洁,懦弱的白天鹅,当仁不让是最佳人选。但团领导为了给团创受益,为了博得观众的喜爱,为了把芭蕾舞演绎的更完美,他决定演黑白天鹅的演员让一个人来演。这给妮娜带来了挑战。尽管后来她终于有机会在《天鹅湖》中一人分饰黑白天鹅两角,成为当女一号,她却始终惴惴不安。

妮娜,是妈妈眼里的乖乖女,每天很认真的练舞蹈,力求每个动作做得完美。每当她很累的时候,她只是在自己的床上静静地躺着,似乎内心总有什么被压抑。她消瘦的身体,让人看着心疼。还有她背部的皮疹,这是她内心压力的躯体化表现,这也让人心疼。我知道,我是把自己的某些情绪投射在她的身上了。我的大女儿身上的某种气质特别的像妮娜。这让我内心很不舒服,有点自责。我在反思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把自己的某些期望,焦虑,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嫁给了孩子。希望通过孩子来实现我的自我价值。

再回到剧中,白天鹅的矜持、优雅和无害是尼娜本色,她演绎白天鹅完全不成问题,但事情的关键在于,她要如何化身为邪魅而妖冶的黑天鹅。怎样才能把把黑天鹅的野性,激情,自我,以及对王子的诱惑表达出来。

一人分饰两角的尼娜,在现实中也日渐分裂。她难以突破多年来“妈妈的乖女孩”的角色。导演为了激发他内心的自我,亲吻她,性侵犯她 甚至把这一角色给了团里的另一个女孩儿。此时,妮娜内心万分痛苦.她觉得她的竞争对手是靠色赢得机会,此时她出现幻觉,尼娜被幻觉和欲念折磨到几近疯魔。她把自己内心的那份“黑天鹅”幻化成竞争对手,她用玻璃碎片刺伤了对方(其实是刺伤了自己),她内心的黑天鹅几番挣扎破茧,终于成功完美的被演绎。

人性一半天使一半魔鬼吗?一位印度老人对孙子说,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愤怒、嫉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代表温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哪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你的心所朝的方向就是你未来人生的路!

白天鹅,黑天鹅,也是妮娜人性里典型的两面。她被欲望,名誉,地位,所奴役,为之疯狂。

这又让我想起在炎风神经症群做值班咨询时,有时会遇到某位求助者,自述有幻觉。看到此电影,也更能理解这些有幻觉的求助者内心的苦楚。这样的患者,属于精神分裂症了。还有些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求助者,导致自己患上强迫症。这些人,内心也住着一只黑天鹅,一只白天鹅。犹如上边印度老人所说的两只狼。

再回到影片尾声,妮娜带着伤完美地演绎完白天鹅,她从高出跳落下来,躺在垫子上,从腹部取出半截玻璃碎片。我相信妮娜终将会借着天鹅的躯壳,找到自己。

再次呼吁家长们(包括我自己)教育孩子,其实质是父母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放弃自己的“执”,让孩子做他自己,成为他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黑天鹅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148 字

+ 加入清单

《黑天鹅》讲述的是主人公妮娜,一个芭蕾舞蹈演员因为不堪精神上的重负而患上强迫症和精神分裂,最终走向自我的毁灭。她生活在母亲的愿望和期待中,被母亲强势的过度保护中包绕成一个听话乖巧、小心翼翼、追求完美的小公主。

电影的开场即以妮娜的梦境作为场景,黑暗的舞台,黑衣男子幻化作恶魔施魔法于妮娜公主将其化为天鹅。梦境表达了妮娜渴望成为《天鹅湖》领舞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也许是来自于母亲的愿望或者自己单纯的渴望。

妮娜在原来的生活中是个小心谨慎,听话的小女孩。她的母亲因为当初怀孕后放弃芭蕾舞蹈事业,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她的女儿身上。妮娜的生活都在她母亲的掌握和保护中。妮娜一开始也认同母亲的欲望,活成一个小公主。而一个被过度保护又有着高度期望的环境却容易形成精神症。妮娜在跳芭蕾舞时小心翼翼跳每一步,对追求完美出现了强迫症。

妮娜后来成为了黑天鹅的领舞人选,她的完美乖巧是白天鹅,她欲望,野心是黑天鹅的一面。她从小接受的光明面,她对自我完美的追求,过高的自我期待不允许她有黑暗的气息。但是她俞害怕表露出负面情绪就俞加抑制。在舞蹈中,她的追求完美和小心翼翼与舞蹈老师要求的黑天鹅的奔放充满诱惑力相悖。黑天鹅的领舞成为了她的重负。舞蹈老师教她对性和欲望的探索,探索的也是她心理的阴暗面。而后出现的舞者莉莉的奔放热情充满诱惑力正是黑天鹅所需要的,而妮娜的被压抑的负面情绪也在莉莉身上找到突破口,莉莉成为她阴影的投射对象。

莉莉一开始让她觉得不安,但后面开始被莉莉吸引。她开始了和母亲的反抗,和莉莉出现喝酒,嗑药,在酒吧里狂欢。并在她独自离开酒吧却以为是与莉莉一起,到梦到与母亲冲撞,与莉莉欢爱,最后从清晨的惊醒结束。事后莉莉的说辞让妮娜恍惚意识到内心的阴暗面的与胆小怯懦的自己相视相对。

之后,妮娜开始有了白日梦,莉莉与总监在后台的交媾,自己背部生出的羽毛以及如天鹅般的折断的双腿,化妆间里想要取代她的黑天鹅以及她以为的黑天鹅之死……妮娜心中的黑天鹅终于强化到以意识的形态出现在她现实的生活中,混淆了她的正常思维。她在化妆间内,白天鹅最终捉起碎片刺向黑天鹅。白天鹅内心已经被黑暗气息所取代,她成为了舞台上演出精彩的充满诱惑的黑天鹅,她全身充满了魅惑。她完成了黑天鹅的锐变,获得了成人身份,她才体验到了完整的自体的统一性,才体验到了“完美”。她长久的抑制终于释放了出来。但也走向了毁灭。

电影中妮娜的背部的抓痕,既是她强迫症的的一个表现,抑制不住的抓挠,是她面对重压的焦虑,也是她内心的黑天鹅不断的孵化,内心阴暗面的扩大。

成长的环境,父母的行为对人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父母应该由孩子按照真正自我去成长,发展自己的爱好。而人也应当充分客观审视自我,寻找真正的自己,接受自己的方方面面,充分体验由光明和黑暗共同构成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