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白的故事《赠汪伦》扩写作文合集2篇 作文怎么写(20篇)

浏览

6126

作文

42

篇1:鹞死怀中故事扩写800字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在位期间,当朝宰相是敢于直言,数次上谏的魏征。他被唐太宗称为“吾之明镜”。唐太宗对这位宰相是又敬又怕,不敢让他抓住自己的缺点,就像个偷糖吃的小孩儿怕看见父母一样。

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训练有素的鹞鹰,太宗觉得新奇,是爱不释手。就连批阅奏章时,右手执笔,左手时时地举起来。一举起来,这鹞鹰就飞冲过来,停在他的臂上。太宗再发个口令,叫它冲出去。如此举举放放,时间浪费掉不少,奏折也俞积俞多。

恰好这时魏征进来报告要紧事。太宗大老远就听见魏征踢踢踏踏的脚步声,可这时手臂刚刚举起,放下又不能叫那鹞鹰在半空来个急停。只好继续举着,待鹞鹰落到臂上,急忙往内一拢,双袖一笼,将这鹞鹰藏在了怀里。说时迟那时快,魏征紧接着就进来了。本来藏得是“天衣无缝”,谁知鹞鹰不明就里,在太宗怀里闷叫了一声,正巧被魏征听到了。魏征表面上不动声色,走至太宗面前的椅子上坐下,开始汇报重事;汇报完了又说道:“臣以为陛下仍需在政事上做更多努力…”谈古论今,说纣王好妲己幽王喜褒姒;季汉后主痴酒色南陈末君迷诗词等等,言下之意是旁敲侧击这唐太宗玩物丧志的毛病,劝勉他尽早改正。

唐太宗一听魏征的话,知道事情被看穿了,虽然魏征说得隐晦,自己那点儿皇帝的面子还是没地儿搁了。既然没了面子,何苦把鹞鹰也赔上。于是他也婉言开口:“孤知道了,决心立刻努力。郑国公看这奏折,顾现下努力,今日能批完吗?”言下之意他想开始批奏折了,请魏征也早早离开。

这两个人隔着层窗纱谈话,魏征心里倒也清明得很。他又开口道:“陛下先不用着急,臣再与陛下‘剪烛长谈’些时候,想必陛下能够事半功倍,臣自己也能长进不少…”

唐太宗听魏征这话心里都凉了,怀里鹞鹰早没了动静,不知是死是活。等到魏征终于讲完离开后,把鹰掏出一看,已经捂死在怀里了。唐太宗是气得哭笑不得,既心疼这鹞鹰,又知道魏征是为了他好,恨不起来。这样的事情,魏征做得多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唐太宗修补这可以摧毁千里之堤的蚁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诗人李白的故事

全文共 1015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诗人李白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住在采石矶的李白,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都被他踢出门外。

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这样的大酒壶呵!”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啪”!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他转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钱!”

李白一挥袖子:“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很不耐烦,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李白还以为是酒,高高兴兴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呸”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他气坏了,想找店主论理去。又一想,和这种人没讲头!可是采石矶一带就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贴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写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壶下肚,他便暂时忘记愁苦;把雾漒鳚鞯氖澜纾?看个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这满目凄凉的采石矶头,连唯一能使他解闷的酒都没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李白小时候的故事600字作文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我在《挖掘孩子潜力的101个勤学故事》这本书里看到了我国古代诗人李白小时候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诗人,小时候他就聪明过人,但非常调皮,常常是猴子屁股坐不住,学了一会儿就想跑出去玩,没什么定力。

一天,李白正在念书,突然听见窗外鸟儿那欢快的叫声,李白又开始走神了。现在是春天,花开了,树绿了,小草也发芽了,到处一片花红柳绿,老待在家里多闷啊。于是,李白放下书本,乘家里人不注意,溜到山上去玩了。

李白一路走,一路唱,山上风景如画。李白玩的兴高采烈、心花怒放,根本不记得学习这回事了。走着走着,李白突然看见一间小房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在门口很认真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很好奇地跑上去问:“老婆婆,您磨这根铁棒干什么呀?”“我缺一根缝衣服的针啊,所以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来用。”老奶奶回答道。李白觉得太不可思议,惊讶地说:“缝衣服的针那么细,这根铁棒又这么粗,您要磨到什么时候啊?”老奶奶很有耐心地说:“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回到家里,李白越想越惭愧,心想老婆婆都有决心把铁棒磨成针,自己为什么没有毅力把知识学好呢。

从此以后,李白开始发奋图强,用功念书,终于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大诗人李白都能刻苦学习,而现在的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儿挫折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毅力。只有做有决心、有毅力的孩子,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李白小时候的故事6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扩写《赠汪伦》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个李白的诗人,非常喜欢游山玩水,吟诗饮酒。一个叫汪伦的绅士非常敬佩李白的才气,很想和李白成为好朋友,于是他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先生好饮乎?此地有家万家酒店。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如果先生你想来之乎,请在桃花潭前等之乎。过了几天,李白收到了这封信,马上驱车前往桃花潭。李白到了桃花潭前,果然有一个人在那坐着。李白马上跑过去问:“您就是汪伦?”“正是正是”。汪伦答道。可是,李白并没有看见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大笑着说:“哈哈,先生您上当了!十里桃花指的是十里外的一株桃花树,万家酒店指的是姓万说的人家开的一家酒店!李白大笑道:“哈哈!我这个“诗仙”竟然上了你的当了!我要走了”!汪伦大叫:“哎,别呀!别呀!在我家住几十天吧!我家有好多美酒呢!”李白一听,乐了:“好,好,有酒就行!”两人坐上马车,来到了汪伦家。这几天,汪伦天天陪着李白吟诗作对,喝酒散步。一转眼就到了第九天,李白在汪伦家住的最后一天了。李白对汪伦说:“我们去看看桃花潭吧?”汪伦同意了。李白二人来到了桃花潭,李白拿出了他得“美酒葫芦”喝了起来。直到夜晚他们才回家。第二天,李白要走了,李白踏上小船,小船开动了。李白忽然看见汪伦正在为他唱歌。李白不禁诗性大发,吟出了《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从我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亡羊补牢寓言故事扩写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个少年,家里养了许多羊。他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便是将草料放进羊圈,听着羊儿咩咩欢叫的声音,看着羊儿开心吃草的样子。一天傍晚,他砍柴归来,看见羊圈破了个窟窿。因为又累又饿,他没怎么在意这事,回屋子吃了些食物,便躺在床上睡着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就捧起鲜嫩的草叶朝羊圈走去。哎呀!羊圈破的窟窿似乎比昨日更大了些,他三步并作两步跑进羊圈数了数,羊少了好几只。

羊呢?他自言自语地说。这时,一位老邻居走过来对他说:一定是夜晚,大灰狼从坏了的羊圈里钻进去把你的羊叼走了。你家的羊不见了,但现在修补羊圈还不算晚。少年心中十分懊悔,心想:如果昨晚把羊圈修补好,羊也就不会跑掉。但是,正如老邻居所说,虽然少了几只羊,再补羊圈也还来得及。

于是,少年赶紧从屋里拿来工具,敲敲打打,一会功夫,羊圈修补得结实牢固了。从那以后,他还是每天快乐出门快乐而归,家里的羊再也没少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错误发生的时候,如果及时改正和补救,还不算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李白跳月的故事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

李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白赏月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李白那些有趣的故事

全文共 5579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后中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中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李白那些有趣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卑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人名山游”,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李白赋李花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谪仙人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著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

除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的有名传说外,天宝遗事亦有记载李白曾於便殿为明皇撰诏诰,时十月大寒,笔冻莫能书写,明皇命妃嫔数十人侍立在旁,各执笔呵之,李白再取笔书写,可见他颇受皇帝宠信。

海上钓鳌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谒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回答:“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再问:“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果然气势不凡。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於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传说李白曾写诗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诗辛苦。

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书。原来,由於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於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著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於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三章。

三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三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於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

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调》以及围绕著这三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捶碎黄鹤楼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风波。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於是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

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诙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胫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逸闻趣事

一首令李白口服心不服的唐诗

李白不但被历代的文论家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超一流的伟大诗人,就连“诗圣”杜甫对他都是推崇备至,曾称赞他“诗无敌”,“敏捷诗千首”,而李白本人也很心高气傲。不用说,同辈诗人的作品,是很难入得了李太白法眼的。但是,偏偏就有一位只比他大两三岁的同辈诗人的一首七言律诗,不但入了李太白的法眼,据说甚至曾让他束手无策,郁闷不已。这个诗人就是崔颢,他让李白束手无策的作品就是著名的《黄鹤楼》,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宋代有多种诗话记载:李白登黄鹤楼,看到崔颢题写在楼上的这一首诗,并没有像通常那样,也即兴赋诗一首,题写在楼上。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上说,李白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该闻录》、五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第一“崔颢”条下,都有类似的记载。这些文献同时还记载,李白虽然当时没有写诗就离开了黄鹤楼,但是他口服心不服,一直暗暗跟崔颢较着劲。有人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为了跟崔颢《黄鹤楼》一决高下而写的。还有人说,李白的另一首《鹦鹉洲》诗也是跟崔颢《黄鹤楼》较劲的作品。如此说来,李白对于自己没能在黄鹤楼上写出超过崔颢的诗,是耿耿于怀的。计有功虽然记载了李白不服气崔颢《黄鹤楼》的故事,但是他对此事持怀疑态度,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也不认为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有跟崔颢《黄鹤楼》叫板的意思(《唐宋诗醇》卷七)。我个人认为,史实固然难以考证,但是,姑且相信真有其事,把它作为一桩文艺佳话来谈论一下,也是可以的。至于《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一诗,我赞成明人杨慎的说法,它是一首伪作。

先摘录李白的这两首作品如下: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那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和崔颢的《黄鹤楼》相比,究竟是哪一首作品更胜一筹呢?一般来说,历代文论家均不很看重李白的《鹦鹉洲》一诗,但有不少论者认为,《登金陵凤凰台》可以与崔颢《黄鹤楼》相媲美。例如,元人方回曾说,“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瀛奎律髓汇评》卷一)。清代王夫之在严词批评宋人李白诗不如崔颢诗的说法之后,认为“太白诗是通首混收,颢诗是扣尾掉收;太白诗自《十九首》来,颢诗则纯为唐音”。在王夫之看来,唐诗是不如汉诗的。王夫之更具体指出,崔颢诗第一联就远远不如李白诗,崔诗“意多碍气”(《唐诗评选》卷四)。爱新觉罗·弘历也曾称赞二诗,“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唐宋诗醇》卷七)。也有一些人认为李白的诗超过了崔颢的《黄鹤楼》。例如,明代瞿佑就认为,《登金陵凤凰台》比起崔颢《黄鹤楼》,是“十倍曹丕”。瞿佑这样说的主要根据是,李白的“爱国忧君之意”“远过”崔颢的“乡关之念”(《归田诗话》卷上)。

当然,也有不少人虽然没有直接把李白诗跟崔颢诗作比较,但实际上是认为李白诗不如崔颢诗的。宋人严羽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清金圣叹认为后人都无法跳出崔颢《黄鹤楼》的樊笼(《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三);纪昀称崔颢诗为“绝调”,赞其“意境宽然有余”(《瀛奎律髓汇评》卷一);沈德潜称崔颢诗“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集》卷十三),等等,莫不如此。

我个人认为,两首诗的确难分高下,也不必强分高下。但是,跟明代瞿佑的观点相反,我认为,作为诗歌内含,“爱国忧君之意”还不如“乡关之思”。此外,既然大家都认为是崔颢诗创作在前,李白诗仿作于后。那么,单从尊重原创这一点上说,我们的态度也无妨稍稍向崔颢倾斜一下。即使认为崔颢《黄鹤楼》稍胜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筹,也无损李白一丝一毫的声誉。

自从宋代著名诗歌理论严羽家提出唐人七律诗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之后,后人也提出了不同意见。意见主要有两种:明代何仲默、薛君采等认为当以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为第一(杨慎《升庵诗话》卷十),清潘德舆认为当以杜甫《登高》为压卷(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沈佺期、杜甫诗照录如下:

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都是不错的诗,至于哪一首更好呢?读者朋友自己去判断好了。说了半天,正题,即崔颢《黄鹤楼》究竟好在哪里,几乎被遗忘了,这里补说几句。关于崔颢《黄鹤楼》的好处,前人主要有这样一些说法: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宋·刘辰翁);宽然有余,无所不写(明·谭元春);意境宽然有余(清·纪昀);意在象先,神行语外(沈德潜)。总而言之,就是说,崔颢的诗写得大气。我个人最欣赏的有三点:一是对于道家追求飞升不死神话的彻底否定,富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二是旖旎、高亮度的景物,竟然蕴含着浓浓的乡愁;三是“悠悠”“历历”“凄凄”等词语以及首联的歌行句式等,构成了铿锵回旋的音韵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亡羊补牢寓言故事扩写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放羊人正在屋里吃饭,他听到邻居在喊他,他急忙跑出屋外,看见邻居在他家羊圈旁,邻居说你还不快过来看一下,放羊人马上过去一看,谁知,这里有狼的爪印,而且羊圈旁边还有一个大洞和一块羊的骨头,放羊人一进去小羊们就疯了一样的在里面跑起来,一看就知道这里面有狼来过,而且还叼走了一只羊。邻居们都劝放羊人把那个大窟窿堵好,可谁知放羊人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人们拿他没办法,只好纷纷回家。

第二天早晨,放羊人像往常一样来到羊圈,一看,的羊又少了一只,而他依旧没有在意,时间一天天过去,一天,两天,三天每天他都有一只羊丢了,看来,他的损失越来越多。人们又去劝了他一次,可都是无功而返。

一次别人来这里买羊,他一只羊也没有。看见别人把大把的钞票放进包里,自己却一个子也没有,他想起了邻居的劝告,马上把羊圈补好了。

这篇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要知错认错,要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我们可不要学习牧羊人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赠汪伦》扩写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离开秋浦后,这还正琢磨着到哪儿游历一番,正好一位名叫汪伦的人听说,又十分欣赏李白就向他写信告诉他现在在泾州,听说先生喜欢喝酒,正巧这里有万家酒店;听说先生喜欢游玩儿,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来看看吗?李白一听说:“好啊!正愁没地方去呢。十里桃花可真是奇观,万家酒店,嗯……又可以一饱口福了!”说罢,踏上了前往泾州的路。刚到岸边,便看见汪伦在岸上恭候。互相寒暄之后,李白迫不及待的让汪伦带他去赏十里桃花、喝遍万家酒店。汪伦一愣,说:“朋友,我把您骗的够深啊!这十里桃花,是这十里的桃花潭,万家是这里酒店店主的姓。”说完哈哈大笑。李白有些扫兴,准备离开时,汪伦劝住他说:“我家中有些好酒,请先生留步。”李白一想,反正也来了,就留下几天吧。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李白坐在舟上,忽然听到按上传来了一阵富有节奏感的乐曲。李白一看,正是汪伦。心中思绪万千,也为感谢自己好多款待之情,便吟出千古名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

全文共 1892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

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与黄鹤楼有不少故事。李白第一次游黄鹤楼的时候,面对美景,自然是诗情大发。正想提笔赋诗,却见壁上已有诗作,那是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读完全诗,惊得半天没有说话,这等好诗,岂非凡人能做。于是李白感慨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

据说后来李白一直心有不甘,竟然还有让自己不敢下笔的地方,胸中块垒,难以展抒。后来到金陵,游金陵凤凰台时,一时兴起,便写下《登凤凰台》一诗,欲与崔颢一较高低,其诗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风格意境却有相似之处,而境界高远确也难分高下了。

十年之后,李白与孟浩然见了第二次面,这次李白写了《赠孟浩然》,以表达自己的朋友的钦佩。《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能得李白如此厚爱的人,当少之又少了。

李白和孟浩然,是相当要好的朋友。

据说,当时,李白是看了孟浩然的《春晓》,觉得这首诗写得很妙,而后二人成了朋友。

后来,一次,李白游黄鹤楼。诗情大发,正想提诗,却见崔颢的诗已然在墙上: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一看这诗,写得如此之妙,顿时间觉得自己刚才想好的那首诗,不如见崔颢的这一首。于是,诗兴也荡然无存。

回来后,看见孟浩然,就把这首诗说给了孟浩然听。浩然也觉得这首诗写得妙。

后来一次,李白独自游金陵凤凰台,效仿崔颢的格律,写了首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后来,把这首诗拿给孟浩然看,问他这首和崔颢那首比起,哪首写得好。

浩然却并没有明说。

李白也不再追问。

据他认为,如果是好诗,浩然一定会称赞几句的,一定是浩然觉得这首不如崔颢的,又顾及到朋友之情,才没有说。

后来有一年的烟花三月,李白和孟浩然又来到了在黄鹤楼,这一次,是为了送孟浩然下扬州。

面对离别,李白百感交集,吟出四句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听后,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说:崔浩写的是八句诗,你的只有四句。可是你的这四句却胜过了他的八句。

而后又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说:你知道吗,你这是赢在了我们二人之间的感情上啊。

可见二人的感情有多深了吧。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扩写《赠汪伦》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汪伦生性豪放,喜欢交往一些名士。而当时李白在诗坛上也是家喻户晓,远近闻名,于是,汪伦给李白写了一封信:李白,我是在泾县的汪伦,听说您家喻户晓,您能否到桃花潭与我汪伦见一面?听说,您喜欢游玩和饮酒,那您就更应该过来看看了,我这里有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呢!

李白听了很高兴,在公元755年,于是李白从秋浦前往泾州,李白一到了汪伦居住的地方,当地人汪伦就常常带李白去观风景和酿美酒款待李白,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也就深了,但是,李白总有一天要回到秋浦去,于是,在这一天,李白打算离开了,当汪伦知道李白要离开时,汪伦又准备了下酒菜与美酒,汪伦一手拿酒壶,一手拿酒杯说:“我们下一次不一定什么时候再见,我们干了这杯酒,我们的情就永远不会忘!”“好!”两个人越聊越起劲,聊到了理想和报负,聊着聊着,天色已晚,李白该走了。“李白,是兄弟就干了最后一杯再走!”李白又与汪伦喝了一杯,坐上小船,准备离开,忽然听到了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一看是当时村民和好友汪伦一起唱歌,便感慨道:“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我的一片情深。”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于是,李白吟了一首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矛与盾的扩写故事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以前,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这天,他又把自己的东西拿到街上卖。

“各位快来看啊!我这盾坚固无比!”那人神采飞扬地举着自己的盾,一脸得意劲儿,“它啊!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看他那样,拿着盾在众人面前晃了半 天,又拿其他东西故意敲了敲,刺上两下子。不料,他把自己的矛晾在了一边。

众人刚议论完,那人又拿出了自己的矛,在面前显摆了几下:“我的矛锋利无比,任何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说完,还在大家面前来了个不正经的枪法。哈哈!我 这么说,他们一定会羡慕我的!这下一定可以卖个好价钱!心里正洋洋自得,看着大家满面的笑意,哈!这下赚了!

谁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最后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不知如何解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地自容,面露难堪。 所有人冲着他一阵嘲笑,便一哄而散,最后只剩那呆呆站着的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扩写自相矛盾的故事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个楚国人,继承他父亲的遗业,卖各种各样的兵器,其父亲生前以诚信为本,生意兴隆,其人颇有雄心壮志,欲做天下第一买卖。有一天,他突发重病,奄奄一息的对他儿子说:“你一定要把咱家的生意传下去,不过要记住,一定要以诚信为本,不能骗人,知道了吗?”说完,便离开了这个世界。

第二天一早,天刚刚亮,他便起床准备到集市上去卖兵器,他把兵器擦洗干净,便出去卖兵器了。

他找了一个最显眼的位置,抽出一张布,将兵器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上面,其中一矛一盾显得格外耀眼,光彩夺目。他扯开嗓门开始大声吆喝道:“卖兵器了,卖兵器了,各种各样啥都有啊,想要啥兵器随便挑啊,好齐全啦……”不一会儿,他的摊位上挤满了人,里三圈,外三圈。

只见他拿起那显眼的矛,对大家说:“各位大爷大嫂,大哥大姐,看好了,这是世界上最坚固、结实的矛,它什么东西都可以刺破。”大家听了他的话,都半信半疑,嚷着对他说。:“你试试,你试试吧!”“好的!”只见他举起矛,冲到墙那边,使劲一刺,把墙刺了个洞,大家一看,边拍手边叫好。他渐渐得意了,完全把父亲教导他的话丢到了后脑勺,他转身操起旁边的盾,大声说:“这是世界上最厉害的盾,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刺破它!”大家开始议论纷纷,他着急了,刚想要辨解,突然一个老者走了出来,大声喊道:“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他顿时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应答。人们一哄而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季札挂剑故事扩写700字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吴国公子季札要向西去出使晋国,徐国是他旅程的必经之路。徐国的国君将季札请到宫中来摆宴款待。席间,他发现季札腰间佩着一把看上去就很雄浑锐利的剑,虽然他能看到的不过是并不华丽张扬的剑鞘而已。季札正吃着饭,抬眼却看到徐君闪亮的目光死死钉在自己的佩剑上,夹汤中菜的筷子悬在碗上,脸上带着发愣的呆滞和莫名其妙的一抹微笑,“怎么,您想要我这把剑么?”季札望着刚回过神儿的徐君问。“啊……啊,不不不,这把剑是公子的心爱之物,我怎会夺人所爱呢?”只是嘴上这么说,徐军的眼睛可还是时不时地瞥向季札的剑。季札因为还要去出使晋国,便没敢将自己的佩剑献给徐君,可他知道徐君必是真识到了自己这把剑的好处,自己才是不能夺人所爱的那个呀!于是他在心里默默许下诺言:待我从晋国回来的时候,我一定要将这把剑献给徐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几月之后,季札在回途中又到了徐国,可早已在数日前听说徐君在楚国去世了,心中无比悲痛。他摘下佩剑,到宫中要将剑送给新继任的徐君:“这是令尊生前看上的宝剑,他当初只看到了这朴实无华的剑鞘就明白了剑刃的锋利,不过见是我所佩才没有要去。如今他已弃世而去,我当初也许下了诺言说会将这把剑送给他,我不能因为令尊的不在就违背我的诺言哪,再说令尊是真正识剑的人,剑得好主也是一幸!”

新任徐君还沉浸在丧夫的哀痛中,很平静地将季札的话听完,却摇了摇头,只是说:“先父没和我说过这件事,我不能接受公子您的宝剑,如果您真的愿将这把宝剑送给先父,就去给他吧,先父地下有知,会为了公子您的仁义慷慨露出笑容的。”

季札于是来到郊外徐君的墓前,默默地行了礼。草木青翠得刺人眼,如洗的天空是那么湛蓝,面前却有人永远长眠。季札叹了口气,轻轻地将佩剑挂到墓旁的小树上,他知道徐君今夜定会前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矛与盾的扩写故事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楚国的一条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极了。

这时,前面走来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身强力壮,挑着一担矛和盾仍然走得很轻快。看样子,他的心情也不错,走到一块空地上,就立刻放下担子大声叫卖起来。

“来 来来,快来看哪,快来买!我的盾,是用上好的钢材精制而成,坚固无比又轻盈易举。”说着,就拿起一个盾来,高高举起又重重地摔下,的确,盾仍然完好无损。 小伙子很高兴地说:“父老乡亲们,看到了吧,这就是我的盾,它可是任何东西都穿不透的,可谓坚不可摧!”看到围观的人们都频频点头,小伙子更加兴奋了,又 拿起自己的一支矛来,虎虎生风地耍了一阵子,就夸起那矛来:“我的矛,天下第一,是用最好的钢材精制而成,可以刺穿钢制的、铁做的盾,也可以刺破石头和木 头,可以说是无坚不摧。”说着还又随手“呼呼”舞了几下。

小 伙子不停地夸耀着他的矛和盾,说完盾坚不可摧又说矛无坚不摧,说完矛无坚不摧有说盾坚不可摧。他不停地说着,夸张的叫卖和熟练的耍矛的技艺吸引了越来越多 的人来围观,而议论也随着围观的人的增加越来越多。“呵,听起来有点玄呐,是真的吗?”“他的矛真得那么厉害?”“盾有那么坚固吗?”“骗人的吧?”“也 许是真的呢,不信,你买来试试?”……

这 时,站在旁边已经很久的一位老爷爷说话了:“小伙子,做买卖可要实诚喏,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太夸张。”小伙子一听很不服气,瞪着眼说:“我说的全是大实 话,我的盾的确很坚固,我的矛的确很锋利,怎么,不可以吗?”老人听了微微一笑,说:“如此说来,你说的全是真的了。那么,你就用你的无坚不摧的矛刺你的 坚不可摧的盾,让大家开开眼,看看结果会怎样,如何?”“这……”小伙子听了,涨红了脸呆住了: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刺穿了,自己的盾不好;刺不穿,自己的矛不好。刺得穿刺不穿都没法向众人交代嘛!

看小伙子迟迟不做声,老人又说话了:“小伙子,说话、办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像你说的什么东西都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东西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这不是明摆着在骗大伙吗?”小伙子听了老人的话,羞得只是点头称是,然后挑着自己的矛和盾急匆匆地离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名人李白醉书狂草敌兵的故事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时,渤海国的使者带着国书来到长安,唐玄宗召见番使,命令翰林学士宣读番书。

不料翰林学士打开番书,见上面全是些鸟兽文字,竟一字不识。

唐玄宗宣诏文武百官,文武百官也没有一个人识得。

唐玄宗震怒。

翰林学士贺知章回到家中,忧心忡忡,长吁短叹,引起家中客人李白的关注。

李白问明情况,道:“可惜我李白金榜无名,不能为朝廷分忧解难。”贺知章问知李白能识番文,惊喜万分,立刻向唐玄宗作了汇报。唐玄宗赐李白进士及第,穿紫袍束金带,在金銮殿上接见了李白。

李白捧起番书,用唐音译出,念道:“渤海国大可毒书达唐朝官家:自你占了高丽,与俺国逼近,边兵屡屡侵犯我界,想出自官家之意。俺如今不可耐者,差官来讲,可将高丽176城让与俺国……若还不肯,俺起兵来厮杀,且看哪家败胜!”这分明是一份“宣战书”。唐玄宗问文武百官:“番人要兴兵抢占高丽,有何策可以应敌?”众人缄口不答。玄宗又问李白:“那我们该如何回复番使?”李白道:“明天召见番使,我当面回答他。”唐玄宗当即封李白为翰林学士,设宴款待。

第二天上朝,李白大笔一挥,不一会儿就写好了国书,当众念道:“大唐开元皇帝,诏谕渤海可毒:自昔石卵不敌,蛇龙不斗。本朝应运开天,抚有四海,将勇卒精,甲坚兵锐……方今圣度汪洋,恕尔狂悖,急宜悔祸,勤修岁事,毋取诛戮,为四夷笑……”

番使大为震惊。回到渤海国,将大唐国书交给渤海国国王,国王看后惊叹道:“天朝有神仙相助,如何敌得!”于是,写了降表,归顺大唐王朝。

李白醉书狂革,展示了大唐威仪,吓退挑衅的蛮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扩写寓言故事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很久以前。老鼠们因深受猫的袭击,老鼠的数量大大减少,他们出门常常提心吊胆的。十分苦恼。于是,“我是丶尛佬尗”——鼠大王召集老鼠们一起开会,商量用什么办法对付猫的骚扰,以求平安。

一位穿西服的成年老鼠说:“我们搬家吧,让这群可恶的猫找不到我们好了。”“对对对,搬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找不到我们。”一位鼠大妈说:“怎么可以,那里那么冷淡,过去了之后,我和我的孩子哪里去找食物啊!”

一位鼠将军说:“我们跟老猫们拼了!”尛老尗连忙劝阻,说:“不要去送死啊!你别说拼了,就算再给我们六百万大鼠,也不能和猫拼啊!”

一位年长的老鼠头领说:“我们去找人来把猫吓跑,看它们还欺负我们,给人们一点钱,工资,他们就会帮助我们。”一位财务科的老鼠说:“行不通,行不通。不但我们工资不多,而且人也是我们的天敌啊,我上一次出门偷菜差点被人们打死!”

一位年轻的老鼠想了一会儿,大声说:“哈哈,老子想到一个好办法,把铃铛挂在猫脖子上,猫脖子上的铃铛一响,就说明猫来了,我们就有时间逃跑了。”“哈哈,你小子有前途啊!”尛佬尗和鼠民们开心极了,正在这时,一个不怎么说话的老鼠老头儿说话了:“咳咳,办法是不错,科室铃铛谁去挂呀!”会场又是一片寂静,空气似乎凝固了。

尛佬尗很灰心地对鼠民们说:“o(︶︿︶)o 唉,看来光说么用的啊,要行动起来才行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李白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晚上,我趁爸爸在家就缠着他给我讲故事,我撒娇地说:“爸爸,您好久没给我讲故事了,我好想听您讲故事啊。”爸爸说:“好吧,就讲一个吧。”他思考了一下,说:“在讲故事之前,你得先回答我一个问题。”我说:“好啊,你问吧。”爸爸就说:“你知道李白是谁吗?”我想了想就说:“李白啊,我知道,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啊,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呢,他那首《静夜思》我会背的。”我刚准备背,爸爸就说:“对,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与他有关的趣闻,还跟这首诗有关系呢。”爸爸说,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号称“诗仙”,他留下的千古佳句数不胜数。可是他这几天身体不舒服,无法集中精力写诗了,不得不去看医生。李白来到医生那里,医生问他哪里不舒服,李白说头痛。医生就要他去做一个CT,李白心里想:“我的病会不会很严重啊?我可不能就这样英年早逝啊,我还要写更多的诗歌呢!”CT做好以后,李白拿给医生看,医生说:“检查没什么问题啊,我看你是酒喝得太多,忧愁太多了,神经倒可能有点问题呢。你不是自称是酒中仙吗?你还写了首什么《秋浦歌》,说你自己把头都愁白了,白头发都三千丈了。”李白听了,不服气地说:“我一向不是很乐观的吗?我怎么会忧愁呢?我每天都游山玩水,喝酒写诗,快乐得很啊。你没搞错吧?”医生又说:“我还发现你眼睛也不好使呢,从你那首《静夜思》就可以看出来。”李白低声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没什么问题呀?你怎么说我眼睛不好呢?”李白的眉毛都拧成了一个问号了。医生说:“你看你,把月光都看成了霜了,而且还是近在床头,居然都看错了。这眼力能算好吗?我看你是高度近视了。”医生又接着说:“不过我们这里有一套治疗近视眼的方法,只要3000元。还可以治疗你的白头发,只要5000元。如果你住院的话,我们还可以把你的神经衰弱治好,不过那就要80000元了。怎么样李白先生?”李白搜遍全身,也只摸出几两碎银。医生一看李白这么穷,就把他推了出去,一边还嘲讽他说:“穷鬼,没有钱就别来看病!”李白被医生给气得七窍生烟,第二天就真的一病不起了。听了爸爸讲的故事,我马上就说:“这肯定是假的,李白怎么会这么穷呢?”爸爸哈哈大笑:“当然是假的啦,因为李白写诗很喜欢用比喻和夸张,而那个医生却不懂得李白诗歌的真正用意,所以这次李白真是栽到家了。”我也跟着大笑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诗仙李白与酒的故事

全文共 1779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多半好酒,演绎千古传奇。王羲之醉酒《兰亭序》名世,张旭酒后狂草惊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今天,我们说的是诗仙亦酒仙的李白的故事。曾有诗曰:“李白上街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壶中原多少酒?”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世人称之为“酒星魂”、“酒圣”、“酒仙”。

古往今来,大概再没有别的哪个文人与酒的关系之密切和嗜酒的名气之大,能和李白相提并论。

李白是一位天才诗人,又是一位卓尔不群的酒仙。和李白同时代的伟大诗人杜甫有一首吟咏酒中八仙的诗,其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酒仙的称号由此而来。

如此说来,李白又从何时开始饮酒的呢?这还是需要李白自己来为大家解答。

李白有一首诗《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诗中明确表示自己酒中仙人的名气很大,并且已有三十年的酒龄。根据李白行踪考证,此诗大约写于至德元年(756年)。

由此推算,李白的酒龄当从他二十四五岁开始。现存李白诗文一千余篇,其中以酒、酌、饮、杯、樽、觞为题入诗的有200余首,约占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但他早期的作品,即25岁以前,尚没有一首与酒有关。由此可见,酒仙李白也非生来便是嗜酒之人,也是后期慢慢培养出来的。

再说说李白来安陆后的诗酒生活

李白真正的诗酒生活是从安陆开始的。他来安陆不久,因遇故人,兴奋之下,开怀畅饮,以致第二天早晨头昏目眩,误把远处走过来的安州长史李京之当成好友魏洽,打马前趋,竟闯了李长史的道。

由于李白此时“若浮云而无依”,尚未“妻以许氏”,没有婚后那样的相门社会地位作后盾,于是写了《上安州李长史书》给李长史,以谢“闯道”之罪。文中写道:“昨遇故人,饮以狂药。一酌一笑,陶然乐酣。困河朔之清觞,饮中山之醇酎。属早日初眩,晨霾未收,乏离朱之明,昧王戎之视。青白其眼,瞢而前行。”

李白在安陆期间,还有几首著名诗酒代表作。如开元二十四年写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本诗反映作者才华横溢而又放荡不羁,因怀才不遇,乃诗酒自适。又有《赠内》诗,是诗人和妻子许夫人的戏谑之作。“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在李白流传于世的大量诗篇中,“赠内诗”所占的分量并不多,只有十余首。但即便是这为数不多的十余首诗,还是可以从中看到李白对妻子的一片深情。此诗以调侃之笔,活用东汉太常卿周泽一年“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之典,自嘲醉酒之甚,戏谑安慰许氏夫人,幽默风趣,同时暗遣愁情。

李白漫游江夏、襄阳等地的饮酒诗

李白在安陆十年,实际上是以安陆为中心漫游的十年,他曾东游维扬,西入秦海,南抵朱陵,北越白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居长安期间,太子宾客贺知章闻其名,相会于紫极宫,称他为“谪仙人”,解金龟换酒,与之订为莫逆之交,成为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

在长安期间,李白同崔宗之等人被称为“酒中八仙”,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李白在游历江夏、襄阳等地之后,结识了韩朝宗、孟浩然等著名人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头上白接,倒著还骑马。”诗中将酒醉后的形态写得惟妙惟肖,如果李白不是常饮常醉,绝对写不出这种流传千古的醉酒诗。

只要翻翻李白的诗集,就不难发现他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有酒。正如郭沫若说的:“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关于他的死,还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大概都与饮酒有关。其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情调的是说他醉后到采石矾的江中捉月亮时失足落水而死。虽然有些悲切,但是与酒仙一生放荡不羁的无拘自由生活映射倒也贴切。

李白者,恐怕也真真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士,他留下来的诗作,以及种种的关于饮酒的事件,直至数百年后,仍将是脍炙人口的一段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赠汪伦》扩写作文_500字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春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江边,李白乘上小船,即将远行。忽然,李白听到了一阵踏歌的声音。

他回头一看,只见汪伦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一边深情地演唱着送别的歌曲:“朋友你今天要远走,一路平安。今后有什么事,一定要告诉我。朋友啊朋友,你可知道我是多么舍不得你走啊!朋友,以后你一定要再来呀!”李白听着这深情的歌声,心中不禁涌起了阵阵感动。回想这几天来的情景,李白更加感动了。

晚上,他们坐在月光下,细细地欣赏着无限的美景;白天,他们在万家酒店里,饮酒作诗,别提多快活了;傍晚,他们在家门口下棋,望着渐渐西去的夕阳,望着那慢慢消失的红霞。他们还站在山顶上,谈人生的乐趣,谈生活的理想……李白站在甲板上,拱手作辑。他说:“汪伦兄啊,我们的友谊比天高,比海深,我永远也忘不了你。

我忘不了与你赏月的那份惬意;忘不了与你饮酒的那份恬静……”往伦也拱手说道:“李白兄,一路保重啊!下次,你一定要再来啊!”船一点点远去,李白极目远眺,发现汪伦还站在岸边,目送自己。于是,李白随口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后来,这两句诗成了千古名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