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十二公民话剧观后感通用3篇 作文(推荐20篇)

浏览

7813

作文

90

篇1:2024年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大型话剧《干字碑》观后感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10月14日上午,南门外社区工作人员观看了辽宁人民艺术团在朝阳巡演的《干字碑话剧,它以凤城市大梨树村党支部书记毛丰美为素材原型,真实地再现了毛丰美同志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生活场景。讴歌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用“苦干、实干、巧干”务实的“干”字精神,将家乡的荒山秃岭建设成了青山绿水、生活富裕、居住安宜、远近闻名的旅游之乡,使家乡百姓走上了致富之路。

《干字碑》话剧中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观众,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毛丰美的“干”字精神。他的为民情怀充分地体现了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他吃苦在前、舍小家为大家,甘于奉献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和榜样;他廉洁齐家,自觉树立良好家风,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精彩表演的幕幕剧情,让我们感动,也将我们带回到了对毛丰美的深深思念和无限崇敬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地球公民的观后感

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地球公民》,我哭得很痛,为自己曾经的食肉经历…忏悔自己以往的无知。

看着看着,我便沉重起来,我的泪眼让我的视线更加模糊。画质虽然不清晰,但足以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煎熬。

我突然想到了世界末日,这真的不是预言,毁灭距离人类难道不是越来越近了吗?《地球公民》的译制来自志愿者,我还不太清楚这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发起?它是由怎样的一些人拍摄制作完成的?它有没有遭到被禁?它会不会遭遇某愚人政府、某盈利集团、某贪婪企业、某别有用心人群的攻击和反驳?

正如影片所言,真相被认知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一、嘲笑;二、强烈反对;三、承认。

目前在国内或许还没有该影片的拷贝,而它也可能不会被选择公映,但我想我会尽自己所能让它流通。

我闭着眼睛,但是内心很不平静。我们人类真的不是在工业文明中进步,确切地说,我们是在退步,并在义无反顾地奔向" 天堂" ,这是真正的死亡之旅。我们已经毁灭和改变了很多,不是让一切变得更好,而是更糟糕!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亲手制造的。我们尽情地释放我们的欲望(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贪欲),这难道不是所有灾难的祸起之端吗?

我们没有直接参与杀戮,但是谁又能说自己没有间接地参与屠杀?是不是只有残害同族才能被称之为惨无人寰?我们不是都在冠冕堂皇地求和平吗?而其它物种和族群生存的全部意义难道就仅仅是来满足人类的娱乐、食用、穿着、医疗实验、军事和所有任意的践踏与屠杀?……我们一刻也离不开动物,但是我们却真的在" 恩将仇报" !

我不可能再睡得着,我满脑海里都是一幕幕的血腥场面,是那些无辜、可爱而又无助的生命在流血、在挣扎,在撕咬、在悲鸣和吼叫……

冤冤相报何时了?动物不会伤害人类,但人类却会挑衅任何族群。生生不息的这个世界啊!自然、动物和人类,是谁在主宰?是谁在毁灭?杀害和报复我们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我不愿去想,直到有一天,人类醒悟了,我们痛心疾首,但我们已经把自己带进万劫不复的地狱深渊。人类自以为聪明,但我们已经喝不上洁净无毒的水,呼吸不到氧份充足无污染的空气,更加吃不到源头纯净又香甜的食物。而这一切,仅仅才是19 世纪以来的事情。太快了,太快了呀!人类不是狞笑着为自己的死亡助跑又是什么?!

如果你认为自己应该活得有尊严,有一些人文精神,那么你必定是素食者!

吃西餐和麦当劳不是品位和时尚,浪漫、洁净、高雅的环境中掩藏的是杀机、血污和哀号。中国人吃饭只需筷子,无需刀叉。

我不再食肉和任何的乳制品。

我不穿皮草,不买真皮制物。

我不养宠物,不看马戏,我也不去动物园。

我要从此远离西医和西药,我会好好研习我们博大的中医。

除了购买日常所需,我不会去逛超市,那里不过是史无前例的化合物大卖场和尸体展览台。

我也不会再听信保险业的谗言,什么难免遇上大病大灾,求个平安。

我心自安,何来祸端?

" 清心寡欲" 、" 无欲则刚" ——和励志无关,这是我今后的生活态度。如果我影响不了更多的人,我至少可以影响我的家人,教育好我的孩子。

在心灵拷问和满眼泪光中,我感到自己获得了重生!!!

影片的最后告诉观众:

这个地球上有三种生命力:自然,动物,和人类。我们都是地球公民。愿我们彼此相通,彼此关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话剧《雨花台》观后感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过,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而当时牺牲在雨花台的烈士中有很多人也正是大好芳华,比如16岁的袁咨桐、17岁的石璞、17岁的曹顺标,还有恽代英、冷少农、许包野等等,当中还不乏有书香门第、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让他们为了同一个信仰----共产主义而无所畏惧,慷慨赴死?

即使在国民党暗无天日的监狱中,被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依旧心怀家国大义,没能让审讯者们从他们嘴里得到红色特工“宝尔”的真实身份,还把情报在层层封锁中传递给了党组织。为了共产主义,为了全天下的人,他们大义凛然地走向了雨花台,用自己微不足道的磷火焚烧了整个旧中国,烧出了一个新中国。这让我想起了诗人艾青的一首诗“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两个小时聚精会神的观看,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次次的心灵冲击和洗礼,也不仅仅是对先贤英烈的事迹的一种瞻仰,更是一种关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的思考。现在的和谐社会,虽然不需要我们在行动上抛头颅、洒热血,但也不希望我们在思想上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但依旧需要我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担当的态度,对党组织和人民的忠诚等优良品质。至于如何奋发向上?我认为我们应该认真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充分抓住知行统一的辩证关系,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同时具备求真务实的思想与艰苦奋斗的理想。当然,我们更应该摒弃一些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等的念头,千万不要成为钱理群教授口中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积极、纯洁、先进地向党组织靠拢。

5月6日,我们小组又去了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了很久。看到那些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群雕、忠魂亭等,我情难自已,也深深明白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真的来之不易。英烈们为了我们今天美好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所以我们要格外珍惜当下美好和谐的生活,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使这种和平和谐的生活一直持续下去。同时我们需要认真学好自己的专业,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最后,也希望自己可以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这些雨花忠魂,是民族的脊梁,愿你我有明珠一颗,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儿童剧观后感观看话剧《三只小猪》有感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201x年4月8日,我们学校来了一个陌生的团体——河北省儿童话剧团。长这么大,我还从没看过话剧呢!是怎样一种形式呢……一个个问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当天,我怀着既兴奋又激动的心情早早地来到学校。一进学校,我就看见一辆大货车停在舞台前,车身上写着“百场儿童剧走基层进校园”几个大字,而且,车上面还放着各种各样的布景,简直太漂亮了。这也使我更加地期待早一点看到这场话剧表演。 节目开始了,一位主持人走上舞台,用非常亲切的话语对大家说:“今天,我们表演的话剧叫《三只小猪》。”同学们一听到话剧的名字就不由得使劲鼓起掌来。这时,只见猪妈妈和三只可爱的小猪走上台来,以歌舞的形式拉开了序幕。他们的扮相活泼而逼真,台下的每一位都被深深地吸引了。小猪一家四口在森林里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大灰狼父子的出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危险,还有一只狡猾的狐狸与狼父子狼狈为奸,想吃掉小猪,但三只小猪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战胜了狐狸和狼父子。

话剧团的演员们活灵活现地表演,甜美的语调,优美的乐曲,还有那让人目不暇接、各种各样的服饰,令同学们陶醉其中。故事中,演员们还不时地和同学们互动,唱歌、跳舞、做早操,现

场的气氛十分活跃。整场演出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笑声中、欢呼声中完美地结束了。

演出结束后,话剧团的演员们纷纷走到场下,和同学们击掌庆贺,气氛再次达到高潮。我兴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原来,话剧这么好看呀!它将故事的情节真切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看完这场话剧,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它,我想:什么时候还能再看到这么好看的话剧呀!我期盼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反腐话剧《黑瞳》观后感

全文共 1164 字

+ 加入清单

一座桥,一个家,演绎着亲情与背叛,幸福与毁灭,悲悯与同情,广东首部反腐话剧黑瞳》激起了广大观众强烈的心灵震颤与共鸣!

8月7日,广东首部反腐话剧《黑瞳》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开演。故事围绕某市在建的标志性工程“长门二桥发生桥体开裂事件”深入展开,同时抓住当今社会的舆论焦点与热点,编织了一个国企女高管吴曼华贪腐落马的事例,其中,穿插了儿子林逸飞杀人犯罪企图逃逸海外,工程承包商李俊生偷工减料致使在建大桥坍塌,以及丈夫、大桥设计师林儒如何正面抗争力挽危局,从此,引发了复杂的家庭纠纷和冲突,最终使贪腐真相全盘败露,以及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瞬间毁灭的过程。

演出当天,窗外正下着瓢泼大雨,看完《黑瞳》后,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话剧中的 “吴曼华”的心灵曾经是那么的纯洁、那么的淳朴,曾经为企业立过卓著的功勋。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随着职位的上升和权力的增大,恶性膨胀的私欲遮蔽了她的良知,她玩弄权术、欺压百姓,最终沦为国家和人民的罪人,并亲手毁了自己深爱的孩子和家庭。正如话剧中那位建筑设计师发问一样:“现在的人们都是怎么了?”当今,我们经常从一些主流媒体看到意外事故频频发生的报道:某个“富二代”、“官二代”畏罪潜逃、冒名顶罪;某座楼房、大桥坍塌;某个国企高管携款潜逃等等,形形色色,令人目不遐接,一时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但也成为许多关心祖国民生、热爱祖国事业的广大老百姓的痛点。

在日常的工作中,作为一名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的国企员工,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保持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与过硬的品牌质量对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作为企业对内和对外宣传的窗口,我们首先必须要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古语有训:涓流成海、积土成山。社会由个人组成,每个人选择怎样的价值观、追求怎样的理想信念、秉承怎样的道德底线,决定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基础和面貌。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就愈加需要我们凝聚一种强大的正能量,在各种价值观的交锋和博弈中,寻找大家认识的“最大公约数”,淬炼统一的精神“内核”,从而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其次,话剧中吴曼华对孩子无度的溺爱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的真实写照,只是溺爱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在世间上,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是,我们对孩子的爱更需要理性。如果家长们不分好坏,过分纵容孩子的无理需求和所作所为,这样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例如“我爸是李刚” 等事件悲剧的发生。孩子是上天恩赐给父母们一份十分珍贵的无价宝,作为孩子们人生的启蒙导师,我们更应该从小培养小孩的要有担当,要有责任感,教育小孩学会饮水思源的道理。同时,要让孩子们清楚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曲折,但是,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感恩善良的心,认认真真做事,干干净净做人,一切必定迎刃而解,因为中国古语有云:“举头三尺有神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话剧观后感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见证》以一群北韩人在美国的生活为背景,围绕着对信仰以及成长展开了一系列故事。男主人翁是美籍北韩后裔,男主人公的父亲是一位神父。男主人公父亲一直希望孩子可以信奉,成为一个成功人士。而男主人公在种.种压迫之下,没有屈服,更在同样价值观念的HK的引导下,走上了自己认为的成长之路。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和成长的苦痛之后,男主人公重新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父母也终于选择放手。他开始一段崭新的人生,不同于父母的需要不依靠上帝来寻求心理慰藉的精彩人生。

整部剧看下来我有几点非常有触动。当男主人公保尔遇见HK时,HK说:“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鸡,一种是老虎。你要做老虎,哪怕面临灭绝,也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要活得有尊严。”现在这个世界很多人迫于生存的种.种压力选择成为“鸡”,他们也许曾经不愿,但是最后还是成为了在笼子里没有自由任生活摆布的动物。而又有多少人仍愿意坚持自己的观点,做一只老虎,骄傲地尊严地活着?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呵,这只猪其实和老虎一样勇敢,它们都是选择按照自己所想的方式过活,绝不愿意妥协。王小波曾经说:“我想我也许会遭遇虚无,但是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妥协。”他们都是勇敢的人。现在又多少人还愿意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勇敢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不由让我感叹,这个世界上勇敢的人太少太少。连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为这样的强者,还是随波逐流,和大多数人一样成为生活在生活牢笼里的无希望的“鸡”。正如保尔的父亲,他完全爱自己的儿子,他希望儿子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所以他来美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这真的没有错。但是他当真考虑过孩子保尔的感受么?这是孩子所希望的生活吗?所幸保尔一直在抗争,没有妥协于父母的安排之下。虽然保尔也遭受了一些成长的代价,但是最终是换来了父母的让步,还是让我觉得欣慰。但我不禁在想:为什么所有的事都必须要到了不可以回转的地步时,大家才会认清楚所谓的真谛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杰出公民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58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故乡——萨拉斯,我书中的主人公,他们永远无法离开;而我,也永远无法回去。”功成名就的大作家丹尼尔突然决定返乡。返乡后的各种小事形成了整个影片的核心。

一开始返乡,遭到的是各种与欧洲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冲击。回去之后,为了配合家乡消防队精心准备的表演,被拉在消防车上游行;走在路上会被围观的路人一路跟拍;被安排参加恶俗的电视节目;还有莫名其妙的老乡来认亲,自觉领走作品中的角色——“我父亲就是你小说中的骑自行车那个男孩的原型……”;小镇的粗鄙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这个作家面前。

当然,故乡里出了个大名人,这些事情对于这个名人来说基本是无法避免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众多网友不约而同想到的莫言和高密故乡的关系。莫言获奖之后,默默无名的高密也开始备受瞩目,莫言也成为了他们家乡的品牌,以往门可罗雀的莫言文学馆在莫言获奖后,参观人数翻了10倍,高密人也从“诺贝尔事件”中看见商机,开始兜售跟莫言有关的照片等。

大家的关注点从来不在于文学,也和那个作家本人没什么关系,他们在意的,只是那个人身上的名利。然而,这也没什么可指责的,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接下来影片展示的价值观冲撞将小镇人民的闭塞,愚昧,守旧表现得更明显。

有老乡直接到酒店找到丹尼尔,希望他能给钱给自己的儿子买个轮椅。因为“这点钱对你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典型的“我穷我有理”的思维。

娶了自己前女友的老同学,因为嫉妒而各方面秀恩爱,带丹尼尔去酒吧展现自己的男性吸引力:“这酒吧里每个女人都跟我做过20-30次,我觉得男人就应该出去玩完之后回家还有个女人等着你……”,最后还想通过猎枪来展示自己的威风。

当然,最典型的一个代表是绘画比赛的一个博士。因为丹尼尔让他在这次比赛中落选,于是恶意中伤丹尼尔。他谩骂的核心内容是:丹尼尔是个叛徒,离开故乡40年都没有回过。并且他还打印出丹尼尔作品中的选段来佐证他的观点,说作品中是各种影射,破坏家乡形象等等。

影片中的一个细节是,一开始来听他讲课的人很多,但他问有没有人提问时,只有一个人有问题想问,说明听懂他的人很少。之后第二节课,第三节课……来听他讲课的人越来越少。

于是在最后,他在画展上说出了他对文化和自由的观点后,老乡们都一致认定这个人是叛徒。他在画展上的慷慨陈词,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听懂;当他在讲课时,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多写一些美好的作品”时,就注定了他的努力是没有作用的。

就像毒舌电影给这部影片的评论:“知识分子想要唤醒民众,民众却执意装睡。”

老乡们的价值观,跟他离开时并没有任何区别。愚昧、盲目从众、毫不掩饰的自私和嫉妒心、盲目地否认和他们不一样的价值观、盲目地一致对外,讨伐他是个叛徒……这种闭塞的价值观其实每个大城市,每个国家都有,只是小镇里的这样的人会更集中。

就像一则新闻报道里,一个中国农民参加节目红了之后,回乡后许多人找他借钱,不借就是忘恩负义。还有最明显的,我们国家的微博村。一个大V客观地说自己故乡有哪些不足,被来自各地的老乡群起而攻之,说他“地域黑”;

还有之前的杨振宁回国事件,互联网上充满了各路评价,甚至还可以给这些恶评分个类了,比如“回国养老说”——杨振宁真是精啊,回来养老了;最好的科研生涯留在国外,老了回来找尊敬来了;快踏进棺材了回来享受老干部待遇……

民众们不关心他在物理学上做出了什么贡献,只关心听来的各路八卦和谣言。对于杨振宁来说,祖国是他的故乡,也可能就是他的萨拉斯——一个充满荒诞舆论的故乡。

影片要表达的还远不止这些。

一个离乡那么多年的作家,为什么会突然想要回乡?他说过,逃离那里是他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为什么改变主意想回去看看?故乡对于他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是灵感之源还是当作素材?

影片中的故事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虚构的?就像他最后拉开衬衣指着伤口反问记者的那段话。真真假假重要吗?没有真相,只有各人的解读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话剧《干字碑》观后感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6月29日,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联合策划,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创作生产的故事影片《毛丰美》在沈阳首映。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辛桂梓,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范卫平启动首映并与毛丰美同志的亲属以及数百名观众观看了影片首映。范卫平致辞。

《毛丰美》是一部着力塑造辽宁基层党员干部形象的主旋律影片,影片根据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丹东凤城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毛丰美的生前事迹改编,再现了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践行“干”字精神的感人事迹;高扬了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以及甘于奉献、严格自律的高尚情操。

该片由闫星华编剧,辽宁籍演员宋佳伦、梁琳琳领衔主演。影片创造性运用电影艺术语言,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聚合的呈现方式创新主旋律英模影片的表意风格,并点睛式穿插现实人物访谈影像以有效增强影片的叙事性和厚重感。

据悉,该片已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列为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献礼影片,将于7月1日在全国公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话剧《全家福》观后感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全家福》还是根据叶光岑的长篇小说《全家福》改编,讲述了居住在北京四合院中的一个古建家族,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到新世纪50年的历史变迁,展现了古建队长王满堂一家及其邻里几代人的恩怨情仇和生死沉浮。

戏中刻画的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生性耿直,以“平如水、直如线”为人生准则的古建队长王满堂;倾心顾家,对儿女呵护备至而耗尽心力的大妞;满腹经纶而正直倔强的风水先生老肖;热心助人却时刻不忘“敌情”观念的治保主任春秀婶;时乖命骞却对生活泰然豁达的周大夫,还有刚改革开放典型的社会青年象王雷.....

但是总体感觉剧本的戏剧冲突不够强烈,各个场景表现的不够有力度和深入,情节设计有的时候比较单薄,比如王雷一直给人的感觉是不学无术吊儿郎当,却自己组建建筑队伍,还塌了砸死了人,然后按照很俗套的情节被抓进了监狱,悔过自新......

总体来说还是非常精彩的一部北京风情的历史长卷,细节地方还需要更多的雕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话剧《香水》观后感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4月17日晚,我去宁波逸夫剧院观看了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话剧《香水》。剧情既浪漫又纠结,看似简单又深含哲理。

着名影视明星童蕾出演女主角,刘鹏、徐漫和一名外国人分别出演另外三个角色,这么两对男女组成的一台戏,居然把当今年轻人的爱情、婚姻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从观众的笑声中、掌声中、悄悄的评论中,你能感受到观众的反响是良好的,这让人感到舞台艺术的“高深莫测”、意味深长。

这部话剧的主创者也许是针对当前年轻人对婚恋这个大问题的迷茫、轻率等严重现象的一个思考,试图作一些正面引导,其创作思想有现实基础,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知能否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同。

从大门内外两辆奥迪轿车和两位美丽的汽车模特和大大的广告牌上“中基奥迪之夜”来看,这出戏是完全商业运作模式。我观察了一下,演员只四人,布景很简单,其投入是很低的。观众席楼下的上座率约有80%,楼上后四排基本没人,我分析后四排是没卖,楼上的上座率约是30%,在当前话剧不很景气的状况下,能有这样的成绩是相当成功了。

祝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话剧《香水》取得良好成绩!

[话剧《香水》观后感作文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分享

全文共 3115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剧《十二怒汉》,借美国的剧本说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看完后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众所周知,中国司法体系与美国完全不同,《十二公民》是对11个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中国人的疑罪从无原则、陪审团制度以及公民的司法意识的科普,而从实质上说就是借西方陪审团制度的壳,表达对中国目前司法意识制度的思考。影片讲的是十二位家长为孩子的期末补考齐聚一堂,组成了模拟西方法庭的陪审团讨论“富二代弑父案”,这些家长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保安、教授、出租车司机、富商等,在听取学生审理后他们只有达成一致投票才能结束审判,在第一轮投票中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但随着不断的讨论模拟,案件的疑点开始浮出水面,经过不断争执推测,最终一致得出了无罪的结论。

公民是谁?从法律上讲,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相对应,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电影中的十二公民,不是十二个人,更多的是代表了来自中国不同阶层老百姓。

在对富二代弑父案的讨论中,大多数家长只求迅速得出最终判定,只有作为检察官的八号家长陆刚一致坚持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还原案件。最初家长们对于陆刚的异议进行了围攻,“你是不是来挑事儿的?”道出了中国老百姓从骨子里的从众心理与公民意识淡薄。本片中一开场是所有人都认为是“富二代”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其原因除了本案的证人证词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目前中国社会固有的一种思维偏见。说起富二代,人们会不自觉的贴上“不负责任”、“不学无术”、“寻衅滋事”的标签,在这一固有思维模式下正如陆刚所说,连虚拟法庭上的被告人律师都已经在心里认定了自己的当事人是有罪的,那么谁来还原事实的真相?

仇富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常态,冷漠也成为我们的武装。如果有一天中国司法真的引入了陪审团制度,请问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公民素质我们拿什么去维持一个客观公平的司法秩序?如何承担起对生命的生杀大权?借用《十二公民》中的一句话,“如果陪审团都交到这样的人手里,那才叫真正的不靠谱。”

偏见是一种无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这种暴力成为常态将道德捆绑,甚至操控了司法审判,那么一言杀人就成为了可能。公民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需要履行义务,不要让暴力成为了一种常态,学会尊重、学会倾听,谨言慎行。

影片中的陆刚是检察官,面对第一轮所有人所认为的有罪投票,陆刚放弃投票背对桌子,当时他在想些什么?面对生命,面对法律所有人的态度让陆刚的背影如此孤独。更为讽刺的是这个看似不合群、无聊、固执的人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个检察官,“你一旦认定他有罪,他在你心里就死了”,中国只有刑事诉讼中采用了疑罪从无,而疑罪从无和西方的无罪推定原则是不同的,参加投票的家长把这次模拟当做游戏,对于追求真相的陆刚成为了“刺头”。检察官=刺头,这还不够讽刺吗?陆刚的身份设定无异于是中国司法与平民老百姓的一次变相的对话:这关乎人命的事儿难道都只是法官、检察官、警察的责任吗?本片间接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除了陆刚这样从事法律职业的人以外,没有多少人会有那个法律知识和追求真相的勇气,那么,如果连司法人员也和大众一样选择沉默呢?

近年来许多旧案重提,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张辉、张高平叔侄冤案的重审、平反。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司法界的自我审视和变革,陆刚的问话言犹在耳:“你们为什么把孩子送到政法大学来读书?你们的态度或许就是将来他们面对法律的态度。”作为一名法学院学生,曾经我们都是抱着满腔热血,当老师问,你们为什么选择法律?我们都有着基于正义公平的回答,可是四年过去了,自己越来越对这个职业产生怀疑,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制度,因为制度是人设的。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制度脱离了追求公平、正义的心,冤假错案随时可能发生。影片的结尾,所有家长都摒除了偏见将这个案件判为无罪,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希望,正如这个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就算是知道追求真相的路是无休止的,我们依然要坚持。

随着时代的演变,司法制度和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事,政府信息公开也越来越普遍,那么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当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在享受司法所带来的权利的同时,履行责任义务更加理智,客观的监督司法公平维护司法正义。在维护法律公平与正义的路上,请不要让陆刚这样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人感到孤独。 观电影《十二公民》有感1000字【2】

电影《十二公民》讲述的是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西方模拟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在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好在8号陪审员提出了大胆的怀疑,让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经过多方长时间角逐,最终十二个人达成一致意见,认定该富二代无罪。

影片虽短,但发人深思。我国虽没有像英美法国家那样的陪审团制度,但剧中陪审团的整个讨论过程还是能够给予我很大启发,特别是作为将来可能成为决定他人自由乃至生命的法官队伍中的一员,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一、对待证据要有吹毛求疵的态度。任何证据都要经过详实的推敲论证,形成证据链,案中关键证人有被害者楼下的老人以及窗户对面的女子。一个凭借“听觉”,一个凭借“视觉”让众人都坚信是富二代杀死了其父亲,但通过8号陪审员的推敲发现,其实作为上了年纪的老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楼上经常有父子争吵声)断定死者就是富二代所杀,窗户对面的女子也是在没有戴眼镜的情况下只是根据模糊的音像而草率断定是富二代所为。他们在作证时也许并未想到,这种“言之凿凿”的证据如果被法官采信将意味着什么,这就告诫法官,在审查证据的时候,要多考虑证据可能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二、要用理性的思维对待案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同一件事的评价就会存在差别。法官在裁判案件的时候应尽量做到凭借事实与法律判案,不受个人情感左右。剧中十二个人,每个人都从事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刚开始之所以有11个人都判定富二代有罪,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对证人的话毫无怀疑。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严重的仇富心理,他们认为富二代就是不学无术,特别是在一个父亲坐过牢,继父一夜暴富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更是什么事都可能做的出来。撇开证据不谈,他们内心就已经预存了偏见。作为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时,如果不能坚持理性判断,那么又会造成多少冤假错案。

三、任何一件错案对当事人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应避免冤假错案。剧中给我震撼最深的莫过于五号陪审员的一句话:“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一个错案对他人来说可能无所谓,但对当事人来说那将是毁灭性的,即使有遭一日被平反,被冤者回到社会同样会遭到异样的眼光,也会严重消弱司法的公信力,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司法》中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审判则是把水源破坏了。”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作为法律人我们不仅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同时也要担起普法的重担,加大法制宣传,提高群众法律素养,让正义以看得见的形式得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话剧古田会议观后感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回望源头,汲取智慧营养;

面向未来,思考使命担当。

为纪念建党95周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古田会议》上映献礼。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很幸运跟随公司党委安排,重温了我党我军这段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接受思想启迪和精神洗礼。

观影现场,不时传出笑谈声:“咦,这谁?怎么不是唐国强呀”“要不是看那颗美人痣,我都认不出毛爷爷了”,“这是朱德啊?”,“刘安恭简直就是过来捣乱的”,在这样那样的偶尔吐槽中,我们还是静静看完了影片,然而短短九十分钟的影片,个人觉得影片的人物性格形象和内心世界还是刻画得栩栩如生,影片通过展现在革命初期探索军队建设时的“朱毛之争”,更通过对史实的细致考察和对人物性格丰富立体的准确把握,兼顾再现内外敌我阵营、深度挺进历史纵深,呈现出老一辈革命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极具魅力的个性特征,真实还原了《古田会议》头绪纷繁、矛盾尖锐的历史本质,古田会议所具有的深刻历史意义和理论智慧其实也蕴含在‘朱毛之争’里。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深远意义。古田会议决议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古田会议确立的思想政党、政治建军原则,不但很快在红四军得到落实贯彻,而且随后在其他各部分红军中逐步得到实行,新型人名军队由此定型,根据地建设得到迅速发展,革命的星星之火遂成燎原之势。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出席正在这里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感慨地说:“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回过头来看,古田会议奠基的政治工作对我军生存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红色基因,血脉相传,革命精神是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一位党员的精神食粮,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们要不断去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学习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作为一名热电厂基层员工,我们则要以岗位主人翁精神,扎实学好专业技能,认清责任使命,树立看齐意识,立足岗位做贡献,为电厂安全稳定长周期地运行保驾护航,为实现“千亿集团”的“福能梦”努力奋斗。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杰出公民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2431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的开端和结尾,是两场仪式。开场,作家丹尼尔·曼托瓦尼(奥斯卡·马丁内兹 饰演)坐在颁奖礼堂门外,以手掩面,等待着被授予奖项的时刻。阿根廷作家丹尼尔,将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几乎所有当代作家都梦寐以求的殊荣,却让获奖者本人,显得忧心忡忡。而领奖台上,他的获奖感言更是惊世骇俗:他用卡斯蒂利亚语(拉美部分地区官方语言)发言:“这样一致的认可与赞誉,与一名艺术家的没落,有直接且确凿的关系。我的作品符合专评审委员、专家、学者以及国王的口味与需要,但是与艺术创作该具有的内涵,并无半点关联。”奥斯卡之父路易·B·梅耶曾说:“控制电影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们颁奖。”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么即便主张民主、正义和自由的诺奖,一旦拥有了足够的关注度,一旦成为了文学创作者的心结,那么这个奖项本身便成为了艺术创作的无形镣铐。

这个精彩的开头来自《杰出公民》,该片亮相于2016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导演加斯顿·杜帕拉特和马里亚诺·寇恩是一对名不见经传的组合,影片虚构了作家丹尼尔·曼托瓦尼,一名旅欧的阿根廷作家,沉默寡言,正直严肃,深居简出,其作品却擅长描述自己落后而蛮荒的故乡——小城萨拉斯。阿根廷在现实历史上从无该奖的获得者,通过这位虚构的人物,导演大玩嘲讽与自嘲,一边对诺奖、乃至所有的文学奖项,对于文学创造力的扼杀提出批判,一边对自身文化外强中干的荒谬现实进行针砭。

与现实中真正获奖的拉美同僚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勃罗·聂鲁达、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等一样,丹尼尔对自身的原生国家文化,带有着复杂的情绪:他描摹着这片文化贫瘠土地上如蝼蚁般肮脏卑劣的生命,然而除了这令人厌弃的故乡,再无其他事物能够唤起他原初的创作欲望。

获奖之后的五年,丹尼尔再无产出。故乡小镇萨拉斯,三番五次地来信,想要授予他“杰出公民”的称号。内心多年的羁绊,使得丹尼尔鬼使神差地答应了这个请求。

萨拉斯,永远无法返还的故乡

丹尼尔说:“我小说的主人公永远无法离开家乡,而我则是永远回不去。”他拒绝了助手的相随,本想低调地回乡,谁知落地之前,机长已经恭敬万分地向全机乘客告知了“有一名诺奖获得者与我们同行”这个消息。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前来接站的司机,根本不晓得丹尼尔是什么诺奖得主。两人开着慢吞吞的破车,在一片了无人烟的野地上抛了锚。是夜,两人焚烧了几页丹尼尔的书,生火取暖。“为了生存,焚烧我自己的书,多么讽刺的场景啊!”

入住小镇宾馆之后,丹尼尔谢绝了轿车接送,走在陌生又熟悉的故乡街道上,时常有路人举着相机,像看动物园里的奇珍异兽一样,对着丹尼尔猛拍。一名读者,非说丹尼尔一本小说中的一个骑自行车送报纸的小角色,就是基于自己父亲为原型,硬是邀请丹尼尔前来吃晚餐;一名工人,带着自己残疾的儿子,向丹尼尔索要一万美元购买一辆多功能轮椅,劝说对方只当是做慈善;一名当地艺术家委员会的成员,罗梅罗博士,因为丹尼尔拒绝将绘画比赛的一等奖授予他,而暴躁狂怒,对丹尼尔出言不逊,博士顷刻变身流氓,带着同伙大闹丹尼尔的演讲会场,指责丹尼尔是一个只会抹黑自己的国家而讨好欧洲人的“卖国贼”。丹尼尔年少时青梅竹马的姑娘,嫁给了自己当年的好友。而他们的女儿,仰慕丹尼尔的才华,深夜前来,宽衣解带。

时隔三十年,这片土地依然生猛、野蛮,荒唐无度,毫不自知。刚愎自用的“民族自豪感”,像一点就着的火药桶。官官相护,一言不合就要火拼的架势,和黑帮的准则又有何两样?再优秀的文明,也会被这疯狂蔓延的腐败所蒙蔽;再热烈的生命,也会在这片贫瘠的大地上慢慢凋谢。丹尼尔倔强地秉持着自己的原则,不许任何的伪善和谄媚掺入自己的文字,只对生命的真相负责,然而却被人质疑:“你为什么不多谢谢美好的事物?”这本是一个盛产矿石、牛肉、探戈和足球明星的国度,然而糟糕的政府却让触手可及的昔日荣光,化为了黑暗中泡影。某些时刻,现实的残酷光芒,倏地照进了24格之间。这是一名诚实的作者,对自己故乡最后的念想,却被诡谲的现实狠狠碾压,这个精神的“故乡”,似乎是再也回不去了。

魔幻现实,现实总是打败虚构

影片有多处玩弄现实和虚拟之间模棱两可的分界线,真亦假时假亦真。

在和司机前往萨拉斯的路上,丹尼尔讲了一个关于两兄弟的民间故事。兄弟两人,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但是喜欢同一个女人,富有的那个娶了女人为妻。而贫穷的悄悄杀了对方,鸠占鹊巢。而前来报复的歹徒,让贫穷的那个终究也当了替死鬼。年少的丹尼尔逃离萨拉斯之后,他美丽的女友艾琳,嫁给了昔日好友、高大魁梧的安东尼奥。安东尼奥张开怀抱迎接这个衣锦还乡的老友,但是眼角眉梢,却时而闪现出没有熄灭的妒忌火焰。

醉酒的安东尼奥邀请丹尼尔去猎猪,实则对他进行报复。丹尼尔在黑暗中的草地上踉跄地奔跑着,身后一声枪响,一名伟大的作家,变成了屠夫手下待宰的羔羊。瘦弱的躯体,卧倒在冰冷的泥土上。“死亡,让我的名字成为了不朽。”

初到萨拉斯的丹尼尔,被要求站在救护车上,接受市民的夹道欢迎;离去时的丹尼尔,被像货物一样,站在拖车的后备箱中,被带到荒郊野外。仿佛这就是所谓 “文明”对待勇于说出真相之人的态度,人性的复杂,让对其最明察秋毫的作家,也束手无策。

影片的开端和结尾,是两场仪式。尾声,当观众以为这是丹尼尔的葬礼时,作家丹尼尔·曼托瓦尼衣冠楚楚现身,准备召开新书发布会。这本题为《杰出公民》的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诺奖作家重访故乡小镇的故事。几重虚拟,几重现实,渐渐像俄罗斯套娃一样,重叠在一起。民间故事与小说中的作家经历的互文,小说中的作家与正在召开新书发布会的丹尼尔的互文,影片的嬉笑怒骂与文明社会现实的互文,结尾短短的几分钟,将一切凝聚成高潮。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用荒诞的外衣,包裹着赤裸的真相。好在现实中,《杰出公民》这部影片作为阿根廷的参赛作品,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让其闪烁的艺术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真相,或者所谓的真相,只是一种用来左右他人的诠释而已。”闪光灯频繁闪烁,眼镜片后面,是丹尼尔狡黠的目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杰出公民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10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常常读到诗人们缅怀故乡的优美诗句。在诗人们的生花妙笔下,在记忆之光的柔情照耀中,故乡温馨而又美好。然而真实的故乡,是否真有诗人们所描述的美好?

2016年威尼斯电影节获奖电影《杰出公民》巧妙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影片以章节体小说的形式叙述了逃离者丹尼尔归乡的所见所闻。丹尼尔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电影刻画了他从一个受人热情追捧的“杰出公民”到一个被集体排斥和恶意攻击的逃离者的过程。故事情节层层铺垫,环环紧扣,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影片的开场是丹尼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诺奖无疑是一位作家最高的荣誉,但丹尼尔没有沉溺于荣誉,他清醒地认识到这荣誉的授予不啻于提前结束其文学创作生涯。

果不其然,获奖后的五年间,他没有创作出任何新作品。他每天忙于各种应酬、座谈与仪式,根本没有时间投入文学创作,所写的不过是信件、讲座、序言、推荐和讣告等等。他的创作已沉入死亡之境。

直到丹尼尔收到一封来自于故乡萨拉斯小镇的邀请信,这才出现转机。镇长邀请他参加下周授予其“杰出公民”荣誉的仪式,这封信引丹尼尔踏上归乡之旅。

影片的深意至此完整浮现。它构造了一个悖论——艺术作品与地理家园的背离。艺术家往往生活在精神的异乡,他们不接受现状,他们创造新事物以期介入这个世界。而当这一切无法改变时,他们只能选择逃离。逃离之后,他们却又往往缺乏创作灵感,处于死亡之境。影片中姑娘所引用的丹尼尔的话也间接地道出了这一点——“民主与幸福只会造就平庸的文学作品,且缺乏说服力。伟大的文学作品,通常都是出自不公和暴力盛行的社会,在那种状况下,创作则添补了存在的空虚。”故乡是丹尼尔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又是无法忍受的实际存在。他深谙故乡的愚昧、无知、野蛮与肮脏,他厌恶并为此逃离。然而他又不得不去拾取故乡的阴暗面,并在遥远的欧洲观望和书写它。生活在别处,书写在故乡,这是一个深刻存在的悖论。

影片的深意至此完整浮现。它构造了一个悖论——艺术作品与地理家园的背离。艺术家往往生活在精神的异乡,他们不接受现状,他们创造新事物以期介入这个世界。而当这一切无法改变时,他们只能选择逃离。逃离之后,他们却又往往缺乏创作灵感,处于死亡之境。影片中姑娘所引用的丹尼尔的话也间接地道出了这一点——“民主与幸福只会造就平庸的文学作品,且缺乏说服力。伟大的文学作品,通常都是出自不公和暴力盛行的社会,在那种状况下,创作则添补了存在的空虚。”故乡是丹尼尔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又是无法忍受的实际存在。他深谙故乡的愚昧、无知、野蛮与肮脏,他厌恶并为此逃离。然而他又不得不去拾取故乡的阴暗面,并在遥远的欧洲观望和书写它。生活在别处,书写在故乡,这是一个深刻存在的悖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同名话剧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2237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全程都在山路和窑洞间展开,一看就是小成本,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明星,但剧本和部分主演都已经经过了上百场小剧场演出的考验,正式开拍前的试排实排足足花费了四个月,相对于大部分国产片来说,完全称得上“没毛病”。

影片营造出了一种明显折射真实世界的荒诞,有时有些夸张,充满戏剧感。有的评论里提到了教育部特派员带枪的特权,在我看来也只是这整个荒诞剧情的一部分,并不违和。虽然电影感不强,却着实能够引出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读,也是我认为影片最珍贵的部分。

除了显而易见的色情笑点,影片喜剧效果的主要来源是委曲求全,有点像是某些春晚小品的路子,以剧中人的窘态来搔观众的痒痒,其中的讽刺与控诉意味却常常戳得人生疼,处处透出无可奈何。

三民小学几个主要角色的塑造我觉得是整部电影中最耐看的地方,每个人的性格都很完整,几乎都能从生活中找到与其相似的人物,并且在前后的变化中也体现了同一性格特征的两面性。

在1500人厅里最招观众待见的张一曼,可能是中国影视作品中女权形象的巅峰了,绝对拥有自己的身体,以欢愉潇洒为信条,置世俗道德于不顾,你可以说她随性,也可以说她放荡,她活着只图自由快活,却为了自由快活搭上了命。她伤害铜匠不是发自真心,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恶果。其实casual sex在欧美影视剧中是很常见的,但在中国,即便经历了几次几乎毁灭了文明的文化浩劫,儒家那套妇道却并没有消亡,以往这样的角色要么是将身体当作礼物或是交易筹码,要么是有未解的心病或难愈的创伤,再要么就是生活所迫,纯粹为了爽而随便睡的还真不多见,放映厅里的中传学生们为她倾倒,但我不知道他们其中有多少会和那些整天在微博上叫嚣“小三死全家"的暴民重叠。

裴魁山的主要特点是爱钱,可以是精打细算会过日子,也可以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从前面帮着领导吃回扣的黑历史、计划为张一曼找工作,到后面买貂、讨好特派员,这一特点都贯穿始终。他对张一曼的好,既是一厢情愿的善意揣测,又是得不到就毁掉你的独占欲。有时像个好人让人心疼,有时又让人恨得牙痒痒。

周铁男最大的特点可能是真·嘴炮吧,本身就带着两面性:通常嘴上厉害的人,行动上都比较怂。而前后的对比更是明显,不敢和心上人告白,却敢于顶撞权威,被权威的力量威慑后,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胆怯懦弱,畏首畏尾。由此完全可以将先前的嘴炮理解为年轻的附属物,还没有被生活操过,不仅不知道嘴炮无用,更不知道嘴炮有可能导致的后果。

校长闺女孙佳相比铁男又更年轻,也可以说是更幼稚,这种幼稚不仅表现在能真心将一头驴当作朋友,还在于相信一切都应该分对错,讲道理。今天一把年纪的我,看到孙佳这样的孩子,觉得她蠢,轴,不听劝,光坏事,也是想起了当初的我,也和她一样执拗于明是非讨公道:错的就是错的,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是错的,因为看不到背后的无奈。只有小时候,父母老师才会跟孩子讲对错,创造一种世界黑白分明的假象,由着孩子慢慢长大,才自己渐渐悟出了那些灰色地带,才知道有些人有些事,就是特么不讲道理,才知道当初他们不说,只是怕吓死自己。“如果过去的就这么过去了,未来只会更糟。”小姑娘的一句话的确是全剧中最震撼我的。中国人总是乐观地面向未来,如孙校长的名言一般,但悲剧的是,未来常常是不乐观的,甚至就是充满黑色幽默的。

可能从电影本身来看,最悲催的是张一曼,但对我来说,铜匠和校长才是最具悲剧色彩的角色。

铜匠原本是类似“牲口”的人物,单纯善良没文化,有话直说,高兴了就唱歌,稀里糊涂就接受了文化的洗礼:被洗干净、被培训、被“睡服”,得了校长的几本书和一席话,又得了校长闺女的一个月辅导,能读书识字了,听起来也像是个知识分子了。他控诉教育的那一段甚至有些燃:他不再是单纯的动物,明白了受教育前,人们看不起他;让他接受教育,多半也是为了利用他,因此他也对教育报以最大的恶意。因缘际会成了文化人,却仍然没有摆脱牲口的本性:伤我了我就要让你死,谁有好处就跟着谁,不仅敢说还敢做,是个莽汉版的裴魁山。也许这就是对教育的最大讽刺,老师能教你知识,却教不会你做人,错误的教育方式,往往适得其反,没有文化积淀,懂再多也是个人渣。像极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能瞬间百度到一切,却将信息用作谩骂与欺诈的工具。

而校长则是令人心疼的乐天派,见过风浪,身段柔软,最知道委曲求全,却永远相信理想仅有一步之遥,只要保住了学校,就保住了希望,他的信条是办大事要不拘小节,为了理想,尊严可以不要。这样的人放在今天可能就是成功的创业者,相信相信的力量,能拉到投资,当然,也有可能混成传销头目,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挺模糊的。

以上这些,可都算不上坏人,但在利益、恐惧的驱使下,好人却能做出最让人寒心的事。

胸无点墨却又装腔作势的特派员是推动剧情的最重要因素,将以上所有人的性格特点都归于“知识分子的脾气”,言外之意即是由权与利驱动之外的人情事,不愿听“组织”的话,剪发、杀驴、说谎、装死,可以理解,但办不到是绝对不行的,你的脾气、你的良心、你的理想都不重要,权利部门捞到好处才是最重要的。他的存在代表着古往今来权力的面孔,惺惺作态,威逼利诱,无所不用,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可惜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在我看来,最大的讽刺就是影片最后透出的希望:孙佳去了延安投奔大哥,暗示三民主义即将被新的力量取代。

然而我不知道相比影片所营造的那个时代,如今我们的世界又好到哪里去了。特派员也不过是换了名字,依旧充斥各行各业,占领每一个角落,决定着社会运作的一切规则,权力的交迭,又究竟改变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

全文共 1047 字

+ 加入清单

看《十二公民》之前,浏览了一下剧情介绍。某政法大学里为补考而设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虚拟法庭上,是十二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而他们并没有决定他们所讨论的案件审判结果的权力。就在这样的法庭上,一个极富责任感的检察官以一己之力说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审员",让正义得以伸张。

开始觉得故事的开端有些无力,而且这样的移植让片子定调很低,甚至给人俗气之感。但接着看下去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其实这样的设计是很讨巧的,既解决了剧情合理性的问题,又在审查制度下符合了有关规定、规避了踏入雷区的风险。

《十二公民》虽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下讲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环环相扣,整部影片无论是小段落还是总的结构都可自圆其说。即使片中人物有时的反应给人以故弄玄虚和拖沓之感,但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推理还是让观众沉醉在了解谜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设计很用心,个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让人难忘。其中9号陪审员老大爷回忆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场戏,合理推进剧情往下发展的同时,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多数人的暴政"为何物。还有蹲过监狱的5号陪审员,用自己的经历让人明白冤假错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号陪审员的"干爹"身份、10号陪审员的地域歧视、6号医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7号小卖部老板生活的辛酸、11号校园保安的大学梦无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创们正是通过他们的言行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表明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态度。

其实,这部片子的成功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员的表演。众多话剧出身的演技派带着一个年轻演员飚戏,让人看着直呼过瘾。

从试听技巧运用的角度看,该片亦可圈可点。导演光是靠场面调度和5.1声道的熟练应用,便盘活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废旧厂房。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充满了诗意的平移长镜头中,导演更是将场面调度用到了极致。片中,导演还利用灯光模拟天气的变化,适当地烘托了影片的气氛、外化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可以说,这次的翻拍尝试是相当成功的,除了以上谈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着时代步点,反映时代精神,为时代主题而生的电影

当影片倒数第二个镜头终于揭开了8号陪审员的身份谜底,当片尾字幕出现了本片的策划单位,我们恍然大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我国司法公正以及检察机关自己的一部形象宣传片。不同于一般的ppt式的宣传片,这样的宣传更高级,宣传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映衬下,当司法改革搭乘着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快车,导演需要做的,只是顺势而为,让自己的电影站在改革的风口上,把自己扔进时代的大潮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

全文共 1296 字

+ 加入清单

《十二公民》讲述的是一桩满带争议与疑问的富二代弑父案,一个充满实验意味的虚拟法庭,将12个毫无联系并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中国人聚在了一起。

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8号陪审员本着对生命尊重的宗旨,不能随便宣布一个人有罪,便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应该本着疑罪从无的态度,展开对案情本身证据的真实性、合理性、逻辑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一点一点引出事情的真相。十二个公民,代表着社会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背景、文化、性格、年龄等差异。对这一事件,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一开始受新闻和媒体的惯性引导,竟有十一个人认定这个“富二代”有罪,而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判断,没有拨开迷雾,去探寻事情的真相,盲从于权威、传说和貌似有理的影响下,产生了武断的判断,就轻易认定一个人有罪。

而8号陪审员坚持疑罪从无,认真剖析案件,分析证据,和十一个人展开大讨论,引出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面对案件都联想到自己的过去。比如3号陪审员,老婆离婚,儿子离家出走,“对逆子不原谅”的现实感情,作出有罪判决;5号陪审员,被误判进入监狱的混混,有着被冤屈感同身受的体会;7号陪审员,学校的小卖部商贩,经常被欺负,经常被使唤,人云亦云;9号陪审员,70多岁老人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尝尽世间冷暖,有着被冤屈的感受,表现出宽容和平静;10号陪审员,一个收房租的北京人,歧视外地人,因为他儿子被外地人挤压工作机会;11号陪审员,大学保安,曾经考政法大学落榜,被人瞧不起。随着证据的梳理,他们发现证据和证人证言都有问题,最终经过反复投票,他们都作出了无罪的判决。

十二公民几乎代表着全社会各个阶层,或富有,或贫穷,或文化高,或没文化,他们常常受到明显或隐藏的各种不公平现象的侵害,缺乏解决不公平现象的办法,对社会公平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感受的不公平涵盖在这一个案件当中,而法官作为公平的裁判者,掌握着命运的天秤,如何公平正义的裁判,关系着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内蒙古“呼格案”历历在目,一个大好的生命,因为误判,就此逝去,虽然现在已经平反,错误已经纠正,但是生命不会重来。“迟到的正义非正义。”要想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就要求我们法官,掌握好手里的天秤,进行公平正义的裁判。

习书记说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要以这个目标,扛起“公平正义”这面旗帜,把“公平正义”铭刻在心里,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成为法治国家,为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大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全文共 1476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看了话剧红旗渠》感人之作后,那种精神上的感召,艺术上的感染,令人心潮澎湃,好一阵兴奋、惊叹和感动。红旗渠以它强大的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雄浑博大,荡气回肠,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感悟。

话剧描绘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勤劳勇敢的数十万林县人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引漳河水入林县工程的故事。故事展现了当年林县人民修造红旗渠波澜壮阔的壮举,揭示了总指挥杨贵的心路历程:他急切地要为林县人修渠引来漳河水,又因举全县之力的冒进而造成心理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在对手和诤友黄副县长前面痛哭流涕;在因事故痛失儿子的大娘和亡者家属面前跪地致歉。

红旗渠最难能可贵之处是全篇没有一处是拉大旗、喊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吸引观众。一开篇,为了给红旗渠让路,村支书王宝金带头正月十五拆自家祠堂,而后又跪地向祖宗“谢罪”,而闻讯赶来的县委书记杨贵也跪地向王家的老祖宗发誓:“今天借你一条路,明天还你一条渠。”这种强烈的人性冲突直揪人心。全局唯一的口号“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是通过一个清末老秀才杨起梦之笔而写出。老人家在大字写成后感慨:“看大事是越远看得越清楚,看事也是这个理儿。”一语中的地点出了红旗渠精神在当代的价值。剧中最感人的是以凤兰和李继红为代表的一对恋人,没有浓情蜜意,他们在工地上日夜奋战,为了支持杨贵书记,他们自发地在山洞里举行婚礼,然而山洞塌方,吞噬了那些年轻宝贵的生命。最让人心碎的是一名叫吱吱的9岁小女孩,她有一盒胭脂,她最美好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不心疼地”洗把脸,然后把珍藏多时的胭脂抹上,走东家串西家。然而,为了给修渠的民工们挖野菜充饥,她被吞没在炸山的浓烟中。可惜渠未成,人先逝。吱吱那句“漳河水,你啥时候才能哗哗地流过来呀……”反复回荡在我们的耳畔。对水的渴望,不只是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的梦,更是全林县人最深切的渴求。吱吱,只是为修渠而逝的代表之一,还有无数的英雄为林县的兴旺消除最宝贵的生命。这些磨难并未消减林县人修渠的决心,反而使其更加坚定最初的信念。一盒胭脂,成了林县人民心中的痛,也由此渲染出了此后波澜壮阔的万人修建红旗渠的壮丽诗篇。

修建红旗渠,一面是阻挡漳河水的大山,一面是人们自身的需求,两种力量的对抗,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林县人民的铁骨铮铮。他们的质朴纯粹,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们的坚韧顽强,他们与太行山的战斗因为混合着先辈们的梦想而尤为震撼人心。

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铸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是两句话。一句是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句是奋斗,艰苦奋斗,持续奋斗,持续艰苦的奋斗。它激励着我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管山有多高,水有多险,都要勇往直前。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用时间、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创造人类辉煌。

红旗渠精神离我们从时间上讲好像已经很远,但是又离我们很近。这种精神既令人感动也值得学习,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红旗渠精神的实质,并以此时时激励、鞭策、鼓舞自己,自力更生、锐意进取,结合自己的本职岗位和工作实际,要团结一致,顾全大局,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甚至不惜牺牲局部的和个人的利益,忠实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这些,也是永葆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话剧《干字碑》观后感

全文共 1333 字

+ 加入清单

3月10日,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原创话剧干字碑》建组会在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村委会举行。

话剧《干字碑》讲述了深受人们爱戴的党员干部毛丰美的感人故事。丹东大梨树村获评“中国最美乡村”,毛丰美生前担任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他是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功勋村官、中国农村改革30周年“百名优秀村官”。毛丰美以其顽强的毅力与奋斗不息的精神,在30多年里,带领大梨树村村民彻底摆脱贫困,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该剧通过话剧艺术诠释并讴歌毛丰美及大梨树村民们秉承并弘扬的“干”字精神。

主创阵容强大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曾排演《郭明义》《深情――周恩义的故事》等多部刻画先进人物的话剧作品,备受好评。此次在舞台上深度还原毛丰美的形象,对辽艺来说是一次新挑战。辽艺将发扬“干”字精神创排话剧《干字碑》,力争打造出一部舞台艺术精品。让广大观众通过舞台艺术作品,加深了解毛丰美,深入学习毛丰美。

建组会上,与会领导阐述了创排话剧《干字碑》的意义,并公布了话剧《干字碑》主创阵容。该剧剧本由国家一级编剧黑继文创作;国家一级导演、三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艺术家宋国锋担任导演;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由长平饰演男主人公毛丰美。李明、李冬梅、李华等辽艺优秀演员联袂出演该剧。主创人员分别讲述了对于剧中人物的理解,以及对毛丰美事迹的感受。

会后,剧组成员赴毛丰美事迹陈列室进行参观,进一步学习毛丰美的先进事迹与崇高精神。

毛丰美先进事迹陈列室两侧分别立着两块写有“忠诚、干净、担当”“苦干、实干、巧干”的石碑,室内陈列着毛丰美先进事迹的介绍、毛丰美的相片以及遗物。这为剧组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创作素材。据了解,建组会结束后,演员们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采访创作活动。

编剧扎根基层创作三易其稿

编剧黑继文此前已多次赴凤城市大梨树村体验生活,并根据专家研讨意见多次修改剧本,日前完成了剧本第三稿的创作。黑继文表示:“当我站在大梨树这片土地上,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毛丰美的实干精神仍然在这里发扬。每次来到大梨树采风创作,都会获得新的创作灵感。在前几次采风中,我与毛丰美的家人以及村民们交谈,了解到许多关于毛丰美的事迹。接下来我将与导演、主演等主创人员进行交流,《干字碑》剧本还需要进一步打磨,我相信,这部剧会成为一部精品力作。”

据黑继文介绍,为了全面展示毛丰美先进事迹,剧本采用多时空交错的手法进行叙事,把毛丰美一生的事迹凝聚在几个重大事件上加以展现。该剧还将加强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突出表现他心系农民、一心为民的伟大抱负。同时,也将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毛丰美,让观众看到一个生动立体、有血有肉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形象。为了使全剧流畅丰满,戏剧的总体情境设计在毛丰美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的除夕夜。

演员为各自饰演的人物写小传

《干字碑》导演宋国锋建议演员们在体验生活时要深入扎根基层,与毛丰美的家人以及村民们多交流;并在此基础上熟读剧本、精读剧本,充分做好案头准备工作。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采风结束后,演员们正在为自己饰演的人物写小传、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演员们进入排练场前必须做的功课。在毛丰美精神的鼓舞下,剧组每一位成员在创作排演过程中都有一种荣誉感。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话剧观后感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我去电影院看了名字叫《黑猫警长之雷霆出击》话剧。那里的人物有白猫警长、小鹿警官、小狗警官、大灰狼、独眼狼、单眼狼、臭狐狸。去的那天,凉风习习,非常的冷。可我还是很早的就到了电影院,我兴奋不已。在话剧开始前,我大声地唱歌、背古诗、读课文,可热闹啦……

话剧开始了,出现了独眼狼、单眼狼,他们被关进大牢里,外面有很多士兵守卫。就在这个时候,臭狐狸代表大灰狼来看他们。它手里拿着一盒曲奇饼干,说:“我特意代表大灰狼来看你们了,这盒饼干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当年大灰狼和你们一起坐牢,可是被一场海啸分开了,这次我们找到了你们,特意送来饼干,表示一点心意……”狐狸走了,卫兵也走了。独眼狼和单眼狼食偷偷地把曲奇饼干盒打开,他们发现盒子里面有一个纸条和一把万能钥匙,他们说:“这一定是大狼给我们的。”然后他们说,这两天一定会来一场大大的雷阵雨,所以要它们趁雷阵雨和雾气很大时把门偷偷打开,逃出去。

当然,这个计划成功了。半路上,突然听到黑猫警长的声音,他们拼命的逃,逃到了一家超市店门口,因为今天有雷雨,超市提前关门。他们突然想起自己手中有一把万能钥匙,他们就用万能钥匙把门打开,进入超市偷走了很多东西,把肚子也填饱饱的了。可当出来的时候,发现黑猫警长把他们包围了。这时,大狼和狐狸从四周杀来救他们,于时他们冲出了包围。坏蛋们一起逃啊逃啊,突然发现黑猫警长在前面拦住了他们,白猫警长和小鹿警官在后面拦住了他们,使他们无路可逃,又被关进了大牢。

一会儿,狐狸、大狼、单眼狼、独眼狼趁他们休息又逃出了大牢。哈哈,他们逃出去时候被黑猫警长发现了,最后他们被打的落花流水……再一次被关进大牢。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了当警察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责任重大,很危险。这部话剧告诉我们,不管多强大的敌人,无论敌人有多么耍花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用聪明的智慧和努力打败任何困难。我也要像黑猫警长一样,遇事不退缩,坚持不懈,不怕苦难,多动脑筋,努力学习去取得好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