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眼中的鲁迅范文1000字(优秀20篇)

浏览

625

作文

1000

篇1:鲁迅的事迹

全文共 1022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他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后,便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广为传诵的名句,正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进行战斗,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坚决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阶级,看清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坚信只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才能拯救祖国。中国知识分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中国人民决不甘受外人凌辱、为维护民族尊严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荣传统,在鲁迅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后来又由于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指导而得到升华,获得了全新的性质和时代内容。他无私无畏,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冲锋陷阵的模范,是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模范。鲁迅逝世以后,上海人民和全国各地人民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和悼念活动,上海民众代表在他的灵柩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民族魂”枣这正是中国人民对于自己伟大代表的最中肯贴切的评价。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鲁迅彷徨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回眸人生,我不敢相信来生,或许来生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样的伟大高尚,但我只愿做《呐喊》中的我,在呐喊中学会如何面对挫折与困难;我也只愿做《彷徨》中的我,在彷徨中成长,在彷徨中……

面对人生,我只能说我在彷徨中成长,并不能说在彷徨中前进,在雨季中彷徨,我渐渐懂得了雨的艰辛,最后呐喊出了缤纷的彩虹,在夜晚彷徨,我于是知道了白天的可贵,最后呐喊出了旭日东升的太阳。彷徨是我成长的见证,呐喊是我走向成功的见证,穿越风雨,见证人生。

呐喊与彷徨见证了我的一生,也见证了历史的历程,在选自《彷徨》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猛烈抨击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麻木不仁。但人们也在《彷徨》成长,变得懂事,乖巧,思想得以进步。《呐喊》是最好的证明。每一个闪光点后都有说不尽道不完的艰辛与痛苦,我从自己身上,知道了,鲁迅《呐喊》与《彷徨》背后的艰辛与痛苦,我也领悟到了彷徨与呐喊在我生命中的历程,是我一生无法见证的,反而,只能是见证了我的一生。

展望人生,我依然会带着彷徨与呐喊一起去挥斥人生的荧光棒,一起去探求人生的真谛,历史的车轮也为此掠过,作者在《彷徨》中《呐喊》,成就了一部《狂人日记》;居里夫人在彷徨中呐喊造就了镭的诞生;女娲在彷徨中呐喊,开创了人类的生命;中国在彷徨中呐喊,成功的获得了2008奥运会的主办权;世界在彷徨中呐喊,呼吁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伟大口号。无数的例子,不都证实了,只有在成长中前进,才能创造奇迹,创造辉煌。

彷徨——从出生到衰老

呐喊——从失败到成功

彷徨与呐喊伴我一起走过了16个春夏秋冬。一起和我从小学到高中。未来的路,我寻觅着,向右看,彷徨正孕育新生,向左看,呐喊正走向成功。

在彷徨中成长,在呐喊中前进,我坚信,有一天,成长也是继我前进后又一闪光点,同时,我也希望闪光点背后的艰辛与痛苦,一并与作者的《狂人日记》记录下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吃、穿、住、用、行、快乐与悲伤。

仰望天空,我看见了彩虹,展望未来,我看见了成功。

然而,我却只能说,我在雨季中彷徨过,我在呐喊中前进过。

彷徨……呐喊……

成长……前进……

彷徨“山重水复疑无路”,呐喊“柳暗花明又一村”;

彷徨“天若有情天亦老”,呐喊“人间正道是沧桑”;

彷徨“青春”,呐喊“珍惜”。

彷徨与呐喊,成长与前进,青春与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鲁迅《藤野先生》读后感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

藤野先生》也同样记录了鲁迅的心路历程,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转变,表达了鲁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鲁迅留学日本之时,是“风雨如磐暗故园”之时,也是鲁迅个人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期。“但从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中,鲁迅才深刻地认识到,学医可以拯救人的身体,却不能拯救人的灵魂。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人,他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参加新文化运动,对历史的发展贡献很大。

他一生只出了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回忆了从青年时期以来的经历。其中有一篇是《藤野先生》是作者回忆一位日本的老师藤野先生。

作者重点回忆了在仙台和藤野先生学医的故事。作者写了藤野为我一一订正讲义,描绘出一个和蔼的热心的老教师形象。可是让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作者竟然对科学很不严谨,对血管的位置错误不但不接受还认为自己这样画画儿好看。这点最后学年试验成绩给了他一个警示,“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我对鲁迅这一点也很不满意,有这样好的老师手把手教,居然对自己的要求仅仅是没有落第!

我认为,鲁迅这样做是辜负了藤野先生对他的期望,也是自己时光的荒废。只有刻苦学习才对得起中国人民纳税的钱,只有名列前茅才能给中国人扬眉吐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作者医治国人身体的理想,完成藤野先生给中国传播新的医学的心愿。

在作者被讥刺后,藤野先生主持正义,为中国学生赢得了尊重。我十分欣赏他正(义)气的作风。

作者认为要救国需要救思想,于是放弃了学医,这点可以理解。可是让我再一次感到失望的是,藤野很重感情地交给作者一张背面写着“惜别”的照相后,作者却没有把自己的照片寄过去(作者当时没有相片),在离开西安之后也没有补寄给他。

如果我是藤野先生,我会每天到传达室问是否有信,过一阵后,我可能会担心是不是鲁迅的信在半路寄丢了,再后来我可能会更加担心他的安全。因为我从藤野先生之前对他的态度看到,藤野是十分想培养鲁迅的,而且从得知鲁迅弃医从文之后的“叹息”和离别时的表现看,藤野是很惋惜的。鲁迅尽管有他的理由,但是这些不过是借口,既然心存感激,话怎么会无从谈起呢?完全可以从几句问候,几句感谢谈起。

但是我仍然能够看出鲁迅还是很感激藤野先生,并以藤野先生的警示自己,要为中国革命继续出力。只是我对他在以上几件事情的处理有些不满而已,我想在这点,我可以做得比他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读鲁迅

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从我做起。——题记

鲁迅——乃我们绍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人也,近些年来,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寿星”又频频出现在绍兴的每个角落里,人们只要一谈起他,都可以引起一番高谈阔论,自然也会有人跟着一起“啧啧”称赞。在他的身上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自打我出生以来,我就知道鲁迅这个人,不仅知道他是一个爱国者,还知道他是一个大文豪,有着很不错的文笔,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我对鲁迅这个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在他的童年里,是与朗朗的读书声为伴,与篇篇字经为友一起长大的,他有着一个和我们与众不同的童年,他开朗、和善,有着无穷无尽的理想,他向往自由,向往大自然……他会不断地去追求,去探索。

可是,天总是那么不随人愿,鲁迅富裕的生活也就此被打破了,他不再富裕。有时甚至为了钱,他不得不拿家里的东西去当掉。当时,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期。于是,他便离开了中国,只身一人去了日本留学、学医,为得知是寻求科学知识和救国的真理。他在寻寻觅觅着,他在努力探索着。终于,他成功了。是呀,不付出努哪来的成功。或许,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精神吧。

于是,他便回国,他要回来,回到他思念日日夜夜的祖国。可是,当时的五四运动还未结束他看着自己的祖国人民,看着这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决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但 是,当时的中国已经支离破碎,不仅仅是贫穷的问题,还有着人口的问题。

在那一瞬间,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文字”这种特殊的语言,来找唤起中华民族和祖国人民的灵魂。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漫长的写作生涯……

我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有着一颗博大的强烈的爱国之心。虽然说,现在的人还经常把“爱国主义”这四个字挂在嘴上,可心里却并不一定是这么想的。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像鲁迅先生那样,为人中华的富强而去国外留学,但是,到头来却是“一去兮不复返”。

鲁迅先生先后发表了不少作品。其中:《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呐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编》、《阿Q正传》,这些最为著名,至今已广为流传,成了人人皆知的不朽的著作。这些作品都是以揭露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当时政府的腐败为主题的。

鲁迅——这个名词,已经成为了咱们绍兴的招牌。有些远道而来的人,就是因为久仰了鲁迅的大名才来到我们绍兴。来了解他的精神,来了解他的人生。是呀,鲁迅这个名词恐怕在我们心中是永远也抹不去了的。他会一直生活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地激励着我们,促进我们奋发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全文共 1049 字

+ 加入清单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鲁迅

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 ——鲁迅

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鲁迅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鲁迅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学习上的。 ——鲁迅

无论如何,流言总不能吓哑我的。 ——鲁迅

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 ——鲁迅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鲁迅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 ——鲁迅

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鲁迅

我很早就希望中国的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 ——鲁迅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幼稚是会成长,会成熟的。只要不衰老,腐败,就好。 ——鲁迅

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 ——鲁迅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鲁迅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鲁迅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 ——鲁迅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鲁迅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鲁迅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鲁迅

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 ——鲁迅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地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迅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鲁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有关鲁迅的英语作文100字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Lu Xun is my favourite writer. H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riters in China. He wrote a lot of literary works.

He was thin and not tall. He always wore a long old coat in that time. At first, he wanted to be a doctor and save people’s lives. So he learned medicine, but later he found the Chinese were in sensitive when they faced the oppression of their enemies. So he began to write articles to wake the people up.

Lu Xun wrote some famous novels, he attacked the social mores in that time, and in his works, many persons were known very well, such as “Ah Q”“Kong Yi ji”.

I like Lu Xun because I also want to be a great writer like him. I like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I often write some articles in my free time. Though I don’t have good literary talent or a large vocabulary, I spend lots of time reading and writing to improve my writing skills.

Lu Xun is my hero, I will learn more from him. I believe I can be a great writer like him in the future.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游鲁迅的故里绍兴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星期天,我们龙湫文学社的社员和老师一起去绍兴采风!”听到这个消息,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星期天的早晨,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上了大卡车,带着对目的地的遐想,经过快乐而漫长的两个半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刚来到绍兴,一阵香味就扑鼻而来。呵,那不正是臭豆腐的味道吗?在许多人眼里,臭豆腐是“奇臭无比”的,可我却对臭豆腐“爱之入骨”。特别是绍兴的臭豆腐,连做梦都想尝一口呢!“老师,能不能现在就去买臭豆腐啊?”“是啊,我们都想去买呀!”瞧,一大群“臭豆腐迷”们都嚷嚷起来,迫不及待地想去买了。“等我们参观完所有景点,下午自由活动的时候,你们想买多少就买多少!”王老师说道。“噢!”

我们先来到了鲁迅爷爷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私塾,鲁迅爷爷小时候就一直在那里读书。在鲁迅的那张旧书桌上,刻着一个“早”字。说起这个“早”字,还有一段来历呢!那年,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边上学,一边帮着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的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勤奋好学的鲁迅 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鲁迅也总把这个“早”字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由此可见,鲁迅爷爷小时侯是多么的热爱学习呀,我们一定要学习他的这种好品质!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鲁迅爷爷纪念馆。一进正门,就可以看见一座高大的青铜鲁迅爷爷坐像,壁上还刻着鲁迅爷爷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伏首甘为孺子牛。纪念馆陈列着许多鲁迅爷爷生前的作品:《阿Q正传》、《祝福》、《药》、……鲁迅爷爷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他可真是我国的一代文豪啊!

下午,我们还去了鲁迅爷爷的故居和百草园。鲁迅爷爷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无限深情地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我们叫它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树;单是周围的泥墙根,就有无限乐趣。”的确,当我们刚踏进百草园,一股野草、泥土的清香就扑鼻而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清新、朴实的韵味。

旅游完了一天,我们一边吃着刚买的臭豆腐,一边在车子里欣赏着窗外那美丽的景色。绍兴怎么看都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体现出一种宁静、典雅的美,让人越看越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此秀美的江南水乡养育了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真不愧为天杰地灵啊!

绍兴之游,让我了解了鲁迅,也让我领略了江南水乡独特的美,我爱绍兴这个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将记住鲁迅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32 字

+ 加入清单

从革命的时代到如今的现代,鲁迅先生带来的影响从未间断。无论是对于革命时期“昏睡”的国民还是如今麻木的人民,鲁迅先生仅仅只用他的笔便能恣意纵横于人们的心灵,指点迷津。

当侵略者强硬地闯入我国的大门,当外国人的铁蹄在我们中国的领土上肆意妄为,当殖民的统治以我国经济中心向外开始蔓延,当清朝的统治已然处于崩溃的边缘,您出手了,选择医是为了解救更多陷于危难之中的国民,但当您犀利的眼神射入国民内心的深处时,您醒悟了,纵使您能救她们的生命于水火之中却仍改不了她们的心灵已被魔鬼束缚住的事实。所以,您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您深刻地意识到,如今最应该医治的是国民的内心,如今最有力的武器仅是一支小小的笔,是那可以直捣心灵的笔。没有当时您的声嘶力竭就没有后来更多人的觉醒。

鲁迅先生,您的笔叫醒了多少沉睡的人!您的笔深深地戳进了国民的心魂,那笔下的字符字字珠玑,写不尽的是对侵略者的痛恨与憎恶,道不出的是对不愿清醒的人民的悲痛与无奈。“面具戴太久了,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经动骨扒皮。”沉睡的愈久,醒过来便会愈加艰难。“当我沉睡时,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被锁在“铁屋子”里的人太多,而从苏醒的却只有寥寥几人。以笔为武器,鲁迅先生,群星云集,唯有你闪耀不息。

回到当代,从小学到中学,您的文章作为课文伴随我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您的身影,您的功绩,您的思想,您的1精神必将影响我们中国人民的世世代代。《纪念刘和珍君》中曾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那是鲁迅先生的警示,《孔乙己》中曾有“哀其不幸,恨其不争”那是鲁迅先生的无奈、悲愤,《狂人日记》中曾有“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那是鲁迅先生的痛恨,对侵略者的痛恨!

鲁迅先生,您犹如一盏明灯,驱散了人们内心的阴霾,是国民的眼前不在混浊,麻木,您犹如一股清流,搅乱那一池池污浊的水,是清泉更多,污水更少,奋起拼搏的人更多,昏昏欲睡的人更少,您犹如一个风向标,带动时代的发展进步,是革命踏上新的台阶,信的征程。没有您,人民思想的转变也许将持续更多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1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如今和平的年代,鲁迅先生,您就是那现代的夸父,您就是那1中国的普罗米修斯!鲁迅先生,请收下后世的我们献上的感恩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游览鲁迅故里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过了几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鲁迅故里。 充满着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顿时,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眼前浮现出来。 走进街巷,随着拥挤的人流,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这是一个古色古香,又不缺乏现代气息的建筑。“绍兴鲁迅纪念馆”几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大门,一眼就看到了鲁迅青铜像,它比真人还高大,坐在一把扶手椅上,左手抱右手肘,右手搭在扶手上,表情严肃而不失亲切,深深的眼袋,似乎是他忧国忧民的证明;他仰望天空,好像是盼望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几个潇洒的金字写在了铜像旁边的墙壁上,是鲁迅一生的写照。在馆内继续参观,我们了解到了鲁迅坎坷的一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学习医术,因深受资产阶级民工革命浪潮,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并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看到国内同胞的愚弱,毅然弃医从文,先后发表了好几篇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以此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看到这里,我对鲁迅更加敬佩了。 接着,我们又连续参观了百草园、鲁迅故居、鲁迅祖居……但我最想参观的还是三味书屋了。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听身后的导游说:“三味意为: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下桌台上摆着一副活灵活现的《松鹿图》,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行礼的地方。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大概就是说明了生命、读书的真谛吧。东北角便是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书桌上刻有一个“早”字,我从课本上了解到:当年鲁迅父亲生了病,鲁迅为了照顾父亲,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端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以后,鲁迅就永远没有迟到过,并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走出三味书屋,天气炎热得很,我们便找了一个小吃店坐下,吃着金黄、香喷喷的臭豆腐,品着凉滋滋的冰绿豆汤,想着鲁迅给予我们的道理,心情无比舒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看鲁迅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从《三味书屋》到《藤野先生》再到现在的《药》,算算大概也有五六个年头了:以前年纪还太小,不能完全明白文章的韵味,只是人云亦云地跟着老师说,说当时社会的黑暗,说人性的丑恶。可是,现在自己也真的能够明白那是一个多么黑暗的社会,心中有恨,恨民众的麻木,很人性的冷漠,更恨自己没有生在当时,也同样为医国医民奉献热血与青春。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用笔来拯救中国的人,他所面对的社会是我们所不能想像的,是那样的阴暗、凄清与恐怖,可仍义无反顾地用笔在写,用心在呐喊。虽然曾经也有过彷徨,但内心的信念最终战胜了一切。

也许最难过的不是“醉生梦死”的麻木,而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唯我独醒”这是一种何等的寂寞啊!能够战胜孤独的人也许才是真证的勇者,想到这不禁让我对鲁迅先生肃然起敬,

在先生的众多文章巾我是最喜欢《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子,这里的文章大多都是记述鲁迅先生幼年时期的生活,故事平淡,却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温暖,一种家的温暖。这里没有杀戮,没有争斗,有的只是那平缓的心境。这也许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天性,让我总是不由得去偏爱那些舒适祥和的文章。

什么是传世的孤寂?胸膛里大开大合的悲痛,像拉动的风箱一般沙哑地呼唤起来;一丝光线涌出,把所有沉睡的过往轻轻唤起。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当时的心情,可正是我现在的心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鲁迅晚年在上海生活的故事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因而有人认为他是自由作家。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

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赓有交往。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郭沫若、郁达夫主持的文学团体有矛盾。鲁迅扶植奖掖文学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萧军、中国第一位女文学家萧红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进行过论战。 自1931年起,鲁迅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 1933年,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凭吊柔石、胡也频等被国民党捕杀的五位“左联”成员。中共宣传部长李立三写信给鲁迅希望他用真名骂蒋介石,鲁迅拒绝说:“文章很容易写……但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年55岁。他的死讯引起全中国的注意,在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为他一个文艺界人士举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礼,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轰动一时。第一次从万国殡仪馆启灵时的抬棺人共12人,分为左右两排,最前面的两个是巴金、鹿地亘,后面依次为胡风、曹白;黄源、张天翼;靳以、姚克;吴朗西、周文;萧军(田军)、黎烈文。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鲁迅的遗嘱共有7条,其中前几条交代丧事从简,第5条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第6条是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

关于鲁迅之死,亦有一些争议。鲁迅之子周海婴曾撰文,怀疑是其信任有加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故意误诊,致其得不到正常治疗而早死,后经证实,鲁迅的真实死因应该为由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严重气胸。鲁迅先生死后,有很多人来看望他,有学生,有工人........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有关鲁迅的作文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目光犀利穿过黑暗,嘴角带着浸润着血迹的蔑视和嘲讽;你在彷徨,你在呐喊;把笔杆,变成了锋利无比的匕首,面对几千年的王朝历史;你用沉默中的爆发,惊醒沉睡中的魂魄。前方的路迷茫,我们需要光的引领——鲁迅

你就是我的你呐喊:拯救国民在于拯救其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文化落后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的愚昧麻木。在那黑暗的时代,当整天说着“我先前比你们阔多了”的阿Q惨死刀下时;当愚昧无知的华老栓拿着蘸满先烈鲜血的馒头为儿子救命时;当“救救孩子”的呼喊从狂人口中发出时;当风雪中的祥林嫂倒在新年的一片祝福声中时,我的灵魂颤抖了。

小学时,我认识了你。

在《故乡》中我看到了你的身影,那对少年时代朋友闰土的怜爱之情,感受到了少年时你的纯真和无奈,感受到了你一股从心中涌出的隐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又把我拉到了久远的年代里。我听到了童年时你的欢笑,听到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听到了孩子们对戒尺的责备。

大一点,我又进入了你的另一个空间,看到了你曾和我们一样从童年走过。

《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残酷的统治和压迫下悲惨的命运,震撼了我的心灵。

你到日本留学,从学医治病到弃医从文治国,无不充分显示了你对民族、对祖国的忧患意识。在腥风血雨的年代,《且介亭》中你正以笔作投枪匕首,为民众而《呐喊》。

你的刚强勇毅令我折服。

十三岁那年,由于家庭变故,家道衰落,你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但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勇于挑起生活的重担,到当铺变卖东西,买药,照顾家人。在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强,后来,你到各地的学习,都印证了苦难是生活最好的老师。

你的求知欲很强。

没有因为家庭的变故,家道的衰败而影响学习。强烈的求知欲使你进了当时被中国人所辱骂的“洋学堂”,还努力考取了公费留学的资格,因此,数年后,有万千个学生也在孜孜不倦的学习着。

你热爱祖国。

你在日本留学时,解剖成绩的60分受到日本人的怀疑,你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又一次,你看到幻灯片中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引得一群中国人在旁边看热闹的片段,精神很受打击,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可怕。

你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看得最清,恨的最深,斗争得最坚决。

生铁虽然硬但脆,钢却既硬又有韧性,因此,钢制的器物远比铁制的优越。做人也需要有点儿韧性,既不一味低头,又不鲁莽从事。我们中国,正是有鲁迅这样的人,才逐渐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鲁迅1000字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乃我们绍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人也,近些年来,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寿星”又频频出现在绍兴的每个角落里,人们只要一谈起他,都可以引起一番高谈阔论,自然也会有人跟着一起“啧啧”称赞。在他的身上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自打我出生以来,我就知道鲁迅这个人,不仅知道他是一个爱国者,还知道他是一个大文豪,有着很不错的文笔,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我对鲁迅这个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在他的童年里,是与朗朗的读书声为伴,与篇篇字经为友一起长大的,他有着一个和我们与众不同的童年,他开朗、和善,有着无穷无尽的理想,他向往自由,向往大自然……他会不断地去追求,去探索。

可是,天总是那么不随人愿,鲁迅富裕的生活也就此被打破了,他不再富裕。有时甚至为了钱,他不得不拿家里的东西去当掉。当时,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期。于是,他便离开了中国,只身一人去了日本留学、学医,为得知是寻求科学知识和救国的真理。他在寻寻觅觅着,他在努力探索着。终于,他成功了。是呀,不付出努哪来的成功。或许,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精神吧。

于是,他便回国,他要回来,回到他思念日日夜夜的祖国。可是,当时的五四运动还未结束他看着自己的祖国人民,看着这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决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但是,当时的中国已经支离破碎,不仅仅是贫穷的问题,还有着人口的问题。

在那一瞬间,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文字”这种特殊的语言,来找唤起中华民族和祖国人民的灵魂。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漫长的写作生涯……

我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有着一颗博大的强烈的爱国之心。虽然说,现在的人还经常把“爱国主义”这四个字挂在嘴上,可心里却并不一定是这么想的。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像鲁迅先生那样,为人中华的富强而去国外留学,但是,到头来却是“一去兮不复返”。

鲁迅先生先后发表了不少作品。其中:《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呐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编》、《阿Q正传》,这些最为著名,至今已广为流传,成了人人皆知的不朽的着作。这些作品都是以揭露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当时政府的腐败为主题的。

鲁迅——这个名词,已经成为了咱们绍兴的招牌。有些远道而来的人,就是因为久仰了鲁迅的大名才来到我们绍兴。来了解他的精神,来了解他的人生。是呀,鲁迅这个名词恐怕在我们心中是永远也抹不去了的。他会一直生活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地激励着我们,促进我们奋发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鲁迅彷徨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的小说集子有三本《彷徨》、《呐喊》、《故事新编》。《呐喊》和《故事新编》我还没有仔细品读过,今天先来谈谈自己阅读《彷徨》之后的一点感想。

以前中学时代学鲁迅的课文总觉得读不太懂又好似读懂了什么,很朦胧的感觉。然后就很久没接触到鲁迅的文章了。前些天得益于小华的推荐看了鲁迅的几本书,感觉大抵还是那时候的感觉,却又有些不一样。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种深沉、愤慨,犹如匕首投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复杂心情。

《彷徨》收录1924年的《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独者》、《伤逝》、《离婚》等,共11篇。《彷徨》虽然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更多的注意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但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同《呐喊》相比,《彷徨》较多的流露了作者当时忧郁、彷徨的情绪,但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同样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关农村题材的作品,都是表现农村妇女命运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性命运,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诉。《离婚》是鲁迅先生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现实,表明农村妇女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最触动我灵魂深处的是《祝福》和《伤逝》这两篇。《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这篇我们高中就学过,里面有一个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为一个受侮辱,受迫害,被剥削,被奴役的中国劳动妇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轨迹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深重压迫,尤其是精神捶残。《祝福》把目光关注于农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现状,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凶残本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表明在这个社会中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也表明这社会的冷酷、麻木。而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对这种气势,对这一社会的强烈不满,厌恶以至愤怒。《伤逝》是先生唯一一篇爱情小说。真的是大家手笔,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闪烁。“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着,才能言爱。有爱,并不等于有牛奶和面包。子君和涓生爱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现实生活的压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经济上独立了。所以,女孩,当你在爱和事业中面临选择时,千万记得,没有事业的爱犹如无根之萍,多半会飘荡出你的视线。有立足之本才有爱,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以上便是我读《彷徨》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走近鲁迅

全文共 958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觉得雨天是适合看书的。

谢绝鸟语花香的繁华,一片书香细雨落在干涸的渴望里。在巴金老人的《秋夜》里走近了先生您,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您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这就是您了,先生。

不由自主的,身体好像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推入另一个空间,苍狗白云,从脚边飞去了,泡沫散尽。远处蹲伏着黑暗,乌鸦在天空歌唱,尘埃裹在风中到处乱撞,空气迅速下沉与泥土重叠,挨挨挤挤的洋屋浸在风雨中。走近一个屋子,一种简朴的味道迎迓,仅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身影,混沌之后这才恍然是先生,我打量了他,瘦得叫人担心,头发还是精神抖擞。

我敬畏地垂立在一旁,先生转过身来,抬起眼睛,融化了我的不安,他招我坐近前来。“您的《狂人日记》号称‘打响揭露封建社会的第一声春雷’;尤其是《药》最为深刻,那华老栓用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孩子治病,我敬佩您笔下夏瑜的革命精神,更痛惜民众的无知。”我发现自己的胆子在先生慈祥的目光里柔软起来,竟然滔滔不绝起来。

先生的脸显得安静,分明道:“但愿我的文章能像一束春光穿透被黑暗束缚的人们,寄予他们丝丝光明罢……”我体会到先生话里蕴含了沉甸甸的奉献自己的热情,仿佛要将自己脆弱的力量化为拯救国民的伟大力量。

他恳切的目光炯炯有神,我好像看见了岩浆自地底泛滥涌出。我还想聆听先生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便急切问道:“先生作为大夫,怀着一颗慈悲之心,解救病魔困绕的难民岂不可乎?”

他摇了摇头,沉痛叹息着:“身为大夫徒增国民的体质,却无措于他们思想的草莽,行医焉有大益?以为当今济世良药莫若从文化入手。”由此先生成了寂寞中奔驰的勇士,把责任写在生命线上,用无形却犀利的匕首刺入敌人的心脏,“鲜血”是他的伴侣了。倏然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辞别先生,起身而去。想着虽然社会明亮成为主色,但其中也不乏黑暗,有时注入清泉都会浊色。前路注定坎坷。可是无法冷眼旁观,叹息肠内热。希望像先生那样把文字墨化为武器揭开社会的不足,为的是唤醒和净化。

一个激灵,回过神来,俯下眼来,依然是巴金老人的《秋夜》: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走近先生,温暖和力量自心底升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心中的鲁迅作文

全文共 1045 字

+ 加入清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记得二、三年级时,我曾去过鲁迅先生的故居,那时候我从未读过鲁迅先生的一本书甚至一篇文章,所以看不懂他故居的任何一点东西。之后,爷爷对我讲了一点鲁迅先生的事,问着爷爷鲁迅是谁?鲁迅是干什么的这些问题。当时我不知道在鲁迅二字后的先生是什么意义,而现在,我明白了。

鲁迅先生用患了妄想症的狂人,道出了旧社会人吃人的本性,在衣衫褴褛的人力车夫面前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在如此黑暗的社会上,一生正直的鲁迅先生面对政府对无数人民的压迫是那么的无奈他的文章让许多人明白了社会上的真相,但还有那么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此这位一代伟人只能长叹一声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他得用破烂的毡帽毡遮着自己走过闹市,就像漏水的船只运酒那般危险。

在这样黑暗的环境里,鲁迅先生写出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还写了许多名留千古的作品,如《野草》、《朝花夕拾》等,鲁迅先生仅55岁,一生很短暂,但是他为世人留下了700多万字的不朽著作,他英勇战斗的一生的革命精神鼓舞着千百万人民。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光辉战斗的一生。

鲁迅先生一直是一位清醒而勇猛的战士形象立于世人面前的,他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揭露他们吃人的本质。他同情关注弱者,道出他们不能、不知甚至不愿道出的委屈和悲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是他最真实的写照,是对他一生最深刻的评价。

1936年8月1日,鲁迅先生因患病体重已降到78。7斤,肺部发炎溃烂面积已达到4/5,肋膜间积水,高烧不退,8月7日一位日本医生第一次为他抽出了内膜积水就达200毫升。一位肺病专家为鲁迅先生检查身体时十分惊诧,若是别人五年前就死去了,而我们这位坚强的战士还在与病魔斗争,他不向病魔屈服,依旧忍着病痛继续工作,在他逝世一周前他还抱病参加了展览会,逝世前三天还为曹靖华的新作写了序言;逝世前1小时,他还在写文章

9日,鲁迅先生写杂文《死》时,正面临生命的危险,他没有屈服,虽然他连床都起不来,但他把自己的健康抛在脑后,因为他知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在先生的遗言里,他对亲人和朋友说忘了我,开始新的生活吧!可人们又怎么能忘了他?!他们永远记得,有一位老人,一张消瘦的脸庞,透露着刚毅与坚强;一头不屈的硬发,根根显示着与恶势力不调和;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这束光是永恒的,这位先生从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游鲁迅故居

全文共 1015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了几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鲁迅故里。 充满着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顿时,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眼前浮现出来。 走进街巷,随着拥挤的人流,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这是一个古色古香,又不缺乏现代气息的建筑。“绍兴鲁迅纪念馆”几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大门,一眼就看到了鲁迅青铜像,它比真人还高大,坐在一把扶手椅上,左手抱右手肘,右手搭在扶手上,表情严肃而不失亲切,深深的眼袋,似乎是他忧国忧民的证明;他仰望天空,好像是盼望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几个潇洒的金字写在了铜像旁边的墙壁上,是鲁迅一生的写照。在馆内继续参观,我们了解到了鲁迅坎坷的一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学习医术,因深受资产阶级民工革命浪潮,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并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看到国内同胞的愚弱,毅然弃医从文,先后发表了好几篇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以此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看到这里,我对鲁迅更加敬佩了。 接着,我们又连续参观了百草园、鲁迅故居、鲁迅祖居……但我最想参观的还是三味书屋了。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听身后的导游说:“三味意为: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下桌台上摆着一副活灵活现的《松鹿图》,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行礼的地方。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大概就是说明了生命、读书的真谛吧。东北角便是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书桌上刻有一个“早”字,我从课本上了解到:当年鲁迅父亲生了病,鲁迅为了照顾父亲,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端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以后,鲁迅就永远没有迟到过,并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走出三味书屋,天气炎热得很,我们便找了一个小吃店坐下,吃着金黄、香喷喷的臭豆腐,品着凉滋滋的冰绿豆汤,想着鲁迅给予我们的道理,心情无比舒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鲁迅_1000字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目光犀利穿过黑暗,嘴角带着浸润着血迹的蔑视和嘲讽;你在彷徨,你在呐喊;把笔杆,变成了锋利无比的匕首,面对几千年的王朝历史;你用沉默中的爆发,惊醒沉睡中的魂魄。前方的路迷茫,我们需要光的引领——鲁迅

你就是我的你呐喊:拯救国民在于拯救其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文化落后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的愚昧麻木。在那黑暗的时代,当整天说着“我先前比你们阔多了”的阿Q惨死刀下时;当愚昧无知的华老栓拿着蘸满先烈鲜血的馒头为儿子救命时;当“救救孩子”的呼喊从狂人口中发出时;当风雪中的祥林嫂倒在新年的一片祝福声中时,我的灵魂颤抖了。

小学时,我认识了你。

在《故乡》中我看到了你的身影,那对少年时代朋友闰土的怜爱之情,感受到了少年时你的纯真和无奈,感受到了你一股从心中涌出的隐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又把我拉到了久远的年代里。我听到了童年时你的欢笑,听到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听到了孩子们对戒尺的责备。

大一点,我又进入了你的另一个空间,看到了你曾和我们一样从童年走过。

《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残酷的统治和压迫下悲惨的命运,震撼了我的心灵。

你到日本留学,从学医治病到弃医从文治国,无不充分显示了你对民族、对祖国的忧患意识。在腥风血雨的年代,《且介亭》中你正以笔作投枪匕首,为民众而《呐喊》。

你的刚强勇毅令我折服。

十三岁那年,由于家庭变故,家道衰落,你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但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勇于挑起生活的重担,到当铺变卖东西,买药,照顾家人。在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强,后来,你到各地的学习,都印证了苦难是生活最好的老师。

你的求知欲很强。

没有因为家庭的变故,家道的衰败而影响学习。强烈的求知欲使你进了当时被中国人所辱骂的“洋学堂”,还努力考取了公费留学的资格,因此,数年后,有万千个学生也在孜孜不倦的学习着。

你热爱祖国。

你在日本留学时,解剖成绩的60分受到日本人的怀疑,你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又一次,你看到幻灯片中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引得一群中国人在旁边看热闹的片段,精神很受打击,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可怕。

你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看得最清,恨的最深,斗争得最坚决。

生铁虽然硬但脆,钢却既硬又有韧性,因此,钢制的器物远比铁制的优越。做人也需要有点儿韧性,既不一味低头,又不鲁莽从事。我们中国,正是有鲁迅这样的人,才逐渐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心中的鲁迅作文

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位大文豪,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总喜欢穿一件中式长衫,长面浓密的胡须成隶体“一”字,他就是鲁迅,我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先生是一位非常卓越的学者,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创作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与散文诗集《野草》等也非常有名。我读过他的小说《故乡》,小说塑造了一个机灵聪明,见多识广的闰土,闰土刺猹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鲁迅不仅写了很多著名的作品,还翻译了很多外国作品:包括苏联文学作品《表》《毁灭》,荷兰作品《小约翰》。鲁迅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学者啊!

鲁迅还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他不像有些作家一副自命清高,冷冰冰的,他对每一个人都很关心:他关心在寒冷天气还要拉黄包车的车夫,车夫的脚被碎玻璃扎破了,他会细心为他包扎上药,并给车夫钱让他在家休养几日。他关心生活窘迫的青年,萧红从东北流浪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内心凄凉,生活无着落,是鲁迅无条件地关怀她,处处照顾她,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使她在文坛上健步奔跑,最终成为了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他关心侄女周晔,周晔没有好好读《水浒传》时,他用委婉幽默的语言劝诫她,读任何书都不能囫囵吞枣。鲁迅先生真是一位慈祥,和蔼可亲的人。

鲁迅一生勤于创作,不管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在身体状况多不好的情况下,他一直用笔作武器,去和黑暗的社会斗争,他是一位坚强的斗士。到了晚年,他把时间抓得更紧了,总是夜以继日,不知疲惫地工作,白天要为生计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有时一天都只是靠在椅子上休息一下看书就算睡觉了。他病逝前不久,一直发高烧,体重也越来越轻了,但他还是没有停下来,一直忙于写作,用笔作武器与黑暗的社会战斗。他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从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浪费他人的时间。他曾说过:“节约时间,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的确,他就是一个越老越顽强的斗士。

鲁迅先生曾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这句诗恰好也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面对真理,他不怕社会上不同声音的指责。对人民,他是全心全力,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正因如此,他才广受人民的喜爱。海燕剧社给他写了一幅挽联:“在大众心目中是永生的。”我也这么认为,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时代,但我对他的尊敬仰慕之情是一样的。他这位有才华有气节的战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悼念鲁迅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都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得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这一点。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作巨星,比他作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了。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壮观。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头上。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助。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然而把这样的一个人单单看作中国文艺界的珍宝是不够的。我们固然珍惜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们也和别的许多人一样以为他的作品可以列入世界不朽的名作之林,但是我们更重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人类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驱。

鲁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一线亮光前进。

现在,这样的一个人从中国的地平线上消失了。他的死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个不可补偿的损失。尤其是在国难加深、民族解放运动炽烈的时候,失去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导师,我们的哀痛不是没有原因的。

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你活着来看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