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富论读书分享(合集19篇)

品味唐诗宋词,使我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读书的作文,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463

作文

19

篇1:国富论读书笔记

全文共 2419 字

+ 加入清单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的经典代表作。这本书的初版为1776年版本,它能够和当时美国的《独立宣言》被后人视为1776年发表的两个最重要的文本,可见其历史价值之高。而我读后也受益匪浅。

《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市场经济的圣经。读过本书之后,我认为此说法有其道理所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不断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在更新。很多经济学著作或者说经济学原理不能接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检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与其历史局限性,即它只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经济状况。而《国富论》不同,《国富论》分析揭示的是经济学的本质,是从事经济的社会中的人的本质,而人的活动的本质、心理是不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或是说,没有重大改变的,即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亚当·斯密的观点无论是对于早期还是现期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借鉴意义。其许多观点也亦被当今人们奉为经济学中的定理。

《国富论》中最具精华的理论,我认为,即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斯密从人的利己的本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他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效益最大化,整个社会就在不同的个人实现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过程中实现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即社会福利。因此,他认为,利己心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自私有利于社会福利。然而,斯密在所著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中从人具有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这看似矛盾的观点恰恰揭示了斯密矛盾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也揭示了经济活动中人们矛盾的内心世界。人们一方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又逃脱不了自身的伦理观、社会观。经济实际上是利己性与利他性结合起来完整的人的活动,是人们追求自身来自物质与精神整体的效益的最大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市场实现每个人的最大效益,并实现共同福利。

其次,斯密在书中提到了分工。他认为分工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必然有不是自己专长的方面,如果每个人都自给自足,那么带来的将是低效率的生产。分工使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一方面,分工促进生产的专业化。通过分工,社会资源能够被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所利用;通过分工,每个人的生活状况都将变得更好。

正因为如此,斯密反对殖民地政策,主张自由贸易。他认为,殖民地国家大多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而这对于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不仅使殖民地财富与资源大量外流,也阻碍了殖民地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其分工的专业化进程;统治国亦未在其与殖民国交易的过程中取得分工的好处,从而带来两国整体效益的无谓损失。斯密也主张“自由放任”,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和繁荣。自由竞争促使资源向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方向流动,因而,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因为垄断同样能带来低效率的生产。私密将此理论向更深一步扩展,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即主张自由贸易。此观点,无论是后来的绝对分工理论,还是相对分工理论,都证明了其正确性所在。

基于此,斯密在书中对政府存在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确切地说,他对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总结起来,即: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特别地,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张“自由放任”。

此外,《国富论》中也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提倡政府推动教育的发展。亚当·斯密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依靠有力的舆论,而这与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公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者越多,越有公正判断的能力。

从《国富论》初版出版到今天已经两百多年了,然而,《国富论》中许多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经济活动都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承认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场经济的前提。“人是利己的”这一人性假设被认定为是研究、从事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书中指出,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符合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是错误的。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利己性本来就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希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而卖东西的人都希望东西卖得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只有承认这个不变的定律,才能站在正确的角度上研究经济学。

其次,亚当·斯密主张分工,提倡分工的好处。这在当今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分工促使专业化,分工让每个人更有效率的生产,然而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资源不会像书中前提假设的那样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即使可以,自由流动达到的社会生产状态也未必是人们最期望的,因为人们存在自身的偏好。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或是一国之内地区与地区之间,或是一个地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或生产商出于某种长远的考虑或额外的目的会暂时采取一些违反经济基本原理的措施,例如贸易保护以扶植特殊产业等。分工对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来说或许是合意的,但如果人为的将利益区域化,分工、自由贸易就不一定是最可取得了。

最后,亚当·斯密对于政府所论述的其作用今天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但今天,更多的人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适时监管。市场的作用是有限的,同时,斯密在书中将经济活动的前提过于理想化与简单化,而这些假设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或者说很难存在。因此基于其上的政府理论也有待完善与修改。

总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即使在今天,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对我们从事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迄今为止,经济学领域的主流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国富论》的基础之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读书分享会作文600字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读书分享会。

主持人杜政熹率先上台,简短的几句开场白,就开始了我们今天的读书分享会。徐老师问谁先抽号,同学们跃跃欲试,徐老师顺手一指身旁的窦小钧说:“窦小钧你上。”窦小钧兴奋得不得了,一蹦三尺高,像离弦的箭一样,“嗖”的冲向讲台,仿佛有人要抢他的摇号权一样,窦小钧摇出了第一个号,杜政熹故意停顿了一下,所有同学都屏住了呼吸,杜政熹拖着声音说:“黄鑫睿,掌声有请。”毫无准备的黄鑫睿,慢吞吞地走上台,写下书名,耷拉着脑袋,怎么也讲不出故事,被无情的请下了台。紧接着赖彧桐第二个上台,却无精打采的说自己没准备,徐老师听了脸色突变,刚才还笑盈盈地脸,一下子晴转阴,只见徐老师火冒三丈,双眼怒视着赖彧桐,仿佛要把他给吃了,赖彧桐立刻忐忑不安起来,徐老师一气之下把赖彧桐喊出教室罚站一个下午……

眨眼间到我们小组了,我们几个同学从容不迫地开始我们的表演之旅,表演开始了,我演的是《林汉达》千金一笑中周幽王的叔叔郑伯友,虽然我演的人物语言短少,但也是表演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最后徐老师评价,说高语彤和朱韵翰讲得生动形象,尤其是朱韵翰的分享,讲得滔滔不绝,妙语连珠,语惊四座,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就连徐老师也拍手叫好,下次读书分享时我们要向她们一样,把主要内容和个人感受讲出来,还要对自己喜欢的人物做出详细的评价,这样才叫真正的分享。

通过这次分享会的体验,相信我面对下次读书分享会,我更有经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读书分享会作文550字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啊呀,好紧张,好紧张。下节课就是读书分享会了,心中既有点兴奋,又有点害怕,兴奋的是如果被抽中了,在说的好的前提下可以得一枚大粘贴,害怕的是如果抽中了我,我没有非常好的口才,也没有把稿子写下来。

上课铃声响了,大家都坐着,每张桌子的左上角都放着一本自己要推荐的书,徐老师走上了讲台,说好规则,就拿着手机放在投影下。开始,第一个点名的是高语彤。他说着说着,眼里就逐渐有了泪花,他已经深深的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了,我暗暗的佩服:哦,他理解的可真透彻,既然那么容易的和书中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要知道,现在的我几乎不会为书中的人哭泣。第二个中奖的是杜政熹,他胸有成竹的走上台,讲起了他推荐的书的故事,尽管他讲的不是很好,但是我还是被吸引了。之所以我会被吸引,是因为我没有看过《哈利波特》。正当他说得起劲时,徐老师突然打断了他,给他讲明一些分享要点。我牢牢的记住了,一边听着,一边写着未写完的稿子并修改,收取经验。

时间过得差不多了,徐老师让我们拿上书到室外和同学分享推荐书,我走到卢子汀前,向他推荐,但我说的不太好,我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我看到同学们都在开心的聊着,自己也不会太会推荐,就拿起书,独自看了起来,希望能读的更加透彻,更好的分享的同学。

老师把我们叫进教室,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读书分享。

读书分享会结束了,我有了些感悟。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我没有胆量举手分享,希望下一次读书分享会中真正的有我的身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简爱英语读书笔记分享

全文共 5013 字

+ 加入清单

Jane Eyre is a young orphan being raised by Mrs. Reed, her cruel, wealthy aunt. A servant named Bessie provides Jane with some of the few kindnesses she receives, telling her stories and singing songs to her. One day, as punishment for fighting with her bullying cousin John Reed, Jane’s aunt imprisons Jane in the red-room, the room in which Jane’s Uncle Reed died. While locked in, Jane, believing that she sees her uncle’s ghost, screams and faints. She wakes to find herself in the care of Bessie and the kindly apothecary Mr. Lloyd, who suggests to Mrs. Reed that Jane be sent away to school. To Jane’s delight, Mrs. Reed concurs.

Once at the Lowood School, Jane finds that her life is far from idyllic. The school’s headmaster is Mr. Brocklehurst, a cruel, hypocritical, and abusive man. Brocklehurst preaches a doctrine of poverty and privation to his students while using the school’s funds to provide a wealthy and opulent lifestyle for his own family. At Lowood, Jane befriends a young girl named Helen Burns, whose strong, martyrlike attitude toward the school’s miseries is both helpful and displeasing to Jane. A massive typhus epidemic sweeps Lowood, and Helen dies of consumption. The epidemic also results in the departure of Mr. Brocklehurst by attracting attention to the insalubrious conditions at Lowood. After a group of more sympathetic gentlemen takes Brocklehurst’s place, Jane’s life improves dramatically. She spends eight more years at Lowood, six as a student and two as a teacher.

After teaching for two years, Jane yearns for new experiences. She accepts a governess position at a manor called Thornfield, where she teaches a lively French girl named Adèle. The distinguished housekeeper Mrs. Fairfax presides over the estate. Jane’s employer at Thornfield is a dark, impassioned man named Rochester, with whom Jane finds herself falling secretly in love. She saves Rochester from a fire one night, which he claims was started by a drunken servant named Grace Poole. But because Grace Poole continues to work at Thornfield, Jane concludes that she has not been told the entire story. Jane sinks into despondency when Rochester brings home a beautiful but vicious woman named Blanche Ingram. Jane expects Rochester to propose to Blanche. But Rochester instead proposes to Jane, who accepts almost disbelievingly.

The wedding day arrives, and as Jane and Mr. Rochester prepare to exchange their vows, the voice of Mr. Mason cries out that Rochester already has a wife. Mason introduces himself as the brother of that wife—a woman named Bertha. Mr. Mason testifies that Bertha, whom Rochester married when he was a young man in Jamaica, is still alive. Rochester does not deny Mason’s claims, but he explains that Bertha has gone mad. He takes the wedding party back to Thornfield, where they witness the insane Bertha Mason scurrying around on all fours and growling like an animal. Rochester keeps Bertha hidden on the third story of Thornfield and pays Grace Poole to keep his wife under control. Bertha was the real cause of the mysterious fire earlier in the story. Knowing that it is impossible for her to be with Rochester, Jane flees Thornfield.

Penniless and hungry, Jane is forced to sleep outdoors and beg for food. At last, three siblings who live in a manor alternatively called Marsh End and Moor House take her in. Their names are Mary, Diana, and St. John (pronounced “Sinjin”) Rivers, and Jane quickly becomes friends with them. St. John is a clergyman, and he finds Jane a job teaching at a charity school in Morton. He surprises her one day by declaring that her uncle, John Eyre, has died and left her a large fortune: 20,000 pounds. When Jane asks how he received this news, he shocks her further by declaring that her uncle was also his uncle: Jane and the Riverses are cousins. Jane immediately decides to share her inheritance equally with her three newfound relatives.

St. John decides to travel to India as a missionary, and he urges Jane to accompany him—as his wife. Jane agrees to go to India but refuses to marry her cousin because she does not love him. St. John pressures her to reconsider, and she nearly gives in. However, she realizes that she cannot abandon forever the man she truly loves when one night she hears Rochester’s voice calling her name over the moors. Jane immediately hurries back to Thornfield and finds that it has been burned to the ground by Bertha Mason, who lost her life in the fire. Rochester saved the servants but lost his eyesight and one of his hands. Jane travels on to Rochester’s new residence, Ferndean, where he lives with two servants named John and Mary.

At Ferndean, Rochester and Jane rebuild their relationship and soon marry. At the end of her story, Jane writes that she has been married for ten blissful years and that she and Rochester enjoy perfect equality in their life together. She says that after two years of blindness, Rochester regained sight in one eye and was able to behold their first son at his birth.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国富论读书笔记

全文共 2325 字

+ 加入清单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

亚当·斯密被奉为“经济学之父”。而《国富论》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认为“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

更为众多经济学家所“迷惑”的是,亚当·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这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们今天经济活动和经济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这应该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来源)。斯密在全书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每一个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利己性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种自然现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2.劳动率增长的关键在于分工协作。斯密在书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针业为例子,来说明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巨大改进。分工以及劳动的划分促进了专业化作业。而对专业化作业的追求,导致了工厂制度的诞生。

3.劳动价值论。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页)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值(应该就对应于马克思经济学观的价值和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作者开篇就说道,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同时否定了旧重农主义所谓土地是价值的重要来源的论点。

4.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讨论了两种经济制度(重商制度和重农制度)的原理和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自由放任。作者极力论述了无论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对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为阻止进口或减少进口而设立的关税,则显然是既破坏贸易自由也有损于关税收入的。”(第339页)。他极力倡导自由贸易。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像个人与个人之间那样实行分工。他认为国家不应对商业(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充分发展和繁荣。

5.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于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利益,并避免牺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第309页)。

6.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斯密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国家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环境的和平安全、个人公平竞争,并避免各种垄断。换言之,国家应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7.政府的开支。政府的开支体现着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维护国家尊严。在论述“建立和维持不能为个人带来利润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时,斯密还特别详述了“为社会商业提供便利”和“促进人民教育”的开支。

8.国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来自赋税。斯密否定了旧重商主义所谓国家应该储存大量金币的做法,也否定了国家靠经营专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本或土地以获取收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看似对人民个人无损,但其实是对全社会造成了损害。”他主张为社会全体利益考虑,“不如拍卖王室领地,分配给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则由人民提供其他收入来替代。换言之,“人民必须从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君主或国家,以弥补公共收入。”

9.赋税四原则:1公平2稳定3征收便利4遵守经济原则,避免妨碍人民经营和给人民增加更多负担。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吴敬琏、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国富论读书笔记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第6章论商品价格构成

1.商品价格构成(地租,劳动工资,资本利润)

2.商品复杂度精细度越高,地租未必高,但是劳动工资一般变高,因为要求的劳动更复杂,资本利润也变高,因为投资越大了,同样的利润率,资本基数大时,利润自然大。概括,产业链顶端上,劳动工资高,资本利润也搞,地租不一定。手机为例,零部件的价格,包含工资和利润,而成品里,则需要支付零部件价格中的资本利润和工资部分。

3.微观和宏观的不同视角(经济学家眼中的三类人)

单个商品来说,其价格包含地租,利润,工资。从整个国家来看,国家全年年产物的总商品的总价格,以地租,工资,利润三种方式分配给民间的人群。基于此,角色划分,按照收入来源不同,人可以分为以地租获得收入,以工资获得收入,以资本获得收入三类。所有的收入都是间接或者直接来源于其中几个部分。

第7章 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1.何为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

自然价格——构成商品价格的工资和利润的普通率,普通率由社会发展情况和商品用途决定,构成商品价格的地租的普通率,地租普通率由地租一般情况和土地独特用途决定。

2.什么决定了市场价格

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是,商品的供应量和商品有效需求量的比例,有效需求不是绝对需求,一个乞丐也有购车的需求,但不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愿意购买而且不购买到就罢休。只有存在,有效需求,企业才可能把消费者兜里的钱表为企业账号上的钱。

对于市场价格,有效需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浮动大小的因素

当商品的年产量变化大时,商场价格变化较大

当商量的年产量变化小时,商品价格变化较小

3.市场价格何时高于自然价格

当供应量小于有效需求量,那么竞争在需求方展开,市场价格就会高于自然价格

比如垄断,比如控制供应量,都是赢得高利润的方式。

4.市场价何时低于自然价格

当供应量大于有效需求量,那么竞争在供应方展开,市场价格就是低于自然价格

4.市场中看不见的手

市场价格总是向着自然价格靠近。。

商品市场价格变化,主要影响工资和利润,对于地租影响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国富论读书笔记

全文共 2922 字

+ 加入清单

在《国富论》第四篇里,斯密对于如何能使人民富裕起来以及长期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主张即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评论。确切地说,主要是揭露这两种学说如何阻碍国家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对前者,斯密坚决反对并给以无情的批判,对后者斯密有褒有贬。

在第一章里,斯密阐述了商业或重商体系的原理。在普通语言中,财富和货币被看作是同义语。任何一个国家都把积累金银视作是通向富裕的捷径,因此所有欧洲国家都试图积累金银,起初是通过禁止出口的方式。后来,商人便发现这种禁止极其不便,他们的理由是出口金银并不总是减少国家金银数量,而且这种禁止并不能完全阻碍金银的出口,因为存在走私;同时他们提出只能通过对贸易差额(顺差)的适当关注才能阻止这种出口。商人的议论取得了成功,“财富由对外贸易取得”变成了公认的信条。两个原则一经确立——财富由金银构成,出口价值大于进口价值时才能进口,政治经济学的伟大目标必然变成了尽可能减少供国内消费的外国商品的进口,尽可能增加国内工业品的出口。因此,促使国家富裕的两大引擎在过去就是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

斯密紧接着在第二章到第六章中分别对过去认为是促使国家富裕的两大引擎——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的利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批判。

限制进口措施的有两类:一是限制进口国内能够生产的供国内消费的外国货物,不论这些货物来自何国,一律禁止;二是限制进口与本国有贸易逆差国家的所有货物。

通过高关税或者绝对禁止以限制国内能够生产的外国货物的进口,这样就多少保证了国内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业对国内市场的垄断。毫无疑问,这种垄断会鼓励特定的产业,引导社会劳动和资金流向享有这种垄断的产业。然而,这种引导并不都是有利的,它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促使人们利用资本在国内生产能够从国外廉价购得的货物,显然这很愚蠢;极少时候这种引导也是有利的:当某种劳动是国防所必须时,以及对本国同类制造品课税时,这时对外国商品施加某些负担一般来说将是有利的。

至于限制进口的第二个措施,即使按照商业体系的原则,这些限制也是不合理的,主要有三个原因。以英国限制法国进口的现状为例。首先,即使在法国和英国之间的贸易是自由的,贸易差额将有利于法国,也绝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这个贸易将不利于英国,或者说英国的全部贸易总差额将因此更加不利于英国。其次,英国从法国进口的货物可以一部分再向其他国家出口,在那里由于可以卖得一个更好的价钱,也许可以带回一个与全部进口的法国货物的原始成本完全相等的回报。最后,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能够判断任何两国间的贸易差额究竟是在哪一边,或者说其中的哪一国出口达到了最大的价值。根据其他原则,这种特殊限制便更为不合理了。因为贸易差额论本身就是最为荒诞的东西。

对于出口的鼓励,有时是靠退税,有时是靠奖励金,有时靠与外国签订的有利商业条约,有时是靠在遥远的国家建立殖民地。

斯密认为在所有鼓励出口的措施中,“退税”是最为合理的一个做法了,因为其可以保持社会劳动的自然分工和分配。不过,退税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有利的,退税只在下列情况下是有益的,那就是给予退税的出口货物是真正地向某一外国出口,而不是暗中又进入我国。

在英国,常常有人要求对出口给予奖励金,而且有时对国内产业的某些部门也给予奖励金。因为不能强迫外国人购买本国产品,于是提议付钱给外国人,让他们购买。重商主义正是建议以这种方法来使整个国家富裕,通过贸易平衡的方法把钱放进所有人的口袋里。然而,大家普遍承认奖励金应该只给予那些没有奖励金就不能经营的贸易部门。如果不靠奖励金维持商业,那么商人就会很快改变自身资本劳动用途转向其他领域。在谷物贸易中,斯密说强制的输出必然导致国内市场谷物的减少,提高国内价格,而且人们又必须为奖励金纳税,最终造成人们的负担。谷物价格支配了一切原材料的价格,也就支配了一切制造原粮的价格和劳动的价格,所以谷物价格的升降会带来原料、劳动力价格的升降。谷物在国内价格提高,不利于生产发展,最终造成国民财富的减少。

商业条约对于受惠国必定是有利的,但对施惠国不利。斯密以英国和葡萄牙两国之间签订的商业条约为例进行了说明。除此之外,斯密在这一章还提到了铸币。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构成国家财富,鼓励货币生产是富国的手段;但实际上,并不能无节制地铸币。

在殖民地这一章,斯密分成了三部分对其进行阐述,分别是建立殖民地的动机,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美洲的发现以及好望角到东印度的通路的发现给欧洲带来的利益。殖民活动的目的是欧洲大陆对财富的追求,是宗教扩张的追求,也是扩大市场的需求。新大陆的发现促进了大规模的殖民活动。殖民者为殖民地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促使殖民地的开发建设,从而带来殖民地的繁荣。至于欧洲从发现和拓殖美洲得到的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欧洲的一般利益。一般利益包括欧洲居民享受的增加,即出口欧洲的美洲剩余生产品给欧洲居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商品;使其他国家工业得到扩张,因为可以把货物出口到美洲。第二类,欧洲的特殊利益。特殊利益也有两种:各帝国从所属殖民地得到的一般利益;那些从向欧洲的美洲这样具有特殊性质的殖民地那里得到的特殊利益。一般利益包括各领地对保卫帝国所提供的兵力,以及各领地对帝国政府提供的维持的费用。垄断则是唯一的特殊利益,斯密对此表现出了极大地厌恶。

第八章是关于商业体系,即重商主义的结论。在重商主义体系之下,国家采取的政策始终只有一个最终目的,那就是通过贸易顺差使国家富裕。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是体系下的两大引擎,但是对于原材料它采取了一个相反的政策:鼓励进口,限制出口。斯密对该体系所作的结论是:“要确定谁是整个商业体系的设计人并不十分困难。我们可以相信决不是其自身利益全然被忽视了的消费者,而是其利益一直受到了如此小心的关注的生产者。”制造业者的利润一直受到了最特殊的关注;而一直为它作牺牲的,其中虽然有消费者的利益,但更多的还是其他某些种类生产者的利益。无疑重商主义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帮助国家积累财富,但是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国交流不断加深,世界范围的分工进步时,其局限性逐渐显露。重商主义强调的国家严格控制经济的做法不符合资本主义急速扩张的要求,违背了自然,国家控制中的种种不合理条例和法规也成为资本主义的绊脚石。

第九章研究的是农业体系,也即重农主义。重农主义把土地生产物作为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财富的唯一或者主要的来源,并且把社会中的人分为三个阶级。第一个是土地所有者阶级,第二个是耕作者、农民和农村劳动者阶级,第三个是工匠、制造业和商人。其中第三个阶级是“完全非生产阶级”,他们不像土地所有者那样提供土地改良获得地租,也不像农业生产者那样生产社会主要产品,而只是“使其自身价值继续存在,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价值”。这一看法是片面的,现实生活中的第三阶级,如今的确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重农主义还是一个没有任何国家采用过的体系,所以不值得去做更为详尽的研究。但是这一理论将土地生产物视作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财富的唯一或主要来源,就这一点来讲,重农主义还是可以借鉴的。

以上就是斯密在《国富论》第四篇中对于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这两种体系的介绍和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有趣的读书分享会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68 字

+ 加入清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读书是我们都必须做的一件事。它可以使愚笨的人变得聪明,也可以使目光短浅的人变得目光深远……最近,我们班举行了一场读书分享会,大家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同时,也展现出分享者独有的风采。有那么几个同学的分享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首先出场的是实力超群的学霸高姐。她介绍的书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书中的主人公查理·高登通过手术由弱智变成天才,但他随后和动物试验品小白鼠一样,经历了从高峰跌落的悲惨命运,查理在这番大起大落中体味了人世真谛。高姐的讲述很精彩,也很动情,以至于她被自己的讲述感动了,声泪俱下。作为听众的我也有些被触动,鼻子酸酸的。

在她之后,慕哥给我们分享了狼的故事。他给我们介绍的是《绝地狼王》,为我们揭开了狼这种生物的神秘面纱。慕哥的讲述很动情,刚讲了几句,他便哽咽起来,但他强忍着泪水完成了介绍。后面的情节把我感动了,我的眼里出现了点点泪花,差点流下来。他们的分享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也让我看到了他们情感细腻、丰富的一面。

悲伤刚过,欢乐即来。自带喜感的小黄登场了。他先是迈着“鬼子进村”式的步伐走上讲台,又滑稽地向大家鞠了一躬,接着开始向大家隆重推荐易中天版《论语故事》。他首先介绍了作者易中天,接着介绍说:“每篇故事前都有一篇易中天写的打油诗。比如这首写在《子贡的故事》前的这首,我给大家念一念。”大家立即做出洗耳恭听的样子,却听到小黄嘀咕:“哎呀,我有个字认不得哩。”“那你就不念了呗,就说‘我先卖个关子,大家有兴趣的就来看一看’不就得了?”徐老师教他。“可我就是有个字不会认啊!”小黄仍然固执的说。听了这话,大家都忍俊不禁。但这个悬念仍让我有了一探究竟的想法。

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著称的姜小浩也一改以往沉稳的作风,推荐了一本极其搞笑的《中国故事》,还读了一段给大家听,结果他自己边念边狂笑不止,同学们根本没有听清他说了些什么,只好跟着他一起傻笑。因为这次没听清,所以我希望以后能看一看这本《中国故事》。

时间飞逝,大家还正兴高采烈着呢,读书分享会就要结束了,大家都还意犹未尽。于是徐老师善解人意地让我们在小阳台上自由推荐。大家你一群我一群的开始各自推荐起来,好不热闹!我加入的群里,蔡小懿推荐了《绿山墙的安妮》,但她刚开始完全是“应付”:“我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它的标题你们自己看吧,它的作者你们自己看吧,它的主要内容我不知道,等你们看了告诉我。谢谢大家!”我听完,愣了:“啊?还能这样介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凑近看了她的稿子:“你的稿子挺充实的,可为什么介绍的这么简略呢?”她见偷懒不成,只好无奈地重新按着稿子念了一遍,这才被我“放过”。

这次读书分享会,尽管大家营造的气氛有喜有悲,但推荐的书目涉及了许多领域,让我们都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东西,真希望这样的活动多举办几次,让更多的人来参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国富论读书笔记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第三章,分工的精细度受什么影响

第一,市场大小,即需求大小。所以,农村,县城,大城市,发达城市,随着集中程度越大,分工越来越精细。

启发:城镇化发展,群居,分工,提升生产率,提升供给度

第二,分工受交换成本的影响。“分工的目的在于交换,通过交换将别人兜里的钱变为自己兜里的钱,但是交换需要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所以很多发达城市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运输成本低于内陆运输,交换成本相对低”。

第四章,货币的产生

第一:分工,交换,货币。

分工产生后,生存离不开交换。交换需要标准和媒介,所以货币的功能是交换。书中言,在古代曾以牛羊,盐,金银等作为媒介,但是都存在各种问题。直至今天。

不知是什么人发明纸币,显然社会的进步是智者的引领。

第二:人的交换属性。

经济学者眼中的社会:分工产生,生存离不开交换。所以,社会的本质是商业社会。在商业社会,每个人都有交换属性。

第三:在交换属性里,你有升值计划吗?

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时间,专业,成果,资本等去交换。而重要的是,我们可交换的资本是什么,同时,在公平的时间河流里,我们是升值中,还是贬值中,不升值,自然贬值。因此在商业社会,每个人,不论愿意与否,具有交换属性的我们,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升值计划了。

第四:商品的交换价值

商品价值,其一是效用价值,其二是交换价值。衡量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构成商品真实价格的要素,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五章: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

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表面上市货币,本质是劳动。以自己的劳动生产物交换他人的劳动生产物。世间一切财富,原来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钱购买,金钱只是量化的劳动。

商量真实价格A:劳动,其特性是在相对的时间里,是不变的或者变化较小的。

商品名义价格B:货币,其特性是变化的。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B=A

在相隔很远的地方,B≠A(跨国买卖)

在长时间里,B≠A。

关于B的变化,书中长篇大论,尚未细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读书分享会作文700字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个大晴天,我的心情也和这天气一样,格外的好,那是因为今天下午我们班要开展“读书分享会”。

时间渐渐流逝,“读书分享会”正式开始了。

每人在一张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揉成一团放到抽签盒子里,由主持人来抽签决定谁来分享。

第一位被抽到的幸运儿是黄鑫睿,我们热烈地鼓掌为他加油。此时他已经走上讲台,只见他看着我们这些“观众”,好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了一句“大家好……。我今天要分享的……书是……《林汉达》”。这句话一出口,掌声不由得再次响起来,仿佛在迎接一位成功的艺术家,因为站在他的角度来说,能说出这一句话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旁边的主持人们喊着“加油”,台下的我们比着“很棒”的手势,负责拍照的姜明浩走到他身边时拍了拍他的肩膀:“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这四个字在黄鑫睿不知所措的眼神中还是显得有点困难。五分钟的倒计时将要到达,不知是我们的鼓励反倒成了他的压力,迫使他的脑海成了一片空白,还是原来他没准备好……总之,这“漫长”的五分钟就要到时,黄鑫睿终于说出第二句话:“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千金一笑……”。一瞬间,我被触动了,对于在众人面前过于内向的他,以为会在保持沉默中结束分享,可出乎意料,他竟然迈出了自信的一步,这是多么令人高兴啊!他走下讲台时,我们还在为他打气,让他下次上台争取语言再流畅一些,黄鑫睿不住地点着头。

后来的分享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杜政熹小组演出的《神秘岛》、高语彤叙述的《活着》、慕容豪小组饰演的《狼王梦》片段……这些故事使我印象深刻。

整个“读书分享会”让我大开眼界,学习收获了不少知识,我虽然没被抽中分享,但同学们热情的讲解、有趣的表演,特别是黄鑫睿今天的表现,都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也明白了相信自己,才能做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国富论读书笔记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斯密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应当说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然而让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学者,不是为了提出观点而是为了整理观点而努力,一点点成果没有经过考证便自认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发表。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当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传承和发扬下去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国富论读书笔记

全文共 1437 字

+ 加入清单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面有提及,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所以亚当·斯密变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然而亚当·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

《国富论》篇章众多,亚当·斯密还谈到了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贸易等学说。这些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其中对世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亚当·斯密认为,人都是利己的,其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而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

但是,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因此,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交由市场去自主调节即可。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曾一度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推崇,直至1929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在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亚当·斯密的自由资本主义备受推崇,甚至认为只有自有资本主义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然而,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让经济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候,罗斯福所推行的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经济,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社会经济逐渐好转,从而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这使得经济学家们再次重新思考亚当·斯密的自由资本主义学说的正确性。

多少年来经济学家们一直为国家是否应该干预经济以及自由经济和国家干预经济何者更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争论着。在我个人看来,国家作为一种宏观调控的力量必不可少,它的存在是必要的,但仅应该是一个调控作用,是一个裁判的角色,避免社会经济过热或者过度萧条,在经济繁荣时期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则刺激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用行政力量去干预经济的发展。适度的国家宏观调控不等于行政指挥经济。过度的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不利于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自己国家经济的繁荣,倘若每一个国家都如此,世界经济则会陷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尴尬境地,最终落得两败俱伤的地步。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人们意识到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而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抑制生产力的发展又使人们明白到行政力量过度干预导致的弊端。因此,对于我们今天而言,应该做的不是迷信任何一种经济学说。毕竟一个经济学说正确与否需要相当长的一个经济周期来验证,而经济学的规律也并非是那么容易发现,在那么多经济学说中,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国情来确定到底应该用哪一种经济理论作为借鉴。

同时,我们也不能迷信于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如一直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奉为绝对真理一样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1929-1933年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时候遭到致命的打击,让人们一度怀疑它的正确性,然而后来其又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一条经济理论并不是永恒正确的,其是否起积极作用还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国情来具体分析。对于我们今天的启示,大抵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在不断地探索中寻找适合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社会繁荣发展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分享

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贯穿古今中外,名人都是爱阅读的。大家知道名人阅读的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关于名人阅读的故事分享,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匡衡借光阅读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鲁迅先生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阅读,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阅读。由于苦阅读,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阅读。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阅读,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阅读,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高尔基先生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先生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列宁的阅读故事

他读起书来,对身边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阅读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张广厚的阅读故事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闻一多先生醉书

闻一多先生阅读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阅读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阅读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

全文共 2377 字

+ 加入清单

亚当·斯密被奉为“经济学之父”。《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而《国富论》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认为“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

更为众多经济学家所“迷惑”的是,亚当·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这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们今天经济活动和经济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结构严谨,无懈可击(张五常和郎咸平都曾如是说)。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这应该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来源)。斯密在全书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1.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每一个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利己性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种自然现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2. 劳动率增长的关键在于分工协作。斯密在书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针业为例子(第7-8页),来说明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巨大改进。分工以及劳动的划分促进了专业化作业。而对专业化作业的追求,导致了工厂制度的诞生。

3. 劳动价值论。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页)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值(应该就对应于马克思经济学观的价值和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作者开篇就说道,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同时否定了旧重农主义所谓土地是价值的重要来源的论点。

4. 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讨论了两种经济制度(重商制度和重农制度)的原理和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自由放任。作者极力论述了无论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对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为阻止进口或减少进口而设立的关税,则显然是既破坏贸易自由也有损于关税收入的。”(第339页)。他极力倡导自由贸易。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像个人与个人之间那样实行分工。他认为国家不应对商业(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充分发展和繁荣。

5. 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于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利益,并避免牺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第309页)。

6.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斯密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国家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环境的和平安全、个人公平竞争,并避免各种垄断。换言之,国家应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7. 政府的开支。政府的开支体现着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维护国家尊严。在论述“建立和维持不能为个人带来利润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时,斯密还特别详述了“为社会商业提供便利”和“促进人民教育”的开支。(第495-582页)

8. 国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来自赋税。斯密否定了旧重商主义所谓国家应该储存大量金币的做法,也否定了国家靠经营专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本或土地以获取收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看似对人民个人无损,但其实是对全社会造成了损害。”他主张为社会全体利益考虑,“不如拍卖王室领地,分配给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则由人民提供其他收入来替代。换言之,“人民必须从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君主或国家,以弥补公共收入。”(第588页)

9. 赋税四原则:1公平 2稳定 3征收便利 4遵守经济原则,避免妨碍人民经营和给人民增加更多负担。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吴敬琏、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西游记读书分享700字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经典是一杯韵味悠长的茶,仔细的品才解其中香醇。经典是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经典,又像一条弯曲绵长的河,几千年的文化在这里沉淀。

这一天,我们携手来品味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一到七回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此刻1803的教室是我们的舞台。

亲爱的罗老师,很早给我们分配好了详细的任务,每个组长也细心的在微信和QQ上建好自己的小组,认真负责的给大家分配每个人的专题任务。

分享会的这一天,鸟儿的歌声似乎更加清亮纯粹,它歌唱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丰富果实。窗外的风轻轻的抚动门前的绿树,暖阳透过斑驳的叶缝折射出金灿的光芒。

首先是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如来斗法。大家绘制了精美的手抄报,编创了趣味的表演,让课堂一下子生动起来。似乎大家一起来到孙悟空与如来斗法的地方,度过一段难忘的旅程。罗老师在台下细心的指导。同学们齐心协力绘制的PPT也同样精彩。当然,各种各样的形式都有。第五组的美篇也是独特,新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组表演孙悟空去瑶池在路上遇见赤脚大仙的表演。那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似乎就在大家的眼前。

丰富的课堂,精彩的表演,丰富的手抄报,细致的点评,用心的聆听,在这个独特的课堂里,缺一不可。新颖的阅读分享会给了我们创造展示的舞台,同时也让同学们有了集体的荣誉感,凝聚力,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经过这次精彩的展示,同学们都说: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里面的内容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看完同学们精彩的展示发言,感到受益匪浅。神通广大,骄傲自大,爱捉弄人的孙悟空。贪生怕死,老实憨厚的猪八戒。少言少语,勤劳肯干的沙僧。一心向佛,普化众生的唐僧。《西游记》中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仿佛已经浮现在眼前,情节也就自然而然的牢记于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们爱科学》读书笔记分享

全文共 166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读了一本科普杂志《我们爱科学》,书中的无数个科普知识震撼着我,影响着我,启发着我,他像一双无形的大手,神不知鬼不觉的将我带进了标有“科学”这扇大门内的神奇世界。让我尽情领略这神奇的世界......

“无头鸡可以存活吗?硬币从摩天大楼上扔下来是否会砸死行人?打哈欠是否会传染?”……看了书的目录,无数个问号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引诱着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这也还未,脑海中的问号奇迹般的一个一个都消失了。这也个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那无头鸡可以存活!

上面这样写道:“可以,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的。这个神话起源于一只生活在美国弗鲁塔的名叫迈克的鸡,它在无头的状态下生存了18个月。虽然头被割去,但它的颈静脉完好无损。此外,它的主人通过吸管给它喂送玉米和牛奶,这保证了它的生命延续,而且体重还有所增加。但是,一次在吸食玉米时,迈克因窒息而死。在它生活的小镇,人们每年都要为这只鸡举行纪念活动。”真是太匪夷所思了!鸡都被砍了头了,生命还未结束,生命力太顽强了。

我一直有一个想法,鸡被砍了头了,但它的颈静脉完好无损,可以生存,但主人却用吸管为它,多麻烦啊!可不可以把那只鸡的头与他的身体重新缝合,先从里面将他的骨头缝好,再有里到外一层层将血管皮肤连接起来,不就行了吗?何必用吸管那么麻烦?……

“鱼真的只能维持3秒钟的记忆?”在英语书真的知道金鱼的记忆能维持3秒钟,转眼便忘。我一直不太相信,但从这书中,我找到了正确解释。

这是错误的,“这一错误看法出自于对金鱼记忆的认识,过去一直认为金鱼仅有3秒的记忆。但实际上有125种金鱼,科学界的研究并不全面。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经研究后证实,金鱼能够不是。这一错误看法出自于对金鱼记忆的认识,过去一直认为金鱼仅有3秒的记忆。但实际上有125种金鱼,科学界的研究并不全面。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经研究后证实,金鱼能够记住曾获取过食物的地点。”疑团豁然开朗,金鱼能记住曾获取过食物的地点,并非过眼即忘的。

有传说说“全体中国人同时跳跃会改变地球的旋转方向。”众说纷纭啊,弄得我脑子昏昏的,却还没得出答案。但从这本书得知这是错误的,“中国拥有13亿人口,如果有人能号召全体中国人在同一时间跳跃(可能性极小),并在同一时间落地,那么产生的效果如同千吨级当量的爆炸物。然而,中国人口分布广阔,这样的动作不太可能获得实际效果。即便我们可以组织全体中国人在同一时间起跳,他们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落地,因为跳跃的高度取决于助力的大小。”

小时候我误吞了一个泡泡糖,妈妈说这泡泡糖要七年才能消化,把我乎的一愣一愣的,害得我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吃泡泡糖了。但从这书中知道了,消化一个泡泡糖,其实不要七年这么久的,“在对待进入消化系统内部的各种东西,胃酸都是一视同仁地发挥着作用,无论它是有机物,还是化学物,比如泡泡糖。在消化这种东西的时候,我们的胃所付出的时间与消化其他东西所需的时间一样,都是20个小时。”妈妈害苦我了,恩恩~~,8年没吃泡泡糖了。

上面还说“秋冬季节手脚易干裂,可将剩茶水兑些热水泡洗手脚约10分钟,坚持一周,皮肤即可光滑如初。”“冬季气候干燥寒冷,手脚易发生皴裂,若在裂口处涂些牙膏,就能止血止痛,使裂口早日愈合。”这个我一看到便把它深深地卡在了脑海中,妈妈冬天在冷水中洗衣服,十指经常冻裂了,半夜疼得睡不着觉,让我很是心疼。我要把这个方法告诉妈妈,让她在冬季不再受苦。

长大了,我也会自己做事了,书中告诉我好多生活小常识,既快捷又方便,如“白色毛衣穿久了会逐渐发黑,将毛衣清洗后放入冰箱冷冻1小时,再取出晾干,即可洁白如新。”“低温季节每天坚持搓耳、瘦,然后对这些部位用电吹风吹暖片刻,即可有效防治冻疮。”……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人类需要一本无声的朋友来随时随地地帮助他,新月异的时代。科普书就是一位不错的朋友,在字里行间都散发着魅力,散发着科学,散发着知识,散发着它所包含的意蕴。

科学,这个并不神秘的词语,却包含着无限的神秘。人们需要去发现,去探索,去运用,未来的世界属于爱科学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读书分享会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我刚看完一部经典著作——《活着》。这本书的文笔十分自然朴素,几乎没有用什么华丽辞藻,特别真,每一行每一句,都像是大人们聊的家常故事。但是它却带给我深深的触动:它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活着就是幸福;它让我学会了人如何在逆境中逆流而上。

正巧今儿下午的“读书分享会”上,每人都会推荐一本书,我脑海中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与大家分享《活着》。徐老师宣布:大家分享的顺序由抽签决定。知道规则后,我不禁有些失落:谁不想第一时间把好书推荐给大家呢?

同桌安慰我:“别泄气,等抽到你就可以上去了。”我回她一个微笑。

于是,我怀着期盼的心情等啊等,盼啊盼,在每次的抽签活动中豪情万丈、翘首以待,但又在主持人响亮地念出别人的名字时垂头丧气,活像棵被泡焉的白菜。

同学们都陆陆续续上台分享,可还是没抽中我。当我几乎要默认放弃时,却听到主持人的声音:“高语彤!”

啥?我猛然抬头。轮到我了?等我回过神来,才意识到真的轮到我了!那个高兴劲儿啊,比买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还欣喜若狂。

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上讲台。虽说我刚才一直都在渴望与大家分享,但一上讲台还是有点紧张,心里像揣了几只兔子似的“咚咚”直跳。

冷静。我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接着,开始和大家侃侃而谈。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生活在纷乱特殊的年代,他家世显赫,却嗜赌成性,最终因赌博输光了全部家产,变成了一贫如洗的人。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叹气。我继续道:他父亲一气之下去世了,母亲后来也因病去世。为了生活,福贵开始了艰难的起步,为生活而努力。

我思索着下一段该怎么描述时,甚至看见有感性的同学红了眼眶。我大受鼓舞,继续讲道:

然而这些灾难还只是开头。福贵和儿女们艰苦地生活,每天努力地种田种地,渐渐地,他们家收入的粮食足够一家人生活了。但这时福贵的儿子有庆为县长夫人献血,被抽多了血而死。没过几个月,福贵的妻子因疾病去世。他的女儿和女婿也不幸先后遇难。最后,包括他唯一的孙子——苦根,也不幸去世。可福贵却承受住了巨大的苦难,他还是友好地面对世界。一日,他在集市上看见一头干了一辈子重活、瘦骨嶙峋的老牛,因不再中用而快被斩死。他从老牛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不惜用原本准备买一头健壮的牛的钱,买下了这头老牛与他为伴。福贵一生失去了很多东西,失去财富,失去亲人,但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勇敢顽强地活着,认认真真演绎着生命的精彩。

我把故事讲得娓娓动听,讲完后,同学们的掌声经久不息。

我乐坏了,因为自己的分享而感到无比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国富论读书笔记

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职业性质产生的不均等有五种情况:

第一,职业的难易和尊卑引起劳动工资的不同。

第二,学习的难易、学费的多寡引起劳动工资的不同。如果一个人从事一种职业之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那他必然期望在获取工资外,在适当的时间内收回学费、获取普通利润。这就是熟练劳动工资和一般劳动工资差异的来源。

第三,职业安定与否引起劳动工资的不同。一些职业要比其他职业安定得多。制造业的雇工一年都有工作,而水泥匠或砖匠的收入需要足够维持失业时的生计,还要补偿他在不安境遇中的焦虑和沮丧。

第四,劳动者担负的责任大小引起劳动工资的不同。

第五,获得职业资格的可能性大小引起劳动工资差异。

人们在平凡职业里表现突出,那表明他具有卓越的才干,其报酬的多寡来源于人们对其卓越才干的赞赏程度。

人们大多对自己的才能过于自负,历代哲学家和道德家都认为这是人类的通病。但是,人们对自己幸运的妄加猜测对比才能的自负还要普遍。人们常常高估得利的机会,而低估损失的危险。

城市零售商和批发商的资本利润一般小于小市镇和农村。在城市,人们经常见到以小额资本开始经营而获取巨额财富的人;但小市镇和农村市场狭隘,我们很难见到这种情况。小城镇和农村的经营额未必会随着投资的增多而增加,所以个别商人的利润率虽然很高,利润的总额却不是很大,他们每年的蓄积额也很少。相反,大城市的营业额和资本的增加成正比,而商人信用的增加速度要比其资本快得多。

**(国情不同也是要具体分析吧,市场规模取决于人口与个人购买力水平,中国的小城镇与农村人口比重还是很大,农村市场有潜力可挖掘的。)

随着目前土地的改良以及耕作技术的改进,同等的劳动量能够生产出比过去多两倍的粮食,于是整个社会半数人口的劳动量变足以生产出满足全部人口的食物。而剩余的这一半劳动量,就能用来生产其他产品以满足人类其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人类的食量受胃支配因而是有限的,而人们对衣、住及应用物品的需求则受欲望支配。因此是无止境的。所以人们愿意用满足有限欲望以后的剩余物品来换取无限欲望的满足。于是为满足富人的无限欲望,穷人必须竭力劳作,而穷人为使自己有把握得到食物,通常互相竞争没价格日趋低廉。

对于煤矿的所有者来说,一个煤矿的价值既取决于煤矿的产煤量,也取决于煤矿所处位置。但是对于金矿的所有者来说,其价值却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产金量,而非金矿的位置。另外,金属矿石尤其是贵金属矿石,由于本身所具有的高价值,即使矿山位置偏僻,也能抵消长时间、长距离的运输费用。

距离很远的煤矿之间,几乎不会影响彼此的煤炭价格。但是距离很远的金属价格特别是贵金属价格,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各地的金属价格。例如,日本是产铜量最多的国家,其国内市场上铜的价格如果变化,则欧洲市场上铜矿的价格也随之变化。

(思考:当今世界,煤炭是大宗商品,或许是经济用途的范围更广泛了。比如火力发电,价值得到了提高,主要煤炭产量国家也能影响世界。)

在市场上出售的贵金属的最低价格,即贵金属在市场上所能交换的最小其他货物量,受经营者投资在贵金属矿上的资本量制约,所以这个最低价格必须能够补偿经营者的投资,并能为这些投资提供普通的利润。但是市场是贵金属的最高价格却不受任何他物制约,而取决于贵金属本身的世界供给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读书分享会作文800字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最好的营养品。”杜甫也写下了千古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尔基也有自己的看法:“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徐老师用一种新颖的方法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书这个美丽的世界——今天举行了一场读书交流会。

这次读书交流会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主持人——杜政熹、姚辰栩。规则:顺序由抽签决定。

规矩定好,各司其职。主持人将第一个纸团打开。主持人用洪亮的声音说:“第一个,罗宇轩。”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声音响彻云霄。这是对罗宇轩同学表示隆重的欢迎,也是对这次读书交流会表示热烈的欢迎。

罗宇轩同学开始了分享——今天他要带我们去三国时期去看看。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英雄纷争的混乱场面,我身临其境。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画面:三月桃花盛开,万紫千红,千朵万朵压着树干,还不时有两三朵飘下来。在树下,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正在焚香祈祷,口中还念念有词:“刘备、关羽、张飞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结为兄弟……”我停止了想象,继续听罗宇轩讲。他的话如丝线串珠,并且简练,不像唠唠叨叨的人。他不仅语言精炼,而且毫不拘束,脸上浮动着可爱的微笑。

罗宇轩同学今天的表现出奇的好,我们都对他表示认可。

然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罗宇轩更好的还有杜政熹等人。可以这么说,他们是准备最充分的一组。今天要带我们前往《神秘岛》。此岛上有许多奇怪的生物,鸟兽虫鱼都非同寻常。

杜政熹他们开始表演了。个个都是演技绝佳,立马入戏。动作不像是被模仿出来的,一点儿也不僵硬死板。他们配合默契,动作协调。

品了名著《神秘岛》,我们再去看一看余华先生的《活着》吧。

高语彤款款走上了讲台,开始讲述《活着》这本书。她讲得绘声绘色,还比划着动作呢。我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她分享书里的故事。

还有许多人分享了书籍,在交流中发现了一个个斑斓的世界。这次读书交流会多么有趣,希望以后能越办越好。

“读一本好书,就如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我们要好好读书、读好书。从书中汲取营养,知书达理、通晓历史、懂天文、知地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要做喜欢读书的小学生,积极加入到读书交流会这种活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