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主题与艺术特色(精品10篇)

从作文的写作命题来分,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主题与艺术特色作文范文,欢迎借鉴学习。

浏览

345

作文

10

篇1:巴尔扎克《高老头》观后感

全文共 1138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在真正开始阅读《高老头》之前,我已经将语书后的名著导读通读一遍了,也就是说,我对即将要面对的这个故事,已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即使如此,我还是久久不能回神——在合上这本书之后。

纵观全书,令我感到最不可思议的是书中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娜齐和但斐纳,对于爱情,奢华和地位的疯狂追求,那是丝毫不逊于夸父对于太阳的一种渴求。以我如今的年岁,实在难以理解——为何有些女子将爱情置于亲情,尤其是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之上。为了满足所谓爱人的需求,不惜放下尊严,榨干亲人。

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既得了此种果,必要寻觅彼种因,究竟是什么使得娜齐和但斐纳这种抛弃亲情的光怪陆离的现象发生呢?不过两个因素——家庭和社会。

第一,家庭因素。两姐妹自小丧母,高老头幼时对二人的无限溺爱是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父亲的有求必应,物质的极度丰富,自小就让她们培养了极大的虚荣心,财富美貌已经有了,下一步自然就是爱情地位,前者还算“便宜”,八十万法郎的陪嫁造就了雍容华贵的一个伯爵太太和一个男爵太太;后者则让她们赔上了一切——现在和未来。虽说富养女,但我认为越是物质丰富头脑简单的女子,越易被花言巧语的穷小子骗走。啊不对,不一定是穷小子,应该是口腹蜜剑的“王子”,他们所觊觎的不仅仅是美色,更多的是金钱。那么一切就可以解释了,金钱买来的地位、金钱维系的爱情,一旦失去了财富的支柱,就只剩下虚荣、欲望、无情等等丑陋的本性。“父亲”在她们眼中,哪里还是血脉相连的至亲,只是金山银山罢了,榨干了,就什么都没了,换言之,“父女”不重要,那只是代名词,金钱才是她们的真正意义上“父亲”。所以对于高老头,我并没有很大的同情,既是他种下彼因,自应由他承受此果。

第二,即是社会因素,这也是一切现象的根本原因。看看巴尔扎克笔下那是怎样的一个巴黎啊!金钱取代了门第,狠心冻结温情。有这样的背景,高老头的女儿们怎能不变的自私势利,冷漠无情?当婚姻变成一场交易,当爱情沦落为一场欺骗,当亲情堕落为一个捞钱的工具,那么这个社会中所困的人们,就变得可悲又可气。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高老头是可怜的,他临终之时让心爱的女儿在自己身边陪伴的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但这一切也皆是他病态的父爱导致的;娜齐和但斐纳是可气的,她们冷酷自私,不顾一手把自己养大的老父亲,只顾自己花钱享受,但她们华贵外表下的心并不曾真正快乐。

与其说这是部冷酷、自私,处处满溢着金钱主义的家庭惨剧,不如说它是当时巴黎社会的一个缩影。

书已经读完了,可思考并未停止。《高老头》中有太多无奈,太多残忍,太多悲剧。寻本溯源,一切的起始点与结束点不过两个字:人性。金钱是挣不完花不尽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珍惜眼前所拥有的温暖,而并非单纯地追求华丽。愿高老头的悲剧不再上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河南艺术特色豫剧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表演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观众欢迎。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柔和舒畅,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豫剧的角色行当,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艺术节的主题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几个月前,我们进行了为期几小时的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总汇演。让人惊心动魄的演出,让人永生难忘的演出,让人流连忘返的演出。二实的演出真是独一无二

这次的艺术节有所不同,这次我们邀请了来自韩国的二十四位师生来我校观摩艺术节。还邀请了演出过三次电视剧的小演员来我校艺术节表演,所以说这次的艺术节有所不同。

我校一共准备了十二个节目,后面才临时加进来一个一共十三个节目。

“艺术节总汇演即将开始!”主持人的话提醒了我们。第一个节目是我校的管乐队的《吉祥四季》,优美动听的弦乐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四季的风景:春天鸟语花香,夏天烈日炎炎,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四季的风景果然是最好的,我校的管乐和古筝都付有中国和外国的独特风韵。

第四个节目是我校的古筝队表演。看,那优美的弹古筝动作;听,那悦耳的音乐,仿佛让我来到了世界顶尖级音乐大会上,这种音乐才是让人值得赞美,值得歌颂的,

第六个节目——韩国学生带来的《甜蜜蜜》和《江南style》。《甜蜜蜜》是我国非常动听的一首歌,韩国学生既然可以唱的那么好,真得对他们刮目相看才行,韩国学生演唱的《甜蜜蜜》表达了中韩之间的友好交往。《江南style》的音乐一响起,全场立即火爆起来,都一起唱,韩国学生表演他们国家的《江南style》也深深体现出他们国家的风采,这首歌有的和我们的《国家》一拼。

最后一个出场的——压轴戏——《国家》。我们班和八班一起演奏的《国家》深深体现出我们对国和家的热烈的喜爱之情。该到我们上场时发生特殊情况!临时插进来的节目使我们措手不及只好等待老师安排。这个本来是我们的节目,八班都先上了,我们最后两排的等到音乐响起时才慌忙上场,所以音乐都慢了半拍,是我们的节目没有发挥到最高极限。当我们上场时,台下似乎响起了鼓励的掌声,使我们更有信心做好。我们用优美的手语和动听的歌声回报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这是对观众最好的回报!!

艺术节结束了,但心中的艺术节并没有结束,还热情的歌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河南艺术特色豫剧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中是一向以唱见长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中是在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中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的呢?

还是从明末清初有这样一段传奇故事。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说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我很喜欢豫剧,其中《花木兰》歌词中写着“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这句话说明了女子在家也没有闲着的时候,花木兰就是女扮男装去她爹爹的营地里去打仗,为了不暴露身份为花木兰尽量装成个男人。这是多么伟大呀,想让爹爹打仗胜利,她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我们就应该学习那花木兰的不为自身的影响,而为他爹爹打仗成功,感到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读巴尔扎克《高老头》有感

全文共 1433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道为什么,巴尔扎克描写人总让我联想到捏面粉团。读他一个星期,像看到一堆疙里拉瘩的面粉团陈列眼前。我的心沾满了面粉。有时激动起来,忍不住打个喷嚏。

激动过后又很快忘记。因为他们进不到人心里,或者不许人进到他们的灵魂深处。巴尔扎克像某一类雕刻家,对运动状态和外力造成的效果更为关注,有时动作那样夸张,令观众担心架子要翻倒了。可他技艺高超。那些作品饱含激情,充满了运动的千奇百怪的可能性。观众围着雕塑赞叹着,感触着,走出10米开外,眼里就只余姿势。巴尔扎克的雕塑有饱满的形体,流畅的动态,充满了戏剧张力,可却没有眼神,他们的眼窝是空的——这真叫人不解。

更多读书笔记推荐:

我想,他研究人时更多把推动力归于外在影响,譬如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偶然事件和人身体的病理。对的,这一切可以被研究,可以被诊断,通过正确手段——可以被纠正,使之痊愈。他有那个信心。他抓住高老头好比医生抓住最能激动其抱负的病号——像故事里的医科大学生皮安训。可他却停在了皮肤那一层,对应手段是放血和敷草药。高老头视女儿为偶像,将爱女当作个人信仰,到了极端的地步,巴尔扎克和所有故事里的角色一样被老人的爱感动,为他的遭遇不平,对伤害他的人抱以严苛的批判——但却忽略了更深刻的一点:高老头的爱是自私的。像他的小女儿所说:要和他在一起,就必须把自己整个儿给了他。老人之爱女儿,有点像小孩子占有心爱的玩具,是一种脾气乖癖自我中心的人,一旦爱了什么,就倾注其全部注意力,相对的,要他爱的对象单单属于他——从肉体到灵魂都不能旁视。他的爱也是一种奴隶的爱,为害怕失去而委曲求全,因为知道自己拿不住——因为他非拿住不能幸福。这个感情炽烈的父亲,也是冷酷的父亲。别的父母多少都能放开一点手脚,知道子女长大了是要飞走的。他却丝毫不能容忍。高老头临死前将心底的积怨一股脑地爆发出来——他恨女儿不回报,恨女儿从身旁逃跑,恨女儿不把他当作生活的轴点像他将自己的爱当作世界的中心。末后不惜诅咒她们——先前的爱有多深切,此时的诅咒就有多狠切。

这里头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人必须求得满足心灵的事物。并且能满足人的不是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九十——而非得是百分之百不可。这是人的天性。圣经里有一句更确切的话:上帝将永恒放在人心里。于是,除了这永恒本身,没有什么能够满足人的灵魂。人的错失和悲惨在于他无法知道永恒是什么,只能寻找许多替代物。这些替代物被称做“偶像”。所谓偶像就是幻影,是饮鸩止渴,是人爱与恨的根源。人最大的偶像其实是自己——高老头看似无私,倾其所有供给女儿,其实他要得更多更隐秘:他要女儿的整个灵魂臣服。

这是暴君的爱,也是奴隶的爱。不如说,一朝为暴君,他日必定沦落为奴隶。因为人并不是世界的主宰。正如小孩子年幼时是暴君,家人都宠着他;长大后发现人人都是暴君,那么弱肉强食,吞吃不了的,就只能卑躬屈膝但求果腹。高老头的全部揪心命运就在这里。而巴尔扎克却叫他像傀儡般去到舞台中央,抛头颅,洒热泪,念长而激荡的台词,将观众的情绪煽动起来后无以为继,惟有谢幕。故事里的医生双手一摊,留下不知所措的人对着无尽黑暗哀恸。

高老头原本可以进入文学形象的三维空间,可在巴尔扎克手中,却只能贴住墙根留下扁平的架势。10米之内观众们抹着眼角,10米之外所有人便都像他的女儿,有一个盛大宴会要赴……巴尔扎克将他的读者培养成同样的狠心人,对他人上不了心,对自己下不了心。实际上没有人知道心之为何。故事内外的面粉团团们终于糊成一片,糊成了一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河南艺术特色豫剧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都说河南人口多而且有独特的艺术文化,在河南的艺术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艺术的瑰宝——豫剧了。

戏曲史中国古代人民遗留下的艺术瑰宝,让我们看到丰富多彩的人,物,画。

在中国人民当中,最喜爱的当然是老人了,虽然有些青年人和孩子也喜欢听戏曲,但是他们所占的比例是相对较少的,老人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广泛的。

为什么老人会喜欢戏曲呢?

为什么河南的老人喜欢豫剧呢?

因为老人可以在戏曲当中寻找一些自己小时候的味道和回忆,老人们不能再回到从前了,所以戏曲可以带给他们许多美好的回忆,所以说老人会喜欢戏曲。

在我们河南,老人们喜欢我们当地的豫剧,因为在老人年轻的时候,她们生活的不是很好,而且那时没电视机,所以,她们常常听曲子,在当代,那时最幸福不过的事了。

在我们河南有专门设置的电视台——梨园春节目,那里是戏曲融入最多的焦点,那里有我国各种戏曲的融聚点,看到梨园春的朋友知道,梨园春的观众大多数是老年人。

中国的戏曲很有特色,河南的豫剧是很有特色的代表性。

河南豫剧的曲子是融入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如《刘大哥将换,理太偏》这首曲子就讲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

所以说,河南的戏曲史富有民族特色的,它的艺术价值很高,虽然说在唱戏的过程中是假景,假物,比不上电视是的真景真物看的明了,但我们的唱戏者,却把它们形象,生动的描绘出来,它够简单,明确,让人们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让人们能够感觉到这些景物的存在,由此可见,戏曲的价值和表演技术是多么的高超。

希望我们河南豫剧也能够继续的传承下去,让世世代代的人民不要忘记古代人民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件瑰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巴尔扎克《高老头》观后感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巴尔扎克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师,《高老头》是其代表作。书中有两条线索描述了波旁王朝人们的生活状况,一条是在一间平民旅店中几位旅客的故事,其中高里奥由富有走向落魄,最终病死;另一条线索是一名贫苦的大学生,想尽办法跻身上流社会。

在火车上,我读完这本书,轻叹了一口气,才驱走故事给我的压抑的感觉。《高老头》收录在《人间喜剧》中,这是以《神曲》中的《神的喜剧》来命名的,把人世间的沧海桑田、悲欢离合、角逐纷争尽皆作为一部部戏剧收录下来。

它之所以会给我压抑的感觉,是因为它与巴金《激流三部曲》中大家族的悲剧不同,《高老头》中社会与家庭的影子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故事的矛盾主要集中于“金钱”与“欲望”上。同类作品中,基本上“金钱”即是“欲望”,“欲望”即是“金钱”,但在这里,作者冷峻地警示我们,“欲望”可不只包括对金钱的。

以高里奥为例,他对女儿们的爱何尝不是真挚的?但是他对她们只有如同欲望的爱:他因为爱而不让女儿们接受更高的教化,他因为爱而不让女儿们回报他的付出,他因为爱而包容女儿、女婿的种种行径。他这种无度地施爱,又和暴徒们无度的施暴有什么区别?

但想到这里,我又有了不安,因为我对于高里奥让女儿接受教化、回报他的付出、适当控制女儿的行径之期望,又何尝不是我欲望的膨胀?

受警察安排而下药并揭发江洋大盗的女人是因为对赏金的欲望,但其中何尝又没有对自己为了维护正义才做了密探的无力的安慰?

大学生曾经向母亲和妹妹借过钱,而被他们所感动,萌生了踏实学习的念头,但当他在看到强盗被抓走,揭发者被众人所唾弃后,目睹了高老头的死后,这感动反而成了催化剂,大学生又朝欲望奔去。

伏盖太太对年轻时的高里奥的爱慕是欲望,对潦倒的高里奥的极力回避也是欲望。

这些欲望大部分是为了金钱,但也不免有一些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理想、亲情、爱国,它们也都是欲望。因此,欲望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符合时宜的区别,但若我再次草率地将讨论落在“要时时审视自己的欲望是否事宜”,就更现出我自己的狂妄了。

儒家称人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但恻隐让人想要保护弱小,而产生了奴役,羞恶让人学会嫉妒,辞让让人们批判、嘲讽,是非让人们以怨报怨。

于是我开始怀疑我的出发点是否本身有误。好了,我又陷入了怀疑的欲望,求真的欲望。

唉!清谈误国无外乎此了吧!

我收起书,火车还在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王羲之-艺术特色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幼年时他曾跟随姨母,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过书法。渡江后,他又学习了前辈书法大师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锺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这使他的书法融合各家所长,自成一家。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济济一堂,父辈王导、王旷、王异等都是高手,这对他的书法学习的帮助也是极为显着的。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艺术节的主题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个阳春三月一,又是一届艺术节!丝丝细雨斜斜落下,“润物细无声”;从中午静校后的那个课间,艺术节便拉开了序幕......

“剪纸”这个项目已经成了我每届艺术节必参加的一大项目,而每年伴我并行的人,便是夏霄!我们俩一起将稿子与A4红纸一起订好,修改调整后,才开始我们的“小创作”!

我们各顾各的认真刻纸。时而,悄悄地低声讨论一下,帮忙一下,同时也在互相比赛着......我刻的图样是一个大“福”字,这个“福”字里有一个虎头虎脑的胖娃子,光着膀子,光着脚丫,漫步在莲花地里,生动极了!我先从小细节开始刻:几颗圆溜溜的小莲子,我小心翼翼地转动纸,看着刀一点儿有一点儿地划出一道华丽的刀口,酷!刻完了这些小东东,我开始刻那个胖嘟嘟的小孩了,锯齿形的刘海,左右个一撮,刘海下两道粗粗的眉毛,剩是可爱。亮亮的大眼睛,灿烂的微笑,真想亲上一口,肉肉的小手、脚丫,让人一见就生怜爱之心。有一个这么好的图样,我当然要使他绽放光彩,我开始一丝不苟地划刻起来,口子是那么滑,那么平,干干净净......

以此同时,教室里的同学也是那么认真,那么全神贯注。设计邮票的,认真上色;写书法的,更是完全投入;做手工的,嘴角漾着微笑, 这样做出的作品,更是精美!

时间在一秒一秒地流逝,已经是下午第三节课了,大部分的“同志”都收工了,有的还去帮助别人。可是我还在奋斗——“加油加油!”“加油!”......我心里默念着,努力认真地刻,终于在放学前大功告成,耶!

这个阳春三月,空气中溢满了艺术的气息,愿大家的心血都能得到好的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艺术节的主题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盼星星盼月亮,我们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第十届艺术节。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期待艺术节的到来吗?哈哈,当然是因为艺术节有我要表演的节目了!为了这个只有短短十分钟的节目,我们竟付出了一个半月的努力,真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第一次登台表演,我的心情是又兴奋又激动,一大早就来到了学校,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已经有一大群同学在那儿等我了,还一个劲地问我,怎么这么迟才来。我晕!

我胡乱穿好了那件“缩水”了的衣服,就慌慌张张地跑上了四楼化妆室,一推开门,就看到一大堆同学在那儿化妆了,老师们个个忙得不可开交。我赶紧排到了队伍的最后面,看着长龙般的队伍,我心里暗暗着急。每个老师都分工明确,我们就像是生产线上的产品,一个接着一个的从扑粉底的老师那里被送到擦眼影的老师那,又从擦眼影的老师那送到涂口红的老师手里,整个就像是一个工厂流水线。

终于轮到我们上台了,看着黑压压的人群,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脑子里一片空白。事先想好的表情竟在我登上舞台的一瞬间忘了个精光。一时间我的表情僵硬了,腿也开始有点微微颤抖起来,心里只想要打退堂鼓。随着伴奏音乐的响起,看着台下同学们老师们鼓励的眼神,我静下心来,一个深呼吸,壮起胆大声的投入到诗歌朗诵当中……表演结束了,我们的节目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表演还在继续,艺术节充满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操场上歌声、笑声、喝彩声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感谢艺术节给我一次展现自我的平台,感谢学校老师们对我们的淳淳教导和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