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关消逝的作文【通用20篇】

浏览

370

作文

156

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同时也削减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正在消逝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洋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被淡化了。现在少有人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荑和在腊月初八熬一锅腊八粥祈求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火热朝天的庆祝之时,有谁还会想起这些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呢?恐怕,在年轻人心中早已淡化。

其次是传统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和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看到几个老年人在扭秧歌时,许多年轻人的眼中多少都有一种厌恶,认为那太俗了,直接一点就说“老土”!而西方传入的街舞、摇滚等流行歌舞被年轻人奉若至宝,大加追捧,真不值得!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如京剧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观众群体只限于老年人,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抛弃了传统歌舞而迎来了摇滚等西方流行音乐。

为了不让我们的子孙留下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努力让它们大放光彩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什么并没有消逝作文800字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似乎越长大,就会变得越坚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注意到,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永远只有一种表情:目不斜视,口唇紧闭,像一扇扇坚硬的、紧锁着的门,没有波澜,只是坚强到冷漠的模样。

我亦是如此,长大了,很久没有为一朵花开欢呼雀跃了,很久没有为一场雨兴高采烈了,我读到龙应台的素颜修行,无边无际的孤独,读到村上春树的不准想念,不准回头看的不动声色,然后在两点一线的生活里,继续把那仅存的柔软藏得更深一点,然后和所有人一样,给出一个紧强的外表。

但是,柔软并没有消逝,它一直在。

下着小雨的夜晚,去看电影《战狼2》。电影院里有几位已落座,低头看着手机,其中有一个男人,高大魁梧,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军人的坚毅,脸上表情毫无起伏,沉默得如同一座山。电影开始了,慢慢地,我发现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将紧绷着的脸渐渐放松下来,很多人收起了手机。随着情节的发展,我如同被潮水包裹了全身,包括内心,都是盈满的一种感觉,那种感觉叫感动,到了结尾,吴京满身带伤,将红旗高高举起,那一刹那的特写,却让我眼里的东西喷涌而出,这时,整个电影院里忽然有人鼓起了掌,紧接着,所有人,都跟着鼓掌,我回头看那第一个情不自禁鼓掌的人,正是那个高大沉默的男人,银幕上的光照到他脸上,我看见,他的眼里,满是泪,再看周围的人,眼中全是亮晶晶的柔软。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想到了什么,而我心底的柔软就这样不经意地,一层一层地浮现出来,呈现最纯粹的感动,我忽然想到,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当过军人的外公会把我抱在膝上,给我唱《打靶归来》,家里的电视机上,播放的是《小兵张嘎》,那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给我最原始的,对祖国的那种温柔,永远没有消逝,永远不会消逝。

我们还是会为美好流泪,还是会在偶然间抖落那永不消逝的柔软。

愿你能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愿你能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愿你永远有一片柔软,永远能像孩子一样被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国家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是从我们的祖先那里传下来的。可是现在,这些传统节日正在被我国的人民渐渐淡忘。

这些节日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温暖和快乐。像小时候过春节,大人们都会为小孩子们准备好红色的大红包,希望小孩子们在来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小孩子们则要双手握拳,鞠躬,给大人们拜年,希望他们在来年能工作顺利,事业有成;祝老人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越活越年轻。可这一声声的祝福,一份份的喜悦,都随着时光的流长渐渐消逝了。

我们的国家也有许多的古人为我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例如:敦煌莫高窟、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等。像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又称为“大足石窟”,主它要开凿于晚唐至南宋。大足石刻规模宏大、雕刻精美、类容丰富,具有民族化、生活化的特色和极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它被人们誉为“东方明珠”。

可是现在,大足石刻因常年开放、风化,大足石刻里的许多文物有了很多损伤,特别是“千手观音”。它的漆已经掉落了许多,消失了原本的色彩。

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正以每年至少消失一个的速度锐减,因为现在的人们认为“中国戏曲”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因为“中国戏曲”除了少部分老人喜欢以外,基本上没有人喜欢,如果没有人喜欢的话,它总会有一条会消逝的。

但他们可曾想过“中国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不珍惜就会给别的国家可乘之机。所以不管人们是否喜欢戏曲,我们都应当把它继承下来。

我国的书法也是另世界叹为观止的。例如:唐代张旭、怀素的草书;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等。想颜真卿,他创造出了肥硕健壮、敦后雄浑的“颜体”。他的楷书遒劲有力,被世人称之为“颜筋”。

可是现在因电子技术科技的发达速度之快,不少的人都会用脑和手机去联系他人。所以一写起字来就会显得生疏,并且字看起来也不美观。

因为现在的人们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不重视,所以就有别的国家来把我们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想占为己有。所以让我们快点行动起来,不要让那些传统文化从我们身边渐渐消逝。让古老的气息一起生存,让它们动听的旋律回荡在我们耳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作文:那些随着时间消逝的记忆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慢慢从我的指尖滑走,留下的只剩那被废墟掩埋的记忆,它被称作为遗憾。

回忆一路中那些匆匆过客,时间是凶手也是抹去伤疤的药,它让你还没来得及呼吸的时候,就已经从你身边夺走了你想要的,但是它又会慢慢的抹淡那些曾让你伤心欲绝的感觉,只留下那一声叹息。

从高中生活出来以后,我才知道什么叫作无奈。被一些人的话刺痛得连话都不想说,不说话不代表我承认,我只是不想作多余的解释罢了。或许是自己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曲折,所以才不懂忍耐,才会又想回到从前,回到那个让自己日日夜夜所牵挂的家,回到自己的家乡。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多愁善感了,或许是从踏入这喧嚣的城市就变了,以前读书时候的天真早已不在了,当初是因为太天真,所以不懂珍惜,所以才会留下许多遗憾。是不是只有遗憾多了,才会知道珍惜。回想起高中生活的一切,一切都那么好,但那只是回忆而已,再也回不去了。回想起一个宿舍的好朋友们,那一次说要一起去读职业学校,跟班主任说了,班主任比我们还激动,或许他只是想得钱而已吧,可是到最后没有一个人要去,肯定把班主任气得吐血,呵呵。每次都是我们寝室出场最隆重了,还有一次记得全寝室好像除了两个人都得了那个红眼病,寝室里一共有九个人,是最热闹的一个寝室,其中我还有个朋友不光是眼睛又红又肿,就连脸也是肿的,现在想起还想笑。快乐的时光总是这么短暂,不知不觉都过了这么久了。人就是这样,当自己觉得无奈悲伤时,只留下那些美好的回忆让品味。那些没有好好珍惜的人或事,也只是过去,当前要做的就是好好珍惜现拥有的一切。

[作文:那些随着时间消逝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消逝的风景初中1年级作文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上海日益发展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上海这个大都市,整天演奏着忙碌的曲调,马路上车水马龙,但是这些如此忙碌的旋律中还夹杂着一些不和谐的乐章。现在的上海人真会斤斤计较!这是许多外来者对上海人的评价。的确,现在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邻里之间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争吵起来;别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而因钱的事争吵起来,甚至打斗为什么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快,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渐渐疏远了呢?

记得父母提起过以前的上海市区,是非常热闹与和谐的。那就要回到上海的老弄堂时代了

那时候的上海,随处可以听到叫卖声和吆喝声:栀子花,白兰花修洋伞而如今,这些都已成为了老上海弄堂的象征罢了。以前每天傍晚,大家就都搬出了家中的藤椅、板凳,坐在门口乘风凉,就这样三三两两地,大家都出来了,挤满了整个弄堂。爷爷奶奶们就都聚在一起喝喝茶、下下棋,爸爸妈妈们就在一起拉拉家常,小孩子们则聚在一起玩一些我们现在连提都不会提起的弄堂游戏,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还听父母说过,以前他们小时候吃一顿饭要跑好几家呢!每当晚饭时间,小孩子们就端着饭碗去串门,去东家搛点青菜,去西家挑点肉。不一会儿,饭碗上的菜就堆得像丰收的小山似的了。

以前邻里之间还互相帮助。下雨了,帮邻居家收被子、收衣服,所以你永远不用愁自家的衣服会被淋湿。看到邻家门前很脏乱,也会帮忙清洁。

而如今,这些和谐的情景被一扇又一扇坚固的防盗门给隔了起来。人们信奉自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原则,变得不再相信任何人,处处提防着别人,生怕别人会损害自己的利益。那消逝风景和谐的老上海弄堂去哪了呢?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而这个城市以前的风景呢?这些城市之前的风景已慢慢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或许再过不久,老上海弄堂会彻底的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

这些老上海弄堂的风景真的消逝了

[消逝的风景初中1年级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那朵消逝的百合花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犹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那句话。“这是你表妹,你们要好好相处喔!”那一年,我6岁,她却有14岁。我因为年龄的差距,低着头,并没有在意她。

可她似乎对我很感兴趣,耐心地对我说话,是不时冒出一两句好玩的话来逗我笑。我也渐渐接受了她,与她攀谈起来。她所说出的话,让我感觉她和我同龄,丝毫没有年龄的差距。

我仔细看了看她,发现她穿着白素衣,看上去很文静,虽不华丽,却淡淡透出一种美,宛如一朵新生的白荷花。

与她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大家说我变得开朗了,胆子也大了,朋友也多了许多……我就笑着说,这都是姐姐的功劳。

后来,姐姐要上高中,要到外地去。我听了,很着急,大哭了一场。姐姐就笑着对我说,放心吧,等到假期我就回来。我相信她,可她还是失约了,在她高中毕业的时候。

那一年,姐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全家人又喜又愁。我却不管这些,只盼着姐姐早点到家。

但是,等了一天、两天、三天……姐姐始终没有回来,电话也打不通。家里人都急坏了,我也在暗暗猜想发生了什么事。

终于有一天,我得到了答案。那天我在家里看家,因为没有事做,就拨通了姐姐点电话……接通了!我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把自己的声音穿戴姐姐那,可是……“请问,你是遇难者的家属么?”

犹如晴天霹雳,我呆住了。这句话对我来说太熟悉,同时也太陌生了,我从未想过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命运就是这样,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不会给你任何思考的时间。我就这么呆呆的站在那。

那年夏天,我始终拉着窗帘。我的窗外有一个荷塘,一眼便能望见。可惜的是,现在那朵最大、最白、最美的荷花枯萎了,我也不愿回忆起那段悲伤。

开学了,同学们都在热烈地讨论着那个炎热的夏天,只有我,像刚刚过完一个寒冬。

后来,有次作文要写人,我想,就写姐姐吧,虽然姐姐不是什么伟人,但她毕竟给了我如此美好的回忆。

想着想着,眼睛不经意瞄向了窗外,我笑了。原来,那多枯萎的荷花旁,开出了另一朵小小的白荷花。

原来姐姐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都,记忆永不消逝初中作文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傍晚,正在书房准备一场文学对谈的资料,关于小说《古都》及它的作者,外面“突突突”一阵噪音打乱了思路,儿子从室外进屋低声告知:“草场门高架今晚要爆破了。”在阳台伫立远望,透过茂密的梧桐树缝隙,几架威武的吊车已准备就绪。我合上书本对儿子说:“走!我们最后去看一眼高架桥。”

这是南京城西干道最后的一个爆破点,一个月来,这座为了“未来”的美好眼下必须要“消失”的立交桥,只剩下了最后的尾段。夕阳西下,马路两侧早已站立着附近的居民,殷殷告别的人群中,几位老人的白发非常显眼。儿子好奇地问:“为何那些老爷爷老奶奶都来了?”我抚着他的头:“那是因为不舍,他们住在这里好久了!”“不舍,有用吗?”儿子忽然大人般地叹了口气。

想起家里每天的报纸版面上,充斥着“开发”“拆建”“消失”“告别”这一类字眼的标题,我像所有无法圆谎的父亲那般,躲开他有些早熟的眼神。握着儿子热热的手心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有些黯然,想起台湾作家朱天心《古都》中的起首句:“难道,你的记忆都不算数……”

记得去年秋天开始,一个 “漫游古城墙”的计划在我们家启动。当时正是因为警觉这一代被动漫、游戏包围的孩子离历史渐远,也害怕属于我和父辈的城市记忆,在日益现代化的进程中被磨损销蚀,我便借由这样一个通过徒步或骑车的方式,走遍南京的每一处古城墙,与古城南京作一次亲密接触。儿子主拟了这份计划,包括对遗迹的田野式查勘、对历史人物的口述实录等等。

那些秋风清朗的日子,我们设计了几条线路,利用周末时光,先拜访了几位历史研究专家,随后一起沿着明城墙徒步行走,又从秦淮河的上游一路向下漫游,用脚步在想象的地图和事实的存在间对照阅读。在我的鼓励下,儿子用几篇作文,记下了旅途间的感悟,前面的《到明朝七十里》便是其中的一篇。

“去年走过的很多地方,现在好多都不记得了呢……”儿子侧着头,打断了我的思路。我笑着说,你鞋子上的泥土,我自行车上的印痕,不都是记忆的明证吗?当然,还有你写的作文,都忘了吗?

这样一个多少令人有些伤感的傍晚,我们打开《古都》,一起诵读那一段:“那时候的树,也因土地尚未商品化,没大肆开路竞建炒地皮,而得以存活得特别高大特别绿,像赤道雨林的国家……”

“今天的立交桥,我也要把它记下来。”儿子的本子是崭新的,像他忽然萌发的新鲜的主意。看着他埋头写字的认真劲儿,我忽然有了些许的欣慰。

孩子,也许有人要刻意抹去你的记忆,或者时间的冲刷,注定会让你的记忆模糊残缺,那么写下来,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存在——要用写,来抵抗遗忘。学会用文字,替父辈,替你自己,留住这城市曾有过的美好的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三作文:永不消逝的樱花600字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公园里新栽了十几棵樱花树;风起,樱花瓣飘飘洒洒,空气似乎都变成了淡粉色。

花瓣散落在地上,那么粉红,恰似少女的唇,印在柔软的土地上。我伸出手,接住其中一片,情不自禁地把它放进嘴里,淡淡的清香留在了唇齿之间。

我闭上眼,想起了她,想起了她樱花味的头发和永远是粉红色的衣服。

记忆的齿轮“咔嚓咔嚓”地倒转。

清早的大街格外冷清,只有自行车链绞动的声音。骑车的人永远是我,而在后座递我饼干美名其曰“补充能量”的也永远是她——瑶瑶。

瑶瑶有一头柔若丝绸的头发,短发的我常常羡慕地抚摸着,深深地嗅着,嗅着樱花香。这时,总会有一串银铃般的笑声打断我,“我分你一半好了,这样我们都是长头发了!”我也和着她笑,笑着说她傻。

长头发,短头发在校园内手挽手地走着。那时的我爱穿“Playboy(花花公子)”牌子的鞋,而她呢,总爱穿公主装。于是就有人“尊称”我们为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公主和王子,这两个词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被我看作是最神圣的友谊结晶,如此美好。

原本以为足够幸福,只要守住幸福就好了。殊不知之所以称之为幸福,只是因为太难得。

瑶瑶要到异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我得知这消息时,却是最后一个。已经上课了,我不顾一切地翻出学校大门,飞似的冲到她家,似乎想抓住什么,又似乎怕失去什么。门虚掩着,我推门进去,看到她正面对镜子坐着,没有表情,可脸上却有洗不掉的泪迹。我默默地走到她身后,拾起了散在地上的几把木梳之一,草草地用袖子擦了擦,将梳子插在她的头发上。她似乎知道我会来,一动不动,闭上了双眼。我开始梳了,古色古香的桃木梳穿梭于她流丽细软的发丝中。这时我人生第一次梳头发,我没有哭,仔仔细细地把每一个细节刻入脑海中。包括那香气,樱花味的香气,我今生也忘不了。

她还是走了,正如她的到来,为我褪了色的生命添染了色彩却带着粉色的记忆离开。我也开始留长发,向李宇春歌中唱道的“喜欢你,就把我当作你”一样。

我在那封未寄给她的信中写道:

你是我生命中永不消逝的樱花。

你是我的世界永不消逝的樱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北京胡同,消逝着的古老

全文共 1592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和老上海有着截然不同的味道。

从老舍茶馆出发,三轮车转了几弯就拐进了狭长的棉花胡同。那个微胖的车夫一边卖力地蹬着“吱呀”作响的车,一边絮叨着胡同里的名人和佚事儿,象是在数落散落在时光之岸的珍宝。文官的门砀和武将的上马石,砖砖瓦瓦间藏了多少老事儿?

我徜徉在那一条条的老胡同里,看百年的门墩儿,千年的瓦,用眼和手去感触时光之河中的沉沙,连沧桑的老槐树也忙着抖动枝叶,漏给我斑斑点点的陈年往事,更别说活生生的庭院和流传了多年的京韵了。

照片中的老先生是著名的京韵大鼓艺人于德奎老先生的第三代传人于小章。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昏暗小屋里,挤着两三个游客在听于老先生说书。我们退了出来,等客人们离开才又迈上台阶,推开窄窄的小门,进到屋里。房间实在是太小了,一张随便搭起的简易床板和一张古香古色的八仙桌就占去了大半,墙壁上简单地挂着几样乐器,其中有副牛骨头板,早些年在电视里曲艺节目中见过,数来宝的道具,声音又脆又亮。墙上还贴着些老照片,大都是黑白的,也有几张彩色的。于老先生满面含笑,指点着照片上的人介绍,哪一个是他的父亲于少章,哪一个是他的祖父于德奎,哪一个是田汉,哪一个是某某著名的艺术家还有和先人握手的国家领导人。

我一一看着,七十多岁的老人又抱起他的三弦琴,要来一曲《击鼓骂曹》。

走了,留下小费使老人千恩万谢,我却羞愧不已,逃也似的快快上车,手中捏着他匆忙塞过来的一张粗糙的名片:“京腔京韵演艺京城百年文化北京曲艺世家亲情奉献24小时随到随演”。

禁不住眼睛湿湿的。

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小口大鼓,形成于清末民初,据老艺人说,它是由河北省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和清代流传于八旗子弟间的“清音子弟书”两者合流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京津一带及华北、东北广为流传。二三十年代是京韵大鼓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中刘宝全的造诣最高,有“鼓王”之称,蜚声曲坛几十年不衰。

京韵大鼓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今天,却已经很难再听到那铿锵的鼓点和抑扬的韵致了。

出了延寿街,没走多远就是著名的八大胡同。熟悉北京城的人都知道,这里是当初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从苏三到赛金花到小凤仙,她们都曾经在这一条条的狭窄小巷中留下了足迹,恍惚间,那一张张美丽而含蓄的面庞就在尘埃与斜阳中对着我微笑了。

迈过高高的门槛,走进陕西巷云吉班旧址,大红的雕梁画柱配绿栏杆,浓妆俗艳的感觉油然而起。小假山、太师椅,精雕细琢的老树根,不知道是不是当初蔡鄂将军眼中看到的,不过这条幽幽的长廊他是一定走过的了,或许还挽着小凤仙的手,满腹心事,背后是袁世凯充满猜忌的目光。

扶栏俯视楼下的小院,一群正在搓麻的人叼烟的叼烟,喝茶的喝茶,围着新漆的大木桌叽叽咕咕聊着闲话,全不管金色的余晖随意涂抹着窗棂,时光流转着乾坤。想当初这里披红挂绿,莺声燕语,每到夜幕降临便热闹非常的情景一定很有趣,那些人和那些事,都到哪里去了呢?

如今,云吉班成了陕西巷宾馆,北京胡同里很多宅院或是变成了旅馆,或是住着几户人家,或是破败不堪,颓壁残垣,它们就象一幅名贵古画上仅存的一点线条和颜色,在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毁损中一点点淡出人们的视线。

古老的城墙、古老的建筑、古老的声音日渐湮灭的今天,我困惑于林立的高楼和重金属的嘈杂中;在或强或弱的呼号与抗议中,我听到梁思成的泣血之言:“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而另一些代表老北京,代表我们古老文化的符号,也日渐衰微了,由此想到南京的秦淮河,前不久听说两岸的老屋要拆掉重建,以后,怕是只能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里去寻影觅迹了。

我无奈地在古老的大地上穿行,徒劳地一次次按下相机的快门,怅惘地试图留下点什么,那些让人痛惜扼腕的山山水水、老城老屋老调啊,在残喘中苟延着,谁听到它们的呼号了,谁看到它们的挣扎了,谁还会在乎它们的昨天和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幸福在风雨中消逝作文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房子的墙上开了一条裂缝。裂缝四周那被烟熏得黑乎乎的灰沙已经脱落了。裂缝下面的门框,被压得变了形。岁月的痕迹被深深地刻在了墙脚的青苔上。只有两扇房门是红铜色的。

我仿佛又看见了十二年前那耀眼的红铜色。这一天好热闹,亲戚们都来了。大家欢聚一堂,脸上挂着喜庆的笑容。爆竹声一阵接着一阵,地上的红纸铺了一层又一层,小伙伴们在房子里躲迷藏。这一天是我家新屋落成的日子。

十二年,我们共同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和风风雨雨,它见证了我们这个家庭的兴衰,承载着我们的欢乐和泪水。十二年来,它都是我心中温暖的避风港。可十二年的沧桑使它渐渐老去!

那一年,父亲病倒了,家庭陷入了困境。放学回家,迎接我们的只有那冰冷的锅和不知几天前燃烧完遗留下来的炭灰。房里的空气都是沉沉的,压得人透不过气来。晚上,昏暗的灯光照在静静的饭桌上,谁都没有说话。半个月后,父亲从医院回来了,可父亲不能开口说话了。

家里渐渐恢复了生机,灶台也逐渐变得温暖起来。但灶台还是不通风,煮饭时熏得眼睛流泪。

我们相互依伴,在风雨中度过了三年。那一夜,他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打破了死寂的黑夜,墙壁上的灰沙似乎也在滑落。

好像知道我们家的顶梁柱倒了似的,终于,饱经沧桑的墙壁裂了。所有的风风雨雨都刻进了那深深的裂缝中。

[幸福在风雨中消逝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行走在消逝中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一步,又一步,人生如同在攀登一座无尽的高塔。一步步向前,身后的阶梯一级级地掉落,身后没有退路,唯有大步向前行走。身旁,一幅幅画面才刚闪过,就又消逝在时光的尘埃中,而等待在前方的,是那更美丽的画卷……

曾几何时,我迷失于消逝之中。望着成绩单上那日益衰退的分数,惆怅,油然而生,面对同学或是老师的质问,我总会无奈地自嘲:“或许,我老了吧……”可无数个暗夜,当那被单被泪水无情沾湿时,那种痛,我一人默默承受。

那一夜,苦苦等待后,我满怀憧憬地点开了那张决定着命运的名单,扫视着上面一列列的名字,不时发现几个熟悉的身影,可是,没有我。父母无奈长叹,我强撑着,露出涩涩苦笑,安慰他们又或是安慰自己“没事,机会还多着呢。”可回到房间,熄灭灯火后,依然是那无法扼制的泪水……

捧起角落中那个布满灰尘的盒子,灰暗下,却又是那无尽的辉煌。翻开其中那一张张过去的奖状,曾经的荣耀历历在目,那时,我如天之骄子,不败神话,无数次站在领奖台上傲视群雄……可如今,辉煌渐渐消逝,留下的,只是那个平凡的躯壳。

行走在消逝中,辉煌不再,可这,并不是最后的结局。望向前路,初中生涯还有最后半年,我不还有许多机会吗?盖上那曾经耀眼的辉煌,它随时间消逝,而那灰尘之上,似乎又添了几许闪烁的光斑,几束阳光透过那小小的缝隙,照亮这灰暗,拉开窗帘,屋外阳光明媚。而遥遥人生路上,即使身后是万丈深谷,似乎也有一束光,照亮前路。

抓住前方的光芒,身后的美好不断消逝,而我,依旧在消逝中行走。重拾曾经放弃的体育,那篮球如一个顽童,不听任我使唤;踏上跑道,那双脚便无力地瘫痪,不再愿意向前;学习之路,似乎也变得困难,那曾经被我视若玩物的数学,发起反攻,将我耍得团团转;那似乎简单的英语,也总给予我意外的“惊喜”……

前方,通向美好的路上,似乎是无限的荆棘;可行走在辉煌的消逝中,我无所畏惧,只愿默默前行,在消逝中追寻新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正在消逝的毛笔字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57 字

+ 加入清单

一横一竖,写下了爷孙俩握毛笔在宣纸上龙飞凤舞;一点一提,写下了壮士们在战场上洒热血的英雄形象;一撇一捺,写下了婆媳之间绣花织布的融洽和谐……

毛笔字端庄大方,记录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精彩故事,展现了祖国的光辉荣耀,记载了了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悲惨过去。但是毛笔字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消逝

毛笔字,随着一个个朝代的逐渐演变:从甲骨文进化成金文,又从小篆变成了草书,变成了行书、隶书、楷书。每一种字体都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衰落,或是兴起,意味着一个朝代的变更。不知不觉中,已有许多种字体开始无形消逝,正如传统的书写方式也慢慢地消失,在人们心中遗忘,取而代之的是硬笔字。毛笔字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传统过去,或许早已抹去了本应属于它的象征意义。

其实毛笔是中国独有的书写工具,传统的毛笔是古人必备的文房四宝,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与毛笔使用分不开。毛笔字作为书写方式,其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有过毛笔描绘的痕迹。虽然西周以上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看到些许用毛笔的痕迹。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可见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一直传承下来。

小时候,在乡村庭院之中。爷爷握着我小巧玲珑的手掌,提着毛笔,领着我写毛笔字。毛笔字很优美、很精确、很利落。有提的时候,一提即收尾,从不拖泥带水;稍有绵延之意时,拉长延伸……

那时候,爷爷叹了口气对我说:“孙女啊,知道吗?像你那么大的时候,我们都是写毛笔字的,毛笔字最美了!”说完,便轻轻地放下毛笔,走回屋内。

我望着爷爷渐渐离去的背影,回味着他说的那番话,细细品味着那句话:“毛笔字最美了!”深秋的黄色落叶,轻轻飘落在宣纸上;微微的秋风吹过,吹起了毛笔墨水的淡淡涩味……

绿叶变成黄叶,又被冬雪覆盖,一年一年逝去,我也开始慢慢长大……

现在的我已经能写出一手不错的毛笔字了,就像爷爷说的那样,毛笔字方正优美,每一个笔画都像蕴含了一段故事。从仓颉造字开始,我们身为华夏子孙就不应忘记这段光辉的历史,更不应该忘记我们传统的书写方式。因为有了文字,我们有了更加方便的沟通。因为有了硬笔字,我们的字体变得更加简练、方便。可是,硬笔字已是现代书写工具,而毛笔字则更是一种古老历史的象征。

其实毛笔字不仅是一种书写方式,也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方式。古代时候,诗人们用毛笔写诗:

李白的奔放飘逸洒脱,写出了他的豪情壮志;曹操的慷慨悲凉,写出了他的远大抱负;杜甫的沉郁,对人民百姓的关注和同情。

现在虽然有也有人在学写毛笔字,可他们只不过为求一手好字,并没有真正感受到毛笔字的魅力。在毛笔字的世界里,唯有多参与才能繁荣其艺术,保持它的生命力,不让它消逝。但这个过程很显然更为复杂,需要的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多一点耐心,一点一滴地做下去,而不是急功近利地直接获取书法所带来的收益。

毛笔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花身,我们不仅不能忘记这个传统,更不应让它失传,毛笔字最精确、最美丽、最耐人寻味,它是我们的骄傲,是不能消逝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永不消逝的记忆作文800字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放学了,我骑着电动车在博士小学的大门口停留了片刻,心想,是左转呢?还是右转呢?莫名的,不由自主的还是驶向了原来家的方向……

搬离赵家胡同已经两天了,内心里仍弥散着太多的不舍。毕竟那里承载了我近20年的记忆。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包含了我太多的心血,太多的欢笑,太多的泪水。还有那些难舍的邻居们说散也就散了。这种难以割舍的心情真的难以言喻。

骑着电动车飞奔回家,胡同里遇见了一位正在搬家的嫂子,“你还回来干嘛呢?你家不是已经搬完了吗”?她问。“我回来看看,”我顺便搭了句“嫂子,还没搬完呢?差不多了吧!”她没吱声,我骑车走了过去,而身后却传来了她的声音,“唉,在这儿生活了这么多年了,这是干嘛呀!”听到这,我的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似的,说不出是啥滋味。

来到自家门口,两扇大门已经被拆掉了,忙冲进院子里,铝合金窗户的玻璃也被工作人员们砸碎了,满院子的玻璃渣子,目之所及,一片狼藉。内屋的几扇门也已经不见了,……最终还是被眼泪征服了。那一刻,我清醒地知道,这个地方,这个家再也不属于我了,这个家真的没了,再也回不去了,但它终究会成为永不消逝的记忆……

或许有人说,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你毫不费力的便有了几套房,这得多少人奋斗几辈子也实现不了的梦想啊?想想房子,或许我应该高兴才对,但此情此景,却也真的高兴不起来。

于是,骑上了电动车,不知怎么了,又有种想赶快逃离的冲动,眼前的一切,物是人非……我还是走吧,越快越好。

路两旁的收废品的车一辆接着一辆,看来闻听都到这儿被拆了,都忙着收便宜货呢?一个比一个压价,“你到底卖不卖……”商人,伤人,就会趁火打劫。我心里愤愤然。

耳边又传来邻居的声音,“我刚装上不久的太阳能,你居然只给10元钱,不卖。“大姐,你家还有那么多的砖呢?我收了啊!”他是说给我听的,我知道。但此时此刻,我一句话也不想说,只顾骑上电动车自言自语道,“该回家了,孩子在家还等着我做饭呢?孩子该饿了”

我奔向了新家的方向……寒冬里,我整了整厚厚的棉服,我心里知道,亲人在哪,哪就是家。我现在拥有的就是一个新的幸福的、温暖的家。赵胡同的家只能是我永不消逝的记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消逝的年味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56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我国最隆重、最悠久的节日之一,春节,在上千年的文化发展之中逐渐诞生了它的独特韵味——年不好过味。年味曾在祖先之间衍生,在祖祖辈辈之间发展,却又在高速的发展之下,逐渐地消逝了。

小时候,每逢过年,必将是每个孩子最为喜悦、每个家庭最为喜庆、每个小村、每座城市,喜气洋洋而张灯结彩的日子。

除夕当晚,厨房里总是忙碌不堪——爸爸正忙着杀鸡,那边爷爷正在烹饪着新鲜蔬菜,妈妈也淘好米,开始煮饭;奶奶也会拿出只有到过年才会用的瓷盆——用来烧纸钱,祭奠祖先,与之共同庆祝这欢乐的节日。

之后,便是丰盛的年夜饭了。一家人绕着象征着团圆的大圆桌依次坐下,大人们倒好白酒,小孩则是果汁可乐,在吃饭前,就要全体起立,相互干杯:长辈们和蔼可亲地表述对我们年轻人的期望与鼓励;我们呢则是真切地表达我们对父母工作顺利、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的希望,以及感谢他们对我们的照顾。在这之后,才可以开动。桌上有香喷喷的红烧鱼;也有象征着团圆的肉丸子,而长辈总是会将鸡腿鸡翅让给我们,寓意可以走得更远……

吃完丰盛的晚餐,一家子团聚一堂,欣赏着春晚,讨论着哪个小品幽默有趣,其乐融融。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总会传来一阵洪亮的钟声,我们便会跑到小路上去:听到鞭炮噼啪作响,看见烟花争相绽放在空中……

此时的年味,或许就是那烟火的璀璨,是年夜饭的美味,是团聚的喜悦吧。

而如今过去数年,高速发展的今日,再一次迎来了这一盛大的节日。

全家人不再在老家庆祝,而是到了繁华的一线城市。叔叔早早地提前一天买好年货、蔬菜,到了除夕,把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与肉类成碟装好,在缩小了三分之一的圆桌中间支起一个火锅,煮好鸡鸭鱼肉,便开始了年夜饭——少了祭祀,也只有简简单单的问候与干杯,就像是延续数年的传统,却在不经意间慢慢淡去。

吃完饭,在这里是看不到烟花鞭炮的——没办法,大自然已经千疮百孔了。春晚呢?曾经期待无比的隆重节目?如今,早已被人手一台手机上的所谓游戏、qq微信的红包刷屏所取代。甚至直接跑到房间里,丝毫不在意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或许那些许久没有放松的中学生仅仅把除夕、把春节当做假期而已吧。也许是利用这个所谓假期好好玩耍吧。年味,仿佛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但是,他们却忘了,这正是在淡忘传承的年味啊!寒假,仅仅只是学生的假日吗?似乎不是。它更像是对中华传统、对年味的尊敬!

我们难道能眼睁睁地看着年味与传承在我们手中葬送吗?当然不能,它是先辈的心血、是祖先的传承,但人人心中依然对年味怀有崇敬,怀有对曾经的美好的憧憬,更要一起,让消逝的年味回归,而不是手持手机,仅仅向往网络的繁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消逝的年味

全文共 1479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这对于亿万华人而言最为浓墨重彩的节日终于到来,似乎是让人们期盼了一年。这样周而复始,不知过了几千年。

而年究竟是什么呢?是那头传说中的吃人怪兽,还是谷穗下垂的形象?到了今天,恐怕都不是了。年成了一个代名词,成为了一种符号,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标记。

然而,年味似乎正在慢慢地、渐渐地消隐,或是消逝!连我自己都感到了可怖。

在记忆里,依稀还记得年长的姐姐说她不喜欢过年。那时,真的隐隐地刺痛了我的心,只是年少啊!尚未察觉。在回忆里,我又真的感受到了那种痛,不知为什么。

而现在呢?人们真的似乎都淡漠了,我甚至还听到过有的孩子说不喜欢过年。啊!原来不只姐呀!

年究竟是什么?我无法解释,但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年是一种回归的象征。每个人无论到得何地,过年时总要回家的,或者至少都想着回家――那是心灵的一种回归的渴望。家,可是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呀!

现在,姐在北方的一个城市里工作,据说北方的年味儿很浓,那儿的人们都很朴实、和善,特别重视这样一个重大的特殊的节日。因而她才可以早早地回来与家人团聚,又不必担心归期过急了。还好不在南方,据说有的城市只放三天假,那根本就不可能回家了。

而我们中国人又这么重视家。家,不仅只是我们住的地方,那更是一份寄托,一份温馨,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灵魂的休憩处。任凭风雨多大,只要有家就不怕。

如果过年了,家人还不能团聚,真的难以想象!

而年味的消逝,在我们这个小城里却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孩提时代的依稀而模糊的记忆里,我还可以看到一些过年的欢乐景象。伙伴们争着放鞭炮,嬉戏玩闹,最高兴的是领到红包,不论压岁钱有多少。火热的大红色就是过年的颜色。中国的红真的包含了太多、太多。

而现在似乎都已不再了,鞭炮声显得单调而刺耳,全无热闹欢腾的景象,孩子们似乎也不大在乎压岁钱了。

压“祟”,保一年平安,这层意义,我现在才明白,孩子们应是不知道的。

现在的过年,就好象是一个卸了红衣浓妆的老成持重的姑娘了。

还记得,寒假前,一位寄宿的乡下朋友问我:“你们城里是怎样过年的?”我竟一时愣住了,答不上来。“是啊!我们现在究竟是怎样过年的?我应该好好想想了。”便随口告诉他一些时下正时兴的过年方式。例如:团年饭去宾馆吃,全家一起外出旅游等。

他感到很吃惊,也很不解,说:“那是哪来什么年味啊!我们村里的过年,那才叫热闹呢!只有回家的,没有向外跑的,团年饭都自己做,那才有年味儿嘛,就像吃年糕那样。”

我又向他解释,“现在城里人们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像‘五·一’、‘十·一’这样的法定假期才能有些休息时间。一到过年,恰好一家人都有时间,便趁隙旅游了,偷个闲;上饭店吃团年饭,那样也方便,省时一些。”

其实,我也同他想的一样啊!小城里的年过的单调而乏味了,年味似乎在这儿消逝了。只记忆里还依稀有些模糊的影子。

这样的生活究竟好不好呢?

我无法替别人下定论。但至少我还不习惯这样的趋于冷淡的新年,我还不适应。我倒宁愿看到一个热闹的新年氛围。即使是那热闹不属于我也好啊。

这个节日本该是如一位活泼俏丽的红妆少女那样盛装打扮的。像北方人那样,把喜庆传到每一个角落。

几千年来的辞旧迎新史当如何延续?

我想,我们这一代应该做些什么,不要让中华文化里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我们手中渐次消逝。到以后的孩子问我们时,不要只说“那只是一段陈旧的历史。”

现代社会进步飞速,但还是留下一些古朴的风俗要好一些。

传统的节日风俗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新年赠橘(吉),压岁(祟)钱……

还记得苏辙有:“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那又是怎样的一派合家融融、一派祥和。

我想,我们都不希望中国的红变淡、年味消逝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消逝的传统文化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传统文化,我想可以这么理解:“传统”和“文化”。

这个本该息息相关的两个词语,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距离依然遥不可及,就像那牛郎和织女,本该有情人终成眷属,却因为天河而只能遥遥相望,只得一年一会,鹊桥相遇。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零零星星汇总起来,组成了一个完美而又复杂多样的体系,涉及各行各业,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但是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驶来,这些古老、奇特却又富有艺术气息的文化,已经被慢慢被遗失、被忘却却,慢慢被消磨,让本就不辉煌的中华文明更加黯淡。到了今天,也就只剩下那零星点点了,而且有些也即将消逝

我曾经看过一个公益广告,上面列举了十种中国独有民间工艺,都是现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上面附带了一些数据,譬如,皮影戏有九个流派面临失传;水晶雕刻传承人不足8人;中药炮制数传承人不足五人;可修复壁画的勉萨派唐卡绘画大师仅余一人……这些数据无不揪着我的心,原来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所剩不多了。

在机缘巧合中,我开始接触到一种中国传统乐器——二胡,并开始学习。这种在民间比较多人认识的乐器,被较多人学习。但是在那些只看过听说过却又不了解的人看来,对二胡有一个不怎么好的印象。比如街边卖艺的人拉的,白云山上的老爷爷老奶奶奶拉的;再比如那个“瞎子”阿炳拉的,诸如此类。就连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并且在不知二胡为何物时,就开始学习了。

学习的过程中,褪去了新奇之后,就只剩下枯燥、乏味,和无限次的磨合。再好的性子也被磨平了,我开始懒惰,开始拖拉,开始厌烦,甚至想要放弃。但在老师的坚持,妈妈的督促下,我还是很平稳的度过了四年之痒,直到今年,我一共坚持拉二胡达八个春秋。

终于二胡也成了和筷子、菜甚至于饭一样重要的生活组成,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然而放眼望去,当初和我一起学二胡的16个人,如今仅余两个人在坚持,这种现象很好地反映了人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远远不够,这还只是比较为人知的乐器,如果到了一些只有内行人才能念出名字的乐器,多少人还会去学习,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传统和文化分开了,因为传统已不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也不再是原来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在经济和利益面前都变了味道,一切朝钱看,导致我们很多传统的文化都得不到传承。

所以面当今社会,我发现很多我们独有的东西都在以我们不为所知的速度消逝。我们能做的,只有去传承,去关注这些真正madeinChina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单纯地追求西方艺术,难道西方的金属乐器就高大上,而中国的古典音乐就入不得殿堂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抛弃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我们还能走多远呢?

我不敢想象:当我们都失去了传统的文化,我们的根还能存在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正在消逝的文化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308 字

+ 加入清单

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沦陷了,现在人们过于追求新科技,而忘记了传统的文化,传统文化是经历过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德,所以一定不能到了我们这一代手里就失传了,一定要找到能传承这门手艺的人,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是好样的!

小吃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人最喜欢吃的东西,因为站在小吃摊边,闻着香味,吃在嘴里,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过现在有很多小吃的制作方法已经失传了,再也尝不到那熟悉的味道了,这种味道已经深深记在心里,经常听朋友说哪些东西在哪里很好吃,可惜再也找不到了,好想再尝一遍,可是成为遗憾!

小时候,有一首童谣我记忆深刻,父母经常在我耳边唱:“氹氹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这是一首粤语童谣,很多生活在广州的人都会唱,朗朗上口,经常陪伴我入睡,这是我的摇篮曲,所以炒米饼也成为我最喜欢吃的小吃。

炒米饼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好吃的炒米饼咬下去口感独特,入口甘香松化,还有杏仁的脆口,滋味无穷,让人不会忘记这感觉!如果让我吃的话,我可以吃一大包。每天放学回来吃一两个,就会感觉很满足,一个炒米饼入口,一天的疲倦就消失了。

传统炒米饼的配方是食用植物油、黄奶油、炒米粉、杏仁、白芝麻、白砂糖等。这样做出来的炒米饼才是最正宗、最好吃的炒米饼!我在家里试过做,可是都不是那种味道,所以我很想学,这样我就可以随时随地都能吃到正宗的炒米饼。但是一直都找不到师傅,因为现在会做炒米饼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希望在未来我的梦想会实现。我也希望吃了我做的炒米饼,人们也会喜欢上这种传统的小吃。其实以前有一些店铺是专门卖炒米饼,可是因为铺价高,卖炒米饼不赚钱,导致只能关门大吉,这样后代的人就不知道这种小吃曾经存在过,慢慢地人们就会淡忘这种小吃,于是这种小吃也就渐渐消逝了,成为一种记忆中的传说。

为什么这像炒米饼这些传统文化会消逝呢?虽然有很多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没有人愿意继承这些技术,而是追求所谓科技的创新,让中国更加现代化,跟上世界的脚步,但是人不能忘本,毕竟这是陪伴我们长大的东西;二、铺价高,迫使经营者只能关门,人们再也吃不到这些好吃的东西了,现在的中国人眼中只有钱,认为有了钱就了不起,就能成为最富裕的国家,就是因为这样错误的思想,导致人们都忘记了最初的东西,忘记了传统文化需要有人去传承。

所以我在这里呼吁:希望更多的人来保护传统文化,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发现其中的趣味。我建议人们一定要力争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创建一个节目,是让继承人来教大家传统的小吃,让每家每户都能体会到小吃的美味;

第二、增加小吃的店铺,而且租金少一点,让更多的人能尝到这些美食;

第三、多发展关于这方面的游戏,让人们乐在其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学到更多的东西;

第四、每家每户在家做完后,可以拍照发到网上去,让人们选出做得最漂亮、好吃的小吃,增加人们的兴趣度。

我相信,如果这样做,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保护好这些传统文化,不管是传统建筑物还是传统小吃,都是值得我们保护的,这些都是祖先创造的财富,为的就是能让我们能有地方睡、有东西吃,先人们的用心良苦我们一定要牢记,让我们把这些传统文化保存下去,让它们成为中国的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消逝在不言中高二作文

全文共 1767 字

+ 加入清单

“是你带走我的思念却没说抱歉 ,一起走过的黑夜变一地白雪……”影儿被闹钟催得一大早就起来。习惯第一件事睁开双眼, 然后打开qq,习惯给男孩带去一声早安。男孩习惯可有可无的信息,高兴就回一声“嗯,啊,喔,好”而那看似不远的距离却也感觉咫尺天涯。不过影儿就是这样,心甘情愿,不管他是回还是置之不理。如果他回的话她就会高兴老半天,傻笑地看着手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

说来,他们的缘分也不浅。在同一年月出生,只不过清风比影儿大一岁。他们家是互为邻里关系,他们的妈妈还是从小玩到大的伙伴,所以只要两家有什么事发生,都会各自嘘寒问暖。在别人眼里,那感觉就好像一家人那样铁的关系。

影儿和清风刚出生,他们的妈妈就互相当各自干妈。让他们呆在一起玩,影儿成天总喜欢跟在他身后,而清风也总会照顾好她,待如亲妹妹一般。要是影儿被其他家的小孩子欺负的话,清风就会奋不顾身冲去跟那人拼命。不过每次当他揍完那个欺负他妹妹的坏蛋之后,那些惹事的人总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不知教训地纠集一帮人来个群殴。所以清风每次风光出头之后,总会被打个鼻青脸肿,但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做。不为什么,因为她是我妹妹,清风心里总这样想着。但虽然懵懂无知少女的影儿心里早有一抹微光存在,暖暖的,包裹着她的心。

刚上学那会,在每一个清晨,清风都会骑着一辆自行车载着影儿,校园里总会出现他们这道别致的风景。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还小,也没有注意这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有些男女授受不亲的想法在悄悄萌芽,只是被各自隐藏得不露痕迹。终于,他们听到那些就爱挑事的同学总是在他们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的,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影儿难受极了。不过她难受的不是说他们在一起的种种,而是怪他们搞不清楚状况,他们只是单纯的好朋友。至少在那时她是这样想的。清风知道她的苦恼,于是就跟她说,以后我们自己走吧。影儿不知道为什么当他说出口的这句话后,心里有些淡淡的失落。

渐渐的,他们开始习惯没有各种的每一天,她虽然不习惯,但也只好习惯。但至少他们还能待在同一个班学习,影儿这样想着,就慢慢释怀了。清风很聪明,感觉一到他手里的数学题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分量如清风,没啥难题。不过对于影儿,数学课是个让人头痛的科目,她总都感觉上数学课就像打仗一样惊心动魄,分分钟要了她的半条命。那感觉就是天塌下来似的。不过,幸好除了数学,她其它科都挺好。

他们一直到六年级都还是同一个班,这应该就是所谓的缘分吧。虽然他很聪明,但不知为何,他的成绩一再下滑,蹭蹭往下掉,像股票似的,让人揪心。他爸妈也三番五次找他谈话,但也没啥效果。影儿想跟他问问情况,但不知如何开口,况且,他们也很少说过话了,于是只好就此作罢。于是,他们的人生就在这里开始不在接轨,她一直向前走,他却早早停下来了。

影儿初中被分在重点班,而聪明的清风,被分到最差的普通班。他们从此没再说过一句话,就连碰面了也不知说什么,至少清风不知道。即使影儿心里满是话语,但真的见面了,也不知所措。可能,就这样,就此别过了。那会,清风正沉迷手机游戏,而影儿在三年的初中生涯里一直墨守成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个有口碑的好学生。而清风,总会出现在违纪名单中,每次校领导星期一讲话总会通报批评。于是清风就这样成了地地道道的坏学生。影儿只能默默地看着他站在升旗台下,众目睽睽之下,却什么也不能做。

终于,清风在初三时,去读了技校。从此,他们真的就真的天各一方了,但影儿并没有觉得他们就这样了。直到上了高中,影儿终于获得妈妈批准,欣喜如狂地去买了部手机。在哪个早已风靡手机的时候,影儿却还不知怎么用,但也没什么难度,一玩就上手了。于是发动各种关系,她加了他的QQ,他很快加了她,于是影儿发了些消息过去问候,但总感觉他似乎不太理。可能是真的生疏了,有距离感了吧。但没关系,一切从来。影儿总想着总会有一天清风能感受到她的心意。可能,真的是感动到了,清风开始愿意回消息,不再是简单的敷衍几句。聊着聊着,不久也就熟了,不过也开始不太回答颖儿了,好像一切有回到原来。不过影儿还是依旧保持一天发几句问候,大多时候都是颖儿一个人的独白。

久了,因为时间距离种种原因,影儿也不再理他了。可能久了,真就淡了。就好像之前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一切就好像如清风,飘得没影了,一切都消逝在不言中。一切就像那首歌一样,后会无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其实不曾消逝初二优秀作文1400字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梦中模糊的记忆,开始清晰,其实它们不曾消逝

——题记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正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夏天的雨说下就下,夏天的夜说消逝就消逝。

又是一年夏夜。我倚在窗前,看着窗外的繁星,点点星光勾勒着一个又一个难忘的夏夜。那么静谧,只有星与月在茫茫天际闪着光,好似我旧时的小村舍。

小时候的家,在家乡偏僻的村舍中。

那时的我,成天和鸡、猫玩,随时进出农田。依稀记得,农民们总是无奈说:“小孩子家家的,别坏了庄稼。”

现如今,只是一味说:“我家孩子成绩……”话呢已不是原话,不想也就罢了。让他和夏夜消失在我心中吧!

以前夏夜,奶奶总要拿着小蒲扇,跟我细细讲那牛郎织女的故事。

虫鸣声藏起来了,荷花也躲起来了。偶然有几片树叶落下,声音变格外清脆。天与地,地与天。都静下来,脱下厚重的面具,在故事中悄然入梦。

我假装入睡,奶奶独个儿喃喃说道:“牛郎织女,都快消逝喽。”望着奶奶眼眸的黯淡,朝她的目光看去,喔,是新建的楼房。无知的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就在美好夏夜回家时,等着明儿再来。我们却离家了,被迫搬到了高楼去。从此再也没有看见那样的夏夜,从此再也没有牛郎织女的故事,只剩下奶奶说的消逝和我的叹息。

正在我感叹夏夜离开时,奶奶敲门而进,她戴着眼镜,又拿着记忆中熟悉的小蒲扇,神神秘秘地说:“孙女走,咱们去寻夏夜去。”

跟着奶奶来到一个公园里,一进入一股静谧的感觉油然而生。小路是静的,人们穿梭在鹅卵石小路上,不仔细听,好像一点声都没有。就连活蹦乱跳的小孩子也担心踩疼了小路似的,轻轻走在小路上,不愿发出声响。

我感觉以前的夏夜离我越来越近。

奶奶找了片草地,我们盘腿而坐。夜,好静,好美。白天喧嚣不止的街道,缭绕耳边的叫卖声,车水马龙的场景,此刻都化为乌有,归于平静。

天空中,闪烁的星星不知疲倦地点亮这漆黑而浪漫的黑夜,如水的月光毫无保留的倾泻而下,风从树叶的缝隙间飘过,吹在人身上舒服极了。

夏夜回来了,而且变得更美了。

美的东西不曾消逝,只不过那双发现美的眼睛是否“打开”。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写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后,总是在心里说:“明天的面包已经有了,精神也有了。”是啊,我们不能只寻找所谓更好的物质,应该为精神上的向往而去发现,这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消逝的风景600字作文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上海日益发展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上海这个大都市,整天演奏着忙碌的曲调,马路上车水马龙,但是这些如此忙碌的旋律中还夹杂着一些不和谐的乐章。“现在的上海人真会斤斤计较!”这是许多外来者对上海人的评价。的确,现在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邻里之间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争吵起来;别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而因钱的事争吵起来,甚至打斗……为什么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快,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渐渐疏远了呢?

记得父母提起过以前的上海市区,是非常热闹与和谐的。那就要回到上海的老弄堂时代了——

那时候的上海,随处可以听到叫卖声和吆喝声:“栀子花,白兰花……”“修洋伞……”而如今,这些都已成为了老上海弄堂的象征罢了。以前每天傍晚,大家就都搬出了家中的藤椅、板凳,坐在门口乘风凉,就这样三三两两地,大家都出来了,挤满了整个弄堂。爷爷奶奶们就都聚在一起喝喝茶、下下棋,爸爸妈妈们就在一起拉拉家常,小孩子们则聚在一起玩一些我们现在连提都不会提起的弄堂游戏,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还听父母说过,以前他们小时候吃一顿饭要跑好几家呢!每当晚饭时间,小孩子们就端着饭碗去串门,去东家搛点青菜,去西家挑点肉。不一会儿,饭碗上的菜就堆得像丰收的小山似的了。

以前邻里之间还互相帮助。下雨了,帮邻居家收被子、收衣服,所以你永远不用愁自家的衣服会被淋湿。看到邻家门前很脏乱,也会帮忙清洁。

而如今,这些和谐的情景被一扇又一扇坚固的防盗门给隔了起来。人们信奉“自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原则,变得不再相信任何人,处处提防着别人,生怕别人会损害自己的利益。那消逝风景——和谐的老上海弄堂去哪了呢?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而这个城市以前的风景呢?这些城市之前的风景已慢慢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或许再过不久,老上海弄堂会彻底的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

这些老上海弄堂的风景真的消逝了……

[消逝的风景6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行走在消逝中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我等不了流年完全驶过,于是,半路上我开始了逃亡,与行走

——题记

无法割舍的一段过往,硬生生地压在一张单薄的相片里。那些阳光下的颜色,透过一张张面容,入目三分,于是流下了七分的泪。连同学录还没有写完,你们便匆匆四散离开,不断地行走,行走。

那些年月,都是一种毛茸茸的温暖与感动,时不时伴随点哀伤。你们是我心头的一抹阳光,尺寸间,是天下。我只是不断地把记忆翻出,再深埋,日渐堆砌无法铲平的症结。你们的笑容不断跳跃,浩浩荡荡,轰轰烈烈地踏平了我的飞扬青春,尘土弥漫,终归是一处处虚无。

初中的光景最后只停止在了记忆里,遥远的眼睛业已模糊。那些摇摆的秋千不在了,那些汗水湿透的球衣不在了,那些牵起的手也不在了,只剩下孤零零的我自己,驻足怀念,忽略前方的花景。流失的年华中,我缓慢踱步,望了一季又一季的风尘,我这端是天涯,你那端是海角,天涯海角,此岸与彼岸。我固执地回想,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你们留下的足印,那些充满洗衣粉味道的岁月跑过墙头。

其实你们也一样,一样捧着照片发呆,一样回忆相伴走过的日子,一样慢慢走来走去。消逝为美,我们把它揣在怀里,离心最近的地方,去感受那些残存的热度,来获取些许温暖。仰仗天顶,有人说,这样眼泪就可以不流下来。你们给予的爱是早春清晨的花,斑斓与美妙。几时花开,几时花败。

重新开始,从心开始,我无力悼念,死去的我们。那时,我们抛下一切,奋不顾身的逃亡,途中,留下美丽的足迹。你们与我之间,是挣不脱的牵挂,实实在在的质感,触及了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深不见底的情感奔入涌动的时光,连那无法望穿的苍穹,都变得苍白。流逝时光背后,沉淀下的是一种实体,叫做爱。那些爱,永远不会随风吹散,飘落天涯,这些爱,一点一点,是离离野花,烧到了天边。

我们日复一日的行走,日复一日的留下痕迹,用以日复一日的遗忘。别了,那些故事。蝴蝶穿花而过,若即若离花。

别离,别,离。

一路行走,途中,沿路灿烂。

已然消逝,我继续行走,执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