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乞巧节的习俗作文:七夕节风俗习惯【20篇】

浏览

3412

作文

215

篇1:家乡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来看我家乡杭州的端午节吧!清晨,我还在做美梦时“咚咚咚咚”这声音打破我的梦乡,难道是开始划龙船了?我不禁想到。声音越来越响,好像到我家里来了。我赶紧穿上衣服,把裤子一拉,飞快地跑去刷牙、洗脸,跑到楼上一看,原来是爸爸捧着龙头叫了一些人在敲锣打鼓,紧接着他把龙头放在一张桌子上,桌上摆满了菜,上面有大块的肉,还有大鲤鱼,它们都是用来请龙王的。

中午我早早的吃好饭就去看划龙舟了,龙舟还没开始划,但河边己经站滿了人,站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一眼望去全都是人头。我们站的桥叫“沿山河桥”我们村今年有五条龙舟比赛,有一条船叫“新桥头俱乐部”是由爸爸和他们的朋友一起准备的。只听一阵鞭炮声,龙舟开始划了,刚开始是第一排划,紧接着第二排开始划,然后第三排跟上划……他们不紧不慢,安然有序的向前划去,而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好像换了一批人似的,每个人都使出了吃奶的劲,让龙头向前倾斜,最后一个人为了让船平稳就要做“下蹲起立”——当船向前倾时,他就蹲下,当船向前倾得越低,他就蹲得越猛。两岸的观众也随着他们的呐喊而欢呼着,加油着,拍照的闪光此起彼伏。 我希望以后的端午节越来越有趣,越来越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描写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过春节时有很多习俗,此刻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好吗?每年到了要过年的这一个月,就成为腊月。到了腊月就要过年了,遇到的任何一个节气都和过年有关系。

腊月初八的这一天,就是喝腊八粥的日子了。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种粥,并且都要在粥里放八样东西,有红豆、绿豆、江米、麦仁、黑米、莲子和百合,还有好吃的葡萄干,熬出来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极了!不但要喝粥,每家还要泡腊八蒜呢!听奶奶说,喝了腊八粥就要花钱准备年货了。

还有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红红的对联和放长长的`鞭炮。明白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吗?这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来捣乱,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当它最害怕声、光和红颜色。一天晚上,“年”又出来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门口看见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烧的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把“年”给吓跑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这就是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时趣味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1123 字

+ 加入清单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必须慎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谈起春节,我也想起了打鞭炮,我又联想起它的由来﹑特点﹑你们想不想听呀!就让我来为你们介绍介绍吧!

先说说它的由来吧!从前,有一个怪兽,它住在河里,每年都会上来吃人。有一年,人们在逃跑之中遇到一个老神仙,他看到人们慌乱的逃跑,就找了一位人问,他疑惑不解的问:“你们为什么要逃跑啊?”

那位人说:“这位老年人啊!您可是万万不知道啊!我们村子里有一个怪兽,它可是每年都会吃很多人呢!您老人家还不逃啊!”老神仙听了听,说道:“那你们为什么不用放火柴的方法把它赶走呢?”

那位人想了想,笑着说道:“谢谢您老人家,我们当时咋没有想到呢!”那位老神仙笑了笑,说道:“不用谢!”慢慢地人们用火柴赶走了怪兽,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采用了打鞭炮的方法又一次成功的赶走了怪兽。这就是打鞭炮的由来。

再说说它的特点吧!那一次晚上,我们全家人一起坐在长沙发上看春节联欢晚会,看着看着,我们便睡着了,差不多到了12点钟左右的时候,我被噼里啪啦的声音给吵醒了,到了外面,好像我的鼓膜都快被震破了。

现在的鞭炮叫做“关门炮”,早上起来打鞭炮的时候叫做“开门炮”。那鞭炮有些是绿色的;有些是红色的;有些是黄色的,真是五彩缤纷啊!

小朋友,你们觉得很新奇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家乡的习俗习惯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祝这欢乐而又漂亮的春节呢?

腊月二十四是大家公认的扫房日,扫房日就是打扫我们的房间,这一天大家都在辛苦的整理房间。

腊月三十一日是一个非常好的日子,那天是除夕,除夕是春节的前一天,大家都在贴春联、挂灯笼。到了夜里,小孩子们在外面放鞭炮,而大大家有的和小孩子们一起玩,有的在家看春节晚会。大家还要吃团圆饭,团圆饭里有饺子,饺子里面包着硬币,吃到硬币的人,整整一年都有福气,不会出事。

到了正月初一,大家都去拜年,小孩子们只要叫一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新年好,就会有人给他们发红包。到了下午,就没事干了,就可以出去逛超市,玩。唉,对了,拜年还要送饺子,虽然我们家也送,可是至今我都不知道送饺子有什么含义。

到了正月初六,家家户户都开始营业了。很少有大人在家里,而小孩子们大部分会聚在一起玩游戏。

到了元旦那天,大家都跑到街上去看龙灯,街上非常热闹。街上有耍龙灯的、有敲鼓的、还有打锣的。不管干什么的都有,而在买东西的人家,都会在店门口放上一挂鞭炮,让耍龙灯的去他们家门口耍,还给他们买糖、买烟,为的就是让生意更红火些。

正月十九慢慢到了,大家该上班的上班,该干什么的干什么;小孩子们都去上学,慢慢就恢复到原来宁静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傣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傣族的家庭与婚姻过去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其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可以自由恋爱。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串布少”(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流行召赘上门的习俗。通行土葬,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与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与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的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的爱吃糯米。喜饮酒与食酸辣,好吃鱼虾等水产。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村寨大多建于平坝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环绕。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分上下两层。德宏多数地区傣族住平房,土墙茅顶,呈四合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饽饽,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肉血肠,风味绝伦,深受消费者欢迎。

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人游猎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噼啪"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吱吱"作响的小吊锅。可以说满族火锅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除菊花火锅外,比较有名的有什锦火锅和三鲜火锅。

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食品。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将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过滤去渣皮,即成汤面。食用的时候,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来后,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写风俗习惯的作文

全文共 1739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写风俗习惯的作文。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吗?

崇明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它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节日,故特别被人们看重。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本县的独特地域,因此各地的春节习俗略有不同。现采集一些过去岁月春节前后的场景、镜头与读者诸君一起融身于浓浓的乡情中同醉。

廿四夜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小学生作文《写风俗习惯的作文》。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除夕前人们还进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装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来年粮谷满仓。这些活动现已不见。有的农户还将市内的垃圾及无用的杂务和杂草堆放到外场,点火焚烧,以求来年吉祥,平安无事。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大年夜。在这一天,把过年的一切陈设都布置定当,如写春联、贴门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菜肴远比平时丰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烧成后用百叶卷裹,被称之为卷钱捆,以示来年财源滚滚而来。这一夜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因为父母、长辈送上压岁钱。在旧社会,没钱的人在这一天是难熬的,按旧规,当年债务要当年清,年底讨不到债,到年初一就不能强讨了,直到二月初落灯后才能讨债,所以债主在大年夜差人四处讨债,还不起债的人只好四处躲避,有家不能归,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关粮户好过,没钱难过"的俗语。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过年了,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意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早饭后,孩子们向邻居、亲友长辈们一一尊称问好。正月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动刀具,不能泼水,不能去水桥淘米,不能扫地,不能开后门,不能搬动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动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连煮饭烧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杆,黄豆杆等放在炉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越旺,越吉利,预告今年万事兴旺,节节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烧早饭,饭前要点燃香烛,企求全家兴旺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节风俗习惯作文300字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题记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名端五节,重五节。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种。

赛龙舟

早在五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就有乘船祭祀龙图腾的活动,那便是赛龙舟

清朝历代皇帝都有在端午节观赏龙舟的习惯。所以,赛龙舟

吃粽子

说到端午节,不得不提的就是吃粽子

到了汉朝,吃粽子

插艾条

艾,在端午时节长得最为旺盛,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天气会十分炎热,蚊虫肆虐。正好艾有清热解毒驱蚊之功效,还有驱邪、避讳之意。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汉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1979 字

+ 加入清单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饮茶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又如在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1709 字

+ 加入清单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

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纳西族是个极重信用且讲义气的民族,一般不计较客人因无知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 ,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

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注意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说粗话,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在有老 人的场合,不可高跷二郎腿。当主人敬烟酒、盛饭时,宜用双手相接,并表谢意。

吃饭时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连不断地夹菜。一般夹菜时要招呼旁人一起动筷,夹一次,停一会 ,待上一口下烟后再夹第二箸。鸡头应让年长者享用,鸡爪不能给小孩吃(纳西族认为吃鸡爪的小孩将来写字手会发抖)。 主人盛饭时,要主动提出自己需要的饭量,不要在碗底留剩饭。如果坐"二人凳",起立时要关照 旁人坐好,防止旁人翻翘跌倒,有碍观瞻,也会造成伤痛。共同进餐时,若已经吃完饭,最好陪旁人一会。若想提前离席,要招呼别人"慢请"。

进纳西人家时,不可打主人家的狗,不可当着主人或客人的面打骂小孩,不要主动进入老人和女人卧室。在泸沽湖地区,不得随意进入姑娘的"花楼",不要询问"阿夏"的情况。不得在家中唱情 歌,吹口哨(认为会招引鬼魂)。公公不得进入媳妇的卧室。傍晚不扫地,客人在座不准扫地。不 得在客人离去时马上关门,应送客人至大门外。不宜在大庭广众晾晒女性内衣裤,不可将裤子、裙子晾晒在主人进出的通道上方。

在纳西族地区你不必因为一句随口而出的邀请便贸然进入婚宴,亦不能因为主人的"谢绝"而错过吊丧的机会。因为对纳西族来说,灾难和悲哀时刻得到的帮助将是友情最可靠的基础,甚至可以消除平时的积怨。反之,如果你只知在喜庆时道喜,不知在悲痛时慰问,将被看做是虚假的或一般的朋友。

一般来讲,探视病人忌谈死的话题;满月客对婴儿忌说"漂亮"、忌说"重"(因纳西风俗在装殓 死人时兴说漂亮,对无生命的东西才说重),可用"健壮、英武"之类词语;对新娘子或女性多用"贤惠、能干、俊俏"等语。孝男孝女不参加婚礼。

纳西族对生育较为重视,其中"实客"礼仪较为独特:当主人家的婴儿出世的时候,第一个偶然进入该家庭的成员即称为"头客"。这时候,无论这个别是男女老少,远近-亲疏,都要当贵客接待。主人家首先要舀瓢洁净的冷水(幸福水)请幸运的头客喝,以此祝福母-子平安、健康幸福,然后主 人再煮米酒鸡蛋款待头客。

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置办酒席。

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送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春节风俗习惯的作文_其他话题2400字

全文共 2257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一)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

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二)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三)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馥馥艾叶香气袭上心头,千年前那朵浪花将整个华夏山川染成了青绿色。

——题记

临近端午,奶奶早早地将片片艾叶挂在门头前,我愣了愣,才知道原来是他来了,眼色不禁黯淡了下来,奶奶察觉到了我的变化,笑了笑,轻声说:“怎么了?什么时候这么在意这个节日?”我恍若初醒,抬起头说道:“没......”简简单单地回应,表情淡然,而心中却点起阵阵涟漪,欷歔惆怅,若有若失。

我知道,我联想到了他,尽管光阴荏苒,但你那纵身汨罗江的身姿却永不消逝。屈原呐!因为你心中有国,所以你不愿蒙受世俗的尘埃,以死明志;因为你心有有民,所以你悲愤交加,创作出令世人慨叹的《离骚》!

在我不认识你之前,我眼前一片黑暗,在听到那句“路漫漫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犹如为我敞开了大门,翻开尘朴的书籍,引我而去。

我大吃一惊,那个“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诗人、大忠臣,真可谓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朝廷乌烟瘴气,而他却“出淤泥而不染”自比孤傲的鸷鸟!你明明可以学陶渊明“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而你却以身殉国,以死明志,使我们只能略悉你的文采,引来了多少年间的无声欷歔......不过,就是如此,我们才能体会你的坚定执着,体会到你饱含血泪的悲伤怨愤之歌!

香草零落,美人迟暮,到底是谁支撑着你?你又到底是为了谁“哀民生之多艰”?山河破碎,乘风破浪,纵横驰骋,为谁指路?前方是波涛汹涌的汨罗江,身后是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直!世人皆浊唯他独清,世人皆醉唯他独醒!

啊!我还在犹豫什么?诗人为我指路,我要心无旁骛地走下去,吾将上下而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介绍傣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们知道泼水节的来历吗?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泼水节是傣族的一个风俗习惯

传说有一个火魔,它的身体和头发都很烫,火魔的洞口离一个居住着傣族人民的村子很近。一天,火魔把所有人叫到它洞口旁,从里面挑出六位漂亮的女子做它的妻 子。第二天,它又发现了一位聪明漂亮的女子,就让这位女子做它的妻子。因为火魔今天不是把这个人烧死,就是把那个人烤死,所以那位最小的妻子问它:大王你 是不是什么都不怕?”火魔说:“我怕有人从我头上拨下一根头发”。于是,她等火魔睡觉时,召集六位姐妹一齐把火魔头上的头发拨下来,拨下来时,火魔疼得嗷 嗷直叫,并变成了一个大火球,滚出洞门。最小的那位妻子为了不让它滚,就把火球托起来,可那火球不燃火了,却往下掉稀泥,这时,人们闻讯赶来,用河边的水 撒向她身上,这水代表着喜庆、除魔。

从此,傣族便有了这个风俗。

[介绍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端午有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的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成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酒,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五月五日,端午节到了,我们一家吃着粽子,唱着歌曲:“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真好听!妈妈和奶奶包的粽子味道不一样,有甜的、咸的,真好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春节风俗习惯作文300字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日夜盼望的新年终于伴着阵阵的鞭炮声向我们走来。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二,我与姐姐起了个大早,准备与爸爸妈妈到外婆家拜年。

一路上,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到了外婆家,“蹦,啪。蹦,啪。蹦,啪……”更是热闹非凡。一向怕打炮烟,又非常想打炮烟的我终于鼓起勇气拿了一根,可我还是不敢打,我叫外婆试一遍,姐姐也打了一根,最后我终于也打了一根。“哇,好痛快啊!”我先将右手把打火机打起来,左手拿起炮烟,小心翼翼地往火上点,“点着了,点着了。”我高兴地叫起来,同时,我马上将炮烟扔了出去。可我没用力,炮烟掉到了我的脚跟前,我吓得拼命逃,连打火机都扔到了河里去了。幸好我跑得快,跑得远,扔出去时火花马上就灭了,接着清烟飘了出来,然后一下子就“啪”的一声炸开,声音震耳欲聋。我虽然心里不怕,可还是一哆嗦。

通过了这次尝试,我的胆子大了许多,现在我总算敢打炮烟了。这个春节我的收获真大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盼望已久的端午节来了,大家都忙个不停。妈妈在包粽子,爸爸在煮粽子,一会儿就做好了。

我看着香喷喷的粽子,忍不住流了口水,爸爸看见了哈哈大笑。妈妈给我绑上五筛线儿,爸爸把艾叶插到门上,我们围着桌子,阵阵香气向我扑面而来,我把白糖撒到粽子上,动起筷子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妈妈一看,原来是我的脸上全是米粒,像一个小花猫。

吃完粽子爸爸就给我讲,端午节的传说。原来是,我们伟大的诗人屈原,非常爱国,他提出了爱国的政治主张,但国王不予采纳。后来,屈原只好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

今年端午节真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描写风俗习惯的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过年,我就有说不出的激动,回想过年时的欢乐,我就兴奋地手舞足蹈。大年初一的前一天晚上,烟花爆竹不断,我想象自己就是那些在空中飞舞的烟花爆竹,为人们增添美丽,欢度新春。

随着爆竹的声响,我渐渐地起床了,换上新衣新裤,吃着奶奶做的实心汤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吃完早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挨家挨户地去拜年,这个春节习俗一直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因为可以收到许多的压岁钱。据说,给小朋友包压岁钱,还有一段传说呢。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过年时,也有许多的美食代表着不同的新年祝福。火锅:红红火火,年糕:步步高升,酒酿:甜甜蜜蜜,鸡翅鸭翅:展翅高飞,饺子:元宝,黄金糕:金砖,汤圆:团团圆圆,八宝饭:聚宝盆,鱼:年年有余。每一道美食,都有一个美好的新年祝福,在此,我祝愿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成绩顶呱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汉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家乡风俗很好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