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诗歌朗诵【6篇】

浏览

3963

作文

6

篇1:2024最新抒情散文:又是一年端午节

全文共 957 字

+ 加入清单

鲜有人知晓、历史悠久的端午节在最早的先秦时代,只是古人的“健康节”、“卫生节”。先秦时代,五月是一个邪气丛生的季节,这个时候潮湿而又潮湿,各种病菌大量繁殖,由此百姓普遍把五月视为“恶月”、“毒月”,一个对身体健康不利的季节。东汉的《风俗通义》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载,可见古代的五月在人们眼里不是什么好日子。好读书、长于谋略的东晋名将王镇恶便是因为出生于五月五日这天,所以其祖父给他取名为镇恶。

为了辟邪、驱邪气而保健康,古时的人们沐浴兰汤、悬艾叶、喝雄黄酒、挂菖蒲,还要在胳膊上佩带辟邪的五彩丝带,以示健康安全。三国时的《吴县志》就曾记载过人们的这种风俗活动:“端午簪榴花,艾叶以避邪。”浴兰汤不是现在的兰花,是一种草本植物。雄黄酒有辟邪作用,驱毒虫、去湿邪、利健康。

这个原本以“辟邪”为主的节日后来因屈原的传说而使其有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南朝梁吴均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用小说的笔法记录了楚国人为纪念屈原而每每到了端午节便往竹筒里面放米的事情。关于端午节起源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但唯有屈原这个传说影响大。几千年前,爱国诗人听到秦国攻破楚国的消息,饮恨留下诗作,而后自沉汨罗江。这段颇具悲剧色彩的历史无疑给端午节融入了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也承载着古代平民百姓追怀先贤的情怀,让原本单纯的端午节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

唐朝时期,端午节已发展成为一个盛大的传统佳节,皇宫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王溥《唐会要》就有这样的记载:“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庶动清风以增美德。”说的便是皇帝端午这天赏赐臣子的事情。

抗日战争时期,端午节曾有“诗人节”之称。一九四一年的端午节前夕,日军对我国各地进行疯狂的轰炸,企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摧毁中国人的意志。这年的端午节,老舍、冰心、郭沫若等诗人,效仿屈原以身殉国的决心,冒着敌人飞机轰炸的危险,在重庆和四百多名爱国志士齐聚在一起为革命呐喊助威。

新中国成立后,端午节这天更是热闹非凡,重庆在一九五一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第一届水上运动会,大江里各色龙舟争相竞渡,场面壮观。“文革”开始后,在“破四旧”的口号下,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时至今日,端午节又以隆重的姿态回到人们的视野里,人们不仅可以吃粽子、看赛龙舟,还可安心地享受三天的假期,真是一大乐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端午节的散文

全文共 3847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有一个记忆永远是鲜活的,那么该用怎样的姿态去祭奠那些泛黄的岁月?

端午,像是一本泛黄的书,翻得已经卷了边儿,破了沿儿,只是书中的内容不管风雨如何的漂洗,还是粽子、龙舟、艾草、菖蒲,还有,屈原的故事。

只是我的家乡没有龙舟,我也没有亲历过赛龙舟的弘大的情景。

屈原的故事也不再新鲜,五月初五的粽子是为他而做,那龙舟也是因他而诞生,只是我的笔墨,如此的清浅,又如何会有新意在笔端呢?也只好搁置了泛起的念头,在心里默默地凭吊一番,算是对他老人家的缅怀了。

我的端午是母亲的芦苇叶的粽子,以前吃的多是黄糯米的,以后陆续有了江米,但是芦苇叶一直没有变过,苇叶的颜色泛着悠悠的黄色,有着一股纯正的清香。母亲把粽子包成永久的三角椎体形状,也没有变过。那个用来系住粽子的绳儿,不是一般的绳子,而是马兰花的细长的带着韧性的叶子。

马兰花的叶子要在秋天的时候割下来,晾晒好,千万不能闷捂了,然后一小捆一小捆的扎起来,挂在墙壁上,为了防潮,也为了防老鼠。待到端午节包粽子时,和着苇叶一起煮,那股淡淡的清香随着袅袅的蒸汽升腾,在屋子里胡乱的串着,平淡的日子就有了端午的味道。

用马兰花叶子做捆绑粽子的绳子,最大的好处是不慌扣,系的牢,免得糯米在煮的时候丢失。味道也清香。每当动手解开束缚着粽子的马兰花叶子的时候,就好像看到那一朵朵蓝紫色的马兰花在粽子上馨香着朝我点头微笑着,或许还有蜜蜂遗落下的一滴兰花的蜂蜜呢,不然那粽子怎么如此的又香又甜呢。

母亲的粽子我一直一直都没有吃腻过。如果在端午没有吃到母亲包的粽子,就觉得我的端午一直都没有开始,就有了缺憾。

每年五月的初一二,母亲就会让弟弟打来电话,告诉我,粽子包得了,让我回家去拿。如果实在腾不出功夫来,或者母亲,或者弟弟,就会送过来。还要带过来一小捆艾蒿,十几个用彩红纸叠的葫芦,还有一些菖蒲。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因为住着楼房,无法在门楣上,窗子上插艾,只好在各个门的把手上插上艾蒿,只在瞬间,满屋子都是艾蒿的香了。我在它们的头顶上系上几个红葫芦,开启和关闭房门的时候,艾蒿的香气和那些红葫芦就摇曳出缕缕的清香和风情来,把已经淡了的端午又浓重了起来。

那些菖蒲我多半就放在窗口处,目的是为了驱赶蚊虫,虽然楼里的蚊虫很少见,可是母亲一直坚持着这种习惯,我也会顺了母亲的意,也不枉母亲的一片心。

在我的意识里,艾蒿的意义是高于菖蒲的,也说不出道理来,就是这样觉得,有些固执的偏激。直到前几天看了雪小禅的文《菖蒲》,对菖蒲才有了全新的认识。

雪小禅引用了席慕容的一首的诗《花》

“《菖蒲花》

我曾经多么希望能够遇见你

但是不可以

在那样荒凉寂静的沙洲上

当天色转暗风转冷

当我们所有的思维与动作都逐渐迟钝

那将是怎样的一种黄昏

而此刻菖蒲花还正随意绽放

这里那里到处丛生不已

悍然向周遭的世界

展示她的激情

她那小小的心

从纯白到蓝紫

仿佛在说着我一生向往的故事”

觉得菖蒲那小小的心,从纯白到篮紫,纯粹的好美,好向往。

“在古代,那是驱妖销邪的。门口要挂一束菖蒲,有比邪恶更邪恶的气息。对付邪恶,就是更邪恶!

菖蒲,到底是什么植物?为什么一念起来就心生邪念,为什么一看到就意乱神迷?”

这句话是雪小禅说的。是啊,菖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植物?在雪小禅的笔下是如此的有着疏朗的美意?就去网上收索菖蒲,才是看到了菖蒲的美丽妖娆的花朵。可是在自己的记忆里,是没有见过菖蒲花的,只看到它的果实——“蒲棒”,像火腿肠般粗细的软绵绵的东西。就去问母亲,母亲说,咱这儿的菖蒲是不开花的。

就释然了,原来我的家乡的菖蒲是不开花的。又去查不开花的菖蒲,说也有不开花的,但是具体品种不详,可能我的家乡的菖蒲就是不开花的那种吧。只是,无论开花与否,我的父老们祖祖辈辈都是用艾蒿和菖蒲一起驱赶邪恶,还有蚊虫。也许这不开花的菖蒲比那开了花的驱邪消灾更纯粹呢。

前几天去超市就见了卖各式各样的香包了,就是在公路两旁,也都是卖香包,五彩绳的。现在做的香包都不是纯手工的,上面镶着金光闪闪的,或者银光璀璨的假钻石,美丽中透着一股俗气。还有那些五彩绳,也绝不是单纯的五彩线了,上面穿着各种精美的装饰,有铜钱,桃核,还有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的珠子,云云,可以说是玲琅满目,美不胜收,可就是觉得怎么也爱不起来。拿起一个香包放在鼻子下嗅了,没有香味。又拿起一个,有了一股香味,但绝不是乡下艾草的纯正的香味。

香包,有些地方也叫香囊,我的家乡叫荷包。我及我的孩子都是带着母亲做的荷包长大的,从我记事起,端午节盼着吃粽子,也盼着带上母亲做的荷包。

母亲的做的荷包里的香料是先一年采下的艾蒿籽,弄得干干净净的,仔细的包好存放着,等到第二年的农历四月底,母亲会忙碌几个晚上为我们姊妹几个每人缝制一个。荷包是鲜鲜的红色,用五彩绳缝合,看上去就是娇小的精致的小香囊,在脖子上摇摇晃晃的,一股一股的香气就荡漾开来,醉着心呢。

在荷包的上面还有一把用五彩黄色绳做的小巧玲珑的小扫帚,只有一点五厘米大小,精巧的让人无法忘记。记得问过母亲扫帚的用处,母亲说是用来扫病的。其实端午小孩佩戴香包,传说也是辟邪驱灾的。那时候每家的孩子多,不算金贵,但是母亲也希望自己的所有的孩子都健健康康的。

母亲的荷包做的精巧,是一般家的母亲所不能的,五月初一那天,我们几个都会美滋滋的带上,两个手腕两个脚腕都要系上五彩绳。戴上就跑出去,因为母亲的荷包做得好,就有些炫耀的去和小朋友们比着谁的荷包漂亮。母亲做的往往要把小伙伴们的比下去,那会儿心里就骄傲的不得了,美的走路都吐气扬眉的。

只是荷包做得再好,端午节那天吃过午饭,都要扔掉,扔荷包的地方也是有讲究的,必须扔在平坦的路中央,那时候山村的路多崎岖不平,端午也到了雨季,想找个平坦的路扔掉荷包还真要费了点周折呢。记得那时候扔荷包的一个理想的地方,在村东头的一段路面上,吃过中午的端午饭,母亲就催着我们去扔荷包,连同手腕脚腕上五彩绳。可是往往去扔的时候,有好多人已经捷足先登了,到处都是荷包和五彩绳,我就想,如果把这些荷包和五彩绳扶起站立,指定是浩浩荡荡的。

一直都记得扔的时候有多么的不舍得,一句一句的问母亲:做的这么漂亮的荷包为什么要扔了呢?母亲就会告诉我们,你这一年当中的病呀灾的都会随着荷包去了。

那为什么要扔在平坦的路中央呢?母亲又会告诉我们,这些荷包是让天上的仙女们收走了,那些仙女是王母娘娘派下凡间的,因为香包太多了,如果不放在一个明显的地方,怕仙女们收不走,谁的落下了,就会不吉利。

尽管万分的不舍得,最终还是扔掉了,也盼着自己的荷包能第一个被仙女们收走,才好。

也有一种荷包不需要扔掉的,那是用五彩绳缠的一种香包,有的缠成心形,有的缠成十二生肖,做一枚簪子。但是那不是给孩子们戴的,都是给上了一些年纪的大妈婶子们戴的,就插在发髻上,成了一种装饰品,装饰着那个清淡的岁月。

在端午节这天母亲尽管会和家人尽享快乐,可是母亲的端午节永远是黑颜色的,因为这一天是我的姥姥去世的日子。从我记事起,每当一端起端午的碗筷,母亲总会说,“你姥姥一辈子都没有吃过这样的饭菜······”六十年的五月初五,姥姥都会在母亲的泪眼里鲜活一次。

所有关于姥姥的事儿,都是听母亲说的,我没有见过姥姥,母亲的六个孩子都没有见过。姥姥去世的时候,母亲只有十七岁,还没有嫁人呢。

那是一个久远的永远鲜活的故事。随着母亲的讲述,那个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故事就铺在我的眼前,像翻阅一本泛黄的书籍,一页一页的阅读着来至母亲原乡的滋味。

姥姥的出生和她后来的生活有着完全截然不同的境地。姥姥的娘家虽然不是富贵人家,却也是家道殷实。姥姥上面有三个哥哥,只有她一个姑娘,太姥姥和太姥爷及三个哥哥都很宠爱她。姥姥的小脚是真正的三寸金莲,人长得又漂亮又端庄,及腰的长发编成一条麻花的大辫子,走起路来,阿阿娜娜的,一条辫子随着碎碎的脚步一摇一晃的,十分的风情。

姥姥大家闺秀般的大门不出,小门不进,呆到十九岁,还没有说下合适的人家,不是因为姥姥嫁不出去,只因太姥姥的挑剔,不为别的,只想给闺女找个老实人家。那年代,初嫁的媳妇一般不被婆婆待见,十有八九都受婆婆的气。挑来挑去,最终太姥姥选了姥爷。姥爷大姥姥十四岁,家境也不太好,让太姥姥和太姥爷看好的是姥爷家只有父子俩个。殊不知姥姥的那个公爹比婆婆还婆婆,那种强势让姥姥受了很多年的气。

姥姥是在那年五月初四的晚上生病的,那年姥姥五十一岁。一开始就说肚子痛,因为家境贫寒,也请不起医生。那时候母亲的三个姐姐都已经出嫁,姥姥一辈子没生儿子,姥爷去世的又早,姥姥和母亲母女俩相依为命的讨着生活。那种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姥姥疼得越来越重,大汗淋漓的,母亲就给姥姥揉,一直揉了一夜,等到了初五的早晨母亲看姥姥的情况不是很好,忙给我的三个姨娘捎过信去,那时候交通非常的贫乏,我的几个姨娘家,又都是平常人家,等她们赶回来时姥姥已经走了。从姥姥生病到去世,整个过程只有母亲一个人守护着,那是怎样的一种惊心动魄,又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的无助与绝望呀!母亲说在以后很多年,她都不敢去想当时的情景。

“如果我早一点去叫我的姐姐们,也许你姥姥会有救呢,就是救不活,也不会走的那么可怜!”这个结母亲结了六十年,一直都无法解开。

就这样,在端午这一天母亲幽幽的忆说着,我静静的倾听者。有些时候也会落泪,为苦命的姥姥,也为年幼就失去双亲的母亲。城市的端午在酒肉的迷香里有些淡淡的凉意,流年匆匆,那些久远的解得开解不开的幽幽情结,在母亲的粽子里粘着,在艾蒿里香着,在泛黄的岁月里撕扯着,如何能扯得断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端午节散文:端午节凝思

全文共 4466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即将来临,我们在端午节到来之际,怀抱着思念,也开始沉思。下面是相关的端午节的散文作文,快来看看吧。

端午节凝思作文

远处的山,无语地眺望着远方,千百年了,孤独的任凭着风雨侵蚀。崎岖的路上,一个婀娜身影在婆娑树叶下依旧那么曼妙,璀璨的新衣在迷蒙烟雨中散发着兰草迷人的芳香。为了一个期待,在一个又一个的转身后,岁月苍老了昔日的红颜,但手中的诗篇穿越历史的甬道再次浮现在我眼前,感觉仍是那么滚烫那么撞击人的胸怀。

风欲来,雷欲来。天幕的另一端,云中那华丽的龙车急促而来。顾盼间,灿烂的光芒让群山为之颤抖;叹息中,虽有痴心但无力将前尘往事挽起。车,转逝即过,装着千古诗人的悠悠情怀又将回到梦中的宫殿,带着追求,带着誓言,奔向遥远的天际。

雨,住了。几杆修竹上仍然缀满斑斑的泪痕。身旁,浩浩江水载着袅袅而落的竹叶,日夜兼程地赶向浩淼的洞庭。我诧异了,为何要如此不辞辛劳的赶路呢?问风,风不语;问草,它说难道你没有听见,山麓,悠扬的笛声已经吹响;流水畔,相思的音符在浪花上跳跃,那是对诗人的深情呼唤。

伫立凝望,这满池碧波涌动的云梦,鸥鹭为之绝响,烟云共水天一色。回首,那家乡曾经泥泞的小路上,长长的叹息声已不再可闻。然,漫漫的求索之路却不断地在脚下延伸。郢都国门外,秦人斧钺早已埋进了厚厚的黄土,落寞与伤神此时如一柄锋利的短刃慢慢剖开赤子的肌肤,让点点乡愁一滴滴地滴落下来,溅起江河万丈波澜。

江面上,渔歌打断了我的思绪。在飘渺的歌声中,世间的善恶在这里都已淡然,满是钓者的闲适。聆听良久,突然感觉这怡人的歌声中,竟有几许忧思隐于其中,浑浊的江水还能将布满灰尘的帽冠洗净?浑浊的江水还能将已是满身的疲惫洗去?在醒、醉之间,我无言以对。

缄默中,渔舟唱晚,暮色将至。遥望着日渐上涨的江水,冥冥中祭奠的人们早已蕴足力量与信心……

鼓声悦耳。龙舟竞发。

汨罗江畔,那一跳注定了永恒于历史,那一跳注定了激荡起民族之魂。一片苇叶,青而变黄,如何也包裹不住千年的敬重。糯米的粘度让不老的传说,凝结成坚牢的记忆。诗人纵身一跃的美丽弧线,划过历史的天空。从此,汨罗江没有停止过呜咽,为诗人汩汩流淌。所有这个被称为端午的日子,便成了华夏一年一度朝圣的图腾,而那用江畔苇叶捆扎的粽子,衍生为我们民族咀嚼经年的精神贡品……

端午,一个神圣的节日,容不得谁借机铺摆着浮躁与功利的盛宴,它应该是我们翻阅那人那江的思想辞典美好时刻!多么祈盼在这急功近利的博弈时代,日下的世风能渐渐苍白脆弱,只因为那凭吊与祭奠的思念不可淹没,那崇敬与膜拜的热血不可冷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中华需要的凛然风骨,是炎黄子孙不可更改的遗传基因。

诗人永在,江水长流。粽子里包裹的是民族内力,龙舟上喊响的是中华精神!

端午节漫谈作文

屈原曾经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然而他后来投了汨罗江,所遗留下来的,是万世美名,还有一个专为纪念他的节日以及节日中的一些活动。伟大人物的自绝生命,是他不屑于与现世同流,倒可以就成他的不朽;倘是小人,那就是不敢面对现实,只能算作卑怯者的。

我不知道其时是有“政府部门”勒令还是百姓自发,总之这节日的习俗是传播得广远,并且很隆重。别处我不太了然,但在我们老家,是排在春节之下与中秋几乎并列的。农村人不时兴国庆,我们那边也不过重阳,至于那些洋节日如感恩、圣诞之类,乡下人粗鄙,多是并没有听过的。而元宵距春节太近,虽也颇热闹,但我每每以为它不过是春节的余兴罢了。

于是对儿时的记忆里面,跟这端午节有关系的就很不少。加之其时又正是杨梅成熟的时节,这不少的记忆的味道就更显得浓重了。我向来对时令很不敏,就像前时的一段热,使人以为盛夏已临,但查看日历,知道距端午还有半月,而端午时节,正是烟雨蒙蒙而颇有凉意的。记得儿时在端午前后的清早晨去放牛,母亲是必得交代加穿一件衣服的。我也是据此知道端午前还不是真正的夏,而端午过后,可是要“一天热比一天”了。

而杨梅也就在这不很热的时节里成熟了。我们那边是山地,几乎是四面环山,前面一个不大的缺口,是进来的路。虽然村子边围的屋舍都傍着山脚,杨梅树却都不长在村边,而在较远的山涧深林里。倘要去摘采,须“翻山越岭”两三个小时。山路难行,进到里面简直就没有路,而况林木也不高大,加之其间长满杂树乱藤荆棘之类,这就能使许多人望而却步。然而,疯野如我们,却看成乐事一桩。

也是这样烟雨天,约几个相合的伙伴,带上竹篮皮袋之类,就出村沿小路去,经矮山间的梯田阵,过几道溪涧,不多时候就进山了。这路就缩小一半,只能容单人行走。越两道梁,两旁的树木更其茂密,枝叶都纠缠起来,包裹着中间这小径,使它看起来像长廊,特别紧密的地处,简直就是幽洞了。其时一条澄澈的溪水也就开始伴在小径的左近,这样的一直到行程的将尽,它就别处去了。

这溪水是公认的我们那一带的最好的水,传说是从最高那座山腰的一眼泉里出来,不管洪涝大旱,它总是不多不少的涌出这清冽之水,从无绝断。但我们都没有亲见过它的源流。有件事情我们一直很不解,就是这溪里没有鱼,连手指大小的都不见。每一回的走近它,我们都有关于这个的议论,但不多时也就被四旁的幽谧消解。我们就都不再言语,只一意的走路,烟气氤氲如纱,缠绕在两旁的枝叶间,在行走着的我们身上。这时候,仿佛一切全披上一层神秘,这神秘还钻进我的心地,使不经事的我竟也莫名的感到夹着沉重的飘然。

峰回路转的几经周折,小径已然到头,前面只有乱丛中被挤踏过的痕迹。到这里其实也就不需要路了,因为到了有杨梅的所在。它们稀稀落落的长在满山里,我们也就漫山的去寻。山深林密,观望不远,每每是等我们钻到一棵树下,才发现满树的杨梅,很少有向着一个早知道的目标去的情况。这时候就见着“争先恐后”了,装是不急着装的,先吃够再说。爬到枝头,挑最大最黑的,但偏偏这种又最容易落,于是在下面的也绝不会亏着,就捡现成的了。扫荡了一树,马上又转移,向着不是来时的方向走,在茂密树与荆丛里钻行。

在这样的境地,总有些近于玩笑的传说,譬如久寻不出路,就说是遇到“叉路鬼”了。其时倒也并不很怕,因为据说这鬼只是“叉路”,一个劲的让你在原地兜圈子,似乎并不做别的恶事。或者也做的,但我们都没听到过,也就当它不做了。而况,我们还有解救法,就是当地撒一泡尿。个中利害,我到现在也不清楚,只是觉得倒有些玩笑的意味了,但尿撒过之后,我们还在原地点,前路也仍不知往哪边。于是就攀高枝,手搭凉蓬,四面的望一望。云深雾重的,只能凭着未必确切的感觉。但每一次,我们究竟都能安然的走出去,虽则有时会落魄到丢了鞋子而篮中杨梅所剩无几。

回来的路特别好走,因为下山,又大抵循着来时老路,不像去时的还要找清方向。简直就是“一忽儿”的就回到了村里,这时候在家的小孩们都围拢来,向我们讨要杨梅吃,他们也都不再炫耀谁吃咸蛋的多,只带着欣羡的看望我们的脸,以及篮里的杨梅。本就不多的杨梅给他们一分,几乎就完了,但我们仍然高兴的。

我们这边的端午节,土话是叫成“端阳节”的。穷乡僻壤的,也没有什么活动,不过在门边挂些什么草。隆重的倒在于吃上面,这样的大节也难得,饭餐的丰富自不必说,还有什么“五子”的说法,就是“粽子”、“盐子”(就是咸蛋,我们那边把蛋叫做“子”)、“油子”、“蒜子”,还有一个什么“子”,反正我是记不清确了,而且这“五子”,我家也向来没有齐备过。

屈大夫在写下“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后不多久,楚国的都城却被秦国攻破,他于是感到无路可以走,最后抱着石头(这点很可疑,只要真的不想活,未必不抱石头就淹不死。)跳入汨罗江。我不知道他是以自己的性命去殉了楚国还是殉了自己的理想。反正,这两个是都破灭了。

我以为,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就在于理想有个能寄托其上的实在;而空想,只不过是毫无根据的幻想罢了。然而理想总是太高远,能担当这理想的“实在”极少有,于是,所谓的理想也究竟每每要落空。就像昏庸的楚王终于让楚国灭亡,使屈大夫的理想再没有落脚处了。但这时候,也并非只有将理想滑入空想之一途,丢掉所谓的理想,过平常的生活,这样选择的人也实在不算少。然而这两条路都为屈大夫所不愿走,他于是选择了第三条路,就是死。其实死不是路,但选择死却又是一条分明的路。

这三条路中,空想是既失掉理想也失掉自己的;平常的过活,是丢掉理想而保存自己;至于选择死,那就是留住了理想的魂。屈原是用自己的生命,殉了他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楚王或者楚国。

寂寞端午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不知道为什么,端午时节,思绪经常飘散到两千多年前,是因为一个寂寞的记忆,还是因为心灵深处的悸动?我的梦境掠过那繁花似锦的汨罗江,飘泊在多雨的夏季里,我用一生去寻找屈原大夫的足迹,寻找渴望的彼岸,带去珍重的许诺和苦苦的思念。

我想去寻找那些光彩夺目流芳恒久的绝唱,泽被后者,激扬千古。跟不上屈大夫的步伐,我只是远远的,把自己丢失在历史经纶中,感叹韵味如雨的芳香,湿润我干涸的文采。多少人把《离骚》《天问》《九歌》和《怀沙》捧在手上,虔诚地焚香诵读,诗人们诵读出文采心魄,治国者领悟文治武功,恋人们品尝到荡气回肠,而我读到一颗寂寞的心。《离骚》等诗惊艳了时光,厚重了岁月,在那些石破天惊的岁月中感染了多少寂寞独行者,朝花夕拾,巍然屹立。他的诗点亮经纶,高悬日月,汉赋的纵横驰骋,唐诗的风流倜傥,宋词的阔然大气,元曲的厚朴执着,明清小说的直白,在虔诚仰望中多少诗人和文学家由此脱胎换骨,脱颖而出。往事如风,是谁在风中抚琴,高歌千秋,红尘万丈,唯有流转的《离骚》成为了千古一叹,成为诗界中的地老天荒。在那些隐逝的黑夜里,诗歌抑扬成调,不受任何字句的束缚,如波浪般自由,湿润干渴的心,日复一日。

去寻找那些正直的情操高贵的品行,留下在楚国里的深深地回忆。可是我找得到么?负载了几千年的尘埃,剑光灯影中,我听到了屈大夫的叹息,丹流翠声,幽兰独香。在苍生之下,品行留下不朽的烙印,凤凰涅槃,刺痛历史的天空,变成了疼痛的诗意,我听到了伍子胥、苏武、张骞、文天祥和史可法等人千百年来的哽咽和激扬。每一个人的内心隐抱有自豪感,有一种激浊扬清,慷慨为国的激情,感慨生命易逝,希望留下千古的美丽,忧国忧民,铭记于丹心汗青,穿越亘古,超越自己,涅槃自己。如黑夜对光明的祈求,在幽暗处隐没的时间来临,永不对权贵卑躬屈膝,只是心怀苍生,指点江山,他们应该受到永不休止的朝拜,因为他们的歌声能冲破黑暗的锁链,照亮一方的红尘,踏出永恒的足迹。

飞花的南方,艳红的木棉花屹立在江湖中。做一个诗人是寂寞的,做一个高贵的诗人是孤傲的,做一个爱国的诗人是恩泽世代而寂寞如海。然而在这热闹的端午节中,我却感受到一丝丝的寂寞,害怕把你忘却,没有人再知道你的去向,没有人真正知道,怅惘中隐约可见你鲜润而宁静的笑容,盈溢在一泓幽深的芳湖里,或许你已经睡熟了。我想穿越,却不能再回到过去,我望见了,就在我心灵的净空,有诗歌闪动而过,有人在寂寞的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汪曾祺端午节散文:端午的鸭蛋

全文共 1643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 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端午节的散文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楚江五月平堤 柳岸白衣隐玉臂 水中央回眸多姿 千年等一回

扬花萧落乌啼 黑发钗头双荔枝 镜中你羞涩可餐 直叫人心动

梅夏生肖盘凤 凌波无限生尘袜 离骚里亭立幽香 令人忧与欢

彩线轻缠红俏 步缕西施泣芙蓉 榴红年年别样红 拜倒人无数

竹叶怀粽 十分酒 一分歌 记得你还在

画鼓喧雷 红旗出 龙舟浆 我们一起划过 今天不知道 你会回来吗

端午叶出阳 等你归家乡 共赏那烟景 忆峥嵘岁月 破镜重逢一次 相聚胜新婚 我等待花落尽那天

我朝思暮想 但愿你平安 下雨的天空

品相见太难 会在何处相遇 爱过梦一场 我不愿这么快苏醒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端午节的散文:情浓端午粽飘香

全文共 105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我在故乡过端午节时,常常能品味出旧时的味道。那是千百年传承已久的乡风民俗,每当此时,小镇的上空飘荡着粽子和艾草的清香,交融着亲人们相聚时刻的温情。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云:“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我的故乡没有赛龙舟这种习俗,只在清明节期间,里下河地区四乡八镇数以千计的的会船云集溱湖,举办规模浩大的“溱潼会船节”。最近几年,在烟波浩渺的溱湖上也有了女子用桨划船的比赛,那是会船盛会后的延续,吸引游子归来的乡音乡情。

端午节虽不同于过年,也是故乡人忙的时节。除了去看划船赛外,门口不忘插上菖蒲和艾草,配备中午吃“

五红”的美味佳肴,大有一种“举玉箸遍尝美味,约春风共聚雅舍”的兴致。每年端午节我都要回家,亲口品尝母亲做的“五红”菜。家里的午宴吃“五红”很讲究,五个碟子是酱油烧红、拌红或自然红的菜肴,如炒苋菜、烧龙虾、炒鲜河虾、用刀拍碎的糖醋萝卜、切开冒出红油的咸鸭蛋……有时候在节日那天,还能看到乡下有几个农人上街扮演判官的模样,到各个商家门前跳判官舞,收点小钱或香烟。看见大人带着蹦跳的孩子去浴室洗“百草汤”,我心中竟有一份怅然若失的感觉,人到中年,胸口空荡荡的,少了儿时颈上挂着的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的蛋网,少了胸前晃动着一个硕大双黄咸鸭蛋的自豪。

好在母亲包裹的粽子还有从前原汁原味的模样。浩瀚的溱湖有茂密的芦苇荡,有纵横交错的河汊水港。乡人荡着一条摇橹小船,从湖荡里精心采摘碧绿的苇叶蒲草,到古镇的小巷中或溱湖的大街上叫卖。母亲包的粽子奇形怪状,有草把头、菱米子、斧头状、小脚形、脚爪形、小长方形……像是用粽叶包扎成的工艺品,精美绝伦。包粽子时,糯米中加入的馅料有红豆、蚕豆、蜜枣、蛋黄、火腿片、咸肉等,用蒲草或棉绳扎紧粽子,放进锅里煮,看一眼青油油、水灵灵的粽子,十分惹人喜爱。出锅时,空气中弥漫着扑鼻的粽香,常常能唤醒口中的馋虫起舞。

过完端午节,我又要回江南。母亲在我行李中搁上几包沉沉的粽子,不用解释,粽子里藏着旧时的情怀。我从小到大一直喜欢吃光粽子(纯米)和蜜枣粽子。母亲对我们早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明:草把头是光粽子,菱米子是蜜枣粽子,斧头状的是蚕豆瓣粽子,小脚形是红豆粽子……从母亲满意的神情里,我觉察到“儿行千里母不忧”。粽子里包含着恒古不变的母爱,深沉的亲情给予我前行的力量,无论我在哪里闯荡天涯,胸中也会常怀一颗感恩回报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