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重庆过年的风俗作文【汇集20篇】

在不同的地区,我们会形成自己的风俗习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广西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5694

作文

95

过年的风俗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本地的风俗,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例如白族、蒙古族、傣族……我故乡的风俗也毫不逊色。

过年啦,家家户户都要吃美味的腊八粥和吃那鲜美的饺子。腊八粥有许很多多的干果熬成的,就像呢璀璨的星空,豆、米、花生、核桃……那都是漂亮星星,在汤汁这个漂亮的“宇宙”中闪烁着。

当然,还要吃祭灶神,吃祭灶火烧。祭灶神当然要用十八个祭灶火烧和一些菜,给灶神当上天路上当干粮吃。祭完灶神,就要把这些食物瓜分。过年了,串门可是少不了的啊,到了亲戚家,小的都给老的拜年,还能得压岁钱。过年娱乐也少不了,家家户户都在放炮竹,城市里也有人舞龙。在漂亮的夜晚看烟花,在繁华的城市看舞龙,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

这就是我故乡的风俗,你记住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过年风俗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个传统的节日,也有很多传统的习俗,比如贴对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对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对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章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对联,以示庆贺。

原来对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对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对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放炮竹,扫尘,年画,拜年等。

贴对联是春节的习俗之一,可以赶走邪灵,带来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过年风俗习惯的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妈妈家乡的习俗,很好玩,你想听听吗?那就跟我来吧!

过年的前几天,首先大扫除,然后杀猪、做豆腐、做红薯酒。最后上街买年货。

到了年三十那天,大家都起地很早,大人们就忙着准备年夜饭,小孩就贴年画,贴对联,然后就开始洗澡,洗完了就开始吃年夜饭了。                       到了正月初一的早上,小孩子们拿着袋子去村里拜年,到了人家家们口就大声说:“拜年啦!拜年啦!给您拜年啦!”这时候大人们会拿着早已准备好的糖果、饼干之类的好吃的零食发给小孩们。等到拜完一个村时,小孩子们就会提着满满一大袋好吃的回家。

这就是我妈妈家乡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过年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2014年春节到了,各处张灯结彩,都在为春节做准备。但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春节风俗,根据习俗的不同,各地会显现出不同的风俗,现在,我就来说说我们河北的春节风俗吧。

在河北,春节的时候最忘不了的就是包饺子,这时候,家里人会想出许多的办法来让家里人幸福、交好运。比如说有些人会把一颗红枣放进饺子皮让人嚼一嚼就会嚼到好运。还有一些人把一个杏子放进了饺子皮让人咬一咬就咬到了幸福。

还有就是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联、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河北还要倒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以上就些就是河北的春节习俗了,也许这里的风俗和你们那里是一样的,也许是不同样的,但都是春节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过年的风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但我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春节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还可以领压岁钱,男孩子还可以放鞭炮呢!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关于春节的来历是这样的: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这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里的人们都要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有一位老人,告诉大家。“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要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每家每户都灯火通明,守更待岁。大年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我们的家乡,人们在除夕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人们会买鞭炮、买春联、准备年货、买新衣服,人们还要彻底打扫卫生。除夕之夜,我们还要吃饺子,每年包饺子的时候,妈妈会在一些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了有硬币的饺子,就代表谁在新的一年里会走好运。吃完饺子后,我们都会守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春节那天,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穿新衣服,而且还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另外我发现别人也都很精神,也很高兴,到处都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我喜欢春节!它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过年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啦!过年啦!”我欢呼雀跃。告诉你哦,令我激动不已的就是过年时能放烟花!

除夕那天吃过年夜饭,夜幕降临了,我久久等待的这一刻终于到来了。我先找来一个箱子,把箱子打开,再点燃烟花,放在箱子里,“啪”的一声,箱子里立马蹦出五颜六色的光芒。突然,一缕轻烟从箱子里冒出来,啊!不好!燃起来了。幸好,只是小火苗,爸爸两三下就将小火浇灭了。

于是,我又找了一个小塑料瓶子,上面弄几个小洞,把“窜天猴”底下的木棒穿到洞子里,打个结,再点燃导火线,“窜天猴”就会带着瓶子一起飞上天。“呼”的一声,“窜天猴”便不见了踪影。哎哟,我的头哇!什么东西?哦!原来是瓶子掉了下来,砸到了我的头。

接着,我又从装烟花的袋子里拿出“指天棒”,点燃导火线对着天举五秒,这个指天棒就会把自己的“炮弹”发射出去,“啾啾”,砰!打在了一座废楼的窗户上。这时妈妈走了过来,说:“孩子,玩归玩,不能任意妄为哦!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也要保护别人的财产安全,好吗?”“嗯!”我点点头。

哇!过年真是太开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传统文化——过年风俗作文

全文共 124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又被称作为“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在民间,一直都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演变

起源: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最后用一个中国传统来结束我的征文: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贴窗花,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过年风俗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我家乡的春节习俗,那可真多啊!让我给你细细的道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的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是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了。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的时候,还是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的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没多大差别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四川过年风俗作文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过新年了。 按照四川风俗习惯,过新年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了。腊月里人们要挂长长的香肠,鲜鲜的腊肉,真诱人呀!

除夕夜的前几天,咱们都要和父亲母亲去超市购物,那超市里别提有多热闹啦!年货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息。咱们要买新衣服,买各种食品,还有年画,对联和鞭炮。

快到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吃起那香喷喷的年菜,咱们就喝饮料,长辈们喝酒,长辈们还要说:“祝你们天天向上……”咱们还要给长辈敬酒!除夕晚上还要看春节联欢会,节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点咱们就要放五颜六色的烟花,你能看见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夜空闪耀,你能听见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预示着新年的来到!

大年初一咱们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长辈家去拜年。咱们的长辈会给咱们发压岁钱。

大年十五是新年的高潮,咱们也叫元宵节,那天有会舞狮子、闹元宵、看花灯,真是热闹非凡!

盼呀盼,在每年的盼望中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新年,我也渐渐长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四川过年风俗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迎佳节,闹元宵,为异乡之客,不禁缅怀起家乡四川久远的元宵习俗偷青。

春节是堂而皇之FB的好时节,好酒好菜对胃构成威胁,久而久之,肥腻感骤生,搞点清淡适口,绿色环保的青菜尤如一股清泉,开胃清肠。并且在四川民风民俗中元宵晚上,看斗哪家小菜长得爽口青翠顺手牵羊代为摘之不算偷,反而是被光顾者的荣幸,来年预兆庄稼必定长势迅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青菜萝卜等小菜也值不了几个钱,倘若是看到你人心好,砍几颗青菜莲花白(苞菜)相赠,也够一家人吃上几顿的。

偷青一词定格在童年的记忆中是那么的清晰,时光的隧道带你回到从前,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代“穿起喇叭裤,跳起国际舞”那是属于哥哥姐姐们的神气,流着鼻涕系着红领巾的我辈,成了前卫青年的跟屁虫,指往哪跟往哪,说干啥就干啥。

春节是小孩子的天堂:吃喝玩乐尽情开怀。荷包里永远装满红苕杆儿沙胡豆;手里冒烟一扔便响的是“甩炮儿”叩首做揖讨要红包;走街串户吃的是“转转饭”;人山人海图个看耍龙舞狮,穿街走巷数“柳莲柳”(打连枪儿);追过几村几队看露天电影;一家老小正月上玟祭老辈子;十五元宵吃完就算过完正月间,明朝“大的做生意小的捡狗屡”该干啥子就得干啥子去,

初春乍寒,夜里漂起淡淡雾气。三五成群的偷青队伍有备而发了。我匆匆的拎个菜篮子跟在大哥的后头,二娃三娃已在邻居的菜园子开工了。莲花白,萝卜,莴笋,豌豆颠儿(豆苗),也管不了是不是青的,见一样采一样。有用背兜的,有用麻布口袋的,有用塑料口袋的(那时还没有手袋)应用有尽有,五花八门。忙得不可开焦之时,一声清脆的狗叫,立马吓跑几个胆小的。毕竟是在做偷鸡摸狗之事,确实心虚。好在是闹元宵玩风俗之际,只当适可而止。夜半三更时清点胜利果实,小菜大葱一大堆,无需明日花钱买菜。不想幺妹半路跑脱鞋,李二麻子撕破裤儿之事不可辟免。

物质还不是很丰富的年代里,人们尽情享受不很丰年但很满足的天伦之乐,在坐着神六飞船,科技奔小康的今日,物质商品相当丰富满足的网球时代,人们消费享受欢庆之佘,徒生节日变味的悲哀:平淡化,缺少过节的气氛,年年过新年,新年只此过。

一方土养育一方人,一定的经济基础造就一特定的地方文化。历史在向前,时代在发展,能够留下的就是精华。树时代新风,改革促发展,今天的繁荣富强的大好光景背后,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正在衰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遗忘。

科技知识产生的原动力,猛烈地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同时,却在极大程度上破坏着我们的环境,资源,是史无前例的。只能无奈的叹息,因为科技的发展如离弦之箭,是人力无法竭止的。回想到八十年代说到情人节来临和玫瑰花巧克力,可能不知为何物?还不如来几斤猪头肉和糍粑实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过年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1546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化有很多,比如:

一、贴春联、门神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二、贴年画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四、放爆竹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到后来,由于社会和民俗的进化,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以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火药香四溢,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花炮乃至烟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

五、扫尘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六、压岁钱

压岁钱由来已久,古称“厌胜钱”、“压崇钱”、“押岁钱”等,在钱币系列中,它被归为花钱类。早在汉代我国就已出现压岁钱,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钱的正面多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福山寿海”、“长命富贵”、“强身健体”等,还有的正面为钱文,背面为祥瑞图案,如“北斗七星”、“龟蛇”、“老虎”、“八卦”、“生肖”等纹饰。

十、包饺子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曾叫牢丸、水角、馄饨、饽饽等。后来怎么叫饺子呢?饺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面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发音“角”“饺”相似,后来就说成“饺”子了。三国时《广雅》一书载:“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这个馄饨就是饺子,偃月就是半月形。唐《酉阳杂俎》已有“笼上牢丸蒸饺”、“汤中牢丸水饺”的描述。

今天昌明盛世的饺子更是异彩纷呈。从馅来说,有鸡蓉、鲜虾、什锦、三鲜等上百种;从烹法来说,有汤煮、笼蒸、罐煲、锅贴等各法,速冻饺、即食饺等产品也层出不穷。饺子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布神州。京城“八大楼”之一的鸿兴楼饭庄,一两面能捏成25个小饺子,一个一种味道。西安唐城饺子馆的饺子宴名扬海内外,据说一些老外们吃的时候一边老叫肚子胀一边还拼命往口里塞。沈阳的“老边饺子馆”因煽锅蒸饺和炝鸡汤煮饺而闻名遐迩。天津清真“白记饺子馆”和太原“认一力饺子馆”也为华厦饺子上品,使路人垂涎因而门庭若市。广东粤菜中的鲜虾仁蒸饺有后来居上之势,北方人南下均趋之若鹜。

此外,春节还有蒸年糕,倒贴“福”字,守岁,迎春,回娘家等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西安过年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当你的耳边响起“噼里啪啦”的声音时,那一年一度的春节就到了。北京要泡腊八蒜、乐山要吃饺子,西安也不例外。现在,我就介绍西安过春节吧。

每到春节时,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最初人们是从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用以辟邪,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的名字。春联多用红纸书写,代表吉祥、幸福。

每到春节时,家家户户都有除夕守岁的习惯。守岁是从吃连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们则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之情,又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每到春节时,最让孩子们开心的就是发压岁钱。但拿压岁钱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必须磕三个响头,给长辈说几句祝福的话,这才能得到压岁钱。

每到春节时,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这里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擦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是谐音。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暴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点。

西安的春节还有许多习俗,如: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不能扫地;正月十五逛庙会;有些日子还有扭秧歌儿。

西安春节的习俗说也说不完,就等你来看。

[西安过年风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过年的风俗

全文共 2291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可真是飞逝啊!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十多个新年了……这不,新年又来临了。

在除夕之夜,我们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还有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一家人笑语连连……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我们在过年时还有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肴——饺子。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可又为什么它是必不可缺的呢?说其中的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我们在腊月二十八扫完房子后还要贴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 “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号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我们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很惧怕“年”来伤害他们就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爷爷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很平常的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只有白胡子老爷爷留在了老婆婆家里。晚上,年兽闯进村子,第一个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门口贴着红纸,身体抖了起来,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怒气冲冲的就朝院子里跑过去。正在这时候,院子里响起了“嘭嘭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年兽抖得更厉害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年兽刚进院子,屋子的门就开了,白胡子爷爷穿着红衣服从屋子里慢悠悠地走出来,朝着年兽哈哈大笑。年兽一看,吓得转身就逃。白胡子爷爷去追年兽,一直追到大海边。年兽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红纸,院子里都堆着一燃烧一边啪啪响的竹子。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赶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窗花、红福字,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大年初一我们就要去拜年了,“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压岁有谐音“压祟”的意思,所以长辈受拜以后,就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而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

其实我们的春节还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值得我们去了解它,还有去传承它,不要让它变成一个回忆。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从中获得快乐。所以在过年之际,我们就回家看看吧,不要再一次与家人失去团圆的机会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写陕西过年风俗作文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相传每天天气都有预示。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过年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知不觉,十一个月过去了,腊月又在无数孩子的热切期盼中到了。 首先是大扫除,我一鼻子灰,累得直喘气。尽管奶奶端来了红团慰劳我的胃,我还是直埋怨。可是厨房传来的油炸豆腐的香味又堵住了我的嘴。

腊月十六,丰盛的尾牙宴,到处是喜庆。而为过年准备的年货,更是让我的心迫不及待飞向春节。 除夕到了,我穿上新衣。晚上,桌子上满是菜肴,狼吞虎咽一番,鞭炮声也就响了。接下来就是漫漫长夜,但是,长辈们摆上一桌辞年宴后,便每个人给我一个红包,让我精神大振,到十二点还充满活力 春节终于到了。早晨起来,一碗搁满香菇、肉和青菜的长寿面摆在前面,还有一大盆花生米,我跟着大人们去各家拜年,得到了满兜的糖果,往后吃了一整个月。

初二,不能串门,大街上一片死寂。 初三,又屁颠颠地跟在大人后面,去给各家讨糖果。 初四初五重新过年,这是莆田特有的风俗。据说,是因为倭寇在除夕进攻莆田,人们血战两天,初三掩埋死去的亡灵。但是,因为打战,所以没有过年, 只好在初四和初五再过年,从此,这种习惯就延续下来了。 二十九,元宵的花炮声停了。小孩们背起书包,大人们拿起公文包,一切恢复正常。唯一不能忘怀的是逝去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过年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我最喜欢的节日,非春节莫属。

春节还有一个传说呢?从前,一个叫“年”的怪兽,它经常来村里破坏,抢牛抢羊;村里人想尽办法也赶不走它。有个人无意中点燃一根竹子,竹子燃烧爆炸,没想到把“年”给吓跑了。从此,每到这一天都要放爆竹,贴对联。这就渐渐演变成了春节。

大年三十那天,我一早起来,就到小宇家玩。小宇正在刷牙,我就问:“今天是什么日子?”“除夕夜.”i小宇满怀自信地说。“答对了。”

到了晚上,该吃年夜饭了。“哇,”我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因为桌上放了我最喜欢吃的饺子。可是,没有酱油,我赶紧拿来酱油,倒了点儿,吃一口美味极了!令我回味无穷;我一连吃了七个,可是我还想吃;但是,已经被吃光了。该放烟花了。爸爸随手拿了一个烟花。点燃了,“嘭”的一声,烟花半空中炸开了。烟花五颜六色,像一些小流星溅落人间,真美啊!

伴着这爆竹声,我进入了梦乡。我期待着明天睁开双眼的时候,春节来临,我会更开心。(结尾意犹尽,充满希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陕北过年风俗作文

全文共 1032 字

+ 加入清单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全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3521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除夕,家家戶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风俗习惯 (fēng sú xí guàn)

解释: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出处: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例如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藏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示例:1.我们到一个地方就要尊重当地的~。2.由“成丁礼”到“冠礼”断发文身或凿齿拔牙、以及血缘复九、父仇不共戴天、女子结婚不落夫家等等,都是由氏族公社遗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黄现璠《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 ”;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

藏族风情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

维吾尔族服饰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

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

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

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

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信仰喇嘛教,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饮酒风俗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如果蒙古包前左侧缚着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说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节目,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办,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群众性的盛大集会。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较重要的节日(大年就是春节,小年在腊月二十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关家乡过年风俗的作文

全文共 1836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即一年的第一天,为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日期,现代世界多数国家为公元制纪年的1月1日。现代将“元旦”称为公历新年,将“春节”称为农历新年。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家乡过年风俗的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家乡过年风俗的作文(一)

除夕贴春联的习俗始自明代的南京。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们最忙的一天,掸尘扫地,做年饭,贴春联。史载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令“公卿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令对联所用纸笺必须朱砂染色,名为“万年红”。“红”、“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孙永坐江山。此为汉地大年贴春联风俗之始。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比如家有丧者,头年贴紫色春联,第二、三年贴黄色春联并加贴横批和“天庆”。天庆是镂空成花纹的长方形红纸,贴在门楣上,一般贴五张,然后贴横批。另外,中秋节吃月饼也缘于朱元璋的提倡。据说徐达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曾命以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消息所用“月饼”作为赏赐群臣的节令糕点。

南京市民过年一般都要炒一样素菜,叫“十香菜”。菜以镜冬腌咸菜为基础,配以胡萝卜、金针、木耳、冬笋、白芹、黄豆芽、豆腐干、千张、面筋、藕、红枣、花生米等十多种素菜,重油炒成,往往在以荤菜为主的年饭家宴中最受欢迎。灯节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或上元节。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了夫子庙一带,至今每年灯节这一带仍非常热闹。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说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 家乡过年风俗的作文(二)

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然而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合肥人过年有两点与全国不同: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达旦,节日气氛非常热烈。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扫尘后,家家都要在屋内用醋浇红木炭,刹时,浓烟滚滚,烟雾缭绕,这时闭上大门,以求净化空气,去邪避灾。吃罢年饭后,开始燃放鞭炮,从晚上到次日早上,连续不断,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大有千军万马攻城之势。如今,此风虽有所消退,然而较全国而言,仍属数一数二。 家乡过年风俗的作文(三)

一年结束了,在除夕夜是团圆夜,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的,庆祝一年平安结束,新的一年好的开始。在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一大早就能闻到鸡鸭鱼肉的香味。客人们纷至沓来的来到我家,大人们就会给咱们小孩压岁钱,咱们小孩在新年里最开心,因为就要放鞭炮了。

早晨,咱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妈妈连忙阻止我,说道:“‘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的谐音,福光临咱们家了。春节帖春联有喜庆、财气、吉祥之意。”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备,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我想:这红灯笼难道不就代表着咱们祖国的面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吗?

大人们把一串串的鞭炮,排在门口,把一个个的圆形鞭炮也放在门口。大人们拿着打火机把一个个的鞭炮全点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里啪啦”得响,圆形鞭炮“嗖”飞上天,再“轰”得一声爆炸。咱们小孩子开心极了。

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围着一张桌子吃团圆饭,还有吃饺子,吃饺子最有趣了,这吃饺子还能吃到钱,谁吃到钱了那谁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将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吃,看谁也抢到那个有钱的饺子,然而不管吃到的也好,没吃到的也好,这种抢着吃饺子的气氛是最难忘的。

晚上八点整,咱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话,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上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过年风俗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人们俗称“过年”。那么,人们过年一般干什么呢?那就要看不同地方的风俗了。

在大城市里,除夕那天,人人都穿起新衣裳,接着清洁自己的房子,贴对联,购买年货,然后把买来的新花草摆放好。晚上,家家都做好丰富的团年饭。人们吃完团年饭后,就

在规定的路段上放烟花,或者在家看电视转播的春节联欢晚会。

乡村的除夕是这样过的:大清早,人们就起来了。换上新衣裳以后,就在自家的门前贴对联,家家户户的院里都挂上了红灯笼。晚上,家家户户的灯笼都亮了,红红火火一片。每家门前“劈劈啪啪”都是爆竹声。人人挨家挨户到处串门,好不热闹。

大年初一,城市和乡村的人们,都带着年货,有的去庙里上香;有的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还有的一家一起出去游玩。

这就是中国人们过年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过年的风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大城市那么豪华,那么美丽,但是一但到过年,也是非常热闹的!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每当快要到过年的时候,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打扫完以后,人们就会去超市,买各种各样的年货,比如糖,水果,各种零食等,这一去就会大包小包地提回来。

你知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在过年的时候在自家门上贴上对联和放鞭炮吗?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从前在一个山谷里有一个黑漆漆的山洞里,山洞里住着一只叫做“年"的怪兽。在这个山谷下面有一个小村庄,这个年到了过年的最后一天的时候,就会下山来害人,这村庄里的人就会把门关得紧紧的。可是,年依然有办法进入村民的家中吃村民的东西,村民没有一点办法。有很多村民都到了城市里过年。有一年,村民们正在去城市的路上,有一位仙人对村民们说:“这怪兽最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了。”村民们听了后,就把红色的对联贴在了门上,把鞭炮放在了门前,怪兽一来,就会看见红色的东西和“砰砰砰”的响声,吓得直往山里跑。就这样,过年放鞭炮和贴对的习俗就持续到现在。

我家乡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上一顿丰盛的饭——年夜饭。家家户户忙东忙西的,烧了一桌子的菜,有鸡,鸭,鱼等,看了就想吃。吃完后,妈妈会给我一件很帅气的新衣服,大人会给我们压岁钱,里面的钱还不少呢!

过年真好,过年真是令人难忘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