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民俗风情的作文(精品20篇)

家喻户晓的一首经典之作,流露着一个国家,团结、繁荣、昌盛等。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民俗风情的作文精选,欢迎阅读分享。

浏览

3252

作文

31

初一作文:美好传统节日,多彩民俗风情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就有了“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

中秋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中秋赏月较盛行的时期在唐代,而在宋代,中秋赏月更为盛行,有史书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至今,中秋节赏月风俗还在。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我国人口众多,不同的地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过法,并且各有各的特色。

在我国南部地区,福建浦城的女子过中秋节时,都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广东各地有着中秋拜月的习俗,绝大多数都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苏俗彦。当地人不仅有在中秋拜月的习俗,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他们有句俗彦:“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之间,正是芋头成熟的季节,村民都习惯用芋头来祭奠祖先,还有一个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绞灭了南宋建立了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为了不忘胡人的统治之苦,就用芋头来表示“胡头”的谐音,因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直到如今还有着这样的习俗。

在江南地区的人们,过中秋的习俗也是花样繁多的。南京人过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一定会吃特产“桂花鸭”。酒后也一定会吃芋头,再浇上桂浆,非常美味。在中秋夜里要烧斗香的就是江苏省无锡县了,他们做的斗香上,全都画满了想象的月宫景色。在江西省吉安县的中秋夜里,每一个村子里都要用稻草烧瓦罐,然后在里面倒上醋,好让香味飘遍全村…...

中秋佳节如此多彩绚丽,各个地区的人们过着不同的中秋节,真是各有各的特色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民俗风情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我准备去问正在贴春联的爸爸。

“贴错了,贴错了!”我看见爸爸将“福”字倒着贴,焦急地喊起来。“没贴错!”爸爸不紧不慢地回答。“那为什么要倒着贴?”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释道:“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哦,原来是这样!那过年还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呢?”我又发出疑问。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讲解起来。

原来,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直至今日。

听完爸爸的讲解,我这才恍然大悟。我又问爸爸:“为什么理发要赶在二十七呢?”“哦,民间有一条俗语,叫‘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原来是这样!”

我又发问:“那为什么要大扫除呢?”爸爸说:“大扫除是为了扫除一年的晦气!这是好兆头!”“那为什么送礼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这是因为啊,橘子的‘橘’字与‘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节用橘子相互馈赠求个大吉大利!”“原来如此!”爸爸又说:“还有‘接财神’这一习俗。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户办酒席,为财神爷过生日。”我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太迷信了!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学们,我对“年”的习俗收获很大,可我不知你们的收获,若有更新奇的,快来告诉我吧!我先在这里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连江的民俗风情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走!现在让我带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连江民俗风情

一、火树银花闹元宵

每年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我们连江人最喜欢闹元宵了。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舞狮子,放烟花……大街小巷处处烟花璀璨,欢歌笑语,喜闹元宵。在我的老家北茭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充满传统色彩的“海神灯”巡游当地的每条街巷和滩头山坡,盛况空前;每当“海神灯”从各家门前经过,村民便出门焚香礼拜,祈求来年平安如意。

二、做夏“煮锅边”

立夏,我们连江风俗是煮鼎边“做夏”。鼎边糊也称锅边糊,这可是我们连江最著名的风味小吃,来连江的人都说:“不吃鼎边糊,不算真正来连江。”相传有时候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天煮鼎边,不但是为了一家人吃饱好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尝,体现了我们边江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三、“龙舟竞渡”庆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我们连江人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就在门前插艾叶,挂香囊,包粽子,赛龙舟……一直到五月初五,也叫“五日节”。这大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吧。这几天,几十艘龙舟横贯敖江,你追我赶,扣人心弦,声势颇为壮观。

四、冬至节话汤圆

连江人冬至节都要搓汤圆,象征全家团圆。民间有“吃了汤圆长一岁”之说。冬至汤圆可以用来互赠亲朋好友,也可以祭祖。妈妈教我一首关于冬至节有趣的民谣:“搓糍齐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所以冬至节搓汤圆还有添丁增福的意思。

怎么样,看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对连江感兴趣了?欢迎你的光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陕西民俗风情作文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这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介绍地就是陕西天下闻名的小吃—羊肉泡馍。

西安有古城墙,有兵马俑,而更加令人垂涎三尺的就要属羊肉泡馍了。这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陕西的一家饭店,来品尝这里的特色—羊肉泡馍。一进饭店,扑面而来的就是一阵浓烈的香味,人不算多,但却人声鼎沸,都在赞叹羊肉泡馍的味道,真是非同一般。我们找了一张空桌子坐下,决心要尝一尝这羊肉泡馍的庐山真面目。不一会,三碗热腾腾的羊肉泡馍就端了上来,我定睛一看,香菜像一把把翠绿的小伞,遮掩着馍,木耳则更像一个个帐篷,包裹着葱末,晶莹剔透的粉丝沉浸在最上面,它是那样的朴实无华却使人感到无比的火热。我用筷子挑开香菜,一个个白腾腾的东西漂了上来,原来我们俗称的馍,其实就是一种面饼,不过这可不是普通的面饼,在它翻腾上来的一刹那,一种独特的浓香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涌进我的鼻腔。我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急切,用筷子夹起一块馍就往嘴里塞,猛嚼几下,便咽了下去,吃完顿时感到神清气爽,豪气冲天,一路上的疲劳全都一扫而光,连声赞叹:“好吃,好吃!”

说着便向父母竖起了大拇指。他们吃了之后也向我点了点头。我食欲又大了起来,这次,我拿起勺子,吃起了汤。一入口,一种和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浸入我的心脾,清爽的感觉洋溢在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一筷一筷,一勺一勺,渐渐地我吃完了羊肉泡馍。空闲之余,我就在饭店里走走瞧瞧,突然,一个宽大讲究的厨房映入我的眼帘,几位厨师正在制作羊肉泡馍,一位端菜员见我看得出神,笑嘻嘻地对我说:“小朋友,你是外地人吧,告诉你,我们羊肉泡馍可讲究了,首先要面饼烙好,要烙到正当好处,然后把煮熟的肉切好,要求也十分严格,你看,那们师傅就在切肉呢!”

我向他指的方向看去,一块肉摆在桌上,一位厨师握着一把刀,左手按住肉,右手小心翼翼地切着,肉片别提有多均匀了。然后他又告诉我,羊肉泡馍还有悠久的历史,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他终放不下记忆中的羊肉泡馍……

走出饭店,我回头看了看,招牌上的“同盛祥”三个大字,深深记在了脑中,望穿秋水,我终于角摸了民间文化的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蒙古族民俗风情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在茫茫得得大草原上,响彻着蒙古族男儿得声音。这就是蒙古族得一年一度得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得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得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爱得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六月初四开始。“那达慕”有着久远得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得《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得,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将各个部落得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得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得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得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得是,摔跤手得皮坎肩得中央部分饰有精美得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射箭是那达慕最早得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得部落,他们得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得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得拉弓射箭得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射箭比赛得规则是三轮九箭,以中靶箭数得多少定前三名。

那达慕大会一般举办7至9天,蒙古族得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多彩民俗风情作文_文化作文300字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又是一年中秋节到了,我们全家来到妈妈的故乡,一个山清水秀的城市——常德。

八月十五桂花香,在常德城里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桂花糕,桂花糖的摊担。节日气氛十分浓重。

常德的中秋,素有“设酒果对月饮之”的风俗。吃过晚饭,漫步沅水河边,刚才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中秋月,已经悄悄地爬上柳梢,洒下遍地清辉。月光如水般流淌,清风暗送秋波。人们早已在河堤边放好了桌椅,摆满了时新瓜果,中秋月饼和啤酒,全家团聚赏月。大人们还跟小孩讲着有关月亮的故事。《嫦娥奔月》《张果老月下打草鞋》……洋溢着团聚的幸福和对美的生活的喜悦。

月到中秋分外明,这是外婆的祈盼,也每个人心底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河南焦作的新年习俗与民俗风情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新年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新年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新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新年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新年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民俗风情作文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咱家乡的习俗,那可是三日三夜也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日,家乡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美好祝福: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日,调整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人们都希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民俗风情作文800字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哎,要不然让她两个弟弟压轿吧。”今天我表姐出嫁,姑姑想让我和表哥做表姐的“左右护法”。既有红包拿,又能坐豪车,我们自然一口答应。

经过四十多分钟的车程,我们驶进了一个村庄,突然司机大叔将车停下,我透过前挡风玻璃向外望去,呀!好大的“鞭炮阵”,一条条亮红色的长鞭婉若游龙盘旋于天际,一桶桶烟花像火箭发射器似的,矗立于道路的两侧,“放”只听一声令下,巨龙开始了震天动地的咆哮,一支支“小火箭”犹如一个个等待放学的小学生一般,冲出束缚,接二连三直冲云霄。现在虽然是早上看不到烟花绽放出的灿烂笑容,但从一声声清脆、嘹亮、高亢的“咚咚”声中,我感受到了它们体内储备的无穷能量,在一瞬间释放,一个个迫不及待地飞翔、绽放,它们的笑容多么美丽璀璨,多么无与伦比!

“鞭炮阵”正热闹着,尽头的“锣鼓阵”也开始了表演。只见鼓手们个个戴着色彩鲜艳的红头巾,在风中飘摇着,手持一对短小结实的木鼓槌,高仰着头,手中的鼓槌上下翻飞,大鼓也系上了光鲜亮丽、喜庆红火的腰带,舒服地趴在一个结实的手推车上,跟着欢快的旋律,伴随着击鼓大爷的节拍,鼓面上下浮动着,好似跳起了“肚皮舞”。鼓的深沉加之锣的响亮,还有场边雷鸣般的掌声作伴,真是好不热闹!

“锣鼓阵”的表演还没结束,“啦啦队”就急不可耐的上场了!他们都身穿亮红色的大衣,身披喜庆的“大红袍”,手里拿着锣或者镗,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迈着轻盈的步伐,“嘡嘡”“咣咣”地边敲着手中的乐器,边对旁边闻声赶来凑热闹的人们说:“乡亲们,今天我们家有喜事,都来吃个喜糖、喜馍!”说着她便开始绕着花车转了起来。这时有人递过来一个盛有喜糖、喜馍的大红瓷盘,瞬间她身边就被围得水泄不通,她一会像天女散花般向空中撒着喜糖,一会儿又抓起一个拳头大小的白膜随手一抛“喜馍啦!”她大声喊着,笑逐颜开,乡亲们更是喜不自胜。

“迎新娘下轿了!”嘹亮的一声喊道。我深知“买卖上门了”。新郎打开车门笑脸盈盈地对我说“该下车了!”“嘿嘿,不行。我使尽全力拽着车门。新郎摇了摇头,高声喊道:“红包伺候!”身旁便有两名大帅哥送来红包:“红包在此,请压轿查看!”我“扑哧”笑出声来,在确认了红包金额后,我将一个红包分给了表哥,然后欢天喜地,蹦蹦跳跳地下了车。“左右护法”就这样被两个红包快快乐乐地“收买”了。

今天的迎亲真热闹啊!我不仅满心欢喜,还体会到了特别的关中民俗风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节的民俗风情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屈原以身殉国,跳入汨罗江的日子。为了不让鱼虾们把屈原身体上的肉吃掉。人们就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投放到汨罗江里。并且人们也要吃粽子、咸鸭蛋,在家门前挂菖蒲和艾草,还要喝放了一些雄黄的酒,人们还要举行赛龙舟。这不,我们一家人带着外婆、舅舅、舅妈、小表妹去江津中山古镇观看赛龙舟。

经过1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举办赛龙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镇。因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赛龙舟改在了下午(下午是晴天)。爸爸见我对赛龙舟很感兴趣,便滔滔不绝地为我介绍起来:“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划手。有26个划手,1个舵手,2个鼓手,还有1个喊号子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下午,我们走出客栈,来到了河边。河边的吊脚楼悬在岩石上。为了遮挡强烈的太阳光,家家户户的阳台顶上都挂着蓝布。我们走过了石桥,继续向前走去……

“哇!看到龙舟啦!”表妹叫道。“真的是!”你看,龙舟的颜色各不相同:鲜艳的红、明亮的黄、黯淡黑和清爽的蓝。原来,龙舟的颜色是跟据四海龙王的颜色刷的漆来定的。

我们刚一来到河边,划手们就出场了。喝,一个个都非常强壮。并且不同的龙舟上的人都穿着不同颜色的背心。“请参赛选手入座!”裁判员用扩音器叫道。划手们按照序号坐好位置。“1——2——3!出发!”

顿时,鼓声大作,观众的喊声和运动员的呼声汇成一遍,响彻云霄。参赛队员们用力把木桨向后划。紧接着,船慢慢地移动起来渐渐地,渐渐地,每条船都越来越快,好似漂浮在水面上看不出来一丝波纹。渐渐地,渐渐地红色的龙舟慢慢地超过了其它龙舟。黑色的龙舟显然是体力不足了,落后于其它龙舟。啊,只剩下30米了,25米,20米,红色龙舟遥遥领先,蓝色龙舟又追赶上来,两条龙舟不相上下。10米,只剩5米了!呀,蓝色龙舟领先了。最后我不说大家也知道:蓝色龙舟赢了。蓝色龙舟的划手们下船后,都拥抱在一起,表示他们心中的喜悦。看完比赛,我念念不舍地离开了风景如画的中山古镇。

我觉得今年的端午节最好玩、最有趣。因为这一次的端午节让我领阅到了民俗风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俗风情之那达慕大会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或“游戏”。每年夏、秋季节举行。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的汇集于大会的广场。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圣。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1225年用畏兀儿蒙文(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在这篇石刻中说:成吉思汗为了庆祝征服花刺子模的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他的一个侄儿在距离三百三十五度(音妥,成人两臂平伸的长度,每度约五尺左右)远的地方射中了目标。另外,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几处提到过射箭比赛。后来,凡牧马较多的部落举行“那达慕”大会时,都要进行赛马。在蒙古族文学巨著《格斯尔传》及其他民间史诗,对赛马都有描写。摔跤则更为普遍,一般的“那达慕”大会,多以摔跤比赛为主。

元、明两代,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结合一起,从此形成男子三项“那达慕”大会比赛的固定形式。当时的“那达慕”祝颂词中说:“得心应手的马头琴声,悠扬动听;洁白无暇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三项‘那达慕’,接连不断;蒙古族力士,整队上场。”14世纪末记载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文献中说:擀毡子,举行婚礼或射箭、赛马、摔跤等“那达慕”开始时,蒙古族长者举起盛满鲜奶的银碗和哈达,朗读祝颂词。祝颂词有“那达慕”祝颂词、射箭祝颂词等多种。如土尔扈特蒙古族射箭祝领词中说:“你擎起万钧弓呀,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犹如满月,啪地撒放扣环。你能射倒耸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飞翔的大雁。啊!祝福你啊,生铜熟铁般的大力士”。从上述记载以及其他民间故事史诗对“那达慕”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前均有发展。当时的蒙古族王公以苏木(相当一个区)、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并对比赛胜利者分等级给予奖赏和称号。但当时由于王公贵族的操纵,“那达慕”会上经常由王爷的摔跤手。赛马手和射箭手获得冠军。

按蒙古族的传统习惯,“那达慕”大会历来有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大会,参加摔跤赛的五百一十二人,马三百匹左右,会期七至十天;中型“那达慕”大会,摔跤手二百五十六名,马一百至一百五十匹,会期五至七天;小型“那达慕”大会,摔跤手一百二十八名或六十四名,马三十至五十匹左右,会期三至五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你们知道纳西族的民俗风情吗?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纳西族原来信仰东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农历记年。不少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其中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届时家家都要宰杀年猪,制作酸肝,酿制米酒。除夕之夜要杀鸡、炖猪头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时,如家里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摆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圆。

初一早餐禁荤食,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请客吃饭和互赠红糖、红饼、点心等礼物。

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无掌教人的村寨,推选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每一程式都要由东巴诵唱相应的祭天经诗,合起来多达近万行,构成了洋洋大观的祭天长歌。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

祭前要清扫场地,搭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民俗风情

全文共 1517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北京胡同的民俗风情作文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胡同,星罗棋布,早就听说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六千,无名的胡同似牛毛.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静谧、整洁、和谐和安详的。当我进入胡同区,坐在人力三轮车上,伴随着清脆的铃声,穿梭在齐整的四合院中却少了这种感觉。

北京胡同之旅是从北京最早的胡同烟袋斜街开始,除了古旧的凸凹不平且积满泥水的青石板证明着它的历史,两边的房屋则丝毫看不出岁月的沧桑。房屋虽极力想保持古朴的风格,但看起来格外别扭。家住与店铺混杂着,嗡嗡的苍蝇肆无忌惮地戏虐着墙角的垃圾。

穿过了烟袋斜街进入胡同区,才慢慢地找回了一点感觉。午后的阳光照在胡同里几棵稀疏的杨树上,又从叶隙间漏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鸟儿、蝉儿似乎也不忍打破这份宁静,默默地不做声。远离闹市的胡同,有种清幽,仿佛隔市般。没有地图,只知道所有的胡同都“透气儿”,也就不管那么多了,瞎走。也正因这样,才令胡同之旅惊喜不断,充满趣味。

北京的胡同宽狭不一,宽的敞亮,狭的幽深.最狭的胡同数前市胡同,最狭处仅有40厘米,仅能容一个苗条的人通过.北京的胡同大来都只来知去,但也有弯曲迂徊的,有个叫九道湾的胡同,共有二十多个湾呢.我们参观的胡同,整个儿透出一股幽静、古朴的气息,为繁华的都市平添了许多古色香而又温馨、安静的韵味。有些胡同的地面用锓青砖或石块铺就,方方正正,像一块被削平的豆腐块,赤脚踩在上面冰冰凉凉的,让人心旷神怡。路边有的石板上布满了青苔,显得格外陈旧,充斥着岁月的痕迹.

傍晚的胡同则更有一番滋味。夕阳西下,天边的最后一抹霞光,照在各家各户的四合院里。人们纷纷搬出藤椅,拿着蒲扇到胡同里来纳凉,老人们闲谈着,儿童们嬉闹着,还真有些‘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

北京胡同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是当我们走出胡同时,许多北京人还是不由地感叹到,北京的美都在胡同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作文:扬州的风情民俗

全文共 1115 字

+ 加入清单

古城扬州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古朴纯雅,令人陶醉。

游人至扬州,如果适逢其时,不妨入乡随俗。体察民风民情,定然别有一番情趣。

维扬灯会 一年一度的灯节,农历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十五是高潮,称元宵佳节。传统的维扬灯会就在这时举行。《望江南百词》中说:“扬州好,灯节庆元宵。绛蜡满堂家宴集,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又高跷。”扬州扎彩灯,集彩扎、裱糊、书画、诗文、剪纸、刺绣、编结等技艺于一体。灯的式样很多,有简单普及的兔子灯、西瓜灯、元宝灯、荷花灯、蛤蟆灯……有工艺复杂的龙灯、船灯、麒麟灯、寿星灯……还有扬州特产琉璃灯。维扬灯会还和猜谜结合起来,称为灯谜。

扬州时俗,十三日、十五日晚上吃圆子,十八日晚上吃面,俗称“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 二月二,龙抬头 到了二月,春意萌动,天气渐暖,春耕大忙即将开始。扬州民俗,出嫁女儿于二月初二带子女回娘家小憩。故扬州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外孙)”之说。 百花生日 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也称花朝。扬州时俗,花朝日用红布条系在花枝上,谓之挂红,用祈良辰美景,百花繁盛。 三月三 三月初三,也是传统的踏青挑荠之日。民谚有“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之说。踏青挑荠,采回荠菜,或包饺子,或做圆子,滋味特别鲜美。此外,三月三还是江都仙女庙逢集的日子。 立夏尝新 立夏之时,早种的果蔬菜已成熟登盘。扬州人立夏所尝之“新”,有樱桃、新笋、青蚕豆、扬花萝卜,鲥鱼或咸鸭蛋。此外,扬州人还有立夏称体重,吃绿豆糕、茶叶蛋的习惯,说是这天吃了茶叶蛋,夏天可以不中暑。 端午节 端午节在五月初五,扬州人口语称“五月节”。五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忙着包粽子。粽子是用新鲜芦叶(俗称粽络)包裹糯米制成,有的还掺红豆、蚕豆瓣、红枣、咸肉、鲜肉、火腿、香肠等,味更鲜美。这天,扬州人有用百草水洗澡,午饭喝雄黄酒和吃“十二红”的习俗,还有插蒲艾以驱邪和用艾草烟熏室内的习俗,也有划龙船的习俗。 六月六晒伏 扬州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说法。“红绿”是指五颜六色的衣物。此俗现在已不限于六月初六,只要进入伏天都可以晒衣物,故又称“晒伏”。六月六,扬州还有吃饺子的习惯,说是这天吃了饺子不会疰夏。 六月十九观音会 相传阴历六月十九为观音菩萨生日,扬州信佛的男女都要到观音山烧香,人如潮涌,热闹非常。四乡八镇的人,也都纷纷赶来。上山的路上,有些特别虔诚的信徒,在膝盖上绑了纸,走三步就叩一个头。六月十九算是正日,但六月初一就开始有人烧香,直到六月二十以后,才算完了香事。 乞巧节 七月初七,相传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扬州人有七月初七看巧云和月下穿针应“巧”的习俗。旧时七月初七出生的孩子,多取名“巧”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内蒙古之旅——感受民俗风情作文

全文共 1059 字

+ 加入清单

到达蒙古的第二天,我们上午去参观了草原、蒙古包,品尝了蒙古的食品,骑了马。下午去了俄罗斯民俗乡,欣赏了篝火晚会、界河,感受了俄罗斯的风俗习惯。 我们从入住的旅馆,到我们去吃中餐、游玩的草原上,车程为5小时。沿途我没有闲着,除了看车上的电视,便是欣赏车窗外的美景,车窗外基本上都是蓝天白云、牛羊成群、茫茫草原。因为我们都是一些从来没有来过内蒙古的人,所以对这些风景都赞叹不已,我想对蒙古人来说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吧!行完漫长的车程后,我们便到达了目的地茫茫的绿色海洋——草原。我们在进草原游览,玩耍之前,依照蒙古人的习惯,进行了“敬天、敬地、敬祖先”和“祭敖包”的活动。“敬天、敬地、敬祖先”得先用左手托着盛酒的容器,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沾一沾酒,弹一弹天,表示敬天。敬地呢,就是用右手的中指沾一沾酒,弹一弹地。最后就是敬祖先了,前面的跟敬天、敬地的一样也是用右手的中指沾一沾酒,但是下一步就不一样了,是弹一弹前方。“祭敖包”是要我们绕着一个用石头堆成的堆,然后向左绕3圈,再向右绕3圈,在行走过程中要拿着一块小石头,心中默念自己的愿望,据说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做完这些蒙古人的习俗后,便开始自由活动。都说内蒙古是“马背上举起的民族”,于是我便决定去骑骑马。我们想骑马的人都跟着导游来到骑马场。这里的马高的吓人,一匹小马驹都和成年人差不多高。我和爸爸一起去骑马,爸爸的马走得慢一点,我的马走得快一点,再加上爸爸的马老是回头,所以我总担心自己会碰到马的头,特别是嘴巴。骑完马后,我们便进了蒙古包准备吃中饭。本来我以为能吃到一顿令人惊喜的美餐,还能够吃到美味的烤全羊,没想到全泡汤了,羊腿是有,但没有烤全羊,而且这羊腿还很黏,根本不能用筷子撕下来,而且也没有刀,只能用手斯。其他的菜我也吃不惯,我根本就没怎么吃,就说吃饱了,其实只是为不想吃找个借口而已。

下午,我们到了俄罗斯民俗乡,那里有一条界河,界河这边是内蒙古,另一边便是俄罗斯。据说俄罗斯的女人因为受不了俄罗斯男人的打,抛弃,又听说中国的男人很顾家,又对老婆很好,所以经常和中国男人通婚。晚上我们吃好晚饭在宾馆里稍作休整后,便出去散散步,我们走到了界河边,听见了一首首歌曲,原来是界河大舞台在放音乐,而且是中文歌。晚上8点左右开始篝火晚会,篝火晚会顾名思义便是要点起篝火开晚会。当篝火点起来时,是那样壮观,那样宏伟,感觉热气直往脸上喷。点起来后,主持人开始讲话,周围的人载歌载舞,至于后面怎么样,因为时间关系我就没有看下去。 今天是我第一次走进草原,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纳西族的民俗风情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你们知道纳西族民俗风情吗?

纳西族原来信仰东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农历记年。不少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其中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届时家家都要宰杀年猪,制作酸肝,酿制米酒。除夕之夜要杀鸡、炖猪头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时,如家里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摆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圆。

初一早餐禁荤食,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请客吃饭和互赠红糖、红饼、点心等礼物。

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无掌教人的村寨,推选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每一程式都要由东巴诵唱相应的祭天经诗,合起来多达近万行,构成了洋洋大观的祭天长歌。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传颂民俗风情,喜迎中秋佳节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佳节,合家团聚,博饼赏月,华夏儿女正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欢庆这一传统节日。你们瞧……家乡的父老乡亲在欢渡这一传统佳节时也颂扬着许多与众不同的民风习俗。

“噹噹噹,噹噹噹”------中午十点钟左右,正专心做作业的我被一阵阵清脆的铜锣声吵到了,急忙冲出屋外看个究竟。只见路上两三个人骑着摩托车,手里拿铜锣不停地敲打着。“妈妈,他们在做什么呢?”我好奇地问。“他们是在通知各家各户去参加庙会的时间到了。”妈妈一边说,一边从屋里拿出了用黄纸和红纸卷成的两个小纸筒,接着说:“走,今天就让你见识见识我们家乡过中秋的各种习俗。”于是,我和妈妈骑着电动车来到了庙里。这时,庙里已是人山人海了。每个人手里也都拿着纸筒。一阵阵鞭炮声过后,理事会点燃了一堆用很多“寿金”堆放在一起的纸,人们便开始你推我挤地从那雄雄烈火中引燃了自己手中的纸筒,用最快的速度跑回家,大家嘴里都叨唸着什么。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老一辈唸得更大声了。“妈妈,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每个人嘴里又唸着什么呢?”我依然好奇地想知道。“这是很早就留传下来的一个习俗,人们嘴里念的话都是祈求神明保佑我们每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虽然我们现在不耕田种地,不养鸡、养鸭了。但是先辈们留下来的民风习俗我们可不能失传呀!”很快地,我们也到家了。妈妈连忙把那快燃烧完的纸筒放到了“司令灶君”的神位前。

“杰儿,到二楼拿一个竹篮子下来,等一下又要去庙里分饼了。”妈妈说。大约过了半小时,我们又来到了庙门口。分饼活动已经开始了。人群虽然很拥挤,但是却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安静地等待念到自家户主的名字好上去拿月饼。当叫到爸爸名字时,我跟着妈妈上去拿了饼和“福饭”。“哇!怎么分了这么多月饼,一共有十六个呢?”我问道。“因为我们村今年又喜添了八个大胖小子,每个小男孩的出生,他的父母都要订做月饼在中秋节

这天分给村里的每户人家两个,所以今年就有十六个月饼了。至于‘福饭’嘛,是理事会一大早就做好的,也是家家都要分到一份的。里面是用米饭,三层肉,猪血,猪小肠混在一起煮成的。这‘福饭’拿回去之后,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吃哦,吃了这饭就意味着能健康长寿。"妈妈又为我道出了秘密。“晚上,村里的大戏台还要演戏呢!而且连续要演好几天。因为今年我们村里家家户户的经济收入比往年好了许多,所以大伙儿建议多演几天,让老一辈们多饱饱戏福,也让小孩子们多认识一下戏曲文化。”妈妈满脸笑容地说着。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徐徐升上天空,我们全家聚在院子里博饼赏月之后,我又跟着爷爷奶奶去看戏了。朋友,喜欢我们家乡的中秋节吗?欢迎您加入我们明年的中秋之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蒙古族民俗风情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饮食

蒙古族人民大多居住在辽阔得大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得饮料食品和招待客人时用得“美味佳肴”。辽宁辽西得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得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得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所谓得全羊汤,就是将新鲜得羊肉加上羊得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很受人们得喜爱,全羊汤是蒙古族人民得特色饮食。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得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得羊,就地宰杀,将皮剥去后放入锅中,放入调料,进行蒸煮,可谓色香味俱全,是蒙古族待客得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来吃,所以叫做手把肉。

蒙古族得饮食是我们生活在城市得孩子没有品尝过得,令我们感到很新奇!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得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很受蒙古族男女老幼得喜爱,是在长期得游牧生活中形成得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得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大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面左右不分衩,领子很高;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作为装饰。男袍大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大多为红色、绿色、紫色。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得着装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健。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两种。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

蒙古族得服饰是我们生活在城市得孩子没有尝试过得,令我们很向往!

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得称呼。

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人们得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光线也很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辽宁得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得砖木结构得房屋,但是在室内得装饰上却有着明显得民族特色。

蒙古族得居住习惯和地方是我们生活在城市得孩子没有居住过得,我对蒙古族得民居得风格有着一种很强烈得喜爱!

这就是蒙古族人们日常生活得风俗习惯,因为我是蒙古族得,所以我对自己得民族有着独特得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民俗风情之鄂伦春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鄂伦春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一般要进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鄂伦春族地区。

鄂伦春族的春节源于汉族习俗。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上山狩猎或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准备过年。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团圆饭,守夜。

初一清晨,人们忙着煮新包的“谢纳温”(饺子),鸣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迎来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东或南,燃起九柱香,叩头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灵恩赐猎物,保佑全家免灾免祸、吉祥如意。

太阳出来以后,人们穿上新衣服,携儿带女,带着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长者家里行拜,然后再到其他家。进门先烧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块肉,洒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完毕,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烟、叩头,并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受拜的长辈同样向来拜者说几句祝福的话,有的还要给压岁钱或几块糖。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里等候晚辈来拜年。

初二开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饮酒娱乐,青年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赛马射击、摔跤比赛,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为人们所喜爱,他们的舞蹈有反映飞禽走兽生活面貌的,有表现猎人捕捉野兽情景的,也有描绘妇女采集劳动场面的,动作古朴纯真,具有深厚的狩猎生活气息。娱乐活动一直延续到初四。初五,人们认为是“鬼日”,忌讳出门,也不许娱乐和吵闹,这一天,人们都各自在家里休息。初六开始,猎民可以上山打猎,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陕西民俗风情作文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剪纸、陕北民歌……无一不体现陕西的文化民俗之奇特,我最喜欢的,还是“陕西十大怪”。

第一怪:帕帕头上戴,原意是男女将手帕戴在头上。男人的帕帕用粗布做成长长的宽布条,可保暖,放些烟草,钱物,必要时还可用来捆东西、背孩子、当腰带。女人习惯把手帕戴在头上,即防尘,防雨,防晒,也可擦汗,擦手,包东西,用处可多呢。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陕西的房子多为单檐斜坡房,单面门窗,背靠高墙,冬可取暖,夏可遮阳。

第三怪:辣子一道菜,关中人可以不吃菜,可以不吃鸡鸭鱼肉,但绝对不能没有辣子。陕西的辣椒,又细又长,颜色鲜红,俗称“秦椒”。

第四怪:面条像腰带,陕西的扯面,又叫“油泼辣子面”,一根宽度可达七公分,长度在一米以上,极似牛皮腰带。

第五怪:石头枕起来,陕西人有些习惯让人匪夷所思,他们睡觉不用软枕头,而是喜欢找块砖头枕上,才能酣然入睡。

第六怪:不坐蹲起来,陕西人的蹲功,在全国可谓数一数二,盛夏傍晚,二三十个人蹲在村口闲聊,少则一个多小时,多在三五个小时不起来。

第七怪:烙馍像锅盖,陕西的饼叫锅盔,又大又厚,由于吃时要张大嘴,会不自觉地睁大眼睛,又称“瞪眼锅盔”。

第八怪:碗盆分不开,陕西人用的碗特别大,最大的直径一尺有余。

第九怪:姑娘不对外,关中平原,姑娘出嫁,都不愿远嫁他乡,希望嫁得越近越好,又能照顾双亲。

第十怪:唱戏吼起来,秦腔是一种古老的戏曲,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其声山摇地动,震耳欲聋。

陕西十大怪可真是怪,快去看看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