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20篇)

继《舌尖上的中国》后,一部名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今年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后来又在互联网上传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浏览

3304

作文

1000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3000字

全文共 1821 字

+ 加入清单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我唯一一个没有使用快进,从头看到尾的国产纪录片。不夸张说,它代表了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个生活在雾霾阴影下的国人观看。柴静在片中讲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造成雾霾的原因,我们该怎么办。

《穹顶之下》获得大众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多数批评来自质疑片中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严谨,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尽管这些批评有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瑕不掩瑜,并不影响《穹顶之下》成为一个经典的雾霾科普片。毫无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程度。尽管雾霾是否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还存在争论,但以此否定《穹顶之下》,我以为属于见木而不见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静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表现得比较严谨,我在本文最后会对这些问题简要谈谈看法。这个文章重点谈《穹顶之下》反映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但我认为它们是这个新闻调查的核心贡献。

《穹顶之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胆批评了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两个硬伤。第一,该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没有出手,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该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长,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理由鼓励和发展了一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企业。

一些批评者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直接对立起来,认为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采用西方的环境标准;如果强调保护环境,就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观点听似有理,但存在很强误导。首先,中国采用的环保标准已经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其次,污染环境获得的成本优势根本不能称之为“国际竞争力”,属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行为,不可能长期持续。不客气地说,这种通过污染自己环境来压低产品价格的做法,从本质上讲是牺牲自己的环境来补贴国外消费者的愚蠢行为。

作为科普性质的新闻调查,《穹顶之下》最大的贡献和成功,是对大众环保意识的唤醒。市场在环境问题上的失灵不仅表现在污染人不用买单,而公众也往往不重视自己权利受到的伤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存在空气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甚至有过而不不及。为什么单单雾霾问题得到这么多人重视?原因很简单,雾霾比其他污染更直观,直接受影响的人数更多,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最有话语权的城市人群。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大众的环境权利一再被污染企业侵犯,多数人基本都采取了事不关己的态度。希望《穹顶之下》带来一场环保意识的变革,推动大众主动参与和督促政府做好环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改善环境才可能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穹顶之下》还成功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选题好,瞄准了一个关系的民生的重大问题。我1999年到美国求学后,每次回国除了为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亲朋好友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兴,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空气质量的恶化。一次到北京开会,前一天晚上有朋友专门打电话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让我去前买个防毒口罩备用。电话结束后,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顶之下》内容相对客观,资料翔实,问题深入。柴静的采访非常专业,敢于理性地挑战被采访者的观点,以此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可贵的是在影片制作上充分考虑了观众的承受能力,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进行科普。和多数说教式国产纪录片不同,柴静在《穹顶之下》里通过数据,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而引发观众思考。尽管有人指责该片不够严谨,但作为科普片,我认为柴静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她采访了普通民众,医疗和环境专业人员以及政府官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雾霾问题。就客观性和真实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转基因调查高出无数个数量级。比如她并没有一口咬定雾霾是造成中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过医生之口用猜测的语气提出这个问题。她更没有把女儿的病归咎到雾霾,而是作为自己更加关心健康和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存在误导性,这个完全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观众,不应该被这种表达方式误导。

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静的私生活为由,或者臆测她收了国外敌对势力的资金,真正意图是破坏和私有化国企这些阴谋论的角度反对《穹顶之下》。这些情绪化的反对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反驳。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的观后感10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纪录片《同心战疫》个人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疫情肆虐的日子里,我们感受到了疫情之痛。在跟疫魔作斗争的日子里,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谱写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我们应该学习医护人员面对病毒毅然逆行的精神,应该学习爱心人士乐于奉献的精神,应该学习社会各界人士为了隔离病毒夜以继日工作的精神。当疫情退去以后,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生命,爱护自然,懂得跟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疫情初发之时,张敬轩医生最先诊断并坚持上报,李医生在各个网站提醒他人,是他们吹响了防护的第一哨。疫情蔓延之际,84岁的钟南山院士铁肩扛重任毅然走进武汉,拉响了人传人的预警。

人群恐慌之中,医务工作者宵衣旰食,分离出第一柱新型冠状病毒,获得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图,为战疫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学们崇尚知识,崇尚科学,崇尚英雄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也是见证“知识就是力量”的时候。因此,年少的我们更应该勤学苦读,黑发能知勤学早,白首不悔读书迟,学好知识和本领不但是立身之本,也是展现自我价值,赢得众人尊敬的必由之路。

疫殇也是国殇,在全国人民齐心抗疫的同时,令我们欣慰的是,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得到我们身边的人被感染的消息。

也许通过这次疫情,我们蛰伏在家里,可以深入思考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比如说我们一直都以为岁月静好,这一次疫情的突然降临,让我们发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比如说当考验和变故突然来临的时候,顺风顺水的我们如何学会站稳脚跟沉着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已经过去了,也迎来我们的开学季。这天,全国中小学生都会在晚上八点齐聚cctv,收看教育类节目《开学第一课》,而我也跟以往样,和家人起齐坐电视机前收看着《开学第一课》,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

对于我们有着非凡的教育意义,也让刚过完寒假的我们,尽快从玩乐懒散的状态回归认真学习当中,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授课方式,通过电视媒体的方式,更容易让中学生们的接受。随着《开学第一课》准时的开播,我被有趣又寓意深刻的节目内容所吸引,让原本激动不已的心逐渐平复。

今年正值党的周年华诞,《开学第一课》节目也与以往的节目相比多了几分特殊的意义。通过《开学第一课》节目内容,让我理解到祖国的艰辛发展道路,也让我认识到“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祖国如今的繁荣昌盛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正确伟大的指导,离不开先辈的前赴后继的无私贡献。随着主持人的娓娓道来,祖国与党的发展历程让我热血沸腾,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激发着我的爱国心,让我作为名中国人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

看完《开学第一课》后,在这短短的两小时课程里,让我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许多仁义之士前赴后继、不畏生死的艰苦努力换回来的;身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坚定不移的跟随党的步伐、听从党的指挥,弘扬并传承先辈的伟大精神,努力学习知识发展自身,为祖国的建设道路上做出贡献。身处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展现我们新时代青年的青春之风,不仅要增加自身学习知识,更要提升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少年强则国强,通过德、智、体、美综合性发展自身,体现祖国接班人的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孔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听说妈妈明天要带我去看盼望已久的电影——《孔子》,我心里就像装了无数只小兔子一样“怦怦”直跳。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跟着妈妈来到电影院。电影开始时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的鲁国。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正式开始了,我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鲁国国君鲁定公把孔子从一个平民百姓提升为中都宰,再从中都宰提拔为大司寇,最后又提拔为代相国,希望能实行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也同时制约势力强大的三桓。孔子在当官期间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释放了三桓中季氏的小奴,还废除了活人陪葬的陋习;第二件事是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被齐国占领的三城;第三件事是铲三桓,还毁了三座高城。后来三桓中的季氏为了权利把孔子赶出鲁国,孔子只好周游列国去了,他的弟子们也一起跟随他。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真是忠心耿耿啊!过了十几年,年迈的季氏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先把孔子的弟子冉求请回鲁国,再把孔子和其他弟子们也一一请回。这时孔子已经七十多了,再加上传来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和最亲密的弟子——子路去世的消息,真是雪上加霜呀!不久,孔子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三岁。

看完电影,我觉得孔子真是个伟大的人物,可惜他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代,要是生活在唐朝的“贞观之治”太平时期,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孔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铭记战争,保卫和平,珍爱生命——电影《孔子观后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光,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和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就应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央视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了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感触良多。 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我们的政治体制都决定了领导人必须率先垂范,只有通过率先垂范才能取信于民——不让百姓干的事情干部不能干,不让干部干的事情领导干部不能干。《论语》记载,孔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领导者带头行得正,其他人就不敢不正。“八项规定”既是需求,也是承诺。出台三年多来,人们看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其他常委和中央政治局成员严于律己,以实际行动践行“八项规定”,以上率下带来的是示范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的省部级官员落马表明了中共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头,惩治腐败这一手必须紧抓不放、利剑高悬,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作风问题关系到群众对我们党的看法和认识。群众看什么?看一个党的作风问题,从作风上来认识这个党,然后决定跟不跟你走!作风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当中。 作风,决定党和群众的距离。作风优良,离群众的距离就越近;作风一旦出现问题,就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然而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却根本无视作风问题的重要性,甚至在“八项规定”出台后,依然故我,我行我素,直到最终底线失守。

该集阐述了原吉林省副省长谷立春、原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树森、海南省卫生学校和原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等违法违纪的典型案例,当事人现身说法,对自己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了深刻剖析和忏悔。原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对自己的违法违纪行为剖析到:在来往过程中,对吃喝把握得不好、不注意。

以为吃一下问题不大,在嘻嘻哈哈热热闹闹的氛围中,不注意细节、不注意影响、不注意场合,慢慢地放松自己的警惕,就丧失了这种警戒线。 好的作风是抓出来的,更是带出来的。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号令。深化作风建设,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当表率、做示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带动整个党风政风。

作风建设是一场没有结尾的斗争,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变种又会冒出来,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要持之以恒,使作风建设成为党内生活的一种常态、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靖国神社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087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前夕,在伦敦的电影电视艺术学院看了李缨的纪录片《靖国神社》,感到这是一部内涵深刻、视角多元、引人思考和寻味的电影。观这部电影的感觉是“品”多于“看”,可谓静水深流,而以下几点令人印象深刻:

1.虽然此片表面的镜头链接连接看似松散,但内在的逻辑结构却相当缜密清晰。电影的主线是靖国刀,从电影一开始刀剑的特写镜头就已经开门见山地点明正题,此后靖国刀从始至终在影片中进行穿连,使影片的内在逻辑主题有机地构成一体。

将靖国刀作为靖国神社的主体形象统领贯穿全片,是李纓的一种准确和精到构思和选择。正如电影开篇字幕所言:靖国刀是靖国神社的神体,即靖国神社供奉军人的精神载体。虽然“靖国”的“靖”字是平安及和平之意,但刀剑本身的反和平意义表明着一种对“军国”而非“靖国”的主义上的追求。此处,作者把剑作为靖国神社的一种直观的精神象征,直接点破了靖国神社裹在在神道教宗教外衣里的内在精神实质。所以,用刀剑这一道具将靖国神社这种复杂的历史人文现象的精神实质视觉化,是影片作者视觉构思中成功的精彩部分。

2.记录片在起承转合的逻辑上有清晰的结构。在素材情节的安排上,作品开篇就指出靖国神社是刀剑文化,然后,让素材中人物的感情逐步激发,把各界人物对靖国神社的观点和感情都表现出来,这些素材的选择有内在观点上的代表性(尤其是日本右翼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影片中后部分日本反对参拜青年被殴的场面引出的激烈气氛逐渐推向高潮,而在结尾的高潮部分的历史照片的切换中,作者对全篇做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结:天皇跨刀的镜头,日本军挥刀砍人的镜头等,表明靖国神社刀剑文化的侵略性精神的实质和某些内在关系,这个结尾与开篇的刀剑扣合而形成完整的一体。总之,影片在逻辑的结构和节奏上是比较缜密的。

3.这部影片虽然片名是《靖国神社》,即景素材中也都是与靖国神社有关联的人和事,但影片表达的精神张力和画外内涵却远不止于靖国神社本身,实际上,靖国神社本身也只是一个道具和影像,这个道具和影像所折射出来的,是日本的人文、历史、社会、政治、伦理、信仰、民族情感等诸多方面重要的现实、状态和表现。它表明了一种全景式的社会思考,这种思考明确指向了靖国神社与日本文化深层的历史和现实联系。

能将靖国神社的问题进行与日本文化的精神世界方面进行联接、思考和发掘,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尽管这种思考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不是一部短短记录片所能成功承载的,但这种把日本军国主义造成的那些事件向其母体的人文和精神源头处延伸,就表明了一种对问题的更本质的部分的认知和点醒。这是此电影的一个重要之点。

4.纪录片对靖国神社采用了一种更全景式的客观表现方式,这样受众可以全面了解日本真实的现状,如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日本老人抱怨现在的日本的教育界和日本年轻人已经忘记或没有了靖国神社的精神时,我们就可以感到那种刀剑精神在日本文化圈内并非是日本人精神空间的全部,而日本本身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甚至以为日本大妈认为天皇应受到责备。当我们看到与靖国神社产生关联的不同立场的人们各自宣泄着各自的感情,各自阐述着各自的理由时,是非曲直就在观众的眼中自然明朗了。

5.电影的客观呈示的方式似乎易于使人感觉作者没有在片中表露自己的观点,而这种感觉应含有两个层次上的误读:在一个层次上,可以说那种课堂讲课式的直白表露并非好的方式,而组织好素材让受众自己悟到结论才是纪录片表达观点的最佳形式;而在第二个层次上,作者之所以不能明确表示出自己的观点,正是因为要全面地展示出各种观点也正是影片的目的之一,因为在倾听不同甚至完全对立人群的声音,才会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和思考整个问题,而各种观点的组合,才是靖国神社本身真实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精神的生态环境的复杂和多面性全貌,而看清全貌才是理性思考和分析的起点。

此外,与此点有关的还有:在中日韩围绕靖国神社的博弈中,之外的西方世界常常似乎是第三者,而这个纪录片似乎正是以常常顾及到第三者的眼光拍摄的。所以,这种方式对受日本侵害程度较少的其他人来说,应能展现出更大的效应和说服力。我们从众多西方评论家的评论中就能看到电影运用的这一方式的成功。

从记录电影的技巧来看,看似无观点的电影有时是传播说服力观点的最佳形式,而看似无明显倾向的电影是阐释内在倾向性的最佳方式。李缨虽为中国人,但片中并未过多运用中国本身的元素(尽管这种元素颇多),这种不是把重点放在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揭露(这样做的人已经很多),而是放在对这些那些问题用冷静的历史哲学观去思考和剖析上,所以能有更广泛深刻的效果。

6.在素材的选择上可以时时看到作者独具匠心,如美国人在神社内支持小泉参拜的那个镜头,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隐含着许多的信息。从日本人与美国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到日美同盟之间那些挥之不去的深刻隔阂:广岛原子弹的日本记忆、珍珠港的美国记忆,金融危机日本人对美国的抱怨等。当美国在冷战大格局上偏袒日本,并而使日本的靖国神社以宗教的形式躲过被取缔的命运的时候,日美之间就有着那种爱恨交加的关系,而镜头中用这一场景,准确无误地彰显出这一关系的真实写照;此镜头看似突兀,实则回味无穷。

另一个例子是92岁的制刀匠,片中的他不仅作为一个人,而且是日本和日本人内心的某种符号:日本在国际外承认侵略和战犯,在国内则常常暧昧地予以否定,日本首相表面上说参拜为了和平之间与靖国神社的刀剑精神之间矛盾心态,我们从当铸剑老人被问到这些问题时的那种暧昧、模棱两可、欲说还休、有口难言的态度中得到真切的实感。这些正是日本这正是日本当代社会、政治、人文等文化和精神中的深刻内在矛盾的展现。对此,许多人认为作者过于难为了这个老人,其实,此处正是画龙点睛之处:日本对待历史问题的那种暧昧、自知理亏等等都被明确地表现出来了。而在这个意义上,老人只是日本的某种符号。

还有一个例子,如最后镜头中一个从冷寂的神社到灯火辉煌的日本大都市夜景的转换性对比,让人感慨神社与当今的时代和现实社会有多么强烈的反差。

可以说,这部经十年磨砺的作品,素材并不是随意的选择,随处体现着匠心独运。

7. 这部电影对受众群来说有以下意义: 对受害国的人们来说,这种思考能使他们明白为什么日本能至今还保留着在这种状态,所以在看待这些问题时要有更多的理性而不是感性的反应,这对发展双方关系是健康的和有积极意义的。

对中韩之外的其他人民来说,可以看到靖国神社并不是中国、韩国等受害国家与日本的民族问题,而是人类的正义、战争、和平、以及如何面向人类未来而创造更美好的精神空间的人类善恶的普遍问题。

对日本观众来说,把民族精神空间中的那些激情和非理性的方面更多转向理性的思考,照出自身矛盾的事实逻辑和解决方法,这正是影片的张力所在。

8. 当一部作品完成后,作品本身就有自己而非全然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客观记录的方式的最好之处,就是许多镜头本身已经不是作者本身思想的载体,本身的含义比作者拍摄或剪接时有更大的信息含量,有更多的作品自身的话外之音。如果我们对作品细读,或可悟出作者的这种客观记录方式中保留保留着的那些重要深刻的信息。

9.尽管影片中仍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精化之处,但李缨毕竟用镜头向当今世界提出靖国神社方面深层的问题和联想,这些问题和联想远远大于和广于靖国神社本身,如靖国神社是否宗教?而既然刀剑文化是其精神实质,而这些精神在过去的世纪中已产生出那些怵目惊心的黑暗,那么在未来,这种刀剑文化的精神的存在还会催生出什么呢?日本将如何直面自身在社会、文化、天皇制度、神道教、政治、信仰、理性精神逻辑的矛盾呢?影片的画外之音或可引发出无尽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中纪委纪录片《永远在路上》第三集观后感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受到了震撼和教育,看到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

网友“王大玲”:

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专题纪录片,能真正触动人。这样的东西就要多些,正风气,明纪律,警世人!

网友“河水青青”:

专题片对案例的点评分析,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起到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让广大百姓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反腐“永远在路上”。

网友“冷眼看鸡虫”:

刚看前两集,就感觉其教育意义和警示意义不同凡响,令人震撼。来自中央高层的反腐声音振聋发聩,一个个活生生的腐败分子堕落案例令人警醒。此片足以看出我们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坚强意志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良苦用心。让人民相信我们党“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绝不是空话。永远在路上,让人民看到了党和国家的希望。

网友“我是风向标”:

作风建设抓得好,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专题片中,中国共产党勇于公开“家丑”,表现了一种巨大的自我修正的勇气和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纪录片《筑梦之基》观后感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日前有幸观看《筑梦之基》专题片,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心潮澎湃,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这是一次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

《筑梦之基》讲述的是新中国开国少将甘祖昌将军的故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甘祖昌将军因公受伤,主动辞官归故里,是新中国第一位由将军到农民的人。回到老家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洋桥后,他每天和群众劳动在一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家乡的建设。长期的实践和刻苦学习,他积累了丰富的农林水利建设经验,被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1986年3月28日甘将军在莲花县病逝,终年81岁,他临终前,还不忘交代妻子龚自珍,领了工资先交党费,留下生活费,其余的全部买农药化肥送给贫困户。这是一位多么令人尊敬的开国将军。本来他每个月能领到220元的工资,这在当时一分钱买一个鸡蛋的年代,可算是高薪,但他一生 却没有留什么遗产,收入几乎全部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去了,可以明确查到的就有八万五千元,令人可钦可佩,这才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

观看完《筑梦之基》沉思良久,甘祖昌将军身上体现了共产党员不计名利,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为群众办事实,出实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他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

学习他不计名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作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不忘自己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因公受伤后,主动辞官归故里和家乡人民劳动在一起。我们要深刻认识“四风”的危害,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作为红十字会工作者,就是要树立征纳平等的理念,学会换位思考。

学习他为群众办事实,出实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甘将军干的都是实事,解决的都是实际问题。回乡29年来,他和乡亲们一起,用辛勤的汗水修起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我们要虚心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我们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就是要深入到群众当中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办税效率,降低群众的缴税成本,帮助群众防范涉税风险,为群众“出实招,办实事”。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需要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来“ 筑梦”。我们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向甘祖昌将军等革命先辈学习,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纪录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是一部反映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纪录片

著名学者肖云儒表示,《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的播出较好地处理了“道”与“术”之间的问题,深刻展现出了西安教育改革所体现出的公平性,同时也展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第三方评价机制,给教育者以思考。[1] 一线教师葛战舟说:“纪录片中有关西安的大学区改革的尝试让一些农村的、底层的学生们拥有了同等的升学机会,这让很多农村的父母非常感动。而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教育改革的一路壮歌也让我们对孩子们的未来充满信心,为国家的发展感到自信。”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指出,纪录片的推出坚定了基础教育战线上教师们的信心,教育部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通过电视纪录片推广改革经验有助于打消社会疑虑,引导社会观念转变,效果良好。

纪录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以西安教育改革创新的尝试为例,针对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了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全片力求从古与今、中与西、体与用、民族性与世界性等几个方面,回首历史,反思当下,着眼未来,对目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纪录片同心战疫观后感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2020庚子鼠年的看节,不似往日热用,反而人心惶惶,仿佛不是迎接新年,而是迎接一场”战役”。

是的,正是这场战役,让你们奔赴抗疫前线。在病毒大肆蔓延的危急时刻,你们挺身而出,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你们”,也许是医务工作者,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阻止病毒的入侵,去尽心尽力地救治、照科患者,给他们生的希望。然而,还是有一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导致去世,他还是那样年轻,令人惋惜,痛心。而研发疫苗、特效药的科学家们可以一整夜不合眼。已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李兰娟博士每天只睡3个小时,真是令人敬佩,而心疼。

“你们”,也许是平凡的社区工作者,小区保安。普通的你们,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穿梭,挨家挨户查访,在大门风口处站岗,巡逻。

就在今天,一位社区工作者还来查访,登记,询问接触人员,出入情况。还为父母讲述社区无病患,让我们安下心。还提示勤洗手,不吃生食……真是细心。

现在,所有人出入小区都需要办通行证,保安就在狭窄的屋子里等着,让每个出入小区的人登记,出示通行证,拦住来走亲戚的人们,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你们”,一线的工作人员,或是志愿者和捐赠物资的好心人士。你们,是最美的,最美的逆行者!

抗击疫情,众志成城。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项南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052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主政福建的改革先锋,项南以力倡“要允许改革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大胆勇气推动改革,让福建一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因此有媒体称他为“项大胆”。

“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这个省委书记的胆子太大了。当时在场下听报告的省直机关干部鸦雀无声,简直是目瞪口呆,新来的省委书记给我们全新的感觉,全新的认识。”时任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肖辉家在《项南》记录片中讲述当时项南对他思想上的冲击力。

当时,尽管福建和广东是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但守旧的思想观念让项南在福建改革开放工作举步维艰。

当年项南常说一句话:“不会运用报纸广播的领导,是手工业式的领导。”

根据统计,在任五年多,项南共为《福建日报》写了25篇评论,其中社论和经济评论各七篇。

他在福建推开农业生产责任制时,便充分借用了报纸的影响力。他深知,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和全省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和推动作用。

当时为了解决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包产到户”的半信半疑的问题,他要求《福建日报》把落实生产责任制作为重点来宣传,并经常亲自撰写评论文章,大胆而鲜明地表达观点。

在当时相对保守的福建,他笔锋尖锐的文章经常引起“反弹”,让报社压力很大,最后都是项南给他们吃“定心丸”。

1981年4月,福建省政府公布了经省五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农业生产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规定》,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用立法形式加以规定,成功地推行了“包产到户”。

效果明显。同年,福建遭受多年罕见的自然灾害,但全省粮食产量不减反增,总产比1980年增加一亿五千万斤。关键时刻,人们看见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为历史遗留下的冤假错案平反,是项南另一件让福建人最为感念的事。

土地革命时期,福建闽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以后,留在福建的许多红色武装和潜伏敌后的中共党员,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和地下斗争。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苏联“肃反”运动和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加上一些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福建出现了闽中地下党“四〇五专案”、闽西南“红旗党”案、曾镜冰“内奸嫌疑案”等“三大案”,很多涉案人员被逮捕入狱,蒙受冤屈。

“项南同志1981年到福建以后,他所遇到的最难的问题就是落实政策,拨乱反正,怎么样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福建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原会长杨涛在《项南》纪录片中回忆。

为冤假错案平反并不容易,项南冲破各种现实阻力,历时数年,很多冤假错案获得平反,在福建产生了积极反响。

根据统计,从走马上任到 1986年项南离开福建,头尾六年,福建地下党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六千多个冤假错案得到平反纠正,解决了四千余名原地下党员的党籍问题,提高了三千六百多名地下党干部的工资待遇。

项南一直认为:“平反冤假错案问题,是能否打开福建改革开放局面的一个关键问题。”后来事实证明,由于他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妥善处理,充分调动了大家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为福建的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格局。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过程中,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成为中国第一家完全利用外资建设的机场,也是中国第一个下放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国际机场。同时,厦门航空公司又成为中国首家地方与民航总局合办的、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的航空公司。

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身处十字路口。项南并没有停止改革的步伐。他在一片反对声浪中坚持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而且希望中央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并提出建设“自由港”……同年4月,包括福建省省会福州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1985年初,厦门、漳州和泉州作为闽南三角地区,被中央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福建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1981年6月,项南刚上任不久,福建便对外宣布同日本日立公司合资兴办的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投产,这是在中国落户的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公司。

正逢改革开放初期,从中央到地方对于该项目都有不同意见,有的领导甚至将它定性为“殖民地性质的厂子”。与这些质疑不同,项南毫不犹豫地给予有力支持。不只是福日公司,当时福建引进的每一个项目都碰到相似的反对声音,而项南总是挺身说话。

改革的车轮下荆棘密布。在福建力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项南都是把乌纱帽捧在手上做事情。无论他提出的大念“山海经”战略;还是他提出和组织实施修建厦门国际机场和水口水电站;亦或支持和鼓励为国有企业“松绑放权”;乃至他落实华侨政策,扶持乡镇企业……几乎每一件事情的背后,他都要与守旧的思想争锋。

1985年春天,已经有传言说项南“要下”,省内已有人对他的改革举措不满,认为他“处事偏右”。

同年,福建晋江发生了假药案,尽管项南及时向中央反映,要求采取果断措施严加处理,并先后5次检讨,但他终被处以“党内警告”。

1986年春,项南离开了福建省委书记的岗位。

关于是否处分项南,中央曾有不同意见,但不同意给予处分的意见未被接纳。

返回北京后,项南创办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民间扶贫团体——中国扶贫基金会。

1997年11月10日,项南在北京逝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第__周年华诞,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中华民族所有公民都要谨记的日子;我们的美丽新中国,能够拥有如今这个和谐美好的生活,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努力,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如今这个新中国。

在2021年九月一日这一天,备受全国中小学生关注的《开学第一课》终于开播了,我们通过观看这个节目,可以了解到很多的道理与精神,不仅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更多值得学习的先进精神,也丰富了我们的个人阅历,对我们的未来人生,今后的学习发展,立下一个坚定又值得追求的目标,从而让我们在未来的求学道路上,越来越好,一步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2021年的《开学第一课》与我们的党__岁生日迎上了,我们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一定要了解到《开学第一课》对我们中小学生的重要性,感悟《开学第一课》节目中,给我们带来的各个悲壮又励志的故事精神,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内在,坚定自身的爱国之心。祖国的发展历经无数艰辛,先辈未来建设美丽新中国,付出了自己的心血月汗水。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我们也必将承担起祖国交给我们的重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一起扛起历史交予我们的使命,挺起腰杆,肆意在青春的岁月之中,展现出属于我们未来接班人的青春风采。我们要有坚定的爱国之心,时时维护我们国家的荣誉,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出我们对祖国母亲真挚的爱护之心。

《开学第一课》每年都会播出,但它永远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值得学习的事迹与精神,在观看这些事迹的时候,为我们的未来成长提供足够的养分,去继续坚定顽强的成长学习,为实现美丽新中国,打下坚定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八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观后感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九·一八无疑是轰动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日子。77年前的九月18日,已经成为我们历史书上无法删去的必学内容。现在的我们只会麻木地在考卷上一遍一遍的填着九一八事件,甚至有些人还无法填出这三个数字。

七十七年离我们似乎已经太过遥远,所以真的也无法去感同身受当时战争的激烈与中国人民的愤懑。可是只要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到这段视频,深入了解这件事情之后,或多或少还是会有些感触的。

那时的中国并不缺少英雄,比如黄显声,可得来的还是战争失败的结果,国力衰弱的评价。到底为何会走到如此境况,我始终也找不到能够说服自己的答案。

谁都有一颗爱国的心,我也不例外。看到那些的国人那般尽力却还是以失败告终,心里始终不是滋味。我想不通为何中国如此努力,载入史册的却是这样的战绩。难道真的只能用政治腐败,国力衰弱这些道理来搪塞吗?

中国确实有一段充满血腥,无比懦弱的历史,但是我们不应该以此为耻,而要以此为警戒。我会为振兴中华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哪怕我能付出的只是一颗爱国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2021年已经过去大半了,我们结束开心的暑假,正式开始我们的新一段学习生活。在九月一日这一天,我们从小看到大的开学第一课又准时开播了,作为从小看开学第一课的忠实观众,我自然不会错过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播出。

在九月一日这一天晚上,我就早早跟爸爸妈妈吃完晚饭,坐在电视机前静静等待着开学第一课的播出。当八点一到,伴随着开学第一课优美的主题曲响起,我最喜欢的主持人撒贝宁,用他那清脆响亮的嗓音给我们介绍其今晚开学第一课的整体流程,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给我们讲述了在征服星辰大海的路途上,是理想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激励我们在人生的赛场上奋力拼搏!

看完今晚的开学第一课我感触良多,我们敬爱的祖国,能过发展到如今这么强大,离不开各岗各业的人们不断努力奋斗,正式因为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才能有如今的幸福生活。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奔赴他国征战的奥运健儿们,就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我们的祖国获得了38金/32银/18铜总共88枚奖牌的好成绩。

正是因为他们怀着为祖国争光的决心,不断努力训练,最终才能在赛场上突破自我,以顽强的决心取得最后的胜利,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一定要学习他们这种顽强拼搏的奥运精神,无私为国的爱国精神,用理想之火,照亮我们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开学第一课学生观后感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和朝霞一起升起,和太阳一起升起,鲜红的国旗在庄严的歌声中升起。这是一个民族高昂的头颅,这是一个巨人举起熊熊的火炬。”

看着五星红旗,我的心情像大海的波涛起伏不平。又都少革命烈士流干了最后一滴血。孙津川、刘胡兰、江姐、董存瑞……不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吗?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牺牲了,他们的血染红了旗帜,摇醒了沉睡中的“雄狮”;中国人民不甘在被三座大山压迫,奋起斗争了。

在五星红旗飘扬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祖国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国民经济的创世纪录飞跃;科学技术的惊人进步;南极考察站的建立;奥运年会上的金牌……五星红旗在高高飘扬,他穿破历史的厚墙,放出耀眼的光芒,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仰望着鲜艳的国旗,我清楚的意识到,把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锦绣前程。但要达到这美好的境界,一定还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这一切都将由我们挑战,去承担。祖国,请放心,我们会让你更强大。

我爱国旗,爱我们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全国教师发展大会观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860 字

+ 加入清单

十月份,初登讲台的我参加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并进行了现场观摩。这次的教学观摩,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学到了很多。

1、举例的艺术。

在大专的教课过程中,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注意例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非常重要。自己是教经济学的,对于某一问题,需要举例说明。举什么样的例子能说明问题,这很重要。有一个英语老师,对班上调皮的男生说到:大家喜欢打游戏吗?如果英语学的不好,你就看不懂游戏叫你下一步该做什么。这使我明白了,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举学生生活当中的例子,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2、启发式教育。

在讲课的时候,怎样组织语言,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教学也极为重要。一个语文老师讲的故事:一只小羊在河边喝水,狼出现了,同学想象一下羊会怎么样?会被吃掉,还是会逃跑?将故事的结局交给学生去想去讨论。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不是自己讲多少,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想,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3、欲速则不达。

教师站在讲台上,都怕自己讲的知识太少,学生没有吃饱。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所讲内容的多少,还是要有所把握。我自己一站在讲台上,就想把自己知道的全部讲出来,而忽略了语言的速度,整堂课几乎没有停顿。这让学生一下子很难消化。所以,不管心情是多么急迫,都要有话慢慢说。

4、巧用课件。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在学校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那些课程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我认为应该根据所讲课程的内容来确定。例如:物理上的震动,数学当中的极限,这些抽象的知识,在多媒体当中,应用动态效果来讲解,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明白和了解。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今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巧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这次教学观摩,我从同事的身上学到很多,相比之下,也看到了很多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年轻教师,在教学方面经验不够丰富,还应向老教师多学习、多交流、多探讨,尽快的提高自己,为办好E大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观后感

全文共 1637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电视台在一套综合频道晚间的黄金时间段“魅力纪录”隆重推出《苦难辉煌》这部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总共12集,在播放期间的我都推掉了所有的宴请与繁杂事情,每天晚上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苦难辉煌》。以下是我观后这部纪录片后的心得体会:

一、《苦难辉煌》是一部怎么样的纪录片

《苦难辉煌》纪录片根据著名作家金一南同名著作改编,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防大学、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联合摄制。该纪录片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初期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描述了我们党和军队早年的革命史,围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

《苦难辉煌》多角度、宽视野、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征程,重点刻画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中国共产党的这两次历史性转变。该片首次披露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影像史料,真实还原了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中的一个个历史场景,回答了在救亡与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紧迫历史使命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方法各条道路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

二、观后《苦难辉煌》能感悟那一份厚重、一份悲壮、一种精神、一种辉煌

《苦难辉煌》的多维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征程和革命精神;重点刻画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两次历史性转变。虽然只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历史的一个阶段,但“看似写历史,实则写今天,看似问过去,实则问未来”。回答了1840年以来,救亡与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紧迫历史使命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方法试过了,各条道路走过了,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它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党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倍尝艰辛而愈加成熟的高贵品格;看到的是这个党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砥砺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智慧,积聚自己的力量,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坚强意志。高扬的是共产党为广大人民群利益而奋斗的精神旗帜,鼓荡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苦难辉煌》以其全新的视角、鲜活的语言、激越的精神、深邃的思想把那段错综复杂、变革深刻、波澜壮阔的沧桑历史生动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观看振憾电视画面的同时,更多地能感悟那一份厚重、一份悲壮、一种精神、一种辉煌。

三、观看《苦难辉煌》纪录片给我的感想

观看《苦难辉煌》就是就能通过电视画面看中国的苦难史,看中国的辉煌历史。我们触摸的是厚重的中国历史,思考的是中国的未来。

在和平和发展作为主旋律的今天,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实际中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我们前面并没有一条洒满鲜花的道路需要踏过一片片荆棘,迈过一道道门槛,甚至是前人从未遇见过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依然是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而作为一名普通干部,我们要牢记革命先辈的教诲,传承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继承他们的信仰,完成他们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作为一名党员,在今后的工作,我最重要的是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去工作,增加为群众服务意识。

苦难之后是辉煌,不经历苦难,哪里来辉煌?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健康向上地生活着,因为我们降生在和平年代,因为我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大环境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努力吧!青年!向上吧,青年!

以上就是我观看纪录片《苦难辉煌》的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央视开学第一课“奋斗成就梦想”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2022年新的学期已经到来,期待已久开学第一课如期而来,同时也是我们开学前必看的一期节目,而开学第一课创办的初衷在于指导教育全国中小学生,随着每年的播出以及节目主题带来的影响,开学第一课的意义更加深远,让人感触颇深。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奋斗成就梦想,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代,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将属于我们。同时作为中小学生的我们是每年开学前必定学习的一门课程之一,也可以说是我们为今后早点进入学习状态而做好准备。所以每年的这期《开学第一课》让观看过的我们,内心甚是感慨万千。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同时也是国家精心培养的花朵,为此每一年的开学第一课节目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这一门课程里蕴含了许许多多关于祖国上一些辉煌的英雄事迹,对于这种爱国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新学期的到来,意味着大家站在了个新的起点,也意味着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大家要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不轻易说放弃,勇敢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吧!

所以,观看这期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能让我们内心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当下我们主要的任务便是不断学习和努力的成长,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加有意义,或许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份微薄的之力。我们能够拥有如今这个美好的生活,正是因为有这些《开学第一课》展示的先辈们,用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求回报的思想境界,才能创造出这个人人赞颂的新中国,成为如今世界上谁都不容小觑的强大新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最新纪录片《英雄之城》观后感感悟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仍处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是基层联防联控的关键期,基层党员面对疫情更应该冲锋在前,为基层防疫工作做好保障,成为全面防控的坚强后盾。

第一、战“疫”必须要全力以赴。无论还是机关,还是,首在由上而下凝聚一股抗“疫”向心力,而不是表面敷衍。必须要切实将每一个细节落实到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关系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和社会繁荣发展,战疫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与地方都要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领导,接受党的指挥,并在一线积极作为,为群众测量体温,进行相关材料报备。

二、战“疫”必须要积极主动。越是艰难越向前,动员广大党员以疫情为“集结号”,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逆行而上,冲锋在前。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扎实做好强堡垒、励尖兵、聚先锋的工作,让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让一枚枚闪亮的党徽在战“疫”一线熠熠生辉,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从积极落实,点滴做起,在抗“疫”斗争中有杰出表现的积极分子,党性坚定的奉献者,可以优先予以转正之机会。并大力宣传先锋党员事迹,发动党员主动性与能动性。

新型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从疫情出现到现在,虽然被感染的人数还有可能继续增加,当前时期作为打赢疫情防疫战的关键时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各党支部成员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斗,持续发力,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政治担当和“硬核”的作风本领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群众一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好像眨眼间,我们愉快的暑假生活就这么悄悄的结束了,随着九月步步到来,我们又将要迈入学堂学习的生涯之中。在九月一日这一天 ,除了开学这一大事外,备受关注的2022年《开学第一课》也在这一天播出了。

2022年《开学第一课》主题是:____________,作为一档开播十几年的公益节目,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会根据时下的环境,给我们带来新奇的节目与故事。让我们这些中小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各个故事节目,拓展个人视野,开拓个人见识,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牢固的基础,定下一个高远的目标。

身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一定要将学习视为己身最重要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只有掌握知识,才能在今后的的社会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才能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2年《开学第一课》给我们讲述了很多感人而精彩的故事,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青春照亮未来的道路,用我们旺盛的精力,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为祖国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