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镇作文800字精选12篇

导语:临着春风的沐浴,迎着春泥的气息,感受春天的美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春天的优秀作文,欢迎查阅。

浏览

5268

作文

158

篇1:游玩窑湾古镇作文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早上,爸爸早早地就把我叫醒了,我睁着朦胧的睡眼问道:“干嘛呀?人家正睡觉呢!”“今天我们去窑湾古镇……”“什么?”我刚听到“古镇”两个字,就睡意全消,“真的去古镇玩吗?”“那当然了,我什么时候骗过你啊!”我立刻起身穿好衣服。吃过早饭之后,我们一家六口经过一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来到了窑湾古镇。

窑湾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位于京杭大运河和骆马湖交汇处。频发的山洪挟裹而来的大量泥沙成了烧制陶器的最佳材料,于是用泥土烧制砖瓦就成了当地人谋生的重要手段,由于地处京杭大运河拐弯处,故名“窑湾”。窑湾古镇有吴家大院、赵信隆酱园店、窑湾民族史话馆、文革记忆馆、大清邮局、窑湾典当博物馆。

进入窑湾古镇风景区,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炮楼,我们随着人群挤了半天才挤上炮楼。又挤了好长时间,才挤到用铜制做的古人和炮之间,我还和它们留影纪念呢!我和爸爸沿着河边走到一座咖啡馆前边,看见了小毛驴、黄包车,还有古时候新娘出嫁时才坐的轿子,特别漂亮。古镇的街道上非常热闹,人山人海,道路的两边有各种小吃、饰品、纪念品、琳琅满目,几百米的街道逛了一两个小时才逛完。

景点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赵信隆酱园店。满院子的大缸散发出一股很浓的酱香味儿。在我们拍照的时候,我随口说了一句:这不就是酱油吗!旁边一位工人师傅听到了,马上说道:“这不是酱油,是我们当地的一种特产:甜油。它类似于酱油又不同于酱油……”还有绿豆烧,刚开始看到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绿豆做的点心呢,问了以后才知道是当地的一种酒,当年乾隆皇帝游江南的时候喝了后,感觉像是绿豆烧出来的,所以叫“绿豆烧”,其实里面一颗绿豆都没有。这里的东西并不贵,云片糕、小炸鱼都很棒,糖葫芦也蛮有特色的,这里的人很朴实,服务态度也很好,我们买了一些甜油、绿豆烧、云片糕等特产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大家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到这个当年非常繁华的运河古镇来看一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塘栖古镇游感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阳春三月,细雨霏霏,踩着略有苔藓的青石板,环顾着四周古色古香的老式房屋,还有那闻名遐迩的京杭大运河和横跨河上的广济桥,一幅中国“水墨画”呈现在了我的眼前!这,就是位于杭州北郊的塘栖古镇

漫步于古镇,空气中弥漫着陌生又熟悉的气息,沁人心脾。运河两岸的柳树倾斜着身子,以河为镜,梳理着新装,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游客;鸟儿欢快地扑腾着翅膀,在天空引吭高歌,唱着一曲欢迎词;蝴蝶煽动着彩衣,也赶来加入这春的盛宴,为热闹的古镇增添一份美丽!

我缓缓地踱步上桥,眼前一望无际的京杭大运河,时而平静如水,时而微波荡漾,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闪着金光……恍惚间,我似乎乘着历史的长河,回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眼前出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奋力开挖运河的壮观场景。在没有先进设备的年代,我们的先辈们那一铲铲、一锹锹,磨出了多少鲜血,汗水浸透了多少衣衫,才开挖出了这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为古代交通的便利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我不禁为我们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先辈们竖起了大拇指!

继续走到桥中央,回首一探这坚固质朴的七拱桥。据介绍,这座桥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石栏板虽是素面,却烙着深深的历史痕迹。桥上共有64根望柱,四角望柱上雕刻着覆莲,栩栩如生。广济桥沟通了运河两岸,似长虹卧波,造型秀丽,成为历史沧桑的真实见证,连同江南的富庶、繁盛,和着桨声、船夫号子声写进了京杭大运河500年的兴旺漕运史中。我再次为前人的智慧与力量所折服!

因为广济桥位于古镇中央,所以走到桥顶,可以看到小镇全貌。运河两岸人来熙往,一排排的商铺前各色本地特产玲琅满目。勤劳的小镇人早早就开门迎客,铺前人头攒动。此刻,叫卖声、讨价还加声、欢笑声充斥着狭小却温馨的小镇。时不时迎面走来几个孩童,手举着糖画、冰糖葫芦,高兴地舔了又舔……

欣赏着这幅祖国锦绣河山中的“水墨画”一景,我为我生在这样优秀的民族而自豪,我为我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点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镇一日游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东汉名士严子陵曾这样赞叹龙门的美景,古镇因此得名。又是一年五一假期,我和妈妈跟随牛通社小们一起去期待已久的龙门古镇游玩。

我们到达了古镇,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块历经千年风霜的巨石,上面长满青苔,但是还清晰地刻着两个大大的字“龍门”。听导游介绍,龙门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有更深的文化概念。原来龙门90%以上的村民都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难怪叫“千年古镇”呢!

穿过古老的街道,走在狭窄的小巷里,地面是用拳头大小的鹅卵石铺成的,小巷七拐八弯,横竖交错,窄的地方我的手臂都不能伸直呢,我们一边听着解说,一边紧跟着导游,很怕在这“迷宫”里迷路。除了街道,古建筑的墙壁也十分奇特,是较大些的鹅卵石堆积而成,别看它有些破破烂烂,但也排列的整整齐齐,看起来很舒服。上面的门比现代的门要小很多,我猜想要是姚明来了,得蹲着进去呢!小巷里有很多店铺,卖着各种龙门美食。有香喷喷的“孙权面筋”,甜津津的米酒,有脆生生的薄饼,还有充满大自然气息的笋干,到处都是,阵阵香味窜入我的鼻孔,简直让人垂涎三尺呀!店主那响亮的吆喝声吸引着来来往往的游客,这声音好像把我带到久远的历史中:穿着长衫的孙家后人在这条古道上来来往往……

接下来,我们先后参观了孙氏宗祠、思源堂、诚德堂,还参加了有趣的“插秧苗”游戏,尝过了美味的“牛锅”。感到真的不虚此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龙门古镇的精华——孙氏大宗。孙氏大宗由孙氏宗祠、明前园戏台及广场组成,面积庞大,建筑雄伟,广场上的戏台非常高大,上面有演员唱着具有当地特色的戏曲。孙氏宗祠旁边有一个天子堂,里面不仅有孙权的塑像,三面墙上还有精美的壁画,导游津津有味地给我们讲述着历史故事。

不知不觉到了下午时分,该返程了。看一眼,小朋友的脸,被太阳晒得像红红的花儿一样,看一眼红红的花儿,那是小朋友的脸。我们也成了古镇美丽的风景线!美丽的龙门古镇,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江南古镇游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我有幸参加了由常州市摄影家协会组织的“青少年摄影夏令营”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奔赴浙江南浔、西塘、乌镇三个古镇,进行以“江南水乡”为主题的摄影创作。一直生活在繁华的都市的我,来到江南古镇,看到那么多的老房子,那么古老的小桥、青石板路等,我有着说不出的兴奋,不时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下古镇的这些美丽景色。南浔是我们首先到达的地方。这里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三十年代在国内外摄影界纵横驰骋的摄影家刘旭沧先生就是南浔人。一条河流穿镇而过,河面上一座桥接着一座桥。

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小莲庄、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我们漫步在河边的老街上,老街的房屋、古老的石桥,都成了我捕捉的对象。转悠转悠,我们来到了小莲庄。小莲庄是清光禄大夫刘镛的庄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里面有扇亭、石牌坊、假山、竹林等,还有一个大池塘,莲藕满塘。啊!一朵朵荷花、一株株莲蓬已经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丛中冒出来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都开放了,有的已是大莲蓬了。

我迫不及待地举起照相机“咔嚓-咔嚓”一口气拍了好几张。第二站是西塘。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西塘的最大特点是镇中间临河的街道都是廊棚,总长有近千米,几乎能与颐和园的长廊相媲美。在西塘旅游,雨天不会淋雨,晴天太阳也晒不到。可惜由于我去之前没有好好地了解一下那里的人文景观,所以拍的照片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这一个特色。

不过,我拍到了西塘古镇清新、雅致的晨景,还是不虚此行。最后一个旅游地是乌镇。与其他两镇相比,乌镇有着更多、更深厚的文化气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就是乌镇,他的作品《林家铺子》描绘的就是这个千年古镇。在这里,我拍了很多具有乌镇特点的照片,如乌镇入口处的仿生群雕、蚕花船、逢源酒楼、小桥流水、人家……你还想知道更多的古镇内容吗?快来找我吧,我会详细地告诉你,并且给你看我拍的照片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游沙湾古镇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身处大城市,随着生活的现代化,大多数人渐渐开始追求淳朴安宁、远离喧嚣的自然生活,不知不觉间便对充满高声叫卖的小贩、拥挤嘈杂的人群的大街小巷产生了隔阂。但其实,回过头来,当你再一次置身于寻常巷陌时,也许会有一种久违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令你沉醉其中。

这一次的春游实践活动,地点就在这样一个地方——沙湾古镇

走进沙湾古镇,单坐在一个地方,是无法感受到太多的。想要真正融入到整个古镇的氛围里,去感受那种过去风尘仆仆的人们所留下的生活气息,必须走起来。

当你穿行在沙湾古镇纵横交织的小巷、胡同中时,你可以从脚下、身旁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里感受到这个古镇所蕴含的最强烈,也是最淡泊的气息。你仿佛穿行在以前的胡同里,四周的寂静反而更让你联想着各式的嘈杂,诸如卖小吃的、耍杂技的,甚或放学归家相互追逐游戏的……这些声音,这些人,都是一种符号,紧密地与沙湾古镇融为一体。你可以不管目的地,任意地在密密麻麻的街巷里走着;你的脚与古老的砖瓦交流,你的眼与秀丽的花草交流,你的耳与啼鸣的鸟兽交流,你的心与风尘仆仆的气息交流……

在这种可以令人全身放松下来的环境里,你若累了尽可以在一家小店坐下。来一碗清爽滑嫩、甜而不腻的双皮奶,让醇香在口齿间流连,如涓涓的溪流在河谷之中淌着,久久不去;也可以来一两盘特色的小菜,或招牌主打的主食,拿着筷子一口一口,有咸有淡,有滋有味。这些小吃中,都蕴含着美食制作者的无限智慧,和他们对传承经典美食的责任与信念。我们一口下去,可以吃到很多。

有人喜欢贴近自然、尽情享受、能放松自己的惬意生活;而有人喜欢节奏迅猛、来势如潮、不断挑战自我的充实生活。可你能想象吗?这两种生活完全能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沙湾古镇就是这样一个集二者于一身的地方。

人们既能在沙湾古镇品尝美食,扑扇着扇子,坐在院前,轻松自在地与邻人攀谈;也能不时地忙碌,挑战自己,不断地充实、升华自己的生活。所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沙湾古镇,的确经历了上百年历史,而且最终找出了属于自己的最好生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南浔古镇游记作文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初三,我们一家三个离开了湖州,踏上了南浔之路.

一出南浔的汽车站,就感觉到了浓浓的商业气息,宽阔的马路,热闹的商铺,没有半点的古镇气息,路边停着许多的三轮黄包车,这就是南浔的"的士"了.坐上三轮车,车主说了,真正的古镇还在前面呢,周围是新的南浔住宅商业区.哦,原来如此啊.

老老远就看到了一座很高很大的石头牌坊,上面写着就是古镇南浔了,本打算在古镇里找个住宿的,但是寻了很久发现好多的商铺都还关门休业要等到大年初八才营业,并听这里的人说,古镇里面的住宿是不多的,还是到古镇外去找吧.

在古镇的附近找好住宿,稍微休息片刻,我们就漫步在古镇之中了,那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古镇上人烟稀少,非常的清静,走在一方方石块铺出的小路上,傍着一条小河流伫立着一排排的雕花木楼房,也许是年代久远,也许是被风雨的侵蚀,木头上面的油漆已经所剩无几了,露出的略带浅棕色的木面.每走一段,就有一座小石桥,真所谓,小桥流水人家,一切尽收眼底.

儿子既新奇又很羡慕地抚摸着那一根根的亭柱,一扇扇的雕花木门,而我和老公则是重温当年我们这里的人家,其实我们这里也是江南水乡,所有的建筑格局和南浔的古镇是几乎一样的,后来时光的变迁,加上了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把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一些老的深宅大院都给拆除了,我家的老房子也一样惨遭不幸.儿子无不感叹可惜啊.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路上的人也更加少了,小河两边的灯都开出来了,漫步在这幽静的小路上,才感觉到古镇的那种特色.在河边一"沈家人"的小饭店前,我们坐了下来,点了几个南浔的特色菜肴,邻桌坐着一三十不到的男子,旁边一大大的类似登山行囊,一问原来是从温州徒步而行到南浔的,晚上就在野外搭个帐篷,顺路还去了西塘玩了几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能一人徒步旅游者,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毅力,如此这般的举动,确实让人敬佩.

夜晚的天空上挂着一弯新月,虽然已经是入春了,但是春寒料峭,阵阵晚风吹来,穿着单薄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夜深人静,小小的石路上只有我们三个在漫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塘栖古镇作文800字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难得一家能出去旅行。天气不错,虽说太阳正晴,可俨然是如冬季暖阳铺盖在身上的感觉,那慵懒的惬意,真好,正适合出游的心境——远离城市的喧嚣,踏入一片心灵的净土,享受一回六根清净的境界。

“到了,到了!”我大喊着!是呀,见惯了高楼林立,谁人见得那白墙黑瓦,心头不怦然一跳呢?亦是对历史的敬仰吧!

塘栖游——广济桥

在未去塘栖之前,就久闻大名了。广济桥俗称长桥,伫立于京杭大运河之上,如长虹卧波,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从桥下拾级而上,感觉像是在爬山,走到桥顶,可以看到古镇的全貌。据说桥建于唐宝历至林得年间。

驻足于广济桥之上,我久久地陶醉着,“这就是历史呀!这就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文明啊!”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广济桥的沧海桑田,看到了当年江南之富庶、繁盛,亦看到了那和着桨声的船夫!这是我们的骄傲呀!

塘栖游——“下雨淋不着”

从三条半弄出来,沿着市新街继续往南走,穿过八字桥,就到了市南街。街上的房子挑出一片黑瓦,形成走廊,这就是所谓的“廊檐头”。旧时塘栖的廊檐基本上遍布了全镇除水北外的所有街道,其最大特色是夏天不用戴草帽、撑阳伞,下雨不用穿套鞋、撑雨伞。更绝的是,连不少桥上都盖有顶棚。怪不得丰子恺曾在《塘栖》里写道:“塘栖镇上落雨,淋勿着”。如今的塘栖,仅在市南街可依稀看到点滴昔日塘栖廊檐的影子了。

塘栖游——塘栖小吃

来到塘栖古镇,足能饱饱自己的口福,在塘栖,几乎每隔几家就是一个卖当地特色小吃的店铺。

麦芽糖、臭豆腐、生煎包、细沙羊尾、蜂蜜青梅、各种糕点等等。提及糕点,塘栖的糕点可真能称上一绝!老刀、朱一堂、法根,这些糕点店在塘栖当地也是颇有名气的。绿豆糕,纯绿豆打造;橘红糕,让老爸老妈想起了儿时的味道;麻酥糖,芝麻香啊……

一圈优哉游哉地逛下来,嘴巴里含着麦芽糖,手里拿着生煎包,一个吃货在这里找到了幸福。

塘栖古镇,一个收获岁月硕果的江南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黄姚古镇游记作文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黄姚古镇如同一本千年的诗集,被人遗忘在图书馆僻静的书架上,当人们不经意地走过,翻开这美丽的篇章,立即就会被它古朴而优雅的格调征服。”今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就来到了这素有“梦境家园”之称的黄姚古镇。

黄姚古镇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厚重,烟雨中的黄姚,古朴而清新、庄重而蕴藉,就像是深山里一首清丽的小诗。进入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随处可见,参天的古榕,清澈的泉水,黄墙黑瓦的民居都见证了古镇的悠久历史。在黄姚古镇,你每移一步都能让感受到古镇惜日的繁华,一种坚实、古朴、清凉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悠闲、清静、自得是古镇生活的特色。清清的溪水在古镇里穿流,喀斯特地貌给予了古镇天设地造的美妙景观,使这有着近千年的故镇更加古味十足。溪流边一片片天然的石平台供人们洗衣取水。古镇里形态各异的岩石随处可见,石蛇、石蝙蝠等造型栩栩如生。突然,我大叫一声:“妈妈,我踩到了一条鱼了!”妈妈闻声一看,只见历经千百年风雨仍泛着青光的青石板路上,有一尾三尺长的鱼形石,有如在凝固的溪流翻滚。我兴奋地又踩又跳,想沾上一点鲤鱼越龙门的喜气。

来到田螺山前,只见溪流涓涓,溪上小桥,连绵拱形,远远看去,就像古罗马的引水渠;溪岸上,有一棵古榕,庞大的躯干伸向小溪,从空中垂下缕缕气根,根根扎向水面。从一排过河的垫脚石上走过,惊起知春的水鸭两三只。水上的树、水面的鸭、水上的桥,与倒影、现实、虚幻,在浅浅一溪如银般的水面上连为一体。

最后,我们来到了古戏台。这是一座飞檐翘角的亭阁式建筑,基脚是用大青石板镶嵌,戏台上用8根木柱托梁,梁柱雕龙画凤,图案精美。推开斑驳古旧的木门,站在古戏台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我仿佛听到了咿呀的曲子,仿佛看到台下熙熙壤攘的看客和戏台上表演的演员……

如今,这个处于深闺的古镇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港剧《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让她名声鹊起,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更把这座千年古镇推向了世界。

置身于黄姚古镇中,我仿佛走在世间的香格里拉,走在人间仙境,梦中的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南浔古镇游记作文800字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游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可见南浔之富庶和文化底蕴之深厚。古人又云:“一个清政府,不如南浔半个镇。”这更强调了南浔的荣华富贵。这不,国庆期间,我和爸爸慕名前去参观。

我们走进了南浔古镇公园,导游姐姐告诉我们,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黄金狗”的说法。“象”是指家里有一千万银两以上的世家,如刘家、张家、顾家和庞家;“牛”是指家里有一千万银两以下、一百万银两以上的世家;“狗”是指家里有一百万银两以下、五十万银两以下的世家。实际上,“八”和“七十二”并不是准确数字,“牛”和“狗”的数量远不止这些,这不禁让我们感叹,南浔“一个清政府,不如南浔半个镇”的名号并非徒有虚名!

我们先去刘家参观。沿途有许多有趣的景象:脖子上系着细绳的随时准备捕鱼的鸬鹚,手臂般粗的毛笔,东西合璧的小楼……

我们到了刘家的度假村——小莲庄。现在到秋天了,那里的荷花竟然还没有凋谢,还是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呢!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座约10米高的假山,导游姐姐告诉我们,那就是整个南浔镇的最高峰!“真的吗?!”我着实被吓了一跳,在我的印象中,村落里都会有高高的山峰啊。原来南浔处在平原地带,这10米高的山就已经是最高峰了。我们在假山里玩迷宫游戏,我差点迷了路,幸亏有指南针,它救了我一命。

参观完刘家后,我们到了张家。张家的玻璃雕、木雕和砖雕都非常精美。当我们经过张家的乐厅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乐厅门前有两颗高大的广玉兰树,其中一棵树上有一个蜜蜂蜂巢,一只马蜂想到蜂巢里大吃大喝,蜜蜂们出来迎战,每当马蜂进攻时,蜜蜂就飞起来防守,马蜂无机可趁,悻悻地走了。小蜜蜂真是好样的!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顾家开了一个基金会专门帮助贫困学生,“真是善良的人啊!”我在心里夸他们;庞家虽然还在修理,但很快就会竣工,给工人哥哥姐姐们点赞!

南浔真是个好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凤凰古镇

全文共 755 字

+ 加入清单

7月5日早,我们驱车从张家界经芙蓉镇、古丈、吉首赴湘西著名古城——凤凰古镇。历五个多小时,下午2点左右到达,宿早已预定好的“千里长河”宾馆。

沿沱江两岸,挤满了大大小小的客栈饭店,全是五六层的袖珍木楼,木柱木墙木地板,古香古色,面江而立,屋檐高挑,悬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因处于黄金地段,且正是旅游旺季,家家都是“游客满堂、一室难求”。

出宾馆大堂,向下七八个台阶,就是沱江边。沱江水清澈洁净,江面不宽,不足百米,水深及胸。不太长的一段江面上,横跨着“风雨桥”、“金水桥”、“凤凰大桥”、“虹桥”,还有几座木质便桥,更可以沿着江中的两行水泥墩过江——当地人称之为“跳岩”——过江非常方便。前几天,凤凰遭遇特大降雨,沱江洪水冲毁了几座木桥,如今也已修缮如昔,只是江边吊脚楼的木柱上、公路桥的水泥桥墩上还能依稀见到洪水肆虐的痕迹。

在宾馆睡到近17点,太阳已不那么灼人,我们沿江上便桥到对岸古城区“逛街”。踏上江岸,就是古城墙,礅厚的墙体、巨大的石块彰显出古城坚不可摧的稳固。城墙上下所有的通道上,兜售花环、水果、小工艺品的小贩,出租土家族苗族服装——留影用——的中年妇女,举着小旗的导游,带着红黄帽子的游客……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把不太宽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看见一群身佩苗族少女全套银饰的模特迎面走来,没等我取出傻瓜相机,她们已擦肩而过,走得看不见了。城内街巷纵横,石板路,木板房,白墙黛瓦,挑角飞檐,卖银饰、姜糖、擂茶、山货等等的店铺鳞次栉比,挤挤挨挨。最搞笑的是看见一个“斗腐倌香豆腐”店,门上一副对联曰,“吃香豆腐健康长寿,在此留影升官发财”,卖的豆腐的确好吃。想来我必定会“健康长寿”的,因为我吃了两份香豆腐呢;姥姥也在那儿留了影,只不过她老人家已退休多年,本来就已经是家里的最高领导了,还能再咋样“升官发财”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丽江古镇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西安七月的热浪灼得人只能呆在空调房里眼睁睁看着美好的暑假一天天流逝,我们决定去那彩云之南的丽江古镇避暑。

旅行的意义便是“在路上”,于是我们驱车前往,途径乐山、昆明、大理,最后到达丽江。

到丽江的路上,下起了蒙蒙细雨,这雨不像北方夏天的暴雨,这雨是轻柔的,带着彩云之南特有的浪漫气息,与雨伴生的是朦胧的雾,笼在山上,与云交织在一起。我们驶进云雾,能见度非常低,看不见前方的路,只能靠雾灯缓慢前行。再看山下,原来清晰可见的村落消失在云雾中。这云雾像是气态、又像液态,包裹着车子,在窗上凝结成晶莹的露珠。

不久,雨停了,太阳再次出现,几束阳光照射进来,为我们驱散云雾,前路又变得清晰了。

到了丽江,当然要住有地域特色的民宿。

斑驳的墙壁,青色的砖瓦,仿佛在诉说着古镇的历史渊源,溪水流过古镇,带着古镇的柔情流向远方。每间房间都有自己的特色,都如每个来丽江的人一样,怀揣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到云南如果不去体验下当地的美食那可就是白来了。我们走进美食街,一家家不大的小吃店诱惑我们驻足。各种各样的虫子在沸腾的油锅中翻滚,发出勾人的香气,当地有“蝗虫蚂蚱下酒菜”的吃虫文化,对于我这种吃货当然要来一份。金黄的外皮和绯红的辣椒交融在一起,仿佛在说“我很好吃”。将炸好的虫放入口中,酥脆的外皮已经护不住里面的嫩肉,肉的鲜香在口中炸开,随之迸发的是辣椒与孜然的的香味。

如果不敢吃虫子,云南米线也是享誉全国,我们当然也不能错过,洁白的米线和金黄的汤汁在碗中混合,烫人的热气仍不能驱散味蕾的渴望。米线与面不同,米线是水稻做的,在口感上更加软糯,米香味与汤的鲜味交织在一起,升华了这碗米线,一碗下肚,身心已经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吃饱喝足爬上石阶,此时住所附近已然黯淡,而商业街还闪耀着灯火。虽然古镇沾了些烟火气,但依旧能吹散人心中的烦闷,依旧能净化人们的心灵。这青山绿水,这丽江古镇,一定是所有来过的人最美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南浔古镇游记作文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去江南旅游,游览了浙江的南浔古镇。此镇位于浙江北部,毗邻江苏,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游览此古镇,能体验到浓郁的古代文化和古老的建筑艺术。

走进南浔古镇,你会看到古迹众多,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 。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有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独具江南风情的明清古建筑群。真可谓石桥粉墙乌瓦,小桥流水人家;中西合璧佳景,绮丽风光俱佳。

步入了小莲庄。便见园内绿枝繁茂,各类建筑别树一帜,内外两园风貌各异。外园是一占地十余亩的荷花池,因其形似挂瓢,人们称之为“挂瓢池”;漫步池畔,风荷袅袅,顿感觉心静气爽。沿池碑刻长廊曲径蜿蜒,留有不少名人佳作。池畔掩映的西洋建筑“东升阁”,则给人一种异国风情之味。那“净香诗窟”构思独特,厅内房顶一呈升状,一现斗状, 故称“升斗厅”。随后又来到扇亭、退修小榭、掩醉轩、养性德斋等景点,但见这些古建筑不但设计独特,且还各有出典。

最具特色的景点要数“嘉业藏书楼”了,此楼缘于末代皇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的九龙金匾而得名, 整个建筑呈中西合壁风格。进入正门,只见左边是一荷叶形的莲池,沿池环绕着由太湖石堆垒而成形似12生肖的假山。最引人逗趣的是那3米多高的“啸石”,上前凑近石上小孔,使劲一吹,便如虎啸般声振全园,游人纷纷上前,欲欲而试。藏书楼为回廊式的两层楼房,中间的大天井如同一个大球场,四边由7间两进和左右厢房组成,共有书库52间。此楼创始人为刘镛之孙刘承干,历时20年费银30万两所造,藏书60万卷。刘还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刻书200余种。这些藏书和雕版现在已捐给国家,成了国家文化宝库中珍贵藏品。

南浔古镇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仅宋、明、清三朝统计,有进士41名、京官56名、州县官57名。近、现代在全国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有80多名。

游南浔古镇,收获颇丰,很多游客感叹:到此一游,不虚此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