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峡好人影评长镜头(汇编4篇)

导语:十多年来,内蒙古包头的文光军夫妇先后资助了16位学生。2024年,他们的大儿子因病去世,悲痛之余,他们决定将15万元理赔款全部资助贫困学生。如今,老两口继续用退休工资资助学生:“孩子们一天一天都在进步,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最高兴的事。”下面是开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浏览

3746

作文

4

篇1:三峡好人观后感

全文共 4775 字

+ 加入清单

诗人西川敏感到影片在告诉我们一些关于故里的事情。"这个故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个噪音都是故里,每一句骂人的话都是故里。"的确,影片细致地展现了一个正在被拆迁的故里,它的被拆迁状态(废墟状态)触目惊心,但我总觉得这个被拆迁的故里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所谓故里即"某人在此出生并从小生活在此的地方".影片中的这个地方即"三峡",具体而言指奉节一带。影片中的故里缺少那在此出生并从小生活在此的"某人".也许,你可以说,韩三明的妻子和那些本地船工、拆迁工就是这个"某人",但他们与故里的关系,尤其是与正在被拆迁的故里的关系在影片中空缺(故事的两个主人公都是外乡人)。一个没有"故里人"在其中的"故里"乃是一个没有灵魂、没有血肉、没有疼痛、没有历史、也没有现实的"风景"(影片中"故里"就不时向"风景"漂移),最多是一些没有切实所指的"空洞符号"(比如废墟)。作为"风景"与"空洞符号"的故里(三峡)乃是影片给我的故里,一个缺乏故里人之切身性的故里。至于西川谈到的故里则更像是诗人心里的故里,一个在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中虚构的、超历史的、类型化的、安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也没有什么可以的故里。影片中的夔门、江水、云彩、噪音、骂人的话等等在诗人心中唤起的是这个故里,他又把这个故里安在了影片中的三峡。所谓"诗意"便由此而来。

观众认为影片的中心主题是"变化",是大规模的、集体性的变迁。"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因其对社会变迁的展示和对这个世界变迁的思考,影片具有了"史诗的味道".汪晖的分析与西川的说法一样有启示性,但也有些过头和失当。影片的确展示了变迁,但并没有揭示、暗示这种变迁的意义,即缺乏对特定的社会性变迁的独到理解与思考。就该影片所说的大规模的、集体性的、社会性的变迁显然指的是"三峡移民事件".此一事件的确给巨大的人群带来了摧毁性的变化,因此,就此一事件来叙述大规模的、集体性的、社会性的变迁乃是影片获得史诗性的前提。但遗憾的是影片并没有真正进入这一事件,换句话说,影片没有写这一事件中移民的命运,移民只是一个背景,影片的主人公在此事件之外。如果说影片的主题是变化,那也只是与三峡移民没有直接关系的变化,因此是没有多大社会历史性意义的变化,比如影片中夫妻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背景完全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地方)。至于作为背景的拆迁废墟所暗示的变化因与移民之具体命运缺乏关联而成为空洞的符号。其实,正是由于缺乏对三峡移民事件给移民带来的变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这一现实事件之历史意义的独到思考,致使编剧者诚实地选择了"由外观看"而不是"由内揭示"的策略,这就在根本上放弃了史诗性的可能。对此,编剧贾樟柯说得很清楚:"在做的时候我跟副导演一起商量,我说我们要做一个这样的电影,因为我们是外来人,我们不可能像生活在当地的真的经受剧变的人民了解这个地方,我们以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写这个地区。"

以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写这个地区就注定了只能写这个地区表面的变化。三峡移民事件给移民带来的最为根本的变化是什么呢?是移民与故里的彻底分离。那曾经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骤然之间就从自己的生命中消失了。摩托仔指着江面说自己的家就被淹没在水底;旅店老板住进了桥洞;色衰的暗娼弃家只身前往广州;因公伤残的工人没有社会保障且只得服从大局迁往广东;活蹦乱跳的小马哥转眼间成了埋在拆迁废墟中的手机铃声;在拆迁中谋生的农民被迫离乡背井去远方找活路┅┅。这些白描式的镜头多少表达了底层民众在这一重大事件中的彷徨、无助与无奈,但仅仅是"表皮的略过",与三峡事件有关的现实深度也就停留于此,最后镜头又含混地指向了人生的荒诞与无常:一个划空而过的飞碟,一座纪念塔冲上云霄,一个人在空中走钢丝。"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看拆毁、爆炸、坍塌,在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中",作为一个外来的旁观者,编剧感觉到并刻意想表达的是"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会绽放灿烂的颜色。"这种诗性信念我们非常熟悉,但如果根本就没有深入"如此绝望的地方",所谓生命"绽放灿烂的颜色"也只能是空洞的虚构,这就是《三峡好人》的故里诗意。

故里从来就被故里人相信是"自己的"地方,但在此移民事件中,故里断然成了"别人的"地方,故里人被命令放弃自己的地方。命令的不可抗拒性揭示了一个可怕的秘密:故里从来就不是自己的,因为自己没有主宰、保护它的权利。故里只是一个暂时被恩赐又随时可以被收回的地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才是故里人忘记了的生存真实与历史命运。所谓变化不就是这一不变命运的凸显与轮回吗?就此而言,那变化中的不变者才是变化的根源与命运,而对此命运的思考才具有史诗的力量。史诗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既是描绘社会历史性变化的"史",更是启示人思考变化之根由的"诗".《山峡好人》既没有深入描绘社会历史性变化,也没有启示人思考变化的根由,因此,谓之"史诗"就有些离谱了。

影片的现实主义品格是座谈者一致推崇的,对此,我基本赞同,但也有所保留。影片关注现实的意向与善的情怀非常珍贵,尤其是在"大片"逃离现实、背弃良知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不过,影片给出的现实还缺乏足够的艺术力量,因为它没有成为启示观众深入理解现实的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作品中的现实都是符号性的,它表达着作者对现实的理解,也开启着观众对现实的理解。那种用"复杂性"、"模糊性"、"暧昧性"等等说法来搪塞在现实理解上的无能是不可取的。任何严肃的艺术都是理解现实和解释现实的方式,这也是艺术存在的根由之一。现实是一团乱麻,艺术是揭示其内在秩序的方式而不是进一步扭麻花的游戏;现实是一团浑水,艺术是将其澄明的方式而不是进一步搅浑水的把戏;现实有多种意义,艺术要扑捉那揭示真相的意义而不是真假不分照单全收。因此,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对现实的理解和解释,尽管这种理解和解释暗藏在对特定现实的虚构与描述中。

在《三峡好人》中有两大现实:其一是与三峡移民事件有关的现实(拆迁地的背景,比如废墟),其二是与三峡移民事件无关的现实(两个外来人的故事)。崔卫平说"废墟"才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这种说法触及到影片的一种关注或崔卫平本人的愿望,想让废墟成为主角,想关注由之象征的重大现实事件,可惜的是编剧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废墟并未成为主角,只能退为背景,主角仍是外来人的故事。对此,贾樟柯本人是诚实的,"当时我也很矛盾,是以一个在当地生活了很长时间的人感受这个故事,还是以外来人进入到这个现实里面展开讲,我后来觉得应该以一个诚实的视角进入,所以就采用了两个外来人来到这个地方,可能有很深入的介入,可能有表皮的略过。"贾樟柯在此说到的现实指就是与三峡移民事件有关的现实,即崔卫平说的"废墟".那"在当地生活了很长时间的人"显然是与废墟切身相关的人。对当地人来说,废墟般的现实具有切身性,对影片的两个外来主角而言,废墟般的现实则只有旁观性。由于缺乏对处身现实(移民事件)中的当地人(移民)之命运的了解与思考,编剧就不可能以当地人的视角进入当地的现实,不可能对这种视角中呈现的现实进行反思性表达。对编剧来说,选择外来人(看客)的视角显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遗憾,而非应当如此的选择。当然,进入现实的视角可以是多元的,但就重大现实事件之现实性的表达而言,"切身性视角"是最为"基本的视角",因为重大现实事件的现实性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它所导致的人的现实命运。由于缺乏这一"基本视角",影片所呈现的就只是有关"废墟"之外部观看的印象碎片,这种碎片能构成现实性和史诗性的要素吗?

"与三峡移民事件有关的现实"因背景化而虚掉了,"与三峡移民事件无关的现实"则因韩三明那朴素的善而落实(另一对夫妻的故事也只是一个陪衬)。这朴素的善是变化中的不变者,是小百姓生存现实的最后支撑,也是韩三明妻子未来的等待,这大概是影片中真正落实的现实与感人的要素。编剧所谓"有很深入的介入"的现实其实是他熟悉的后一种现实,那"可能有表皮的略过"的现实恰恰是他不熟悉的前一种现实。就后一种现实而言,它的确是"深描写实主义",就前一种现实而言,它则是一种"表皮现实主义"了。座谈者谈论的恰恰是前一种现实,所以有些言过其实。

从这两大现实的区分中,我们可以看到编剧者的优长与限度。早在《小武》中贾樟柯便展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天赋:对俗常人生的素朴之善及其现实状态的超常敏感,对视听叙事之细节要素的简要运用,这一天赋在《三峡好人》中也有绝妙的表现,那就是对三明故事的叙述以及对废墟场景与噪音的细描;然而,当贾樟柯试图进入重大历史事件所导致的现实时,他的艺术限度就突出了。《三峡好人》之不如《小武》,就在于它把两种现实机械地拼凑在一起,尤其是把他不甚了解且缺乏深入理解的现实急就地拼接在他熟悉的现实上,使影片中的"现实"成了不伦不类的拼盘。

再看"好人".影片给我的"好人"似乎没有座谈者说的那么玄妙,他就是韩三明那样的人,那种始终以不可思议的方式保有素朴之善的人。其实,三明之为"好人"在他所用的手机音乐"好人一路平安"中就有明确的暗示。写三明式的好人,以及这类好人的品质是贾樟柯的拿手好戏,也是他的艺术所具有的道德力量所在,甚至像"小武"那样坏在其外好在其中的人也是这类好人,至少是西川说的"不饱和的"好人。问题同样在于,将这样一个"好人"与"三峡"所象征的移民事件关联起来是否合适?三明式的好人是超然于特定的社会现实之外的,换句话说,不管你在什么样的社会时空中都可能见到这种好人,因此,他与三峡移民事件没有特殊的社会性关联。尽管三明式的好人有永恒的意义,就象最素朴的善具有永恒的价值一样,但那毕竟是一种社会性内涵稀薄的好人。在特定的社会境遇中,尤其是在重大的社会性事件中,"好人"具有复杂的社会性内涵。面对离乡背井的命运"顾全大局"是"好人";面对移民纠纷"让一步"是"好人";邻里有难"援之以手"是"好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好人";循规蹈矩,"遵纪守法"是"好人";世态炎凉"重情守义"是"好人"."好人"的社会性内涵会在重大的社会性事件中变得尖锐而充满悖论,因为你顾全的大局可能有问题,你在纠纷中让一步可能让不义进两步┅┅;你的"好人"之好就得打个问号。还有,在重大事件中,"好人"之"好"也在经受考验,一个日常好人可能会在重大事件中面目全非,"好人一路平安"的日常信念也可能遭到彻底的颠覆。因此,重大社会事件给严肃艺术提供的是这样一个契机:"好人现象"会成为反思个人生存和社会关系的入口,而不是一个预定的出口,这才是高品质艺术世界中的好人!一个与问号关联在一起的好人!

从以上分析可见,《三峡好人》中既没有作为移民事件之象征的三峡,也没有在此事件中的好人,因此,它多少有些文不对题。其实,影片的英文片名Still Life(《静物》)更像编剧要写的东西。正如编剧自己所言,他在"一批又一批劳动者"那"如静物般沉默无语的表情中"看出了"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但可惜的是他没有深入这种现实,而是以外来者(两个主角)的眼光把这个现实处理成了旁观之背景。事实上,影片呈现的正是与这个背景没有必然关联的外来人的现实,而不是三峡的现实,更不是"静物"的现实。但编剧何以要"三峡"?而且还要《三峡好人》?我不知道答案。

也许,《小武》还是贾樟柯的一个高度,要超过它并不容易。当然,我更愿意将《三峡好人》看作超越《小武》的尝试,尽管它还不成功,但这种尝试很重要,因为它在向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掘进,更是在大片纷纷堕落的时刻持守艺术的基本责任与良知,因此,我非常认同座谈者的用心。不过,真要让贾樟柯的探索达到座谈者期许的高度,友情呵护固然重要,冷静的批评与苦口的良药也许更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三峡好人观后感

全文共 1931 字

+ 加入清单

一件朴素的背心,一个破烂的包袱,山西矿工韩三明为了寻找分别十六年的妻女,踏上了陌生的土地;一副简单的生活用品,一份热切的期盼,山西护士沈红为了再见离别两年的丈夫,来到了偏远的城镇。《三峡好人》中,两个毫不相关的普通人,怀着各自的期待,来到了同一块满目疮痍的土地——重庆市奉节县。

《三峡好人》是一部由贾樟柯导演,在“三峡移民”工程背景下拍摄的影片。贾导用平淡的叙事手法,以韩三明、沈红的寻亲过程为主线,讲述三峡人民在“三峡移民”时的生活状况。

“三峡移民”,是一件历时八年的浩大工程。因为长江水位上涨迅速,将会淹没奉节县的一部分,政府安排十万名居民迁到广东、福建等地。正如影片所说:“一个两千多年的县城,几年就拆了,怎么能没问题?”被迫离开故土的居民们遭受着种种磨难——经济困难、疾病缠身、亲人分别......在重重苦难下,人们为了生计,只能靠耍小聪明、攀附他人甚至贩卖亲人谋利。但他们本性淳朴,不会在金钱中迷失自我,《三峡好人》正是赞美了这些为了生存努力的“好人”。

我的祖籍隶属奉节县,每年过年都跟着爸爸妈妈回家看望亲人。虽然我曾经听爸爸妈妈谈到三峡移民,但并没有重视这件事。在《三峡好人》中,当我真正目睹了这一切,才体会到居民们将要离别故土,远走他乡时的无奈与眷恋。一个两千多年,拥有丰富文化积淀的古城就这样沉入了水底,确实让人觉得惋惜。

《三峡好人》简洁明了的叙事风格让我觉得眼前一亮——整部影片通篇都在讲一个平淡的故事,没有多余的废话,也没有华丽的特效。某些“大片向”电影确实让人感觉激情澎湃,但终究只能消遣;《三峡好人》虽然只是安安分分地讲故事,却将“三峡移民”的背景及当地居民的淳朴融合其中,这一点做得十分出色。

如今,电影市场正在被各种各样商业影片包揽,植入广告无处不在。而这样一部从头到尾叙述、不带任何商业性、能为我们传播正能量的电影,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一部好电影,不仅要构思精妙,演员也要“专业”,才能做到引人入胜。《三峡好人》在背景处理上恰到好处:民工之间的方言谈话、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表演、真实的移民场景......这些景象让我有一种亲切感,仿佛置身于影片中。

不得不佩服贾导的胆量,为了让故事真实,他放弃了明星大腕,剑走偏锋,选择了“业余演员”——影片中除了沈红的扮演者是专业演员,其他的群众演员几乎都是当地居民。一句句从“演员们”嘴中说出的方言,不但没有让观众感到不适应,反而烘托了整部影片的气氛,显得更现实。这样的大胆尝试,收效甚佳。

相比沈红,我觉得群众演员更有“演员范儿”。特别是“小马哥”,做人处事真有一副“发哥风范”,让人感受到“江湖豪气”。“小马哥”这一类人,属于当时社会中的“异类”,能力不足的他不努力工作,想走“不平凡”的道路谋生。从他一开始欺负韩三明,到后来视韩三明如兄弟,不难看出,“小马哥”也是一位“三峡好人”。

贾导在一些小细节的刻画上,更是令人拍手叫绝。

影片中四次出现了“烟、酒、茶、糖”的字幕。乍一看,只是对四种物品的总括,但仔细品味,其实这四个字对应的正是《三峡好人》中的情节。每一个字是小片段的总结,也是下一个片段的开始:“酒”是韩三明找到妻子哥哥时的场景;“茶”是沈红寻找丈夫时的过程;“烟”代表三明初来乍到寻求帮助;而“糖”则有两重含义——“小马哥”与三明的告别、三明对妻子的告别。这四个字的运用,让故事环环相扣,结构紧密,引人入胜。

影片中,韩三明与拆迁工人们的对话令我印象深刻。一位工人问韩三明:“你来的时候看见夔门没?”韩三明摇摇头:“没有。”另一位工人从口袋里抽出一张十元人民币,在他面前晃了两下,带着几分得意地说:“这十元的后面就是夔门。”夔门是奉节的标志性景点,我回老家时,爸爸曾指给我看过。老实说,这件事连我也不清楚。

韩三明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哦,这是我的老家。”他拿出一张老版的五十元人民币——背后印的是黄河壶口瀑布。工人们大开眼界,一位工人低声嘟囔了句:“哦,你的家乡也不错啊。”一段简单的对话,把各自热爱家乡眷恋故土的心理活动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一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马哥”不幸遇难后,韩三明为他点了三只香烟祭拜。这样一个不起眼,甚至有些不尊敬的举动,让我感受到了韩三明的质朴和重视朋友的善良本质。看见“小马哥”的微笑永远定格在黑白相片上,我竟也感到鼻头一酸。

故事的最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平凡结局——韩三明准备和妻子复婚,沈红决定和丈夫离婚。生活就是如此戏剧性,世事难料,幸福无法强求,我们只需顺其自然,享受每一天。

《三峡好人》的英文名被译为“still life”,意为“仍然生活”。是的,不管生活如何艰难,也要坚强地活着,生活还要继续,遭遇困难时,请在心里默念一句:好人,一生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三峡好人观后感

全文共 2455 字

+ 加入清单

静静地看完了《三峡好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整体来讲,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既有淡淡的哀伤,也有隐隐的生机。

我在看《三峡好人》的过程中,不由而然地想起了贾樟珂前年的片子《世界》,就放在一起说吧。

1、关键词:长镜头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渡船上形形色色的市井乡民,他们的喜怒哀乐拍得自然流畅,男主角出现时我不得不感叹导演选演员的水平,主演放到大街上一点不会被认出来,太平民化了,他的演出注定是真实的。

长镜头是优秀电影的重要杀招。一般电影出字幕的片尾镜头我都不太看,但是《辛德勒的名单》片尾那段出字幕的长镜头伴着世界著名犹太裔小提琴家如泣如诉的弦乐缓缓扫过已被铺成路面的无数刻有犹太教经文的石碑,每次看到这里我的心都会被轻轻揪起看完整段。贾樟珂在《世界》的一开头就用了一个长达两分多种的超长镜头表现女主人公的工作生活,非常真实而且"抓人",片尾男女主人公死后被头靠头摆在地上的那个长镜头也是令我揪着心,画面逐渐暗淡,泪水悄悄泛起。

2、关键词:真实的生活

电影无疑是虚构的,但是导演把它拍得像记录片一样真实,平淡的人物,平淡的情节,平淡的场景,平淡的色调,但是当一切如同生活本身一样真实而平淡地展现在面前时,带来的却恰恰是欲罢不能地沉浸进去,跟随着角色为平淡的生活中平淡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

这种平淡而真实的感觉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场景设定真实。本篇场景设定在重庆市奉节县,实地拍摄,群众演员就是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他们无需表演,只要按照原来的生活去生活别看镜头就可以了。几个主要演员几乎就是本色演出,甚至不需要特别多的表情,这一点与神经质的琼瑶剧是两个极端。

《世界》里的男女主人公也是如此,他们的身份设定是深圳世界之窗的保安和舞蹈演员,也是实地拍摄本色风格的演出。

二是来自情节的平民化。男主人公来自山西,十几年前花3000块买个奉节的媳妇,16年前媳妇被公安解救,还把女儿也带走了。现在他来奉节找媳妇想看看孩子,却不想恰遇山峡移民,只好在当地打工等待机会,终于等到了媳妇,得知她现在过得不好,决定带她走。这期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感受到三峡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中间还插播了一段一名山西来的女护士寻找2年来不通音讯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另外的女人的丈夫,为了当面告诉他离婚的决定,因为她已经爱上别的男人准备一起奔赴新的生活。这些都是老百姓生活中很可能遇到的平常事,被导演借助三峡移民这个大背景娓娓道来,倒也自然。

《世界》里的男女主人公也是展现给了观众众多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贴近我们。

3、关键词:莫名的哀伤

《三峡好人》与《世界》一样带给我许多淡淡的哀伤,一半由角色与情节而引起,一半竟是由他们而联想到自己。这种哀伤是莫名的,淡而深,阅后许久方能平复。

我想,这种哀伤可能是因为导演把极为平常的生活化的情节与人物展示出来以后,极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当然,也必须是像我这样的一介草民,如果生来富贵是不会喜欢贾樟珂这两部电影,因为他们不会有共鸣感不会读懂人物与情节背后的东西。

看到众多百姓告别家乡,看着百姓围着拆迁办的人吵闹不公平的待遇,看到工人因厂子被卖失业围着厂长吵闹今后的活路,看着因丈夫打工致残而不得不靠卖身挣钱的女人平淡而认命的话语,看到16岁的小姑娘为了生计自荐愿意背井离乡当保姆,看到旅馆老板何大爷房子拆迁后搬到拱桥下桥洞改造成的窟窿房子去住而旁边就是与他无缘的崭新的高楼大厦,看到她原先的媳妇16后的今天穿着破旧的绿军装在船上打工而且不得不委身船老大,看到众多民工为了生计东奔西走,看着镜头里出现的无数衣衫褴褛、身形佝偻、憔悴与茫然写在脸上的百姓们,我为他们感叹,中国还远没有实现富裕,老百姓还是在温饱线上奔波着,()无奈而坚强地活着。

4、关键词:希望

记得《世界》的最后,男女主人公历经波折最终决定共同努力打造美好的生活,却在当天那个寒冷的雪夜死于煤气中毒,当他们被人抬出来头靠头地摆在地上时,旁白加上了他们俩心灵的对白,男的问"我们是不是死了",女的回答说"不,我们的世界才刚刚开始",由一对死人说出这句充满希望的话语实在是导演的终极必杀技,生活的本质:真实、无奈、坚强、希望,被另类地表现出来。

《三峡好人》中,最后的结局还是令人鼓舞的,男主人公承诺给船老大付清大舅哥欠下的3万块钱,然后带着愿意跟他一起去山西挖煤的民工兄弟回山西挣钱"赎老婆"去了,插播情节中的女主人公也终于当面与丈夫约定了离婚酸涩而坚定地奔向新生活了,一切在残垣断壁中充满了朝阳的味道。这样的结局毕竟比《世界》里的结局更让人舒服。

5、关键词:坚强地活着

男主人公是个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人,被摩的司机宰客也只是抱怨几句,被大舅哥的兄弟踹几脚也不言语,正部影片的台词也不多,但是坚定而踏实。得知必须等一段时间才能见到媳妇,他就找到一份打工的活住了下来,还和原先欺负他排斥他的人们成了生死弟兄,尤其最后他得知媳妇现在的境况后坚决地告诉船老大他要带走他的女人,欠的钱他准备回去挖一年煤还上来赎他的女人,真是个爷们!

插播情节中的女主人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找到丈夫告诉他离婚的决定,虽然哀伤但是却非常坚定,当他们分头各自走开时,她的步伐虽然迟涩却终于没有回头,对于生活的态度,她也是勇敢而坚强的。

甚至那个卖身养家的女人面对生活也是选择了坚强地活着,没有抛弃残疾的丈夫,最后跟随人群南下打工,她的一句川语"没的办法,总要活嗮"令我对她充满尊敬。

男主人公的民工朋友们想跟他一起去山西挖煤,但是听到他说很危险,每年矿上都要死十几个人,大家都不言语了只是狠狠地抽烟。然而第二天一大早,大家还是跟随他上路了,不为别的,就为了生活!

这些也不由得想起我们自己也何尝不是在这繁华都市里流浪奔忙?按照这都市的水准来看,我们中的大多数又何尝不是在温饱线上挣扎?买了房买了车就是富裕了?中产阶级?还差的远呢!我们又何尝不是被生活的洪流冲击着无奈而勇敢地活着!为了各自的理想和目标略显茫然而又坚定勇敢地努力着!这种"生"的力量正是我们不断求上进求成功的原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三峡好人-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346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观看了“三峡好人”这部影片,这是一部没有豪华场景、没有大腕明星、没有华丽台词的电影,有的是断垣残壁、普通人生和平白对话。但是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好片子。

影片讲的是: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XX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在商业片、日韩泡沫剧充斥影视市场的今天,《三峡好人》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厚重,以及这份厚重所留下的深深的思索。

这部片子,让我真正看清了,中国最底层劳动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之前从不知道,也很难有机会看到。现在的媒体,歌功颂德的事太多了,混淆视听,只知道有些山区很穷,穷到电都没有……之类的。

生活是很困难的,生活是很无聊的。为了生活,有人从事着日薪30-40的拆房子的重体力劳动,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开挖黑煤窑,只为赎回老婆,有人曾花三千将妹妹卖到山西,待解救回来,居然再次将其以三万卖给包工头,有人为了给男人治病,甘愿做暗娼…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影片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的国度里,还有这样一个地方,还有这样一群人。《三峡好人》揭示了一个最根本的道理,就是人在极端的贫困中,做人的尊严根本就不存在,死与活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钱上升到了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为了钱,底层的女人除了自己的身子还有什么可供换取金钱呢?男人除了体力和一条命,也没有其他的本钱。人贱命也贱,他们的一身正如片子的结尾一幕,一生都走在钢丝之上,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穷人生也好,死也好,没人在意,没人在乎,自生自灭。

影片对生活糜烂醉生梦死的城市人是非常不屑的,很多人对土得掉渣的农民工反感甚至憎恨!城市人的虚荣心让中国社会严重分化,农民工已丧失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应有权利,在势利的城市人眼中只有在城市边缘艰难刨食。在这凋谢的世道上,农民工的生活颠沛流离,生命如此渺小,命运如此不堪。

过去20多年的巨变,为越来越多的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但也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也许是发展路上不可避免的代价,但至少我们在享受全新生活时,不要忘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民工,那些到处“讨生活”的外地人,那些跟中产生活极不相称的服装和嗜好(包括老四样烟酒茶糖)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没有。”

浪里看不出,但《三峡好人》为我们看了;分不清欢笑悲忧,《三峡好人》为我们努力呈现了;滔滔江水,浪花转瞬即逝,《三峡好人》为我们记录了。

影片留给我深深的思索:生活是什么?我们追寻的生活又是什么?也许当我们这样自问的时候,当我们为了生活而盲目奔波的时候,不防去看看在同一时空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当我们关注别人生活方式的时候,也许我们能解释很多无法回答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