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4033

作文

17

篇1:端午节的散文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楚江五月平堤 柳岸白衣隐玉臂 水中央回眸多姿 千年等一回

扬花萧落乌啼 黑发钗头双荔枝 镜中你羞涩可餐 直叫人心动

梅夏生肖盘凤 凌波无限生尘袜 离骚里亭立幽香 令人忧与欢

彩线轻缠红俏 步缕西施泣芙蓉 榴红年年别样红 拜倒人无数

竹叶怀粽 十分酒 一分歌 记得你还在

画鼓喧雷 红旗出 龙舟浆 我们一起划过 今天不知道 你会回来吗

端午叶出阳 等你归家乡 共赏那烟景 忆峥嵘岁月 破镜重逢一次 相聚胜新婚 我等待花落尽那天

我朝思暮想 但愿你平安 下雨的天空

品相见太难 会在何处相遇 爱过梦一场 我不愿这么快苏醒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名家散文的特点

全文共 2228 字

+ 加入清单

散文概述】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着作。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着,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的散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他的散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答司马谏议书》剖析了司马光反对新政的言词,言词简炼、委婉、坚决,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读孟尝君传》分析历史事实,驳斥了孟尝君养士的传统观念,畅谈如何才算“得士”的问题。即使象《伤仲永》这样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现文思上,其实际的用意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在游记这一最具辞采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也常将极富哲理的主题引入,如《游褒禅山记》中用了近一半篇幅来议论这样一个理性的问题: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达到超越常规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强的意志,此外,别无捷径可寻。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居多。他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从感情上打动人,而是多针砭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主张。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炼、朴素,立意非凡。

【欧阳修的散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他的散文创作特点有三:1、文体多样,议论、叙事和抒情兼备;2、采“古文”与骈文之长,融成新的风格;3、富于变化,开阖自如,具有和谐的韵律感。

欧阳修的政论散文,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不仅富于现实意义,而且语言婉转流畅,是“古文”中的名篇。

最能体现他散文成就的是记事兼抒情的作品。他的这类散文,无论状物写景,或叙事怀人,都显得楚楚动人,如他最着名的《醉翁亭记》,写滁州山间四时的景色和早晚的变化以及人们游玩山间的情景,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抒发了一种解脱束缚后,从容怡然而又怅惘若失的情怀。《醉翁亭记》连同他的《鸣蝉赋》、《秋声赋》一样,都保持了骈文注重声律辞采的特点,散文句法的加入,又使得文章节奏变化协调、舒敛自如。

简约有法的叙事、迂徐有致的议论、曲折变化的章法、圆融轻快而无窘迫滞涩之感的语句,构成了欧阳修散文含蓄委婉的总体风格。

【苏轼的散文】

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苏轼,在诗、词、散文创作三个方面都表现出超凡的才能。他的作品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在第一章里,对苏轼的诗、词已经作了介绍,这里再对他的散文作品作一概览。

苏轼的散文,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的散文媲美。苏轼散文,首先在其政治论文中大露峥嵘。在《策略》、《策别》、《策断》等篇章里,作者满怀儒家的政治理想,凭借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周密的论证,字里行间颇有贾谊、陆贽的气势、神韵。文脉晓畅,文采飞扬,所受《战国策》的影响,明显可见。苏轼的历史论文,如《平王论》、《留侯论》等,是其政治论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借描画、评述历史人物、事件、典故,阐释政治见解。这些文章尽管在内容上无什么特别可取,但写法上善于随机生发,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苏轼还给后世人留下不少书札、杂记、杂说、小赋。这些精致典雅、小巧玲珑之作,大都夹叙夹议,挥笔轻盈自如,抒发了作者坦诚的胸怀,也表达了对人生、对文艺的见解和喜爱之情,成就大大超过他的政治论文。形象地阐明对文艺问题见解的散文,实际上是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交融的文论佳篇,论述精辟,才气横溢,如《传神记》和《书吴道子画后》便是最能令人心折称道的例子。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一见解,虽是就绘画而言,但其精神对其它艺术门类也可以相通。阅读此类文章,我们又目睹了苏轼作为一位出色的文论家的风采。

【韩愈的散文】

韩愈(768--824),字退之,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

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

他的小品文笔锋犀利、形式活泼,《杂说四?马说》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

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

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写景散文名家名篇:湖畔夜饮

全文共 2376 字

+ 加入清单

前天晚上,四位来西湖游春的朋友,在我的湖畔小屋里饮酒。酒阑人散,皓月当空。湖水如镜,花影满堤。我送客出门,舍不得这湖上的春月,也向湖畔散步去了。柳荫下一条石凳,空着等我去坐,我就坐了,想起小时在学校里唱的春月歌:“春有明月,都作欢喜相。每当灯火中,团团清辉上。人月交相庆,花月并生光。有酒不得饮,举杯献高堂。”觉得这歌词温柔敦厚,可爱得很!又念现在的小学生,唱的歌粗浅俚鄙,没有福分唱这样的好歌,可惜得很!回味那歌的最后两句,觉得我高堂俱亡,虽有美酒,无处可献,又感伤得很!三个“得很”逼得我立起身来,缓步回家。不然,恐怕把老泪掉在湖堤上,要被月魄花灵所笑了。

回进家门,家中人说,我送客出门之后,有一上海客人来访,其人名叫 CT(1),住在葛岭饭店。家中人告诉他,我在湖畔看月,他就向湖畔去找我了。这是半小时以前的事,此刻时钟已指十时半。我想,CT找我不到,一定已经回旅馆去歇息了。当夜我就不去找他,管自睡觉了。第二天早晨,我到葛岭饭店去找他,他已经出门,茶役正在打扫他的房间。我留了一片,请他正午或晚上来我家共饮。正午,他没有来。晚上,他又没有来。料想他这上海人难得到杭州来,一见西湖,就整日寻花问柳,不回旅馆,没有看见我留在旅馆里的名片。我就独酌,照例倾尽一斤。

黄昏八点钟,我正在酩酊之余,CT来了。阔别十年,身经浩劫,他反而胖了,反而年轻了。他说我也还是老样子,不过头发白些。“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诗句虽好,我们可以不唱。略略几句寒暄之后,我问他吃夜饭没有。他说,他是在湖滨吃了夜饭,─—也饮一斤酒,─—不回旅馆,一直来看我的。我留在他旅馆里的名片,他根本没有看到 。我肚里的一斤酒,在这位青年时代共我在上海豪饮的老朋友面前,立刻消解得干干净净,清清醒醒。我说:“我们再吃酒!”他说:“好,不要什么菜蔬。”窗外有些微雨,月色朦胧。西湖不像昨夜的开颜发艳,却有另一种轻颦浅笑,温润静穆的姿态。昨夜宜于到湖边步月,今夜宜于在灯前和老友共饮。“夜雨剪春韭”,多么动人的诗句!可惜我没有家园,不曾种韭。即使我有园种韭,这晚上也不想去剪来和CT下酒。因为实际的韭菜,远不及诗中的韭菜的好吃。照诗句实行,是多么愚笨的事呀!

女仆端了一壶酒和四只盆子出来,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放在收音机旁的方桌上。我和CT就对坐饮酒。收音机上面的墙上,正好贴着一首我写的,数学家苏步青的诗:“草草杯盘共一欢,莫因柴米话辛酸。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有了这诗,酒味特别的好。我觉得世间最好的酒肴,莫如诗句。而数学家的诗句,滋味尤为纯正。因为我又觉得,别的事都可有专家,而诗不可有专家。因为做诗就是做人。人做得好的,诗也做得好。倘说做诗有专家,非专家不能做诗,就好比说做人有专家,非专家不能做人,岂不可笑?因此,有些“专家”的诗,我不爱读。因为他们往往爱用古典,蹈袭传统;咬文嚼字,卖弄玄虚;扭扭捏捏,装腔做势;甚至神经过敏,出神见鬼。而非专家的诗,倒是直直落落,明明白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可爱得很。樽前有了苏步青的诗,桌上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味同嚼蜡;唾弃不足惜了!

我和CT共饮,另外还有一种美味的酒肴!就是话旧。阔别十年,身经浩劫。他沦陷在孤岛上,我奔走于万山中。可惊可喜,可歌可泣的话,越谈越多。谈到酒酣耳热的时候,话声都变了呼号叫啸,把睡在隔壁房间里的人都惊醒。谈到二十余年前他在宝山路商务印书馆当编辑,我在江湾立达学园教课时的事,他要看看我的子女阿宝,软软和瞻瞻─—《子恺漫画》里的三个主角,幼时他都见过的。瞻瞻现在叫做丰华瞻,正在北平北大研究院,我叫不到;阿宝和软软现在叫丰陈宝和丰宁馨,已经大学毕业而在中学教课了,此刻正在厢房里和她们的弟妹们练习平剧!我就喊她们来“参见”。CT用手在桌子旁边的地上比比,说:“我在江湾看见你们时,只有这么高。”她们笑了,我们也笑了。这种笑的滋味,半甜半苦,半喜半悲。所谓“人生的滋味”,在这里可以浓烈地尝到。CT叫阿宝“大小姐”,叫软软“三小姐”。我说:“《花生米不满足》、《瞻瞻新官人,软软新娘子,宝姐姐做媒人》、《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等画,都是你从我的墙壁上揭去,制了锌板在《文学周报》上发表的,你这老前辈对她们小孩子又有什么客气?依旧叫‘阿宝’、‘软软’好了。”大家都笑。人生的滋味,在这里又浓烈地尝到了。我们就默默地干了两杯。我见CT的豪饮,不减二十余年前。我回忆起了二十余年前的一件旧事,有一天,我在日升楼前,遇见CT。他拉住我的手说:“子恺,我们吃西菜去。”我说“好的”。他就同我向西走,走到新世界对面的晋隆西菜馆楼上,点了两客公司菜。外加一瓶白兰地。吃完之后,仆欧送帐单来。CT对我说:“你身上有钱吗?”我说“有!”摸出一张五元钞票来,把帐付了。于是一同下楼,各自回家─—他回到闸北,我回到江湾。过了一天,CT到江湾来看我,摸出一张拾元钞票来,说:“前天要你付帐,今天我还你。”我惊奇而又发笑,说:“帐回过算了,何必还我?更何必加倍还我呢?”我定要把拾元钞票塞进他的西装袋里去,他定要拒绝。坐在旁边的立达同事刘薰宇,就过来抢了这张钞票去,说:“不要客气,拿到新江湾小店里去吃酒吧!”大家赞成。于是号召了七八个人,夏丐尊先生,匡互生,方光焘都在内,到新江湾的小酒店里去吃酒。吃完这张拾元钞票时,大家都已烂醉了。此情此景,憬然在目。如今夏先生和匡互生均已作古,刘薰宇远在贵阳,方光焘不知又在何处。只有CT仍旧在这里和我共饮。这岂非人世难得之事!我们又浮两大白。

夜阑饮散,春雨绵绵。我留CT宿在我家,他一定要回旅馆。我给他一把伞,看他的高大的身子在湖畔柳荫下的细雨中渐渐地消失了。我想:“他明天不要拿两把伞来还我!”

三十七年(1948年)三月廿八日夜于湖畔小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汪曾祺端午节散文:端午的鸭蛋

全文共 1643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 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端午节的散文

全文共 3847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有一个记忆永远是鲜活的,那么该用怎样的姿态去祭奠那些泛黄的岁月?

端午,像是一本泛黄的书,翻得已经卷了边儿,破了沿儿,只是书中的内容不管风雨如何的漂洗,还是粽子、龙舟、艾草、菖蒲,还有,屈原的故事。

只是我的家乡没有龙舟,我也没有亲历过赛龙舟的弘大的情景。

屈原的故事也不再新鲜,五月初五的粽子是为他而做,那龙舟也是因他而诞生,只是我的笔墨,如此的清浅,又如何会有新意在笔端呢?也只好搁置了泛起的念头,在心里默默地凭吊一番,算是对他老人家的缅怀了。

我的端午是母亲的芦苇叶的粽子,以前吃的多是黄糯米的,以后陆续有了江米,但是芦苇叶一直没有变过,苇叶的颜色泛着悠悠的黄色,有着一股纯正的清香。母亲把粽子包成永久的三角椎体形状,也没有变过。那个用来系住粽子的绳儿,不是一般的绳子,而是马兰花的细长的带着韧性的叶子。

马兰花的叶子要在秋天的时候割下来,晾晒好,千万不能闷捂了,然后一小捆一小捆的扎起来,挂在墙壁上,为了防潮,也为了防老鼠。待到端午节包粽子时,和着苇叶一起煮,那股淡淡的清香随着袅袅的蒸汽升腾,在屋子里胡乱的串着,平淡的日子就有了端午的味道。

用马兰花叶子做捆绑粽子的绳子,最大的好处是不慌扣,系的牢,免得糯米在煮的时候丢失。味道也清香。每当动手解开束缚着粽子的马兰花叶子的时候,就好像看到那一朵朵蓝紫色的马兰花在粽子上馨香着朝我点头微笑着,或许还有蜜蜂遗落下的一滴兰花的蜂蜜呢,不然那粽子怎么如此的又香又甜呢。

母亲的粽子我一直一直都没有吃腻过。如果在端午没有吃到母亲包的粽子,就觉得我的端午一直都没有开始,就有了缺憾。

每年五月的初一二,母亲就会让弟弟打来电话,告诉我,粽子包得了,让我回家去拿。如果实在腾不出功夫来,或者母亲,或者弟弟,就会送过来。还要带过来一小捆艾蒿,十几个用彩红纸叠的葫芦,还有一些菖蒲。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因为住着楼房,无法在门楣上,窗子上插艾,只好在各个门的把手上插上艾蒿,只在瞬间,满屋子都是艾蒿的香了。我在它们的头顶上系上几个红葫芦,开启和关闭房门的时候,艾蒿的香气和那些红葫芦就摇曳出缕缕的清香和风情来,把已经淡了的端午又浓重了起来。

那些菖蒲我多半就放在窗口处,目的是为了驱赶蚊虫,虽然楼里的蚊虫很少见,可是母亲一直坚持着这种习惯,我也会顺了母亲的意,也不枉母亲的一片心。

在我的意识里,艾蒿的意义是高于菖蒲的,也说不出道理来,就是这样觉得,有些固执的偏激。直到前几天看了雪小禅的文《菖蒲》,对菖蒲才有了全新的认识。

雪小禅引用了席慕容的一首的诗《花》

“《菖蒲花》

我曾经多么希望能够遇见你

但是不可以

在那样荒凉寂静的沙洲上

当天色转暗风转冷

当我们所有的思维与动作都逐渐迟钝

那将是怎样的一种黄昏

而此刻菖蒲花还正随意绽放

这里那里到处丛生不已

悍然向周遭的世界

展示她的激情

她那小小的心

从纯白到蓝紫

仿佛在说着我一生向往的故事”

觉得菖蒲那小小的心,从纯白到篮紫,纯粹的好美,好向往。

“在古代,那是驱妖销邪的。门口要挂一束菖蒲,有比邪恶更邪恶的气息。对付邪恶,就是更邪恶!

菖蒲,到底是什么植物?为什么一念起来就心生邪念,为什么一看到就意乱神迷?”

这句话是雪小禅说的。是啊,菖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植物?在雪小禅的笔下是如此的有着疏朗的美意?就去网上收索菖蒲,才是看到了菖蒲的美丽妖娆的花朵。可是在自己的记忆里,是没有见过菖蒲花的,只看到它的果实——“蒲棒”,像火腿肠般粗细的软绵绵的东西。就去问母亲,母亲说,咱这儿的菖蒲是不开花的。

就释然了,原来我的家乡的菖蒲是不开花的。又去查不开花的菖蒲,说也有不开花的,但是具体品种不详,可能我的家乡的菖蒲就是不开花的那种吧。只是,无论开花与否,我的父老们祖祖辈辈都是用艾蒿和菖蒲一起驱赶邪恶,还有蚊虫。也许这不开花的菖蒲比那开了花的驱邪消灾更纯粹呢。

前几天去超市就见了卖各式各样的香包了,就是在公路两旁,也都是卖香包,五彩绳的。现在做的香包都不是纯手工的,上面镶着金光闪闪的,或者银光璀璨的假钻石,美丽中透着一股俗气。还有那些五彩绳,也绝不是单纯的五彩线了,上面穿着各种精美的装饰,有铜钱,桃核,还有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的珠子,云云,可以说是玲琅满目,美不胜收,可就是觉得怎么也爱不起来。拿起一个香包放在鼻子下嗅了,没有香味。又拿起一个,有了一股香味,但绝不是乡下艾草的纯正的香味。

香包,有些地方也叫香囊,我的家乡叫荷包。我及我的孩子都是带着母亲做的荷包长大的,从我记事起,端午节盼着吃粽子,也盼着带上母亲做的荷包。

母亲的做的荷包里的香料是先一年采下的艾蒿籽,弄得干干净净的,仔细的包好存放着,等到第二年的农历四月底,母亲会忙碌几个晚上为我们姊妹几个每人缝制一个。荷包是鲜鲜的红色,用五彩绳缝合,看上去就是娇小的精致的小香囊,在脖子上摇摇晃晃的,一股一股的香气就荡漾开来,醉着心呢。

在荷包的上面还有一把用五彩黄色绳做的小巧玲珑的小扫帚,只有一点五厘米大小,精巧的让人无法忘记。记得问过母亲扫帚的用处,母亲说是用来扫病的。其实端午小孩佩戴香包,传说也是辟邪驱灾的。那时候每家的孩子多,不算金贵,但是母亲也希望自己的所有的孩子都健健康康的。

母亲的荷包做的精巧,是一般家的母亲所不能的,五月初一那天,我们几个都会美滋滋的带上,两个手腕两个脚腕都要系上五彩绳。戴上就跑出去,因为母亲的荷包做得好,就有些炫耀的去和小朋友们比着谁的荷包漂亮。母亲做的往往要把小伙伴们的比下去,那会儿心里就骄傲的不得了,美的走路都吐气扬眉的。

只是荷包做得再好,端午节那天吃过午饭,都要扔掉,扔荷包的地方也是有讲究的,必须扔在平坦的路中央,那时候山村的路多崎岖不平,端午也到了雨季,想找个平坦的路扔掉荷包还真要费了点周折呢。记得那时候扔荷包的一个理想的地方,在村东头的一段路面上,吃过中午的端午饭,母亲就催着我们去扔荷包,连同手腕脚腕上五彩绳。可是往往去扔的时候,有好多人已经捷足先登了,到处都是荷包和五彩绳,我就想,如果把这些荷包和五彩绳扶起站立,指定是浩浩荡荡的。

一直都记得扔的时候有多么的不舍得,一句一句的问母亲:做的这么漂亮的荷包为什么要扔了呢?母亲就会告诉我们,你这一年当中的病呀灾的都会随着荷包去了。

那为什么要扔在平坦的路中央呢?母亲又会告诉我们,这些荷包是让天上的仙女们收走了,那些仙女是王母娘娘派下凡间的,因为香包太多了,如果不放在一个明显的地方,怕仙女们收不走,谁的落下了,就会不吉利。

尽管万分的不舍得,最终还是扔掉了,也盼着自己的荷包能第一个被仙女们收走,才好。

也有一种荷包不需要扔掉的,那是用五彩绳缠的一种香包,有的缠成心形,有的缠成十二生肖,做一枚簪子。但是那不是给孩子们戴的,都是给上了一些年纪的大妈婶子们戴的,就插在发髻上,成了一种装饰品,装饰着那个清淡的岁月。

在端午节这天母亲尽管会和家人尽享快乐,可是母亲的端午节永远是黑颜色的,因为这一天是我的姥姥去世的日子。从我记事起,每当一端起端午的碗筷,母亲总会说,“你姥姥一辈子都没有吃过这样的饭菜······”六十年的五月初五,姥姥都会在母亲的泪眼里鲜活一次。

所有关于姥姥的事儿,都是听母亲说的,我没有见过姥姥,母亲的六个孩子都没有见过。姥姥去世的时候,母亲只有十七岁,还没有嫁人呢。

那是一个久远的永远鲜活的故事。随着母亲的讲述,那个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故事就铺在我的眼前,像翻阅一本泛黄的书籍,一页一页的阅读着来至母亲原乡的滋味。

姥姥的出生和她后来的生活有着完全截然不同的境地。姥姥的娘家虽然不是富贵人家,却也是家道殷实。姥姥上面有三个哥哥,只有她一个姑娘,太姥姥和太姥爷及三个哥哥都很宠爱她。姥姥的小脚是真正的三寸金莲,人长得又漂亮又端庄,及腰的长发编成一条麻花的大辫子,走起路来,阿阿娜娜的,一条辫子随着碎碎的脚步一摇一晃的,十分的风情。

姥姥大家闺秀般的大门不出,小门不进,呆到十九岁,还没有说下合适的人家,不是因为姥姥嫁不出去,只因太姥姥的挑剔,不为别的,只想给闺女找个老实人家。那年代,初嫁的媳妇一般不被婆婆待见,十有八九都受婆婆的气。挑来挑去,最终太姥姥选了姥爷。姥爷大姥姥十四岁,家境也不太好,让太姥姥和太姥爷看好的是姥爷家只有父子俩个。殊不知姥姥的那个公爹比婆婆还婆婆,那种强势让姥姥受了很多年的气。

姥姥是在那年五月初四的晚上生病的,那年姥姥五十一岁。一开始就说肚子痛,因为家境贫寒,也请不起医生。那时候母亲的三个姐姐都已经出嫁,姥姥一辈子没生儿子,姥爷去世的又早,姥姥和母亲母女俩相依为命的讨着生活。那种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姥姥疼得越来越重,大汗淋漓的,母亲就给姥姥揉,一直揉了一夜,等到了初五的早晨母亲看姥姥的情况不是很好,忙给我的三个姨娘捎过信去,那时候交通非常的贫乏,我的几个姨娘家,又都是平常人家,等她们赶回来时姥姥已经走了。从姥姥生病到去世,整个过程只有母亲一个人守护着,那是怎样的一种惊心动魄,又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的无助与绝望呀!母亲说在以后很多年,她都不敢去想当时的情景。

“如果我早一点去叫我的姐姐们,也许你姥姥会有救呢,就是救不活,也不会走的那么可怜!”这个结母亲结了六十年,一直都无法解开。

就这样,在端午这一天母亲幽幽的忆说着,我静静的倾听者。有些时候也会落泪,为苦命的姥姥,也为年幼就失去双亲的母亲。城市的端午在酒肉的迷香里有些淡淡的凉意,流年匆匆,那些久远的解得开解不开的幽幽情结,在母亲的粽子里粘着,在艾蒿里香着,在泛黄的岁月里撕扯着,如何能扯得断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散文:留在笔下的一片荒芜

全文共 1455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没用钢笔在白纸上写字。

要知道那种感觉很贪婪。一片震慑的空白恍惚之间布满蝇头小楷,释放的是一种欲望,填补的是一种虚无。最终,还是留下那满目的寂寞和荒凉。

向左转,阳光明媚。向右转,暗夜未央。

左手握着千年不灭的经年。右手摊开百年不遇的邂逅。

左耳银色的佩环丁当,右耳黑色的音乐播放。

眉宇间划下一道明灭莫辨的曲线,左眼盛放泪水,右眼绽放哀伤。

我不明白人为什么会是对称的,可是在似乎完美到无懈可击的衔接中,我分明看到了它们的矛盾。这矛盾使我的左右手无法紧握,使我的左右耳永远都看不到对方的面孔,我的左右脑无时无刻不在激烈的厮杀——这矛盾,让我恐慌。是幻觉。还是记忆。

行走在大漠的边缘。说不清从哪吹来的风在耳边肃杀而去,扬起大片大片的沙石。我把自己紧紧的裹在风衣里,睫毛低垂,艰难前行。是风吹散了脚印,带走了泪水。

江南古城的青石板路上。空气湿润微潮。石桥下有流水缓缓而过,静静的看着早晨从东边升起的太阳,听着落日在被地平线完全吞没时发出的悲鸣。日日夜夜春去春来。街角苔藓,漂亮的青绿色。

草原有蔚蓝和辽远的天空。并非风吹草低的镜像,却是浅色的花儿亦开亦败。似牧歌又非牧歌的唱,从极远处飘来,微风中展卷。一时间触摸到了自己小小的身体。

乡村的夜色很安静。坐在屋顶的一层茅草上,抱紧双腿,披着棉布的宽大的衬衫。夜空是干净的暗蓝色,星星很亮,密密麻麻的在我身上落满星光。掠过发际的风,冷而清凉。生活在别处。

星期九。一种远离喧嚣与繁华的清澈。不喜欢用星期八,因为这个数字沾染了太多世俗的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它们会让我眩晕而不知所措。在我意念中的这一天,呼吸的是新鲜纯净的氧气,蓝天碧海白色的海鸥飞翔,清晨的沙滩和贝壳。有一点点的腥潮,松弛但清醒。

十三月。如水曾经祭奠过她的十三月——“”。很美的文字,不是么?我想,生命中不小心遗失的人和事事用来祭奠的,记忆里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用来怀念的,而我的十三月,上帝额外支配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消逝。有些,我们无能为力,有些,我们也在劫难逃。

第五季。喉咙里还残留着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喝的饮料的味道,不喜欢这种气泡的味道,却深爱上了这个名字。第五季,该是一段怎样的日子呢!我想踩着积雪看落叶纷飞,我想穿着汗衫看雪花飘零——这些,都可以么?曾经说过,别样的季节里我要给你别样的回忆。现在到了向回望的时候了,可你是否还会记得那些给予对方的承诺,又是否会为当时的天真和勇敢感动了呢……几个想起来就很心疼的字汇。

角落。我想,我们依赖于这里蜷缩于这里只是为了寻找一份安全的感觉。没有人会走过来摸着自己软软的头发说“乖,不要怕”,我们就自己勇敢自己。即使孤单,有角落让我们依靠,纵然寂寞,有墙壁陪我们入眠。在角落里的孩子都有着婴儿般的安详。

尘埃。漫天飞扬的东西,我们眼前的东西,无孔不入的落在每一处不为人知的地方。脚下的泥土,我不知道,是不是曾经的尘埃,层层叠加。键盘上的文字,我不知道,是不是你给我的记忆,慢慢洗刷。我凭空握拳,微风溜走,汗液蒸发,指尖掌心只剩下轻软的尘埃——是的,轻软,一如我们的约定,不成为对方心灵上的负担。

梦。我醒来看见自己所拥有的只是天花板。有时突然的发呆后,恍然觉得自己生活在梦中。那个做了一生一世都未醒来的梦我们不曾遇到却生活于其中,这个人类最大的荒谬。一梦千年,缓缓睁开双眼,我看到自己一身飞扬的长袍站在闹市街心。拐角处,有我想要的幸福。不知道有多少心情会由指间滑向湖底,

也不知它们是否将在急速下沉的挣扎中惨烈燃烧。

只看见那灰烬,它们的名字叫文字,一种我正挥霍着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端午节的散文:情浓端午粽飘香

全文共 105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我在故乡过端午节时,常常能品味出旧时的味道。那是千百年传承已久的乡风民俗,每当此时,小镇的上空飘荡着粽子和艾草的清香,交融着亲人们相聚时刻的温情。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云:“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我的故乡没有赛龙舟这种习俗,只在清明节期间,里下河地区四乡八镇数以千计的的会船云集溱湖,举办规模浩大的“溱潼会船节”。最近几年,在烟波浩渺的溱湖上也有了女子用桨划船的比赛,那是会船盛会后的延续,吸引游子归来的乡音乡情。

端午节虽不同于过年,也是故乡人忙的时节。除了去看划船赛外,门口不忘插上菖蒲和艾草,配备中午吃“

五红”的美味佳肴,大有一种“举玉箸遍尝美味,约春风共聚雅舍”的兴致。每年端午节我都要回家,亲口品尝母亲做的“五红”菜。家里的午宴吃“五红”很讲究,五个碟子是酱油烧红、拌红或自然红的菜肴,如炒苋菜、烧龙虾、炒鲜河虾、用刀拍碎的糖醋萝卜、切开冒出红油的咸鸭蛋……有时候在节日那天,还能看到乡下有几个农人上街扮演判官的模样,到各个商家门前跳判官舞,收点小钱或香烟。看见大人带着蹦跳的孩子去浴室洗“百草汤”,我心中竟有一份怅然若失的感觉,人到中年,胸口空荡荡的,少了儿时颈上挂着的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的蛋网,少了胸前晃动着一个硕大双黄咸鸭蛋的自豪。

好在母亲包裹的粽子还有从前原汁原味的模样。浩瀚的溱湖有茂密的芦苇荡,有纵横交错的河汊水港。乡人荡着一条摇橹小船,从湖荡里精心采摘碧绿的苇叶蒲草,到古镇的小巷中或溱湖的大街上叫卖。母亲包的粽子奇形怪状,有草把头、菱米子、斧头状、小脚形、脚爪形、小长方形……像是用粽叶包扎成的工艺品,精美绝伦。包粽子时,糯米中加入的馅料有红豆、蚕豆、蜜枣、蛋黄、火腿片、咸肉等,用蒲草或棉绳扎紧粽子,放进锅里煮,看一眼青油油、水灵灵的粽子,十分惹人喜爱。出锅时,空气中弥漫着扑鼻的粽香,常常能唤醒口中的馋虫起舞。

过完端午节,我又要回江南。母亲在我行李中搁上几包沉沉的粽子,不用解释,粽子里藏着旧时的情怀。我从小到大一直喜欢吃光粽子(纯米)和蜜枣粽子。母亲对我们早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明:草把头是光粽子,菱米子是蜜枣粽子,斧头状的是蚕豆瓣粽子,小脚形是红豆粽子……从母亲满意的神情里,我觉察到“儿行千里母不忧”。粽子里包含着恒古不变的母爱,深沉的亲情给予我前行的力量,无论我在哪里闯荡天涯,胸中也会常怀一颗感恩回报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中国文学常识:名家散文的特点汇总

全文共 2222 字

+ 加入清单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着作。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着,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王安石的散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他的散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答司马谏议书》剖析了司马光反对新政的言词,言词简炼、委婉、坚决,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读孟尝君传》分析历史事实,驳斥了孟尝君养士的传统观念,畅谈如何才算“得士”的问题。即使象《伤仲永》这样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现文思上,其实际的用意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在游记这一最具辞采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也常将极富哲理的主题引入,如《游褒禅山记》中用了近一半篇幅来议论这样一个理性的问题: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达到超越常规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强的意志,此外,别无捷径可寻。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居多。他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从感情上打动人,而是多针砭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主张。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炼、朴素,立意非凡。

二、欧阳修的散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他的散文创作特点有三:1、文体多样,议论、叙事和抒情兼备;2、采“古文”与骈文之长,融成新的风格;3、富于变化,开阖自如,具有和谐的韵律感。

欧阳修的政论散文,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不仅富于现实意义,而且语言婉转流畅,是“古文”中的名篇。

最能体现他散文成就的是记事兼抒情的作品。他的这类散文,无论状物写景,或叙事怀人,都显得楚楚动人,如他最着名的《醉翁亭记》,写滁州山间四时的景色和早晚的变化以及人们游玩山间的情景,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抒发了一种解脱束缚后,从容怡然而又怅惘若失的情怀。《醉翁亭记》连同他的《鸣蝉赋》、《秋声赋》一样,都保持了骈文注重声律辞采的特点,散文句法的加入,又使得文章节奏变化协调、舒敛自如。

简约有法的叙事、迂徐有致的议论、曲折变化的章法、圆融轻快而无窘迫滞涩之感的语句,构成了欧阳修散文含蓄委婉的总体风格。

三、苏轼的散文

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苏轼,在诗、词、散文创作三个方面都表现出超凡的才能。他的作品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在第一章里,对苏轼的诗、词已经作了介绍,这里再对他的散文作品作一概览。

苏轼的散文,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的散文媲美。苏轼散文,首先在其政治论文中大露峥嵘。在《策略》、《策别》、《策断》等篇章里,作者满怀儒家的政治理想,凭借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周密的论证,字里行间颇有贾谊、陆贽的气势、神韵。文脉晓畅,文采飞扬,所受《战国策》的影响,明显可见。苏轼的历史论文,如《平王论》、《留侯论》等,是其政治论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借描画、评述历史人物、事件、典故,阐释政治见解。这些文章尽管在内容上无什么特别可取,但写法上善于随机生发,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苏轼还给后世人留下不少书札、杂记、杂说、小赋。这些精致典雅、小巧玲珑之作,大都夹叙夹议,挥笔轻盈自如,抒发了作者坦诚的胸怀,也表达了对人生、对文艺的见解和喜爱之情,成就大大超过他的政治论文。形象地阐明对文艺问题见解的散文,实际上是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交融的文论佳篇,论述精辟,才气横溢,如《传神记》和《书吴道子画后》便是最能令人心折称道的例子。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一见解,虽是就绘画而言,但其精神对其它艺术门类也可以相通。阅读此类文章,我们又目睹了苏轼作为一位出色的文论家的风采。

四、韩愈的散文

韩愈(768--824),字退之,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

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

他的小品文笔锋犀利、形式活泼,《杂说四?马说》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

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

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名家记叙性散文精选:天上的星星

全文共 1282 字

+ 加入清单

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虽然那是为了使他们更快活,但我们也乐意;;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讨厌,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千思万想,也不曾明白的。天擦黑,我们才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是了。

闲得实在无聊极了。四周的房呀、墙呀、树的,本来就不新奇,现在又模糊了,看上去黝黝的似鬼影。我们伤心了,垂下脑袋,不知道这夜该如何过去,痴呆呆地守着瞌睡虫爬上眼皮。

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

我们都抬起头来,原本是无聊得没事可做,随便看看罢了。但是,就在我们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我们就好奇起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但就在这个时候,那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个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觉察,就明亮亮地出现了。啊,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再数亦不可数,一时间,漫天星空,一片闪亮。

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担的,也有的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

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星星们似乎很得意了,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先是玫瑰色的红,像是喝醉了酒,刚刚睡了起来,蹒跚地走。接着,就黄了脸,才要看那黄中的青紫颜色,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里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是怎么了,却发现星星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原是灿灿的亮,变成了弱弱的光。这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这是怎么了?”妹妹慌慌地说。

“月亮出来了。”我说。

“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我们面面相觑,闷闷不得其解。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嫌星星们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妹妹说。

我们都没有了话说。我们深深懂得大人的威严,又深深可怜起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猥琐了。

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

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掬起一抔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里,有着无数的星星。

“啊,它们藏在这儿了。”妹妹大声地说。

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看那哗哗的水流,也依然冲不走它们。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就偷偷躲藏在这里了。我们就再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这里好了。

于是,我们都走回屋里,上床睡了。却总是睡不稳——那躲藏在水底的星星会被天上的月亮发现吗?可惜藏在水底的星星太少了,更多的还在天上闪着光亮。它们虽然很小,但天上如果没有它们,那会是多么寂寞啊!

大人们又骂我们不安生睡觉了,骂过一通,就打起了鼾。我们赶忙爬起来,悄悄溜到门外,将脸盆儿、碗盘儿、碟缸儿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让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里边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名家散文优美段落摘抄

全文共 329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语文更加如此,阅读文章的时候,遇到优美段落不妨摘抄下来吧!

《要做“一品百姓”》

半个多世纪前,陶行知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出发,提出做人要做到“一品百姓”的口号。他毕生以此自勉勉人,“想老百姓,做老百姓,爱老百姓,学老百姓”,是光彩耀人,彪炳历史,比那些一品大员、一品高 官、一品诰命都要高大得多的“一品百姓”。

“一品百姓”,是百姓之佼佼者,平民之精英,居之不易,体现在一流的德行、一流的襟怀、一流的爱心上。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在非洲行医时,有天黄昏看到河马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断崖》

石头很小,山群很大,生命繁忙。

时间在头顶上的云层上空飘逝,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

朴素的断崖远离了灯火的辉煌,坚强的断崖支撑着深情的凝视。

我的呼吸在灯光的波纹里,遥遥地望着村庄边畔的断崖,断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断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里。我为它在我的思维里安排了一个位置,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

《恪守心灵的绿色》

在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之外,还有一块心灵的绿色,它茂盛地长在每个人的心灵沃土上。它不以美丽的外表示人,它独自体现着生命的本质,既承受阳光雨露,呕经历电闪雷鸣。它无形却胜过有形,因为一个人的心灵如果失去了绿色,也就失去了善意,失去了真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生命只有宽度,没有长度,只有在宽度里发挥弹性,才能保证生命的质量。

恪守心灵的绿色,就是恪守我们的精神家园,恪守我们的生命。这,应是我们必须坚定地绵延的一种信念!

《胡杨祭》

走一路,寻索一路。每有胡杨树,我必仔细浏览,驻足长久,如急于兑现一个久远的梦。

而更多平常的日子如同荒原本身一样朴实无华,如同岁月一样不露形色,只守着一份心的宁静与知足。

《凝望一棵开花的树》

我在杂乱的、破旧的村庄寂寞地走过漫长的雨季,将我年少的眼光从晦暗的日子里打捞出来的是一棵棵开花的树,它们以一串串卓然不俗的花擦明了我的眼睛,也洗净了我的灵魂。

我在书本垒砌的阶梯上爬行,一棵棵开花的树站立成我精神的守望者。

当我把目光从城市的名利枷锁里收回,投入大自然的一棵自由开花的树,一棵开花的树的精神正注入我的思想,我的目光有了阳光和绿色可以停留,有了自由呼吸的纯净空气,我脱离了低俗的生活,我的目光和灵魂渐渐变得宽广和清澈。

《天真》

天真是人性纯度的一种标志。天真并不诉诸知识,大学或者中专都不必培养人的天真,或者说那里只戕灭天真。天真只能是性情的流露。

天真有时是诗,有时是睿智,有时是幽默,有时也是洞见。

天真是“真”,由“天”而出,即余光中先生说的“破空而来,绝尘而去”。它得乎天性,非关技巧。

《青花瓷》

有青花瓷在的日子,人是不想出门的。我干脆关世界于门外,揽青花瓷于怀中。天天坐在窗前对它们讲薄脆的瓷话,永远都讲不够。话到辞穷处,不见辞不见穷,却有一片幽蓝,冷冷在目在耳在衣在心。它殷实的底气使我沉溺其间,并以此拒绝一个粘腻喧哗的世界。

我终于能安排自己活在青花瓷的时间里了。至今都不知还有什么比青花瓷更——瓷实。

《夕照透入书房》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地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

《渴望苦难》

当寻求到了苦难的真实内涵,寻求到了非我莫属的精神美学,将回怎样呢?也许终于能够高踞于人类的一切苦难之上,去真正领受高原的慷慨馈赠,真正享有朗月繁星的高华,杲杲朝日的丰神,山川草野的壮丽。到那时,帐篷也似皇宫,那领受者将如千年帝王。

《必要的丧失》

憧憬是想象力的飞翔,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扬弃和挑战。现实太满或者太流于平庸了,憧憬便会扶摇而上,寻找它自己的阳光和雨露。

《丰富的安静》

(首)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尾)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停止与开始》

停止是宇宙间的节奏。在宽泛的意义上,停止包含了拒绝、关闭等涵义,是当下生活的中止,同时也潜伏了新生长的可能性。

隔了数百年的遥远距离的两个哲人都曾仰望天空,帕斯卡尔感叹:这无边苍穹的无穷寂静使我战栗!灵魂都颤抖了,语言只能遁隐,于是试图解释的动机最终让位给了皈依,前后的性质完全不同。康德读出了启示,由“头上的天空”联想到了“心中的道德律”,在他眼里,二者是同样的庄严整饬。

停止每每意味着变化,至少是变化的前夕。停止的落脚点是在新与旧的结合处,充满了辩证法的精神。

当追名逐利的脚步停歇时,才有心境欣赏大自然的美,体会月色溶溶,杨柳依依,威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停下来也才能返归本心,与真实的自我对话,才能重建与大自然的和谐,才能思考千百年来哲人的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在歌德笔下,一生求索的浮士德博士最后喊道:“美呵,请为我停留!”对于今天的我们,一种加以改动的表述也许更为恰当:美呵,请让我为你停留!

停止是为了重新上路。在现状与超越之间,停止是一座桥梁的名字。

《坐石看云》

世间本来就存在许多乐境,只是现代人为世间所累而未能予以关注,也就失去了许多体验乐境的机会。比如,忙里偷闲看云,以悠闲的心看悠闲的云,便是一种极妙的乐境。

《人生寓言》

意义在于过程,幸福在于细节。

现代人已经没有耐心流连过程,没有能力品味细节。他们活得匆忙而粗糙。他们活得既无意义,也不幸福。

爱过程的人是智慧的,爱细节的人是幸福的。

《伊犁秋天的札记》

秋天,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消费=享受?》

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定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

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为生活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灵魂的叹息。

《蓝印花布》

它(旧蓝)条理清晰的纹脉里混合了山野的气脉和时光的表情,这种旧蓝,让人想起所有经历过的岁月,以及在岁月里积累着痛楚与快乐的吾土吾民。

《书》

人生如博弈,全副精神去应付,还未必能操胜算。

《大地重现》

那些树很像冬天——凝望北方遒劲、疏朗的高枝的时候,一条大河在深远地流,仿佛流在创世前清光寂寥的夜色里……

经典的著作大多都发旧了,翻开来,就像撑船上溯到了远古。

一行行时短时长的句子,一页页时远时近的思绪,那么厚实、自信、激动人心。它们常常使你走在源头,又走向天空,走回语言的诞生。

《诗意》

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

只要生命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珍惜愤怒》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孝心无价》

“孝”在甲骨文里的写法,是一个少年人牵着一位老人的手,慢慢地在走。“孝”字从右上到左下那长长的一撇,便是老人飘荡的胡须……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名家散文优美段落摘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最新抒情散文:又是一年端午节

全文共 957 字

+ 加入清单

鲜有人知晓、历史悠久的端午节在最早的先秦时代,只是古人的“健康节”、“卫生节”。先秦时代,五月是一个邪气丛生的季节,这个时候潮湿而又潮湿,各种病菌大量繁殖,由此百姓普遍把五月视为“恶月”、“毒月”,一个对身体健康不利的季节。东汉的《风俗通义》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载,可见古代的五月在人们眼里不是什么好日子。好读书、长于谋略的东晋名将王镇恶便是因为出生于五月五日这天,所以其祖父给他取名为镇恶。

为了辟邪、驱邪气而保健康,古时的人们沐浴兰汤、悬艾叶、喝雄黄酒、挂菖蒲,还要在胳膊上佩带辟邪的五彩丝带,以示健康安全。三国时的《吴县志》就曾记载过人们的这种风俗活动:“端午簪榴花,艾叶以避邪。”浴兰汤不是现在的兰花,是一种草本植物。雄黄酒有辟邪作用,驱毒虫、去湿邪、利健康。

这个原本以“辟邪”为主的节日后来因屈原的传说而使其有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南朝梁吴均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用小说的笔法记录了楚国人为纪念屈原而每每到了端午节便往竹筒里面放米的事情。关于端午节起源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但唯有屈原这个传说影响大。几千年前,爱国诗人听到秦国攻破楚国的消息,饮恨留下诗作,而后自沉汨罗江。这段颇具悲剧色彩的历史无疑给端午节融入了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也承载着古代平民百姓追怀先贤的情怀,让原本单纯的端午节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

唐朝时期,端午节已发展成为一个盛大的传统佳节,皇宫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王溥《唐会要》就有这样的记载:“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庶动清风以增美德。”说的便是皇帝端午这天赏赐臣子的事情。

抗日战争时期,端午节曾有“诗人节”之称。一九四一年的端午节前夕,日军对我国各地进行疯狂的轰炸,企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摧毁中国人的意志。这年的端午节,老舍、冰心、郭沫若等诗人,效仿屈原以身殉国的决心,冒着敌人飞机轰炸的危险,在重庆和四百多名爱国志士齐聚在一起为革命呐喊助威。

新中国成立后,端午节这天更是热闹非凡,重庆在一九五一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第一届水上运动会,大江里各色龙舟争相竞渡,场面壮观。“文革”开始后,在“破四旧”的口号下,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时至今日,端午节又以隆重的姿态回到人们的视野里,人们不仅可以吃粽子、看赛龙舟,还可安心地享受三天的假期,真是一大乐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家抒情散文:鲁迅《雪》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边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家哲理散文精选_坚硬的荒原

全文共 1669 字

+ 加入清单

坚硬荒原①,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驰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颤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光秃秃、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用牙啃。

“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回答;他抬起一只脚,放在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一个骷髅头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呀,啃呀,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痛心的,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旁,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前面的全部经过。

“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

“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咽喉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不焦不躁,更不心慈手软,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的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抖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呀?”“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吮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为了挤出那些疲惫不堪的泪水,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坚硬的荒原上。

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摩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了几个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枝头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他已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儿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到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一杯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杯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杯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①指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名家优美散文欣赏:罗兰《写给秋天》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隐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临的神韵.

一向,我欣仰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读小学的童年始,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天,就都在你飘逸的衣襟下安详地找到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地,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萧萧地飘落,芦花飞白,枫林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潇潇秋雨,那就连疏林野草间都是秋声了!

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引导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你一定也还记得,我们为你唱"红叶为他遮烦恼,白云为他掩悲哀"的那两年苍凉的日子.情感上的磨折使我们觉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灭,多少残忍,有多少不忍卒说的悲哀!但是,红叶白云终于为我们冲淡了那胶着沉重的烦恼和忧郁;如今时已过,境早迁,记忆中倒真的只残留着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寂的素脸.是"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还是"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那感伤落寞的心情如今早已消散无存!原来一切的悲哀,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你曾如此有力地启迪了我们,而在我逐渐沉稳的中年,终于领悟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收了生命们从开始萌生稳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忿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

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落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它应在执著的时候执著,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

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然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我不但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中的欢乐,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

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平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冷然的清醒、超然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名家哲理散文精选_窗外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从我居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株高高的芙蓉树。在那烟树参差的春日里红点点,煞是迷人。它牵动我的灵感,撩拨我的文思,久而久之,我竟视这位隔窗而立的“邻居”为知己了。

可是,有一个早晨,我推窗而望,蓦然发现昨夜的一场风雨已将它剥蚀得面目全非。立时,一种“繁花落尽”的悲凉掠过了我的心头!我不由感慨系之:在人生道路上磕磕绊绊,几经周折,几度沧桑,又一次次地失落了许多至爱的朋友,生命不正如同这随风而逝的繁花么?!

这件事过了些时日,也就渐渐地淡忘了。一次,我下乡归来,感觉到室内空气有些沉闷,就不经意地打开了窗户,顿觉眼前一亮:一树火红的三角梅映入眼帘,它在夕阳的背景下定格。意外的惊喜使我几乎不能自制,我诧异,当初在落英的背后,为什么竟没有发现这萌动着的不屈的生命呢?

是的,芙蓉的最后一叶花瓣凋落了,人们对它的嘉许也遗忘在往昔的记忆里,可是三角梅却成长了,那火焰般灿烂耀眼的红色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更迭与延续。

谁能说,失去与获得不是一曲交响乐呢?

我久久地伫立窗前,深深感悟到:生命中没有四时不变的风景,只要心永远朝着阳光,你就会发现,每个早晨都会有清丽而又朦胧的憧憬在你的窗前旋转、升腾,这个世界永远传送着希望的序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端午节散文:端午节凝思

全文共 4466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即将来临,我们在端午节到来之际,怀抱着思念,也开始沉思。下面是相关的端午节的散文作文,快来看看吧。

端午节凝思作文

远处的山,无语地眺望着远方,千百年了,孤独的任凭着风雨侵蚀。崎岖的路上,一个婀娜身影在婆娑树叶下依旧那么曼妙,璀璨的新衣在迷蒙烟雨中散发着兰草迷人的芳香。为了一个期待,在一个又一个的转身后,岁月苍老了昔日的红颜,但手中的诗篇穿越历史的甬道再次浮现在我眼前,感觉仍是那么滚烫那么撞击人的胸怀。

风欲来,雷欲来。天幕的另一端,云中那华丽的龙车急促而来。顾盼间,灿烂的光芒让群山为之颤抖;叹息中,虽有痴心但无力将前尘往事挽起。车,转逝即过,装着千古诗人的悠悠情怀又将回到梦中的宫殿,带着追求,带着誓言,奔向遥远的天际。

雨,住了。几杆修竹上仍然缀满斑斑的泪痕。身旁,浩浩江水载着袅袅而落的竹叶,日夜兼程地赶向浩淼的洞庭。我诧异了,为何要如此不辞辛劳的赶路呢?问风,风不语;问草,它说难道你没有听见,山麓,悠扬的笛声已经吹响;流水畔,相思的音符在浪花上跳跃,那是对诗人的深情呼唤。

伫立凝望,这满池碧波涌动的云梦,鸥鹭为之绝响,烟云共水天一色。回首,那家乡曾经泥泞的小路上,长长的叹息声已不再可闻。然,漫漫的求索之路却不断地在脚下延伸。郢都国门外,秦人斧钺早已埋进了厚厚的黄土,落寞与伤神此时如一柄锋利的短刃慢慢剖开赤子的肌肤,让点点乡愁一滴滴地滴落下来,溅起江河万丈波澜。

江面上,渔歌打断了我的思绪。在飘渺的歌声中,世间的善恶在这里都已淡然,满是钓者的闲适。聆听良久,突然感觉这怡人的歌声中,竟有几许忧思隐于其中,浑浊的江水还能将布满灰尘的帽冠洗净?浑浊的江水还能将已是满身的疲惫洗去?在醒、醉之间,我无言以对。

缄默中,渔舟唱晚,暮色将至。遥望着日渐上涨的江水,冥冥中祭奠的人们早已蕴足力量与信心……

鼓声悦耳。龙舟竞发。

汨罗江畔,那一跳注定了永恒于历史,那一跳注定了激荡起民族之魂。一片苇叶,青而变黄,如何也包裹不住千年的敬重。糯米的粘度让不老的传说,凝结成坚牢的记忆。诗人纵身一跃的美丽弧线,划过历史的天空。从此,汨罗江没有停止过呜咽,为诗人汩汩流淌。所有这个被称为端午的日子,便成了华夏一年一度朝圣的图腾,而那用江畔苇叶捆扎的粽子,衍生为我们民族咀嚼经年的精神贡品……

端午,一个神圣的节日,容不得谁借机铺摆着浮躁与功利的盛宴,它应该是我们翻阅那人那江的思想辞典美好时刻!多么祈盼在这急功近利的博弈时代,日下的世风能渐渐苍白脆弱,只因为那凭吊与祭奠的思念不可淹没,那崇敬与膜拜的热血不可冷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中华需要的凛然风骨,是炎黄子孙不可更改的遗传基因。

诗人永在,江水长流。粽子里包裹的是民族内力,龙舟上喊响的是中华精神!

端午节漫谈作文

屈原曾经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然而他后来投了汨罗江,所遗留下来的,是万世美名,还有一个专为纪念他的节日以及节日中的一些活动。伟大人物的自绝生命,是他不屑于与现世同流,倒可以就成他的不朽;倘是小人,那就是不敢面对现实,只能算作卑怯者的。

我不知道其时是有“政府部门”勒令还是百姓自发,总之这节日的习俗是传播得广远,并且很隆重。别处我不太了然,但在我们老家,是排在春节之下与中秋几乎并列的。农村人不时兴国庆,我们那边也不过重阳,至于那些洋节日如感恩、圣诞之类,乡下人粗鄙,多是并没有听过的。而元宵距春节太近,虽也颇热闹,但我每每以为它不过是春节的余兴罢了。

于是对儿时的记忆里面,跟这端午节有关系的就很不少。加之其时又正是杨梅成熟的时节,这不少的记忆的味道就更显得浓重了。我向来对时令很不敏,就像前时的一段热,使人以为盛夏已临,但查看日历,知道距端午还有半月,而端午时节,正是烟雨蒙蒙而颇有凉意的。记得儿时在端午前后的清早晨去放牛,母亲是必得交代加穿一件衣服的。我也是据此知道端午前还不是真正的夏,而端午过后,可是要“一天热比一天”了。

而杨梅也就在这不很热的时节里成熟了。我们那边是山地,几乎是四面环山,前面一个不大的缺口,是进来的路。虽然村子边围的屋舍都傍着山脚,杨梅树却都不长在村边,而在较远的山涧深林里。倘要去摘采,须“翻山越岭”两三个小时。山路难行,进到里面简直就没有路,而况林木也不高大,加之其间长满杂树乱藤荆棘之类,这就能使许多人望而却步。然而,疯野如我们,却看成乐事一桩。

也是这样烟雨天,约几个相合的伙伴,带上竹篮皮袋之类,就出村沿小路去,经矮山间的梯田阵,过几道溪涧,不多时候就进山了。这路就缩小一半,只能容单人行走。越两道梁,两旁的树木更其茂密,枝叶都纠缠起来,包裹着中间这小径,使它看起来像长廊,特别紧密的地处,简直就是幽洞了。其时一条澄澈的溪水也就开始伴在小径的左近,这样的一直到行程的将尽,它就别处去了。

这溪水是公认的我们那一带的最好的水,传说是从最高那座山腰的一眼泉里出来,不管洪涝大旱,它总是不多不少的涌出这清冽之水,从无绝断。但我们都没有亲见过它的源流。有件事情我们一直很不解,就是这溪里没有鱼,连手指大小的都不见。每一回的走近它,我们都有关于这个的议论,但不多时也就被四旁的幽谧消解。我们就都不再言语,只一意的走路,烟气氤氲如纱,缠绕在两旁的枝叶间,在行走着的我们身上。这时候,仿佛一切全披上一层神秘,这神秘还钻进我的心地,使不经事的我竟也莫名的感到夹着沉重的飘然。

峰回路转的几经周折,小径已然到头,前面只有乱丛中被挤踏过的痕迹。到这里其实也就不需要路了,因为到了有杨梅的所在。它们稀稀落落的长在满山里,我们也就漫山的去寻。山深林密,观望不远,每每是等我们钻到一棵树下,才发现满树的杨梅,很少有向着一个早知道的目标去的情况。这时候就见着“争先恐后”了,装是不急着装的,先吃够再说。爬到枝头,挑最大最黑的,但偏偏这种又最容易落,于是在下面的也绝不会亏着,就捡现成的了。扫荡了一树,马上又转移,向着不是来时的方向走,在茂密树与荆丛里钻行。

在这样的境地,总有些近于玩笑的传说,譬如久寻不出路,就说是遇到“叉路鬼”了。其时倒也并不很怕,因为据说这鬼只是“叉路”,一个劲的让你在原地兜圈子,似乎并不做别的恶事。或者也做的,但我们都没听到过,也就当它不做了。而况,我们还有解救法,就是当地撒一泡尿。个中利害,我到现在也不清楚,只是觉得倒有些玩笑的意味了,但尿撒过之后,我们还在原地点,前路也仍不知往哪边。于是就攀高枝,手搭凉蓬,四面的望一望。云深雾重的,只能凭着未必确切的感觉。但每一次,我们究竟都能安然的走出去,虽则有时会落魄到丢了鞋子而篮中杨梅所剩无几。

回来的路特别好走,因为下山,又大抵循着来时老路,不像去时的还要找清方向。简直就是“一忽儿”的就回到了村里,这时候在家的小孩们都围拢来,向我们讨要杨梅吃,他们也都不再炫耀谁吃咸蛋的多,只带着欣羡的看望我们的脸,以及篮里的杨梅。本就不多的杨梅给他们一分,几乎就完了,但我们仍然高兴的。

我们这边的端午节,土话是叫成“端阳节”的。穷乡僻壤的,也没有什么活动,不过在门边挂些什么草。隆重的倒在于吃上面,这样的大节也难得,饭餐的丰富自不必说,还有什么“五子”的说法,就是“粽子”、“盐子”(就是咸蛋,我们那边把蛋叫做“子”)、“油子”、“蒜子”,还有一个什么“子”,反正我是记不清确了,而且这“五子”,我家也向来没有齐备过。

屈大夫在写下“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后不多久,楚国的都城却被秦国攻破,他于是感到无路可以走,最后抱着石头(这点很可疑,只要真的不想活,未必不抱石头就淹不死。)跳入汨罗江。我不知道他是以自己的性命去殉了楚国还是殉了自己的理想。反正,这两个是都破灭了。

我以为,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就在于理想有个能寄托其上的实在;而空想,只不过是毫无根据的幻想罢了。然而理想总是太高远,能担当这理想的“实在”极少有,于是,所谓的理想也究竟每每要落空。就像昏庸的楚王终于让楚国灭亡,使屈大夫的理想再没有落脚处了。但这时候,也并非只有将理想滑入空想之一途,丢掉所谓的理想,过平常的生活,这样选择的人也实在不算少。然而这两条路都为屈大夫所不愿走,他于是选择了第三条路,就是死。其实死不是路,但选择死却又是一条分明的路。

这三条路中,空想是既失掉理想也失掉自己的;平常的过活,是丢掉理想而保存自己;至于选择死,那就是留住了理想的魂。屈原是用自己的生命,殉了他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楚王或者楚国。

寂寞端午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不知道为什么,端午时节,思绪经常飘散到两千多年前,是因为一个寂寞的记忆,还是因为心灵深处的悸动?我的梦境掠过那繁花似锦的汨罗江,飘泊在多雨的夏季里,我用一生去寻找屈原大夫的足迹,寻找渴望的彼岸,带去珍重的许诺和苦苦的思念。

我想去寻找那些光彩夺目流芳恒久的绝唱,泽被后者,激扬千古。跟不上屈大夫的步伐,我只是远远的,把自己丢失在历史经纶中,感叹韵味如雨的芳香,湿润我干涸的文采。多少人把《离骚》《天问》《九歌》和《怀沙》捧在手上,虔诚地焚香诵读,诗人们诵读出文采心魄,治国者领悟文治武功,恋人们品尝到荡气回肠,而我读到一颗寂寞的心。《离骚》等诗惊艳了时光,厚重了岁月,在那些石破天惊的岁月中感染了多少寂寞独行者,朝花夕拾,巍然屹立。他的诗点亮经纶,高悬日月,汉赋的纵横驰骋,唐诗的风流倜傥,宋词的阔然大气,元曲的厚朴执着,明清小说的直白,在虔诚仰望中多少诗人和文学家由此脱胎换骨,脱颖而出。往事如风,是谁在风中抚琴,高歌千秋,红尘万丈,唯有流转的《离骚》成为了千古一叹,成为诗界中的地老天荒。在那些隐逝的黑夜里,诗歌抑扬成调,不受任何字句的束缚,如波浪般自由,湿润干渴的心,日复一日。

去寻找那些正直的情操高贵的品行,留下在楚国里的深深地回忆。可是我找得到么?负载了几千年的尘埃,剑光灯影中,我听到了屈大夫的叹息,丹流翠声,幽兰独香。在苍生之下,品行留下不朽的烙印,凤凰涅槃,刺痛历史的天空,变成了疼痛的诗意,我听到了伍子胥、苏武、张骞、文天祥和史可法等人千百年来的哽咽和激扬。每一个人的内心隐抱有自豪感,有一种激浊扬清,慷慨为国的激情,感慨生命易逝,希望留下千古的美丽,忧国忧民,铭记于丹心汗青,穿越亘古,超越自己,涅槃自己。如黑夜对光明的祈求,在幽暗处隐没的时间来临,永不对权贵卑躬屈膝,只是心怀苍生,指点江山,他们应该受到永不休止的朝拜,因为他们的歌声能冲破黑暗的锁链,照亮一方的红尘,踏出永恒的足迹。

飞花的南方,艳红的木棉花屹立在江湖中。做一个诗人是寂寞的,做一个高贵的诗人是孤傲的,做一个爱国的诗人是恩泽世代而寂寞如海。然而在这热闹的端午节中,我却感受到一丝丝的寂寞,害怕把你忘却,没有人再知道你的去向,没有人真正知道,怅惘中隐约可见你鲜润而宁静的笑容,盈溢在一泓幽深的芳湖里,或许你已经睡熟了。我想穿越,却不能再回到过去,我望见了,就在我心灵的净空,有诗歌闪动而过,有人在寂寞的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名家哲理散文精选:爱的列车空亦满

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50多年来,我最珍视的一件东西是我高中毕业的同学录,其中甚多惟有年轻人才写得出的离情。每次展读,心中都有海浪拍岸的澎湃。某同学写给一位绰号“火车头”的同学的赠言是:“好你这个火车头,载着一车好东西开走了!”多么简单而丰富!一句话就是一首生命之歌。

慷慨的造物者给每个人一车好东西,内容可能稍有不同,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当时我也有一车好东西:青春、健康、智慧、亲人、朋友、很好的胃口、过得去的容貌。装得满满的人生列车,就这么自自然然地往前开。那时候若勉强说有什么人生观,大概是快乐的人生观。

及至稍长,或遇高山,或遇急流,险阻重重,才知道这列火车不是一路顺利的,必须开足马力,添够燃料才能开过去,这个时期的人生观是奋斗的人生观。

然后有朝一日,发现列车的重量减轻了,这才恍然于造物者并非那么慷慨,他其实是诡诈的,在我的列车开出的同时,便伺机把他给我的好东西一样一样地取走:青春不再、健康日衰、亲人逝去、朋友远离,我的列车几乎空了。唯一他拿不走而仍留存的东西就是爱,以及由爱产生的一切;因为爱乃是自己所创造、所散发、所装载。爱之为物,有光、有色,绵延滋长。若自己不放弃,它可以源源不断,人生的列车永无空虚之虞。但此爱非单指男女之爱的情爱。我们女性的短处,常常是过分重视情爱,视为人生的惟一真实,它果然真实,却非惟一。视为惟一的结果,一旦失去,列车就会失去平衡,甚至翻覆也说不定。此处谈到的爱是指由诸般的爱汇集而生的工作之爱。这个阶段的人生观可称为爱的人生观。

由人生如朝露的观点看,年轻和年老实无多大差别。一个人心中无爱、自私、狂妄,虽年轻亦老迈;反之,虽老迈亦年轻,即使“前路日将斜”,也有“野花啼鸟一般春”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