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节习俗作为汇编20篇

春节期间,湛江地区有一项特殊而极富民间色彩的习俗——“做年例”。年例的日期各村不同,但大多数选在正月,有的与元宵节结合一齐办。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春节习俗作为,欢迎查看。

浏览

357

作文

1000

潮汕春节习俗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新的一年在孩子们的欢笑声和大人的忙碌中开始了。

教师连店铺都放起了宋祖英的好日子:“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

潮州人最为重视的就是除夕了。腊月三十早晨,家家户户要做祭祖宗。奶奶拿出准备已久的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团,用手推、压、拽、拉,直到面团变得松软,像泥巴一样,在捏内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压扁呈圆形。接着,要加入米饭、花生、蘑菇和虾子。最后封口,用刻了花纹的桃形模子把定型就能放到锅里蒸了。

煮熟的分外诱人,但得先祭拜祖宗自己才能大快朵颐。

下午的时候,父母就要发利市,把钱装在红包中给孩子,小孩子借了钱后要对大人连声说:“恭喜发财,恭喜发财。”收完红包已是三点多了,大家匆匆洗好澡就把钱包放在了身上。

晚上的时候,全家人要放鞭炮,守岁。妈妈拿出大捆的鞭炮,算好时间,这家放完鞭炮,那家就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全村人都在沸腾,我躺在沙发上昏昏欲睡,几次要进入梦乡,却被奶奶打醒:“不要睡,睡了后神佛就不会赐福给你了。”我点了点头,门外的鞭炮声震耳欲聋,我强打起精神,看着火花在黑暗中乱窜。时间像沙漏般慢慢地流下,当墙上的大钟敲了十二下后,我便想得到了指令似的跑进房间呼呼大睡。

春节与除夕相比之下是比较清闲的。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服去走亲访友。“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百年初三四”。所以很多人备上礼物马上去了朋友家了。在礼物中,橘子是必不可少的,主人会在客人的橘子中留下两个,然后再把自家的橘子拿出来与客人交换,有种说法是:互赠吉利。

春节很快就过去了,许多人不得不到异地工作,母亲会送着儿女走出村口。于是,信念在母亲驻足于村口的时间中流过。远处,夕阳渐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五年级学生关于春节的作文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快到了,爸爸妈妈都放了假,我们一家人在大年三十前回到爷爷奶奶家,准备过一个快快乐乐的团圆年。

平时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我们很少回去,不能像歌中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因此我很想念爷爷奶奶他们。有几次,我在梦中见到了他们,和爷爷奶奶、哥哥姐姐一起玩的开心极了。

到了爷爷奶奶家,他们高兴极了,奶奶一把将我拉到怀里,又是亲,又是抱,高兴的都掉下了眼泪。我也给了爷爷和奶奶一人两个结结实实的吻,亲的他们开怀大笑。

老家的人多,热闹,春节的气氛更浓!

窗户上贴上了奶奶剪的大红窗花,是一对小兔子,可爱极了;门上一左一右贴着一对春联,写着漂亮的毛笔字,每个字都写地龙飞凤舞的,我一个都不认识,但是哥哥告诉我,那里面写的都是人们希望吉祥如意,美满和谐的美好愿望。哥哥上初三了,真是什么都懂啊!

我忽然发现,门上的“福”字贴倒了,我终于可以笑话哥哥一次了,可是哥哥说:“这你就老外了吧,这叫福到(倒)家了。”

除夕之夜,吃完饺子后,我们一大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晚会上的小品真是搞笑极了,我好像都听到了邻居家人的哈哈大笑声。

除夕的钟声响起来了,窗外的鞭炮声响成了一片,各种颜色的大礼花照亮了夜空,真是令人激动和兴奋呀!我和哥哥一起大声的倒计时,“三、二、一,新年到了!”

我们一起祝福爷爷和奶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们也得到了爷爷和奶奶慈爱的祝福,每个人还有一个大大的红包,这已经是我第八次拿到压岁钱了!

家乡的春节真好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节习俗的作文200字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都等着、盼着过春节。因为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

早晨,早早的起床,穿上妈妈早给准备好的新衣服、新鞋子。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到了晚上,大人们都开始忙着包饺子。这时我们小孩子便拿着好多的烟花出去。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各式各样的。我最喜欢的是摇花,拿上几根,点上火。那花便飞洒起来,我前后的摇,转圈的摇,那火花随着我的摇摆闪闪亮亮。像一串串小星星围在我的身旁,我仿佛是飞到了天上与他们一起玩耍。接着就是要点燃花了。我躲在爸爸的身后看着,砰、砰,每一声响都开出一朵美丽的花,有红的、绿的、蓝的、紫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吃完了饺子,就要睡觉了,我真的希望时间快点过,我期盼着过年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学生春节作文:新年习俗

全文共 848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我准备去问正在贴春联的爸爸。 贴错了,贴错了!”我看见爸爸将福”字倒着贴,焦急地喊起来。没贴错!”爸爸不紧不慢地回答。那为什么要倒着贴?”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释道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哦,原来是这样!那过年还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呢?”我又发出疑问。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讲解起来。 原来,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

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直至今日。 听完爸爸的讲解,我这才恍然大悟。我又问爸爸为什么理发要赶在二十七呢?”哦,民间有一条俗语,叫‘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原来是这样!” 我又发问那为什么要大扫除呢?”爸爸说大扫除是为了扫除一年的晦气!这是好兆头!”“原来如此!”爸爸又说还有‘接财神’这一习俗。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户办酒席,为财神爷过生日。”我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太迷信了!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新年来临,我就长大了一岁。是个大孩子了。凡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面,我们全家健康快乐,我能够学习进步!

[学生春节作文:新年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春节习俗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二十三这天是小年,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据说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二十四这天掸尘扫房子,二十五要做豆腐,二十六要割年肉,二十七宰鸡赶大集。二十八要贴花花。

二十九,俗称“小除夕”,这一天人们往来拜访。 腊月三十是春节的一个高潮,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在正月十五正式结束,这一天是元宵节,要举行灯会,还要吃元宵、放烟花。最后在烟花声中,结束了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学五年级我家的春节作文怎么写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除夕晚上我们家可热闹了,叔叔他们一家和姐姐她们一家都要来我家吃年夜饭。

傍晚时分他们都陆续的来了,等他们都到齐了之后,我们大家举杯互相祝福,辞旧迎新。在快乐喜气的气氛中们边吃边说,耳边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忽然,一声巨响,把我吓了一跳,接着“劈劈啪怕”响了起来,四周一片灿烂辉煌。

我赶紧跑到阳台上去看,哇!好美呀!天空中好像天女散花一样:这边一个流星窜上天空刚爆炸,那边一串烟火就不甘落后地飞散开来;左边的百字炮噼里啪啦刚停,右边的“吉祥三宝”礼花就哧哧喷射……

烟花把整个天空照射得像白天一样,周围的高楼大厦反射出烟花的影子,烟花又照亮了高楼的轮廓,不知道是烟花让高楼更明,还是高楼让烟花更亮。

我一会儿看看这边,一会又看看那边,整个天空让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我和姐姐弟弟也不甘示弱的拿着“冲天炮”和“大地红”冲出门外来到我们家的楼顶,我还请爸爸帮我点着了火,瞬间“冲天炮”就一个接着一个的冲向了空中,随着响声就窜出了红、黄、蓝绿等颜色,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大地红”更是让我们开了眼界目睹了她的容颜。除了五光十色的颜色让我们惊叹叫好,更让我们赞叹不已的是它那一会像百花齐放的花朵还没消失,一会又像孔雀开屏,一会又像群星闪烁……真的是让在场的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

时间悄悄的把我们带向了新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每个人都不约而同的又一次举杯庆祝,异口同声地喊道:新年快乐!

虽然新年的钟声已经响过,但是我们谁也没有困意,有的只是开心快乐和兴奋,我们都争先恐后的祝愿着爸爸妈妈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爸爸妈妈也祝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学习更上一层楼!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春节习俗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啦,过年啦。”我高兴的喊着。大年三十儿是个重要的日子。‘除夕’啊!不仅是这些重要,最起码你要知道春节习俗呀。今天,我要和你交流交流。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拐豆腐,二十六蒸馒头……”这是我们常说的春节俗语。这代表春节很热闹。想拜年啦、吃饺子啦、贴春联啊都是大年三十必须做的。“贴完春联不要帐”也是一个俗语。意思是:贴完春联后不能要账。在古代三十晚上必须守夜。看完春节晚会,在12点时放完炮才能睡。现在,家长太爱自己的孩子,破坏啦守夜的规矩。

大年初一就是该拜年的时候啦。晚辈都会长辈说:“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等话,再举三个躬,这时长辈就会给晚辈 压岁钱。有些小孩子会问:“福为什么倒着贴?”大人们就会说:“‘福到’吗。”

春节很有意思吧,有一些小规矩我也是才知道的。剩下的一些规矩你自己去了解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有关春节传统习俗的作文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我想小朋友们一想到春节这个词,想到的一定是穿许多漂亮的衣,吃好多的零食,贴对联,放鞭炮。那么,大人一想到春节这个词,有事什么反应呢,我问妈妈,妈妈说他想到的就是可以让一些很久不回家,在外地工作的人回家团圆。

那么,你知道春节的来历和习俗吗?哈哈,那我就给你说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非常凶猛。“年”不经常出来,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出来伤及他人性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在你家住一夜,我一定把“年”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她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吓了一跳,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连忙跑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了吗?

[有关春节传统习俗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春节的习俗:正月初八谷日

全文共 2649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顺星节习俗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说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罗候、计都九星轮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运如何,完全操在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们有的到白云观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烧香顺星。但不论是否去庙里进香,是日晚间,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燕京岁时记》:“初八日,黄昏之后,以纸蘸油,燃灯一百零八盏,焚香而祀之,谓之‘顺星’”。在家里散灯花顺星之同时,很多人到白云观元辰殿去参加顺星祭典。

元辰殿俗称“星宿殿”或“顺星殿”。殿在白云观西路。殿中塑有六十年花甲子的六十位星宿神像。

凡到元辰殿顺星的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如果是甲子年生人,就到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的塑像前,烧香、磕头、布施之后,再到今年当值的星宿。如果今年是癸亥年,就再到癸亥太岁卢程大将军塑像前烧香、磕头、布施,即可保佑你一年顺遂。

顺星用的星神码一共两张。头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名目,并分别列出其所属的星宿名。中间为“八卦”,里圈印着天干、地支字样,外围绕圈印着十二属相的图案。后一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放在星神码的后边,只露上端名号。两张同时夹在一个神纸夹子上,放于正厅天地桌后边正中。

星神码前边摆上用黄、白两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谓之“金银灯儿”(用香油浸捻),共一百零八盏,有用四十九盏的。也有按所谓《玉匣记》“本命星灯”之数者。通常都放在一个大型金属盘子里,用小铜钱压好,祭祀时全部燃点。以三至五碗熟元宵(每碗五个),清茶一杯为供品。前设香炉、蜡扦等供器,蜡扦下分别压着黄钱、千张、元宝等敬神“钱粮”。祭祀时,由长辈主持,燃烛上香,全宅按尊卑长幼次序行三叩首礼,肃立十分钟左有。待香烛欲尽,再依次三叩首后,即请香根,将星神码及钱粮一并置于庭院事先准备好的钱粮盆中与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同时燃放鞭炮。

祭星时,还要在案头、灶台、门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予以点燃,谓之“散灯花儿”。有辟除不祥之意。祭星仪式结束后,全家即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顺星节传说

传说这一天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是长辈给儿孙认星星的时候。正月天寒地冻,在院中不能久站,真正认星星还是在夏天的晚上,这一天主要是从香蜡铺中请来的“星神马儿”上所列的星宿名号来了解“天文”了。顺星节祭星仪式在夜里举行,有钱人家摆108盏灯花,一般人家也可摆49盏,最少是9盏,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罗侯和计都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灯碗形似小小高脚杯,有泥质的也有铜质的,内放豆油,灯捻用“灯花纸”捻成。祭拜“星神马儿”后,由主妇把这些灯花分别摆放在寝室、厨房、客厅的案头、炕沿儿、箱柜以至院内台阶、角路、门洞等处,宛若一次烛光晚会,名曰“散灯花”。这时,在这神秘的灯花群中,长辈要向儿孙讲“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独”的重要性,因为“流年照命星宿”时刻在监视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散灯花极有浪漫色彩,任你企盼,想象,直至所有灯花燃尽,然后全家互道“星禧”后,灯光才得重亮,鞭炮才得点响,院中的“钱粮盆”内松木杂枝点燃,如同篝火一般使人联想翩翩。

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八敬天公

汉族的敬天思想是非常突出的,认为天乃宇宙的主宰者,对万物具有强大的统治力、正是基于这种观念,皇帝被称为"天子"。天子也必须顺应天意,如果违反了,就丧失天命,就会有一位真命天子来取代他。

无形的"天"同时也被具体化了,称为玉皇大帝,俗称天公。每年的正月初九为天公生日。"天公生"是厦门民间一个极为隆重的节日。年初七就开始制米龟、圆、"牵",蒸发糕、。初八晚上,暮色初合,便当"天"摆上八仙桌。没有庭院的,则摆在窗口边。随后摆上十二碗干鲜水果,十二碗素菜,以及蒸好的米龟、面干等。也有些人家供荤菜,那就要双份的五牲,十分隆重。

敬天公的大红烛是新的,香炉是专用的,烧的纸钱也是特制的"天公金"。"天公金"较一般纸钱大,正方形,刷金箔,而且必须折成金元宝的样子。

当所有的供品都摆好后,一家人便开始点香拜夭公。连抱在怀中的婴儿也不能免。往往由母亲抱着,把点着的香塞在孩子手中,象征性地拜几拜。当母亲的,口中还要念念有词,祈祷孩子平安长大。一家人中若有一人外出,也得由弟妹或配偶替他(她)上香。

到了深夜11时,子时已到,便是初九天公生日,开始烧"天公金",燃放鞭炮。旧时,你若是正月初八夜在厦门,最好别太早睡,否则,全市此起彼落的鞭炮声,定会把你吵醒。最苦的当然是那些带宝宝的妈妈。子夜时分,宝宝怎能不睡?梦中被震耳的鞭炮惊醒,啼哭不止,甚至第二日还得吃几个"珠珀惊风散",实在懊丧!烧纸钱,放鞭炮,或是扰人清梦,或是引起火灾,这种习俗实在应改。好在厦门市一声令下,已经禁绝鞭炮,移风易俗,此等陋习已不复存在。

谷日节活动一览

我们整理设计了以下节日活动供同胞参考:

①观谷

谷日节当日,全家着汉服,离开城市来到乡村田野,大人向小孩子介绍基本农业知识,全家观看各种越冬作物的长势,让小孩和大人一起亲近农业,帮助孩子树立尊重农业、农民、爱惜粮食的意识。在体验的过程中,同时启发小孩爱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在大春节期间,来到郊外田野,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远足活动。

②食谷

返家后,由孩子亲手制作一餐谷物晚餐给全家食用。如让孩子亲手和面蒸馒头、亲手制作面条、亲手淘米蒸饭、亲手熬粥,大人只作必要的指导,而不要代替。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更真切的懂得粮食的珍贵,劳动的不易。

③养谷

城市生活节奏很快,人们难得亲近一次自然。建议谷日节,全家赴花卉市场选购一些观赏作物(市场有售,如“观赏谷子”等)在家中栽培,一年四季悉心养护这种“作物”。

(注:民间旧俗,请勿迷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节习俗小学生作文400字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 ,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春节习俗小学生作文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春节习俗的作文400字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一眨眼,又迎来了春节。羊年,一个让人期待的年份,我们都长大了一岁,又可以收红包,可以一家人吃团圆饭,开开心心的。

除夕夜,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今年,我们来到了诸暨,好菜一道道上,红包一个个收大人们谈得投机,小朋友们玩的开心。

午夜一到,鞭炮声四处响起,一朵朵鲜花在空中竞相开放,我和表妹趴在窗前,幻想着新一年的美好,欣赏着空中美丽的烟花。

正月初一,我们不在家,一早我们就乘车去拜访老爸在萧山的亲戚了,午饭在萧山吃,晚饭也一样。第二天还是如此。到年初三,我一早醒来老爸老妈就不见了,可我并不着急,他们去菜市场了,去准备中午给亲戚们吃的饭菜去了。

照现在,接下来几天就是我们出去走南闯北的时候了,去领略祖国的文化古迹,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可以去国外玩玩,只要你要钱,哪儿都可以去,换在以前,这时候还在过年呢,小朋友们手中拿着鞭炮东放一个西放一个,大人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聊聊这个,聊聊那个,还有些在看着这些小朋友们奔跑着。

过完年就到元宵了,过完元宵才算到新的一年了,元宵元宵,必然少不了主角汤圆,每家每户都飘出了汤圆的香味,这时候上街走一走肚子马上就咕咕叫了。

这些就是我们绍兴以前和现在的春节,也和我们来介绍介绍你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春节习俗的作文200字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三十那天,我和妈妈去买了春联和窗花。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 ——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幸福已到”。

看着这些“福”字,我笑着和妈妈说:“妈,你看我多好,到了过年,处处都可以看到我的名字,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福气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节的习俗作文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里,家家户户门口贴满了春联,我不禁对春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忍不住向爸爸问这问那。爸爸灵机一动,给我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采春联,想让我亲身感受一下春联的奇妙。

家乡的春联真多啊!有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还有九字联、十一字联等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对联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写春日美景的,有写丰收喜悦的,有写祈财送福的,也有颂扬时代新风的,真可说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瞧,这边门楣上写了幅物华天宝,那边门楣上对上一幅人杰地灵左边门框出了幅上联春风春雨春色,右边门框则对了幅下联新年新岁新景,对得多么工整啊!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说出了农家渴望平安如意的心愿;人有鲲鹏志,国呈龙虎姿、国盛国昌凭国策,龙飞龙腾靠龙人道出了人们立志强国的心声:喜看今春花千树,更盼来年桔满仓却以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了乡村桔农渴望丰收的情怀;处处红花处处红,重重绿树绿重重则精妙地点写出了山乡的美景:玉兔归时深慕人间春色美,金龙起处喜看华夏蓝图新一幅长联更是说出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着一幅幅春联,我不禁浮想联翩,豪情满怀,决心更要发愤读书,将来为国争光。正所谓华夏年年腾骏业,新春岁岁展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春节的来历高二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由于春节过后不久,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载歌载舞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联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春节习俗的作文400字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习俗有压岁钱、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年画、守岁和爆竹。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桃符等,它以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做成各种图案的。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描写春节习俗作文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过得好快啊,眨眼间春节就要来了。要知道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每家每户都在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这是过年的习俗!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中每家每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 ,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春节习俗的作文500字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年夜”到除夕,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春节美食作文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地处中原,是以面食为主的河南省。馍,面条是经常吃的。馍的种类也有很多,煎的、炸的、蒸的、烤的;面条也有很多种,捞面、汤面、卤面、蒸面、炒面、焖面……还有胡辣汤、锅盔加卤猪肉、擀面皮、凉皮、浆面条,好吃的太多了,想想都流口水了!

今年春节爸妈带我回老家过,春节期间好吃的就更加多了,可让我这个吃货开心坏了。

过年期间外婆会做花馍,各种各样形状的,有小鱼、荷花等,看看都舍不得下口呢!妈妈告诉我,花馍寓意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

除了馍,还有其他的美味,比如:灌肠,它外面是猪的大肠,洗干净煮好里面放入猪肉馅,加了秘制的酱料,上锅蒸熟,吃起来特别的香,不油腻。这是我最喜欢吃的。

饺子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年三十的下午外婆和妈妈就开始忙活了,馅料是早就准备好的,和面揉面,妈妈擀皮,外婆包,妈妈从小就练就了擀皮的本领,她擀的速度外婆都来不及包的。我吃到了外婆包的幸运饺子,为什么叫“幸运饺”呢?因为那么多饺子中只有这个饺子的馅是不同的,我吃到的是麦片馅的,妈妈说她小时候会吃到“硬币馅”的饺子,外婆说吃到幸运饺的人这一年都会顺顺利利的!我希望我的2019是平平安安的!

这就是我的春节之-美食,家乡的美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学四年级作文的我喜欢春节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除夕,叔叔、伯伯、阿姨全家到我家一起吃年夜饭,所以我和爸爸的任务就是把家整理干净,贴福字和春联,爸爸说这叫“除旧布新”。

我等待了一年,储备了许多吉祥话,就等着现在派上用场。我双手慢慢地接过一只只红包,腼腆地放进口袋,一有机会,就偷偷地拆开来看看有多少。虽然红包最终要上缴我家的“财政部”,支付我的书籍费等,但是慈爱的爸妈通常还会留一些零用钱给我,让我可以满足购物的欲望。

爷爷忙采购,奶奶和妈妈在厨房里切菜剁肉,为着晚上的年夜饭而忙碌。家中充满了节日的欢乐!除夕之夜,我们全家人围坐在大圆桌旁。随着我的:“上菜了,吃年夜饭喽!”提示声,年夜饭隆重登场。香味扑鼻、特别丰盛的饭菜被迅速地端上桌。妈妈把红酒和饮料拿出来,倒在杯子里,大家高举酒杯,互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齐声说:“干杯!”爷爷抿了一口酒,夹了第一道菜后,我们正式动筷。吃着热腾腾的团圆饭,分享一年“酸甜苦辣”,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精彩的春节特别节目,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其乐融融好热闹喔!

吃完了年夜饭,表姐和堂妹洗涮餐具,其他人围坐在客厅,收看春晚电视节目。大人们点击手机屏幕抢红包、我和表哥、堂弟、迫不及待地吉言拜年拿红包,这是我家今年除夕的亮点!

除夕夜,没有了鞭炮声,但话语声、碰杯声、欢笑声……组成了美妙的交响乐,在除夕的夜空中荡漾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家乡的春节习俗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505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春节是寒假的开始,是在美味佳肴里流连,是拿压岁钱的日子。而对于大人们来说春节又是一个忙碌的开始……

中国人的春节不同于外国人,在外国1月1日元旦后便是新一年的开始,而在我们中国,到了农历正月初一才算真正的过年。当然,在中国每一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都是不同的。

就拿我们余姚这个鱼米之乡来说吧。农历中的最后一天被称之为“除夕”,在这一天里,全家人要坐在大圆桌前吃一顿年夜饭,寓意“团团圆圆、和和美美”,餐桌上都要留下一条鱼,寓意“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1983年央视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是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华丽的舞台上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绚丽的红绸在半空飞舞。雅俗共赏的相声让人开怀一笑,惊心动魄的杂技让人叹为惊止,宛转悠扬的歌声让人萦绕耳畔,优美动人的舞蹈让人浮想联翩……当屏幕上出现一个个跳动的数字——“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新年的钟声在此刻敲响,十三亿中国人民一起欢呼起来,窗外的礼花似乎在为新一年的到来而欢呼喝彩。天空,在那一刻不再是一片黑暗的,礼花把它照耀得是如此绚丽多彩。在那一刻我们也又长大了一岁,以更加矫健的步伐迈向我们的黎明……

辞旧迎新,当太阳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要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散发出他无穷无尽的光芒时,勤劳的人们已经在自家的门前贴上了春联、贴上了“福”字。当然这贴春联和贴“福”字也有很多的讲究:由于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而“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人们就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在这一天,走亲访友当然也是少不了的。父母都会带着孩子们到亲戚朋友家给长辈拜年。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而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传说中,中国古时候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在吴曼云《压岁钱》这首诗中写道:“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放爆竹也是中国的民间习俗之一,爆竹亦称“鞭炮”、“炮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最早的爆竹是人们焚烧竹子而发出的巨响,用来吓走“年”。而现在,放爆竹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尤其是孩子们)欢度春节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可是却大大影响了自然环境,严重的还可能引发火灾,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少燃放烟花爆竹,以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保护我们的自身安全。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很多描写春节的古诗比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征明的《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还有林伯渠的《春节看花市》:“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春节、春节、春节。这个代名词结束了2012年,2013年从耀眼的阳光中向我们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河南春节习俗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到了,大街小巷热闹非凡,而每个地方的过节习俗都各具特色。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十堰过春节的习俗。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最初人们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用以避邪,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的名字。春联多用红纸书写,代表着吉祥、幸福。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除夕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们则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整个城市的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一刻,有的人家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由掌厨的做出来,而且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砧板声、爆竹声,再夹杂着人们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我们这里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点。 一时间,十堰的过节习俗说也说不完,等你到了这里,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