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五子登科三字经原句【精彩20篇】

浏览

3378

作文

162

篇1:三字经读书笔记600字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你明白《三字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吗?它在我们中国能够说是家喻户晓了,古人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字经》,这本书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向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

《三字经》以少儿启蒙读物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它的意思就是说:东汉时有个叫黄香的人,从小就十分孝顺。他九岁时,常常在冬天父亲还没上床睡觉之前,自我先躺在冰冷的床上,把被子温热了才请父亲睡觉。夏天他就先用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请父亲歇息。读到那里,我惭愧地想:我和黄香相比,真是天地之别呀,生活中的我,放学回到家,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呀。爸爸妈妈平时既要上班,又要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多么辛苦呀!记得有一次,妈妈刚下班回来,叫我把碗筷端去客桌,我死活都赖在红木椅上,大声喊:“你自我吧,大结局了。”说完,又赖在椅子上看电视。吃饭了,妈妈没帮我拿碗筷,我也无可无奈,拖拖拉拉去拿。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三字经的奥秘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本《三字经》从古代开始就一直在发挥着它的作用,是我国的儿童启蒙读物。但不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就一定简单了。《三字经》非常简明扼要,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在此说书中有很多由三个字组成的,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我们也从小听诵《三字经》,对它耳濡却不一定目染,从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了很多中华民间故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看这第一条,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本性虽然相近,但由于日后习惯不同而相差很远。这一条就告诉我们: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恶善,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这短短十二字,就涉及到教育、做人、志向等方面,这里又有关人性的探究,十分的深刻,可以说《三字经》就是在教我们如何做人。

根据《三字经》来说,它提供的知识一些供人记忆、联想和阐释的“关键词”,经由这些不同风格朗朗上口的儿歌一样的词句,我们才得知了解并切入其中,我们古老的信念才能传承。这些“关键词”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讲教育的必要性,和应该学习的内容;第二部分讲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第三部分以众多勤学的例子,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意义。

所以说知识就是力量,实际上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当中,这些精神决不能浪费,要勤奋,只有勤奋才会有收获,努力总会有所得;我们在这种努力、勤劳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有一种戒醒之星。

《三字经》给予我们的这种深刻影响,它溶解在血液里,隐匿于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一定发掘自己的奥秘,并从中看到未来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三字经》读后感500字左右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在生活中我用过的《三字经》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在学校里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向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爱护小同学,在家我孝敬父母,有了好吃的东西,我总是先给爸爸、妈妈尝后我在吃。

我知道一个人从小要学习做人道理,首先做到孝敬父母,恭敬兄长、友爱弟妹,因为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德行,其次就是学习看到的和听到的知识,学习数学语文等各种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奠定好做人和求学的基础。

而“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聪明加勤奋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妈妈告诉我,聪明是天生的,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但是勤奋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创造的。所谓勤奋,就是要不怕困难,不怕吃苦,按老师和父母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我平时做得还很不够,今后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成为一个好学生、好干部。

读完《三字经》的变化:

语言上,表达事情不罗嗦了,语言简练了。表达能力强了。与人交往上:和小朋友一起玩儿时。知道谦让。

总而言之:浅意识的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那是在我一年级的暑假时,为了增加我们的课外阅读量,也为了让我们了解一下我国传统的国学,增强我们的文学修养,学校给我们布置了一项“艰巨”的作业---背诵《三字经》。

晚上放学我回到家,打开书架上尘封已久的《三字经》,立刻就垂头丧气了——这上边都写得是什么呀,三字一句,三字一句,读起来似懂非懂,却根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而且竟然有整整三大篇!一直拖到晚上,我再也不想看它一眼。妈妈见我这种情绪,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妈妈知道,对你来说,《三字经》是太难了,妈妈小时候也没背过,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来,我和你一起背,看谁背得快好不好?”就这样,妈妈和我一起开始了艰难的“啃骨头”历程。

就这样,我们把“三字经”分开了一小段一小段的,妈妈一句一句地给我讲解,理解了意思以后,背起来就容易得多了。我们按部就班地每天背一小部分,第二天从头复习巩固,再背下一段,真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背东西的时候总是坐不住,经常喜欢是在床上翻来滚去的背,每次看我绞尽脑汁地背诵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静静地躲到外边,以免打扰了我。等到我骄傲地给妈妈背诵的时候,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不学不知道,一学真奇妙,原来这“三字经”中的内容竟然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文学、历史、民间故事,每一段都有几个小故事,真佩服古人的惜墨如金呀,三个字就能说明一个道理或者是引用一个故事。一天,两天,三天,我完全沉迷到背“经”这件事里了。走也背,坐下背,躺也背,甚至半夜睡觉嘴里都念念有词的。

一个暑假下来,我和妈妈都成了背“经”高手。我们还经常在晚上散步的时候一人一句的接龙,走在路上,常常会引得路人向我们侧目而视,直到现在,我们还能背得滚瓜烂熟,在生活中经常会冒出一句,然后我们会相视一笑。

通过对《三字经》的背诵,我不但了解了《三字经》中所讲的道理和一些常识,让我对祖国的国学一下有了兴趣,对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三字经》的读后感小学生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读本,大家对它也十分熟悉,“人之初,性本善”,耳边仿佛回荡着几百年前,私塾里的学童正咿咿呀呀地诵读声,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有滋有味地看起来。

读到“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刚掘出的碧玉,经过工匠长年累月地精雕细琢,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人也是这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时候也不能坚持到底,有些计划实行一两个星期就以失败告终。有一次,我计划每次写完作业就要检查,提高正确率。开始时我还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看一遍,检查出些小问题。三四天后,就没耐心了,草草地瞟一眼,看两下,就做别的事去了。凑巧“屋漏又逢连夜雨”,有几天作业特别多,我一写完连看也不想看了,热情从沸点降到冰点。后来几天又偷懒,隔两天检查一次,最后还是没能持之以恒。

《三字经》最后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们去深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习,一定会获得成功,而天天玩乐、懒惰是没有益处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应该勉励自己努力去学习。这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可虚度岁月,蹉跎光阴。我们是小学生,爱玩是我们的天性,但我们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戏。学习时也要改掉懒惰的毛病,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回想以前,真是惭愧。有一次,我在做一些奥数题,每一道题就像一座座迷宫,让人看得一点头绪都没有。于是,我就懊恼的丢下它们去看电视了。然而,我的脑海里却一直没有丢下那一座座迷宫,心情焦燥不安。可是,引人入胜、趣味横生的电视节目,不久就把我的思绪带到九霄云外去了。直到晚上,我才记起奥数题还没做,心中一阵紧张,没办法,只能挑灯奋战把它们做完了。后来,我才发现其实题目很容易解答,早上却因为偷懒没有认真思考。看来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啊!学习不就在于勤吗?要是学习不勤奋,再聪明也没用。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明天呢?懒惰是我们学习中最大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战胜它,并要持之以恒,不断的超越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三字经》里面还有许多精彩词句,值得我们深思。每天读一读,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断的鞭策自己,让我们离成功更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所有人都耳熟能详吧。这就是《三字经》。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灿烂文化有了崭新的认识,为作者如此精湛的才艺而佩服;也信服于古代教师独特得道的教育方法。

中华民族自古就被称作“礼仪之邦”。古代人民一直就有知书达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具有这样的美德,这是最基本的。这些美德在孔融、黄香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我们都应该去学习。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是能反映出一个的人品德是否高尚,修养是否得体。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随之发展着,但是脚步却变得越来越快,丝毫不会停下来休息一会或者放慢脚步,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便会忽略很多,例如友情甚至亲情。寻找那丢失已久的亲情是任何一个遗失亲情的人所应该做的,这起因便是源于人们内心对亲情的渴望。一个完整的大家庭,我们做子女就应该孝敬长辈,不仅仅是孝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都应该孝敬。这样一来,这个大家庭便充满孝敬与感恩,为这个家庭增添了许多乐趣与温暖。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有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又能有多少呢?!估计扳着手都能点的清。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父母大都数是很宠爱子女的,是的子女都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让他们懂得孝敬是十分重要的。

《三字经》中也讲到读书。读书使人明智,有一句话说得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许多人多读书后不都成功了吗?像欧阳修枕上读书,马上读书,甚至是厕上读书,使得他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仅仅喜欢读书也是不够的,还要读好书。作者在书中就提到了许多好书。好书能引领你走向光明;反之,坏书则会让你陷入黑暗。读好书还是坏书最终取决于自己。

中华民子是个强大而繁荣的民族,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就应该对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三字经》仅用简短的语言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以史为鉴,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因为有时一个小错误可能会带来一生的遗憾。

这本书交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们要拥有良书,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用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去了解与理解别人,更加亲近这个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议论文作文:读陈景润治学三字经有感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陈景润说学习要有“三心”:一是信心,二是决心,三是恒心。没错。学习必须要有这“三心”。

信心,是做好每件事最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时刻对说,我能行,我能成功……千万不要小看自己,不要自卑,要提高我们的信心,才能做好每件事;决心,是进入成功大门的第二门坎,心中有了目标,就要下决心去完成。只要有了决心,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太远了;恒心,是成功大门的第三门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坚持就是胜利,持之以恒,以长久不变的意志坚持去做好每件事情。俗话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做好事情,就必须得具有信心,决心,恒心。

记得去年,书法老师对我说:“段铮一,再过一个月,省里有一个少儿书法比赛,要求选手当场写字,并评出最优秀的一幅。我希望你能在这一个月内,好好练习取得好的成绩。”我十分有信心能获奖,学习几年的书法,借此机会,来看看我的书法水平。回到家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获得一等奖。从那以后,我每天认真练习,为了每一个字,我常常练习十几张纸,直到写的和书里差不多了,才去练习下一个字。经过长期的坚持的练习,我在比赛时发挥的十分良好,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龟兔赛跑兔子腿长跑起来比乌龟快得多,照理说,也应该是兔子赢得这场比赛,然而结果恰恰相反,乌龟却赢了这场比赛,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正是因为兔子不坚持到底,它恃自己腿长,跑得快,跑了一会儿就在路边睡大觉,似乎是稳操胜券,然而乌龟则不同了,它没有因为自己的腿短,爬得慢而气馁,反而,它却更加锲而不舍地坚持爬到底。

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的乌龟获胜了。再我们的学习中,一定要有“三心”,一是信心,二是决心,三是恒心。所以说,学习有了这“三心”,还能学不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三字经》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读完《三字经》里的第四十段让我记忆犹新。我深深地理解到了:”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的含义。

《三字经》上有一段译文是这样写的:晋代有个叫车胤的,他家里很穷,自己想读书但买不起灯油,他就到田地里捉来许多萤火虫,把萤火虫放在纱布缝成的袋子里,借萤火虫发出的光读书。孙康也借着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个家里虽然很贫困,但仍然想尽一切办法来读书。

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现在我们再也不用为生活担忧,学习条件非常好,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学生语文文学常识:三字经全文

全文共 1776 字

+ 加入清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日赤道,日所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太租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蔻如林,李闯出,神器终。

清世租,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业没。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己仕。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至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三字经》读后感作文500字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听到哥哥姐姐们的读书声,听起来琅琅上口,问了妈妈,才知道他们读的是《三字经》。

刚进入一年级,就赶上了学校开展“读经典、颂经典”的活动,要求人人都要参与到活动中来,于是从妈妈的书架上随手拿了一本彩色插图带文字,的《三字经》,借着拼音和注释我也读了起来,谁知这本内容丰富,读起来琅琅上口的书告诉了我很多感人的故事。

书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意思是说: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可对于家中“小公主”的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还不嫌够,还想把所自己喜欢的东西占为己为有,我和四岁的孔融相比真是自愧不如。所以我要向孔融学习,做一个尊敬兄长、友爱谦让的孩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使我知道了玉不经过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做人的道理。

读了《三字经》里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也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三字经读后感简短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三字经》这代历史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吧,《三字经》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书啊!它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读完三字经后,还要透彻理解它们的意思,这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国庆节在家休息的日子,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读过的《三字经》拿出来重读,并给我讲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学前背《三字经》时,其中很多语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现在上学了,经过爸爸的讲解,经过每天老师的引导,我能理解了书中的一些含义。

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样,意思就是不能浪费时间,要珍惜每一分钟,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耐心,一步一步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三字经》里的十个典故

全文共 277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我过著名的三字经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历史低昂,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一、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二、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断机》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三、香九龄,能温席——《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四、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五、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六、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孔融让梨》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故事。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七、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八、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后来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会稽太守。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九、头悬梁——《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十、锥刺股——《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三字经的启示600字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三字经》最后的一些——“莹八岁,能咏诗”到“戒之哉,宜勉力”,里面讲的是古圣先贤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几句话十分影响我“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勤有功,戏无益。”这几句话主要讲我们要小时候努力学习,不能耽误学习的黄金时段。这样,长大为国。、为民、为自己都有好处。还能使父母长辈感到骄傲自豪,造福于后代。

以前,我总以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还很长,不必这么累这么认真地学习,可以留着一些知识以后慢慢学。可现在我才知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学习的机会只有那几次,错过了就再也遇不到了。并且知识也像一个黑洞一样,越来越大。今天你会了这个,明天又有新的知识等着你,可谁又能保证你前一天学的知识忘不了呢?知识像一只被人吹的气球一样越来越大,就算你有三个脑子每天不停地记也记不完。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近在手边的学习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错过就再也记不住了。

玩耍的快乐只是暂时性的快乐,并且这种快乐就像夏天里的冰一样,一吃还想吃。我们学生可以享受一下这种快乐,不过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学就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而无心学习,长大后悔莫及。学习的快乐是永久性的快乐。它像一杯咖啡,刚开始有苦,然后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后是香醇。我们要学会做长久的快乐,虽然刚开始没有香,不过会越来越有甜头。从而让你爱上这种长久的快乐。

我要学会做一个珍惜时间,品尝学习“咖啡”的小才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三字经读后感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千百年来积累的精华在国学之中蕴含。古时垂髫小儿皆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开始入门,故而,携子共读《三字经》成为小儿学习国学的开端。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所以教育要趁早,家长在一言一行之中,教他明事理、辨是非、知善恶,教他作一个勇敢的人、积极向上的人、充满爱心的人。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这些诗句,给我们讲了教育子女的准则,让小儿在健康成长过程中养成优良的品质,它包括:善良淳朴、百折不挠、知书达理、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如果为人父母者都能以次为准则教育子女,那么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充满爱和和谐的,而少了许多欺骗和不信任。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未来我们孩子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三字经》读后感500字左右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在暑假里,我做了一件错事,妈妈就让我看《三字经》,让我懂得多一些道理,不再做这些愚蠢的事情。一开始,我就想:“看这本书有什么用呀?”看了之后,我真的学到的了许多道理。比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意思是: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就应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从那以后,我就发奋起来,对自己说:“务必要好好学习,不要做个没用的人。”

还有这句: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意思是: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务必要后悔的。所以,我就又对自己说:“务必要勤劳,让自己活得更加真实。不要浪费时间,否则,就会后悔,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的。”

它虽然短小的篇幅,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搞笑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

中国古代礼貌所做的切是无可抹灭的,这为中国古礼貌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三字经优秀读后感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常说:“一本好的经典就是一个好朋友。”经典对人成长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好的经典往往能改变人得一生,而执着于看书和爱书的我,到今天读过的经典已经不计其数了,使我受益无穷。

盛夏我坐在院子里,微风轻轻地吹着,朦胧的月色,手中捧着《唐诗三百首》惬意的渐渐沉入梦乡。小时候我怀着激动地心情,从妈妈手中接过我的第一本书《三字经》,他打破了我沉睡的心灵,让圣洁的阳光照进来,于是我每天吟唱着:“人之初,性本善”,敲开了知识的大门,走进了经典的世界。从此,嬉戏的地方少了一个顽皮的身影,怀着一份不舍我迈出了年幼。如今,《三字经》已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于是,我便向更高的境界探求。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使我心旷神怡,一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对大自然充满向往,对瀑布溢满的憧憬。

我带着对李白的崇拜,对杜少陵的向往……去更深的了解经典,也对它更多了一份期望。我深深的沉入了经典里,畅游在这知识里,其乐无穷。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会更深的挖掘你,去享受更多的乐趣,贮藏更多的智慧……与经典作伴,与圣贤为友,做龙的传人。

读经典就是读人生哲理,经典与我有约。经典是我成长的好朋友,它不断的孕育着我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三字经读后感简短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读了《三字经》,感觉十分有趣。它讲了人性的趋向。人性本善,但人性受环境的影响。它还讲了“五行”相生相克,以及从伏羲开始到现代的文明发展和历史动态,还有四书五经。因此,当你具备了里面的各种要求时,你就会成为一个文质彬彬的人,受到人们的爱戴、欢迎。

开始读《三字经》,看不懂它在讲什么,犹如置身云雾之中,看不清前方。可当我渐渐深入《三字经》、渐渐懂得《三字经》的意思时,却灵光一闪,一下子有了办法,才发现《三字经》的高深精湛,才发现书不是你想的那样只是用文字和标点符号跟空格组成的一垒厚厚的白纸那么简单。当你真正知道它的意思时,你才看到面前的庞然大物。

读了《三字经》,我知道了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三字经优秀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三字经》的著作年代虽然离我非常遥远,但是直到今天,这本书对我们仍然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这本书用通俗的文字、形象的比喻、对我们讲述了各式各样的道理;他劝导大家,要做一诚实的人、健康的人、勤劳的人、有知识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品格的人,才是有用的人。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人物都具备上述品质。

当然,让自己造就一}有用的人,不但要有决心,更重要的是要有恒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义”!

今天我有这么优越的学习条件,又有这么多的人关心着我,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读三字经有感600字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学期我们读了《三字经》,使我得到许多教育,让我明白很多,学会做人。虽然每一句都很短,可悟出的道理很深。《三字经》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教育应该怎样去做人。

《三字经》让我知道许多东西,认识到许多。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的道理是玉石不经过精雕细琢,是不能变成美玉的。人不勤奋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这句话让我懂得为什么要勤奋学习,现在很难找工作,要没有知识和技术找不到好工作。还有一句讲“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意思是一个人把萤火虫装进纱袋里,以此照明看书,家虽贫穷,但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让我感受到他对读书的热爱,没有灯,用萤火虫当灯,家里贫困,也坚持读书,为了长大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还有一句“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延,魁多士。”宋朝的梁灏到八十二岁才中状元,当他回答皇帝的问题时,他的言论远远胜过其他人。我从中悟出,他一直努力奋斗,有坚强的意志,八十二才中状元,那时他已读了好多书,回答的更深奥,更标准。

读完了《三字经》我懂得了很多,每句都悟出一个道理,让我对学习了解更深,更爱学习,也知道学习的乐趣,我刚开始不太爱学习,觉得太累,可当我读完《三字经》,才知道重要性。突然我想起一句话“学习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实是甜的。”有了知识才能找到好工作,以后的时代,不会学习那是文盲,也许还会成为众人的笑柄。

我读完《三字经》让我理会很多,同时教育我很多,指给我一条光明大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三字经》读书感想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亲子阅读了《三字经》里面的内容:“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还一起阅读了《黄香温席》和《药圣孙思邈》这两个故事,《三字经》我很早就会背诵里面的内容,但并没有理解里面的意思,这次阅读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古人非常重视孝道,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每个人都应该要做的事情,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还能干成什么事情呢?我一定要学习他们,孝敬我的父母,和弟弟友爱相处,我原来有的时候会不听父母的话,让他们生气,还经常和弟弟发生争执,不懂得让着他,我觉得这样很不应该,我要改正过来,做一个尊老爱幼,懂得孝顺的好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