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观看永远的铁道兵心得体会(经典八篇)

浏览

2941

作文

8

篇1: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参加工作进入铁路建设队伍,接触了很多老一辈铁道兵。听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歌曲,观看《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感受着铁道兵35年的历史和中铁建近30年的辉煌。

铁道兵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战斗序列中,一支承担着特殊使命,以忠诚敬业、奋勇向前、志在四方为精神的英雄部队。无论是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面对艰苦的环境工作条件,铁道兵指战员以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无限忠诚的高尚情操,以四海为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高昂斗志,建设打通了无数的钢铁通道,为建立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立下了赫赫战功。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已成为铁道兵和铁建人的真实写照。

解放前,铁道兵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工具的战士,敌人来了拿枪打,敌人退了修铁路,把铁路修到敌人家门口,把战争补给及时运到前线,为革命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无论走到哪里,他们没有任何的怨言,只要国家需要,他们必先勇往直前。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天当被、地当床,用手抓,用肩扛,修筑了一条又一条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解放后,国家落后的工业基础和交通设施,严重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为了打通国家交通运输线,深山里、大河边到处都可以看到铁道兵的身影。工地的便道没有修通,铁道兵战士们就肩挑人扛,水运马驮,把大批机械、材料搬到隧道口、桥墩旁。大型机械搬不动,就把它“化整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件抬上人迹罕至的高山,打通了一条条隧道,修筑了一座座大桥,为新中国铸就起了一条条钢铁运输大动脉。

铁道兵84年专业到中国铁建,成为筑路工人,“军魂不散,再展雄风”是这只队伍继承下来的光荣传统。虽然他们脱下了军装,摘下了军帽,但是他们没有丢下铁道兵的作风,没有忘记铁道兵的传统。我们这些新生代的中国铁建员工永远不会忘记铁道兵的辉煌历史,将继续传承铁道兵光荣传统,在中国的铁路建设中再创辉煌,续写着铁道兵的传奇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的画面,承载文化,弥足珍贵,一脉相传;惊险的镜头,彰显精神,质朴厚重,敢为人先;鲜为人知的故事,平凡真实,斗志昂扬,触动人心,这是铁道兵的故事。

山高谷深,川大流急,若是欣赏景色,想必是极好的。但山水之上架起铁龙,美景顿时化为险境。虽无心登高望远附风雅,但也不知难而退示懦弱。“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

你无法改变潮起潮落,但可以选择乘风破浪。筑路时,冬日单衣,冰水刺骨,仍纵身一跃,咬牙坚持,众志成城,架起桥梁,欢笑时已忘记那冷,那痛。房屋简陋,饮食单一,物质匮乏,看铁道兵,施工之隙,垦荒种粮,自力更生,又听得鼓舞士气的口号震天响,苦为荣,苦为乐,铁道兵斗志昂扬。国家需要,人民期盼,铁道兵甘愿夜以继日,奋勇酣战,多少人累坏身体,却毫无怨言。“为祖国修铁路,越艰苦越幸福”。风雨后是彩虹,艰苦后是幸福。这是铁道兵最为朴实的心愿。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才有了联合国列为“人类在20世纪三项伟大杰作之一”的成昆铁路,才有了被称为“一条神奇的天路”的青藏铁路。

万里铁路,纵横全国,畅通无阻;八千战士,魂驻异乡,不可磨灭。舒适地坐着火车时,或远望风景,或遐想目的地,但你是否会记起那些宝贵的生命。铁道兵烈士,一个沉重却又光荣的名字。一座座烈士陵园,一位位可敬可咏的前辈。各族人民,自发扫墓,缅怀烈士。虽时光流逝,但他们质朴的音容相貌永存后辈心中。“不怕苦,不怕死”,“舍小家,为大家”,“识大体,顾全局”的铁道兵精神,化作我们的实际行动,传承远扬。

三十五载铁道兵史,三十年改革奋斗,铁建人时刻警示自己:光辉传统不可丢,昂扬斗志不可灭。忆往昔,单衣、草屋、稀薄饭;看今朝,空调、板房、营养餐。工作条件,相比以前,实为幸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铁建人知道好条件由苦而来,不可不珍惜。在如此环境下,铁建人筑路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施工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给予铁建人极大的信心,以抓住时代的机遇。精神条件——“铁道兵精神”的传承,是铁建人勇往直前,继往开来的尖锐武器。

兵不可谓不众,将不可谓不强。铁建人何以“更高,更远,更强”。首在亮“铁道兵精神”之剑,披荆斩棘,凡遇困阻,胆大心细,处置得当。其次以人为本,领导与职工团结一心,技术人员与施工队伍携手共进。后中之重,是以铁建文化养铁建雄师。铮铮铁骨,富有内涵,技术与修养结合,硬实力与软实力共提高,是当代铁建人的风貌。

永远的铁道兵,不朽的铁道兵精神。铁建人,乘“铁道兵精神”之风,及“国富强,民便利”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

全文共 4301 字

+ 加入清单

铁道兵,一支特殊的部队,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发展,他们征服无数悬崖峭壁,闯过道道激流险滩,战胜了千难万险,为祖国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铁道兵的35年的历史虽成为过去,但不散的军魂铭记在铁建人心中,注定了铁道兵和中铁建的传奇。在寒冷的冬天,中国铁建与中央电视台倾情合作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的开播,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了解老一代铁道兵的艰辛和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前无阻碍的英雄事迹,温暖着我们每一个铁建人的心,时刻提醒着我们作为铁建人应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_第1篇

“背上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同志你要问我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听着这首正气高昂让人心潮澎湃的歌曲,让我仿佛看到了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他们不畏流汗流血,勇往直前老一辈铁道兵们。

我有幸观看了《永远的铁道兵》,让我对铁道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1948年组建的一只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到1954年铁道兵军团正式成立,再到1984年兵改工至今已过去66年,这是一只从战火中诞生并壮大的队伍,他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和解放后的建设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铁道兵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毅力是我们当今铁建人继续传承的法宝,身为铁建人,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老一辈人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薪火相传,军魂永驻,他们脱掉军装依然是兵,告别军旗仍然是一只劲旅,正是这种精神力量将永远激励着新一代的铁建人。

影片中有着“登高英雄”称号的杨连弟,他以过人的胆识和毅力创下单面脚手架,攀上45米高的桥墩,并连续实施爆破百余次,清除桥墩混凝土26立方米,在铁道兵里像杨连弟的英雄模范人物很多,他们心里永远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勇于精神,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昆铁路、襄渝铁路、到京九铁路、南昆铁路、再到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创下一个有一个的惊人之举。

我身边的铁道兵最年轻的现在也已五十多岁了,每当他们讲起年轻时,还穿着军装时,表情透出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当时他们生活各方面条件与现在是无法相比,在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段的施工时,各方面条件非常差,隧道每掘进123米,就有一名烈士倒下,但是他们没有退缩,他们传承了铁道兵传下来的精神力量,崇高美德,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作为新一代铁建人,老一代人给我们创造出了如此好的条件,我们将义无反顾接起他们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发扬和传承铁道兵光荣传统和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精神,为早日实现铁建梦贡献自身力量。

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_第2篇

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该片以成昆铁路、青藏铁路等工程为叙事依托,叙述了铁道兵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顽强拼搏、攻难克险,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一切任务,和这支队伍脱下军装、走向市场30年来改革发展的艰难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走过了光辉历程,是一支从战火中诞生、修路中成长的铁道工程技术部队。铁道兵修建了30多条干支线铁路,长达10000多公里,占全国同期修筑铁路里程的三分之一。影片搜集了大量当时的历史纪录影像资料,采用情景再现,使我们新时代员工感受到那个激情燃烧年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昂扬斗志,铁道拨那个被党和人民誉为“祖国铁路建设的铁军”。

这支部队用血汗和智慧铸就的铁道兵精神,“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铭刻在我们新一代员工心中,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被历史风化,它如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依然迎风招展。

在新时代期间,从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到长大隧道等国家重点工程,老一辈铁道兵同志,在工作岗位上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表率,如同《铁道兵志在四方》之军歌广为流传。

我们项目部全体员工,通过观看纪录片、宣传展板等活动,要以老铁道兵为榜样,传承铁道兵高尚品德的精神,掀起了学习铁道兵精神、为企业发展助力的热潮,我们要发扬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到克服困难,保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职业素质,为企业发展建设努力做出贡献。

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_第3篇

十集电视记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在中央十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该片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到新中国建设,回放了当年铁道兵英勇不屈、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从辽沈战役、抗美援朝中的炸不断、打不垮的铁路运输线到黎湛铁路、鹰厦铁路、成昆铁路、引滦入津等工程,连西方国家都视为不可能完成的施工任务,我们铁道兵战士却在物资设备极度匮乏,新中国百废待兴,人民生产生活贫穷落后的窘迫条件下,将一件件“不可能”的事情变为了“可能”。如今,我们生活条件如此优越,物资供应如此充裕,施工条件更是越来越好,与之相比,我们作为铁道兵精神的继承者,应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工作,应对困难,不禁让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继承铁兵传统,激发员工热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坚定信念

如今在我们的企业,大部分的铁道兵都逐渐步入了退休行列,还有为数不多的老兵们,从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厚重、质朴、坚韧和无畏。他们有的一辈子反反复复从事着一个岗位无怨无悔;有的一生都坚守在基层,奋战在施工一线不卑不亢;有的几十年如一日时刻坚守着“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这一信念,长年和家人两地分居,直到退休。

当年,铁道兵战士在超乎想象的恶劣条件下,始终保持昂扬旺盛的斗志,在逆境下坚守信念,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把生死置之度外,移山填海,筑路架桥,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铁道兵战士以为祖国做贡献为荣,以修好路,打好隧,架好桥为最高荣耀,他们的荣耀体现在这些铁路上、隧道里、石桥上,他们用青春、用健康、用生命换来了人类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如今,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给我们企业内部一些人员思想造成很大的波动,坚定不移地坚守铁道兵敢打敢拼,不讲条件,不辱使命这一信念,矫正以利益为中心的思想弊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不折不扣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保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气概,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铁道兵精神,融入到企业的发展建设中,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与考验,都要不逃避、不推诿,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才能保持我们的企业长盛不衰,永续发展。

二是要敢于挑战

“汗水溶化千层岩,风枪打通万重山”,这是铁道兵战士在不同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豪言壮语。“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这是第一代铁道兵发出的铿锵誓言。“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这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帝国主义的哀叹,也是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对铁道兵的赞誉。

316公里的黎湛铁路只用了9个月修通了;697公里的鹰厦铁路也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再从贵昆、成昆到襄渝、南疆,他们所受的苦和累,他们所经历艰险和现在施工环境比一比,我们吃的这点苦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现如今,有些同志在项目建设碰上急、难、险、重任务就畏手畏脚,不能充分发挥敢打敢拼,勇于挑战的铁道兵精神,遇到棘手问题便抓耳捞腮,怨天尤人,甚至打起来退堂鼓,还有的过于依赖组织,有问题就上交,要任务、要资金,最后还得要成绩,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和名声。

继承和发扬铁道兵勇于挑战的精神,就是要学习当年的铁道兵在异常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忠于国家、服务人民,以小我服从大我,在血与火冶炼中,历练出忘我奉献的品格、演绎出人间的真情大爱。在困难面前,敢于面对、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以苦为荣、以险为乐。“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叶剑英元帅的题词,既是对铁兵战士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铁兵精神的高度概括。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我们要固化于心,代代传承,并凝聚成为我们新一代铁建人、乃至整个民族,战胜困难,突破险阻,永不言弃的挑战精神。

三是要吃苦耐劳

六十年代,铁道兵长期工作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下,工作强度大,物质条件差,所得报酬低。到七十年代初,他们的津贴每月大概是7块钱,长期吃的是压缩干菜,每天干的是打风枪、论大锤、扛枕木的重体力活,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以一种不屈不饶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修通了祖国一条又一条交通大命脉,许多人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老一辈艰苦卓绝的铁路施工中,我们要继续发扬他们不言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牢固树立以艰苦为荣、以劳动为荣,以当铁建员工为光荣的思想,内鼓士气,外扬志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要审时度势,牢牢把握住国家的发展机遇,提高认识,科学组织,精细管理,在重难点工程任务建设中,勇担重任,争创一流。

光辉璀璨的铁道兵精神也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行。汶川抗震救灾、支援沙特麦加轻轨,青藏铁路的成功修建以及即将修建完成的2245公里的沪昆客专,处处都闪现着“铁道兵”的身影,在四年多的沪昆客专建设中,许多年轻的铁建员工,秉承着铁道兵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企业最需要时刻,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担得起风险,出色地完成了标准高、要求严、速度快的铁路客运专线,为企业树立了又一座亮丽丰碑。

四是要热爱企业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铁道兵一页页辉煌的篇章。从1948年成立铁道纵队,到1984年兵改工,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战争中,为保障钢铁运输线畅通无阻,立下了丰功伟绩。在国家铁路建设中,铁道兵在一条条艰难险阻的铁路修建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0年,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成立与铁道部脱钩。2007年11月,整体重组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一路风雨历程,一路艰难坎坷。创建一个大型企业不容易,守住这份传统和光荣更是难上加难。我们的企业建设在广阔的市场环境下充满了机遇同时也充满了挑战,30万铁建人也必须要有一种舍身忘我、敢拼敢打,不怕苦、不怕累的执着精神,要以一种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来守住我们这份“庞大的家业”,热爱我们的工作,热爱我们的企业,热爱我们的文化,更要热爱我们这个整个民族都引以为傲的“铁道兵精神”。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我们要团结一致,勇于担当,敢于突破,全心全力地把中国铁建打造成业内航母,在国际化的大海洋中畅通无阻,扬帆远航。

《永远的铁道兵》收集了铁道兵各个时期、各个战役、各个代表性人物的故事和线索。弘扬铁道兵精神,继承铁道兵不畏高山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光荣传统,将铁道兵精神代代相传,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当前,我们要将铁道兵精神运用到施工生产,技术攻关,重难点突破上,为国家分忧,为企业解难,为“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永远的铁道兵宣传片观后感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六十六年前,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铁道纵队,铁道兵正式成为独立兵种登上历史舞台。此后,他们活跃在祖国的戈壁荒原、冻土沼泽、蓝海孤岛上,战争时则抢修线路,保障物资命脉和军事要线;和平时便开山架桥,为国家铺架安全便捷的交通线路。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三场大规模战争极大地考验着这支队伍。炮火隆隆,枪林弹雨,他们毫不退缩,坚定地建设、守护着交通线路,为胜利夯实了基础。“当时美军出动了很多战斗机、轰炸机到我军后方破坏铁路、桥梁,他们破坏一次,我们就重修一次,修修补补,绝不耽误物资输送。”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当年战争中铁道兵不屈不饶的坚韧斗志。

承平时期,大自然便是最大的对手。鹰厦线、成昆线、贵昆线等铁道线路,面临着崇山峻岭、河川密布的难题,铁道兵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掀起了铁道建设浪潮,为福建、云南、贵州等偏远省份打造了出省通道,加强了各省的交流联系,推动了物资流通、经济发展。

一九八二年,铁道各师成立工程局,划归铁道部。铁道兵从此成为历史,但铁道兵精神一直传承下来。铁道兵们脱去了军装,但没有卸下那股“风雨无阻、勇往直前”的锐气,依旧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开山架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承铁道部队军魂的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将“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作为企业精神,鼓励员工发扬铁道兵精神,不畏惧艰难险阻,以坚韧的意志和先进的技术,攻克重重难关,不断争先创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都成为过去,然而,那面飘扬的八一军旗、那首回荡的《铁道兵志在四方》,依旧在那,在所有铁路员工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

全文共 1368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一个关于铁道兵的纪录片,记录的是在一九五二年抗美 援朝战争的朝鲜战场上,铁道兵在三年时间里,把原来只有107 公里的铁路修建到了 1382公里,而且铁道兵修建的铁路被誉为 “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美军出动58967架次飞机, 投掷炸弹190590多枚对我铁路线狂轰滥炸,在这种情况下,铁 道兵保证了铁路的畅通,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取得了铁路保证。能 得到这种光辉的成绩,是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 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铁道兵精 神,这种精神在鼓舞一代又一代的铁道兵;能取得这样的光辉的 成绩,是一位又一位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铁道兵战士取得的, 这些英雄的战士在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铁道兵。

这一支英雄的部队,在完成历史使命下于一九八三年进行了 兵转工,退出了解放军的行列,形成了现在的中国铁建。而我有 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在战争年代保证祖国的运输线路,在和平 年代,就担负起了祖国的建设。如今的中国铁建,在2006年、 2007年连续入选“世界500强企业”,分别排名第485位和第384 位;连续九年入选“全球225家最大承包商”,2006年排名全球 第六;按照工程承包业务收入计算,中国铁建自2004年起连续 三年位居全国首位,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承包商,是中国乃至全球 最具实力、最具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现在的中国铁 建己经涉及到了建筑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不仅修建铁路、公路、 桥梁及隧道,也参与到了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里面,为新时期的 祖国建设付出了全部的力量。在新时代曙光的照耀下,跟随党的 步伐,改革开放,团结协作,一步步地将中国铁建打造成今天的 行业领头羊。在建筑市场陷入活难揽、事难干、钱难赚的困境, 我们的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特别需要我们继续弘扬铁 道兵精神,把铁道兵精神作为我们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作为 强大的精神力量,同舟共济,负重前行,用奋斗过关夺隘,用科 学发展破解难题。

工程项目部都是临时性的,做完一个工程就要奔赴下一个 工程,所以要发扬铁道兵在战争时期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留下的召 之即来,来之能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危 难时刻显身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精神。哪需要你就去哪,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与考验,都要勇于去挑战,在工作中不逃 避、不推诿,勇于拼搏,堪当大任。

我参加工作已经有6个年头了,深知这种工作的工作性质 是流动性大,而且只要工程开始就要到工程结束才会得到假期, 所以我们要学习铁道兵的志在四方、艰苦创业的精神。铁道兵的 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哪里需要去哪里,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畏艰 难险阻,百折不挠,志在必得。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 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始终保持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不折腾,不抱怨,忠诚企业,埋头苦干。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 一想到铁道兵精神就会觉得自己遇到的困难和他们遇到的困难

比真是不值一提,所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作为铁建年轻的一代,就应该拿出铁道兵的精神,在和平的 年代中,继续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每当在工作中 想到“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 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时就热血沸腾,眼前的困难就不是问题 了,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听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歌曲,观看《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感受着铁道兵35年的历史和中铁建近30年的辉煌。

铁道兵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战斗序列中,一支承担着特殊使命,以忠诚敬业、奋勇向前、志在四方为精神的英雄部队。无论是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面对艰苦的环境工作条件,铁道兵指战员以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无限忠诚的高尚情操,以四海为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高昂斗志,建设打通了无数的钢铁通道,为建立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立下了赫赫战功。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已成为铁道兵和铁建人的真实写照。

解放前,铁道兵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工具的战士,敌人来了拿枪打,敌人退了修铁路,把铁路修到敌人家门口,把战争补给及时运到前线,为革命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无论走到哪里,他们没有任何的怨言,只要国家需要,他们必先勇往直前。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天当被、地当床,用手抓,用肩扛,修筑了一条又一条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解放后,国家落后的工业基础和交通设施,严重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为了打通国家交通运输线,深山里、大河边到处都可以看到铁道兵的身影。工地的便道没有修通,铁道兵战士们就肩挑人扛,水运马驮,把大批机械、材料搬到隧道口、桥墩旁。大型机械搬不动,就把它“化整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件抬上人迹罕至的高山,打通了一条条隧道,修筑了一座座大桥,为新中国铸就起了一条条钢铁运输大动脉。

铁道兵84年专业到中国铁建,成为筑路工人,“军魂不散,再展雄风”是这只队伍继承下来的光荣传统。虽然他们脱下了军装,摘下了军帽,但是他们没有丢下铁道兵的作风,没有忘记铁道兵的传统。我们这些新生代的中国铁建员工永远不会忘记铁道兵的辉煌历史,将继续传承铁道兵光荣传统,在中国的铁路建设中再创辉煌,续写着铁道兵的传奇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

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诚如叶元帅所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栉风沐雨,餐风露宿,铁道兵前无困难。”正是铁道兵的这种不怕艰辛,吃苦耐劳的精神,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如外国评论家所说“如果说辽沈战役是小车推出来的胜利,那么,最后的胜利离不开铁路运输线的畅通无阻。”

战争有句名言叫做“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从长春到锦州一共500公里的铁路需要铁道兵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建设完成,即使是没有骚扰的情况下,这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何况敌人的飞机不断地在铁路线的上空飞来飞去,这难不倒铁道兵,为了前线的兄弟们,他们不畏艰险;为了中国的解放,他们生死无惧。

我的家在长春,我知道长春的冬天有多冷,站在外面,手脚冻得感觉又痒又疼,风吹得浑身冰凉。但是铁道兵在更加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奇迹。我清晰地记得一位老前辈说“那时候就知道累,不知道什么热啊冷啊,一坐下就睡着了。”一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铁道兵的苦与累。但是他们觉得不辛苦,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那即是为了新中国。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多,吃得比猪差。”这是很多刚刚毕业的人用来调侃自己生活状态的话。虽然有点儿夸张,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的确一直都被灰色心情所笼罩——心里永远是多云转阴。记得有位哲人曾说:“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产生的。”铁道兵们累么?累!我们累么?累!但是为了生活哪有人是不累,用一句土话来说:“谁家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就算是刮来的,你也得弯下腰去捡,不是么?”铁道兵可以为了理想,不怕苦不怕累。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看工作和人生,这是一种突破、一种解脱、一种超越、一种高层次的淡泊与宁静,从而获得自由自在的快乐。

还记得第一集结束的时候,有人说“全国解放了,我们是不是该喘口气了?”我知道铁道兵们不会歇息,因为还有更多的硬仗要打,有抗美援朝等等战事;今天和平了,但是铁道兵们也不会歇息,祖国交通的建设需要他们,即使他们老去,还会有千千万万的铁道兵来继承他们未完成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因为我们新一代的心中都烙下了铁道兵的精神,我们都是铁道兵。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栉风沐雨,餐风露宿,铁道兵前无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永远的铁道兵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2017 字

+ 加入清单

当前,史诗般的十集纪录片《永远铁道兵》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

在新的历史时期,编导者独具匠心,以凝重沉厚、质朴形象的渲染,真实地再现了这支“人民铁军”的英雄历史与辉煌功绩。作品全方位的满足了二百万已告别“八一”军旗的几代铁道兵将士们的期盼与热望,满含深情地告慰了那些为国捐躯的铁道兵英烈,并以弘扬铁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唤起泱泱大国的英雄主义气魄,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强国梦注入了新的正能量。观后,令我们这些曾经的铁道兵老战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站在哲学唯物史观的角度,重新演绎一段宏大的历史侧面,必然是为社会现实的需要服务的。这就向人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铁道兵面前无险阻?为什么一代代二百多万铁道兵将士能在枪林弹雨、炮火硝烟的人民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生死搏杀中舍生忘死,勇往直前?为什么铁道兵能在和平建设时期以极其简陋施工设备,在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大漠深处、高寒禁区创造出世界奇迹?可以肯定的讲,绝不是金钱的诱惑,绝不是“舒适优厚”的生活待遇!因为,那屈指可数几块钱津贴、那药汤般的脱水菜、那令人难于消化的高粱米、更还有那炮火连天的残酷战争和人体承受极限的施工条件,是不值得任何人心甘情愿地冒死前往的。可是,我们可爱的铁军将士们却无怨无悔地承受了,做到了,并有8341名战友英勇献身,他们把自己幻化成一座座隧道、一幢幢桥墩、一条条枕木,用鲜血和生命支撑着两条不尽的钢轨,任凭时代的列车在自己的身躯上飞驰,更还有59234名战友光荣负伤致残……为什么?他们傻吗?他们不知道家中有年迈的父母?他们不知道家中有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期盼着团聚?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幸福和追求?不是的。道理很简单,是有一种精神力量的鼓舞、一种精神境界的驱使和引领,这就是铁道兵精神。这种精神力量的核心与内涵,就是具有一种打不垮、炸不断的“硬骨头”军魂。这正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同于其他任何军队的本质区别,也是人民军队几次三番战胜世界上最强大对手的利器,更是人民铁军以钢铁般的意志,无往不胜、所向披靡的根基所在。简言之,“硬骨头”是铁道兵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

但是,这种精神力量的源泉、具备与形成,绝不是铁军将士们头脑中先天固有的。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大家不会忘记,我们的铁道兵司令、政委、师首长们大都是国内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老八路;我们的团长、营长大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或抗美援朝的血雨腥风;即便是连排长也有不少人经受过建国后的相关战役或援越抗美的战火洗礼。然而,这些具有“硬骨头”精神的老资格前辈们,在我们十八九岁、二十岁刚刚出头的年轻战士面前,他们却身先士卒,官兵一致,患难与共,吃苦在前,率先垂范,一身豪气。在军营里,他们如兄长、似父母,又像良师益友一样时时处处以榜样的力量和博大的情怀,潜移默化、源源不断地给战士们在精神上不断注入英勇无畏、不为任何困难所屈服的活力熏陶与鼓舞。基于此点,我们的班长和党团员战士们在他们的感染、教育、影响和带动下,必然在任何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无私无畏,英勇奋战,进而在全军上下形成无往而不胜的永恒军魂。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强将手下无弱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笔者所言,早已被铁道兵“硬骨头”英雄张春玉舍身救战友的果敢行动所诠释。

在《永远的铁道兵》影视画面里,我们又一次看到,在近半个世纪前的1965年6月30日凌晨,在嫩江段朝阳山1号隧道施工中,铁三师13团16连副班长张春玉临危不惧,舍生忘死,不顾个人安危,为抢救战友脱离险境,被塌方的万斤巨石压倒在地,经战友们两小时四十分钟奋力抢险,终于支起巨石,使张春玉获救。1967年5月,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铁三师 13团张春玉同志为“铁道兵硬骨头战士”称号。这正是精神世界的映照,折射着一个人情操的高下,重在洗涤人们的灵魂。令人欣喜的是,虎口余生的铁道兵老英雄张春玉,至今仍与相伴护理他的夫人安居在上海。

话到这里,人们不能不想,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当那些靠买官卖官而升迁的军内外腐败分子们收看到这部《永远的铁道兵》时,会做何感想呢?他们能带出这样英勇善战的部队?他们能培养出这样出色的战士?他们能铸就出这样的军魂吗?真是丑死了。显然,这部作品是对他们丑恶灵魂的有力鞭挞。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更值得我们警示。诚然,战争并没有消亡,中国的周边也并不太平,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也决非一帆风顺,我们希望和平崛起,但也无法避免战争与牺牲。

今天,当我们静坐在荧屏前,与《永远的铁道兵》一起共同回眸那波澜壮阔历史画卷时,我们这些四五十年前曾经的铁道兵老战士,并没有忘记那些谆谆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老首长、老前辈和牺牲的战友们。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敢打硬仗、不怕牺牲的精神,已深深地印记在我们的心底,永不泯灭。他们的不朽功绩和壮举,将永远激励后人们为实现强国梦不懈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