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全城高考观后感(精品20篇)

浏览

6688

作文

48

篇1: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看了《高考1977》,看完一种想抒发的冲动,虽然知道写不出什么。1977年,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我们这代人对1977这个年份却并不陌生,我想我们也是受益于这次伟大的恢复高考,我们的父辈都亲历过那个年代,那也是一个对当代中国意义深远的年代。

我们总是从各种途径,或多或少地了解那个年代,那是一段悲怆而又富有****的年代,在不平的历史背景下与时代、与历史、与命运抗搏着。

在我们都争取表达我们80后生活的这个年代的种种境况时,看看我们的前辈,看看那个时代,想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喜与悲,或许我们的心就会多些坦然的平常心了。

导演江海洋是这次历史变革的亲历者,1978年,他和陈凯歌、张艺谋等人一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由这样的导演执导,我想更能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历史感受。

电影后半部,我看着都激动得都泪湿眼眶,这里就展示几个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吧。

一、夕阳西下,铁锹锄把扛回家

这个场景,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记得小时候,还经常看到这种场景,一种纯朴的气息和一个时代的写照。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那些知识青年,却扛上了原本属于农民的锄把,在忍受与希望中日复一日。我想,这个场景,更能引起上一代人的感想。

二、燎原之火,照亮中国

这觉得这个场景太激动人心,导演是有生活有经历的,然而,他把这种真实的生活经历加上历史事件中带给人的情绪与深远意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让观众的情绪,很自然的从内心深处,随着影片燃起熊熊之火,令人激动不已,让不同年龄的人为那个时代的那个时刻而振奋!

三、追赶火车,也是在与命运抗搏

最让人揪心,提心吊胆的,莫非就是赶考的情景了,与古代赶考一样,都是人生中的大事,而1977的高考更赋予了时代的意义,牵动着那些知识青年的命运,也牵系着历史的命运。

在追跑、跌撞、搀扶中,更是这些青年命运的写照

四、争分夺秒,万人心愿的寄托

那些不喜欢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命运的年轻人,一直与组织管理者有着种种的矛盾或者说是思维的差异,但经历了点点滴滴生活细节后,所有的都在人性中消融。老迟开拖拉机赶来送考生的时候,高兴的不仅是剧中的年轻的,兴奋的还有作为观众的我们。

《高考1977》用影像见证了历史的拐点,我觉得它是一部史诗性的影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高考1977观后感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1977年恢复高考

2007年我参加了高考

整整三十年

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但是没想到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能流那么多眼泪。

电影中的农场只是千千万万个知青点中的一个,又有多少个知青点的“革委会主任”设置了"小测试",思想没有转变过来,最后没有让那些迫切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去参加高考。十一年。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十一年。

当看到高潮时,知青们坐着拖拉机去参加考试,当拖拉机半路坏掉跑不动的时候,他们奋力往火车站赶的场景,有些人互相搀着跑,还有些倒下跑不动的叫着前面的人一定要好好考。一些人跑到火车站和站长说:“再等等,再等等,爹啊,十一年就这么一回啊。”不知道多少人在路上倒下,没赶上火车就等于没赶上人生的变革。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 ...

煽情的说完了,说说实际点的。电影中的特效做的不咋地。火做得忒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高考百日誓师大会观后感

全文共 1308 字

+ 加入清单

只有100天了。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啊,因为现在离我们那梦想中的大学是那么的近了;这是多么让人振奋的时刻啊,因为100天以后我们将在这片倾注了三年汗水的土地上收获累累果实。

我想用一个故事和两句话来表达我对你们的祝愿和叮咛。

一个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碰到一只野兔,猎人举枪打伤了野兔,猎狗马上冲上去。猎狗尽力地追,野兔拼命地跑。野兔逃走了,猎狗耷拉着脑袋回去挨了猎人的臭骂。野兔一瘸一拐地回去后,同伴问:“你受了伤,怎么还能逃回来呢?”野兔说:“猎狗只是为了一顿晚餐,而我是为了性命。他是尽力而为,我却是拼命去跑。”无独有偶,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游泳馆,在决赛中钱红毅然采取最后20米不换气的非常规游法,在所有运动员和教练员目瞪口呆中,钱红率先冲向终点,取得了冠军。事后,人们问钱红,20米不换气会导致什么结果,她说:“会缺氧而窒息昏迷,但是要想取得冠军就要不留一丝力气,就要拼,拼到最后连爬上游泳台的力气都没有,不给自己留一点遗憾。”用钱红的话反照自己,我们是不是该有所启发,你应该在最后100天,采取什么做法呢?同学们,想想刚才讲的猎狗和兔子的故事,现在的你应该做那只为了保住性命而不留余力逃命的兔子,而不是那只为了午餐而尽力追捕的猎狗。

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句话是:梦想是邮票,你把它贴在哪,它就能把你带到哪。梦想是20__年度词,邓校长在上周演讲中强调了梦想的意义。现在我想问,快到了实现梦想的时候了,你的梦想是什么呢?你把这张梦想的邮票贴在什么地方呢?你是把他贴在大学的门头上,还是贴在某座城市的工地上,还是贴在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上?我觉得此时你的梦想或者目标应该是清晰而且稍稍超出你的实际能力的,能考一本的同学应该朝600分进发,能考二本的同学应瞄准一本,能考三本的同学应力求二本,能考400分的同学应争取三本,其他的同学应争取上好专科,这样人人都有追求,人人都有事可做。我一直鼓励我的学生,上大学应选择大城市,应考好学校,应选好专业,哪怕是专科。有了清晰明确的目标,就会有不折不挠的意志,有在黑暗中前行的勇气,正如邓校长所说:目标是一把明亮的火炬。当然,你的梦想能寄多远,还要看你付了多少邮费。而这100天正是你积攒邮费的最后关键时刻。有些同学又要感慨,哎,时间不够了,还能做什么呢?我不想还去责问你以前干什么去了,我只想请你记住我要与大家分享的第二句话:一件事无论太早或太晚,都不会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过程没有时间的限制,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霍去病18岁横扫匈奴,这是帅才早成。姜太公年过九旬,助周消灭暴纣;刘邦知命之年,方才建立大汉;廉颇老矣,尚可征战沙场。时间真的不是问题,信念、决心、勇气可以战胜一切。

100天,很短,也会很艰辛。一位老教师曾无比羡慕地说道:“高三,青春,还有什么比能在十七八岁奋斗一场更让人幸福呢?”青春,理应是拿来奋斗的,但我还想加一句,青春也是需要欢乐的。在奋斗中去感受青春的欢乐,在青春里去体味奋斗的快感,你将无悔于这美妙的年华!同学们,望你们记住:无路可走的情况,只有弱者会遇到,真正的强者,脚下都是路。路就在你们脚下,踏出你的步伐,迈向你那丰收的田野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高考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255 字

+ 加入清单

2021年的高考倒计时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莘莘学子和家长们的心里,都有一份期待和渴望。我的职业是老师,也是一名高三学生的家长,我想说说,我——一个草根眼里的高考。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的家乡有三十几户人家、二百多口人的庄口上,出了一个商学类本科大学生,他的父亲是中师生毕业,身份是乡村老师。这是我童年时期对高考最初的印象。到了九十年代,我们那儿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都有了,但数量不多。我就是选择了走读师范中专的这条路,所以,总在心中,对高考,对高中生活充满了幻想和羡慕。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句话对草根出生的孩子,尤其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因此,高考在我的心中是那么神圣,那么庄严。因为我们上学的时代,大学还没有实行扩招,有的孩子即使念了高中,也未必有机会参加高考。我读小学时,亲戚家有在市一中读书的学生,他写的一手非常漂亮的庞中华体的钢笔字,最后也是回家务农了。

我记得自己上中师二年级时,我们邻居的二儿子高考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高校,我的心里很失落,因为去北京读书曾经是我的梦想。我写信给父亲说了这件事,结果我被父亲回信批评了。其实后来我才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要我珍惜在师范学习的机会,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就是能考一个师范学校,跳出农门,也是多么不容易的事。但总归我的内心还是很遗憾,无缘高考。

时间跨越进新世纪,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学生读书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对于高考和进大学深造,都不再神秘。高考改革的政策活络了,招生的形式多种多样,大学扩招和民办独立学院、大学的兴起,这样一来,只要是坚持读书的每一个孩子的命运都有可能改变了,他们人生前途的选择不再那么狭窄了,他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2006年,我在乡村初中教了一届初中毕业生,我尽自己的能力,引导让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他们感到能参加高考是多么有意义!在知识和心灵两方面引导孩子们放飞梦想。四年后(复读),有好几个孩子通过高考走进了重点大学的校门,圆了我当老师之后的高考梦。

新世纪初弟弟也是参加了高考去重庆上了大专。我也是一边工作一边参加了高校函授的大专和本科的学习,取得了文凭。但我总感觉在知识的系统学习方面有很多欠缺,但我的专业是中文,我可以进行永无止境的钻研和学习。

等我的孩子上了市一中的实验班,我是真真切切的触摸到了高考的边缘。现在此时此刻,离明年的高考只有180多天了,我更加的淡定和平和了。三年高中,孩子、老师、父母亲都太辛苦了!当然先苦后甜这是有意义的,但过程真的是辛苦至极!

我和许多上高中孩子的父母亲聊过:高一时,孩子刻苦努力,上进;高二时,干啥事情都比较懈怠,当然那些好学上进的除外;可进入高三,能明显的感觉到孩子的变化了,开始阳光,有笑脸,态度积极,精气神十足。看到高三孩子的转变真的要感谢高考!不管高考的结果怎样,孩子积极面对高考的人生态度本身就很有意义。这是家长朋友们最欣慰的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来自寒门的家,一个来自草根的家族,只有通过高考的路,才能走上一条追逐梦想和实现梦想的路。愿觉醒的力量带给孩子们光明的高考之前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青春影片高考1977观后感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的热情一次又一次地被点燃。影片一开始,小根宝的扛包争取回家名额的戏,就让我既感动又心疼;张国强在上海没能报上高考的名时,老迟从黑龙江来了一封信告诉强子已经帮他报上名了,一下子把我从惋惜的情绪里带了出来,心情真是痛快;

潘志友为了让陈琼参加高考,带着她一起复习和报名;去考试的路上,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抛锚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碍重重的山林里飞奔着赶火车,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来;有人摔伤了,就一把推开赶来帮忙的人,哭喊着为前行者送上祝福……长达几分钟的奔跑镜头,看得我们同学中都闪着泪花。

还有潘志友拿着写满字的试卷出考场后,对老迟说我不走了……这些都能令我慨叹不已并潸然泪下的感人场面,深深地触动到了我。影片中的青年人个个让我赞叹,让我为之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没有进影院看电影,最后一次还要追溯到学生时代。

之后,电影都是在网上下载的,包括这部《高考一九七七》。

“革命委员会主任”,对于现今高管云集各种官衔辈出的时代显得如此生僻,却可以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反革命”,这是中国最大的帽子,在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甚至可以为此断绝亲情往来。

我相信电影里的情节来源于真实,更为夸张和不可思议的故事都曾经存在又消散过,只是不为人知。

那一时期,人们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最终实现了。

我们现在,通过高考改变的恐怕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

那一时期,人们相信学习是实现理想的唯一手段,崇拜知识。

我们现在,学习是种珍贵的品质,被人唤作能力。

恢复高考三十多年,高等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给人造成的影响却再不可高过一九七七年。

即便我对电影里感情戏的造作设置叹恨不已,它损害了整部电影的格调,但不影响整部电影对我的感染。

知识没错,时代错了。

回到现实,知识也改变了高学历的朋友们,思维模式,乃至生活模式,却不敢评论是好是坏。

这种感慨只有身处其中的你我明白,我想今后我们中的某些人也会再拍摄一部高考三十年的电影,演绎一下我们这代人的迷茫和痛苦,理想和压力。

高等教育在,学校在,无数的学生在,身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有时甚觉可笑,有时又甚觉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电影全城高考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22 字

+ 加入清单

你有否走过那样的一条路,步步如战斗?你有否走过那样的日子,时时如题海?你有否经过那样的考验,数日如一日?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所有,只为那最后一刻的拼搏,只为那最后一刻的冲刺?那样的日子,那样的并肩奋斗的日子,又有多少人可以忘记,在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里结下的友谊?这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朋友,在清明跑去大学门口聚会,美其名为上坟,上那座青春的坟,谁说是不呢,谁敢遗忘呢?

在热泪盈眶中,看完了全剧,在感动和被感动中忘却了腹饥,思及过去的岁月,喜悦和辛酸在心中拥抱纠缠,笑容和眼泪在脸上争执着地盘,那年那月那一刻的你我,我们也曾为理想拼搏。在这一刻,似乎理解了老爸的那声叹息。是,那声深深的叹息直叹到了我的心灵深处。原来不是不值得,只是不甘心,可又不得已。

贺帆说,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带来一双理想的翅膀,也许藏在脑中,也许藏在心底,庄子的幻想,。。。。。。有一天我遭遇了意外。。。。。。我和贺帆一样,一次意外无法支撑起理想的翅膀,可他比我幸运,有一群美丽的天使为他撑起隐形的翅膀,而我遭遇了生活的意外,折断了我理想的翅膀,永远的折断,没有翅膀何以托起人生之重?问的好,何以托起我的人生之重?就在黑暗来临的时候,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告诉我,是那不服输的个性,那永不低头的执着,支撑起自已,也希望可以支撑起儿子那一片蓝天,给他一双隐形的翅膀!

秦鹏,一个看似玩世不恭的孩子,却有着不斐的才华,有一个颇为了得的爷爷,玩中学,学中玩,融汇贯通如有神助,这代表了一部分确实智商很高,记忆力很好,理解力超强的孩子,他们超越一般的孩子成熟,明白,可是在不屑中又玩性不改,可爱又有点招人忌妒。其实是也是绝大部分少女的梦中白马。最后以一招漂亮的扣球为自已的人生留下了一个完美惊叹!

林叶,人为单亲,发达了的父亲抛下了母亲,父母为了孩子隐藏着的秘密,被揭穿时,往往伤的更深。任雪, 妈妈过世,被动单亲,父亲再婚。四个孩子,四种背景,不同程度的反映了时下社会的不公,时间短了点,足够丰满,回味无穷又意犹未尽,真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在一天一天的倒计时中,在高考后的疯狂喜悦中,令每一个曾经在那条独木桥上努力过的人都感同身受,心怀激荡,会把每一个曾经的当局者都从那段记忆里拽出来,捶打责问一翻,你,是否还记得你当初的理想?

方中信,一向是我喜欢的有限的男演员之一,有深度,很MAN,话不多,却字字珠肌,做的永远比说的多,在他的身上你永远都能看到责任重于泰山,I LIKE。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高考誓师大会观后感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2月27日上午,市一中召开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亲身感受了现场气氛,冲锋的号角和激情久久荡漾于心田。

大会由高三年级主任张英杰主持,他嗓音浑厚宏亮,语读铿锵有力且壮美,展现出了作为语文老师的深厚功底,整个过程循序渐进,丝丝入扣,激荡心弦。特别是每一个环节衔接,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翟校长首先做发言,个人感觉他的发言和用语不仅充满对全体高三和补习班莘莘学子的殷切希望,洋溢着饱满的热情,满怀信心展望20x高考未来,更有让学生放下负担,排除后顾之忧静心复习的特殊功效,和鼓励学生破釜沉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讲话紧抓学生心理,贴近现实。

学生代表毕x登台,急促的喘息透过话筒传到了每一个角落,引得学生欢欣一笑。她很激动,但决心异常坚定:不辜负所有人的希望,学校、老师、父母,保证全力以赴,决战六月,创造辉煌!

教师代表教务处副主任,从一中的未来,年级的努力,教师的责任,学生的期待几个角度发出豪言壮语,全力以赴,全程陪伴,全心全意,和同学们一起,风雨兼程,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吝惜一丝精力,奋战到底!

高三南级部主任的讲话,从一百天如何备战高考,如何摈弃杂念,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如何调节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给学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家长代表上台发言,情绪激动,语言颤抖。作为家长,既表达了对一中和高三老师们的感谢,又满怀爱意地给学生们提出了殷切希望,不以成败论英雄,成才重要成人更重要,无论成败爸妈都爱你们等话语,一定会为学生们注入暖流,在心底化为拼搏的动力。我感觉,他的发言是这几年高考百日誓师大会最入我心的一次。

有幸和一中副书记、常务副校长一起登台揭牌,心潮澎湃。轻轻拽掉红布,距离高考还有100天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台下掌声雷动,群情激愤。它意味着,号角已经吹响,从此刻起直到高考,我们永远在冲锋的路上,容不得半点懈怠,一丝喘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高考誓师大会观后感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会聚一堂,畅想未来。你是否还记得去年刚刚踏进清实高复班时曾经舍我其谁踌躇满志的情形呢?

时间过得真快,弹指一挥间,距离高考只有一百天了。如今,梦想的目标离我们的期待已经很近了。我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只要我们勇敢跋涉,锲而不舍,勇于搏击风浪,那么,迎来的必将是令人心花怒放的风景。套用贵人鸟的一句广告词:如果你知道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我们坚信:六月的天空属于我们!我们的梦想之花一定会在六月绽放。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既然选择了复读,就要一如既往的坚持到底。上帝总会眷顾有准备的头脑。再一次面对高考,我们会自豪地亮出自己的剑,剑所锋指,所向披靡。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将用汗水来弥补过去的遗憾,用成绩来回报无悔的青春!

今天,作为一名复读学生,我站在这里,备感荣幸和自豪!回首近一年来的学习生活,我们同日月相伴、与风雨同行,经历了无数个令人难忘的不眠之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聆听了老师们耐心的教诲和指导,感受了班主任对我们的关爱和体贴,领略了老师的严谨治学和幽默风趣的神采,还有同学之间的关心和相互帮助……拥有了这些欢乐与痛苦的经历,我们的思想会变得更加成熟,我们前进的脚步会迈得更加坚定,我们的襟胸会因此更加坦荡而宽广!我相信,很多年后,当我们回首今天,回忆起今天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心潮澎湃,壮志飞扬!我们感谢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位老师: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精益求精,“甘将心血化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的奉献精神永远是鼓励我们奋勇前行的旗帜!我们感谢身边的每一位同学:他们奋勇争先的斗志,永远是我心中那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我前行的征程,给我生命的力量!“厉兵秣马今日事,榜上有名慰平生”。100天,它是激情燃烧的100天!它是顽强拼搏的100天!更是奇迹迭出的100天!梦想成真的100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电影全城高考观后感2000字

全文共 1401 字

+ 加入清单

闲着没事就看了《全城高考》这部电影,看了之后有反思 ,也有感动。其实这样的场景离我们并不遥远,可以说这样的场景每年都在我们身边回荡着,那么近,那么亲切。也可以说是看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

该剧同样发生在高三(9)班,这让我又想起了我们那帮人。它讲述了四个高三学生以及老师、家长、社会在一场青春无悔、感动时代、见证风华、牵动每一个中国人神经的高考大试面前的所思所求、所苦所乐,以考生的拼搏精神和远大理想折射时代精神,以父母的关切、以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怀关注民生,以考生的不同命运和不同选择扣问社会良知,以社会的百态反观、反思高考制度。

全城高考只留下了三十天给我们,主要以四个人的角度来表现他们在高考之前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态度,任何一个团结的集体都少不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主任,这也是勾起我们回忆的一个亮点。秦鹏不拘小节,个性十足,吊儿郎当,也许每个班都会有一个敢于跟老师叫板的叛逆青年,批判现时代的教育,不为分数而学习,对他重要的人就是爷爷,他跟爷爷都是很随性的那种,然而狂放不羁的个性却败在了班主任的脚下,跟班里见面就吵的任雪产生了爱情。任雪含着金汤匙出身却不肯乖乖听话,对自己梦想的坚持说服了父亲,她跟秦鹏的爱情在一些偶然的经历中微妙的展开。叶子和小帆这一对在高考前都经历了人生的重创,叶子在得知自己父母离婚后打算放弃高考,小帆一直在父母为了给他筹上大学的钱倍感压力,也想放弃高考,班主任这个时候的帮助让她们重新面对眼前的困难,小帆在去高考的路上出了车祸,通过各路人的帮忙,最终坐在了考场上,他和小叶的经历也是一个对比的过程,小叶只想有一个完整的家,她不想要父亲寄来的钱,而小帆需要的是金钱上面的帮助。面临着种种困难,他们也都乐观坚持走了过来,最终他们都走在了人生美好的道路上。

看到帆帆的爸妈为孩子准备的鸡腿,全家人相互地让来让去。也许,父母的爱就是在这相互推让中进行的。那时,觉得好温暖。因为穷,因为被骗。成绩优异却还是不能上大学。以及后来父亲进监狱。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振作,这些都让我肃然起敬。在最后高考那天突如其来的车祸,躺在担架上的他更是苦苦央求,终于来到考场。在全社会的帮助下,他成功了。他成功了。我想这应该就是命运给他设的一个陷阱,但是他很勇敢。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他迎来了最美好的未来。他可以摆脱过去的日子,迎接那抹曙光了。我想不光是这个老师救了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救了自己印象最深的是秦鹏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求学不是求分数,读书不是读死书”。也许吧,他最后以自己的小说成功很好地验证了这个道理。但是我想很少有人会这么冒险。父母的离异,她起初几乎要放弃高考。但是老师通过唤醒生病的核桃树让林叶再次看到了希望。同样任雪坚持了自己的文学梦。而且,我看到了忙碌高三生活中浅浅的爱恋。

影片印象最深的是班主任对于他们三模的退步他觉得自己应该付全部责任,全班同学都跟随着他奔跑在操场上,大喊我们的退步自己负责。当秦鹏的成绩查出无效时,班主任又像一个父亲在教育儿子一样,流露出的担忧与紧张。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因为高考把三年级的每一个班都紧紧的连在一起,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大学。影片最后一句话,是我们每个人经历完高考都想对自己班主任说的,那一年,我们永远的回忆,老师,我们爱您。

我喜欢这样风格的影片,总会带给人希望。最后大家唱歌的场景也许并不陌生。一齐相拥一齐流泪。这是快乐的泪水幸福的泪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平民英雄

全文共 1105 字

+ 加入清单

对上影的这部国庆献礼大片《高考1977》早有耳闻,故事内容大概也能想象一二。只是我一直有个疑问,影片反映的是我们上一辈的经历,表达的是我们上一辈的情感,作为80后的学生,一没有经历过废除高考的大悲,二没有感受到恢复高考的大喜,在我们的脑子里高考多半都是不堪回首的记忆,我们为什么还要看《高考1977》。

今天有幸提前看到这部《高考1977》,颇有收获。对我们上一辈的人来说,也许他们看到的是自己的青春,看到自己从苦涩到收获的心路历程,忆苦思甜,百感交集。在影院里,剧情的每一波潮起潮落都能激起许多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我却从中找到一个迥异于世俗观念的平民英雄,影片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现今社会稀缺的品质和精神,亦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影片里,墨守陈规,固执己见的老迟并不那么讨人喜欢,他利用组织给他的权力,对知青们的报考横加阻挠,他不近人情地拆散陈琼和潘志友,他近乎自私地想把自己器重的年轻人留在深山老林……看上去他是那么的冰冷无情。然而我更愿意相信,这并不是他的错,从头至尾,老迟一直是令人敬畏的。

我们都在感慨,恢复高考,挽救了一大批人的青春,但这并不包括老迟。老迟的青春在哪,就深埋在眼前这个冰天雪地的农场中,他埋藏着老迟对这个国家的深沉热爱,他承载了老迟默默耕耘的青春岁月。当知青们金榜题名,载誉返乡,也许只有老迟留守这片土地,就好像一个执着的父亲,为孩子们的成长而欣慰,不舍的还是那份辛勤耕耘的事业。

他执着于自己的信仰,执着于国家的事业,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他信任潘志友,为了他的前途和农场的未来,他不惜破坏潘陈两人的感情,对大家的报考百般阻挠,也是怀着一颗朴素的事业心,“都走了,谁来建设农场?”且不提是否耽误来他们的前程,这种一股劲扎进事业的精神,也只有存在那个年代。

况且,得不到上学机会,也许会耽误一些年轻人,但谁又能说在祖国的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献一生始终耽误呢?除了老迟,令人动容的还有潘志友,想比那些追求自己理想青春无悔的考生们,肯牺牲自己一辈子扎在农场的他,更有理由赢得我们的尊重。

在老迟和潘志友身上,我们找到的是业已稀缺的一种精神,那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那种舍己为国的牺牲精神。

另外一方面,《高考1977》也引发了一些人对高考制度的新一轮讨论。

现行高考制度的种种弊端在今日的社会环境下逐渐显露出来,无论学生、家长还是老师,抑或是所谓的教育专家,挨得上的挨不上的都来插一句嘴,“高考制度”大有直逼“中国足球”的历史地位之势……无论争议几多,然则高考在当下仍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最不坏”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而用高考在当今社会条件下面所暴露出的缺陷来质疑甚至否定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其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高考1977观后感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是的,邓这位老人,这位智者唤醒了沉睡十一年的中国!!!

眼含着热泪看完了《高考1977》这部影片。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运动,但我没有完成高中学业的大哥,还有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大姐经历了。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妈妈拽着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姐姐依依不舍,泪水成行;当他们背着行囊和家人挥手分别的那一刻,仅有8岁的我拽着大姐的辫子,不肯撒手,好想让她来为妈妈擦掉泪水;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向上山下乡队伍时,爸爸叮嘱:“你们还小,当心荒山上的凶猛野兽,不要惦记家!”

他们走了,在中国被突如其来文浪潮席卷,而沉睡两年之际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起走向了上山下乡的道路,走向了农村广阔的天地,走向了人生路!?

路上,有多少个母亲惦记,有多少个母亲流泪,又有多少个母亲一夜间发丝变得苍白,更不幸的是有的母亲为之离开了人世。又有多少个母亲在试问:“祖国,我们伟大的母亲,难道就忍心看着孩子们带着还未有成熟的知识,未有成熟的思想与意识走向荒山,永远扎根于农村与边疆吗?”然而,祖国真的沉睡了,听不到母亲和孩子们的呐喊……

《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风云给学生们带来的痛苦,毕竟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成熟,毕竟他们还没有完成学业,还属于生活的弱者,在荒山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阴霾给所谓的历史反革命带来的迷茫,毕竟他们看透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能坚实立足于世界之林,毕竟知道知识就是力量的所在,他们属于国家的栋梁之一。但遗憾的是在祖国沉睡之际,他们没有能力去拯救孩子们伤痕累累的心灵,没有能力去拯救中国的历史现状!?

《高考1977》明确了祖国沉睡的十一年中,中国政治上的滑坡,知识上的匮乏,更明确了压抑了十一年上山下乡学生心里所面临的饥渴,乃至死亡!从而激起民众之声,让久别了国家地位的邓重返政治舞台,来拨乱反正,来扭转回毛的正确路线,来唤醒沉睡的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的高考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815 字

+ 加入清单

安永全在刻苦自学四年后,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他用自己的刻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部仅仅30分钟的电视散文——《我的高考》,让我的思想仿佛经历了一次狂风暴雨,久久难以平息。

那拖着装满酱油、醋和鸡蛋的平板车爬行在长长的石板坡上的沉重;那无数次遭人讥笑却不知泪往何处流的屈辱;那效仿先哲“头悬梁,锥刺股”的惊心动魄的愚昧;那沿着铁路徒步几十公里只为高考的报名而执着……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相比他而言,我是幸运的,我没有他那样困苦的生活,我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不用走遍街坊借书,自修自学,因为我有最好的老师。我不用深夜苦读,“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因为我有宽敞明亮的教室。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先天条件,而从未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努力,与安永全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因为,我没有他那样的意志和决心。

看完片子,我沉浸在巨大的震撼和感动之中。我扪心自问:像他一样,白天干活,晚上苦读至凌晨,只睡三四个小时吗?没有。那为什么白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晚上作业写到很晚还抱怨作业多,学业重?我有像他一样背书背到汗流浃背,做题做到手脚抽筋吗?没有。那为什么还抱怨自己考得不好呢?我像他一样家里没钱,上不起高中吗?不是。那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时间,不好好学习呢?我也可以不用那么艰苦就成为一个学霸,因为对于我而言,我的机会比他多太多了。不过只是,我少了他的努力,意志和决心!

“美好世界,花季少年,却没有了消闲,没有了浪漫,没有了欢唱,看到的就是那些冰冷的公式,单词、试题、还有哪些也许除了应试而毫无用处的东西,它充斥着你,压抑着你,戏弄着你,折磨着你。而且不是一天、一月、不是一年、二年,如果你能一刻也不减弱自己的努力,如果你能不间断地把苦吃下,把苦嚼烂,把苦消化,能感到这是一种幸福,如果你能冲满自信去面对难关,成功也许并不太难”——安永全《我的高考》

知识改变命运,明天是靠自己争取来的,一份耕耘,才能换来一份收获,为自己的未来奋斗,胜利就在前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全城高考观后感

全文共 2087 字

+ 加入清单

刚刚看完电影《全城高考》,感触颇深。影片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小片段,宿舍里还有没有熄灯的学生,宿舍走道上的宿管阿姨拿着一把扇子经过走道一边扇着风一边道,快点睡吧,都别学了啊,413的你们分扣了啊,干什么呢,还不睡。这让我想起了一年前,每天晚上熄灯后,老师们都会一遍一遍的查寝,为了不让同学们熬夜,而我们也一遍一遍的与老师们玩“躲猫猫”。在被窝里,在阳台上,或看书,或做题。当然第二天的早自习总是有那么几个因为老师查寝被逮到或是因为早上迟到而被老师叫出去训话的人。训话内容千篇一律“晚上是玩手机还是干嘛的”,“那么晚还不睡觉你想干嘛”,“白天有的是时间学习,你非得晚上多看那一会啊”,“你看看你今天早上又迟到”,“让你一个个早点睡,结果你一个个的那么晚还不睡,你亮灯干嘛”。那个时候是高三,晚自习要到九点四十五分,然后十点十五分熄灯,早自习时间是五点二十,而我们往往都是四点三十左右起床,五点到教室。因为没人想最后一个,也不会有人想最后一个。

影片剧情正式开始的时候,早自习,高三九班有个叫猴子的男生把书向课桌上一撂,愁眉苦脸道,还有三十天。班上的同学抬头看了看他后低下头接着学习。男生后面的一个胖胖的男生吐槽道,谁用你说呀。猴子又道,喂胖子你是不是巴不得还有三百天再考啊。胖子道,你就希望还有三天是吗。猴子道,我,我就恨不得还有三个小时考完,我就早死早超生。离高考还有三十天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心浮气躁呢。巴不得还有三百天,因为还有好多书没看完,还有好多题没有做完。又巴不得明天就是高考,早考早解放,早死早超生。

秦鹏在和范老师比赛篮球前说,我觉得求学不是求分数,读书不是读死书。可在中国真正做到这样的高中生能有几个。老师说高考是决定你们命运的事情。虽然我也常在想命运不可以也不可能被高考所左右。

在剧中,三模的成绩出来了,范老师说作为你们的班主任,对于你们的退步,我要付上全责。我还仍记得高中,老程为我们六班所做过的,我还仍记得,老程被我们班同学气的说过,带完你们这一届我就在不当班主任了。现在想想,虽然老程管我们一直不严,可是对我们班上每个同学的用心度大概都是一样的。当然你不可能让一个老师一个班主任做到完全的一碗水端平,但是对老程来说,他已经做得很棒。他是值得我们班真心尊敬的班主任。

剧中,高考的那一天,学生家长老师警察们都很忙。现实中也是一样,我们高考的那一天,学校有专车接送,老师陪着,也有家长陪着,坐车去考场的路上,交警指挥交通,私家车纷纷让道,我们这群即将高考的考生享受了一次特别的权利。

剧中,高考结束,同学们回到教室纷纷把书、课本、试卷扔向空中,那种结束后、解放后的喜悦。六月九日中午,我们回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有先到达学校的同学们在撕试卷撕课本撕些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他们把纸张撕成碎片从教室里抛出去,高三整个校区都是白色,同学们每一个都是激动的,喜悦难以言表。我们终于从高考的炼狱中走了出来。

我还记得高中时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你们以后会怀念高中时努力的日子,虽然很累,但却很充实。”是的,现在的我常常怀念。

以上是稍有的共鸣点,作为一个客观的观众,电影也有不满的地方,以下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剧情中有一段范老师问了个唐代诗人孟郊的古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_____。班上的同学都答不出来,我不知道是导演想借用这句古诗已比喻科举和高考的金榜题名名落孙山的心情还是什么。

但是离高考还有三十天,该背的古诗词都背得差不多了,我始终是想不明白,这个考了那么多六百分接近七百分的班级怎么可能就没有人知道后面三个字是长安花呢。而且,高考语文的古诗词中的一道小题不会只考你三个字。

剧情中,秦鹏和范老师顶撞后,在校园的树下坐着从书包里掏出平板电脑玩起来。而剧情中不乏同学们在校园里拿着手机的现象。我可能太抠剧情了,但我知道,大多数的学校是不准许带手机平板的。也许剧中的红江中学不属于大多数。

剧情中,下课后,同学们要不三三两两的出了教室,要不就坐在那一起聊天,试想在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情况下,这个班级是有多优秀,学生复习的是有多好,可以一点紧张的气氛都没有,可以不用争分夺秒的看书,而是讨论着还在连载中的小说情节。我个人觉得这是这个电影中的一大败笔。

剧情后半部分刻意的强调了四位主角的心理过程,他们只是认为高考是枷锁,他们把高考看得太不重又看的太重,看得我都不知道这些心理过程居然可以完全不影响高考,完全可以拿高分。实在令人佩服。

剧情中,秦鹏在考场里时不时的看着手表上的时间,但是高考制度明文规定除2B铅笔、黑色字迹的签字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橡皮、标准化考试模板外,其他任何物品不准带入考场,如手机、饮用水、面巾纸等等。可是秦鹏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带电子表,而且那么明目张胆的看时间,监考老师都不去管一下。

剧情中,贺帆出来车祸,但他还是想要高考,最后在丁老师向局长请求帮助的情况下去了考场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考试,一切赚足观众眼泪。但是我从未听说进行特殊考试可以请别人代笔写字,就算思想是一样,字迹不一样对于其他考生了说是极为不公平的,剧情到底把高考制度放在了哪里。值得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高考1977观后感

全文共 961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片浩瀚的荒原,这是一片炽热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知识分子挥洒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大江东西。唯一共有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命运的不屈。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高呼劳动人民万岁,劳动最光荣的年代。可是只有劳动改变不了中国的贫穷,只有劳动是满足不了中国一代青年的梦想的。

当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胫而走时,有一股小小的火苗开始蔓延,他在每个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这个呼吁在那个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这么的突兀,这么的刺耳,可能吗?开始时是没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这句话,在那个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与魄力。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空穴可以来风,当阿三抱着收音机出现在众人面前,当宣布恢复高考的声音从万里之外传来,这片火终于迎风而起,燃烧了着万亩北国的广土,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这个1977注定改变这一群知识青年的命运,注定改变中国的命运。当这片火迎着北国的风熊熊燃起的时候,热血在这一刻霎时奔涌……

是的,他们要考试,他们要改变命运。没人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十一年的时间,不能;场长的反对,不能;恶劣的环境,不能;路途的辗转,不能。是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当场长舍不得他们抛下辛苦耕耘的农场而想法刁难的时候,他们一理抗争,不成,便绝食抵抗。他们是宁愿死去,也不愿与梦想隔绝的。当拖拉机坏掉,当时间急迫,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用脚步丈量这抵达梦想之路。他们在雪中奔跑,在林间穿梭,一个跌倒,另一个拽起;一个倒下,一伙人把他托起……他们就这样狂奔,从黑夜奔向黎明,从现实奔向梦想……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强生想要读书,便去书库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偷书不成,反遭惩罚,然而,一句:这是你的包吗?让他没有白费力气,是的,这是一个这样的年代,警察偷偷的在他的包里留了几本书。是的,知识本就有着这种力量。

带着“历史反革命”的高帽的陈老师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冒着畏罪潜逃的风险,为的就是送一套高考复习资料给自己的女儿陈琼,可是却无法得到女儿的谅解,面对向他索要证明材料的愤怒的女儿,他显得那样的无奈与心痛,这是时代的罪过。为了帮助想要考试的孩子,他又应求冒充招生办的主任,最后又为了自己的女儿伪造了一张证明。这是一个父亲的力量——不顾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全文共 1237 字

+ 加入清单

1977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拐点。恢复高考,让年轻一代站在相对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决定命运,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为可贵的一笔。影片《高考1977》讲述的正是特殊年代,那群求索不歇的人,时刻等待着为自己的命途做出倾力之搏。

一、燎原之火,点亮希望

影片开篇就是一个极为珍贵的镜头:露天电影场上农垦三分场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着银幕带给他们的希望:邓小平复出了!尽管停电,但大家还是用自己的热情——“人力发电”点燃了那一柱希望之火。就是这种众人踩起的火焰,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这然也是在改变中国这个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

再就是陈琼带领的知青在大雁洼工程即将开工时的那一把大火。几十个火把顺风投向那一片荒芜的乱草,就像一个个知识的火把点亮了一片片荒芜的心田。单独的个人在宏大的政治与历史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无论多么强大,也会像那些知青一般牢困于那片荒芜的土地,无能为力。就在工程即将开工的时候,阿三颠簸送来的收音机传出了一阵天籁:各行业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考大学了!这无疑是被耽搁了的一代人的最大福音,他们将有机会重新捡起书本,拾回属于他们的梦想。这一把顺风又迟来的大火,给了那一代人崭新的希望。

二、两枚公章,两个父亲

三分场的场长,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可爱可笑、暴戾而善良,却有着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同时他深信腰间横跨的公章是掌握知青的生杀大权。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农垦复员军人,独断专横但却仁爱,无知但却无私,他们将生命献给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们能从一而终。因此,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抗争。还好,一旦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蛮横,又能知错就改,成为改变得最坚决、最具人性的、最伟大的父亲。这是最朴素、最善良而又有些蒙昧的人们那最真实的一面。

与老迟刚好相反,陈甫德是一个在特殊年代有“历史问题”的知识分子。他重视知识、关注教育,且有着感人至深的沉沉父爱。获知恢复高考的信息,他便不顾还是被管制的特殊身份,以身犯险偷偷打开学校的图书馆。他找寻复习资料千里迢迢去送给女儿,希望女儿能够复习功课并参加高考改变命运,为自己赎罪。为了女儿能参加高考,甚至作出不惜冒充国家干部,私刻公章的“疯狂”行为。或许这出于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而且相信历史会还自己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变得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作奸犯科”,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而不惜自我牺牲的伟大父爱,也寓意性的表征了他试图通过复制公章来“恢复”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并以此“证明”其作为“父亲”的权威。

两枚公章,两个父亲,正是那个政治弄人的历史时代两类不同的政治身份与政治地位的人物的典型代表,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生活的缩影。

三、结 语

把影片《高考1977作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来看的,更是作为一代人的青春来看的。那一代人的青春史诗,交融了国家与历史的重大转型,而他们确实也付出了青春的代价,也为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了别样的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电影全城高考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高考闹心?高考烦恼?高考恐怖?高考是人生必定经历的一个阶段,也是一次历练,这一切,《全城高考》这部影片中,都有着很好的诠释。四个不同的家庭,四个性格不同的少男少女,同时17岁,在面临高考,他们或因为家庭,或因为自己,都面临着人生的抉择。

秦鹏,与爷爷一起生活,玩世不恭,擅长音乐、写作。林叶,高考期间父母离婚,因此自暴自弃,想放弃高考。贺帆,家境贫寒,父亲为了挣钱给他交学费,而被人欺骗,最后为了保护贺帆而大人入狱。任雪,因父亲强迫她出国留学,而与父亲闹翻离家出走。四位少男少女,在他们的班主任万能老师“范本义的帮助下,如期参加中考。林叶、任雪、贺帆都考取了名牌大学,秦鹏本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因作文跑题而榜上无名,但最后却成为了出版社签约作者。

影片中的范老师,并不同于其他老师,他不屈服于权威,不向别人妥协,对待自己的学生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时而严厉,时而温柔,粗中有细,让人敬佩。他为了让秦鹏好好学习不旷课,不惜在课堂上出丑,他为了学生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同时,他也教会了我,人生的选择权,把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任由别人摆布。在这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要数秦鹏了,他拥有着惊人的音乐、写作天赋,他可以在高考期间写小说、打篮球,他可以在高考时将作文写跑题,甚至提前交卷。他虽然玩世不恭,什么事都不会去认真地完成,但他却拥有着不屈不挠、不放弃的品质。高考这个词,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着诠释。影片最后,全班同学为范老师唱歌,温馨的场面,让人悄然泪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高考百日誓师大会观后感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春到人间草木知。在大家喜迎春光之际,高考已经随着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近。迎接高考,就在现在,高三的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时针在不停地转动,岁月在无声地流淌。转眼间我们又走到了这个日子,距高考还有一百天的时候。这剩下的一百天,就像是酒精瓶中没有燃尽的很有限的一点点酒精。你所面对的选择就是让它继续燃烧,还是慢慢挥发。燃烧虽然会痛,但却光荣;挥发会很轻松,却也平庸。不要说:“区区一百天,荒废了也不足惜。”也不要说“短短一百天,奋斗了也于事无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百天的放任,可以让猛虎沦为山羊;一百天的振翅,也可以让燕雀成为凤凰。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高考也是一场竞争,竞争很无情,它不会同情弱者;竞争也很公平,它只接受强者。没有人想做惊涛骇浪下的沉舟,没有人愿是花红柳绿后的病树。所以我们要与千帆竞渡,我们要与万木争春!

同学们,在过去的岁月,或许我们徘徊过,迷茫过;或许,我们,奋斗过,失败过;但命运不属于未来,它只属于现在。过去的我们是怎样的人并不重要,只要从现在开始,一切都将改变。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同学们,我们都有有属于自己的梦,都有自己执着的路。梦是一步步实现的,路是一步步走过来的。这一步步是踏实勤奋的一步步,它承载着希望,等待着辉煌!我希望你们在这最关键的100天里,明确目标,增强信心,虚心求教,刻苦学习,科学安排时间,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用智慧赢得胜利,大家一定能考入理想的学校!

春风得意马蹄疾,最是金榜题名时。同学们,发奋吧!努力吧!一百天的汗水挥洒将饱满六月收获的果实;一百天的拼搏苦战将嘹亮六月归航的凯歌。我们要让青春燃烧,让生命闪亮,让我们共同挥洒汗水,斗志昂扬,奋战百天。让我们一起倾注热情,决战高考,创造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高考誓师大会观后感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冬去春来,孕育万千希望;朗朗书声,铺就锦绣校园。在这春风又起的季节,我们在此隆重聚会,召开高考百日冲刺誓师大会,抒发我们的满腔豪情,展望美好的明天。

一路走来,我们踏过坎坷书山,渡过茫茫学海。数年的寒窗苦读,让我们坚定了心中的理想。今天,距离高考只剩下一百天了!

一百天,可以突飞猛进;一百天,可以收获累累;一百天,可以创造奇迹;一百天,可以铸就辉煌!

我们要感谢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百天的时间去努力。踏上最后的征程,我们更要沉着、冷静,以平常心对待学习和生活。学海无涯,还有许多知识我们没有很好地掌握,还有很多规律等待我们去探索,还有很多技巧需要我们去总结,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琢磨。每一个人都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每个人都有难以想象的潜力和无限宽广的进步空间。放平心态,潜心钻研,每一秒都有收获的契机,每一道题都有发现的惊喜。

一百天,每一天都是新的一页,每一页都写满奋斗的历程。拿破仑说:“最困难之日,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时。”的确,越接近成功,道路便越艰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立志高远,努力拼搏。在高考这场综合实力的较量中,能驾驭知识,战胜困难的人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我们深知,只有轮回的四季,没有轮回的人生。十几年的辛勤苦读,为的就是这最后的冲刺——决战的时刻。我深信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请坚信,一切的阴霾都将消散,因为这个春季是希望之春,胜利之春。我们的心在此飞翔,在和煦的春光中梦一般绽放。走过迷茫,走过彷徨,充满自信,更加坚强。用快乐迎接高考,用沉着对待学习,用平和看待成绩,用无畏面对坎坷和荆棘。

同学们,高考虽然不是人生的全部,却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一步。在今后的一百天里,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紧张的复习当中,用微笑照亮前程,用汗水浇铸理想,无愧无悔地过好每一天,尽情描绘青春的风采,抒写人生的华章。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人生能有几回博,让我们整装待发,迎接六月。扬起希望的风帆,乘风破浪,向着理想,向着美好未来,起航!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青春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全文共 2036 字

+ 加入清单

不可否认的是,《高考1977》拍得还是比较成功,无论对那个时代熟悉与否,影片中那群大龄青年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命运的抗争精神还是会让我们动容,而导演也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来个放肆的煽情,来博取观众的眼泪。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高考1977》没有太多的假大空,虽然这部影片在左右观众情绪的手法方面还略显平庸,但能够使用娱乐片的手法来传达思想,却是近年来主旋律越来越追求的一个方面,这个变化是可喜的。

如果《高考1977》仅仅是表达一群人的高考故事,那么这部影片目前为止已经相当不错,但问题是《高考1977》所承载的内容永不止这些。如果说将这部影片作为表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一个重大事件的电影,《高考1977》则显得过于单薄,换句话说,就是做得还不够。虽然影片设置了一个农场并将诸多不同命运的人堆积到一起,但也没有使得后辈能对那段历史有更多的认识。《高考1977》故事讲得固然好看,却忽略了故事背景的深度刻画,而使得影片似乎纯粹为了父辈们怀旧而摄,而其本该承载着讲述历史、承启的功能却被无形的淡化了。

如果《高考1977》放在一个有史诗感导演的手里,那么高考恢复这个题材则会作为一个引子,并将当时高考恢复前后的历史事件以一种波澜壮阔的手法来表现出来。如果真能这样,那么“高考”这个元素则不是我们现在在影片中所看到的那样更像一个改革浪潮中的个体时间一般。然而事实上,1977年的高考恢复本身就承载着诸多政治意义,这个事件是无法脱离其前后历史而单独看待的,而其恢复高考前后所带来的阵痛也是这部影片所刻意规避的。

对于1977年参加高考的那群青年来说,文革是个永远无法抹去的痛苦回忆,而文革的“附属品”——知青下乡——这个事件,对于那一代人来说,是个回忆,却也是刻骨的辛酸。因此文革、知青以及高考,这三个元素对于那个年代的青年来说,是紧紧相扣所无法分开的。但是由于“文革”题材的敏感性,使《高考1977》放弃了将这场浩劫开始和结束作为故事的一个大铺垫,而仅仅是通过一个老师和一个知青这样两个符号性的人物来完成对这场灾难的控诉。但仅仅是这样,这两个人物在很多时间还是游离于“文革”这个元素之外。对于高考前的这场阵痛,影片连点到即止都未曾做到——当然,换了任何一个中国导演都会如此,这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因此,影片中高考恢复这个历史事件在影片中最后所呈现的效果是煽情有余而震撼不足。虽然《高考1977》从故事层面上来看,着实是一部比较好看的主旋律片,但由于对阵痛的规避,让这部影片只能成为纪念高考恢复这个历史事件的一部“准中国教科书”式的影片,这部电影或许会出现在某些官方的材料上,但决然无法成为一部经典。我们反对过多的伤痕文学,但这次高考恢复满身本就是带着伤痕,而这些伤痕恰恰是我们所不应该忘却的,这种直达内心的伤痕远比影片中的鲜血要来的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无法奢望能够在影片中看到一个以大环境为背景的历史再现。影片将故事设定在黑龙江的一个偏远农场,这是一个非常取巧的设计。这从一定意义上照顾了“知青下乡”这个题材并对“文革”有所提及(虽然这并不是影片所要表现的“重点伤痕”),也将这个大事件压缩到一个较小的空间,以方便用几个符号性的人物在不到两个小时的片长里展开矛盾——这是一种典型的象征性手法。这从一定意义上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角色,并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很容易把自己同影片中的某个角色联系起来,换句话说,这可以在短时间内让观众建立起对这部影片的认同感,还不会因此而触及某些高压线,这会很容易让影片获得好评,所以说这是取巧的。然而,观众的短期共鸣毕竟是带着一丝冲动性,或者是这种共鸣是建立在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的角色身上,而不是建立在对这部电影整体的认可之上,因此这种取巧的方式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除了上面所说的使得影片缺乏力度之外,还使影片沦为一部纯粹的有诸多象征意义的群像影片。

而同时,当人物众多,而每个人物都有承载着象征意义的时候,一部不到两个钟头的影片确实无法做到每个人物有血有肉,这就必然使影片要用一些刻意的泪水来达到煽情效果,以加深观众对影片的认同感——而事实上,影片也确实是感动了不少人,但这种感动不是建立在人物本身,也不是建立在高考恢复这个大环境下,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刻意制造的剧情和影片技术方面(如摄影、剪辑、音乐)的补充而达到的,影片最后那众人追赶火车的那段则是这种手法的最直接表现,虽然这个桥段有着太多值得怀疑的地方,但观众还是会在那一刻感动,甚至流泪。影片回避了最直接的伤痕,而用一些和当时历史环境没有太多关系的小伤痕(如被喇叭砸死,赶考差点迟到)来打动观众,这种脱离了历史背景的刻意煽情多少有点太过矫情之嫌。在现在的这种大环境下,我可以理解这种拍摄手法,但并不表示我认同。

对于《高考1977》,我可以觉得欣慰,因为这部影片确实挺好看,但是我同时也觉得遗憾,如果不是如此谨慎地避重就轻,这个电影本可以拍得比现在要更好的多,也更深刻的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