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古代谚语集300字(汇编19篇)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范文:

浏览

2463

作文

233

篇1:关于中国古代纪年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一740),史称“开元盛世”。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如,徽宗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如理宗之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等,企图借不断更换含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谚语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勤,锄头上的黄金;俭,米缸里的白银。

节俭乃充分利用生命之艺术,崇尚节俭乃诸美德之本。

勤俭好似燕衔泥,浪费好似水冲堤。

光俭不勤无源水,光勤不俭水断流。

在享乐上花费最少的人,是最富足的人。

人可以分两种:一种人节俭得仿佛要活到永远,另一种人挥霍得仿佛第二天就会死去。

增产不节约,金碗也打破。

克勤克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

贪婪比挥霍更是节俭之大敌。

力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克勤克俭,无怠无荒。

奢未及侈,俭而不陋。

创业不可不勤,居家不可不俭。

家有良田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一滴水,一滴油,不让一滴白白流。

一粥一饭皆辛苦,半丝半缕应节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寓言,就是把一些难以理解的寓意写成一个个故事,让人么去读懂。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收集了许多寓言,让大家只要读一本书,就可以明白许多道理。

整本书中,讲的最多的就是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如《守纪律的海鸟》这篇文章,里面讲了一种海鸟,这种海鸟很傻,还很笨拙,但他们重视一群一群活动,很守纪律,一起飞,一起睡,就连吃东西也一起吃,从不争先,所以,没人敢伤害它们,可见,团结友爱多么重要啊。

此外,这本书还用《画蛇添足》告诉我们:不要把事干过头。用《亡羊补牢》让我们明白,做错了事,与其后悔,不如加以改正,做得更好……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故事,许多寓言,这都是古人智慧结晶,让我们去好好读一读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经典谚语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的经典谚语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1、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2、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3、日长事多,夜长梦多。

4、日里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5、日里闲游,夜里熬油。

6、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7、日图三餐,夜图一宿。

8、若要不怕人,莫做怕人事。

9、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10、若要好,大让小。

11、若要好,问三老。

12、若要健,天天练。

1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14、若要人下水,自己先脱衣。

15、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16、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17、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18、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19、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20、三分种,七分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嵩阳书院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短篇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大司马是楚国的官员,有一位专为他造剑的工匠,尽管有80来岁,但打出的剑依然锋利无比,光芒照人。

“您老人家年事已高,剑仍旧造得这么好,是不是有什么窍门?”大司马赞叹老匠人高超的技艺。

老工匠听了主人的夸奖,心中有些不自在,他告诉大司马:“我造了一辈子剑,我在20岁时就喜欢造剑。除了剑,我对其他东西全然不顾,不是剑就从不去细看,一晃就过了60余年。”

大司马听了老工匠的自白,更是钦佩他的献身精神。虽然他没有谈造剑的窍门,但他揭示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理。他专注于造剑技艺,几十年如一日,执着的追求使他掌握了造剑工艺,进而达到一种高妙的境界。有了这样的精神,哪有造剑不是又锋利又光亮的道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精湛的技艺,丰硕的收获,事业的成功,都是靠专心致志终身追求而取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常用的经典谚语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人有志,竹有节。

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中国民间的谚语大全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举棋不定,坐失良机。

皇冠治不了头痛。

自欺容易自知难6l好话固然好,肚子填不饱。

赌博是走向毁灭的快乐。

总统要管大事情,不是选来抓苍蝇迈百艺,专其一。

结婚太急,后悔莫及。

智者难免糊涂日,愚者也有聪明时

人言非剑,但可伤人。

雁伯失群,人伯孤单。

贤父贤母的子女,优秀老师的学生。

舍我其谁。

没有惧怕也要有羞涩。

不勤于事贪酒杯,明日事情推后日。

恩将仇报,借酒还水。

人无羞耻犹如狗。

自己不中用,反怨父母亲。

富有的孩子似贫穷,贫穷的孩子似富有。

贪婪之人切莫上山,馋嘴之人切莫留家。

固执己见,袋里装牛角。

平时爱唱歌,死了父亲仍哼哼。

小偷牵的牛。

强盗害人命。

吹火燃须。

海中放毒,山顶点火。

厨师常游酥油海,死后坠入地狱海。

只要有觉睡,头颅睡烂也甘心。

喜心之人骑马,胸部挺的更高。

眼见财物,心中入魔。

死亡易忘,衰老难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儿童课外阅读的中国经典谚语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富,拾粪土;十年富,多种树。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十成收粮,九成靠秧。

七十二行,庄稼为王。

人怕老来穷,苗怕钻心虫。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人补桂圆蜜枣,田补河泥水草。

人要靠五谷养,田靠粪土长。

人治水,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

人生病,不舒服;秧生病,不长谷。

人忙天不忙,迟早一路黄。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小燕来,好种田;大雁来,好过年。

无灾人养树,有灾树养人。

无事田中走,谷米长几斗。

天干三年吃饱饭,虫害一时饿死人。

不知季节看花草,不知地气看五木。

不下百粒籽,难打千斤粮。

牛要满饱,马要夜草。

牛怕晨霜,马怕夜雨。

牛要脚圆,猪要脚粗。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水是田的娘,无水苗不长。

生口的要吃,长根的要肥。

禾苗不认爹和娘,耕作到家多打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诚信的古代谚语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言不信者,行不果。

小信诚则大信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安。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民无信不立。

君子忧道不忧贫。

祸莫大于无信。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信三冬暖,失信三伏寒。

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民间经典谚语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矮子盘河越盘越深。

爱跟英雄战不爱跟狗熊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爱在心里狠在面皮。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从小差一岁,到老不同年。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粗茶淡饭能养人,破衣破裤能遮寒。

粗饭养人,粗活益身。

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点灯爱油,耕田爱牛。

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老医生开药方。

冬天既然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豆腐多了一泡水,空话多了无人信。

即使整个世界放在贪心者面前,他也不会满足。

世上没有比人的可诅咒的贪心更难抑制的东西。

贪心的人想把什么都弄到手,结果什么都失掉了。

贪心的人至死也干不好任何事。

贪心是一切邪恶的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应天书院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应天府书院即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为南都学舍,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国家4A级风景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改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国子监,为北宋最高学府。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在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

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一支毛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励志谚语精选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1、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2、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3、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4、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5、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6、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7、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8、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9、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10、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11、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12、久住坡,不嫌陡。

13、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14、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15、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16、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17、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1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19、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20、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古代论据]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照样也可以有卓越的成就,科学家也是文学家的张衡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张衡不仅发明了用于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用于测量地震的地动仪,而且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文学家。

汉代的代表性文学形式是辞赋,而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大赋《二京赋》,小赋《归田赋》,另外,他还有一首著名骈体诗《四愁诗》,这些文学作品对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张衡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和艺术是没有界限的,虽然二者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不同,但在张衡的身上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是科学家也是文学家的张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曲突徙薪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做客,见主人家炉灶烟囱砌得太直,旁边又堆着不少柴草,便劝告主人说:“这太危险了,应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草搬到安全的地方,不然,有可能引起火灾。”主人听了默不作声。

不久,主人家果然因烟囱溅火星失火了,幸亏周围的邻居赶来奋力抢救,才扑灭了大火。主人为了酬谢大家,杀牛备酒。酒席上,主人请那些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上座,其余的人按出力大小安排了座次,而那个劝告主人改烟囱搬柴草的人却没有受到邀请。

开席前,有位邻居对主人说:“假若当初你听了那位客人的话,就不会遭此火灾,也用不着破费办酒席酬谢大家了。现在,你论功请赏,那些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都应该作上宾,那位劝你防火的客人难道不也该请来作上宾吗?”

主人听了此话方才醒悟,赶忙去恭请那位客人。

——选译自《汉书·霍光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