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华考生庞众望的故事热门两篇

导读: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以下是分享的清华考生庞众望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浏览

2323

作文

2

篇1:清华名人潘光旦的读书故事_名人故事作文1100字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潘光旦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清华名人潘光旦的读书故事!

潘光旦,1899年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14岁考入清华。彼时,他已是远近闻名的“书痴”,其阅读面涉猎广泛,文理兼具,尤其对性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具有特别的偏好。

1920年,在“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英文更是全级之冠”的基础上,潘光旦在性心理学学术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当时,在费了很大一番周折之后,潘光旦将图书馆中还不公开的英国心理学家蔼理士的《性心理学研究录》六大册逐一借出啃完,成为全校首位通读此书的学子,俨成此中权威。蔼理士不仅是学术巨子,亦是欧西文豪,其书向来以难读知名,而潘光旦年当弱冠就通读原著,其不易自可想见。

翌年,他又读了精神分析派的论著,颇有斩获。读到支如增的《小青传》时,他便试用其手法写了一篇《小青的分析》,当成作业交给梁启超。梁大为激赏,批曰:“以子之才,无论研究文学、科学乃至从事政治,均(可)大有成就。”转年,他又将此文整理成书,交梁审阅,梁又批语大加赞赏和鼓励。

1926年,潘光旦学成归国,一直在大学任教,1934年又被母校清华延聘。由于博览群书,他被同行亲切地称为“活字典”。在西南联大这大师云集之地,遇有难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说:走,问潘光旦去!

在长期的治学过程中,潘光旦将读书演化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平日里,潘光旦几乎足不出户,除了吃饭,就是看书。潘光旦近视达一千二百度,看书时书几乎要贴着鼻尖。家人都笑话他,说这已不是“看”书,而是“闻”书了。

对潘光旦而言,读书、买书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癖好,他的生活费大部分都用来买书了,以至于口袋里有时只剩下一点点生活费用,但藏书却堆满了几间屋子。

1936年,潘光旦住在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曾结出过一对并蒂的葫芦,他欣喜之余便将个人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坐拥书城,藏书上万余册。潘光旦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读书要有废寝忘食的精神,才有成功的希望”。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文革”中,潘光旦时常被拉去批斗。有一次,红卫兵来抄家,搜来搜去,只搜出一百几十元存款。他们简直不相信。潘光旦回答说:“我就这么点钱,我的钱全都买书了。”

1979年,潘光旦右派问题获得平 反。潘光旦先生一生涉及广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清华老教授赵家和捐资助学的故事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去世四年后,他的故事才被我们知道。他叫赵家和,是清华第一届优良毕业生得主,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去世四年后,他的故事才被我们知道。

很长时间,他的代称是“一位清华退休老教授”,在他待了大半辈子的清华园,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秘密。

他叫赵家和,是清华第一届优良毕业生得主,无线电系毕业的他因为各方面比较优异而留校从事本科的教学工作。

“我爱教书,最高兴的时候,就是讲一个问题,别人听懂了。”

本以为就可以这样安静地在清华园中,教书育人做一辈子,谁知这个被称为“清华园里顶级聪明的人”却迎来三次调动,每次都因为学校新建了专业或机构,需要人带头“拓荒”。

1977年负责筹建电化教育中心,1979年被调到科研处干管理,1985年51岁的他又再次“转行”,负责清华第一个非理工科学院,经管学院的筹建。

“以他的聪明,留在无线电系,奔个院士很有可能,可让他转,他就转,一点折扣都不打。”

“他就像炭火一样,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燃烧,恪尽职守,无声无息。”

除了无怨无悔,兢兢业业,这位教授最大的特点,却是众人嘴里的:“抠门”一美元买的化纤毛衣他穿了10多年。

家里十几年从来没变样,房间里最值钱的物件,还是几年前学生送来的液晶电视,在现今社会中已显得脱节。

退休后他被深圳一知名企业聘为顾问,待遇优厚,可他还自带铺盖、炊具,租住在普通的民房里。

人人知道这位老教授很节俭,但却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甚至他的“抠门”还带到了国外。

1998年退休的赵家和应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邀请,担任客座教授,薪水相当优厚。人们也纷纷欣慰道:赵老师颐养天年的好日子到来了。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即便在美国,他们吃的也是最便宜的食物,从不浪费。

在美国讲学,一切都算顺利,但过了短短三年,他却不顾美方和好友的一再挽留,执意回国,好友追问他为什么,他答道:信美然非吾土,田园将芜胡不归。

说是这样说,但赵家和的心底藏着怎样的“秘密”,无人可知。

从美国归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攒下的20多万美金,交给从事金融投资的学生刘迅打理,自己则继续继续讲学,做顾问,近70岁的人一刻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对投资的收益也从来不过问,这反而让学生特别有压力,“难道老师是要做个大项目?牺牲当前的消费品质,获取长足的利益?”

直到2005年,学生刘迅才有了一点答案,他告诉赵老师“账户里已经有500万了”赵家和沉寂片刻,重重地说:嗯,可以做点事了···

72岁的他决定做一件思虑已久的事情:捐资助学

不像一些捐资助学者只是出钱,为了做好这件事,70多岁的他跑去搞实地调研,亲自了解贫寒学生的生活状况,每次搭公共汽车出去考察,回来都累得不行。

老伴看在眼中,疼在心里。每次都劝他“包个车吧,”这个倔强的老头却不舍得。

“我也没多大的本事,锦上添花的事就不做了,做点雪中送炭的事情吧。”

2006年第一笔助学款寄出,江西、吉林、湖北、甘肃···各地的贫寒学子陆续收到“陌生”的捐助。

2009年,赵家和决定改变捐助方式,由多地捐助转向优先西部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