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继承与创新作文事例(实用20篇)

创新型的应用文就是改变原有应用文体裁的用途,赋予其新的表达功能,在体裁所表达的内容上进行创新。要使用创新世纪型应用文体必须先熟知所借用的应用文体裁的格式,严格遵守所借文体的规范。其中有些是考生平时作文时很少用的形式,被称为另类文体。这类文体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而定,不能盲目选用,一般适用于讽刺性的文章。这里小编给你们分享继承与创新作文事例优秀作文,欢迎查阅,希望你们喜欢。

浏览

6839

作文

34

篇1:继承与创新作文素材

全文共 1853 字

+ 加入清单

翁方刚和刘石庵是清代有名的书法家。翁方刚一生研究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最佩服唐代虞世南、欧阳洵的书法。刘石庵则善于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了一种丰腴厚重的书体。有人问翁,刘的书法如何,翁说:“他哪一笔是古人的?”刘不服,说:“我自己发挥自己的书法特色罢了,他哪一笔是自己的?”

这是两位书法家对待书法艺术的态度和观点,其实,推而广之,我们在继承其他一切传统与发扬自己个性特色的问题上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追求,请以“继承前人的传统与发扬自己的特色”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

“继承前人的传统”与“发扬自己的特色”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既能“继承前人的传统”,又能“发扬自己的特色”,将二者辩证阐述,将是最佳立意。如果只“继承前人的传统”,而忽视“发扬自己的特色”,不敢创新,就会固步自封,更不能推陈出新;如果只“发扬自己的特色”,虽然有个性特色,但会成为无源之水,反过来说,任何人的成功并不是可以脱离“前人的传统”的,往往与前人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从反面进行驳斥。但是,这里审题时不要抠字眼。如果抓住“刘石庵则善于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了一种丰腴厚重的书体”而大谈“成功”,那么这样就偏离了话题。同时,在写作时最好要适当引述一下材料,以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例文】:

继承与创新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著《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艺术,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领,便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继承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创新是重要的,但是继承同样是重要的。你要想获得成功,继承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继承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了。

[点评]:

文章开头以简洁的语言阐明观点,既要勇于创新,同时又要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选择了最佳的立意。然后以典型事例来具体论述“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指出如何进行创新,提醒我们千万不要陷入“创新”的误区。文章结尾以凝练的语言进一步强调“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全文举例精当,结构紧凑,思路清晰,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继承与创新

全文共 911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物种丰富,思想多样,信奉众多的世界上,这些东西常常会我们眼花缭乱,让我们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到底是该继承传统呢?还是该勇于创新呢?

继承,从小的方面说就是继承一种信仰和信念,从大的方向说就是继承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创新,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探索与智慧而创造出来的结晶,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科技上。

但是,无论是一味地继承陈旧文化还是创新发展都是片面的。

国内以前有一个人他叫王安,他在个人电脑领域称雄被称为美国式创业成功的典范,但是由于他忽略了市场变化的情况,仍然坚持生产老产品而不创新,被美国的体积小且可以兼容的个人电脑取代,到后来导致销路越来越窄,老客户也因此相继离去。最终王安的公司落得了一个破产的下场。用鲜活的事例阐明我们不懂创新就会导致失败。证明了发展只是继承是干不了大事的。

创新也不是一味地靠自己的主观臆想去随意的瞎编乱造而是要注重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在别人正确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

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可是当别人问到他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时,他说:如果说我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虽然这些话语说的非常的谦虚,但是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天体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同时,创新需要对传统有所突破。需要勇气和智慧。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他在报告中评价他的导师美国氢弹之父泰勒的成功时的一段耐人寻味的描述,他说:泰勒每天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想法,其中有九个半都是错的,但是他不在乎,然而他凭着这每天半个正确的新思想的积累,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说明创新需要勇于探索。就像杨振宁说的一样:“创新有两点,一是不要囿于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犯错误,这两点都需要胆量。”

继承不等于停滞不前,创新不等于盲目寻求。所以我们要在传统的继承中不断发展,在想象的创新中不断探索。

[继承与创新55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话题作文:继承与创新

全文共 1124 字

+ 加入清单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著《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艺术,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领,便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继承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创新是重要的,但是继承同样是重要的。你要想获得成功,继承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继承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继承与创新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继承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但更为重要是必须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创新在于别人不敢想我敢想,别人不敢做我敢做,别人不能解决我能解决。

在日新月异的网络化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智能设备进入人们的生活。马云的一个创新思想让实体店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网上购物。马云的这种敢想敢做敢解决的魄力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购物方式,展示了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并且在年轻人中也树立了榜样。

实体店和网络联系起来商业范围必将扩大,实体店进入网络这一胆大的创新让人们可以不用逛购物商城,进入一款购物软件利用网络便可以进行选择商品、付款到最后快递售后便可以了。这一创新让人们购物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虽然现代社会网络购物成为潮流,但不会成为主流。因为网络购物必须借助于实体店的知名度、信任度以及货物的质量问题……。正如老鹰必须借助强有力的翅膀才能飞翔、建造高楼必须借助于坚固的地基。基础与创新往往是相互依赖、协同发展。

继承并不是闭门造车,创新也并不代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英国伟大科学家牛顿曾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当我们用创新的的心态去面对世俗时,说不定就能创造永恒的经典。

发展中国家为何不能变的发达,因为他们守旧,没有创新的精神;发达国家为何变得更加发达,因为他们看待问题都有创新。一个国家的发展好坏与创是否拥有创新精神息息相关。

不是人人都有创新的思想,但人人都可以创新因为创新就在我们的身边。

新世纪,国家需要创新人才,名族需要创新。开拓自己的大脑发现新事物,将自己的认知以及想法表达出来便会拥有不一样的天空。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必须不断的发明创造。就像演员改动剧本台词那样,在不更改导演创作意图下根据演员的需要改动台词,也许会有不同的画面但却比之前的效果更好。这个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拥有变革创新的意识。

[继承与创新高中作文两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有关继承与创新的作文

全文共 905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有一种现象,中华传统文化渐渐被忽视,而外来的圣诞节,甚至比我们的传统节日更隆重。对于博大的中华文化我们没理由去拒绝,但绝不能死板地去学习,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不断去实践,更应该去创新

中国几大古典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的,心学的创始人。曾经几时,他坚信着程朱理学,坚信着格物致知。直到他到竹林里格了七天的竹子,才对理学产生了怀疑。他坚信着经典,但也有自己的思考,于是就创立了心学。

在需要创新性人才的这个时代,仅仅去继承已有的文化,却不去创新是绝对不够的。为何在每一次世界级的竞赛中,中国学生表现突出;但到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中国人却是少之又少?这说明了中国缺少创新性人才,多的只是只会考试的机器,不懂得创新。先人的成功终究属于他们的智力劳动成果,如果我们光学习他们的成功,却不去创新,社会靠什么进步,人类凭什么进步?

东罗马帝国曾自信的以为只要继承先辈留下的制度就可长久立足于世界。直到被奥斯曼土耳其打败后,沉浸于自满的帝国才如梦初醒。故步自封,盲目守旧是帝国衰落的原因,而实践创新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原因。英法等欧洲国家为何会成为发达国家?因为他们不缺创新型人才,那些国家的人在学习了先人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用全新的方法理解世界。

只知道盲目地去学习所谓的真理是绝对不够的,要敢于质疑权威。伽利略一生都致力于质疑权威,纠正错误的结论,提出正确的观点。他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观点是错误的,有人就认为伽利略是存心是给亚里士多德过不去,还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一点也不聪明,错了那么多。但是至少人家去想了,况且科学就是一个新的理论战胜另一个旧的理论的过程。所以我们不用怕去犯错误,我们应在错误中成长,在成长中开阔自己的视野。从而使自己阅历更加丰富,头脑更加灵活,以至于能够创新。

有些人就会说了,只要创新不就得了,要啥继承?我们要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定没有我们的好,该被淘汰了。但是,没有先人的基础我们是难以创新的。没有基础的创新等同于没有依据的瞎说。

所以继承与创新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任何一个都不行。在这个需要创新性人才的今天也许只有继承好经典,多思考,多留意生活才能脱颖而出,推动人类的进步。

[有关继承与创新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继承与创新初中作文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王履说:“时当违,理可违,吾斯违哉。”画家要想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应该既“不远于前人之轨辙”,又“不局限于专门之固守”,去故而创新

艺术不大可能没有师承,学习中国画如同接力,前人跑到今天由我们去接棒,如不接而从头跑起,就让人不可思议。还有人主张复古,那就是接了棒按前人的来路跑回去,自然有几分滑稽。

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闻一多先生评论杜诗时谈到,杜甫的诗无一字无来处,但可贵在其去处。只停留在继承上,就会成为前人语言的堆砌、前人笔墨的再现,形成没出息的模仿。

创新不是搞突变,离开继承的创新往往造成断裂,是难以存在的。有人对我说:“我昨天创造了一种程式和符号,今天叫人拿走了,你看可气不可气!”艺术的程式和符号是高功力度的产物,如此轻易一拿就走还有什么可贵。

创新是个严肃的问题,山水画的创新必须到大自然中去求得,去概括不同于前人的程式,“拘法者守家教,不拘法者换门庭”,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也是惟一的生路。

男装市场呼唤解放观念

中国男士是睿智、坚强不屈的和有超强的忍耐力,但面对长期不合理观念压抑下,这种忍耐力是有限度的。全国的男士站起来吧!不信青春唤不回。

传统观念随着时代发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解放传统观念,中国男装市场会豁然开朗,打开一片新天地。

男装市场庞大,但中国品牌为什么不能像巴黎、米兰、伦敦一般领导潮流?又不能像纽约、东京、柏林一般后来居上国际市场并与三大时装中心平分秋色呢?因为中国品牌没有自己的品牌文化,一味模仿,缺少一种品牌应有的时尚权威凝聚力,服装文化也缺少一份来自于生活的矜贵。

近年我国服装出口量增加,最大因由:日本、美国……他们看中的是我国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而不是设计。

[继承与创新初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继承与创新作文800字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对于传统文化,“酒香也怕巷子深”。纵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部分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的今天,不得不引发对于传统文化“复活”的思考。

央视猴年春晚使华阴老腔意外火了,这种将原生态的华阴老腔与现时流行的摇滚乐相结合的方式给了人们一个启示:继承创新传统文化,才不会让传统文化在当今“失活”。

传统优秀文化是本源,是灵魂内核。鲁迅先生有言: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进步。国魂,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人民强有力的精神纽带。惟有继承中华文化,国人的精神家园才不会荒芜。

但是,继承并不代表全盘接受,而是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地继承。对于腐朽、落后的一些封建思想,我们应该悉数舍去;而对于优秀文化,则应将其转化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代国学大师,黄裳,风华正茂之时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开拓者。黄裳的文字,融合了二周文字的精髓,既有鲁迅的激愤、犀利,又有知堂的雍容、闲致;既有情趣和情调,又有观点和见解。他用人生的阅历沉淀了文章的气质,在继承传统上,做出了良好典范。

文化是活水,文化永远以鲜活灵动的生命姿态而生长;没有溪流注入的湖泊,即使宽如海洋,也不过是死水一片。而创新,便是给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的溪流。

可是创新并不意味着盲目创新。就像冯巩和赵丽蓉的那个小品《如此包装》一样。评戏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却非要将评戏与流行音乐结合,最后只会导致传统艺术变得面目全非。虽说传统文化处在尴尬的局面中需要自救,但是,传统文化的自救不应以破坏文化的本身为代价去迎合大众的口味。这样只会使传统文化落入俗套,终会失其精髓。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收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而屠呦呦,就与他不谋而合。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当屠呦呦站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世人除了惊叹她的功绩,也为她身后东方中医和西方科学实验方法的有机结合鼓掌;汲取灵感于古径,行方法在科技,屠呦呦用亲身经历,向世界证明了传统与现代结合所带来的惊人力量。

那些汲取一方土地精髓的丰厚遗产,抵得过四海潮生,敌得过兵荒马乱,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输给了时间,无处安放它们古老的形式。

今天从历史中走来,未来始于足下。愿传统文化能通过继承与创新活在今天的生活里,文脉不断,温暖如初。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继承与创新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两个书法家,一个在学习前人中僵化,一个在自我独创中漂泊。其实,真正的艺术是继承创新的有机结合。

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了依据。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在继承中,中国文化贯穿着历朝历代的缩影,从唐诗的意境到宋词的音韵,从曲剧的情节到小说的丰盈,沿袭下来的一部《红楼梦》震撼了多少心灵?如果没有继承,“集大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将会成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统治的论文,毫无意趣,看得见明清,却看不见历史。

没有创新,继承就没有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大海便没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进,劈波斩浪都会茫然失措在一丝风也没有的平静里。在创新中,杂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风暴雨里,试想若只是顺其自然生长,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产或是易摧折而高产。是创新,让杂交稻以绝对的优势解决了十亿人口的粮食问题。这只是创新的一个阶段,我们看得到的阶段。而人类农耕文明从刀耕火种,从牛耕;从自然取种,从自西域引进新品种到今日机械化作业,人工优化作物品种。这期间,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的创新!

继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的两岸,有了岸,历史才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无论缺了哪一边,都会使历史干涸。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我们呼唤创新,我们学会创新。历史的变迁与沿革中,对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的人来说,继承是一种指导,一种启蒙。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而这是没有必要从新探索的。当路已到尽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草原时,你已熟谙行路的技巧。这时,创新便是你的指南针,在人生这块未知的土地上将道路延伸。

学会继承,我们是幸运的,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我们是幸福的,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那两个书法家,学习前人是他博采众长,总结出构书造字的一般规律,因而理智;自我独创,是他意识到个体的存在,独立人格使他清醒。我们与其批判他们是两个极端,应该中和,不如将他们看成两个阶段,认识由继承向创新的过程。这样,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继承与创新中学生作文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的继承创新,只不过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碰撞。有人守旧,就必定会有人创新。它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输赢之别,它只是一种观念,一种保守与开放的观念。

就拿近代的汉服与旗袍来说吧:继承的人会认为,原汁原味最好,有它特有的贵气与韵味,老手艺,老物件,自然不能糟蹋。而创新的人则认为,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改良是势在必行。于是,旗袍开叉开到大腿,汉服襦裙裁到及膝,各种作风的COS服接踵而来。

有谁错了吗?不,他们都没错,各有利弊,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相交之时。

有人看不惯巴黎、米兰的时装秀,欣赏不了维密超模的猫步。“衣着暴露,奇装异服”这是守旧之人的评价。他们甚至接受不了染发烫发,纹身刺青,连女孩最爱的美甲,在他们眼中也是不务正业,糟践自己。创新之人则颦眉,这样的装扮对他们来说,是普通的。

有谁错了吗?他们都没错。

最近又有了新的头条,称一假发设计师在做展览时,因怕模特时装夺走观众的目光,竟要求她们裸体走秀。评论区里便炸开了锅。有人称这简直不可理喻,女子不守妇德;亦有人赞同,说不能用污秽的眼光来看待艺术。

大概这就是代沟了,继承与创新本来就是相对的。它们是两个极端,或许能共存,亦或许不能。社会的进步不能一味的继承,也不能一味的创新,它们在相互牵制的同时,又相互补充,缺少任何一种观念,社会都不会发展,甚至是停滞不前。

不过没关系,令人欣慰的是,现在二者已开始了较为基础的融合。比如继承派在老式旗袍中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创新派在新式汉服中添加了一些“流苏”成分。融合之后,那些原本普通的服装,竟让人惊喜,美得更美,媚得更媚,画龙点睛算不上,锦上添花更生动贴切。

是的,继承与创新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不矛盾的,单单人们把它定义化之后,将原本紧密的它们生拉扯开。其实,不必争吵,不必辩论,往往合二为一,融会贯通后,物体的本质才慢慢浮现出来。

就像继承与创新。有谁错了吗?不,谁都没错,它只是一种观念,一种人心底自生的观念。它就像一个圈,不迈出来,视线就永远是单一的,没有进步,永远被堵在瓶颈里。相反,倘若迈出来,说不定你会看得更淋漓尽致。

故而,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来看待继承与创新,既无对错之分,亦无输赢之别。

[继承与创新中学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继承与创新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从记事起,家中书房挂满了竹子图,水墨的质感清晰而饱含韵味,节节的竹竿象征着蒸蒸日上,大有不与世间污秽同流之意。小时候虽惊叹于画上竹子的惟妙惟肖,却对边上那几行小字频频皱眉。

小时对书法不甚了解,长大了才慢慢有所知晓,那字非隶非楷,并不如平日所见那些大家之字整齐美丽。

年纪再长些,我了解到那是明清时期板桥的字画,此时又方知郑燮的字长久以来一直备受世人议论,有说他的字歪歪斜斜,似连小学生都不如;却也有人以为它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他们说隶书、楷书皆传承于千百年的书法文化,而郑板桥又将其进行了创新

板桥体诞生于满清较胜时期,那时的清王朝对文字的约束更是严格,无论是八股文的盛行抑或文字狱的猖獗,都使那个时代的文章死气沉沉,而郑板桥却在如此重压之下形成独一无二的文体,是他对当朝封建的不腐还是对自由与创新的向往。

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不仅仅出现板桥体这样绝世佳作,更是形成了五千年独一无二而又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

上溯至春秋时期,孔子对于炎黄帝思想的传承与对治国修身创新性的独特融合,形成了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儒家思想;而战国的孟子,他又传承了孔子的“仁”的理念,对执政也进行创新,融入“仁政”的概念;诸子百家的文化成为后世文人诸如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杜甫等文人墨客传承的对象,而那些垂名青史的大师们无一不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同的经历与情感酿出文化与文学无与伦比的美丽。

传承与创新对现世也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作家韩寒对于古典文学的继承与现今社会挫败的创新,还是现代舞对古典芭蕾的传承与对近代自由的新鲜无独的创新,甚至是高科技产品的出现都以身证明创新与传承的重要性。

传承是对于古旧文化的肯定与对精华的保留,而创新是结合不同的时局、不同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独一无二的内容。唯有两者共同结合,才能达到“和”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继承与创新

全文共 987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继承与创新

全文共 105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爱因斯坦问老师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三天后,明可夫斯基告诉爱因斯坦:答案有了。老师把他带到一处建筑工地上,径直踏上工人们刚刚铺好的水泥地面。在工人们的呵斥声中,老师说道:“看到了吧?只有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路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踩过的老路面,你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勇于创新

烈日下,一群饥渴的鳄鱼陷身于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面对这种情形,只有一只小鳄鱼起身离开了池塘,它尝试着去寻找新的生存的绿洲。塘中之水愈来愈少,最强壮的鳄鱼开始不断地吞噬身边的同类,苟且幸存的鳄鱼看来是难逃被吞食的命运,然而却不见有鳄鱼离开。池塘似乎完全干涸了,惟一的大鳄鱼也耐不住饥渴而死去了。然而,那只勇敢的小鳄鱼呢,它经过多天的跋涉,幸运的它竟然没死在半途中,而是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

这是我读的一篇短文的大致内容。读后,我获得了不小的启示。试想,如若不是小鳄鱼勇于尝试,寻求另一条生路,那它也难逃丧生池塘的厄运;而其它的鳄鱼,如果它们不安于现状,勇于尝试,那么它们又怎会落得身死干塘的可悲结局!由此可见,勇于尝试的精神多么重要!纵观古今,凡有成者,他们无不具有勇于尝试的精神。灯泡的发明者爱迪生为了找到一种合适的材料作灯丝,竟不屈不饶地进行了8000多次尝试。试验初期,他找了1600种耐热材料,反复试验了近2000次,结果发现只有白金较为合适,但白金比黄金还贵重些,这就是说实验失败了。面对这样的失败,一般的人肯定会选择放弃,然而他没有,而是继续尝试着从植物中发掘理想的灯丝材料,先后又尝试了6000多种植物。通过不断的尝试,爱迪生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这“光明”之光,与其说是电之光,还不如说是勇于尝试的精神之光。其实,我们只要细细想想就会惊奇地发现,他所取得的一千多项成果中,竟没有哪一项不是不断尝试的结晶。

“一次尝试,就有一次收获”,他的这句话正道出了他的成功的秘诀。还有研制出雷管的诺贝尔、发现了雷电规律的罗蒙诺索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继承与创新优秀作文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的书法之所以闻名,被称为“板桥体”,是因为他的作品有自己特色,不是盲目临摹学来的结果。

板桥体虽说既不是隶书也不是楷体,却是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形成独一无二的字体。这种作品“不可有一,不可无二”。后世人仍想模仿“板桥体”,却忘记板桥体的来源,因此学习者最多只能得其形,却不能得其神。

“板桥体”本属于书法,渐渐演变成一种创新文体,成为了创新的一个代表。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期,“创新”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马云是当今中国的另一个“创新代表”。在开创淘宝之前,人们买东西都要亲自到各个商场去挑,这给快节奏的现代人带来了很多麻烦,每次选购往来的时候都要费许多时间,马云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开创了淘宝,让人们在家里就可以轻轻松松购物,让零散的时间变成购物到乐趣,给人带来方便,马云成功了,成为中国网络购物的鼻祖。

说到马云与板桥体,是不是在否认我们还要传承前人的东西?这当然也是必需的,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任何创新都不能离开它原本的意义,脱离现实的创新是难以有生命力队。

现在的人们习惯于用电脑打字,这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忽略了汉字。为了防止此现象继续蔓延,有关部门就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使人重视汉字书写。——这是很值得提倡的,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不会因为有了电脑,我们就不再运用汉字了,

过于讲究创新有时也是会冲昏设计者头脑。前段时间妈妈的朋友送给我们一套碗具,家里人都说好看,谁知第一次使用这套碗具时却发现它们卡在了一起,原来在碗的外面,设计者特意设计的的那些棱看起来很有个性,结果却是最大毛病,叠放一起就会造成所有的碗卡在一起,要想把它们分开需要费好大的力气,结果一不小心卡坏了碗边,还划伤了妈妈的手,这种创新设计就是中看不实用。

传承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创新可以改善生活质量,生活需要创意,也要有传承,二者不可分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继承与创新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

近日,国际比基尼小姐大赛选手身穿比基尼并以传统戏曲扮相出现的照片引发热议。有网友称这是“糟蹋国粹”,也有观点认为是创新。组委会回应称本意在于弘扬中华文化,决无糟蹋京剧想法。头饰让选手更有东方韵味,也向世界传递东方美感。

创新?何以为创新?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传统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传统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话说回来,国际比基尼小姐大赛组委会面临如此责难,完全是咎由自取的,应该承认,包括京剧在内的一些传统艺术如今日渐式微,确实需要创新,使之枯木逢春。但如何创新却是个严肃话题,再怎么创新都应以保护和继承为主旨,以尊重传统艺术为前提,都不能丢弃“传统”二字,而将其扭曲或恶搞得面目全非。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最终就是爬回去。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也是说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传统,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传统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及素材:继承弘扬创新

全文共 2755 字

+ 加入清单

继承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民族文化,是永不过时的话题。

一、立意角度:

1.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

2. 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3.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4. 固守精神家园

二、素材积累:

1、闻一多——舍生取义的弘扬者

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的着火,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

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犹记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你发表了生命中最后一场演讲,是什么最后的奏唱。

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

厦之将倾,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彰显赤子真魂。

他曾是指点江山,吞吐日月的国学大师,也曾是挥戈漠北、千骑逐虏的英武将才,却终于投水颐园,含恨而去。他以渊博的知识推开国学文化之门;他以文人的坚守传递文化传承之火;他以不屈的脊梁支撑文化将倾之厦。他把生命中的力量化为一缕星光,想要点亮文化的黑夜,他把古籍中的精华化为一只舟楫,想要横渡国难的海洋。

他就是王国维,国学大师,文之大者,人之至伟。

一部《人间词话》,百代诗词高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中华文化的颓势,他去无法力挽狂澜。是他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却也是他对文化的炽热眷恋毁灭了他。“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他,只想徜徉历史文化,愿意用生命为文化献祭。面对破碎的山河,他用生命向历史叩问;面对文化的覆灭,他用生命向古人探求。他在清水湖泊的纵身一跃,激起来自历史深处的声声呜咽。

3、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余秋雨

静坐寒窗苦守,动辄行者无疆。他是长江边的艄公,溯流而上行一段苦旅;他上高山下的愚叟,舞起双臂铲除文化的劣根;他是高明的外科医生,剜除传统中的千年病灶。九万六千平方公里,满满的是他探求文化根源的脚印。游历欧洲十国,不变的是他永无止境的文化反思。千万里溯源之路,十余载文化苦旅。秦汉烽烟、魏晋霜雪,在他的笔下再生;唐诗平仄,宋词韵律,在他的手里跳动。

静看历史千层浪,最是智慧余秋雨。

“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他一直在行走,走遍中国,又走向海外。为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他追根溯源;为全面剖析传统思想,他游历世界。他结束了中华文化盲目自信的历史,他为国人打开了真正的开放之门。

4、梅兰芳­——将京剧艺术引向世界

从生命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华丽的出演,他的一生就像一场永远听不到尽头的京剧。幼年的苦练,青年的继承,壮年的弘扬,成就了这位将我国的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

有的人被流放到贫瘠的土地,他的灵魂却愈加丰盈;有的人被禁锢在闭塞的山村,他的歌喉却可以飞跃千山万水。他没有出生在京剧世家,也无天赋可作径,他的生命中本无乐符,可他却用勤勉继承了中华戏曲文化的精髓,唱响了京剧的大美。

他倾其一生在弘扬京剧的土壤上耕耘,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曾赴日,赴美,赴苏,将京剧艺术引向了世界。创作如歌,弘扬作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5、当年明月

敢于突破,才能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大胆突破,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出不平凡的努力,真的不容易。然而,当年明月做到了。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写史高手,以《明朝那些事儿》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晰深刻、丰润圆满的还原在大家面前。当年明月,以其生动犀利、幽默诙谐的文字,使人性之善透过历史灰霾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他大胆突破经典史书的呆板生硬,写出了令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著作,也正因如此,他仅用一年时间便成功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创造了辉煌的事业。

当年明月曾说过:我其实是个特别平凡的人,我只想做个有勇气的人。人生只有在不断的突破与迎接挑战中,才能凸现人生的意义。

三、例文导引:

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

鲁迅先生有言: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进步。

国魂,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惟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

总有一些人,将国之魂魄永存心间,光耀历史。

“红楼痴儒”周汝昌,一生只做一件事。

研究红学就是乐,不用浮名伴此生。遥望苍穹,他是最亮的星。他一生都在文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的传递着知识的薪火。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你,独坐于简陋屋舍,笔起笔落,涌起层层墨香。曹雪芹为一部红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三百年后,你为一部红楼,目盲耳聋,穷六十载光阴,建起红学“四支”,使红楼之光华,粲然世间。如今,你的名字便与红楼一道,铭刻在时间的轨道上,流芳百世。

周汝昌太爱红楼,这一爱,就是一甲子时光。六十年,他从一个出入学府和贵公子门庭的青年学子,到成为红学研究的巅峰和大du。他于红楼,更像一位母亲,一手拉起传承,一手拉起创新,在红学研究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印度古谚有言: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只有弘扬和继承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

一代国学大师,黄裳,风华正茂之时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开拓者。姜桂之性,老而弥新。他在字里行间燃烧激情,点亮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心灵的大门。他一生藏书无数,在知识的海洋里恣意挥洒;他打破文体的规范,在文学的草原上任意驰骋。他的文字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播近土壤就会长成一颗颗橘树,一茎茎绿荷,一兜兜灵芝,一朵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跨越上下五千年的遥远芬芳,弥漫于天地之间。

黄裳的文字,融合了二周文字的精髓,既有鲁迅的激愤、犀利,又有知堂的雍容、闲致;既有情趣和情调,又有观点和见解。他的一生宛如年轻的斗士,却又用人生的阅历沉淀了文章的气质。在继承与弘扬之间,他找到了人生最完美的坐标。

反观现实,多少人为物欲、贪念拘縶,甘愿舍弃民族文化与道德,纵意轻视。杜甫先生再次被我们纪念,却是以亵渎的方式,谁也无法预料还有多少文化名人被戏谑;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为迎合低级趣味,肆意改写历史文化。所以,在继承与弘扬之间,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其中的“度”,为迷惘的世人敲响警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全文共 1076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各国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异彩纷呈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随之增多,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也成为一个热议话题。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刚构建了中国梦的中国来说,文化是否能够正确地传承与创新是决定中国梦能否完美描绘的一个重要因素。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上溯殷周下至宋元明清,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囊括了教育,历史,哲学,道德,艺术和科学技术各方面的内容。我们的传统文化穿越几千年历史的风尘走至今日,由这精妙文化孕育的我们怎么能不悉心传承。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历代记载流传的史书,文人墨客提笔挥洒的诗辞歌赋圣贤之人深思感慨的句句哲理……皆是中华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这些是古时书生文人必定倒背如流的名篇佳句,而流传至今,在今天的学生之中,几乎感受不到古人含英咀华的诗情雅韵。名篇名句皆已加上“考场必备”“学生必读”作前缀,本需要细细品味传承的传统文化却演变成硬加的负担。所以,为了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应提高人们的自发性,注重兴趣的培养,用中华文化的瑰丽吸引人们的目光。

当然,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传统,而是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仁、义、礼、信是中华文化中一直提倡的传统美德,但这些优良品质流传至今也被歪曲。现今的食品安全问题状况百出,中国游客在国外名胜处乱刻乱画,面对遭遇车祸在马路上奄奄一息的孩子却不去救扶……这些都早已与我们提倡的美德背道而驰。当然,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人演绎着这些可贵品质,当一个孩子从六层楼高摔下时,会有一个路人奋不顾身冲上前去将孩子接住;当客车就要撞上前面的孩子,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不顾一切地将孩子推开;……这些人,则是用各自的行动诠释着“德”。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用鲜血与生命才能证明自己树立了美德,但作为中国人必须时时谨记中华传统美德,不能因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便舍弃了精神财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它的包容性。吸收借鉴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促成了今天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与外界交流也日益增多,外来文化潮水般涌入,有些人便因此站不住脚跟。如今,外来的节日在我国风靡,而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再也找不回昔日的气息。吸收外来文化并没有错,文化创新固然重要,但在创新的同时务必记得自己的根还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上。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影响着中国梦的构建蓝图,为了我们共同的中国梦,要懂得如何继承与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继承与创新作文600字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后人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体系。若想在这奔涌的时代潮流中永不落沉,只有创新

可创造出一套新的社会体系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因为每一套全新的社会体系必须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检验。这时便需要我们对先辈们创造出的社会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对“忠”的理解,在古代是一种盲忠,是对主上的忠心,甚至会演变为助纣为虐。在当今社会,“忠”更多地表现为对某种品质、某种精神的忠诚,如共产党员忠心于共产主义、马列精神,这会使党内人员更团结,中国发展更迅速,时代的潮流需要的就是这种创新。

放眼世界,在继承与创新上许多国家都在探索,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继承了很多好的传统文化,同时创新性地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国两制等;英国继承了古老皇室的高贵与优雅,又颁布了《权利法案》,实施君主立宪制,促进世界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有西方学者访问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问道:“贵国既然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何还要保留皇室”。田中角荣则说道:“天皇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统治者,而是大和民族勤劳勇敢的象征,保留皇室是想将其成为一种信仰、一种精神,提醒国民不要忘了先辈们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继承与创新不仅应是一个国家、社会所具备的,也是每个国民应具备的。对学生来说,继承古人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创新学习的技巧、思维与见解;对于老师来说,继承古人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创新教学方式。融洽学生关系;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来说,继承古人的两袖清风、刚正不阿,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一个人若想功成名就,一个国家若想繁荣昌盛,必应学会继承与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继承与创新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的过程中继承。

所谓“继承”,并不是让我们盲目的去继承所有的传统文化,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就像习主席说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

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闽剧、歌仔戏、梨园戏、木偶戏等地方戏剧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至于清明祭祖,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守夜等民俗,无不是两岸同胞同根同祖的文化证明。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青少年去继承。而传统儒家所提倡的重男轻女,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等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落后思想,则必须扬弃。

所谓“创新”,也并不是在传统文化的表面添砖加瓦,而是需要我们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经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这种创新的方式,既表现在思想、理论的发展上,也表现在文学艺术形式的变迁中。

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都体现了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20世纪50年代,我国音乐学院学生创作出了感动全世界的经典曲目——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成为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分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只继承,不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知道继承文化,却不知道创新,固步自封,就会失去文化原有的活力。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的过程中继承。共同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创新与继承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在这个时候,回眸中国一路走来的历程,还是很有意义的。

当中国还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时候,以孙中山为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在借鉴外国革命的基础上,力主中国革命有所超越,以摒除外国资本主义初期带来的弊端。虽然他们的革命没有完全胜利,但这种打破思想桎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想,这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不管是民主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亦或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都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才会成立,才能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

时至今日,在中国正在不断向前迈进的同时,学习各种国学经典,又成为一股新的文化热潮。重要的是,在这些国学经典中,我们要学些什么,我们要继承什么,我们要发扬什么,我们要创新什么。很多国学经典是不变的真理,但在这些国学经典中,也不鲜有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对于学习经典,重要的不是学,而是用。弟子规、三字经张口便是,生活中却丝毫未见,这样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但你也要会在生活中用到。满脑袋之乎者也,满嘴的仁义道德,到头来未见真才实学,不得不说是十分可笑的。当继承已经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如何创新更是无从谈起。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当经典走进生活,创新便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了。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继承,创新无从谈起;没有创新,继承也不过尔尔。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继承和创新,正是我们前进的路标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继承与创新的作文素材

全文共 1736 字

+ 加入清单

继承是我们学习技能的开始,对于文化的珍惜,对于先人的尊敬;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注入新的元素,使文化与时俱进,更加具备先进性,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1、闻一多——舍生取义的弘扬者

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的着火,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

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犹记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你发表了生命中最后一场演讲,是什么最后的奏唱。

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

厦之将倾,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彰显赤子真魂。

他曾是指点江山,吞吐日月的国学大师,也曾是挥戈漠北、千骑逐虏的英武将才,却终于投水颐园,含恨而去。他以渊博的知识推开国学文化之门;他以文人的坚守传递文化传承之火;他以不屈的脊梁支撑文化将倾之厦。他把生命中的力量化为一缕星光,想要点亮文化的黑夜,他把古籍中的精华化为一只舟楫,想要横渡国难的海洋。

他就是王国维,国学大师,文之大者,人之至伟。

一部《人间词话》,百代诗词高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中华文化的颓势,他去无法力挽狂澜。是他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却也是他对文化的炽热眷恋毁灭了他。“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他,只想徜徉历史文化,愿意用生命为文化献祭。面对破碎的山河,他用生命向历史叩问;面对文化的覆灭,他用生命向古人探求。他在清水湖泊的纵身一跃,激起来自历史深处的声声呜咽。

3、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余秋雨

静坐寒窗苦守,动辄行者无疆。他是长江边的艄公,溯流而上行一段苦旅;他上高山下的愚叟,舞起双臂铲除文化的劣根;他是高明的外科医生,剜除传统中的千年病灶。九万六千平方公里,满满的是他探求文化根源的脚印。游历欧洲十国,不变的是他永无止境的文化反思。千万里溯源之路,十余载文化苦旅。秦汉烽烟、魏晋霜雪,在他的笔下再生;唐诗平仄,宋词韵律,在他的手里跳动。

静看历史千层浪,最是智慧余秋雨。

“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他一直在行走,走遍中国,又走向海外。为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他追根溯源;为全面剖析传统思想,他游历世界。他结束了中华文化盲目自信的历史,他为国人打开了真正的开放之门。

4、梅兰芳?——将京剧艺术引向世界

从生命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华丽的出演,他的一生就像一场永远听不到尽头的京剧。幼年的苦练,青年的继承,壮年的弘扬,成就了这位将我国的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

有的人被流放到贫瘠的土地,他的灵魂却愈加丰盈;有的人被禁锢在闭塞的山村,他的歌喉却可以飞跃千山万水。他没有出生在京剧世家,也无天赋可作径,他的生命中本无乐符,可他却用勤勉继承了中华戏曲文化的精髓,唱响了京剧的大美。

他倾其一生在弘扬京剧的土壤上耕耘,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曾赴日,赴美,赴苏,将京剧艺术引向了世界。创作如歌,弘扬作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5、当年明月

敢于突破,才能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大胆突破,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出不平凡的努力,真的不容易。然而,当年明月做到了。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写史高手,以《明朝那些事儿》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晰深刻、丰润圆满的还原在大家面前。当年明月,以其生动犀利、幽默诙谐的文字,使人性之善透过历史灰霾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他大胆突破经典史书的呆板生硬,写出了令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著作,也正因如此,他仅用一年时间便成功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创造了辉煌的事业。

当年明月曾说过:我其实是个特别平凡的人,我只想做个有勇气的人。人生只有在不断的突破与迎接挑站,才能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