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诸葛亮忠君爱国的故事(最新20篇)

浏览

2199

作文

167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346 字

+ 加入清单

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台湾。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不断进行反抗斗争。

少年时代的郑成功,曾亲眼目睹荷兰侵略者在家乡福建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残害乡亲。他从小就对荷兰侵略者十分憎(zēnɡ)恨。后来,郑成功成为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便移师金门、厦(xià)门一带,决心进军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两万五千将士,分乘数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渡海东征,开始进行驱逐荷兰侵略者的正义之战。郑成功在众将士的簇拥下,站在指挥舰(jiàn)船的楼上举目四望,这支前进中的庞大舰队,前后绵延十几里,风帆蔽日,战旗招展。郑成功看到自己亲手训练的军队纪律严明,军容雄壮,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荷兰侵略者获悉我军进军台湾的消息,十分恐慌。他们把军队集结在赤嵌城和台南城,还在港口沉下许多破船,企图阻挡我军船队登陆。郑成功利用海水涨潮之机,绕过了敌军设置的炮台和重兵把守的港口,从鹿耳门登陆。荷兰侵略军不甘心失败,又调动“赫克托”号等战舰,张牙舞爪地开了过来,猖狂进行反扑。他们妄图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战舰和大炮,阻止我军继续登陆。

郑成功沉着镇定,指挥我军战船和战舰展开激战。英勇的我军将士冒着敌军密集的炮火,驾驶战船向敌舰冲去。他们在近处团团围住敌舰,使敌舰的大炮失去了威力。突然轰隆一声巨响,所有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巨浪。原来,我军的炮火击中了敌舰的弹药库。敌军惊恐万状,乱作一团。我军将士乘势用铁钩钩住战舰,争先恐后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举手投降。至此,我军取得了登陆战斗的重大胜利。

荷兰侵略军遭到惨败,便龟缩在赤嵌、台湾两座城里不敢应战。他们派出使者向郑成功求和,说只要我军退出台湾,他们愿意贡送十万两白银慰劳。郑成功义正辞严道:“台湾本来是我国神圣领土。我们收回台湾,是天经地义之举。如果你们赖着不走,我就用大炮把你们轰走!”

郑成功喝退敌军使者,派兵猛攻赤嵌城。城里敌军负隅(yú)顽抗,垂死挣扎。有一台湾同胞向郑成功献计道:“赤嵌城饮用之水都是从城外高地流下来的。只要切断水源,敌人就会不战自乱。”郑成功依计照办,果然不出三日,赤嵌城的敌军便乖乖投降了。

盘踞(jù)在台湾城的敌军妄图长期顽抗,等待救援。郑成功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逼敌军投降。在围困八个月之后,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荷兰侵略军粮尽水绝,走投无路,只好举起白旗投降。1662年初,敌军头目被迫来到我军大营,签字投降。在我军将士潮水般的欢呼声中,荷兰侵略者垂头丧气地离开侵占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

台湾宝岛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台湾同胞男女老幼个个喜气洋洋。他们成群结队,箪(dān)食壶浆,慰劳祖国将士。台湾各地街头巷尾,鞭炮之声不绝于耳,人们载歌载舞,欢庆回到祖国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鼓励垦荒种田,大力发展生产,倡导教育,兴办学校,帮助台湾同胞改善生活,提高文化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虽中年英逝,但他收复宝岛台湾的丰功伟绩,永远铭(mínɡ)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着名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曾撰(zhuàn)写一副对联,赞颂郑成功的历史功绩:“开辟荆(jīnɡ)榛(zhēn)千秋功业,驱除荷虏(lǔ)一代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屈原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博闻强志, 明於治乱, 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候, 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 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 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 落拓江湖,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 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 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 扑通的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鱼假吃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了蛟龙, 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 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 抽了筋, 脖子上, 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黄酒抹七窍, 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 人们都要划龙舟, 吃粽子, 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 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 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

屈原真是太伟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爱国人物故事

全文共 1097 字

+ 加入清单

你听爱国人士的故事吗?如果你没有听说过,那么,我现在为你们介绍一位爱国人士吧。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许多开创性贡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

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所以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他这一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钱学森那时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非常感人的。

1950年9月中旬,钱学森辞去了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办理了回国手续。他买好了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了搬运公司装运。

然而,就在他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忽然收到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的通知——不准回国!移民局威胁道,如果私自离境,抓住了就要罚款,甚至要坐牢!

又过了几天,钱学森被抓进了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看守所,“罪名”是“参加过主张以武力推翻美国政府的政党”。

钱学森交给搬运公司的行李遭到美国海关及联邦调查局的检查,据说从中“查出”电报密码、武器图纸之类。移民及归化局要“审讯”钱学森,说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后来又说钱学森在美国念书时认识的几个美国同学之中,有几个是美国共产党员。移民及归化局扬言钱学森“违反美国移民法”,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话说出口没多久,又连忙改口。因为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正是钱学森求之不得的!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被监禁着。钱学森曾回忆道:“我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下降了30磅。在拘留所里,每天晚上,特务要隔一小时就进来把你喊醒一次,使你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移民及归化局迫害钱学森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友好人士出面营救钱学森,为他找辩护律师。他们募集了15000元美金作为保金,才算把钱学森从看守所里保释出来。

1955年6月,钱学森写信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同志,请求党和政府帮助他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周总理得知后非常重视此事,并指示有关人员在适当时机办理此事。经过努力,1955年10月18日,钱学森一家人终于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

听了以上的介绍,你是不是感到了钱学森那颗拳拳报国之心呢,那就让我们也行动起来,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后,精忠报国吧!

[名人爱国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爱国名人故事:詹天佑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

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爱国的名人经典故事6、在中国要守中国的规矩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国家现在实行改革开放,许多外国人到中国访问、投资、做买卖,这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如何跟外国人打交道呢?一方面要有礼貌,尊重人家的国格,尊重人家的各种习惯。另一方面也要维护我们的国格国法。盲目排外和崇洋媚外都是错误的。这里讲一个冯玉祥将军对待外国人的故事

冯玉祥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当年担任陕西督军的时候,一次接待了两个外国人。他很有礼貌地请他们坐下,谈话。两个外国人打开旅行袋。拿出一块新鲜的野牛肉,要送给冯玉祥。冯玉祥问:“哪里弄来的野牛肉?”外国人回答:“是我们在终南山打猎打来的。野牛凶得很,不好打。”冯玉祥皱起了眉头:“你们到终南山打猎,和谁打过招呼?领过许可证吗?”外国人忙说:“我们打的是野牛,没有主人,用不着和谁打招呼。”冯玉祥沉下脸说:“终南山在我们中国,是我国的领土。野牛生在这里,自然归我国所有,怎么说没有主人?你们不经允许,私自猎牛,这是犯法的!我作为地方官,有保护国家主权的责任。你们在中国就要守中国的规矩,不能蛮不讲理!”两个外国人理屈词穷,只得承认做了错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徐特立爱国励志故事

全文共 4631 字

+ 加入清单

爱国是公民必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徐特立爱国励志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泽东。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人不倦 忠诚事业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书。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参加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抖,要求校长严斥学生。徐特立安慰了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田汉说:“我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心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校长的谈话鼓励了学生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一时像雨后的春笋,几乎每个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了窗户报。田汉办的《祖鞭报》尤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思想。徐特立便经常把《窗户报》上的优秀诗文,转载到自己编的《教育周报》上,老教师们的态度改变了,学生们更是高兴。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理学生。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而徐特立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有些学生说他“小气”。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读了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了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闹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心里总不踏实。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跟他做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粟福基十分感动,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没有字的教科书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徐特立断指血xx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着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他才勉强同意。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

[徐特立爱国励志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大数学家华罗庚爱国情深的故事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1948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

那一年,华罗庚把夫人和孩子们也接到美国团聚,潦倒奔波了半生,这是他第一次过上恬静的生活。

然而对于漂泊海外报国无门的游子来说,国外恬静安逸的生活无法抚慰内心时常涌动的报国之情。

1949年10月2日,华罗庚听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0月1日宣告成立了!华罗庚手捧报纸,欣喜若狂,一遍遍地读着新中国建国大典的消息。新中国的成立使他振奋,他渴望着及早回到祖国的怀抱。华罗庚决定回国的消息,使在美的中国人惊讶,更让美国方面难于理解。美国数学界深刻认识到华罗庚的价值,他们不愿意放华罗庚走,提出了十分优厚的条件,试图挽留华罗庚。诸如可以加入美国国籍,增加薪金,建立先进的研究所。伊利诺大学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华罗庚为终身教授。华罗庚丝毫不为所动,他的一颗心早已飞向了大洋彼岸的祖国。于是,1950年2月,他悄然离开了生活4年的西半球,乘上一条不大的邮轮,举家回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爱国先辈的故事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这本书写了许多英雄人物,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巾帼不让须眉的何香凝,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

我最敬佩的是邱少云。有一次,运粮食时,邱少云发现了一枚定时炸弹,炸弹很可能会爆炸,邱少云抱起炸弹,朝河边跑去。一到河边,邱少去就把炸弹扔了,刚扔出去炸弹就爆炸了。最令我感动的科学实验是敌机扔炸弹时,一颗炸弹扔到了邱少云身边,为了保护战友,为了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也不动,直到牺牲。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英雄人物,要想知道他们的故事,也一起来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1565 字

+ 加入清单

周素园,1879年生于贵州毕节,前清贡生,年轻时立志改良政治,寻找救国之策。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1916年任北京稽勋局调查员、参政院秘书。1921年回到贵州,先后任贵州省政务厅厅长兼省府秘书长、川黔边防督办公署秘书长。1925年回到家乡毕节,不再参与政治,闭门读书,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到马克思的《资本论》,涉猎甚广。

“九一八”事变后,周素园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极为不满,但苦于报国无门,内心十分苦闷,在家书中写道:“眼看祖国危亡迫在目前,真是一百二十个的惭愧。”

1936年2月初,红2、红6军团先后占领位于贵州西北部的黔西、大定、毕节,实现了战略转移第二步的任务——由黔东到黔西。

当红军快要打到毕节时,国民党专员莫雄叫周素园一起逃走。周素园却表示:“我没有多少家当,不必走。”莫雄吃惊地问道:“难道你不怕红军?”周素园平静地说:“我又没有鱼肉乡民,怕什么?”

红军攻占毕节城后,在位于城内十字街的周素园家里发现有许多宣传马列的书。翻开一看,上面圈圈点点,就报告给了红6军团政委王震和政治部主任夏曦。二人马上登门拜访,在询问了他的经历后,又问他为什么读这些书?

周素园回答:“我相信马克思主义。我研究马克思主义10年了,我觉得马克思讲得对,你们共产党、红军,是讲马克思主义的,所以我用不着走……”

王震说:“你研究马克思主义好,我们共产党的政策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制定的。现在我们的政策是抗日反蒋,你赞成不赞成?”

周素园说:“赞成,完全赞成。”

于是,在贺龙以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主席的名义诚心邀请下,周素园出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员,并在家门口挂出牌子。一时间,黔西地区的反蒋抗日武装纷纷前来归附。

2月24日,贵州抗日救国军在毕节城内的小校场正式宣告成立,队伍很快发展到1000余人。

期间,红2军团政委任弼时专门宴请周素园,并请他给驻威宁的云南国民党军纵队司令孙渡写信,劝他不要与红军为敌。

红6军团军团长萧克曾回忆:“周素园给孙渡写信,很有说服力。孙渡在威宁、昭通按兵不动,固然出于利害考虑,但其中也有周的影响。这种态势,有利于我们集中主力对付正面来的敌人,在毕节地区停留20天,休整补充。”

当红军准备撤离毕节时,周素园坚持要与红军同行。贺龙知道后深为感动,称赞道:“好啊!有骨气,我佩服,我就赞成这样的人,就是拿出18个人不去打仗专门照顾他,我也要抬着他长征。我们就同患难,生死与共喽!”

红军进入云南后,军团领导考虑到周素园体弱多病,怕他不能适应紧张频繁的行军作战,准备拿出一笔钱,送他去香港治病并做统战工作。可周素园坚决不同意:“我在中国的黑暗社会里摸索了几十年,到处碰壁,现在参加了红军,才找到了光明。请告几位首长,我周某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里!”

就这样,周素园坚持与红2、红6军团指战员一起,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走完了长征路。1936年12月2日,周素园到达陕北保安(今志丹县)。在保安,他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毛泽东称周素园“是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敬的朋友与革命的同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素园担任了八路军的高级参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贵州省副省长。

1958年2月1日,周素园在贵阳病逝。中共贵州省委赠送挽联:“万里共长征,人民事业资匡助;一心服真理,马列宏谟有会通。”

1.女将军李贞的长征故事

2.女英雄贺子珍的长征故事

3.少年老红军王新兰的长征故事

4.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的长征故事

5.2016年开学第一课:贺龙女儿贺捷生的长征故事

6.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

7.2016开学第一课:梁天文的长征故事

8.彭德怀长征路上杀大黑骡子的故事

9.长征路上刘先与宋志刚的感人故事

10.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周恩来爱国的故事3:周恩来外交风云之中国妓女在台湾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次会议上,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恩来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还有没有妓女?”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险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

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认为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这样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这个总理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吧?

周恩来总理一眼就看穿了这个记者的伎俩,马上肯定地回答:“有!”顿时,全会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周恩来的回答既识破了少数人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顿时全场掌声如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作文爱国英雄人物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爱国英雄人物故事》一书记载了五十多位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故事。

自古以来,爱国人物的故事举不胜举。民族英雄文天祥坚贞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

岳飞的精忠报国,他曾经说过“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为此,岳飞的母亲在他的背上刻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他的一生也确实做到了;

郑成功的收复台湾,流芳千古……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与我们同龄的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他爸爸是八路军侦查员,再一次执行任务时牺牲了;他妈妈被鬼子用刀砍死了;就剩下王二小一人孤苦伶仃。

为了生活,他在一个地主家当了放牛郎,狠心的地主对他残暴不堪,二小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后来二小参加了儿童团。作文金谷园

有一天,在放牛的山上,碰到了鬼子。当时日本鬼子威胁二小给他们带路。

于是痛恨鬼子的王二小想出了一个把办法,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后来敌人知道上了二小得当,就把王二小杀害了。

他们为了祖国的存亡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的爱国之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通过这些活生生的故事,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首先我们要珍惜现在舒适而优越的生活环境,学习小英雄的爱国精神,要认真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为祖国建设打下牢固的基础;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不低头,不屈服,要坚强勇敢的克服困难,勇于面对。

[作文爱国英雄人物故事读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近代爱国英雄赵登禹的故事:英名不朽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1937年7月7日,日晕悍然进攻芦沟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27日,赵登禹将军率部宣誓抗日,赴南苑作战,以手榴弹、大刀对抗日寇的飞机大炮,一口气将数倍于我军的日寇驱回一里路,毙敌不计其数。

在这次战役中,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在激战中阵亡,赵登禹率军向大红门方向增援,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仅39岁。赵登禹将军牺牲后,国、共两党同时册封他为“抗日爱国将军”,以示永久纪念。为纪念赵登禹将军,北京人民把西城区白塔寺侧的一条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烈士遗骨安葬在卢沟桥附近的五道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著名文学家的爱国故事三则

全文共 1848 字

+ 加入清单

在抗战那些年,你还记那些爱国文学家吗?比如:叶圣陶,鲁迅,朱自清。下面,就由yuwenmi小编给大家分享与q有关的作文,希望对各位童鞋能有所感悟!

著名文学家的爱国故事三则

故事一:文学家叶圣陶的爱国心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从“五四”运动直到1988年他生命终了的每个历史时期,始终怀有一颗强烈而诚挚的爱国心.他主张唤起民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他写了大量爱憎分明的战斗檄文,揭露和抗议国民党的高压统治.解放后,他更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各项社会活动之中.叶圣陶的一生,是自觉追随共产党,探求真理,不断前进的一生,是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的一生.者。从“五四”运动直到1988年他生命终了的每个历史时期,始终怀有一颗强烈而诚挚的爱国心。他主张唤起民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他写了大量爱憎分明的战斗檄文,揭露和抗议国民党的高压统治。解放后,他更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各项社会活动之中。叶圣陶的一生,是自觉追随共产党,探求真理,不断前进的一生,是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的一生。

故事二: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188l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深为灾难深重的祖国命运担忧。1902年,二十一岁的鲁迅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的真理。在日本,他最初在东京弘文书院补习日语。此间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思想十分活跃,并积极参加反清活动,和当时以反清为目的、在东京组成的革命团体"光复会"的一些成员发生联系。1904年9月,鲁迅按照其通过医学救国的理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他学习极为刻苦认真,深受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赞许。

但是,鲁迅没有想到,他学习成绩优异,竟会引起一些日本学生的嫉妒。在这些日本学生眼里,中国留学生是"低能儿",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他们甚至认为,鲁迅所以每回考试都是好成绩,是因为老师把考题透露给了他。--他们看不起中国留学生,这使鲁迅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刺激。

1905年学校里发生的另一件事,给鲁迅的刺激更大:一次上细菌课后放映纪录片,内容是宣传日本军国主义所谓战绩的。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侵略者枪杀,而周围观看叫好的竟是一群中国人。当时,看这部影片舶只有鲁迅一个是中国人。看完影片之后,大家拍手欢呼。这影片、这掌声都深深地刺痛了鲁迅,他在数月内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为此曾一个人走进深山里放声悲歌。他翻来覆去的苦苦思索:为什么有人对自己的同胞被杀害而无动于衷?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由此,他毅然弃医从文(尽管他在医学上的学业已有成就),走上了用笔唤起中国人觉醒的道路。

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挚的热爱,促使鲁迅做出了弃医从文的抉择,这一抉择使中国乃至世界文坛更增添了若许光辉。

故事三:朱自清不领美国面粉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1.爱国霍元甲真实的故事

2.名人故事:抗日爱国将领——刘震东

3.爱国名人故事四则

4.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爱国故事

5.老红军杨春於军旅生涯的爱国故事

6.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爱国故事

7.名人爱国故事400字三篇

8.抗日英雄阎海文宁死不屈的爱国故事

9.”两弹一星“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10.苏武的爱国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爱国爱民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圣女贞德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340 字

+ 加入清单

百年战争后期,幼小的亨利六世无法亲理国政,英国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再度展开权力斗争。法国原王储查理乘机在法国南部封建主的支持下自立为王,称查理七世。争夺王位的战火再度燃起。挟亨利五世的余威,英军很快又取得了优势。此时,一个拯救法国的英雄出现了,她就是被法国人民千古传颂的奥尔良姑娘———圣女贞德。

贞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农家少女,整天牧羊,连最简单的字母都不认识。但是,国家的危急和各地人民保卫祖国的消息使这个偏远农村的小姑娘异常激动,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拯救多难的祖国。1429年初,贞德17岁时,英军围困了巴黎南面的奥尔良城。这是法国南北交通的战略重镇,一旦失守,南方就可能全部失陷。消息传来,贞德感到这正是自己为祖国献身的时刻。她一再请求父母和叔叔带她去见当地的法军队长。叔叔为她的热诚所感动,带她到了军官面前。

“你这个小姑娘,连怎样戴头盔都不知道,怎么能上战场呢?”军官问她。“我有决心和勇气,我能学会战斗。”贞德以坚定的口气回答。

“你一个人怎么和英国军队作战呢?”

“我有祖国和人民,还有国王。我要先解救奥尔良城,然后让国王正式加冕。”

贞德的话使军官大吃一惊。他派7名士兵陪她去见国王。国王查理七世被贞德坚不可摧的意志感动,同意让她带一支三四千人的军队去解救奥尔良城。

贞德的武器只有一把剑和一面旗帜。在战斗中,她总是高举旗帜,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她和她的旗帜在哪里出现,法国士兵就奋不顾身地跟上去。经过无数次战斗,贞德和她的部队来到了奥尔良城下。守城的法军却不肯开城迎接,他们不相信贞德这个女孩子能带兵打败英军,有人甚至认为她是妖怪巫女。贞德也不申辩,她巡视一周,看到城的另一边还有一座最坚固的英军堡垒,便指挥法军攻击敌堡。她首先跃过深壕,架起梯子爬上城堡,但摔了下来。不一会儿,她高举战旗又冲了上去。守城的官兵亲眼看到这一切,大为感动,立即开门出击。被英军围困长达209天的奥尔良解围了。捷报传开,整个法国一片欢腾。

奥尔良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战争从此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接着,贞德又率军收复了许多北方领土,并在兰斯大教堂举行了查理七世的加冕礼。

但是,宫廷贵族和查理七世的将军们却不满意这位“平凡的农民丫头”影响的扩大,便蓄意谋害贞德。

1430年,在康边城附近的战斗中,当贞德及其部队被英军所逼、撤退回城时,这些封建主把她关在城外,最后以4万法郎将她卖给了英国人。贞德宁死不屈,她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1431年5月29日,贞德备受酷刑之后在卢昂城下被活活烧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贞德还不满20岁。

贞德之死激起了法国人民极大义愤和高度爱国热情。1436年法军攻取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拿破仑对贞德有着很高评价,贞德贞德认为是法国的救世主。贞德死后法国的民族主义高涨,出现了很多关于贞德的史料编写和研究,法国爱国主义运动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并有大批作家和作曲家歌颂她,包括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可夫斯基、马克·吐温、萧伯纳和布莱希特都创作了有关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直到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一个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一群美国独立军士兵垂头丧气地行军,他们的士气十分低落,因为他们的敌人——英军人数占优、装备精良,士兵们对这场战斗失去了信心.这时,一名战士高举着美国旗帜,穿梭在行军队伍中,独立军士气大振.这名战士就是本杰明•马丁——故事的主人公.

本杰明曾经是一名英军的战斗英雄.战后他在美国与7个孩子过上了田园生活.然而,英国殖民者为了稳固对美国这块土地的统治,采取了高压手段,剥削那里的英国侨民.侨民们决心反抗统治,争取独立.本杰明并不想参战,残暴的英国人践踏他的家园,杀死他的二儿子.本杰明终于举起反抗大旗,与英国人斗争.

在最后决战中,当独立军节节败退时,本杰明在此怀着炽热的爱国之心,举起了那面美国旗帜,向敌军冲锋.这种渴望民族独立的心情是谁也无法体会的.在他的鼓舞下,独立军掀起了铺天盖地的反扑.最终打败英军,扭转了整个战争局面.

本杰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用自己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奋斗着,拼搏着.不战斗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这难道不是他那深深的爱国之情吗?

本杰明是这样,我们难道不该这样吗?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战争年代,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方面为祖国做贡献,为人民做贡献.无论你是谁,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有一颗爱国心.即使身处险恶的环境,心中放着国家,也会绝境反击,像本杰明一样,为了国家而奋斗.无畏、信念、勇气——这就是真正的爱国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鲁肃替诸葛亮保密的故事

全文共 2450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的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永康)人。他出身于富豪家族,但祖辈无人出仕为官。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由祖母抚养长大。时值东汉末年,政权不稳,民不聊生,董卓之乱时,鲁肃卖掉土地,散尽钱财,结交贤达,深为乡民拥戴。

周瑜听说鲁肃豪爽仗义,便慕名找到鲁肃,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避战乱,鲁肃先依袁术,后附周瑜,在周瑜的引荐下,成为孙吴政权之臣。鲁肃认为汉室已经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短时间内被除掉,所以一直力劝孙权经营江南,鼎足江东。孙权很欣赏鲁肃的见识,称他“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每每遇见有大事需要定夺,都让鲁肃出谋划策。

在当阳长坂,鲁肃与刘备相遇,鲁肃又与他纵论天下大势,力请刘备与孙权联合,共拒曹操。刘备非常赞同鲁肃的看法,便进驻夏口(今湖北汉口),派诸葛亮随鲁肃去见孙权。孙权得知曹操进犯,召集众将商议。鲁肃力主抗曹,说自己如果降曹,仍不失为州郡之官长,而孙权降曹会是什么结果呢?于是,孙权授权周瑜,让他主持战事,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周瑜出谋划策。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攻打曹操。

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和东吴都督周瑜经常在一块儿商议军机大事。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也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好,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去见诸葛亮,想探个究竟。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夸下的海口,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帮我找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虽然他和周瑜友谊深厚,也不知道诸葛亮找船有什么用,但他既然答应了诸葛亮,所以回去后报告周瑜,果然只字未提找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任凭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从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原来,诸葛亮神机妙算,算出三日后必有大雾,不但用“草船借箭”的方法从曹操那里得了箭,还估计出一共得箭多少支。诸葛亮轻摇羽扇潇洒地对鲁肃说:“你有所不知啊,我方才静听舱外箭雨之声,心中默数,算来此次曹贼所赠之你有所不知啊,我方才静听舱外箭雨之声,心中默数,算来此次曹贼所赠之箭应有十二万五千一百一十一支!”鲁肃听得张口结舌,心中暗想:“这人莫非神仙下凡?”清点过后,小卒进来禀报,共得箭十二万五千一百支。鲁肃顿时大惊失色,诸葛亮虽多算了十一支箭,但预算能精确到百位,却也是非凡人可以企及的。鲁肃正要恭维一番,却见诸葛亮面色凝重,便不敢出声,想来他是为误差十一支箭而懊恼。诸葛亮严肃地对小卒说:“你们仔细清点了吗?”在小卒眼里,诸葛亮就是神仙,见他脸色难看,吓得扑通跪下:“回禀先生,确实细细清点了,不敢有分毫差错。”鲁肃严厉地对小卒喝道:“再去重新清点,检查一下船舷等处有没有查漏之箭。有错漏者军法从事!”小卒应声下去了。

鲁肃诚恳地对诸葛亮说:“十二万多支箭,先生只漏数了十一支,我已经很佩服。偶有一两支没有戳稳的箭落入水中也是难免的。先生何必这么严格地要求自己呢?”小卒再次来禀报,经过核实,仍旧只有十二万五千一百支箭。诸葛亮看着小卒的背影,长叹一声,坐倒在舱板上,神色更难看,好久没有说话。快到东吴水寨时,诸葛亮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对着鲁肃深深地鞠了一个大躬。鲁肃连忙起身还礼,说:“先生为什么对我行这么大的礼啊?”诸葛亮说:“素闻先生诚信。前几日不仅帮我找船,而且还为我严守秘密。今日我还有一事相求:听声数箭一事,请代为保密,不要外传,我感激不尽!”鲁肃安慰他说:“先生放心!仅数差十一支箭,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神仙一样高明了,您却为这件事感到惭愧,鲁肃佩服先生的为人,替先生保密就是。”鲁肃答应诸葛亮后从未向他人提起过此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雷锋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很难感觉到温情。老奶奶摔倒了没有人扶,盲人过马路没有人牵,小朋友一个人在路边哭也没有人过问……时代呼唤雷锋,需要雷锋精神。所以,我们要向雷锋学习,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雷锋出生于1940年,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死了,是他的六叔奶奶把他养大的。雷锋参加工作和当兵后,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一次因公出差中不幸牺牲了。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雷锋呀,雷锋!我警告你牢记:千万不可以骄傲,你永远无法忘记,是党把你从虎口中拯救出来,是党给了你一切……他告诉自己要永远跟党走,为人民服务。

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应该向雷锋学习,学习雷锋那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休息天,我一定要为小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一次,我偷偷地去打扫地下车库,很害怕被人发现,因为我也要像雷锋一样做好事不留名。第二次,我去撕乱贴在墙壁上的广告纸,刚撕了一张,就看见后面有人过来了,我什么也不敢想拼命往后跑,终于把他甩掉了。回家后,我告诉爸爸我做的事情,爸爸对我说:“为人民服务不是丑事情,你不用害羞,也不要害怕。如果每个人都像雷锋一样帮助别人,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听了爸爸的话,我点了点头。

雷锋虽然在50年前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向雷锋学习,真心为人民服务,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丽!

[雷锋的爱国故事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爱国霍元甲真实的故事

全文共 1285 字

+ 加入清单

霍元甲是武术奇才,是爱国志士,是英雄伟人。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霍元甲真实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从沉寂于世到声名鹊起,霍元甲在后人的各种演绎中变得颇为传奇—有些作品中,他在有元配的情况下仍与人相爱;有些作品中,他出身大户人家,年少得志,好勇斗狠,而他父母妻儿都死于仇家报复;在2006年李连杰主演的电影版《霍元甲》中,他甚至流亡乡下,被一位婆婆和一位盲女所救。

然而,在精研霍元甲30余载的天津作家晨曲看来,真实的霍元甲,身世并不显赫,身边也没有如花美眷,性格更不像影视剧里描述的那样剑拔弩张、沾火就着。他不过出生在一个七代习武的农民家庭,迫于生计走出了小南河,幸运地遇上了孙中山等人,思想发生变化。真实的霍元甲足以将传说打得粉碎。

并非世家子

影视剧中的霍元甲被塑造成大户人家的孩子。事实上,霍元甲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四,人称“霍老四”。霍家人守着几十亩盐碱地,住着四五间土坯房。

1896年春,霍元甲离乡背井去天津谋生。脚行掌柜器重他高强的武艺和直爽的性格,遂聘他做代理掌柜。随着霍元甲对这个行业的逐步了解,他发现所在行业欺行霸市,横征暴敛,无异于黑社会组织。萌生退意之时,霍元甲遭到了脚行掌柜的坑害,被陷于官非。解救他的是刚结识的药栈掌柜农劲荪。

红颜皆杜撰

在各种版本的《霍元甲》里,都有主人公婚外情的情节,其中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1981版电视剧《霍元甲》中米雪饰演的赵倩男,和2006版电影《霍元甲》里孙俪饰演的月慈。这两个像陈真一样只虚拟存在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寄托了人们对英雄霍元甲爱情的想象。

事实上霍元甲只有一个妻子,是邻近的程村王家之女,一个裹着三寸金莲的中国农妇,此外,他还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女夭折)。

没打过擂台

在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霍元甲》中,霍元甲在擂台连胜38场。“事实根本不是这样。霍元甲只有两次上擂台的经历,并都不战而胜。”晨曲说。

一次是1901年,一个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国人在天津戏院张贴广告,称“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甲勃然大怒,邀农劲荪做翻译,前去赴会。不知为何,比赛前俄大力士认输了,并登报致歉。

第二次是1910年,上海来了个名叫奥皮音的英国大力士,在张氏味莼园设擂,称“东亚病夫无人敢来尝试”。正在上海宣传革命的同盟会会员陈其美从天津邀请到了霍元甲。结果与上次相仿,英国大力士不战而败。

死因之谜

精武会刚刚成立时,引起日本人警觉。他们召来日本国内的柔道高手,专程到精武会“踢馆”。

那时,霍元甲正因习武劳身患了咳病,但他并没有给对方留机会,比武以精武会的胜利告终。然而,在与日本人交手后没多久,霍元甲便撒手人寰。

关于霍元甲的死因,影视剧里出现过各种版本,有说他是练内功走火入魔而死,也有说是积劳成疾患肺病致死,还有就是被徒弟出卖,服剧毒致死。

但霍元甲的曾孙霍自正认为,家里那本1920年出版的正史《精武本纪》上的说法较为可信。文章的作者是精武会的第一批学员,也是当时的亲历者。书中称日本人比武失败后,提出要为霍元甲治疗咳嗽,疏于防范的霍元甲服药后没过多久,就暴病身亡。后经化验,证实夺取霍元甲生命的是日本医生所开的慢性烂肺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280 字

+ 加入清单

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语出]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成语故事]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爱国小英雄故事七:抗日小英雄——雨来

全文共 1892 字

+ 加入清单

来的家在还乡河边上的芦花村。这是晋察冀边区的一个小村庄。芦花村,多么美的名字啊!原来,还乡河里长着许多芦苇,芦苇开花的时候,风一吹,鹅毛一样的苇絮就漫天飞舞,把小小的村庄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雨来最喜欢到还乡河里游水玩。每到夏天,雨来就跟铁头、三钻儿几个小伙伴,光着屁股在河里玩个没够。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他能脸朝天在水面上躺着,把黑黑的小肚皮露在水面上。

雨来12岁的时候,爸爸妈妈把他送进了夜校。雨来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把油印的小书包上了皮,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上了“雨来”两个字。

穿着一身青布衣褂的女教师,给他们上的第一课就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祖国。”雨来学得挺认真,跟着女教师一个字一个字的念。他知道,家里穷没有钱送他去学堂,在夜校里要好好学几个字,不能做个睁眼瞎。

这一天从夜校回来,雨来躺在炕上念书,念着念着睡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一睁眼,看见爸爸回来了。

爸爸和平常的打扮不一样:肩上披着子弹袋,腰里插着手榴弹,背着一支步枪。爸爸要去打鬼子了?

只听爸爸小声对妈妈说道:“鬼子又要扫荡了,这次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

雨来爬起来问道:“爸爸,远不远?”

爸爸说:“那哪儿有准儿啊!你快睡吧!”

爸爸又对妈妈说:“明天你去东庄他姥姥家,告诉他舅舅快把民兵带到区上去集合。”

第二天一早,爸爸走了,妈妈也到东庄姥姥家去了,家里就剩雨来一个人。

快晌午的时候,雨来吃了点剩饭,趴在炕上念书。忽然听见外面有人跑,声音越来越近,窗户纸震得哗哗响。

雨来赶紧跳下炕,把书藏在怀里就往外跑。他刚一迈出门槛,一个人跑来与他撞了个满怀。雨来吓了一跳,抬头一看,是区上的交通员李大叔,李大叔平时常来雨来家落脚。

几个日本鬼子,叽哩哇拉地在后面追赶着李大叔。李大叔来不及说什么,急忙跑到墙角把一口缸搬开,跳进洞里,对雨来说:“快把缸搬回原地方,对谁也不许说。”

那缸里有半缸糠皮子,雨来人小,费了很大力气才把缸搬回原处。这时候,日本鬼子已经闯了进来。雨来赶紧往后院跑,鬼子端着枪大声喊道:“往哪儿跑?”雨来没有停下脚步,鬼子开枪了,子弹从他头顶上飞过。

后院没有门,怎么办?雨来急忙往墙根底下一棵桃树上爬,想跳出院子。可是,鬼子已经追过来,伸手拽住雨来的双脚往下一拉,雨来掉在了地上,被鬼子抓住,用绳子捆了起来。

雨来被鬼子摔倒到屋里。鬼子正在屋里翻箱倒柜,被翻得乱七八糟,连枕头都用刺刀扎破了。

一个扁鼻子的日本军官坐在炕沿上,两只老鼠眼直瞅着雨来的胸脯。雨来低头一看,原来是他的课本露在了胸前。

鬼子军官给雨来松了绑,用手摸着雨来的脑袋温和地说:“小孩,不要怕,书的,我不管,刚才有个人跑进来,看见的没有?”

雨来用手抹了一下鼻子,说:“我什么也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听了,用手去掏口袋,雨来心想,是不是掏刀子?可是,那鬼子军官掏出来的是一把日本糖块,往雨来的手里一塞,说:“这个大大的好!你的,说说,八路的在什么地方,金票大大的有!”

雨来没有回答,也没有接那一把糖块。

一个鬼子兵不耐烦了,抽出刀来要向雨来头上劈。扁鼻子军官拦住了,耐着性子又说道:“死拉死拉地没有,我喜欢小孩,快说,看见那个人没有?”

雨来摇了摇头,还是那句话:“我什么也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发怒了,他瞪着凶狠的双眼,突然伸出像鹰爪的双手,揪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往两边拉,然后,又用一只手在雨来的脸上左右开弓,还用力拧他的脸。雨来的脸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疼痛难忍。旁边那个鬼子也狠狠地朝雨来的胸脯打了一拳,雨来倒退几步,正好撞在墙柜上,又被拽过来推向炕沿。雨来的头昏沉沉的,鼻子也直流血,一滴一滴地溅在他那课本上的两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鬼子不停地打雨来,都打累了,可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暴跳如雷,嗷嗷的叫道:“死拉死拉的,拉出去,枪毙!”

几声枪响,划破了天空,随后,周围静了下来,雨来也不见了。

交通员李大叔在地洞里不见雨来来搬缸,就从另一个地道口钻了出来。屋里屋外,李大叔找不到雨来,跑到街上一问,有人告诉他,雨来被鬼子打死了。

李大叔一听,一下子眼泪掉了下来,可是到处没有雨来的踪影,不但不见尸首,连一滴血也看不见。

不知道谁说了一句,雨来是不是被鬼子扔到河里了,于是,人们都顺着河流去寻找,找了半天,大家都失望了,突然,铁头喊道:“那不是雨来吗?”

人们看到,芦苇中,从水面上露出一个小脑袋,像个小鸭子那样抖了抖头上的水,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喊道:“鬼子走了吧?”

大家喜出望外,急忙跑过去,把雨来拽上了岸。

原来,日本鬼子刚要开枪的时候,雨来一头扎进了河里,鬼子朝河里开了几枪,以为雨来被打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