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饭局的来历(经典20篇)

导语:今年的“八一”建军节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建军节的优秀作文,欢迎查阅!

浏览

4274

作文

884

国际护士节的来历

全文共 1796 字

+ 加入清单

弗劳伦斯·弗洛伦斯·南丁格尔(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生于意大利中部历史名城佛罗伦萨的一个富有移民家庭,后来随家迁居英国。幼小时就勤奋好学,遍览各种经典名著。曾就读于法国巴黎大学,操英、法、意、德诸国语言。她的父母希望她发展文学、音乐才能,跻身名流社会,而她对此兴致淡薄。她在日记中写道:“摆在我面前的道路有三条:一是成为文学家;二是结婚当主妇;三是当护士。”她不顾父母的反对而毅然选择了第三条道路。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女士,在幼年时就怀有一颗慈祥仁爱的心灵。她爱护生命,家里饲养的小动物受伤了,她细心给它包扎,让伤口慢慢愈合起来。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怀有一个崇高的理想、认为生活的真谛在于为人类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做一个好护士,是她生平的唯一宿愿。1844年,她从英国出发开始了欧洲大陆的旅行,足迹遍及法、德、比、意等 国,对各该国的医院进行了考察。1850年还到德国一所女护土学校,接受短期的医护训练。她的才智被发现了,1853年受聘担任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的监督职。

1854到1856年之间,为争夺巴尔于半岛的控制权,土耳其、英国、法国、撤丁先后向沙俄宣战,进行了有名的克里米亚战争。一开始,法国陆军医院就有护土护理伤病员;而英国的战地医院管理不善,条件极差,又没有护土护理伤病员,土兵死亡率高达50%多。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主动提出申请志愿前往战地担任看护工作。在英国政府的邀请下,她率领护士38名抵达前线,在四所战地医院服务。当时前线用品蹬乏,水源不足,卫生极差,医生还怀有敌意,但她毫不气馁,竭力排除种种困难,为伤病员解决必需用物和食品,组织士兵家属协同工作,增加他们的营养,从而使战地医院面目改观,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伤病员的死亡率下降到了2.2%。她的功绩顿时传播四海。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慈祥可亲,热爱伤病员。她工作严肃认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卓越的组织才能。她日以继夜地不停工作着。每次,当她手持油灯巡视四里长街的伤病员时,身影所到。士兵们都以亲吻她的身影来表示对她的崇高敬意,并一致亲切地称呼她为“提灯女士”。一时成了英国传奇式的人物,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还特地写诗赞颂她的功绩。

1856年,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任陆军医院妇女护理部总监。战后回国,被尊为民族英雄,但她谦恭礼让,自束很严,谢拒了官方的交通工具和一切招待盛会,决心为改善英军的卫生条件而继续努力。1857年,她促成皇家陆军卫生委员会的建立,同年还开办了陆军军医学校。

1860年,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用英国政府奖励的4400英镑公众捐款,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内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土学校--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护士学校。随后又创办了助产士及济贫院护士的培训工作。她对医院管理、部队卫生保健、护土教育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世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

1901年,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因操劳过度,双目失明。1907年,英王颁发命令,授予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功绩勋章,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这一最高荣誉的妇女。她逝世后,遵照她的遗嘱,未举行国葬。

1912年,在国际护士理事会倡议下,世界各国医院和护士学校以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的生日5月12日为国际护士节,以此纪念这位英国护理学先驱、人类护理事业的创始人。5月12日是全世界护士的共同节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地举行纪念活动,激励广大护士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荣传统,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治病救人工作。护理战线上的“白衣天使”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真诚的爱心无私奉献给了每一位患者,她们学习和发扬着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弗洛伦斯·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的精神。

如今,在英国伦敦的街头还竖立着她的一座铜像,在10英镑纸币的背面也印有她的半身像,她就是近代护理学的奠基人弗洛伦斯·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黑暗的深夜,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手持油灯巡视病房,伤兵们为表示对她的崇高敬意,亲切地称她“提灯女士”。英国人把她看做是英国的骄傲,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还特地写诗赞颂她的功绩,赞美她的高贵精神,称她为女界的英雄——看,就在那愁闷的地方,我看到一位女士手持油灯,穿行在暗淡的微光中,轻盈地从一间房屋走进另一间房屋。像是在幸福的梦境之中,无言的受伤士兵慢慢地转过头去,亲吻着落在暗壁上的她的身影,那盏小小的油灯,射出了划时代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小暑的来历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小暑日期的计算

[Y*D+C]-L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108,20世纪=7.928。

举例说明

2088年小暑日期= [88×0.2422+7.108]-[88/4]=28-22=6,7月6日是小暑。

例外

1925年和2016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描写中秋来历的作文

全文共 920 字

+ 加入清单

羿上射九日、下除六害,尧和普天下的人民感激不已,颂扬他的歌谣在民间四处传唱,但是,羿的心头却沉甸甸的,自己毕竟射杀了天帝的九个太阳儿子,不知道天帝能否原谅。羿特地宰了在桑林捕获的大野猪,把猪肉剁得细细的,制成肉膏,恭恭敬敬地端上天庭奉献给帝喾,想看一看帝喾对他的态度改变了没有,是否对他依旧亲密,依旧信任。

帝喾看也不看猪肉膏,闷闷不乐:“我不愿再看见杀生的事,也不愿再看见你。你和你的妻子住到下方去吧。”

羿谪居下界,夫妻俩成了凡人,他深感对不住妻子,便与嫦娥商议:“天上等级森严,在人间倒也逍遥自在。不过凡人终将一死,若要长生,就必须渡弱水,翻火山,登上昆仑,去向西王母求取不死灵药。”

西王母原来住在西方玉山的山顶洞穴里,有三只红脑袋、黑眼睛的青鸟轮番外出给她寻找食物,她长着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披头散发,却佩戴玉簪,每当晨昏,踞于山头狂嘶猛吼。她掌管天灾、瘟疫、刑罚,也炼制、收藏不死灵药。黄帝退隐九重天外,西王母便迁居昆仑山,那时的她已化身为雍容华贵、仪态端庄的贵夫人。

昆仑山下有弱水环绕,弱水非但不能载舟,一片鸟羽落下亦会沉没。弱水外又有炎火之山,山上的火焰昼夜不息。羿凭着盖世神力、超人意志,越过炎山、弱水,攀上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三步二尺六寸高的悬崖峭壁,在昆仑山巅的宫殿里拜见了西王母。

西王母钦佩羿的作为,同情羿的遭遇,取药慷慨相赠:“不死药是用不死树结的不死果炼制的。不死树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炼制成药又需三千年。我收藏的药丸仅剩一颗了,两人分享俱可长生不老,一人独食即能升天成仙。”

羿如愿以偿,欢喜无限,回来与嫦娥约定,在结婚周年的日子共享灵药。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神仙也未能免俗。嫦峨经受不住天堂生活的诱惑,趁羿夜出待猎,独自吞下了药丸。

奇迹果真发生了,嫦娥渐觉身子失重,双脚离地,不由自主地飘出窗户,像氢气球一般冉冉飘升。上哪儿去呢?嫦娥思忖着:我背弃了丈夫,天庭诸神一定会责备我,嘲笑我;不如投奔月亮女神常羲,在月宫暂且安身。

嫦娥飘至月宫,才发现那儿出奇的冷清,空无一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她在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孤独、悔恨的滋味,慢慢地竟化成了月精白蛤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除夕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除夕转眼来临。人们欢天喜地准备年货。

那么,你知道除夕的来历吗?

传说古时候,有一只怪兽叫做夕。每逢大年三十就到人间糟蹋庄稼、吃掉牛羊、危害百姓。百姓们苦不堪言但也无计可施。

有一位叫做年的兄弟在天宫中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气愤。他决定下凡间为民除害。大年三十,除夕即将来临,年从天而降,他来到夕出没的地方,站在大街上。只见大街上空荡荡的,鸦雀无声,原来,大家都躲在家里,紧闭门窗。这时,从远处传来了沉重的脚步声,夕来了,它一边走一边发出一声声可怕的吼叫声,震得地动山摇。

人们躲在屋里瑟瑟发抖说时迟,那时快,年抽出一条红绸,朝夕挥去,夕一见红绸,吓得呆立原地,动也不动。英勇无畏的年又拿出了鞭炮,点燃了用力扔到夕的脚下嗤鞭炮的导火线闪着亮光,嘣嘣嘣鞭炮发出一阵阵巨响,碎纸片弹飞满天,夕哪见得过这个架势,吓得撒腿就跑。

从此,夕再不敢再来滋事了。

年终于为民除了害。人们纷纷从家长狂奔而出,敲锣打鼓,来宣泄心中的狂喜。

[关于除夕的来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迎春花的来历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小的时候,我的家乡有很多的迎春花,黄黄的,十分可爱。而迎春花最美的时候莫过于开花了。那几朵朵一起开放,好像是先打了一个联通电话问我要开放了,你们什么时候和我一起开放。几朵迎春花也好像是它的朋友,立马就跟着它一起开着。眼前就有一片黄色的海洋,叫人舍不得把它的每一朵花采掉做花环。迎春花就像小孩似的,样子就像胖嘟嘟的小孩。不仅如此迎春花的来历也十分的可爱。

在花神的宫殿里,不管是春夏秋冬,在花神的宫殿_百花殿依旧是百花盛开时节,花神命令众百花仙子来议事,那时快要到要到春天了但大家还是哈欠连天,花神看见了连忙叹气。牡丹仙子是花神最喜爱的仙子,花神说:“牡丹,要不你就去顶一顶,反正你盛开的时候也不远了。”令花神没想到的是,牡丹仙子一听就说:“花神姐姐,不是我不想去顶这几天,而是我手下的牡丹包括我都在睡觉,我们好像都着了魔似的,一到这几天,就要睡觉。”众花仙子们也赞成牡丹仙子说的话,花神看见了,掩面叹息。“等一等,花神殿下,我愿意在几天的花朵盛开的时候,去绽放自己最美的花朵,但是我没有那么美的衣裳,我只有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鹅黄色的裙子,但如果花神殿下能给我这一次机会,我一定能做的更好的。”在众多华丽衣服的后面的角落旁,有一个小姑娘,扎着两个小辫子,两只小手因为十分紧张而裙子藏在后面。

花神眼睛一亮,把在那角落的小女孩用自己的法力让她飞起来,把她飞到自己的面前,让她降落在自己身边,双手拍着她的肩膀说:“小女孩你真的愿意吗?”小女孩又有一点害羞的说:“是的,但殿下,我没有名字,你能为我,为我的花朵取一个名字吗?”花神站了起来,闭上眼睛,冥思苦想:把她的名字取得太雅、太娇或太平淡都不行,既然是要临近春天盛开的花,就叫迎春花吧!这样意思也就在里面了。花神说:“你以后就叫迎春花吧,我还有礼物要送给你。”只见花神从天空中洒了一些粉末,鹅黄色的粉末纷纷扬扬落下来,迎春花一下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像一位美丽的公主,鹅黄的公主裙,盘着的头发,下还有一束秀发,头上还插着几朵迎春花,脚下穿着一双平凡而又感到高贵的鹅黄色的水晶鞋,手里还拿着象征着迎春花的权杖。迎春花看见了,自己十分开心,因为她让自己的花儿们有了名字再也不是野花了。

迎春花美美的在临近春天的时候开出最美的花朵,让自己绽放出最美的样子,完美的完成了花神殿下的任务,再临近春天中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寒衣节的来历说明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初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节的传说

关于“寒衣节”的来历,各有千秋,说法各一,最经典的说法源于“孟姜女”的民间故事传说。据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累死在工地上,并被埋在城墙之内。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长城40里。

她最终用咬破手指“点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尸体,并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寒衣节”。在济南市长清境内的长城村边就有孟姜女哭倒长城后自尽的红石江(过去这条河不叫红石江,因为孟姜女投江后,河水变成了红色,就给这条河改名为红石江)。

当地孟姜女的传说有近代出土的碑刻为证,以及百姓的口碑相传。1958年前,村里还有孟姜女庙。只可惜孟姜女庙在“文革”期间就被毁了,当年庙毁得片瓦不留,好在后来在村里有人找到了一块有历史见证价值的石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壮族三月三日来历解读

全文共 1783 字

+ 加入清单

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 三月三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每年三月三广西全区人民享有两天假期。下面是关于三月三的来历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壮族三月三的习俗

壮族三月三歌节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对象以歌对答,此起彼伏彻夜不息。所唱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唱。在歌圩中,还有抛绣球作为定亲信约的,所以,它又是恋爱中青年传达情意的场合。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男女青年山歌对唱,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绣球则是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歌圩上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三月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秋节的来历年级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团聚的日子。每逢中秋佳节,大家总是围在一起,吃吃月饼和水果,然后坐在院子里静静地观赏月亮。那么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秋节的来历作文五年级1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Mid-Autumn Festival is a day of reunion. Every Mid -Autumn Festival, everyone always surrounds them, eats moon cakes and fruits, and then sit in the yard to watch the moon quietly. So do you know the origin of the Mid -Autumn Festival? The following is the fifth grade of the origin of the Mid -Autumn Festival brought by the Mid -Autumn Festival. I hope everyone can like it!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冬至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868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俗称冬节,在二十四节气中,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天文学角度看昼夜长短变化的依据是:冬至日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所以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冬至吃饺子,你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吗?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呢。呵呵。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朋友,今天你吃饺子了吗?赶紧去吃吧,要保住你的耳朵平安过冬哦。哈哈哈哈!!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元宵节的来历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元宵节美食——元宵

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全文共 1345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龙抬头那天属蛇的和属龙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气。 另外一说法: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夏历二月初二,传说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龙王抬头。意味今后雨水就会多了起来,有利于耕种。一种说法是龙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儿,因此总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从海底抬头出来,望着失去女儿的方向,以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小学二年级关于青年节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弹指一挥间,人类已昂首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挣脱了屈辱,走向奋起,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然而,人们不会忘记那划时代民族救之的“五四”爱国运动,更不会忘记那举起民族救之旗帜,开创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新纪元的先驱者,不会忘记**战争的峰火硝烟,更不会忘记,为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经落到我们肩上,“五四”火炬已经光荣地传到我们手中。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1918年11月11日,延续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美、法等国的胜利和德、奥等国的失败而告结束。1919年1月,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中华民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均遭拒绝。会议竟决定日本接管德国在华的各种特权。对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华民国代表居然准备签字承认。消息传来,举国震怒,群情激愤。以学生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如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放鞭炮来历的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过年放鞭炮习俗由来已久,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年”的来历上谈起了。

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元宵节猜灯谜的寓意来历

全文共 1391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能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关于元宵节猜灯谜的故事:

在古代,每逢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古代,元宵夜还有元宵照井的习俗,古谚语说:照井水,面皎美。俗传元宵夜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所以古代少女常乘元宵明月当空、皎洁玲珑之际,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貌来。元宵节除了保留着许多有趣的游戏习俗外,还流传着许多轶闻趣事。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成语,其趣事就是出于元宵。

相传,宋朝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官讳,他骄横跋扈,不许百姓言登,因登和灯同音,也就不许百姓说灯,点灯只能叫点火。这个州官在元宵节时,贴出告示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于他平日胡作非为,人们便针对他的布告,讥讽他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元宵节猜灯谜的寓意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春节的来历

全文共 136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关于春节的来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由于春节过后不久,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载歌载舞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联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

春节习俗:

①过年全家人一起吃的年夜饭是春节每年必须的团圆饭,时间点是除夕晚上。

②除夕晚上有守岁的习俗,全家人一起吃各类茶点瓜果,而这些食物寓意要吉祥。有关要守岁的传说有三,迎接灶王奶奶、抵抗一种名为年的猛兽、灯火通明驱逐邪气瘟疫。

③压岁又名压祟,最初压岁钱是用来驱逐镇压邪恶的,长辈们为了防止小孩子被灵异侵害,所以用压岁钱放在枕头下帮助孩子过一个平安年。现在只是长辈分给晚辈的红包了,成了小孩子“收入”来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名字的来历小学作文300字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去医院看病。护士大声地叫:“何西、何西!”我跑过去护士阿姨说:“阿姨,那个字念酉,比西多一横。”护土不高兴地说:“瞧你这怪名。”

是啊!我为什么叫何酉?回家我去问爸爸。爸爸把我和哥哥叫到身边,向我们讲述了我和哥哥名字来历

原来,在1980年6月6日下午,一对小生命同时降临了,那就是我和哥哥。爸爸顾不上看我和哥哥,就飞跑着回家报喜。奶奶听说自己有了一对孙子,更是喜出望外,忙着准备另一套被褥和小衣服。爷爷咧着嘴说:“我原来只起了一个名字,现在用不上了,我要两个孙子的名字相互呼应。”但爷爷绞尽脑汁也想出来。他在屋里来回走着,自言自语地说:“1980辛酉之年,6月6日,大吉大利,辛酉年,大……”突然,他一拍脑袋,说:“有了,辛酉,大孙子叫何辛,二孙子叫何酉!”

爷爷的意见得到了全家的拥护。那天,我们兄弟俩就有了自己的雅号。

听了爸爸的讲述,我真高兴,因为我知道了自己名字的来历,而且也体会到了全家对我的爱。

[名字的来历小学作文3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七夕节的来历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每当我读起这首古诗,就会想起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男孩名叫牛郎,他以放牛为生。有一天他骑着一头神牛路过一片森林,牛郎听到一阵嬉水声,突然他的神牛说:“那里是一群仙女,你悄悄地走过去,拿起那一件最小的衣服就能娶她为妻。”后来牛郎蹑手蹑脚地把衣服拿走了。过了一会儿仙女们出来找衣服,只有织女找不到,其他仙女都纷纷飞走了。织女走来走去还是找不到。牛郎就出来把衣服还给织女。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就与他结为夫妻。

从此,他们男耕女织,过上幸福的生活。又过了几年,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和女儿。可是好景不长,这事被王母知道了,王母大发雷霆,决定叫天兵天将来把织女带回天庭,并罚她在银河的东边日夜织锦。

牛郎和他的孩子很伤心,只好去求王母。于是老牛使出浑身解数把他们送上天。牛郎求了王母一个月,铁石心肠的王母还是不答应。这事被天上的众神知道,也向王母求情。最后王母终于答应了。允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聚。可是牛郎是凡人,上不了漫漫的银河。侍女喜鹊想到办法,她就叫伙伴们搭成雀桥,他们终于相聚了。

七月七日那天晚上,你抬头望月,或许能看到他们相聚的美丽场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除夕的来历作文400字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关于年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腊八粥的来历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过年的来历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每到这时,普天同庆,隆重非凡。

小朋友,你知道过年的来历吗?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辛勤耕作,到秋季五谷丰登的时候,却出现了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年”非常凶猛贪婪,跑得很快,常常跑来抢夺粮食、牲畜、还伤人、吃人。

人们为了制服它,想出了许多办法,积累了不少经验,发现了它的三大弱点:一怕红色,二怕火光,三怕声响。

于是一到严冬,家家户户挂起红色桃木板,烧起柴火,敲锣打鼓,燃放炮火,通宵达旦。果然,“年”有的跑了,有的死了。人们高兴极了,就把这一天叫做“过年”。从此,代代相传,直到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传统文化--春节的来历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终于到了,我和爸爸妈妈兴高采烈地去奶奶家。到了奶奶家,爷爷正在贴对联呢!我和妈妈看到奶奶正在包饺子,就和奶奶帮起忙来,奶奶说:"关于春节还有一个传说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经常来骚扰人们,让人们睡不好觉。又到了一年的初一,人们想逃跑,这时,来了一个白发老人,他非要住在一个老婆婆家里。不一会儿,年来了,人们劝他说:"还是到深山去避一下吧!"他还不同意,人们只好自己去深山了。年刚走到门前面鞭炮的声音响了起来,年一步也不敢向前走了,白发老人披着红布走了出来。原来,年怕巨大的声音和红色,于是年被吓跑了。第二天,人们来到了村子里,发现白发老人还在那里,人们明白了,白发老人就是帮他们赶跑年的人。

今天,我不但高兴地过了年,而且我还收获到了许多知识。

[以传统文化为题的作文五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