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最真实的青春片《黑处有什么》观后感(经典20篇)

浏览

368

作文

303

2024年教育影片《黑处有什么》观后感

全文共 3109 字

+ 加入清单

黑处有什么》不是一部普通的青春片,一如它的片名,黑处有深意。影片在叙事中没有直面当时的现实政治环境,而以青春记忆来反思我们这个社会一些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和青春成长环境,暗中还原了90年代那个被遗忘的角落。 孩子的世界往往是大人世界的寓言,晶莹剔透的纯真,终有一天被揉搓成沟壑纵横的世故。

电影的海报是女孩正对赖宁的画像敬礼。电影里的主角曲靖是中原飞机制造厂子弟中学的初二学生,她酷爱唱歌,追随流行音乐,但倔强胆小,学习成绩一般,不被老师们看好。一次学校大会上,校长把赖宁奖颁给了这位其貌不扬却会在周末到敬老院做义工的女学生,这另班主任也对她刮目相看。电影这一段其实极具讽刺意味,曲靖上台是戴着头套,所谓的荣誉在她看来却像是寡廉鲜耻的意外获得。镜头一转,即便回到家,曲靖也遭到了母亲的抱怨。这个中原飞机制造厂的中年女职工,勤俭持家心直口快,刀子嘴豆腐心,疼爱女儿却从不口头承认,每日忙碌于工作和家庭琐事之中。在她看来这份厚重的荣誉远不如一张三好学生奖状或者好成绩单来得实惠有荣光。

曲靖的生活环境在那个特殊的90年代,那年我刚出生。我的父母大学毕业后进入国营大厂,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在我懵懂的记忆中,它很像一个没有白墙的笼围,或者说因为过于庞大以至于你看不见围墙。它又像一个微缩版的社会,应有尽有,每个人做着自己的事情,有时会听见人群间的相互争吵。从长辈们的口中获知,在诸如河南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依从毛主席的三次世界大战理论,为避免敌人集中袭击,成百上千的厂矿被安置于深山荒野的落魄地方。这里的人既不算农村人,也不算城里人,他们既因为能吃上公家饭而庆幸,同时又为边缘的身份感到恐慌,无数青春和梦想也便葬送于此。处于青春期的曲靖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厂家庭,她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听父母话却又心怀小叛逆,想要挣脱规矩却又被规矩捆绑,羡慕同桌张雪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却不敢大胆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电影里曲靖站在阳台上小声哼唱流行歌曲,伴着简单灵动的舞蹈,空气停转,树林里弥漫着雨后青草的气息。角落里的男孩崔剑专注的眸子和躲闪的身影,为电影打上青春的符号。

电影背离传统的道德逻辑,通过一种展现女儿和父亲关系的叙述策略,以家庭的人际伦理关系为叙事中心,表现出自己的政治立场。曲靖的父亲,是毕业于西北医学院的公安局侦查科法医,正直勤俭古道热肠,与邻居及街头商贩相处和谐打成一片,对待案件一丝不苟,办案讲究证据,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可最终结果却是因为冲动情绪被领导调至资料室,再无机会参与办案。对曲靖无限疼爱却从不溺爱的爸爸在那个时代亦是赖宁式的角色,却在警察中郁郁不得志不被同事理解。电影通过父亲这个角色,突出了利他与利己、爱与恨、义与利、团体认同与个人叛逆之间的矛盾,洋溢着对平常好人的赞颂,张扬克己、爱人、谦让的社会观念。所以电影的高明之处是将主旋律的情怀暗藏在伦理叙事中,显得不突兀矫揉,浑然天成。

90年代的世界文化空间里,中国亦是一场多声部演奏的舞台。电影中青春的懵懂和悬疑的惊措最终都殊途同归,用父女间的伦理感情包装政治意识形态,用家庭的纽带设计叙事高潮,以唤起观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影片中没有刻意的煽情手段和外露的表达技巧,前半部分小虎队之歌等年代化的青春符号,唤起观众曾经的记忆和回想,品尝出青春美好的味蕾,也为后面的叙事做出铺垫。

整个河南小县城笼罩在一种萧条颓废的气氛中,就像炎热夏天雨后落叶带着的黏腻感,让人觉得闷热难受。那时的人们纷纷遭遇下岗,很多人失去了他们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工作,得到的却只是几万块买断工龄的钱,对于庞大的生活来说微不足道入不敷出。所以电影里曲靖的母亲对不会赚钱的警察父亲总是怨声载道,父亲与假公济私、不择手段的张雪爸爸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位张警官与警署老曹一丘之貉,深得老曹重视,屡获表彰,是公安局公认的侦查骨干。可就是这么一位自负的强劲父亲,面对女儿的“遇害”却瞬间六神无主彻底崩溃。张雪发育成熟高大丰满,对学习毫无兴趣留级三年,成为曲靖的同桌。和《左耳》中的吧啦性格相似,她不屑世俗,有主见爱自由重情义,追求新潮,是大家眼中的不良少女,却对曲靖关爱有加。因班主任的恶毒语言张雪独自一人离家出走,去她向往已久的海口生活。最终在县城的防空洞里一具女尸被人发现,警察认为她被奸杀,父亲也深信不疑。

最初的青春节奏瞬间戛然而止,凶案的悬疑步步深入。其实在这样的县城发生凶杀案不足为奇,这又可以追溯90年代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的经济几乎是处于极度的紧缩状态,无所事事的下岗人群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他们的信仰被完全击落,生活无处安放。社会和党抛弃了他们,失去信仰和生存信念的人带动了更加烦乱的社会动荡。当时的刑事案件的发案率奇高,一些震惊全国的重案也都发生在那个时期。整个社会的阳光都被生存的乌云遮盖得严丝合缝,似一张苦大仇深的脸。在这个颓废的大环境下,本来该是一片净土的学校也无法幸免。并且限于当时的科技医学水平,警察处理案件的方式简单粗暴,也就有像张雪父亲那样好大喜功面对女儿意外又无所适从的警察,以及像曲靖父亲这样刚正不阿一心为公却又无法伸展的法医。导演王一淳说,限于国家审查因素,电影对警察的批判力度是很隐晦的,但带给观众的思考却意味深长。

当洁净的长衫沾上青春的血迹,现实开始表露狰狞。这个让人遗忘的工厂角落,健全的法治环境无从建立,缺乏保障的整个县城都处在不安定的混乱状态。悲剧发生的原因远不止一种,这一起刑事犯罪反映了当时的种种现实,例如体制对知识分子的束缚,漠视人性的法律和道德。影片中部开始下起的雨似乎从没有停息过,青春的淅沥用无尽的雨夜洗礼,仿佛一切的罪恶都被雨声掩盖覆灭。青春本能性的懵懂和无知,才是与这灰暗世界抗衡的最好武器。贯穿全片不止的雨,夜空呼啸而过的防空警报,影片努力复原了我们对二十年前那个逝去时代的触觉和感受。少女懵懂的情怀和潜藏在黑处的情欲一起蠢蠢欲动,让这个春天美好又邪恶,像漫天飞舞的柳絮,看不清摸不透。大局的动荡,微弱的人力,使我们与真相都失之交臂,但其实真相并不重要,少女成长的轨迹和时代的变迁才是更为深入人心。

电影中的世界,爱是一只载向理想尽头的船只,现实则更为温柔。想起电影《我也有爸爸》中的乔安山,撞死雷锋后结果丧失了自由,不得不以行善的方式终身为雷锋守墓,这是悲哀。90年代的中国正在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中,一幅驳杂的文化场景呈现在群众面前,其中交错着现代、后现代,甚至还有前现代的踪迹和声音。电影用道德秩序的重建来代替社会秩序的重建,用伦理冲突来构造戏剧冲突。迥异于传统青春片中用煽情场面来制造高潮,《黑处有什么》在青春之路上衍生出一条黑暗的甬道,提醒人们在不断忘却的同时又产生新的回忆,对那个时代保持渐显的领悟。作为一个旧世纪的终结和一个新世纪的降临之间的过渡年代,无序又不断为之努力的社会形态,用父母、同学、同事的人伦关系阐释,以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导演王一淳是70年代的女性,她十年磨一剑创作的剧本,青春成长暗处的汹涌激流,具有一种广博的视野视角,还原了90年代的社会风貌,细节充满隐喻的智慧。有人说这是少女中国版的《杀人回忆》,但是我觉得更为精妙之处在于,电影对社会年代的还原,对家庭的回忆,以及对父母关系的理解。在这个飞速向前发展旧遗迹消失殆尽的时代,在有限的条件下,故事的地点设立在陈旧的工厂社区,简单的政治环境下对女性的暴力鱼贯而入,时代的性压抑及日常无聊生活所掩盖的惊悚感表露无遗。电影回望和梳理回忆的方式,对人性世界的表现深度,单纯共性戏剧化的影视语言,统一形成了特殊的时代风格。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青春初心主题团课观后感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5月3日,团市委举办“青春初心”烟台市各界青年喜迎党的十九大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九十五周年主题团课,市委副书记王继东出席活动。

历届老团干、优秀青年典型、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青少年工作者、普通青年代表等近800人参加活动。本次团课分为道路回望、信念力量、学习践行三个篇章,市青少年宫、烟台职业学院等近20个单位先后表演了《少年中国说》等文艺节目,优秀青年典型和青少年工作者模范代表分别讲述奋斗历程、分享青春感悟,号召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努力成就事业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主题团课结束后,各界青年纷纷表示,将以优秀典型、先进楷模为榜样,不忘初心、开拓奋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中,为推动烟台发展率先走在前列贡献青春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青春冒险电影《玩命直播》观后感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由好莱坞新锐青春偶像艾玛·罗伯茨与戴夫·弗兰科主演的青春冒险直播题材电影玩命直播》将于1月6日全国公映。1月3日,该片在上海举行超前观影场。观影结束后,不少观众对影片题材表示了肯定,认为是与时俱进有新意的电影;也有网友在微博发表观后感称,“对于娱乐至死的网络时代,针砭得相当使劲。”

电影全程围绕着一款名为“玩命直播”的直播社交软件,所有人原有的平静生活都随着这款软件的介入而被打破,主人公们的爱情、友情、亲情在全方位的网络直播中被影响和窥探。这种以网络直播为视角的电影风格设定新颖且结合热点,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容易被带入。

活动结束后,电影直击现今网络直播现象的主题也引发了观众的思考,有观众称这部电影是“粉丝与网红的最佳写照”,在这款游戏中,玩家需要接受任务并在规定时间直播并完成,就可以升级并获得金钱奖励。而慢慢地,观众的要求不再停留于“亲吻陌生人”这样的挑战,而是“蒙眼飙车”、“高空过梯”等等堪称惊险的“玩命”行为。有观众不禁感叹道:“电影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社交媒体所带来的舆论暴力,这种伤害是带有实质性的。”

不少观众也通过微博发表了观后感, “痞子明与小白”写道:“ 这部电影在于游戏中给你带来的刺激感觉,虽有强调人性和自我反思,但力度并不够,不过倒是看得挺过瘾的就是了。”网友“朴小姚”认为:“与时俱进,有新意,但还是青少年向,探讨并不深刻! ” 网友“kimomo桑”则称赞影片针砭得很有力,但可惜有bug,“对于娱乐至死的网络时代,针砭得相当使劲儿了。可惜最大的bug没办法弥补,只能找个黑客来补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微电影青春观后感想

全文共 1153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看了一部微电影青春,其实没怎么看懂,只是微微的被那些个在电影院中的那对曾经的夫妻相牵的手感动。想起我们虽然没有那么的浪漫。

没有骑着自行车在裙角扬起的时候碰到那个心中的他,没有迎着风感受着发丝漾起的愉悦的时候瞥见那张明媚的笑脸,但是我们的青春同样是张扬活泼的。我们会在不经意间回忆起在课堂上疯疯癫癫的模样,回忆起那些个夜里熬夜看小说时,虽然很困也坚持把喜欢的小说看完,回忆起在回宿舍的路上蹦蹦跳跳的身影,还有那些个和室友欢笑的时光。什么感觉呢,暖暖的,感觉很舒服的时光。

在这以前,我从来都没想过我们会变老,会走到父母那样的年龄,会有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会被世俗所拖累。可是看完了青春之后,我还是沉默了。觉得我们年轻的张狂的青春好像溜走了一样,突然觉得自己老了,不只是外表上的老,而是心,没有了蹦蹦跳跳的,不顾一切去开心去笑的力气。感觉那样的时光就像是一场梦,梦醒了只剩下那漾起的嘴角证明这场梦里的主角是我们自己。小的时候特别没有安全感,每每过年的时候我总是害怕,我会老去,死去,自己孤零零的躺在棺材里,然后我的世界就只有冰冷和黑暗。长大了之后知道了其实有比自己面对冰冷和黑暗更恐怖的东西。好像又跑题了。继续说说我们青春的剧情吧。讲的是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在同自己的妻子生活了几年之后,终于耐不过油盐酱醋茶的摩擦,曾经那段唯美的岁月,曾经那段青春的日子,曾经那围着火堆舞蹈的简单幸福的记忆,慢慢流逝,只剩下平凡,如同别人说过爱情总会有保质期。

但是爱情却不是一般的商品,当爱情变了质,却依旧能够弥补。也可以把爱情形容成豆腐,新乡的豆腐,滑嫩口感极佳。切一小块放入口中,凉凉的触感会让我们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当它慢慢的变质的时候会成为臭豆腐。另一种滋味,也博得某些人的喜欢。()只要你稍稍的把变质的东西有意识的做一些处理。爱情也是这样,当男主角遇到刚毕业的大学生叶雯的时候,他在叶雯青春的气息中迷失了自己,可是这只是一种对青春的美好回忆。当男主的老婆牵着男主的手翻出那段曾经的日子的时候,一段段的甜蜜如同美酒越来越醇,越久越香。想到这里就想起了爱情公寓,关谷神奇和唐悠悠的纪念,关谷神奇什么都没有放在时光盒子里,当时他只是说因为有悠悠在她的身边。

其实不仅仅是这样在一个泰国短片里,女主角的记忆回流,使男主更加暴躁。当女主角的记忆流失到他们刚刚遇见的海边时候,男主才慢慢醒悟原来在爱情的生活中不是你忘了,而是我忘了,工作和爱情你对我最重要。可是却在一刹那间错过了我们曾经的相遇。只是在他们双双老去的时候女主角深深的对男主角说“叔叔,你对我真好,我长大要嫁给你……”。

我们的人生,应该多一些感恩,感恩那些个美好的日子。才不会在时光流转之后,只剩下独自后悔……喜欢就去抓住,献给那些像我一样迷失方向的人,祝你们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致青春观后感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去电影院看《致青春》前一晚又把原着翻出来温习了遍,毕竟隔了好几年怕记混了细节。

看完电影后我觉得,真的,这个结局非常好!它弥补了我看完小说的一种揪心的遗憾!

小说版结局是郑微跟林静结婚,看完后我总觉得有一种说不清的惆怅、揪心、以及遗憾,总之就是不舒服。这个遗憾并不是说想微微跟阿正在一起,其实更不可能再跟阿正在一起。之所以觉得惆怅应该是觉得林静的“七年”使得他不“干净”了,是灰色的,我看不到他最真挚最纯粹的东西,好像什么都赋予了一层模糊的东西,对,就是一种看不透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觉得林静也终归不是良人。也可能跟我个人追求一份纯粹有关。 要是说跟阿正结婚,这更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觉得最好的还是当初微微说的“如果我不得不找个男人,我宁可像阮阮一样,嫁给一个只见过六次的陌生人,也不会选择你们。跟一个陌生的男人就这么过一辈子,我会认命,但是如果那个人是你,我不甘心!” 所以电影版这么处理我觉得是最好的。

看了电影版的亲可能以为那样处理是暗示微微还是和阿正在一起了。其实我觉得未必,最后说出了当年在海洋馆的话只是让我觉得那一刻微微应该是感到释然,彻底原谅了这个给过他辜负的男人。但是原谅并不就是等于再次接受。当年没说出来的话现在未必就有用,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所以电影的这个结局我觉得是最好的,填满了我看完小说后内心的空缺。“宁愿嫁给见过六次的陌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青春伤感电影《秒速五厘米》观后感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当贵树的列车在风雪中等待的时候,突然感到很无奈。贵树的无奈,对于日后岁月的无奈。对于物是人非自然也是无奈:在影片的最后,明里翻出过去那封未交出的信,做了一个久违的梦。是啊,久违的梦,两人久不相见,虽然没有真的忘却,但却不再在脑海中或者心里提起,直到不经意间被突然出现的某物给翻出,突然出现在脑海,也只是像一个故事,或者一段小说,像明里说这番话的同时合上的书,只留下些平淡的感动,随即便随风而去了,而生活却仍然继续。这样地终了,不是无奈还是什么?

当列车在风雪中最终慢慢开动的时候,这份无奈也就在寒冷中凝结住了。最后两人相见,相别,竟彼此再也没有见面。

电影的最大威力之一就是叫人产生相应的共鸣。当樱花瓣同时落在远在两处的两个人的手掌中时,人们不禁想起自己,钩出自己经历过的那些无奈的事情。可能是一直没有并再无机会说出的表白的话语,或者是在公交车上遇见却又立即与之分别并在也未见的女生,也可能是樱花盛开时节久久凝望(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背影。当这些都在岁月中远去,留下来的便是一句叹息(你怎能记得住短暂的叹息?),以及在未来的某天(因某物)不经意地拾起,心里生出的莫名的悲喜交加。

我不觉地想到之前看到的一篇关于川端康成的《雪国》的书评。里面提到了徒劳的爱,或者,爱的徒劳。就像在开始列车在风雪中缓缓前行一样,贵树与明里之间,无奈之外,也是徒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法眼》“致青春”观后感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暑假,我观看了《法眼》“致青春”节目。故事的主人公与我们一样,都是十二三岁的花季少年,遗憾的是,他们的青春之花过早地凋谢了。

看完节目,我发现不论是因交友不慎误入歧途的毒品少年,还是沉迷网络抢劫杀人的单亲少年,亦或是离家出走的花季少女,都是因为家庭爱的缺失。如果父母能多关怀和帮助,能多沟通和交流,结果会是这样吗?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恩爱,家庭和谐,孩子自然幸福快乐,他会去吸毒吗?会去抢劫吗?会出走吗?主人公小张因为父母离异,父亲觉得愧疚,对孩子物质方面有求必应,没有从情感上关怀、沟通,孩子变得冷漠、孤僻,对父亲的辛劳视而不见,后来迷上网络游戏,没钱花想到抢劫,一时冲动勒死了朋友,进了监狱。又一个主人公陈某,也是因为父母不合,偶然的机会吸食毒品,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主人公小姚上网聊天交友被骗,“一失足成千古恨。”留守少年小宁长到十几岁没见过父母几次面,父母在他的心目中变得模糊,可有可无,因朋友一句不经意的话触动了心灵深处最敏感的神经,丧失理智,一时冲动,拿刀捅人,造成伤害罪。

“人之初,性本善。”一个纯净的孩子来到世上十几年就成了恶少,难道父母不应负主要责任吗?“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既然给了孩子生命,就要把孩子培养成人,用爱守护孩子的成长。

与他们相比,我是多么幸福。沐浴在阳光下,享受着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份爱,健康成长,让青春之花绽放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青春时代的爱情《秒速五厘米》观后感

全文共 129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终于看了《秒速五厘米》。距上次朋友推荐,已过了一年的时间。那是一个很平淡的故事,因为没有我预想的那样波澜起伏,HAPPY ENDING。

至今,仍常常浮现在脑中的一句话是:“我不知该如何珍藏明里的这份温暖,也不知该将她的灵魂带往何处去。”朋友说,男主角太忧郁了……但我觉得只是单单加一个“忧郁”在他的身上,有点难以接受。也许是因为自己曾经也有类似的迷茫吧。

应该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过这样的迷茫吧!有的只是在年青的时候有过,有的则可能困惑了很久而已。是“忧郁”让男主角失去那份单纯美丽的情感吗?也许吧!但就像男主角说的,他不知道应该将这颗灵魂带往何处,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灵魂将可以飞往何处。与女主角分开后,来到新的地方,开始新的学生生活,男主角常常会一个人躺在草地上注视着远处。是注视着远处的她吗?也许他以为自己是在注视着远处的她吧。他渴望地平线那边的景象、他憧憬着未来,但是他看不清远处的东西,不知道自己的灵魂向往的是哪里,也许是这样,他将目光聚焦在地平线上,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所系的她放在那个焦点上。但她终究不能代替一个灵魂的归宿,所以当时间流逝到人开始清醒的时候,他猛然发现,原本以为最深沉、最真实的情感已消失殆尽了。

片中最后,导演没有给出男主角最后的结局,也许他重新开始寻找,现在的他已不再是十三岁的他了;也许他停止了寻找,……也许连导演都不知道灵魂的归宿应该怎样去寻求,所以他实在无法给出比现在更好的结局吧。

以前听过这样一个理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空洞,而这个空洞只有神能来填补。因为同样是残缺的人无法解救他人。我想,应该确实有这样的空洞存在吧。所以,我们的心才会常常觉得缺漏、渴望满足,觉得迷惘……这样的空洞的存在,也让我们时常没有信心去承载爱和生命的重量。我们的内心有一种渴望:要寻回这缺失的一块。我们渴望知道我们灵魂的归宿在哪里。似乎只有寻回了,我们才有足够的力量和信心去面对自己的生命。

今天,我找到我缺失的那一块,也知道我灵魂的归宿在哪。我也确实地看到心与心的距离可以小于五厘米。

“在这个瞬间。我似乎明白了“永远”、“心”和“灵魂”的意义之所在,强烈的情感让我想将这十三年所经历的全部都与她分享。然后在下一个瞬间——却又悲伤得无法抑制。那是因为,我不知该如何珍藏明里的这份温暖,也不知该将她的灵魂带往何处去。我清楚地明白,我们无法保证将来能永远在一起。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是那沉重的人生与漫长的时间,让人不由得产生一种无力感。”

“那真的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孤独旅程——在那幽深的黑暗之中,只朝着一个方向一直地前进。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氢原子都难得一见。怀着探寻世界之秘密的心,深信不疑地潜入那无尽的深渊——而我们,又将到达何方?又能去往何处呢?”

“我现在依然喜欢着你。但我们就算是来往一千封邮件,心却不可能接近哪怕一厘米。”

“在这几年里,我光顾着低头前行,只想着得到那无法得到的东西,但是又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而这个不知从何而来的想法逐渐地变成一种压迫,让我只能靠不停工作来解脱。等我惊觉之时,逐渐僵硬的心只能感觉到痛苦。然后在一天早上,我发现曾经那刻骨铭心的感情——已然完全失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飞扬的青春观后感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绚烂,它是五彩云,充满无限美好;青春苦涩,它是一颗话梅糖,含在嘴里,酸涩而又让人回味;青春是那淌过的流水,在手缝间滑过……青春短暂,且行且珍惜!那么,如何汗洒青春的热情,我在《飞扬的青春》中寻找答案。

如歌的青春不一定要在物欲横流的大城市中展现,只要是舞台,便是青春的绽放之地。影片中,两位有着“大好前途”的城里人来到了大山支教。一位是知名记者,一位是副处长,怀揣着对人生最初的梦想来到大山之中。这里孩子们的淳朴使们们的心也回归了本真。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个镜头是两位老师初到时,下起了雨,然而通往山里的那一条路上却站满了学生,他们披着最简朴的麻布袋当雨衣,目光随着到来的车子而移动,对他们来说,他们迎来的是希望之光,对知识的渴望怎是那点风雨能阻挡的。但抬起头来不经意瞥一眼周围的同情,实在难以用燃烧的青春来形容。有的鼓着腮帮,眼神却朝窗外游离,有的一手顶着下巴,一手转着笔……虽说我们的幸福来的更容易些,但我们依旧不能忘了还有那么多双渴望知识的明目。他们的梦想,有了支教老师为他们插上翅膀,才得以飞翔。那我们呢,是不是也该展开自己皱缩已久的翅膀,在天空中留下自己拼搏的痕迹。

飞扬的青春中的又一大亮点便是“执著”。果子质问娇娇老师所谓的支教老师只是来走个过场,任期一满,便回到城市,不再想起这里。在那被人遗忘的山村学校里,有一位留了二十几年的王校长,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用来灌溉孩子们的梦想。她无私地爱着孩子们,为他们想到点点滴滴。我们在追逐青春的过程中,也应秉承着无谓的执著,勇敢无畏。青春也是一座充满荆棘的玫瑰,我们能嗅到芬芳,能抚摸到柔软,能看到清晨的阳光唤醒玫瑰的温馨场面,但必不可少的是,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上会留下一道道鲜红的伤痕,“执著”告诉我们, 那是战士的勋章。

青春中,我们会经历迷惘,但我们会振动起身后的翅膀,努力翱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迷网青春法制教育片观后感

全文共 923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曾说:“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乃是大势所趋,时代终会发展,伴随着现代信息的发展,时代的理念也终将会被替换!

互联网,一个科技的产物,一个跨时代的发明,一个现代社会的缩影,小到生活琐事,大到国家政治,囊括了社会的一切事物,其中也包括社会的善恶和美丑。这是社会生活的另一面,社会的一切事物体现的淋漓精致。有了互联网,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就不成问题了。

网络,供给了海量资源的同时也赋予人民生活的话语权,这是成为人们另一面的反光镜。正好想鹤顶红一样,能够杀人无形,同样也能救人一命。一把双刃剑,只是在于如何利用,是善是恶,是丑是美,只在一念之间。虚拟的网络世界,虚拟的身份,能够让人们性格中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在此体现,在这未知的世界里,许许多多黑暗面就能够体现的淋漓精致!

在这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网络中,人们能够将许多冤假错案,受害者东奔西走数十年无结果之事一刻间曝光,一旦被媒体明白,任何事情都会有解决机会。网络也能够帮忙穷困儿童,支援贫困山区,也许没有网络,一辈子也不会明白这些事,这些地方永远不会为人所知,孩子也不会被关注……

可是,发展的同时也带了无数弊端:网络游戏,网络小说,各类电影,各种产品……都会令人沉迷。许多家长都会认为这是网络带来孩子的堕落,这或许是一部分原因,可是在没有网络的时代里,就不会有学生不努力学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东西令人丧志,都会使人失去未来的方向。而网络只是一个一个活跃的因子,只是让这种情景更加容易发生,所以需要重视教育,引导人们向好的方面发展,从而提升一个人的品质,素养……

网络这一平台,善用者善用之,不善者终不善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这个时代里,正确运用科技才是正道。当你学会正确的使用网络时,你会受益无穷。古时候,曹雪芹写红楼梦时,从素材到提纲,从订正到发表,需要数十年才能完成,倘若拥有网络,这漫长的时间会缩小许许多多,他们这一类人将会有更多的著作。我们拥有如此多的资源,好好利用吧!

网络只是让生活另一面离人更近,让我们更容易去理解什么是生活!让我们有更多经验能够积累,更容易去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也有另一面,只是我们此刻触及的少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青春在战疫中绽放观后感个人心得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青春在战疫中绽放后,感受颇深,我们应该向每一位挺身而出的英雄致敬,是他们为我们的祖国保驾护航,才让我们的祖国挺过难关。

2020庚子鼠年的到来,原本是一个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万众归乡心似箭,共庆新年笑语哗的新年伊始,却被一道利剑划过长空,刺破了这盛世的祥和。来势汹汹的疫情,犹如“试金石”,试出了一名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责任担当。

看着新闻中一个个抢险急救的身影,读着歌颂白衣天使们的文章,我感慨万千。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我想对拼搏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说:“有的人,身着白衣,心有锦缎。面对突发的疫情,他们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是最美的逆行者,也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你们是抗疫的‘逆行者’,是病毒的‘狙击手’,是患者的‘生命线’。”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你们在负重前行。”

一个民族的强大,并不简单地取决于年收入翻几番、人均GDP增长多少,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使命和初心等民族信仰、民族精神和道德价值观的提升。我们今天所看到中国十几亿人民、军队、医护人员、党员干部等各领域工作者在抗击疫情战役中无私奉献和付出,正是这种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他们用自己内心最真挚的善良为这个社会传递着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更用自己的温暖与大爱感动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他们让我们感觉到了中国这个大家庭的美丽与和谐。它见证了中国大国之担当!它彰显了中国人大爱之壮举!

十四亿中国人的心,因为湖北疫情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数以万计的逆行者,因为湖北疫情不约而同的走在了一起。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考验,人们常说“灾难无情”,可是面对这场无硝烟的“战疫”,中国人民完美的诠释了“人间有爱”的真谛。

磨难中尽显同心之德,奋起中凝聚举国之力。逆风而行,向阳而生!这就是压不倒中华民族,这就是压不倒的中国人。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朗读者青春主题观后感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中国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无疑是游走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最成功的导演之一,《甲方乙方》《非诚勿扰》《手机》等贺岁片让他在商业片市场名声大噪,《我不是潘金莲》《一九四二》则让人认可了他对艺术的追求。而他拍的电影,大多都离不开自身经历。

他曾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写道:“记忆就好像是一块被虫子啄了许多洞的木头,这块木头上刻满了我的青春往事。有蹉跎岁月,也有鲤鱼跳龙门;有对生活的坦白,更有对朋友的怀念。”年轻时他是文工团才华横溢的美工、编剧,女兵情结、战友情谊这些青春的美好让他永生难忘。节目中,冯小刚笑言:“每个战士的心里头,都住着一个文工团女兵。为了跟文工团女兵打个照面,我会算好她们经过的时间,假装拿着饭盆去食堂,有时候可能要来回走三趟才能碰上一面。”

现场冯小刚还分享了一段小时候的经历。他说,那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每周五买电影票去大院礼堂观看电影,“5分钱一张,那是我最愉快的时光。”而他对喜剧的兴趣,也是来源于小时候在礼堂中看到的一部名叫《半夜鸡叫》的喜剧动画片。大院礼堂,就是承载了他无数青春记忆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青春筑梦科创报国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观后感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科技造福人类,创新引领未来

人类是在社会发展中成长,人类的思维是在发展中不断尝试,事物是有机的结合体,生物或者非生物都能改变人类对其的看法。利用这些创造人们需要的,这就叫科技。在科技的基础上加以利用这就叫创新,创新是多元化的,好好利用必定造福人类。

人也是有两面性的,观察事物和确定事物的本事也在一瞬间,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普通人看来任何事物在从天上掉落下来都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人思考,没有人分析,在没有牛顿这个人出现之前,人们还认为是神论在造福人,这种愚昧的想法都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而在牛顿无意中发现苹果从天而降并认为其中一种有某种力量而这样力量来源于地球以外,而当时这些所谓地球外的东西没有人敢想象,正是牛顿发现了这种落体才有了之后所谓的科技,这种还有很多比如:利用蝙蝠的回音发明了雷达,利用了海豚的叫声才有了超声波。

科技的魅力不仅仅是只在于从某种具有生命的物体才能发现的,事物都是有双重性的,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人们能够进行科技选择的,把简单的东西加以创新,把创新用在有用的地方,就能创造出很多新的东西比如:激光,电灯的发明,电脑的发明,我们都明白比尔盖茨,没有他的发明可能我们明白的电脑就只是打字,计算机,这些简单的东西,上网,玩游戏。这些可能就可能至今都无人明白,所以由单一性变成多重性。

可是由于人类对事物的创新出现了一些有害于地球本生的东西,二氧化碳的增加对环境出现了弊端,所以在人类发明了很多新东西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不然不久的将来就像书上说的2019世界末日,这样的结果不是任何人想期望。

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的今日,我们必须要懂得科技之美,科技的魅力,科技的前沿和科技带来完美的东西,可是仅仅依靠科技还不够,这些所谓的科技都是人类本身所创造的,在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明白什么好,把好的东西用运用在有用的方面必须有所发展,也会给人带来好的和进取的,所以相信科技的力量,因为科技造福人类,创新引领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青春期女生讲座观后感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臧佳雪)

今天下午,我们听了一个讲座——青春期生理卫生与健康保健。讲座的老师叫庞红梅,来自青岛卫生学校。

老师主要讲了三个话题。第一个:什么是青春期?青春期是童年生长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人体的形态、某些器官的结构、功能都有显著的变化。青春的划分: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11-18周岁都成为青春期。青春早期9-12岁,青春中期13-16岁,青春晚期16-18岁。第二个:青春期生理知识。月经的形成:平均28天(21-35),每次持续(3-5天)出血量50ml左右。在这的重点1。保持会阴部清洁。2。月经用品要干净、专用。3。注意全身保健。4。注意饮食,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5。参加适合的户外活动。6。注意保暖,避免受凉。7。正确选择使用卫生巾。第三个:女生自我保护:1。提高警惕性。2。不要到偏僻的地方。3。不要一个人或几个女同学招手达搭便车4。不要去各种酒吧或歌舞厅。5。切不可赌气离家出走。6。不要贪图小便宜,对别人要小心。7。衣着不要太暴露。8。不要独立自跟着人走。应急要点:1。及时呼救2。巧妙周旋3。用于抗争4。保存证据

青春期是美丽的。让我们好好把握美丽的青春期,我们要自尊、自爱、自信、自主|自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看飞扬的青春观后感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飞扬青春》电影,影片的开头一下子就让我们明白了这是一部写支教生活的电影。支教生活的艰辛从第一天就开始了。学生将饭递给封老师时,只有一碗没有多少油的菜。封老师在咽下一口饭后的场景让我感动了,学生在封老师饭下竟藏有“肉”。要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中“肉”是多么地珍贵。这样的开篇也让我对他们支教生活的迫切想了解。

“校长妈妈”是如此地无私,她扎根于大山之中就是为了孩子,患有肺癌的她顾不上去治病,在一次为学校弄排水沟渠时,她在雨中突然晕倒了,我的心都颤了一下。这是多么好的一位校长啊,怎能就这样倒下!而之后身体虚弱的她在刚恢复了一点后,又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她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在教育上,这就是基层教师的一个缩影。

暴雨来临之时,孩子们都还在厨房帮忙,房屋在这时变得摇摇欲坠。果子老师立马下令让同学们赶快离开屋子,大多数孩子都有秩序地逃了出来,但仍有一个小女孩还未出来。娇娇老师发现后毫不思索就冲进去救孩子。房屋顷刻之间倒塌了,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她的行动是多么地感人。同时也害怕这位老师就这样走了,幸好还没事。揪着的心一下子舒坦多了。她就是一位美丽而勇敢的人民教师。现实中就是这样,有些老师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山娃子是一位如此懂事的小孩子,在“校长妈妈”生病时,打着手电筒一个人在河里寻找石蚌来给“校长妈妈”补充营养,他为了“校长妈妈”也竟然把作业本撕了来补窗子上那些破洞,而作业他则在那些河里的大石头上完成了。密密麻麻的一片,可知他是多么热爱学习。看到这里,我感到自愧。我简直无法与他比,不过我也能尽自己的全力。同时我也好想尽自己的一份努力来帮助像他们这样的孩子,他们真的需要我们大家的帮助。

电影中有着无数处令我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也让我想起了当初到我们学校支教的老师。当时这些支教老师上课是多么认真,课余时间又都是和我们在一起,和我们打成了一片。当时的点点滴滴依旧清晰地存在于我的脑海里。

生活中就是有着那么多的志愿者在做着自己的贡献,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给别人带来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四精神青春在基层绽放光彩观后感

全文共 1533 字

+ 加入清单

转眼间,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五四青年节。在享受祥和、安宁的幸福生活之时,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的民主、科学、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们,是他们,在民族遭受屈辱的时刻挺身而出,以力挽狂澜之势救黎民于苦难。在斗争中,青年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以燃烧的激情和鲜血凝聚成精神的火炬,点燃了未来。这种青春是多么的绚丽夺目呀,这种使命感是多么的震撼人心啊!

生命不仅仅是一滴滴的鲜血,它更是渴望燃烧的激情;青春也不仅仅是一声声的赞美,它更是拥有使命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源泉。因为生命的光环,一个个被践踏的躯体赋予了新的灵魂;因为青春的绚丽,一个个飞舞的思绪会聚成一首悲壮的挽歌。

今天,我们幸运了,沐浴着党的光辉,感受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经济大潮。在物欲横飞争名夺利的驱使下,在追求潇洒的物质享受的刺激下,在灯红酒绿和花花世界的歌舞升平中,或许我们被乱花的溅入迷糊了双眼,或许我们被金钱侵蚀了灵魂,或许我们早已认为满腔激情的历史远矣,这一切的一切,难道是在珍惜青春、拥抱青春吗?

培根说过:青春是易逝的,你挥霍它,时间也会抛弃你。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是我们最先触碰时代的前沿,也是我们,心跳和着民族的脉搏。然而,我们的使命又是什么呢?

中央领导说: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当代青年运动的主题。

青春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怎样才能实践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呢?

放眼看吧,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新时代青年的楷模:维护正义的邱娥国,党的好战士高建成,战地英雄许杏虎,海空卫士王伟以及无数的奔赴新闻热点的记者和与病魔作斗争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就像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我们要坚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不断成才。我们要注重锤炼品德。优良的品德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在全社会提倡诚信、讲究文明的今天,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青年大学生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名利观,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做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安康、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艰苦能磨练人,创业能造就人。青年一代的我们,只有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真正地做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结合。同人民紧密相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这是当代青年最嘹亮的口号,我真心地希望,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旗帜!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在它划过夜空的那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让我们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让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迸发出激情!让我们都做夜空下那颗闪亮的星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高中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

全文共 1154 字

+ 加入清单

原本在看过了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青春》之后,一切虽然是有缺憾,但毕竟也不失为一个好结局,因为毕竟有比爱情跟重要的东西,有比爱情更真实的东西。虽然郑微并没有和自己最爱的那个人在一起,但她嫁的那个人也并不是不爱,并且也爱她,这样已经是够幸运的事情了。

这本书已经前前后后看过不下五六遍了,可是并没能完全放下。是否我们终将经历那样一个成长的过程,蜕去纯真,蜕去不顾一切的勇气,也蜕去了自己最没心没肺的笑容。这些美好的东西难道注定是要掩埋于时光之下吗?

虽然我从来不是像郑微大学时那样的天真无忧的女孩,或许阮阮和长大以后的郑微跟我比较相似吧,可是我毕竟是羡慕郑微那样的“有什么是我得不到的”“爱他就应该去追”那样的傻气和勇气。

在真正地长大之后,我们少了那样的不顾一切,学会权衡,学会比较,学会保留,在是怎样都回不去最初,在经历过才会明白,物是人非是怎样一种彻骨的痛,那样一种无力感。

说起无力感,正是在长大之后才发现自己能改变的事情,能做到的事情,能许诺的事情越来越少,那样一种欲罢不能,欲求不得的感觉,比之揪心丝毫不过。

陈孝正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已经“懂事”的人呢,所以他最后才会没有因为感情而放弃出国留学(只是在番外中才得知原来是曾旒的争取才让他又失而复得了之一机会,只能感叹造化弄人吧)。然而靠着一个交易换得的好的前途又能够带给他什么呢,他依旧得不到幸福,曾经以为那是他想要的,可是得到之后呢,依旧想要找回郑微,可是没有人会一直在原地等着你,一切仿佛命中注定般,他一次一次地让郑微等,最终就像去图书市场那次一样,他生完气转头回来找她她已经不在,爱情经不起这样一次一次的等待。曾经郑微以为,如果我付出十分他只回报五分的话那我就付出二十分,他就可以回报十分,可是总会有累得那么一天,总会有想要转身的时刻。他让郑微再等他三年,等他能给她一个好的生活,可是重要的从来都不是这些,问题从来不在此,因为她从来都不会是那个最重要的,以前不是,以后依旧不会是。

可是我看到了番外,陈孝正离婚了,而林静也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年不在郑微身边,我开始怀疑,林静真的跟陈孝正不一样吗,虽然男人的事业很重要,可是家庭也是一样,不应该厚此薄彼。他们的区别究竟在何处呢?

陈孝正问她等一个人三年和等一个人或许是一辈子有什么区别,就像她所说的一样:“

当然有区别,我等他一辈子,但我知道我是他的一部分,但对于窝囊废而言,我等他一个三年又一个三年,也永远只是他蓝图上可以修改的误差。”

陈孝正依旧固执地想要搭建自己心目中那个完美无缺的大厦,可是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一样,我一直很争气,可争气有用吗,争气能让我幸福吗。

我很喜欢辛夷坞的一句话,也就是求仁得仁。愿赌服输,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没什么好值得忿忿不平的,也没什么好后悔的。

睡一觉,太阳明早还是会升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青春筑梦科创报国观后感

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历史的车轮正向前飞速的滚动着。先进的科技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时代的发展,无数先哲为我们所留下的智慧、真理和人们不断的探索发现,创新,人类的步伐正大步地向前跨进!

汽车的发明无疑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出行,带来许多便利。航空、轮渡、火车等等事业的日益壮大;农业上的惊人成就;家庭居室里的用品和机器不断人性化,还有许多发明都为我们的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脑更是一项跨世纪的创造,我们生活离不开它,也越来越依赖它。电脑能轻而易举地帮我们完成操控许多东西,能够精准的计算出我们想要的数据,达到我们出于多方面的需求……人类无穷无尽求知的欲望,是带动着我们毫无畏惧地面向一切谜团。将视野放向那遥远不可知的宇宙,将心灵放在无尽的未知上。

而我一时兴起,也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这使我明白了有一个问题。静电是怎样产生的?一个问题掠过脑海,便不由自主的想要把这个问题解开,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实验,于是,这一天我便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最近,不知怎么回事,时不时就被妈妈爸爸的手给“电”了一下,晚上脱衣服的时候,一会被衣服“电”一下,像是被针轻轻地扎了一下,有点疼。妈妈说是静电的原因。

我很好奇,衣服和手上为什么会有静电呢?妈妈看到我迷惑不解的表情,就说:“我们来做个有关静电的实验吧!”我满心欢喜的答应了。

我准备了实验材料:碎纸屑、尺子、笔、两把梳子(牛角梳和塑料梳)、毛巾、温度计管。

我先拿尺子靠近纸屑,没有什么变化。接着,妈妈让我把尺子在毛巾上来回擦几下,再去靠近纸屑。好玩的现象发生了:纸屑居然被吸了上来!妈妈告诉我,这就是因为尺子和毛巾产生了静电,静电吸住了纸屑。妈妈又让我用温度计管试一下,结果和用尺子一样,只要把温度计管和毛巾摩擦,也可以吸住纸屑。

第二次实验是塑料纸“跳舞”。妈妈让我拿起塑料纸,然后再用右手的食指插入两层塑料纸的中间,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加住塑料纸,迅速的划下去。只见两片塑料纸迅速的分开,真得很像跳舞,真好玩。妈妈告诉我,这两张塑料纸会跳舞的原因和磁铁一样:异性相吸,同性相斥。

第三次试验是分别用两把梳子去粘纸屑,我用塑料梳子实验时,发现它和尺子一样,很快就能吸住纸屑;而用牛角梳实验时,我发现不管怎样摩擦,也不能吸住纸屑。妈妈告诉我,这是因为牛角梳防止静电。这一下,我才明白妈妈喜欢用牛角梳的原因了。

通过这次实验,不但解开了静电之谜,也让我明白了,要想知道一些知识,必须亲自实践才能知道答案。

上天赋予了我们智慧,注定要让我们去探索。科技这一词被人类所创造出来,也注定要为我们带来美好的未来!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地球——我们赖以生存栖息的一片净土却遭受着破坏。科技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汽车是人类如今普遍所用的交通工具,却需要大量的汽油的供应。汽车为期,矿物不受节制得开采,树木不断地被砍伐等等使得地球饱受摧残。温室效应在全球蔓延,使天气变得酷暑难当,雪山开始融化,美丽的风景在悄悄离我们远去……

上天赐予我们这一片家园,是要我们去守护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同时要我们用自己的科技去保护自己的家园,让它变得辉煌灿烂,成为宇宙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真实的故事《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她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父母酗酒,经常争吵,后来母亲又染上了毒瘾,生活几经崩溃。一次她和她母亲一起去餐馆,那种久违了的感觉,曾经的温馨仿佛又围绕在她身边,“这一刻,我感觉母亲又回到了身边”是对她当时心里感受的最好描述,可见她内心对父母之爱的渴望。她只是个孩子,可是为什么要让她承受那么多?然而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一会儿她母亲毒瘾又发,跑去酒吧喝酒抽烟,这一切她都看在眼里,她在呐喊,在深深的呼唤,可,一切都是徒劳。

“我相信我会成功,我仅仅只需要一个机会”,这可以看出她的决心和意志。一个柔弱之躯,却用努力争取了机会,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她的付出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程度。“我爱我的妈妈,不管她是个什么样的人”,感动了所有人,父母之爱比山高比海深,无论他们怎么样,我们依然要爱他们,他们一样爱着我们。最后当她站在哈弗大学的演讲台时,我们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动,她的成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有梦,有行动,乐观的面对现实,最终我们一定可以实现梦想。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强爱人,方可被人所爱所尊重,不要抱怨现在的不幸,要勇于面对,要勇于去改变,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未流过血的手指怎能弹出世间之绝唱。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现在的不幸将是对我们最大的历练,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会更好。

风雨哈佛梦,坎坷人生路,用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不懈的意志诠释生命,绝不放弃,我们的梦就在前方,美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创造。无论现在怎样,请一定要相信通过努力,明天定会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青春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全文共 2036 字

+ 加入清单

不可否认的是,《高考1977》拍得还是比较成功,无论对那个时代熟悉与否,影片中那群大龄青年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命运的抗争精神还是会让我们动容,而导演也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来个放肆的煽情,来博取观众的眼泪。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高考1977》没有太多的假大空,虽然这部影片在左右观众情绪的手法方面还略显平庸,但能够使用娱乐片的手法来传达思想,却是近年来主旋律越来越追求的一个方面,这个变化是可喜的。

如果《高考1977》仅仅是表达一群人的高考故事,那么这部影片目前为止已经相当不错,但问题是《高考1977》所承载的内容永不止这些。如果说将这部影片作为表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一个重大事件的电影,《高考1977》则显得过于单薄,换句话说,就是做得还不够。虽然影片设置了一个农场并将诸多不同命运的人堆积到一起,但也没有使得后辈能对那段历史有更多的认识。《高考1977》故事讲得固然好看,却忽略了故事背景的深度刻画,而使得影片似乎纯粹为了父辈们怀旧而摄,而其本该承载着讲述历史、承启的功能却被无形的淡化了。

如果《高考1977》放在一个有史诗感导演的手里,那么高考恢复这个题材则会作为一个引子,并将当时高考恢复前后的历史事件以一种波澜壮阔的手法来表现出来。如果真能这样,那么“高考”这个元素则不是我们现在在影片中所看到的那样更像一个改革浪潮中的个体时间一般。然而事实上,1977年的高考恢复本身就承载着诸多政治意义,这个事件是无法脱离其前后历史而单独看待的,而其恢复高考前后所带来的阵痛也是这部影片所刻意规避的。

对于1977年参加高考的那群青年来说,文革是个永远无法抹去的痛苦回忆,而文革的“附属品”——知青下乡——这个事件,对于那一代人来说,是个回忆,却也是刻骨的辛酸。因此文革、知青以及高考,这三个元素对于那个年代的青年来说,是紧紧相扣所无法分开的。但是由于“文革”题材的敏感性,使《高考1977》放弃了将这场浩劫开始和结束作为故事的一个大铺垫,而仅仅是通过一个老师和一个知青这样两个符号性的人物来完成对这场灾难的控诉。但仅仅是这样,这两个人物在很多时间还是游离于“文革”这个元素之外。对于高考前的这场阵痛,影片连点到即止都未曾做到——当然,换了任何一个中国导演都会如此,这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因此,影片中高考恢复这个历史事件在影片中最后所呈现的效果是煽情有余而震撼不足。虽然《高考1977》从故事层面上来看,着实是一部比较好看的主旋律片,但由于对阵痛的规避,让这部影片只能成为纪念高考恢复这个历史事件的一部“准中国教科书”式的影片,这部电影或许会出现在某些官方的材料上,但决然无法成为一部经典。我们反对过多的伤痕文学,但这次高考恢复满身本就是带着伤痕,而这些伤痕恰恰是我们所不应该忘却的,这种直达内心的伤痕远比影片中的鲜血要来的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无法奢望能够在影片中看到一个以大环境为背景的历史再现。影片将故事设定在黑龙江的一个偏远农场,这是一个非常取巧的设计。这从一定意义上照顾了“知青下乡”这个题材并对“文革”有所提及(虽然这并不是影片所要表现的“重点伤痕”),也将这个大事件压缩到一个较小的空间,以方便用几个符号性的人物在不到两个小时的片长里展开矛盾——这是一种典型的象征性手法。这从一定意义上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角色,并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很容易把自己同影片中的某个角色联系起来,换句话说,这可以在短时间内让观众建立起对这部影片的认同感,还不会因此而触及某些高压线,这会很容易让影片获得好评,所以说这是取巧的。然而,观众的短期共鸣毕竟是带着一丝冲动性,或者是这种共鸣是建立在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的角色身上,而不是建立在对这部电影整体的认可之上,因此这种取巧的方式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除了上面所说的使得影片缺乏力度之外,还使影片沦为一部纯粹的有诸多象征意义的群像影片。

而同时,当人物众多,而每个人物都有承载着象征意义的时候,一部不到两个钟头的影片确实无法做到每个人物有血有肉,这就必然使影片要用一些刻意的泪水来达到煽情效果,以加深观众对影片的认同感——而事实上,影片也确实是感动了不少人,但这种感动不是建立在人物本身,也不是建立在高考恢复这个大环境下,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刻意制造的剧情和影片技术方面(如摄影、剪辑、音乐)的补充而达到的,影片最后那众人追赶火车的那段则是这种手法的最直接表现,虽然这个桥段有着太多值得怀疑的地方,但观众还是会在那一刻感动,甚至流泪。影片回避了最直接的伤痕,而用一些和当时历史环境没有太多关系的小伤痕(如被喇叭砸死,赶考差点迟到)来打动观众,这种脱离了历史背景的刻意煽情多少有点太过矫情之嫌。在现在的这种大环境下,我可以理解这种拍摄手法,但并不表示我认同。

对于《高考1977》,我可以觉得欣慰,因为这部影片确实挺好看,但是我同时也觉得遗憾,如果不是如此谨慎地避重就轻,这个电影本可以拍得比现在要更好的多,也更深刻的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青春正步走法治教育片沉重的爱观后感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受到的正规教育,对孩子从小培养崇高地品德和良好地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关难”,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头”,这个头如何开好至关重要,它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以后走什么样的道路,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品行如何。

“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普天之下为人父母者的心愿。遗憾的是,就一些父母而言,望子女成才的心愿却很难实现,下面这些方法可能会帮到你哦!

一、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这会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给予她的爱,也增强了她对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们家长都应该用爱心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认为这对培养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

二、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今天人类社会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人们更强的适应能力,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三、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她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她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四、学会宽容和忍让

宽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能够宽容和忍让别人缺点和错误的人,确实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样的人,便是人世间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宽容更是一种能力,我们只有不断地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才能让仇恨没有容身之处,宽容不仅需要广阔的胸襟,更需要很高的智慧。

五.善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爱学,所以我希望父母从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总之,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要学会用心去与孩子们交流,即要耐心细致,又要灵活多样,只要我们都成了孩子的好朋友,还怕教不好他们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