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汇编20篇)

浏览

4563

作文

762

2024年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四川广播电视台倾力合作,精心制作的8集电视纪录片《隐秘征程——红军长征在四川》将于今晚在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与观众见面,换一个角度看长征。

据了解,该纪录片定位于“弘扬红军精神,铭记红军信念,传承长征品格,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核心宗旨,从独特的视角重组历史线索,以体验的影像再现民族记忆,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鲜活有力地展示了四川在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贡献。

作为长征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尝试,《隐秘征程》正如片名所言,意在透过大众所熟悉的故事表象,走进历史的深处探微索隐,挖掘最“隐秘”的叙事元素,换一个角度解读历史,实现伟大长征的另类表达与当代诉求。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纪录片军工记忆全集观后感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品味《军工记忆纪录片,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自豪、感动、惊叹、钦佩、惋惜,各种复杂情绪不断交织着,撞击着我的心。这些军工巨匠从抽象的简笔画,清晰为我们身边嬉笑怒骂的普通人。他们工作中针锋相对的争论,生活中的彼此照顾,专业上的冲锋,镜头前的赧然,让我敬佩又动容。

中国的军工行业,如初升的旭日,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建国初期,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研制出两弹一星和核潜艇,令无数国外专家折服;如今,我们自主研制的武器装备频频亮相,航母入列,歼-10劲舞,又屡屡被冠以“中国奇迹”。

歌德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激起的热情。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在变,但是触动人内心的感情并没有变。排除万难的坚韧——“死对我来说,没这个型号重要”;殚精竭虑的拼搏——“没白没夜干了50天,结果最后尿血了”;淡泊名利的坚守——“我管钱,但我从来不动钱”,愧对家人的动容——“我耽误了父亲的病情,我非常愧疚啊”,在武器装备研制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做好了随时奉献自己一切的准备。

镜头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讲述百岁老母临终前对他的牵挂时,脸上仍带着克制温和的笑,眼角却止不住留泪;“独臂英雄”祝榆生,年近古稀时担纲三代坦克的总师,当记者问他为何忍着摔断三根肋骨的剧痛也不肯误了会议的时间时,他朴实而认真地回答,都在开会啊,都等着我啊!看到这儿,我不禁泪流满面。

作为记者,我曾参加过几次《军工记忆》的摄制采访,老专家们缜密的思路、严谨的作风、赤子的忠诚,依然可以从屏幕前闪亮的眼睛、整洁的衣角和谦和多礼的态度感受到。

052驱逐舰的总指挥王荣生,如今已入仗朝之年,看着我们的“长枪短炮”,他带着孩子般的羞涩说道,“我们这些人,特别不习惯见人”。他们无一例外地一再强调,个人渺小不足道,是中央的正确领导、各部门的大力协同才铸就丰碑。他们本着“有誉于前,不如无毁于后”的低调作风,在远离聚光灯的地方,咀嚼着一生的付出与收获,静静地用生命践行“为党奉献一生”的承诺。zuowen.yjbys.com

从放映室出来,在灵魂深处,一股激情勃勃升起。一代代军工人的付出,已沉淀为行业的生命力;守护安宁的使命,早已渗透进每一位军工人的血脉中。我们没有割断记忆,新时期的军工人将源源不断提供令后人回味的新的记忆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的画面,承载文化,弥足珍贵,一脉相传;惊险的镜头,彰显精神,质朴厚重,敢为人先;鲜为人知的故事,平凡真实,斗志昂扬,触动人心,这是铁道兵的故事。

山高谷深,川大流急,若是欣赏景色,想必是极好的。但山水之上架起铁龙,美景顿时化为险境。虽无心登高望远附风雅,但也不知难而退示懦弱。“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

你无法改变潮起潮落,但可以选择乘风破浪。筑路时,冬日单衣,冰水刺骨,仍纵身一跃,咬牙坚持,众志成城,架起桥梁,欢笑时已忘记那冷,那痛。房屋简陋,饮食单一,物质匮乏,看铁道兵,施工之隙,垦荒种粮,自力更生,又听得鼓舞士气的口号震天响,苦为荣,苦为乐,铁道兵斗志昂扬。国家需要,人民期盼,铁道兵甘愿夜以继日,奋勇酣战,多少人累坏身体,却毫无怨言。“为祖国修铁路,越艰苦越幸福”。风雨后是彩虹,艰苦后是幸福。这是铁道兵最为朴实的心愿。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才有了联合国列为“人类在20世纪三项伟大杰作之一”的成昆铁路,才有了被称为“一条神奇的天路”的青藏铁路。

万里铁路,纵横全国,畅通无阻;八千战士,魂驻异乡,不可磨灭。舒适地坐着火车时,或远望风景,或遐想目的地,但你是否会记起那些宝贵的生命。铁道兵烈士,一个沉重却又光荣的名字。一座座烈士陵园,一位位可敬可咏的前辈。各族人民,自发扫墓,缅怀烈士。虽时光流逝,但他们质朴的音容相貌永存后辈心中。“不怕苦,不怕死”,“舍小家,为大家”,“识大体,顾全局”的铁道兵精神,化作我们的实际行动,传承远扬。

三十五载铁道兵史,三十年改革奋斗,铁建人时刻警示自己:光辉传统不可丢,昂扬斗志不可灭。忆往昔,单衣、草屋、稀薄饭;看今朝,空调、板房、营养餐。工作条件,相比以前,实为幸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铁建人知道好条件由苦而来,不可不珍惜。在如此环境下,铁建人筑路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施工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给予铁建人极大的信心,以抓住时代的机遇。精神条件——“铁道兵精神”的传承,是铁建人勇往直前,继往开来的尖锐武器。

兵不可谓不众,将不可谓不强。铁建人何以“更高,更远,更强”。首在亮“铁道兵精神”之剑,披荆斩棘,凡遇困阻,胆大心细,处置得当。其次以人为本,领导与职工团结一心,技术人员与施工队伍携手共进。后中之重,是以铁建文化养铁建雄师。铮铮铁骨,富有内涵,技术与修养结合,硬实力与软实力共提高,是当代铁建人的风貌。

永远的铁道兵,不朽的铁道兵精神。铁建人,乘“铁道兵精神”之风,及“国富强,民便利”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纪录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全片共三集,主题分别为《挑战》、《均衡》、《素质》。每集50分钟,力求从古与今、中与西、体与用、民族性与世界性等几个方面,纵横捭阖,回顾历史,反思当下,着眼未来。因播出时间需要,中央电视台经过精心编辑,将三集剪辑为两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间播出,具体播出时间为5月9日、5月10日晚20:00分—20:50分。

第一集《挑战》

中国教育正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科举等特殊历史力量塑造累积形成的读书热情演变为全民升学的浩荡需求,独生子女的特殊社会家庭现象让当代的中国孩子承担着无可替代的家族荣辱责任,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让通过教育提升个体竞争力的需求滚滚而来。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现实困境,如何应对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第二集《均衡》

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巨大落差,塑造的是两种落差巨大的人生命运,持续的矛盾积累必然深刻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前程。西安市迎难而上大胆创新,通过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等实现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化,其中多项设计和措施领先全国,四年来成果显著。本集深入解读西安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与历程,提供了一个现实教育改革的成功模本。

第三集《素质》

钱学森晚年焦虑的发问曾引发广泛关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同样,为什么在应试教育极其发达的中国,更深刻地影响人才前途的素质教育却一直难以到位?

在教育资源逐步均衡化的基础上,西安教育改革在素质教育方面也获得了实质性进展。西安如何通过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让素质教育落地开花?本集从改革模式到鲜活成果均有精彩解读与丰富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观看大国工匠观后感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大国工匠》纪录片选取了中国卫星、中国高铁、中国住建等世界领先的中国制造领域的代表性典型人物,呈现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专业又敬业的精神内核。

有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上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自己的专注,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名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他们的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在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时的五十分之一。

高凤林是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融融焊接特技技师,他们工作是给火箭焊心脏,高凤林高超的技艺,让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这诱惑力还是巨大的谁能不动心,就连他妻子对他也说我动心了。但高凤林说,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打到太空,成功的自豪感金钱能买到吗,民族的自豪感,让高凤林一直都坚守在这里。火箭的研制离不开众多的院士教授高工,但火箭从蓝图到实物靠的是一个个焊接点的积累,靠的是一位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高凤林说不断的把握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追求精致应该是我们人类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工作人员,努力的方向。

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记录。

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的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误差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毫米。只有初中文化的,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安装的城管设备已成功完成了16次海底隧道对接。

这些人的技艺之所以如此高超,关键在于他们的努力与坚持,他们的成功,同样告诉我们,付出就会有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国工匠观后感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我在收看该系列节目时,发现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心灵深处一旦有了源源流淌的“活水”,便有了创业创造、建功建树的不竭“源泉”。我把它称为“成功之源”。这个“成功之源”就是—爱岗精神、敬业自觉。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也希望能功成名就,却缺少必备的“成功之源”。表现在,既不爱岗,更不敬业。有的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不务正业,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有的粗枝大叶,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有的滥竽充数,长年累月“占着茅坑不拉屎”。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之一。筑就人生美丽梦想也好,践行核心价值观也罢,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成功之源”,就根植在你我他的职业道德里、情感良心中。表面上,爱岗敬业是利他的;实质上,爱岗敬业也是利己的。换言之,它是满足社会需求与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孔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我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之后,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下,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我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之后,孔子和弟子们,理解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一样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集纪录片《项南》观后感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五集纪录片项南》在龙岩电视台公共频道每晚8:46黄金时间播出后,在我市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获得广泛好评。

纪录片《项南》由民间摄制,以民间视角,行程25万公里,采访了258人,历时近十年才完成。纪录片播出后,不少人看片时,深受感动、很受教育。有关专家更是给出了“这是改革开放的教科书”“党性锻炼的必读本”“为人处世的金刚经”等高评价。

纪录片《项南》讲述了项南主政福建时敢于担当与实干,推动福建全方位改革创新的故事,重温福建改革开放的风云岁月,追寻一位共产党员实事求是、锐意改革的真实足迹,再现一位省委书记清正廉明、造福百姓的感人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本草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921 字

+ 加入清单

以“本草”为切入口,以温暖真实的视觉力量挖掘和记录隐遁的中医药故事,深度解密中医药文化的奥妙精髓和悠远历史。本草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我们来看看。 本草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一)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四年前红极一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它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独特认识与审美,上升到中国人的生存哲学,本草中国观后感。现如今,《本草中国》的问世,无疑带给我们另一种文化的视觉盛宴,那便是:中医药文化。

《本草中国》是国内首档大型中医药文化系列纪录片,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指导下制作的。该纪录片正式定档江苏卫视周五黄金档,于2016年5月20日晚开始,以每周一集的形式推出。纪录片是以本草为载体,通过展现中国传统药材的发现、获取与炮制的过程,来探寻中医药文化的奥秘,传承日久弥香的传统中医药精神。

中医药在世界医药领域中还存在许多认知上的误区,在国内也面临诸多困境,如:传统制药技术的流失,传承人的匮乏等,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总书记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时表示:“愿与世卫组织继续加强双方合作,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的号召,《本草中国》将与Discovery和美国INC电视联播网等海外机构合作,为中医药文化在世界市场上打开一扇窗,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这一流传千年的古老文化。

正如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巡视员张兵评价《本草中国》时讲的:“公元前430年雅典近二分之一的人死于瘟疫,辉煌的古希腊文明被埋葬,古罗马的两次大瘟疫导致横跨欧亚的帝国走向崩溃,但是中国有中医药,所以中华文明延续下来了。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里面,有一股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力量,就是历久弥新的中医药文化,中华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中医药事业的振兴。”

当中医药进入信息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医学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我们的医学技术有了科学的加工变得更加快捷。然而,凝聚先人智慧的传统文化和技术,也随着时间在指间慢慢流失着。因此,我们才要重新强调勤劳、执着、坚守这些维系中国人几千年的优秀品格,我们敬畏那些孜孜不倦的传承人,是他们赋予了中医药文化应有的风骨,使其能接受时间的洗礼,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医药文化的辉煌重现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观后感《本草中国观后感》。 本草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二)

作为一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独属中国的文化,是很基础的部分,而中医便是其一。在朋友介绍下,我与《本草中国》相遇了,带着几分期待!

花了两天,我就把这部纪录片看完了,当时的感觉是收获与失望交杂。

首先,《本草中国》的拍摄手法和大多的纪录片一样,七集左右长度,以本草的物种、地区搭配一个代表人物的形式,一种本草一种本草地述说,最后前后照应。

但这种较为稳当的手法不是我失望的原因,而是我感觉它的最后有些后继无力,原本可能要升华的部分没有到位,而失其原味。

当然,瑕不掩瑜,微瑕虽有,但《本草中国》还是带给我许多感动,并向我展现了一些东西:

坚守,老一辈对本草的坚守,对本草制法的坚守。

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野生本草,顺四时之节气,应万里之地貌,各有其生长之所,然总有一些地域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像库布齐沙漠万里黄沙,虽有大漠孤烟的壮丽,虽有粱外甘草,但其生活总是太过艰难,所以年轻一辈不愿在承受,选择逃离,减少的人烟里,他们这些老一辈人却选择了一如既往的坚守。

还有广西合浦的珠民们,我们都知珍珠粉养颜美白,但养珠取珠却是实在不易,更有以命换珠的说法。大海的潮起潮落,一如往昔,谁知其中艰?

这注定与寂寞为旅,感动他们用一生的光阴与一味本草相伴!

……

这是对本草本身的坚守,还有那些中医人家对本草制法的坚守!

百年陈皮,陈李济坚持古法;入药红曲,中医人不离不弃;焦作地黄,九蒸九晒……

他们的坚守,鼓励了我,遇到什么风雨困难都不选择放弃。

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继承中挖掘更优!

气候变迁,风云变幻,加之生态破坏,一些本草失去了栖息之所,濒临灭绝,于是出现了 人工培育。

野生难寻难采,曾经绝壁采药人,孤山采药人选择了人工种植,看那灵芝铁斛,地黄枸杞,所非为野生,其药用价值依然显著。药材并非所有的都为野生好,人工种植,规模化种植,是中医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有本草制药工序,繁琐磨人,引进现代机械,使制药简便化,精准化,快速化,其益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坚守和创新,相生相克,却又,相辅相成,这是我从《本草中国》最大所得。

西医引进,曾使中医式微,但中医既延绵千年不绝,便有其内在之魂骨。今日观《本草》,所得一二,与尔共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纪录片《平山记忆》观后感

全文共 2840 字

+ 加入清单

平山——“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1931年,平山籍的栗再温、于光汉等革命先辈,回到家乡创建党组织,组建游击队。自此,中国共产党就在平山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点燃了民族救亡的火种,吹响了平山人民救国图存的号角,谱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留下了一段段永远值得铭记的光辉历史。在全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一部反映平山人民为中国革命英勇战斗和牺牲的大型纪录片平山记忆》,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这是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文艺的形式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又一成果,对于凝聚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纪录片《平山记忆》以开阔的视野,以深刻的历史观、价值观,以朴实凝重并带有鲜明地域特点的风格,讲述了一个个鲜活人物的感人故事,真实再现了平山儿女“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的英雄豪迈和仁厚实在的人格品质。最难能可贵的是,该片没有就平山说平山,而是把平山和中国革命大的背景形势联系起来,使作品具有了史诗般的品貌。通过作品,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地方的革命史,而是太行老区的杰出代表,人民抗战的生动典范,中国革命的历史缩影,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透过作品,感悟那段历史,冥思良久,有几点体会,分享观众。

老区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平山,作为太行山老区的杰出代表,是革命圣地西柏坡所在地,也是中国北方革命斗争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平山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可靠后方。从纪录片《平山记忆》我们可以看到,在抗战八年时间里,平山县累计缴纳救国公粮4533万公斤、军鞋57万双、军衣30万套、军被1440万床。“最后的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那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这首感人至深的歌谣,就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正是有了像平山这样许许多多的革命老区,为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使得我们的党和军队能够长期坚持斗争,并最终取得民族的独立;正是有了像平山这样许许多多的革命老区,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是有了像平山这样许许多多革命老区,才缔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牢固基石。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以平山为杰出代表的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光辉业绩必将彪炳史册,永放光芒;以平山为代表的革命老区精神,必将时刻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抗战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在这一章中,平山作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核心腹地和著名的“抗日模范县”,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纪录片《平山记忆》可以看到,在艰苦卓绝的抗日岁月中,平山县有7万多人参军参战,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机关在平山度过三年零两个月,平山成为晋察冀根据地重要的兵员补充基地。这里涌现出平山团、回舍大枪班、“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等一批先进典型,栗政通、韩增丰等5000多名平山好男儿为国捐躯。平山的烈士人数位居河北省首位,走遍平山每一个乡镇,到处都有烈士的坟茔,到处都有英雄的壮歌。不仅如此,平山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牺牲,14700多名无辜平民被屠杀,大量房屋财产被烧毁。“巍巍太行起狼烟,黎涉路隘隐弓弦。龙腾虎跃杀声震,狼奔豕突敌胆寒”。面对残忍的日寇,平山人民没有屈服,而是越来越多的平山子弟拿起武器,奔赴前线,杀敌报国,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心。平山人民的行动和精神,为全国抗战树立了典范。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对于当前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依然葆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历史缩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建设新中国,纪录片《平山记忆》中一幕幕饱含血泪的讲述,一场场激烈的战斗,一个个年轻而悲壮的牺牲,不仅是平山革命斗争的真实再现,更是中国革命的生动写照。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平山为中央指挥大决战、筹建新中国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坚定后方,成为中国革命名副其实的“心脏”。这里是中国共产党迎接胜利的落脚点,又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出发点。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颁布了《土地法大纲》、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勾勒出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开启了进京赶考的新征程。放在历史的洪流中,平山记忆,不仅仅是平山人的记忆,更是中国革命的记忆、中华民族的记忆。正如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同志说的那样,“平山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梳理平山的革命历史脉络,我们可以发现,平山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革命历史,而是整个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缩影。时至今日,在这里形成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依然是党领导人民取得更大胜利的精神支撑。

生动教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在平山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纪录片《平山记忆》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让我们时刻铭记历史、警示未来。“这是我寸心的表白,当我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让这张经过战争锻炼的肖像,随着你们漂泊吧”。从栗政通烈士给妹妹书信中的这段朴实而又感人的语言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位革命者高尚的情操,是一种始终涤荡我们心灵的精神力量。不仅是栗政通,该片中的每一个故事,不论是“一世空有影,九泉不留芳”的封奇书,抑或是为掩护晋察冀日报社壮烈牺牲的12岁少年英雄阎富华,为八路军捐粮4.8万公斤的开明绅士齐学韵,每个人身上都表现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即使到了和平年代,为了修建岗南水库,治理海河水患,平山100个村子10万人再次作出巨大牺牲,从稻麦两熟的滹沱河畔搬到高岗旱岭之上,彰显了平山人民“为大家舍小家”无私奉献的高尚风格,更让我们透过平山人民领悟到了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只有这种精神,才能赋予我们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强大力量;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动力;只有这种精神,才能让中华儿女挺起坚强的“脊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平山记忆是一段铁和血的记忆,镌刻在太行山上,流淌在中华儿女沸腾的血液中。这段记忆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一片片激荡的浪花,更是一圈圈饱经沧桑的年轮,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奔赴国难的豪气,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光荣和壮烈,看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被实践印证的真理。这段记忆将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团结一致,自强不息,不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讴歌母爱的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2013年底,导演陈为军和他的伙伴将摄影机架在了中南医院妇产科,一拍就是两年整。信奉“选题在你一公里范围之内”的陈为军,此前的纪录片作品曾获得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也曾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单元。这一次的选题,同样颇费思量。

“这就是一个高度浓缩了的滚滚红尘。”在陈为军看来,医院的妇产科集结了穷与富的对比、生与死的挣扎、舍与得的纠结、老与少的代沟。每七天,新的人间悲喜就在这里轮换一遍。他们在中南医院跟踪拍摄了2年,素材量达500个小时,最后从拍摄到的40个完整故事中,选取了代表4种不同类型的故事,剪辑成了纪实电影《生门》,将于12月16日与全国观众见面。

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和当下语境里,生育是一个相当私隐和敏感的话题。被《生门》镜头记录下的,自然有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但更多的是焦灼权衡,生与死的拉锯战,甚至是对观念与伦理的拷问。“任何矛盾都像一个立方体,由6个面组成。我们认为有些社会问题很尖锐,是因为并没有把矛盾的各个方面全部摆出来,当你真实、客观、公正地摆出这些矛盾,明晰它的前因后果时,就会发现,对立最终可以达成和解。”陈为军说,医院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其实把医院的故事拍好了,也就把咱们中国人拍好了。”

在《生门》里,你确实可以看到“最大公约数”的中国人。他们极普通,普通得就像你在任何一班公交车、任何一家小饭馆甚至任何一个医院取药小窗口遇见的那些人,而他们的悲喜得失就在此刻、就在这片土地上。是的,技法再高超的导演也抵不过生活,真实就是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最大的魅力,真实的笑、真实的哭、真实的纠结、真实的命悬一线,具有任何演员都无法演绎的穿透力。

“他们面对生命的那种敬畏,面对困难的那种隐忍,正是我们民族性格里最普遍最深沉的一部分。”陈为军说,某种程度上,纪录片导演很像社会学工作者,“区别在于,影像是面向大众的,而不是局限于学术圈,就像白居易的诗歌,老太太也能看得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我看了09年的一部纪录片海豚湾》,看完之后我整晚都睡不着。影片说的是在日本的一个叫太地的渔村,每年捕杀成千上万的海豚。在海豚捕杀季节,渔民把海豚赶到浅水边,然后由海豚训练员挑选年轻的会发出好听叫声的母海豚,以15万美元一只的价格卖到全世界海洋馆。挑完之后,剩下的所有的海豚全部被赶到一个海湾里屠杀掉。

之前在我的心里,海豚是一种聪明而善良的动物,看过这部电影后,我知道它们是有自我意识的,就是说它们照镜子看到自己会觉得惊讶,它们知道什么是自己,它们知道什么是同胞。而在那个海湾,每天都有无数孩子看见双亲被屠杀,也有无数父母看见孩子死去。如果把这样的感受放在我们自己身上,怎能不让人恐惧呢?

海豚是有爱情的动物,它们会爱上不同种类的海豚,甚至会爱上训练师爱上游泳者。这些和人类近似的情感,让它们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能和我们人类一样感受到巨大的痛苦。

插个话,我曾看见过一只狗眼睁睁的看着另一只狗被杀,那只看着的狗竟然有眼泪,那画面让年幼的我震惊了,并且我终生不吃狗肉。

我们是人类,我们其实是主宰了其他生物的生杀大权。但是宽容,仁厚,善良,不应该是人类要具备的品德么?而为什么要用大自然给我们的智慧来操控和毁灭大自然呢?易经说到,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是个圆,我们应该要遵循这个宇宙的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则却一再被破坏,包括前两天看的《阿凡达》,在我看来,潘多拉星球直接映射了人类目前居住的地球上的一切大自然,包括天气,动物,植物,但是人类只想要去征服。

我之前从未看过海豚表演,在这部电影之后我想我也不会去看了。那些在海豚馆表演的海豚,什么时候都是微笑着的,以前的我总觉得它们一边表演一边玩耍很开心的样子,但是电影告诉我海豚的微笑是一个骗局——海豚其实对声音极其敏感,每天在吵闹的音乐和掌声中它们压力很大,长期胃溃疡。而我们能在超级市场买到的所谓鲸鱼肉,绝大部分都是海豚肉。

我会说服我身边的朋友,告诉他们不要购买鲸鱼类肉制品,不要去海洋馆看海豚。带孩子去看海豚,本来是一个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好的机会,但是我在电影里看到,那些一边吃着海豚肉一边看海豚表演的孩子,我心里一阵寒意。

我不觉得这是一种好的教育。如果我以后有孩子,我会告诉给他看海豚的纪录片,我会告诉他海豚就应该是生活在海里的。它们是一种美丽,聪慧并且自由的动物。

我能做的其实很少很少,对于那些海豚,我能尽的只是微薄之力,但是我还是想尽我所能来宣传这个电影。让更多的人知道。

我只希望,我们能进化成更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纪录片旗帜观后感怎么写

全文共 1641 字

+ 加入清单

在庆祝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全党全社会形成了学习党的历史、迫寻奋斗足迹、感悟崇高精神、抒发美好憧憬的热潮。更让人激动的是文献纪录片旗帜》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旗帜》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生动阐释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鲜明昭示了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这部10集时长约500分钟的纪录片,是运用电视艺术表现党90年全部历史的首次尝试,堪称鸿篇巨制。《旗帜》之所以广受好评,最重要的是做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了党史的主题主线。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反映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开展党史研究和宣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这是实事求是地认识党史、客观准确地表达党史的必然要求。90年党史的主题和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潮流,在坚定追求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最崇高理想的过程中,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旗帜》充分展现了这个主题和主线,形成了排山倒海、一以贯之的恢弘气势,唱响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的激越礼赞。

二是体现了细致缜密的叙事逻辑。90年党史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出现过多少叱咤风云的重要人物,发生过多少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取得过多少意义非凡的重大成就!科学合理的编排、精炼准确的表达,是表现党史的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旗帜》大致以时间为序来展开,既有宏大叙事的宽广视野,也有微观层面的精雕细琢,体现了高超的驾驭能力和独具的慧眼匠心。在总的框架上,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两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共6集,这种安排符合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研究中心的一贯原则,也反映了及时总结党的事业发展新鲜经验的客观要求。在对每一时期党史的阐释中,注意全面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

领域情况;在对每一个重大问题的分析中,注意深入挖掘其来龙去脉,力求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展示党的事业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是高扬了党执着坚定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克服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不断谱写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壮丽史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始终保持着执着坚定的奋斗意志。展现这种奋斗精神,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史宣传的重要任务。《旗帜》把这个任务有机融入讲述党的全部奋斗史之中,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挑战多么严峻、局面多么复杂,党始终有着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旺盛斗志,有着不被任何敌人和困难压倒的英雄气概;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治品格,有着恫瘝在抱、心系民瘼的高尚情怀;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自觉致力于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奋发有为地推进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特别是《旗帜》着力表现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中涌现的优秀分子,如杨靖宇、赵一曼等革命先烈,孟泰、马万水、时传祥、王进喜等劳动模范,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典型,勾勒出90年党史英雄辈出、群星璀璨的动人景象,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令人景仰的精神家园,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四是彰显了电视艺术精品的独特魅力。《旗帜》注意综合运用电视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既坚持了文献纪录片的思想性、理论性、权威性,又做到了通俗简明,清新朴实,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给人力量。全片叙议结合,以叙为主,适当插入专家学者和重大事件亲历者的访谈,文字精练,语言平实,层次清晰,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历史影像资料选择精当,富有新意,发展成就画面美观大气、表现力强,今昔对比鲜明、印象强烈,富于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全片内容上有历史纵深的厚重,手法上有丰富多彩的灵动,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正因如此,《旗帜》能够绚丽绽放党90年奋斗的光荣和梦想,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党的伟大,更好地触摸历史的律动,更加激发奋勇前行的壮志豪情,更为自觉地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观纪录片《道》观后感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观看这些腐败分子的典型事例,我觉得我们全体党员干部要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具体心得体会如下:

一、通过观看录像,提高了我们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了拒腐防变能力,使党员干部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无利不往来,少数党员干部放任自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流失,同时也带坏了一批干部,从而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使自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工作中切实找到切入点,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到带头和带动作用。

二、今后我决定在工作中,要筑牢反腐防线,吸取他人的教训,防患于未然,坚持防微杜渐,时刻为自己敲醒警钟,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然而当真正品尝了其中的滋味,那后悔可就晚了。所以,强化自律意识,构建廉洁从政的警世防线,是对每个党员干部地考验

三、通过观看录像,我更深切体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要性。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为自己工作的指导思想,时刻广大职工联系在一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做谦虚朴实、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表率。在生活中,我的人生格言是: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快快乐乐生活。强化反腐倡廉意识是作为一名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要找准自己的人生航标,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德防线。

从人的本性看,人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自私的一面。当人的理性与自私较量时,谁胜谁败,主要取决于具体的人的道德水准。我们应该承认人的合理合法的自私性,但要切莫忘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私利不能侵犯他利和公利,否则就违背了法律或道德准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纪录片《2024春天纪事》观后感个人心得

全文共 1491 字

+ 加入清单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我们更应客观理性地认识当前防控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深入分析当前及今后疫情防控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作为“主心骨”的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继续绷住劲,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具体要求,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防止出现疫情防控的“倒春寒”“凑个数”“扎堆堆”“歇歇脚”现象,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高度警惕麻痹思想,防止“倒春寒”。守战到底,就是春暖花开。随着季节的推移,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在全国各族人民上下齐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成果,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如何继续保住疫情防控向好态势,仍需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时刻保持战“疫”的思想与行动自觉,增强对不同时间、不同领域、不同问题认识的敏感性,继续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统筹抓实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上下同欲,坚决防止疫情防控“漫不经心”“不作戒备”“无所谓”的麻痹思想,保证不出现“倒春寒”,以持续实干博得繁花尽开。

高度警惕厌战情绪,防止“只凑数”。真诚奉献、不辞辛劳。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新闻工作者……星夜集结,千里驰援,不怕牺牲,日夜奋战,展现了同舟共济的深厚情怀。随着战线和时间的拉长,疫情防控也到了最关键的吃劲阶段,各项工作要求也越来越精准,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的站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第一线,继续站好自己的“哨位”,守住自己的“阵地”。要高度警惕“出工不出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凑数”的厌战情绪,切实变压力为动力,增强敢打必胜的信心,化危为机,补齐短板,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高度警惕侥幸心理,防止“扎堆堆”。复工不等于放松,解封更不等于有恃无恐。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各地相继拿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硬核”举措,构建起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控体系。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交通管制、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无数的血汗与牺牲让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成效。为确保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能够抓实抓好,我们也在分区分类,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仍需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警惕侥幸心理,增强对疫情防控的理性认识,坚决防止出现揭开口罩“扎堆堆”“搞聚会”“喝坝坝茶”的现象,防患未然,牢牢把握疫情防控工作主动权。

高度警惕松劲心态,防止“歇歇脚”。行百里者半九十,疫情一天不歼灭,我们的防控工作就不能退场。疫情防控是硬仗、恶仗,更是一场持久仗,连日来,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无论身处何地、什么职业,都在竭尽所能为抗击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愈是到吃劲的关键阶段愈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要清楚地认识到疫情防控还远没有到“歇歇脚”的时候。要继续落实好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要自觉服从大局、遵守疫情防控各项规定,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一线工作之中。

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是战“疫”底气,更是战“疫”要求。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压垮过,只要我们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就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最后全面胜利,也一定能够保持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也会如期全面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央视大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一带一路》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

全片共分六集,分别是《共同命运》《互通之路》《光明纽带》《财富通途》《金融互联》和《筑梦丝路》。摄制组历时一年,累计行程20万公里,跨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历史遗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拍摄,真实记录了沿线国家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努力与实践。

拍摄期间,摄制组不仅先后前往“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对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斯里兰卡科伦坡南岗等几十项重点合作项目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古城、埃及亚历山大港等地的人文内容进行拍摄,还深入福建泉州等20多个省区市,记录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成为该纪录片在福建省的主要拍摄地。摄制组先后到开元寺、六胜塔等泉州“海丝”遗迹取景,并从德化陶瓷、安溪铁观音等入手,讲述了发生在泉州的古今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孔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业发展至今,数不尽的风云人物被搬上了银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间重领风骚,却少有人问津儒家始祖孔圣人。一则是孔子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名字或是一个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思想;再则该角色实在是难以驾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凭着照片和文字去模仿伟人的风范,可对于这位孕育出了现今华夏数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圣人这一角色,令多少影视人望而却步。

不得不承认周润发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艺界的顶尖大师,他将孔子对世间生灵的珍惜,对家人的慈爱,对知识的求索,均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孔子的强大智慧生出了对人世苍生的悲悯之心令人刻骨铭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忧伤与智慧之光,让人过目难忘。

遗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许瑕疵。比如在前期宣传时力捧的南子与孔子的感情戏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饰演孔子的发哥和饰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场对手戏,且台词只有寥寥几句。南子乃孔子红颜知己一说根本就站不住脚,整个剧情发展下来,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鸡肋角色”可有可无。还有片中出现了像连环弩这样的大汉朝以后才有的“高科技”武器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少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还是注意点尊重历史吧。不过该片的可圈可点之处也颇多,时不时的插进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于虎”,颇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也得到了孔圣人后人的认可。当然,跟历史较真的观众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称谓不合情理等细枝末节的问题。我奉劝各位,切莫计较这些,就当这又是一场豪华的商业巨片又何妨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电影纪录片《走进毛泽东》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2160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有人把他神化成救世主,有人却批判他的全部功绩。我觉得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没有人会是十全十美的,有人夸就必定有人批判,也许我们需要全面地了解了毛泽东的一生后才能对他下定义。下面是语文迷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走进毛泽东》的观后感范文,希望你喜欢。

《走进毛泽东》的观后感篇一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电影叫《走进毛泽东》。

周末,我观看了一部描写毛主席的影片——《走进毛泽东》。该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毛主席同他的随从人员们一起去爬山,他们还未爬上山顶,太阳已经快西沉了,他的随从人员对他说:“毛主席,天色已经暗了,再继续往前走也是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回去吧!”毛主席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转过头来幽默地对随从的官员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再晚,也得继续往前走。”说完,便拄着他那根心爱的拐杖,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在革命道路上,他凭着这种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希望大家能观看这部影片,看了这部影片之后,你对毛主席一定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走进毛泽东》的观后感篇二

改革开放的今天,80后出生的我们接触的都是现代的生活和观念,对过去革命年代既陌生又遥远,很多东西是用现在的眼光看不明白的,以前也读过关于毛泽东的传记,曾感叹一个时代伟人的业绩,同时也对很多事情不平。但他们的音容笑貌是想象不出来的,因为他们有特定时代的特征。

虽然这个纪录片是从正面描写毛的,而且省去了很多的事情,比如文化大革命。但看到那个时代的人物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的感觉。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看问题总是站在批判别人的立场上,于是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机会去全面了解一个人。

固然,你可以说你拥有言论自由,你可以批判毛的视野的狭窄,就因为他只去过苏联;你也可以批判毛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华民族遭受了空前的劫难,但我们看一个应该从一个人的生看一个人的死,也许现在至未来的一百年都不是能够正确评价那个时代的时候,那么姑且不去看这些,放下争论,君子和而不同嘛。

但是,我不能不说毛是一个伟大的人,但同时又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可爱的人,一个平实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真实的人。

他的伟大在于破除千年的禁锢,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又没有完全的破除,因为政治还是有争斗,还是有死亡。

我说毛是一个平凡的人,并不是说他出身农民,而是来自天然的那种淳朴;说他可爱,是因为他拥有常人所拥有的笑容;说他平实,是因为他始终保持良好的习惯;说他真诚,是因为他对人民的拳拳之情;说他真实,是因为他能经常的走到群众中间去,让人民实实在在的感到了他存在。

你不能不说他开创了一个时代,你见过对人民喊人民万岁的皇帝吗?没有吧。他对人民这样说过,而且一直虔诚的做着,我们不去讨论方式的问题,为这一份真诚我们感动。他可以在接见外宾时为外宾点上一颗烟,没有政治家那种刻板和俗套;他可以把客人送到门外,然后看着对方的车子远去;他可以在接见非洲客人时以同样的方式还对方的屈膝礼;他可以3、5个月不出现在北京,而是在外地考察;他可以不拘一格的畅游长江,而且在外国客人面前;他可以用一根竹杖去实地攀登,去实践;他可以—————

看片子时,你可以明显的看到贵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都是怀着景仰的心情与毛对话,你可以看看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表现,同样是敬畏的神情。他有一种英气,使他不怒自威,那是经历过大世面的人才能拥有的气质,现在的人是学不来的。

好了,说多了,可能有人要说我落入俗套了,又把人神化了,但以上这些确实真实的感受。

我们这一代的人啊,太缺乏对别人赞美的勇气了,只是一味的表现自己,只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会失去地位,哪怕别人真的是比自己强,也不能说出口。其实,赞美是一种胸怀,是一种美德,正是对这一认识的缺失,我们出现很多的误解,很多的偏见,很多的不理智。

有时候你必须得承认:这个人很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观看纪录片《英雄之城》心得体会观后感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3月10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伴着暖阳春风,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看望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和患者群众、社区居民。

“党和人民在一起,领袖和人民心贴心。”考察中,总书记先后去到火神山医院、东湖新城社区,主持会议听取疫情防控工作汇报。他动情地说:“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必将通过打赢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再次被载入史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为你们而感动、而赞叹!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

病毒来袭,“疫”时多少豪杰。英雄精神一直被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崇和倡导。情之所牵、行之所至。自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亲临战“疫”一线考察调研。在他眼中,真正的英雄豪杰总是和武汉人民一样,有着“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总能在危难时刻“不畏艰险、顽强不屈”。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部中国历史,印刻着外敌入侵、抗洪、抗震等灾难的记忆,而每一次灾害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凝练和升华。此次抗击疫情更不例外,因为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砥砺奋进,已经在战“疫”中以“大国实力”奏响“凯旋之歌”。可以预见,这场全民战“疫”,让中国再次“疫”举成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大国崛起观后感日本

全文共 1317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日本,或许很多热血的中国青年都会想起中国被其欺压凌-辱的那段不堪回首历史,为何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智慧的中国会被一个只有弹丸之地、曾经蒙昧落后的日本欺压半个世纪之久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看了大国崛起之后,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这些镜头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读史使人明智,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人类五百年的历史是漫长而又极其复杂的,我在这里稍作窥探。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怎样才能快速发展,振兴我国的大国梦?这部电视剧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一。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越多,人类对自然的驾驭能力就越强,人类社会也就越发达,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人类发展史表明,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关键。

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保障,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二。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史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代,实践表明只有建立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才能有效社会发展。

人类社会的文化教育是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基矗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三。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的培养目标、质量、办学模式等,但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可改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其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教育可促进科技发展,使科学技术及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可改变人的收入分配。因此,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兴国的战略,把教育的 与改革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因素,是非常必要的。日本,原先比欧美国家落后,现在不但赶上,而且还超过了欧美国家,连续十多年来一直保持是最大的债权国,其原因就是日本注重国民的文化教育,使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得到了遵重,消除了对抗,使人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携手向前,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大踏步前进。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带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突破各种困扰,只求发展“发展”之本身,抛弃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束缚,中国的大国之路必将稳步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