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处暑的传统习俗范文推荐四篇 作文精彩19篇

语文课程意义的写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特定要求用书面语言创造文本,以发展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学习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华传统文化2024中考热点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浏览

1279

作文

78

鬼节传统习俗--烧纸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七月,是民俗上的“鬼月”,在一般人眼中总有几分神秘色彩,尤其家里有长辈的话,对于农历七月更有百般禁忌:

(1)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其形状如同香插在香炉上,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2)晚上不可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3)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4)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5)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 (6)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轻的人怕会撞见好兄弟; 何况,治安败坏有时人类的凶神恶煞比鬼还来得可怕! (7)半夜勿晒衣服;(半夜衣服的影子,很吓人的) (8)地上的零钱及红包袋,不要随便捡起来; (9)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 (10)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 诸多禁忌,族繁不及备载。

其实,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作息,倒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于许多人来说,不论灵验与否,至少也能求个心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晚上,我在下面玩,突然看见月亮有点圆了,我又想到,我过了这么多中秋节,还不知道它的来历和习俗

于是,我立刻上去让妈妈上网去查,查了之后,我才知道来历是: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十个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的传统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习俗是: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月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神像放在朝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月,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好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我还学会了一首古诗,那就是《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声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

今天我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有知道了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真是高兴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端午节传统习俗大全

全文共 1247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划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端午节

外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

又称: 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日

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等

国家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名录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五)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春节习俗传统作文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习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高考试题库126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

[春节习俗传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

全文共 312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马上就要到重阳节了。以下是语文迷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重阳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重阳节对于中国人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那么2015重阳节是几月几日呢?今年重阳节放假吗?由于重阳节并不是法定假日,所以并不能放假,加上今年的重阳节刚好是10月23日,而这一天却是星期二。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习俗

神话传说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后来在民间大致发展成若干版本的传说,其中一种是这样的: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到1989年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

民俗活动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各地习俗

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重阳节,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绍兴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古代江浙一带,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江西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广东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南溪县读书人旧时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开封自198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中国开封菊花花会。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

重阳之乡

2005年12月4日,该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2006年3月,上蔡重阳习俗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风俗

韩国

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

日本

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万圣节的传统习俗作文

全文共 1249 字

+ 加入清单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另外还有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又是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 JACK 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 JACK 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

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 JACK 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 JACK 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 JACK 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妖魔鬼怪翩翩起舞

20xx年10月30日,一名手持气球的罗马尼亚 儿童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参加万圣节活动。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

孩子们喜爱的节日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南瓜灯是庆祝万圣节的标志物。传说有一个名叫杰克的人非常吝啬,因而死后不能进入天堂,而且因为他取笑魔鬼也不能进入地狱,所以,他只能提着灯笼四处游荡,直到审判日那天。人们为了在万圣节前夜吓走这些游魂,便用芜菁、甜菜或马铃薯雕刻成可怕的面孔来代表提着灯笼的杰克,这就是南瓜灯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端午节传统习俗作文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端午节,第一次作为法定假日,是一个划时代的文化大事,是标志性的文化事件。从民间意志的维系与传承,到国家意志的规定和推动,端午节,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化符号,折射出传统文化在大家这个时代的逶迤足迹。大家可以画影图形,去追溯历史,也可以望梅止渴,去神思未来,但如果缺少当下的反思,不能从现实角度对端午节进行人文反思,那么,一个传统节日将又会沦为消费主义行为,会像中秋节一样,成为公关社交的节日,远离了文化的本质。

屈原先生和端午密不可分,一个现实的知识分子,和一个节日意义,互相勾连比附,这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都是非常少见的。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知识分子,诗人屈原先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屈原先生就是端午的精神的根柢。但是,大家对屈原先生的评价和认可,到了怎样一个文化高度呢?甚至,在今天吃粽子、赛龙舟的时候,大家想起屈原先生了吗?

那么大家就会永远生活在人造的光源下,光线足够明亮,足够温暖,但是没有成长,没有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也就没有理性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传统的立春习俗

全文共 480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里最早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的立春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立春习俗——矜恤缓刑

我国古代在立春之前,均有对囚徒减免刑罚、怜悯抚恤的行为。《礼记·月令》中写有:“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牺牲毋用化,禁止伐木,毋毅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度,毋卵。”汉朝在文帝、章帝、明帝执政时,经常下诏,抚恤囚犯,减免刑罚,救济辉寡孤独。例如汉章帝元和二年,曾经下诏三公日:“方春生养,万物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古人认为,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开始生长,如果唯独人类除外,便不合情理,所以《礼记·郊特牲》有“春飨孤子”之句。《春秋繁露·治水五行》中亦有:“立春出轻繁,去拘留,除栓桔,开闭阂,通障塞,存幼孤,矜寡独。”这些都有因时教化的意思。

所以,在古代立春习俗中,时常于立春前一星期,由各级官员将所有积压案件逐一处理,并视案情轻重,对“罪非殊死”的一些案犯,酌情减免刑罚,目的在于使人精神振作,并增益人口。对自首之人,允许悔过自新,以示与岁更新。

立春习俗——迎春

立春习俗中在立春前一日,先要迎春。春至而万物生。古人把农事叫作春事,农忙叫作春忙。《书传》中记载:“冬寒无事,并人室处,春事既起,丁壮就功。”黄庭坚有诗写道:“田园恰恰值春忙。”春天又是播种的时节,因此,说到耕地,也应该称为春耕。

我国是农业国家,对于节令,极为重视。迎春的礼仪,在《月令》中有所记载,到东汉明帝时逐渐完备,后世更将它列人祀典。地方上的官员也箫举行迎春典礼,时间都在立春前一日。而在民间,迎春的仪式更是铺张盛大,十分热烈,其宗旨一方面在于劝农务耕,注重生六一方面示人须珍惜韶光,不要辜负一年之中的最好季节。

立春习俗——走马

立春习俗中的走马就是跑马,即骑马,盛行于唐玄宗时。当时有人因此说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北方人自古因地理地势的缘故,大多喜好骑马。

立春习俗——蹴鞠

蹴鞠在古代极为盛行,相传起源于黄帝时,蹴鞠也是立春习俗中的一个习俗。《史记》:“处后毗鞠。”《后汉书》:“六博蹴鞠。”《汉书·艺文志》有关于at鞠的文字二十五篇,颜师古在注释中写道:“鞠以韦(皮革)为之,实之以物,踢以为戏。蹴鞠陈力之事,在昔附于兵法。”《太平御览》引用《三仓解话》称:“鞠,毛丸,可踢戏。”

蹴鞠,就是如今的踢球。汉朝时做这种游戏,要在地上挖出洞窟,把球踢人其中,又因为球很容易跑到别的地方,需要奋力追逐,所以还要挖出一条界线,示限制。(可参见《后汉书》中的〈戚夫人传》及《霍去病传》)隋唐时有专门的球场,宽广平坦,和今天的运动场没什么差异。毗鞠的时候,把两根数丈高的竹竿插在地上,并用网把竹竿网住,作为球门,以能踢进球的为胜。踢球的人分为左右两队,相互比赛。还有一种称为踏球的娱乐,即用脚蹬踩在球上,拐弯奔跑。《唐语林·卷五》:“今乐人又有蹋球之戏,作彩画木球,高一二尺,女伎登蹑。球宛转而行,萦回来去,无不如意,盖古蹋鞠之遗事也。”明朝汪云程著有《蹴鞠图谱》,上面罗列的规则很是详细,涉及分左右两队、球门、社规以及踢法等许多细则。及至南宋临安,蹴鞠打球已皆有社团。

立春习俗——春台戏

各地民间举行种种娱乐活动,用以迎接春气,预兆丰牵。人们在开旷之处搭台,聚资请戏班表演,祈福农祥,称为春台戏‘卖春困立春过后,天气渐渐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随睡,易于徽惰。儿童于立春当日应特别早起,高呼:“卖春困!”用以振作精神。宋朝陆游有《岁薯》之诗:“从今春困不须卖,睡到日高三丈时。”此外,还有《岁首书事》,“卖困儿童起五更”,诗后自加注解:“立春未明,相呼’卖春困‘,亦旧俗也。”

立春习俗——天子躬耕

在古代,天子诸侯都有亲耕措田的礼仪,也是立春习俗之一。精田是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地。典籍中记载,天子有精田千亩,诸侯百亩。《礼记·月令》关于孟春载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来耙,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保介,即衣甲;参,即所乘之马。这句话是说,勇士身披盔甲陪乘,以保护君王,农具放在马匹与驾车者之间。汉文帝、景帝时,先后颁布诏令,告示全国“联躬耕以给宗庙粟盛”,又说“联亲耕为天下先”。

从那时起,就有皇帝于立春皆亲自在精田耕种,祭祀先农,又建造精田仓,把收上来的谷物全都用来祭祀,作为集盛,也就是供奉的食物。此后历代遵循这种规矩,只在时间上小有差异,或者正月,或者二月不等。汉章帝、唐太宗、晋武帝时都用正月,汉明帝、齐武帝则用二月。

到了清朝,从雍正五年开始,京师以及各府、州、县都要在当地东郊选择洁净丰腆的田地,修建先农坛。坛内开辟有措田四亩九分,耕牛一头,农具一副,挑选勤劳谨慎的农夫两名,免除他们的差役,酌情给予口粮,让他们在农坛里看守灌溉,地里的收人都用作祭祀,以为粟盛。每年二月,挑选一个属吉的亥日,在黎明时分。由官员率领本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以及农夫代表,在先农坛恭敬致祭,祭祀完毕,官员脱下蟒袍,按照九卿耕种的条例,行九推礼,农具为赤色,牛为黑色,种箱为青色。在县上,由知县扶犁,典史播种,德高望重的老者一人牵牛,奏庆贺丰年的礼乐,九推九返,最后由农夫将田地全部耕完,所用的种子,应悉数按照当地的土地性质,精心挑选。仪式非常隆重。

立春习俗——理农具

立春过后,即将开始耕种。农家须把农具归类整理,可以使用的收拾整齐,不能使用的重新购买。宋朝陆游有诗道:“立春新戏岁,最先理农器。”农家在试验农具的时候,敲鼓庆贺,叫作长秧鼓,意在希望秧长禾秀,收成丰盛。

立春习俗——浴兰汤

白芷性质辛温,能够解肌发表,散除风燥湿,使全身血行增速,润泽肤色,可以用来敷脸。桃皮味苦性平,能治疗心腹疼痛,解蛊虫,辟疫房。青木香,就是马兜铃的根,性质辛、苦、冷,能够散除风湿,解毒清热,消肿,还能够治疗皮肤病、恶蛇咬伤,医家常用作解毒药。相传,在立春之日,用以上三味药物煎汤沐浴,全年都会少生疾病。

立春习俗——养蜂

立春之后。天气日渐回暖,植物萌芽开花,此时,原本潜伏在巢内过冬的蜂群,也会逐渐开始活动。所以,近日应检查巢房,加以整理,并准备好割蜂蜜和分封所需要的一切器具,例如巢箱、继箱、隔王板、捕蜂器、蜂帚、熏烟器、面具、手套、割蜜刀、蜂王笼、给饵器等,以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至于刚开始养蜂的人,由于经验不多。管理未熟,在春天开始入手,由于天气温和,即使小有疏忽,也不会轻易导致失败,尤为便利。

立春习俗——嚼春

立春吃春饼生菜等,俗称嚼春、咬春或者尝春。唐朝时,立春这一天有制作春盘的习俗。《四时宝鉴》载:“立春日,唐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逃青丝。”岑参有诗道:“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宋朝苏轼有:“青蓄黄菲试春盘。”金朝元好问亦有:“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动春情。”这些诗句用意都在迎新。

昔时立春之日,朝廷用春盘颁赐臣下,制作极为精巧。宋朝、明朝均如此。(宋史·礼志》中记载:“立春赐春盘。”

立春习俗——食葱

生葱能使皮肤生机畅顺,柔滑细腻,促进血液循环,镇定神经过敏,还能使人生热发汗,抵杭恶寒,预防感冒。与酒配合食用,可以畅通五脏。

立春习俗——咬春

供春季食用的萝卜,多在上一年晚秋播种。萝卜根部肥大,味甘质脆,颜色发红的还可以顺气醒睡,化痰清热,健身美容。萝卜生吃最好,汁水越多,功效越好。患有胃酸的,最好能每餐生吃红萝卜,尤其以鲜嫩者为佳。我国北方,立春日盛行吃萝卜,据说可以解春困。《城北集诗注)说北京的风俗皆在立春吃萝卜,叫作咬春。此时,往往半夜中,街市仍然有人出售萝卜,并叫卖着“赛过脆梨!”彭蕴章《幽州土风吟·咬春词》中写着:“萝卜辛,名咬春,此是古人菜根意,可愧一食万钱人,食万钱,态游戏,笙歌岁里朝朝醉,不到山村水边去,九十韶光睡梦中。春人谁识春滋味。”

立春习俗——接春

樟叶就是樟树的叶子,性质辛温,香气辛烈。烧樟叶可以辟邪,除湿气,杀虫。本日,浙江东部的人多在庭院里烧樟树叶,使其僻啪作响,传说可以祛阴邪,俗称接春,也称烽春。

立春习俗——煨春

茶叶,性质温苦,微寒。饮茶能够清热,降火,消食,醒睡,还能治疾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湿,令人少睡有力,治疗疲劳性神经衰弱。把茶煎成浓汁饮用,可帮助吐出风热痰涎。茶汁具有强大的杀菌功用,常饮可以预防传染病。本日煎茗,意在宜达阳气,振作精神,俗称煨春。

立春习俗——剪花彩

修剪彩纸,以之为花果形象,这种技艺在汉朝就已十分发达。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曾讥讽花彩之费,可见当时剪彩即已盛行。晋代新野君一族,以剪花为业,用染色的丝绢制成芙蓉花,将蜡捻成菱藕的形状,所剪的梅花更宛若实物。晋惠帝曾下令宫女用染成五彩的通草花插在发髻上,作为装饰。荆楚一带的民俗,皆于立春之日,剪出彩燕戴在头上。唐朝制度,立春日郎官、御史以上的官员,赐“春罗蟠胜”,对宰辅、亲王、近臣,赐“金银播胜”,入宫拜贺之后就可以带回家里。民间剪彩做成春蟠替在头上。唐中宗景龙年间,立春日出剪彩花;景龙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中宗下令侍臣迎春,大内派出彩花,每人赏赐一枝。《酉阳杂姐》载:“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播,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该风俗直至宋朝未改。欧阳修有诗写道:“共喜钗头燕已来。”王曾《春帖子》中写有:“彩燕迎春人鬓飞。”南宋临安立春这天,女子都喜欢做春播、春胜,缕以金线,色彩相错。做成紫燕黄蝶之类,用以赠送亲朋。

立春习俗——贴春字

在门楣上贴“宜春”二字,是为了预兆新春嘉福。

立春习俗——塑土牛

小孩塑小土牛,意在赞美春牛的勤劳强健。

立春习俗——拔河

拔河,即拖钩,一名牵钩。原本是荆楚地区的风俗。唐朝封泊我封氏闻见录》:“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此教战。古用蔑缆,今民则用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分二朋,两相齐挽。当大绳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嚣,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晋唐时盛行。唐代兵士、宫女以及宰相、将军等,多以此为戏。《唐书·卷五·兵志》:“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增彩,食果肉,壮者为角抵、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唐书,卷四·则天本纪》有:“景龙三年二月己丑,及皇后幸宣武门,观宫女拔河,为宫市以嬉。”景龙四年“及后妃宫主,观三品以上拔河”。到中宗、玄宗时,拔河规模更大,挽绳的多至千余人,呼声震天,观者惊骇。当时考为进士的河东薛胜写有《拔河赋》,用以记录当时的壮观景象,人人竞相传阅。

立春习俗——春乱

古时之人举行婚礼。多在春季,《诗经》有“桃之夭夭”“宜其室家”之句。立春是万物回春的日子,凡是之前嫁娶失时的,今日可以举办婚礼,取意春到人间,万物滋育。广州一带俗称为春乱。

立春习俗——行冠礼

冠礼是礼仪的开始,不可不恭敬谨慎。在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表示有了成人的资格。可以结婚,也可以人仕。至于民间风俗,男子到了十五岁,在岁首、清明、冬至,都可以举行冠礼,拜天地宗祠以及君长。为了方便的缘故,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并且即将成婚的,也可以在婚礼吉期同时举行冠礼。故亦可在立春日举行冠礼,取意三阳开泰,万象更新,也寄托了对青年男子勇猛进取的美好祝愿。

立春习俗——梅花信

本月俗称为梅花信。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最早。春梅的开放时间,因气候和土地关系,各地不同,大致是在立春之后开始盛开。近代广东惠州的罗浮山,广东南雄的大庚岭,福建泉州的梅花山,广西桂林,四川成都的草堂以及百花潭,都以梅花著称。此外,南京的陵园,无锡的梅园,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孤山、超山,每逢春初,梅花盛开,红英绿等,相间万重。堪称香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二月二龙抬头传统习俗

全文共 1208 字

+ 加入清单

二月二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由于民间流传着“二月二”与龙的传说,加上“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所以农家人这一天的讲究颇多,他们把朴实的愿望寄托在俗事中,祈盼这一年过得更加美好。

在我们苏北地区,“二月二”清晨,农家人会用石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然后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掉。元末熊梦祥撰写的《析津志》一书在描述京畿地区的风俗时也提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当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可吃春饼却是普遍习俗,明《酌中志》一书中就有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我国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区也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作文:中华传统节日习俗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天给大家说一说中华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吧!

我先写一首歌谣,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吧!“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你们知道了吗?那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是个各家重逢团员的节日,又是吃团圆饭的节日呢!只要到了这个节日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去外面赏月、吃元宵,那天的夜晚就像欢乐的海洋!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象征着团团圆圆,家人也寄托了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要不然我再给大家写一首诗,再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热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错,这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有好多讲究,有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和放风筝等等一系列讲究,这里放风筝的寓意是随着春风把他送到天涯海角,给我们带来好运!

中华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希望大家都来关注中华传统节日的各种有意思的习俗!

[作文:中华传统节日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客家人传统习俗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正月十五闹元宵,也意味农历春节的结束。客家老人们指出,天穿日相传是客家乡亲为了纪念女娲炼石补天,因此在天穿日当天都会准备祭品炸年糕祭拜。

大多数民众的观念都是过完元宵节,才算真正的过完年。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对农业社会的客家民族来说,一定要过完农历正月二十天穿日,才算过完农历年,农夫才会开始下田耕作。客家俗谚中有“有做没做,聊到天穿过”一说,意思是一定要玩到天穿日过后,才会开始工作。

对人口比例高达八成的新竹县而言,天穿日除了举办山歌比赛之外,不少客家乡亲都会准备传统客家米食“甜粄”,或是以炸年糕来祭拜女娲。对于天穿日的由来,最普遍的说法是为纪念女娲炼石补天,也相传女娲是在元月二十才用最后一块石头把天空的破洞补完。老一辈的人们认为天穿日当天一定会下雨,不过以科学来解释,天穿日已接近春雨时节,所以下雨属正常现象。

文史工作者表示,过完农历年天气还相当冷,因此干脆再多休五天的假期,不管是喝春酒或是和家人团聚,过完天穿日再工作也相当正常。不论如何,天穿日的习俗也和大多数的传统节日相同,随着工商社会的发达逐渐被人遗忘。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介绍福州处暑的习俗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处暑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在每年阳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开始。处暑象征着东南季风最后退出我国大陆,西北季风开始统治我国大陆。处暑以后的天气真正转入秋季了。

福州有句俗语,叫作“处暑一过脸觑厝”,“厝”指有钱人在城里的大房子,“脸觑厝”就是脸要朝着自己在城里的家看,外出避暑的人要打道回府了。这句话折射出老福州人过去的生活,“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

老福州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另外,龙眼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有补血安神、健脑益智、补养心脾的功效,是健脾长智的传统食物,对失眠、心悸、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贫血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对于病后需要调养及体质虚弱的人有辅助疗效。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

另一方面,“处暑”过后不宜再多喝凉茶,饮食中尽量要避免寒凉食物。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所以少喝凉茶、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作文:家乡习俗传统

全文共 1404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习俗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也有各不相同的节日习俗。传统的节日有很多,如:中秋、端午、清明、春节等……说到春节,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历数各种节日,最后落在春节上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按照老河口的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再具体到老河口的春节,介绍其特色之处。)腊七、腊八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老人们经常说:“腊八要喝腊八粥,不喝一年就要冻耳冷手。”腊八这一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特色一:过年从腊月开始,腊八要喝腊八粥。)粥是根据每个人的口味来熬的。腊八粥是用八种不同食材煮成的。如我家就是用面条、绿豆、大米、肉丁、土豆丁、黄豆、花生、萝卜丁放在一起煮成的粥,乱七八糟的一大锅,不过很好吃。(详写腊八粥的制作,很有特色。)除此之外,还要泡醋蒜瓣,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做配菜。因为在我的家乡,过年时家家的饭桌上都少不了饺子。(详写腊八粥,略写醋蒜)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碌。他们正准备着过年吃的、穿的、用的,好在过年时彰显出辞旧迎新的喜气洋洋。(这一句既是总结,也是过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迎春的一个小节,各家都忙着打扫屋子,转眼到了除夕。(按时间顺序来写,“小年”一笔带过,一句话过渡到写除夕,这是全文重点。)除夕可真热闹,家家飘散着鸡鸭鱼肉的香味。(年夜饭。)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漂亮的新装,门前贴着倒着的“福”字,代表着“福到了”的意思,门前也贴着红红的对联。(贴春联。)除夕家家都有放鞭炮、吃团年饭、看春节联欢晚会什么的。(团圆饭。)这一夜,外面的夜空是炫亮彩色的。一会儿哪一家门外放个“蝴蝶仙子”,一只小小的纸蝴蝶带着银白色的尾巴,在天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然后落下;一会儿这家放一个“冲天炮”,火芯冲上天空,绽放出迷人的光彩。(小学生作文 )我自己放了一个“银色喷泉”,一点点银色火芯从圆锥桶里慢慢喷出,随后越喷越多,越喷越高,短暂而美丽,如真的银色喷泉一般,涓涓细流,绚丽多彩。到了深夜12点,还要放一大挂鞭炮,表示辞旧岁,迎新春。(重点写放烟花、放鞭炮,小孩子最喜欢这些,所以成了除夕夜的重点描写对象 )

初一早上还要穿起新衣,放一挂大鞭炮。初一虽然没有除夕的热闹非凡,却也不那么平静,大家都忙着去给长辈、亲戚们拜年。(过完了除夕,那就到了大年初一,这是“过年”中较重要的一天,这个可以详写。)

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光景依如初一,崭新而又快乐。(过渡。)

元宵上市,又一个节日高潮到来了,元宵节条条大路灯火通明,到处都是卖灯笼、放烟花的人们。各式各样的花灯都很漂亮,有动物外形的,有五棱柱旋转的,还有的边旋转边发出优美的歌声,真是各具特色。(元宵节的花灯,因为是过年的另一个高潮,所以写得较为详细。元宵花灯也是传统风俗之一。)

当然,元宵节这一天还要吃汤圆,是希望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内团团圆圆。(元宵节吃汤圆,也是传统风俗,这里特作交代。有些地方叫汤圆作“元宵”,名虽不同,物是一样的。)

元宵节过罢,也同时暗示着忙碌的新一年即将真正开始。(出了元宵,才算是过完年了 各地风俗大致如此。)

一眨眼,春节的美好时光已过去了,大人们又开始上班忙碌起来,小孩子也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了。

这就是我家乡最重要的习俗——春节,很热闹、和谐、美满吧?请您有时间的时候来我的家乡做客,和我们一起分享家乡的幸福快乐吧!(赞美家乡的过年风俗,抒发一下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春节传统习俗周记作文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此外,扫尘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春联也叫对联、桃符,它以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

“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祝福。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了”。

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焰火耀长空,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金龙腾大地,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春节传统习俗拜年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主要的节日,一家人都要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吃饭,拉家常,放鞭炮,还有一项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走亲戚拜年。今年春节,我也跟着爸爸妈妈回诸暨老家过春节,可热闹,开心啦!

正月初一,雪过天晴,虽然天气还冷,但是久违的阳光照在冰雪上,是那么的美丽!远处的田野,银装素裹,我恨不得在上面尽情地玩耍!听爸爸妈妈说,这雪是很多很多年没有下这么大啦!在这美丽的日子里去拜年,肯定是非常开心的!

这一天,我和爸爸妈妈起了个大早,带着礼物,早早来到公交车站,去给奶奶拜年。因为比较早,出来拜年的人还不是很多,上了车我就找到了一个座位坐了下来,听着远处不断传来的鞭炮声,非常激动!这时候,陆陆续续的上来了好多人,手上都拎着各种各样的礼品,车上开始更加热闹起来,车内也越来越拥挤:此起彼落的手机音乐声、开心的聊天声、会心的笑声……大家都是那么的开心!我的心也早已飞到了奶奶身边!

公交车终于起动,带着大家的欢声笑语和快乐的心情向远方驶去。到了下一站,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她的头发很白很白,看起来行动也不方便,但是笑容满面!车上已经没有空余的座位。我马上站了起来,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坐这儿吧!”老奶奶马上笑着说:“小姑娘,还是你坐吧!”就这样,我和老奶奶推让了好几回,老奶奶最终还是坐到了我的座位上,连声说:“谢谢!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我听了非常开心,再看到爸爸妈妈赞许的眼光,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真的比吃了蜜糖还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谷雨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汇总

全文共 2048 字

+ 加入清单

谷雨,这是暮春的标志,也意味着夏天不远了。

谷雨有什么习俗呢?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很多跟谷雨有关的习俗。

谷雨祭海

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

因此,谷雨节也叫做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这一习俗在今天胶东荣成一带仍然流行。过去,渔家由渔行统一管理,海祭活动一般由渔行组织。祭品为去毛烙皮的肥猪一头,用腔血抹红,白面大饽饽十个,另外,还准备鞭炮、香纸等。渔民合伙组织的海祭没有整猪的,则用猪头或蒸制的猪形饽饽代替。旧时村村都有海神庙或娘娘庙,祭祀时刻一到,渔民便抬着供品到海神庙、娘娘庙前摆供祭祀,有的则将供品抬至海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面海祭祀,场面十分隆重。

禁蝎咒符

旧时,山西临汾一带谷雨日画张天师符贴在门上,名曰“禁蝎”。陕西风翔一带的禁蝎咒符,以木刻印制,可见需求量是很大的。其上印有:“谷雨三月中,蝎子逞威风。神鸡叼一嘴,毒虫化为水……”画面中央雄鸡衔虫,爪下还有一只大蝎子。画上印有咒符。雄鸡治蝎的说法早在民间流传。神魔小说《西游记》第五十五回,孙悟空猪八戒敌不过蝎子精,观音也自知近他不得。只好让孙悟空去请昴日星官,结果马到成功。昴日星官本是一只双冠子大公鸡。书中描写,昴日星官现出本相--大公鸡,大公鸡对着蝎子精叫一声,蝎子精即时现了原形,是个琵琶大小的蝎子。大公鸡再叫一声,蝎子精浑身酥软,死在山坡。山东民俗也禁蝎。清干隆六年《夏津县志》记:"谷雨,朱砂书符禁蝎。""禁蝎"的民俗反应了人们驱除害虫及渴望丰收平安的心情。

走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喝谷雨茶

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谷雨食香椿

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

祭祀文祖仓颉

陕西白水县谷雨祭祀文祖仓颉习俗,“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仓颉庙会是在谷雨节举行。传说中,仓颉创造文字,功盖天地,黄帝为之感动,以“天降谷子雨”作为其造字的酬劳,从此便有了“谷雨”节。此后每年谷雨节,附近村民都要组织过庙会纪念仓颉。

洗澡消灾避祸

谷雨的河水也非常珍贵。在西北地区,旧时,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传说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谷雨节人们以“桃花水”洗浴,举行射猎、跳舞等活动庆祝。

禁杀五毒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

谷雨贴,属于年画的一种,上面刻绘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还附有诸如“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迟七星剑,单斩蝎子精”等文字说明,寄托人们查杀害虫、盼望丰收、安宁的心理。

赏牡丹花

谷雨前后也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三朝看牡丹”,雨时节赏牡丹已绵廷千年。凡有花之处,皆有士女游观,也有在夜间垂幕悬灯,宴饮赏花的,号曰“花会”。清顾禄《清嘉录》曰:“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多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游乐聚会。

苗族爬坡节

谷雨期间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还要举行“爬坡节”。爬坡节,苗语称“纪波”,是苗族青年男女们醉心向往翘首以待的一年一度特有的择偶恋爱的欢聚盛会。每当爬坡季节来临,青年男女们借赶集相遇机会,或由男方请求,或由女方邀请,决定某日在女方寨子某个地点举行爬坡。爬坡节这天,山坡上汇集着数千人,坡上一圈圈,一丛丛的男女青年游方唱歌、吹笙、踩鼓、他们以此为媒介寻友觅伴追求知音,洋溢着节日欢乐的气氛。东道主的女郎们,准备丰盛的鱼肉和糯米饭,带上山去,一边款待后生们,一边互相对歌。在这当中,青年男女们互相物色对象,结成今后一双双的情侣,组成一个个幸福家庭。有些老妈妈们也出头露面帮助自己的女儿物色对象。到了夕阳西下,姑娘们邀请后生到寨里去继续谈情说爱,并再次设宴款待,情投意合的,即交换信物定婚。到了夜深,在女方寨子有亲友的,就到亲友家去投宿,没亲友的就由姑娘们母亲们分别请到家去过夜。天快亮时,后生们起身回程,姑娘们将糯米饭送给意中人,并陪着送到半路,然后依依惜别。这种别具一格的爬坡节,再现了古老时代母系社会生活方式。因为当时婚姻的缔结居于主动地位的是妇女,而不是男子,这一习俗,就是母系氏族社会婚姻缔结的残留痕迹。现在,苗族爬坡节增加了许多游艺、体育活动,如斗牛、斗雀、对歌、篮球、赛跑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传统习俗

全文共 1089 字

+ 加入清单

饮茶: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

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天津春节前后的传统习俗作文素材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儿的习俗,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天津春节前后的传统习俗作文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圣烛节的传统习俗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墨西哥有一个重要的习俗,特别是在一些传统气息浓厚的地区,家里面会摆放着小耶稣的雕象,被称为神的孩子。有时候,圣婴的教父母是被选中的,在圣诞节和 圣烛节期间负责主办各种庆祝活动。一开始,圣婴雕像将在平安夜被置放在耶稣诞生场景里面,然后在2月2日再将圣婴雕像盛装打扮在教堂展示。

【圣烛节的小故事】

圣烛节是法国的宗教节日,也是饕餮者的节日,每年2月2日,法国的母亲们为孩子煎出薄薄的、像太阳一样金光灿灿的鸡蛋饼。当她们抖动煎锅,将饼抛向空中时,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恨不得那饼直接掉到自己嘴里。据说,如果在煎饼时手里握着一枚钱,这一年你就会财运亨通。

2月2日是圣诞节传统的结束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将马槽搬走。 根据宗教礼拜仪式,圣蜡节是圣母玛利亚行洁净礼,也是带初生耶稣到主堂瞻礼(la purification de la Vierge Marie)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八年级重阳节传统习俗作文通用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x月27日早晨,秋风习习,我很早就把妈妈叫起来了,因为今天我又要参加邢周报小记者活动“包饺子庆重阳”啦!

上午9点,我和妈妈来到申庄街的“邵屯老六羊汤”,这时,立朦姐姐已经让小记者和家长排队了,我们也赶紧跑了过去。立朦姐姐点完名后,带我们上楼了。我刚到楼上的时候,立朦姐姐就问我们九九重阳节是哪一天?我说:“x月2日”,“那农历呢?”,我忙说:“九月初九”,然后立朦姐姐又问我们:“谁知道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故事”,有一位小记者举手回答了,后来一位老师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重阳节的来历。还有几位才艺不凡的小记者表演了节目,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表演过后,我们就开始本次活动的重头戏包饺子,我们5人一组,共分成6个小组,每组要求1位小记者擀面皮,另外4位小记者包饺子,我首先毛遂自荐说:“我来擀面皮。”队友都说:“行。”我们就在家长的指导下开始包饺子了,我一看四位队友都要面皮,就赶紧用力擀起面皮了,不一会就满头大汗,我擀的面皮速度很快,阿姨还夸奖了我。我们包的饺子都是奇形怪状的,有的圆圆的,有的长长的,还有三角的呢!包完后一位哥哥帮我们把饺子煮了。这时我们就坐在桌边等着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了,先上了几道小菜,一会儿我们包的饺子也上来了,我赶紧咬了一口,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吃起来就是不一样,感觉特别香特别好吃。

时间过的真快,一会儿就到上午11点了,活动也快结束了,我们所有的小记者照了合影后,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老六羊汤”。虽然今天还没到重阳节,但我们邢周报的小记者提前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重阳节,不仅让我知道了重阳节的来历,更让我懂得了感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