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处暑的传统习俗范文推荐四篇 作文(精品19篇)

语文课程意义的写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特定要求用书面语言创造文本,以发展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学习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华传统文化2024中考热点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浏览

1263

作文

78

万圣节传统及习俗英语短文

全文共 3742 字

+ 加入清单

Children in costumes race from house to house asking for treats. A carved pumpkin, called a jack-o’-lantern, grins from a porch as the children pass. According to legend, jack-o’-lanterns protect people in their homes from ghostly spirits.

It’s all part of the fun on Halloween! The roots of Halloween stretch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and borrow customs from several parts of the world.

Halloween is a holiday celebrated on October 31. By tradition, Halloween begins after sunset. Long ago, people believed that witches gathered together and ghosts roamed the world on Halloween. Today, most people no longer believe in ghosts and witches. But these supernatural beings are still a part of Halloween.

The colors black and orange are also a part of Halloween. Black is a symbol for night and orange is the color of pumpkins. A jack-o’-lantern is a hollowed-out pumpkin with a face carved on one side. Candles are usually placed inside, giving the face a spooky glow.

Dressing in masks and costumes is a popular Halloween activity. Costumes can be traditional and scary, such as a witch’s pointy hat and black gown. Costumes may also have a modern flavor. Many children dress up as movie characters or a favorite superhero.

But Halloween is not just for children. Many adults enjoy showing off their costumes at Halloween parties!

Once in costume, children go from house to house saying “Trick or treat!” In the past, children might play a “trick” on people who did not give treats. They might pelt houses with eggs or old tomatoes, or play other pranks. Today, children’s cries of “Trick or treat!” are usually rewarded with candy.

One of the oldest Halloween traditions comes from the ancient Celts, who lived in western and central Europe long ago. The Celts celebrated a holiday

y called Sa amhain on October 31. After sunset that day, people believed that spirits of the dead would rise and walk the earth. The Celts made offerings of food and drink to keep the spirits away.

Beginning about 2,000 years ago, the Roman Empire conquered many Celtic peoples. But Celtic traditions, including Samhain, remained strong in areas such as Ireland and Scotland, even after the Roman conquest.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ried to replace Samhain in 835 with All Saints’ Day, a day to honor saints of the Church. The eve of All Saints’ Day is October 31. It is called Allhallows or Hallowmas by the Church.

Halloween first came to America with early settlers from Celtic areas in Europe, such as Ireland and Scotland. But other American settlers with strict religious beliefs, including the Puritans from England, rejected Halloween. The arrival of many Irish immigrants during the 1800s helped spread Halloween’s popularity.

But by the late 1800s, fewer people believed in ancient superstitions of ghosts and witches. Halloween became more a holiday for children to receive treats and dress in costume.

儿童服装竞赛挨家挨户要求对待。,南瓜,称为的南瓜灯笑容从玄关,孩子们通过。根据传说,南瓜灯保护人们从可怕的精神家园。

这是所有的一部分乐趣在万圣节!万圣节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借世界海关从几个地方。

万圣节是一个10月31日庆祝的节日。按照传统,万圣节在日落之后开始。很久以前,人们相信女巫聚集和万圣节鬼在世界。今天,大多数人不再相信幽灵和巫婆。但这些超自然仍然是一个万圣节的一部分。

颜色黑色和橙色也是万圣节的一部分。黑色象征着晚上和橙色是南瓜的颜色。鬼火是一个中空的南瓜脸雕刻的一侧。蜡烛通常放在,面临着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发光。

穿着面具和服装是一个流行的万圣节活动。服装是传统和可怕的,比如一个女巫的尖尖的帽子和黑色的礼服。服装也有现代气息。许多孩子装扮成电影人物或最喜欢的超级英雄。

但是万圣节不仅仅是为了孩子。许多成年人喜欢炫耀他们的服装在万圣节派对!

一次服装,孩子们挨家挨户说“不给糖就捣蛋!“在过去,孩子们可能会扮演一个“技巧”没有给对的人。他们可能与鸡蛋或毛皮房子旧西红柿,或玩其他的恶作剧。今天,孩子们的叫喊起来,“不给糖就捣蛋!“通常得到糖果。

最古老的万圣节传统之一来自于古老的凯尔特人,很久以前住在欧洲西部和中部。凯尔特人庆祝一个节日

y称为Sa amhain 10月31日。日落之后那一天,人们相信死者的灵魂会上升,地球走。凯尔特人的食品和饮料保持精神献祭。

大约在2000年前开始,罗马帝国征服了许多凯尔特民族。但凯尔特传统,包括夏末节,保持强劲的地区如爱尔兰和苏格兰,即使在罗马征服。

罗马天主教会试图取代835年夏末节所有圣徒的日子,纪念圣徒教会的一天。万圣节前夕是10月31日。它被称为万圣节或万圣节的教堂。

万圣节从凯尔特地区第一次来到美国早期定居者在欧洲,比如爱尔兰和苏格兰。但其他美国定居者与严格的宗教信仰,包括从英国来的清教徒,拒绝了万圣节。许多爱尔兰移民的到来在1800年代帮助传播万圣节的声望。

但到1800年代末,更少的人相信幽灵和巫婆古老的迷信。万圣节变得更加的节日孩子接受治疗和穿着服饰。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民间传统习俗的作文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一件事却始终没有变化,那就是——春节习俗

说到烟花爆竹,各家各户可能都放过。每当过年,家家户户都买各式各样的炮仗,在大年除夕开始放起,但是,燃放烟花爆竹也是有学问的。

传说有种叫年的怪兽,每年除夕都出来吃人,人们都很害怕它。一次,年怪兽巧遇穿红色衣服的人,又听到有放炮声,吓得四处惊窜奔逃,人们知道年害怕什么了。每年除夕都贴红联,放鞭炮,年怪兽就在也没有来过。现在,每到春节,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春联也叫“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为在春节时张贴,所以名叫春联。春联的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人们就会把已经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所以贴春联就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大年初一,我早早起来,穿上最帅的衣服,收拾的整整齐齐,就和爸爸妈妈出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我们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呵呵,给压岁钱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以前的拜年方式外,拜年又兴起了电话拜年和短信拜年。

春节的习俗真是丰富有趣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说明文作文:处暑的习俗

全文共 1207 字

+ 加入清单

1、鸭子

南京人传统的饮食习俗是在“处暑”时节吃鸭子。鸭子,特别是南京江宁湖熟地区的麻鸭最为抢手,据悉,那里的鸭子味甘性凉,肥瘦适宜。如果没有空,老南京人都会去熟食店买半只鸭子回家;有空的人都会在家炖上“萝卜老鸭煲”或做“红烧鸭块”送给邻居,这就是俗语中说的,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杭州人习惯将鸭子分为老鸭儿、嫩鸭儿、呆大鸭儿,就营养来说,老鸭瘦肉多,水分含量少,相对口味和营养都会好一点,适合煲汤解暑气,而肉鸭则多用来做烤鸭、酱鸭等。对如何辨别老鸭和嫩鸭,这里有一个小窍门:老鸭一般毛长得比较齐,嘴和脚掌比较硬,颜色发黄、发黑,摸上去骨头比较硬。另外,同样的个头,老鸭比嫩鸭分量重。

2、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老福州“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

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所以少喝凉茶、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同时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在这个节气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疗不用太过刻板,并没有规定这个节气一定要吃龙眼泡稀饭,很多人平时也可以这样食用,是有益的。

3、白丸子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温,入脾肾肺经,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秋季适当吃点糯米类食物,对身体会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4、凉茶

处暑煎药茶的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在处暑前后如果感到口干舌燥,以性干寒的麦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热,还能养阴;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贝泡水饮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养肺的作用,也适合气虚的人士。不过,处暑时节应少喝凉茶,因为此时的暑热并不严重,而凉茶过度苦寒,易伤脾胃,同时也对肺和肾无益。

5、酸梅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州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乌梅中的有机酸含量非常丰富,能有效地抑制乳酸,降低疲劳感,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质。所以处暑节气喝酸梅汤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让肌肉和血管组织恢复活力。此外,吃多了肉时,喝酸梅汤还能帮助体内酸碱值达到平衡。

处暑后养生最主要的就是养肺,而银耳、山药、白萝卜、百合、白芍、梨子等“白色食物”最易入肺,建议多食,少吃一些辛辣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传统习俗

全文共 1089 字

+ 加入清单

饮茶: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

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天津春节前后的传统习俗作文素材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儿的习俗,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天津春节前后的传统习俗作文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节传统习俗拜年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鞭炮与礼花的浪潮逐渐减退,新的一年已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是城市长大的孩子,在新年伊始,也应该早早地去给长辈和亲朋好友那里拜个早年、串串门,增加感情交流。于是,才早上六点,姐姐就早早地叫醒我,让我准备好去姑姑家拜年呢!

车人竞赛

走出了家门,燕翔姐姐,高翔哥哥,大伯伯,爸爸妈妈和我已焦急地等待在车站旁,等着坐上车去拜个早年。正当我们坐上车时,二伯伯,燕君姐姐,也骑着车在和我们追赶。可惜车只能开到新叶,我们只能步行拜年了。走到半路上,二伯伯也追了上来,他们问我和哥哥要不要坐他的车,可我们倔强的很,干脆像离弦了的箭飞速跑起来和他们竞赛。

游芝堰水库

吃完了中饭,我们大家吵吵嚷嚷着要去芝堰水库游玩。我们准备好行装,就骑着自行车在道路上骑了起来。一路上,我们欣赏着路边的风景,终于来到了芝堰水库。水库大堤上,十分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字:芝堰水库。登上了水库,大堤十分平坦,一眼望去,水库的水清澈碧绿,一艘客轮在那绿缎中缓缓地行驶,泛起阵阵的波浪。两岸,山峦千嶂重叠,只见滩上有两地洁白的石头,听说以前来了位神仙,水库水很满,仙人无法过河,就是这几块石头做的搭石呢!

小汤圆

游玩了水库,姑姑正在做汤圆呢!我们这些小孩子急忙凑上去,做起了汤圆来。我做的汤圆,像个“非洲难民”似的,又小又瘦。燕君和燕翔姐姐做的汤圆,肥肥大大的。姑姑做的汤圆,大小正合适。煮熟了汤圆,我们拿起汤圆猛吃起来。

这一天,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拜年的滋味真是其味浓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满分作文:传统的中秋习俗

全文共 943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可见中秋节当然吃月饼了。

但是根据各地的习俗不同,吃的东西也五花八门。有吃栗子,吃田螺,吃山芋,吃柚子,吃鸭子,吃南瓜,饮桂花酒,食藕盒子,吃中秋蟹等。但是此次中秋节,据我了解湖南安陵书院举行的中秋节赏月活动很有特色,光吃的就能使你养生归原,名菜如下:临武鸭、东江鱼、洞庭湖大闸蟹、桂阳坛子肉、马田豆腐、永兴香螺、槟榔芋头、沅陵板栗等。

吃月饼“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每当风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际,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

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诗人兼品味家的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

吃南瓜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有钱人家吃月饼,穷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风俗。

“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下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两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这一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吃田螺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

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也是相当久远。

[满分作文:传统的中秋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春节传统习俗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就开始了,从除尘、祭灶、请菩萨……各种充满年味的活动就有条不紊地进行起来了。

春节的序幕从掸尘开始了。放假的我早早的起了床,拿着鸡毛掸子这里扫扫,那里掸掸,做妈妈的小帮手。可是为什么要除尘呢?在网上一查,才知道这跟灶王爷有关。灶王爷会把每户人家做过的好事坏事都记下来,因为事情太多了,灶王爷靠记忆是记不全的,因此它把这些事情记在哪里呢?传说是记在这些灰尘上面的。也就是说你这户人家如果灰尘越多,灶王爷记的事情就越多。各家为了让灶王爷把这些事情忘掉,所以也就形成了除尘,好让灶王爷没什么事情可向玉皇大帝汇报。

腊月二十三,就得祭灶神了。外婆早已把准备好的祭灶果给了我,我也是十分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在祭灶神结束后,我就可以吃上甜甜腻腻的祭灶果了。然后要上年货市场购买年货等一些过年用的物品,差不多就是春节的“彩排”,宁波地区俗称“小年”。

这一天过后,春节就来的特别快。伴着“年”味渐渐浓起来。炮仗声渐渐多起来,三十年夜在一转眼之间来临了。三十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候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除夕夜,爸爸、奶奶等亲朋好友都会在饭店吃完年夜饭后,给我包上红包,让我晚上压在枕头底下,过一个平平安安的年。据说,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我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的度过一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全文共 1000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拜月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作文:家乡习俗传统

全文共 1404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习俗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也有各不相同的节日习俗。传统的节日有很多,如:中秋、端午、清明、春节等……说到春节,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历数各种节日,最后落在春节上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按照老河口的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再具体到老河口的春节,介绍其特色之处。)腊七、腊八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老人们经常说:“腊八要喝腊八粥,不喝一年就要冻耳冷手。”腊八这一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特色一:过年从腊月开始,腊八要喝腊八粥。)粥是根据每个人的口味来熬的。腊八粥是用八种不同食材煮成的。如我家就是用面条、绿豆、大米、肉丁、土豆丁、黄豆、花生、萝卜丁放在一起煮成的粥,乱七八糟的一大锅,不过很好吃。(详写腊八粥的制作,很有特色。)除此之外,还要泡醋蒜瓣,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做配菜。因为在我的家乡,过年时家家的饭桌上都少不了饺子。(详写腊八粥,略写醋蒜)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碌。他们正准备着过年吃的、穿的、用的,好在过年时彰显出辞旧迎新的喜气洋洋。(这一句既是总结,也是过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迎春的一个小节,各家都忙着打扫屋子,转眼到了除夕。(按时间顺序来写,“小年”一笔带过,一句话过渡到写除夕,这是全文重点。)除夕可真热闹,家家飘散着鸡鸭鱼肉的香味。(年夜饭。)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漂亮的新装,门前贴着倒着的“福”字,代表着“福到了”的意思,门前也贴着红红的对联。(贴春联。)除夕家家都有放鞭炮、吃团年饭、看春节联欢晚会什么的。(团圆饭。)这一夜,外面的夜空是炫亮彩色的。一会儿哪一家门外放个“蝴蝶仙子”,一只小小的纸蝴蝶带着银白色的尾巴,在天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然后落下;一会儿这家放一个“冲天炮”,火芯冲上天空,绽放出迷人的光彩。(小学生作文 )我自己放了一个“银色喷泉”,一点点银色火芯从圆锥桶里慢慢喷出,随后越喷越多,越喷越高,短暂而美丽,如真的银色喷泉一般,涓涓细流,绚丽多彩。到了深夜12点,还要放一大挂鞭炮,表示辞旧岁,迎新春。(重点写放烟花、放鞭炮,小孩子最喜欢这些,所以成了除夕夜的重点描写对象 )

初一早上还要穿起新衣,放一挂大鞭炮。初一虽然没有除夕的热闹非凡,却也不那么平静,大家都忙着去给长辈、亲戚们拜年。(过完了除夕,那就到了大年初一,这是“过年”中较重要的一天,这个可以详写。)

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光景依如初一,崭新而又快乐。(过渡。)

元宵上市,又一个节日高潮到来了,元宵节条条大路灯火通明,到处都是卖灯笼、放烟花的人们。各式各样的花灯都很漂亮,有动物外形的,有五棱柱旋转的,还有的边旋转边发出优美的歌声,真是各具特色。(元宵节的花灯,因为是过年的另一个高潮,所以写得较为详细。元宵花灯也是传统风俗之一。)

当然,元宵节这一天还要吃汤圆,是希望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内团团圆圆。(元宵节吃汤圆,也是传统风俗,这里特作交代。有些地方叫汤圆作“元宵”,名虽不同,物是一样的。)

元宵节过罢,也同时暗示着忙碌的新一年即将真正开始。(出了元宵,才算是过完年了 各地风俗大致如此。)

一眨眼,春节的美好时光已过去了,大人们又开始上班忙碌起来,小孩子也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了。

这就是我家乡最重要的习俗——春节,很热闹、和谐、美满吧?请您有时间的时候来我的家乡做客,和我们一起分享家乡的幸福快乐吧!(赞美家乡的过年风俗,抒发一下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传统的立春习俗

全文共 480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里最早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的立春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立春习俗——矜恤缓刑

我国古代在立春之前,均有对囚徒减免刑罚、怜悯抚恤的行为。《礼记·月令》中写有:“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牺牲毋用化,禁止伐木,毋毅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度,毋卵。”汉朝在文帝、章帝、明帝执政时,经常下诏,抚恤囚犯,减免刑罚,救济辉寡孤独。例如汉章帝元和二年,曾经下诏三公日:“方春生养,万物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古人认为,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开始生长,如果唯独人类除外,便不合情理,所以《礼记·郊特牲》有“春飨孤子”之句。《春秋繁露·治水五行》中亦有:“立春出轻繁,去拘留,除栓桔,开闭阂,通障塞,存幼孤,矜寡独。”这些都有因时教化的意思。

所以,在古代立春习俗中,时常于立春前一星期,由各级官员将所有积压案件逐一处理,并视案情轻重,对“罪非殊死”的一些案犯,酌情减免刑罚,目的在于使人精神振作,并增益人口。对自首之人,允许悔过自新,以示与岁更新。

立春习俗——迎春

立春习俗中在立春前一日,先要迎春。春至而万物生。古人把农事叫作春事,农忙叫作春忙。《书传》中记载:“冬寒无事,并人室处,春事既起,丁壮就功。”黄庭坚有诗写道:“田园恰恰值春忙。”春天又是播种的时节,因此,说到耕地,也应该称为春耕。

我国是农业国家,对于节令,极为重视。迎春的礼仪,在《月令》中有所记载,到东汉明帝时逐渐完备,后世更将它列人祀典。地方上的官员也箫举行迎春典礼,时间都在立春前一日。而在民间,迎春的仪式更是铺张盛大,十分热烈,其宗旨一方面在于劝农务耕,注重生六一方面示人须珍惜韶光,不要辜负一年之中的最好季节。

立春习俗——走马

立春习俗中的走马就是跑马,即骑马,盛行于唐玄宗时。当时有人因此说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北方人自古因地理地势的缘故,大多喜好骑马。

立春习俗——蹴鞠

蹴鞠在古代极为盛行,相传起源于黄帝时,蹴鞠也是立春习俗中的一个习俗。《史记》:“处后毗鞠。”《后汉书》:“六博蹴鞠。”《汉书·艺文志》有关于at鞠的文字二十五篇,颜师古在注释中写道:“鞠以韦(皮革)为之,实之以物,踢以为戏。蹴鞠陈力之事,在昔附于兵法。”《太平御览》引用《三仓解话》称:“鞠,毛丸,可踢戏。”

蹴鞠,就是如今的踢球。汉朝时做这种游戏,要在地上挖出洞窟,把球踢人其中,又因为球很容易跑到别的地方,需要奋力追逐,所以还要挖出一条界线,示限制。(可参见《后汉书》中的〈戚夫人传》及《霍去病传》)隋唐时有专门的球场,宽广平坦,和今天的运动场没什么差异。毗鞠的时候,把两根数丈高的竹竿插在地上,并用网把竹竿网住,作为球门,以能踢进球的为胜。踢球的人分为左右两队,相互比赛。还有一种称为踏球的娱乐,即用脚蹬踩在球上,拐弯奔跑。《唐语林·卷五》:“今乐人又有蹋球之戏,作彩画木球,高一二尺,女伎登蹑。球宛转而行,萦回来去,无不如意,盖古蹋鞠之遗事也。”明朝汪云程著有《蹴鞠图谱》,上面罗列的规则很是详细,涉及分左右两队、球门、社规以及踢法等许多细则。及至南宋临安,蹴鞠打球已皆有社团。

立春习俗——春台戏

各地民间举行种种娱乐活动,用以迎接春气,预兆丰牵。人们在开旷之处搭台,聚资请戏班表演,祈福农祥,称为春台戏‘卖春困立春过后,天气渐渐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随睡,易于徽惰。儿童于立春当日应特别早起,高呼:“卖春困!”用以振作精神。宋朝陆游有《岁薯》之诗:“从今春困不须卖,睡到日高三丈时。”此外,还有《岁首书事》,“卖困儿童起五更”,诗后自加注解:“立春未明,相呼’卖春困‘,亦旧俗也。”

立春习俗——天子躬耕

在古代,天子诸侯都有亲耕措田的礼仪,也是立春习俗之一。精田是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地。典籍中记载,天子有精田千亩,诸侯百亩。《礼记·月令》关于孟春载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来耙,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保介,即衣甲;参,即所乘之马。这句话是说,勇士身披盔甲陪乘,以保护君王,农具放在马匹与驾车者之间。汉文帝、景帝时,先后颁布诏令,告示全国“联躬耕以给宗庙粟盛”,又说“联亲耕为天下先”。

从那时起,就有皇帝于立春皆亲自在精田耕种,祭祀先农,又建造精田仓,把收上来的谷物全都用来祭祀,作为集盛,也就是供奉的食物。此后历代遵循这种规矩,只在时间上小有差异,或者正月,或者二月不等。汉章帝、唐太宗、晋武帝时都用正月,汉明帝、齐武帝则用二月。

到了清朝,从雍正五年开始,京师以及各府、州、县都要在当地东郊选择洁净丰腆的田地,修建先农坛。坛内开辟有措田四亩九分,耕牛一头,农具一副,挑选勤劳谨慎的农夫两名,免除他们的差役,酌情给予口粮,让他们在农坛里看守灌溉,地里的收人都用作祭祀,以为粟盛。每年二月,挑选一个属吉的亥日,在黎明时分。由官员率领本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以及农夫代表,在先农坛恭敬致祭,祭祀完毕,官员脱下蟒袍,按照九卿耕种的条例,行九推礼,农具为赤色,牛为黑色,种箱为青色。在县上,由知县扶犁,典史播种,德高望重的老者一人牵牛,奏庆贺丰年的礼乐,九推九返,最后由农夫将田地全部耕完,所用的种子,应悉数按照当地的土地性质,精心挑选。仪式非常隆重。

立春习俗——理农具

立春过后,即将开始耕种。农家须把农具归类整理,可以使用的收拾整齐,不能使用的重新购买。宋朝陆游有诗道:“立春新戏岁,最先理农器。”农家在试验农具的时候,敲鼓庆贺,叫作长秧鼓,意在希望秧长禾秀,收成丰盛。

立春习俗——浴兰汤

白芷性质辛温,能够解肌发表,散除风燥湿,使全身血行增速,润泽肤色,可以用来敷脸。桃皮味苦性平,能治疗心腹疼痛,解蛊虫,辟疫房。青木香,就是马兜铃的根,性质辛、苦、冷,能够散除风湿,解毒清热,消肿,还能够治疗皮肤病、恶蛇咬伤,医家常用作解毒药。相传,在立春之日,用以上三味药物煎汤沐浴,全年都会少生疾病。

立春习俗——养蜂

立春之后。天气日渐回暖,植物萌芽开花,此时,原本潜伏在巢内过冬的蜂群,也会逐渐开始活动。所以,近日应检查巢房,加以整理,并准备好割蜂蜜和分封所需要的一切器具,例如巢箱、继箱、隔王板、捕蜂器、蜂帚、熏烟器、面具、手套、割蜜刀、蜂王笼、给饵器等,以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至于刚开始养蜂的人,由于经验不多。管理未熟,在春天开始入手,由于天气温和,即使小有疏忽,也不会轻易导致失败,尤为便利。

立春习俗——嚼春

立春吃春饼生菜等,俗称嚼春、咬春或者尝春。唐朝时,立春这一天有制作春盘的习俗。《四时宝鉴》载:“立春日,唐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逃青丝。”岑参有诗道:“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宋朝苏轼有:“青蓄黄菲试春盘。”金朝元好问亦有:“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动春情。”这些诗句用意都在迎新。

昔时立春之日,朝廷用春盘颁赐臣下,制作极为精巧。宋朝、明朝均如此。(宋史·礼志》中记载:“立春赐春盘。”

立春习俗——食葱

生葱能使皮肤生机畅顺,柔滑细腻,促进血液循环,镇定神经过敏,还能使人生热发汗,抵杭恶寒,预防感冒。与酒配合食用,可以畅通五脏。

立春习俗——咬春

供春季食用的萝卜,多在上一年晚秋播种。萝卜根部肥大,味甘质脆,颜色发红的还可以顺气醒睡,化痰清热,健身美容。萝卜生吃最好,汁水越多,功效越好。患有胃酸的,最好能每餐生吃红萝卜,尤其以鲜嫩者为佳。我国北方,立春日盛行吃萝卜,据说可以解春困。《城北集诗注)说北京的风俗皆在立春吃萝卜,叫作咬春。此时,往往半夜中,街市仍然有人出售萝卜,并叫卖着“赛过脆梨!”彭蕴章《幽州土风吟·咬春词》中写着:“萝卜辛,名咬春,此是古人菜根意,可愧一食万钱人,食万钱,态游戏,笙歌岁里朝朝醉,不到山村水边去,九十韶光睡梦中。春人谁识春滋味。”

立春习俗——接春

樟叶就是樟树的叶子,性质辛温,香气辛烈。烧樟叶可以辟邪,除湿气,杀虫。本日,浙江东部的人多在庭院里烧樟树叶,使其僻啪作响,传说可以祛阴邪,俗称接春,也称烽春。

立春习俗——煨春

茶叶,性质温苦,微寒。饮茶能够清热,降火,消食,醒睡,还能治疾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湿,令人少睡有力,治疗疲劳性神经衰弱。把茶煎成浓汁饮用,可帮助吐出风热痰涎。茶汁具有强大的杀菌功用,常饮可以预防传染病。本日煎茗,意在宜达阳气,振作精神,俗称煨春。

立春习俗——剪花彩

修剪彩纸,以之为花果形象,这种技艺在汉朝就已十分发达。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曾讥讽花彩之费,可见当时剪彩即已盛行。晋代新野君一族,以剪花为业,用染色的丝绢制成芙蓉花,将蜡捻成菱藕的形状,所剪的梅花更宛若实物。晋惠帝曾下令宫女用染成五彩的通草花插在发髻上,作为装饰。荆楚一带的民俗,皆于立春之日,剪出彩燕戴在头上。唐朝制度,立春日郎官、御史以上的官员,赐“春罗蟠胜”,对宰辅、亲王、近臣,赐“金银播胜”,入宫拜贺之后就可以带回家里。民间剪彩做成春蟠替在头上。唐中宗景龙年间,立春日出剪彩花;景龙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中宗下令侍臣迎春,大内派出彩花,每人赏赐一枝。《酉阳杂姐》载:“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播,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该风俗直至宋朝未改。欧阳修有诗写道:“共喜钗头燕已来。”王曾《春帖子》中写有:“彩燕迎春人鬓飞。”南宋临安立春这天,女子都喜欢做春播、春胜,缕以金线,色彩相错。做成紫燕黄蝶之类,用以赠送亲朋。

立春习俗——贴春字

在门楣上贴“宜春”二字,是为了预兆新春嘉福。

立春习俗——塑土牛

小孩塑小土牛,意在赞美春牛的勤劳强健。

立春习俗——拔河

拔河,即拖钩,一名牵钩。原本是荆楚地区的风俗。唐朝封泊我封氏闻见录》:“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此教战。古用蔑缆,今民则用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分二朋,两相齐挽。当大绳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嚣,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晋唐时盛行。唐代兵士、宫女以及宰相、将军等,多以此为戏。《唐书·卷五·兵志》:“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增彩,食果肉,壮者为角抵、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唐书,卷四·则天本纪》有:“景龙三年二月己丑,及皇后幸宣武门,观宫女拔河,为宫市以嬉。”景龙四年“及后妃宫主,观三品以上拔河”。到中宗、玄宗时,拔河规模更大,挽绳的多至千余人,呼声震天,观者惊骇。当时考为进士的河东薛胜写有《拔河赋》,用以记录当时的壮观景象,人人竞相传阅。

立春习俗——春乱

古时之人举行婚礼。多在春季,《诗经》有“桃之夭夭”“宜其室家”之句。立春是万物回春的日子,凡是之前嫁娶失时的,今日可以举办婚礼,取意春到人间,万物滋育。广州一带俗称为春乱。

立春习俗——行冠礼

冠礼是礼仪的开始,不可不恭敬谨慎。在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表示有了成人的资格。可以结婚,也可以人仕。至于民间风俗,男子到了十五岁,在岁首、清明、冬至,都可以举行冠礼,拜天地宗祠以及君长。为了方便的缘故,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并且即将成婚的,也可以在婚礼吉期同时举行冠礼。故亦可在立春日举行冠礼,取意三阳开泰,万象更新,也寄托了对青年男子勇猛进取的美好祝愿。

立春习俗——梅花信

本月俗称为梅花信。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最早。春梅的开放时间,因气候和土地关系,各地不同,大致是在立春之后开始盛开。近代广东惠州的罗浮山,广东南雄的大庚岭,福建泉州的梅花山,广西桂林,四川成都的草堂以及百花潭,都以梅花著称。此外,南京的陵园,无锡的梅园,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孤山、超山,每逢春初,梅花盛开,红英绿等,相间万重。堪称香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秋节传统习俗作文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园,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有关春节传统习俗的作文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我想小朋友们一想到春节这个词,想到的一定是穿许多漂亮的衣,吃好多的零食,贴对联,放鞭炮。那么,大人一想到春节这个词,有事什么反应呢,我问妈妈,妈妈说他想到的就是可以让一些很久不回家,在外地工作的人回家团圆。

那么,你知道春节的来历和习俗吗?哈哈,那我就给你说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非常凶猛。“年”不经常出来,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出来伤及他人性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在你家住一夜,我一定把“年”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她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吓了一跳,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连忙跑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了吗?

[有关春节传统习俗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二月二龙抬头传统习俗

全文共 1208 字

+ 加入清单

二月二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由于民间流传着“二月二”与龙的传说,加上“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所以农家人这一天的讲究颇多,他们把朴实的愿望寄托在俗事中,祈盼这一年过得更加美好。

在我们苏北地区,“二月二”清晨,农家人会用石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然后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掉。元末熊梦祥撰写的《析津志》一书在描述京畿地区的风俗时也提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当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可吃春饼却是普遍习俗,明《酌中志》一书中就有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我国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区也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清明节传统习俗作文450字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清明节我都会想起这首诗,而我家乡的传统习俗却截然不同。

每到清明节,不管你多忙都必须得赶回来给自己的亲人烧纸钱,祭拜,如果不这样的话,那就是对祖先大不敬。

清明节一早,家家赶做祭拜品,我们家也不例外,爸爸妈妈做东西,我就在旁边打下手,妈妈做的都可漂亮了,有什么“万事兴,一笑仙等”。祭拜品做完了,该包纸钱了,他们把一大堆的纸钱十张十张的包了起来,然后又把它晒在太阳下面晒干,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晒干呢?妈妈笑了笑说:“不晒干怎么好烧呢。”

在晒纸钱时也要吃饭,吃饭前要“叫饭”,就是把饭什么的都准备好后,叫死去的亲人来“吃饭”。说是吃,其实这也是一种礼仪罢了。他们吃完“饭”后,未满12岁的小孩能吃他们吃的饭,要重新盛饭。

饭也吃完了,纸钱也晒干了,是时候出发去给他们祭拜了。

我们来到祖宗的坟前扫墓祭祀,然后把祭拜品放在祖宗坟前,然后边烧纸钱,边放炮。祭拜后,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情形。

清明节,我们家乡的清明节,真是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传统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1、赛龙舟、洗龙湫水。龙湫水也就是龙舟竞渡过的水,人们认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龙湫水、洗龙湫水浴的习俗,民间也就有“五月节洗龙湫水”的俗语流传。

2、吃粽子。端午节粽子主料:糯米,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种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益肺气、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 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主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少食,腹泻;气虚自汗。竹叶甘,淡,寒。主治:热病心烦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龈肿痛,心火织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尿少赤**。还可以清热除烦:用于热疡烦热,心烦不寐,小儿夜啼。另配料可以随意选用,有大枣、榛子、苡米、花生、莲子、芡实.....也都有滋补保健。

3、挂香囊。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4、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5、喝雄黄。酒医史渊源《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认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制备雄黄酒的方法很简单,用于**饮用的,则取微量经过水飞处理的雄黄细粉,现行药典规定内服用量为0.05克~0.1克放入一只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将其搅溶,再将上层带有微红**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淀物则弃之不用,饮用量约15毫升左右。

6、煮大蒜。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7、滚吃鸡鸭鹅蛋。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

8、驱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八年级重阳节传统习俗作文通用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几个同学约在了一起为老人打扫房间,并送上我们亲自制作的贺卡。

我们将我们活动的地点锁定在了云翔公寓。我们带上了自己的扫把,和自己制作的贺卡在祥云公寓大门口会合了。

刚进入小区,小区的`单元防盗门,给我们的任务添加了一项困难,我们在这小区里来来回回地寻找单元防盗门开了的单元。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找到了防盗门打开的一个单元楼门。我们每家每户的找老年人,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在楼道里乱飞乱撞,终于,我们敲开了一位老人的家门。

这位老人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可笑容却让人感到了温暖幸福。一位同学上前对老人说:”您好,今天是重阳节,请问我们可以帮您打扫清洁吗?“老人冲我们笑了笑,点了点头。我们走进老人的房间,就拿起了扫把认真的扫起来,我们把沙发下面,茶几下面的卫生死角都打扫了一遍。老人笑了,说:”你们把垃圾都扫在一起吧!“我们把扫出来的垃圾扫在了一起,倒入了垃圾桶。老人说:”人老了,弯不下腰扫不到沙发下面,还要麻烦你们。“我们异口同声的说:”没关系。“我们扫完了垃圾,把我们的贺卡送给老人,并送上了节日的祝福。在重阳这个属于老人的节日里,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越活越年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端午节传统习俗作文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端午节,第一次作为法定假日,是一个划时代的文化大事,是标志性的文化事件。从民间意志的维系与传承,到国家意志的规定和推动,端午节,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化符号,折射出传统文化在大家这个时代的逶迤足迹。大家可以画影图形,去追溯历史,也可以望梅止渴,去神思未来,但如果缺少当下的反思,不能从现实角度对端午节进行人文反思,那么,一个传统节日将又会沦为消费主义行为,会像中秋节一样,成为公关社交的节日,远离了文化的本质。

屈原先生和端午密不可分,一个现实的知识分子,和一个节日意义,互相勾连比附,这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都是非常少见的。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知识分子,诗人屈原先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屈原先生就是端午的精神的根柢。但是,大家对屈原先生的评价和认可,到了怎样一个文化高度呢?甚至,在今天吃粽子、赛龙舟的时候,大家想起屈原先生了吗?

那么大家就会永远生活在人造的光源下,光线足够明亮,足够温暖,但是没有成长,没有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也就没有理性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传统习俗作文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到!又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来了!在过新年时,我们身边有数不清的年俗,比如:吃年夜饭、放鞭炮、贴春联、剪窗花、穿新衣、拜神祈福、南方人喜欢包春卷,北方人还要包饺子……在和亲爱的家人一起走亲访友时,也让我了解了许多有趣的年俗,像客人来了,要泡糖茶和吃糖果,代表着甜甜蜜蜜……

年俗虽有这么多,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收红包了!在和爸爸妈妈一起走亲访友的同时,我也收了不少的红包。这些红包实际上就是压岁钱!不管包多少钱,都有长辈们一份非常非常浓厚的亲情和爱在里边。每个红包里的数目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吉祥寓意,而且每个红包的外观也不尽相同,虽然基本上都是红色的,但是大小不一,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有卡通动物形状的,有传统花纹的,还有装饰着精致的丝线的……所有的都代表着喜庆和吉祥!这是我过年时最大的乐趣!

新的一年已拉开了幕布,所有的年俗仿佛都在祝我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作文:中华传统节日习俗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天给大家说一说中华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吧!

我先写一首歌谣,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吧!“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你们知道了吗?那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是个各家重逢团员的节日,又是吃团圆饭的节日呢!只要到了这个节日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去外面赏月、吃元宵,那天的夜晚就像欢乐的海洋!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象征着团团圆圆,家人也寄托了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要不然我再给大家写一首诗,再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热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错,这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有好多讲究,有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和放风筝等等一系列讲究,这里放风筝的寓意是随着春风把他送到天涯海角,给我们带来好运!

中华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希望大家都来关注中华传统节日的各种有意思的习俗!

[作文:中华传统节日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