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八年级农历腊月二十三作文(合集14篇)

浏览

5398

作文

14

篇1: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

全文共 2452 字

+ 加入清单

祭灶的风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 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农历腊月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1月23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民俗专家表示,“小年”不小,从“小年”开始,人们约定俗成地祭灶、扫尘、穿新衣、贴春联、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拜年,大人们还得向晚辈发压岁钱,它为春节拉开了序幕。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中国民间称“灶神”为灶王爷、灶君、灶王、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是人们敬奉的吉祥神、保护神。据民间传说,灶神受天上玉皇大帝之命常驻人家,司察人间的是非善恶。

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老百姓的家中,察一家之善恶,奏一家之功过,保一家之平安。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就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来年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到灶王爷手中。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十分重要。

既然灶神掌握一家的命运,因此,在祭灶时,每家都很重视,为的是求其高抬贵手,增寿降福。除鸡鸭鱼肉外,祭祀的供品中最突出的当属糖瓜,这类食品又甜又黏,不仅甜了灶神的嘴,也粘住了灶神的嘴,同时也粘住了灶神的心,为的是让灶神多说好话。

灶王爷一上天,直到除夕才回来,因此,人们利用这段时间贴年画,杀猪宰鸡,蒸馒头蒸糕,忙忙碌碌、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农历腊月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一大早,妈妈就告诉我,今天是小年。我说:“小年是不是小小的年的意思?”妈妈笑着说:“不是这样的,小年代表新年就要开始了,人们都要开始准备年货了。今天我们就要去外婆家帮忙做肉丸。”

我们来到外婆家,只见外婆准备了好多食材:有瘦肉、豆腐、葱、生姜,等······外婆把生姜和葱切得很细,把这些食材放到一个大盆里,再放上面粉、胡椒,然后一边往盆里加水,一边用手搅拌。等水加的差不多了,外婆就用手和面。和呀和,终于和好了,我们就开始做丸子。

妈妈在碗里放了一些水,然后往水里加油,只见油都浮在水面上,妈妈沾了一点油抹在手心,然后拿了一点和好的食材放在手心搓了几下,就成了一个丸 子,我也照着妈妈的样子做却没有妈妈做的那样圆,练习了几个后,我也做的强多了。我们齐心协力把丸子做完了,外婆把做好的丸子一炸,炸好后我最先尝了一 下,啊!真香!

过小年,大人是忙碌的,小孩们是快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节是几号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5年腊月二十三(祭灶节)是2015年2月11日 ,周四。

关于腊月二十三传说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农历腊月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

民间称这一天为“小年”,意味着宣告春节正式开始。旧时有糖瓜祭灶、祭拜祖宗等习俗。京津地区有民谚:“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这是指过去小年是债主催债讨债的高潮,也是穷人躲债逃债之时,熬到除夕夜煮饺子时,就不会再有人登门讨债了。如今祭灶活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放鞭炮、吃糖瓜的传统仍被沿袭下来。

腊月二十四

民间通常把这一天定为“扫房日”。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掸尘扫房子”的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这时的大扫除与平时相比,扫房要更彻底,不留卫生死角,以达到让家焕然一新的效果。

腊月二十五

旧时民间在这一天有“糊窗户”的习俗。早年的住房一般没有玻璃,主要靠糊纸挡风。腊月二十四扫完房子后,转天要把旧窗纸撕下,房顶、墙纸都要除旧布新。贴上新窗纸、红窗花,糊好白墙并贴上新年画,以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如今许多家庭在这一天仍有擦玻璃、贴窗花的习惯。

腊月二十六

沐浴又剃头。天津有民谚称:“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有钱没钱,洗澡过年。”按照传统民俗,从这一天开始到腊月三十前,大人孩子都要洗澡、理发、洗衣,以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过去这一天也有“炖大肉”的习俗,以筹备过年所需的肉食。如今洗澡、采买肉食已很方便,但仍有人会在这一天理发烫头。

腊月二十七

“二十七,宰公鸡”,是因为“鸡”和吉祥的“吉”谐音,人们都希望讨一个吉祥如意的好彩头。过去年俗有不少讲究:做好的鸡要放到除夕才能吃;吃时要摆在桌子中间,而且要整只放,不能切块;除夕夜不能吃完,要留一点,因为春节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才算圆满。如今已没有这么多约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农历腊月二十三吃什么

全文共 209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下面是YJBY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腊月二十三吃什么

1、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饺子的做法:

材料:半肥猪肉150克,韭菜100克,饺子皮20张,盐,胡椒粉,姜末,花生油少许,芝麻油几滴,陈醋,辣椒酱,生抽,酱油

做法:

(1)猪肉剁成肉末,韭菜切成细茸。

(2)把剁好的猪肉和韭菜放盘子里,加盐,酱油,胡椒粉,姜末,少许花生油,(有芝麻油就滴几滴),然后拌匀备用。

(3)水烧开后,把包好的饺子放下锅里,水烧开后,添点冷水,如此反复三次,把浮起来的饺子捞起来即可。

(4)另备个小碗,放点陈醋,辣椒酱,生抽调匀,就是吃饺子的酱汁了。

2、吃关东糖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关东糖,又称灶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

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3、吃麻糖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麻糖以精选糯米、芝麻、白糖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无任何化学污染,无任何添加剂,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麻糖以香、甜、薄、脆的独特风味闻名于世,具有香而不艳,甜而不腻,回味无穷,形似玉梳白似璧,薄如蝉翼甜如蜜的典型特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暖肺、养胃、滋肝、补肾等功效。

附注:

小年的习俗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灶神画像,将灶神请回来。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小年的习俗 大扫除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小年的习俗 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小年的习俗 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

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小年的习俗 吃糖瓜、饴糖、麻糖等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小年的习俗 贴窗花

建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

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小年的习俗 地方禁忌

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

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

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台湾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今年农历腊月二十六习俗杀猪割年肉

全文共 2649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腊月二十六在民间的习俗是要安排杀猪割肉,不过这个习俗也是在很多年流传下来的一个说法,在很多农村当地,也很少看到这样的情况了,所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天要做的事情是非常新鲜的事情。下面我们来听听小编的介绍吧!

农历腊月二十六在农村虽然没有了杀猪割肉的说法,不过这一天也是非常热闹的日子,农村的那些家庭主妇会成群一起到集市上买菜割肉,办理年货,当然对于一些工作在外的年轻人来说,也会接到公司的放假通知,大家纷纷往家赶,都为了能够一家老小在一起过一个团圆年,所以在过年的时候,无论多么紧张,多么繁忙,都要注意安全,在我们生活当中,也经常出现一些春节前后突然事故的例子,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会造成很好的伤害,也会给一个家庭的未来幸福留下阴影,所以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农历腊月二十六对于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来说,基本上是回家的时候了,无论是已经回过家的还是没有回家的,最好是在春节前为家人办理一份保险,当然为自己投保也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进入了不惑之年,为了能够确保父母的健康,为父母购买一份重大医疗保险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农历腊月二十六对于农村人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也是很多在外工作的农民工回家的日子,对于辛苦一年的农民工来说,在回家的时候也要注意安全,如果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购买交通保险也是非常必要的,在乘坐火车或者飞机,或者大巴的时候,买票的时候都有一份保险在身边的,这个时候大家在投保的时候,要保持积极,重视的态度,毕竟当前春节出现交通意外的情况也是有很多的,为了考虑到安全,有一份保险的话,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家人来说,都可以不用过于担忧。

汉族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腊月二十六的汉族传统民俗是“炖大肉”。

炖大肉

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同时,由于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

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一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六,按老理讲“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相信这天是所有孩子们的节日,终于可以吃到“年肉”了。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同时,由于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看着那一碗碗喷香热乎的炖大肉,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准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酒,拣块儿肥的解馋。这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吃食,比山珍海味更过瘾、更实惠,也更有家的感觉。吃着吃着,年味也渐渐浓了。

民俗意义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丰盛的年夜饭就要陆续“出锅”了。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炖锅肉,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终于实现了。炖大肉,昔日香飘一条胡同,如今香飘整栋楼房。闻着诱人的香味,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准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酒,拣块儿肥的解馋,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年夜饭,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过瘾、更实惠,吃来吃去也没有腻的感觉。 红烧肉(资料图)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折

腊月二十六--正月十五习俗

腊月二十六

2月4日

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七

2月5日

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

2月6日

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腊月二十九

2月7日

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

今年没有三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

2月8日

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

2月9日

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

2月10日

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

2月11日

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

2月12日

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

2月13日

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

2月14日 情人节

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

2月15日

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

2月16日

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

2月17日

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

2月18日

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

2月19日

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

2月20日

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

2月21日

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

2月22日 元宵节

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农历腊月

全文共 1104 字

+ 加入清单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国,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主要习俗有两个: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人们在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然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烧假马、放鞭炮送灶王爷骑马上天。上世纪50-60年代,祭灶王爷的习俗逐渐消失,但吃灶糖(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和打扫房屋的习俗仍流传至今。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饮食: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农历腊月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传统习俗里面,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另外这天还被称为“小年”,“备年”的阶段。那么农历腊月二十三,为什么被称为小年呢?有着什么样的习俗和忌讳呢?

腊月二十三,据说是新灶王的交替之日。意思就是说每年都会有一位灶王观察此家人在人世间的善恶。此日也是灶王向玉皇大帝禀报此家人在人世间的情况。若是恶的话,则会施加惩罚。若是善的话,会得到上天的祝福。这天,人们会进行扫尘等一系列备年措施,之所以被称为“小年”,因为这天是新旧交替的重要日子。

腊月二十三的习俗:扫尘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坏境,换新被子等等,做好迎新春的准备。除此之外,沐浴理发也是重要的,作为迎接新年,除了房子的干净之外,自身的干净也是重要的。春联、窗花是必需品,红色代表喜庆,让新年更具有喜气。

腊月二十三的忌讳:夫妻间不能发生争吵、小孩不能随地大小便等。有些地方还忌讳**生物,不宜吃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八节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腊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只是趣味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农历腊月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吃什么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吃什么,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相传湖北部分地区,腊月二十三的习俗是忌宰杀。

河南有些地方腊月二十三的习俗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台湾腊月二十三的习俗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吃糖瓜、做豆腐,春节到了都离不开“吃”,这些年俗食品是否健康?从今天起,本报健康版邀请专家给您讲讲年俗中与健康相关的那些事。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其实这种传统小吃,既有一定的食用价值,也有食疗功效。”天津市海河医院营养科医生孙凤介绍,麦芽糖主要存在于发芽的谷粒特别是麦芽中,在淀粉转化酶的作用下,淀粉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麦芽糖,若是进一步水解反应,麦芽糖也就生成葡萄糖了。因而,从营养角度来说,麦芽糖的营养要比蔗糖(即我们平时吃的砂糖)高,而甜度却远远不及蔗糖,所以说糖瓜是一种既营养又廉价而且好吸收的节日零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农历腊月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时令进入腊月,总有些值得期待的日子。腊月初八总能美美的喝上一碗妈妈用八种材料煮的粥——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祭起了灶神(传说那天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汇报这一家一年的大小事)。每年的这一天,我家总不忘记祭灶神,今年也不例外。

腊月二十三,外婆一大早就起了床。早早地准备好了各种祭灶果,祭灶果长得奇形怪状的。金油果穿着一身金黄色的衣服,像一根根金手指,豆酥糖穿着一层厚厚的棉衣,冻米糖呈正方形,由各种米做成。除了这些,还有其他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祭灶果。我看得口水直流,真想拿一个来吃吃。外婆看见了,说:“这些要等祭灶完了才能吃的,现在可不能吃,等你吃了这些糕点啊,保你步步高升。”

晚上,吃了晚饭,外婆收拾好碗筷,整理好桌子,把灶台擦得干干净净的,手也洗了好几遍,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祭灶果放到了灶台上。然后双手合十,开始拜起来,口中还念念有词,像在背书似的。我心想:像这种迷信活动,外婆居然也会参加,真是的。我本想去劝阻外婆,但我又很好奇外婆说了些什么,就凑过耳朵听了听。外婆说:“灶神爷啊,谢谢2009来你对我们的保佑,请你2010年也保佑我们全家工作顺利,学习、生活天天向上。保佑国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我被外婆朴素的语言感动了,外婆的迷信寄托着她美好的心愿,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外婆一起祈祷了起来。

香烧尽了,外婆说:“灶神已经上天了,大家可以吃祭灶果了。”朴素的迷信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心愿,愿美好的民俗代代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