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教学风格(20篇)

导语: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教学风格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6105

作文

1000

我的发现作文教学设计

全文共 1900 字

+ 加入清单

(准备大小、颜色相同的六个鸡蛋,三个熟的,三个生的,三次演示中各用一对。准备接生鸡蛋的小碗一个。道具放在隐秘处,为突出效果,事先别让孩子们看见。)

一、 师述导入,激情引趣

1、 故事导入

同学们,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的事物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留心观察树上的苹果总是掉在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现壶盖被开水顶起来,引发思考,创造发明了蒸汽机。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最近有关鸡蛋的几个发现。

2、 老师讲述:

上周星期天的早晨,我从睡梦中醒来时,天已大亮,孩子爸爸早已吃完饭上班去了。当我穿好衣服,肚子已经咕咕叫了。我赶紧洗好脸,就去吃他为我准备好的饭。我一边吃,一边玩弄着桌子上的东西。忽然,我发现桌子上还有一个鸡蛋呢!我使劲一转,鸡蛋滴溜溜的直打转,真好玩!我从冰箱里又拿出一个鸡蛋,两手同时将两个鸡蛋一起转,原先的一个鸡蛋转得又快又直,时间又长,可刚从冰箱里拿出的那个鸡蛋却转不了两三圈,就歪歪斜斜的躺在桌子上不转了。(边叙述边模拟转动)

咦,真是邪门!我一下子来了兴趣,又去转动那“罢工”的鸡蛋,可还是老样子。而原先的那个鸡蛋还在欢快的转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看看“罢工”的鸡蛋,看看还在转的鸡蛋,真看不出有什么差别!我摸摸“罢工”的鸡蛋,又摸摸刚才欢快地旋转的鸡蛋,都一样光光的,沉沉的,也没有什么两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又不停的转着鸡蛋,一边探索着它转与不转的原因。突然,“罢工”的鸡蛋干脆“扑”的一声,掉到地上,蛋液流了一地。我急忙从桌子上拿了块抹布去擦地上的蛋液,不料却把桌上另一个鸡蛋带到了地上。咦,这是个熟蛋!我高兴极了,我突然明白了它们转与不转的原因,我恨不得马上告诉大家我有一个伟大的发现!

然而,我又冷静下来,我想,为什么熟鸡蛋转得快而生的却不行呢?我看着两个已破的鸡蛋,熟鸡蛋蛋白蛋黄凝结在一起,是一个整体;生鸡蛋里蛋白是液体而蛋黄是半固体。我用双手挫转熟蛋,蛋整体一起转动;而搓转生蛋时,发现蛋白和包在蛋白中的蛋黄不能一下就跟着蛋壳转动,鸡蛋自然就转不动了。

啊!我好高兴,我真了不起,我发现了生蛋和熟蛋转与不转的秘密!我简直比哥伦布还要伟大!(简单介绍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

3、同学们这就是老师的发现,你对这个发现有怀疑态度吗?如果有,你就来试试。(让孩子上讲台来转鸡蛋,调换手,叫三两个同学,换手反复试验。印证后,找出转的快的,然后敲开,证明给同学看,的确一个生的一个熟的。)

4、后来我就对鸡蛋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我又接着拿两个蛋(转身拿出生蛋熟蛋各一个)转起来。啊!它们有的转的快有的转的慢,左右转来转去,真好玩。(边讲两手边同时转动鸡蛋)我想让他们马上停下,我马上按住鸡蛋,又放开手,我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熟的停了,生的又转了两转才停住。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不明白。

饭后,我打开电脑查找了一下,原来是熟鸡蛋蛋黄与蛋壳合为一体,按下就停了。生鸡蛋黄与蛋壳不是一体的,按一下蛋壳停了,而蛋黄还在转,所以放开手后还能转几下。

这也是我的一个伟大的发现,我又认为我真的了不起了,我发现转动的生蛋熟蛋按住又放开手的时候,生蛋能在继续转几下,而熟蛋却马上停下,我真比哥伦布还伟大。(此处能让学生笑)

5、 学生讨论

听了老师的讲述,你知道老师都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发现后的心情如何?

6、老师对鸡蛋的研究还没停止,老师想让椭圆形的鸡蛋立起来,老师先用熟鸡蛋,无论怎么努力都立不起来,用生鸡蛋却立了起来。(给学生演示,注意要大头朝下立,所用的生鸡蛋也一定是新鲜的,之前不能用力摇鸡蛋,因为用力摇把蛋黄摇散了,就很难把鸡蛋立起来了。要有耐心,鸡蛋立起来要用三四分钟的时间,先扶着鸡蛋,并口中念念有词,与学生互动,吸引学生,说些刘谦常说的话“见证奇迹的时刻快要到了”、“太完美了”等等,调节气氛,免得冷场。立起来后,讲原因,因为鸡蛋蛋黄比重大,扶着立一会后,蛋黄沉入鸡蛋底部,就像不倒翁底部的重物稳住鸡蛋不倒。)有了这个发现,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与鸡蛋有关的伟大发现,我又认为我真的了不起了,我真比哥伦布还伟大。

二、忆发现、入情境

1、 引发回忆

师:同学们,你一定也有过这样兴奋的时刻“啊,我发现了……”那么你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可以从生活观察中去想,如:奶奶喂的母鸡一天天地长大,一天你发现母鸡要生蛋了;你家的小狗或小猫要当妈妈了;你发现植物也会睡觉,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你发现某某同学爱学习了……也可以从周围的环境变化去想,如:三八河水变清了,校园变得宽阔整洁了……也可以从常识课的实验制作中去想,如鸡蛋浮上来了,花儿变色了……

2、 学生回顾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的内容

全文共 3948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写作文,一个主要毛病是空空洞洞。写人,不是“目光炯炯”,就是“精神抖擞”;写树,不是“枝叶茂盛”,就是“参天耸立”;写花,不是“姹紫嫣红”,就是“绚丽夺目”,总之,没有具体、细致地描述,只有抽象的、概括的介绍,反映不出个性,再现不出特征。

实践反复表明,光是“抄词语”、“背范文”,是不能从根本上治好学生作文中的“干瘪症”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离开对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的细致观察,离开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那么,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起来,充实起来,也就很难克服空洞肤浅的毛病。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要细致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细致地观察生活。

怎样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呢?

结合阅读教学,唤起学生重视观察生活。只有懂得观察同作文的联系,认识了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随时随地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不少范文,所写者小,所见者大。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索,就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重视。在生活中,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高和美来。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就会稍纵即逝、一闪而过。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件小事》,就是一个例子。必须通过对“一件小事”的深入分析,讲清“小事”不“小”的道理。要使学生懂得,只要重视观察,善于观察,只要精心选择,深入开掘,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不小的主题来。《一面》《背影》等都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极好教材。

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当学生逐渐注意观察生活时,教师要联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教给学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是:一、由表及里,深入思索。一次,有个学生清晨上学,经过学校传达室,听到老传达员打电话到供电所,大声地问路灯为什么还不关掉,随即又听见老传达员火爆爆地对着话筒叫:“什么?什么?忘记了?长着脑袋干什么的?说得轻巧,忘记了。这是浪费,是不负责任!”这个学生听了,到班上又告诉其他的同学。语文教师听到了,觉得很有意义,就启发同学们议论:传达员为什么要“多管闲事”管到供电所去?又为什么要“发了火”?是不是态度不好?他为什么把误时关灯说成是“浪费”“不负责任”,甚至责备对方“长着脑袋干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课后,有些同学还特地走访了老传达员,了解到他平时所做的许多平凡而有意义的小事,他们便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稿子。写的内容充实,文笔感人。二、由点到面,目力集中。观察,宜“细”不易“粗”。走马观花,只能“见大不见小”,写出来也免不了“一般化”。只有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上,落实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具体事物上面,才能发现特征,辨别异同。比如看“拔河”比赛,只有一个人一个人的观察,只有把每一个人的动作、姿势、表情、神态都看得分明,“记拔河比赛”的作文才有可能写的细致逼真。许多同学写有关“运动会”的命题作文,往往写成“消息报道”、“概况介绍”,主要是由于没有细致观察的缘故。三、由分到合,先分后合。集中目力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件具体事物,这“目力”又怎样具体运用?还是不能“囫囵”地看,而是要“化整为零”,从各个侧面去看。有的同学在银杏树下看了半天,但写出来的“银杏新姿”却既无“新”姿,又无“新”意,多半是些“高大”、“茂盛”之类现成词语,凡是大树均可适用。原因是没有从树的干、枝、叶、皮、果等方面作细致的观察。经教师具体指点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看得细致,描写也就细腻得多,生动得多。再如看“菊展”。只有仔细地看,从名称、形态、色彩等方面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特点,找出特征。如果只是浏览一遍,泛泛地扫一眼,那么除了看见“五色斑斓”之外,是不会留下什么具体印象的。四、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观察与思维、联想等是密切不可分的。只有在观察的同时,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才能丰富材料,充实内容,突出特征。否则,不是浮泛,就是干瘪。学生的观察文之所以往往瘦而瘪,浅而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想不开、拓不开。比如写人,要能够通过察颜观色、听话听音等来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能够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行动描写等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五、随手采撷,及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也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随时记录观察、思索所得的习惯。对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并且把观察所得随时记录下来,养成习惯,看了写,写了看,久而久之,观察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

让学生谈体会,运用典型引路。有的学生观察生活比较细致,联想比较丰富,思路比较开阔,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作文写得比较生动、深刻。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平时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体会和经验,让他们现身说法,同学们听了,不仅觉得亲切,受到的启发也会很大。一次,语文教师以《记一个熟悉的人》为题布置作文。有个学生写他的邻居华工程师,通过对华工程师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具体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欢畅心情和只争朝夕的献身精神,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通过个别交谈,教师了解到这个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并随时把一些典型细节(人物的动作、神态、肖像特征等)记在本子上。因此,他写这类作文,就感到有话可说。他谈的体会很实在,对同学们启发很大。他说:“写人记事,首先要熟悉那些人,要理解那些事。而要熟悉和理解,平时就要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观察多了,素材积累多了,就能不断加深对人对事的理解,理解了,写起来就不困难了。”在特殊情况下,也不妨让那些不注意观察的同学谈谈“写不出”的苦楚,从“另一面”给大家以启发。

化难为易,有步骤地进行序列训练。生活像大海,一下子要他们写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文章,恐怕绝大多数学生难以胜任。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排难解忧”。要指导学生就近观察,因地制宜,不要动不动就“走出去”。要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逐步地提高。要通过做小型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草一木”、“一鸟一石”的片断练习,训练学生具体观察和细致描写的基本技能。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基本功练扎实了,不愁写不好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文章来。片断练习也要讲究序列。比如写班主任,可以先写班主任的外貌,再写班主任的语言和班主任的动作,然后写班主任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写“我们的班主任”,估计不会出现“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的情况。又比如写我们的学校,可以先写“学校的画廊”“我们的操场”、“丰富多彩的阅览室”“奥妙无穷的实验室”等小练习,然后再做《我们的学校》。先片断,后全篇,有利于调动学生观察和写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质量。序列训练,不仅贯穿于总体训练之中,而且贯穿于局部训练之中。比如观察人的外貌,写人物的肖像,一般总是先打量人物的身材,先描写人物的总体形象,再细看(细写)人物的脸型。人物的脸型,又往往是从脸的上部看到脸的下部,从主要特征看到次要特征。观察注意有“序”,写起文章来也就不会乱得不像样子。

加强课外阅读,多方面引路开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多看多想,既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活跃他们的思想,充实他们的知识,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师应当做有心人,经常向学生介绍短小精悍的、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文章,以便于他们模仿、学习和借鉴。学生写“节日游园”、“国庆记事”、“欢度元旦”等作文,常犯一般化、老一套的毛病,反映不出每年“游园”、“国庆”、“元旦”的新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年年如此”的现象,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报刊上面的有关文章,介绍如何抓住“往年没有、今年独有”的新气象展开细致描写的方法,启发学生多看、细看,发现特点,把握特点。再比如,学生描写会场,往往写得一平二冷,平铺直叙,渲染不出会场的热烈气氛,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报导会议情况的通讯、特写等,从中学习怎样观察会场,怎样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法,具体写出会场布置、会场气氛、主要内容、听众反响等,把这类作文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观察生活的自觉性。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没有自觉性和主动性是难以奏效的,更是难以持久不懈的。从根本 上说,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就必须着眼于激发他们爱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关心生活、积极向上的品质。柳青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观察的态度问题。一个对人冷淡无情和对社会事业漠不关心的人,无论他怎样善于观察人,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这就是说在生活中或工作中要有热情——热情地喜欢人、帮助人、批评人或反对人……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热情与我描写人的时候所用词句的分量都有关系。当你缺少这种热情的时候,你在生活中或工作中也许观察不到多少东西,观察到的也许并不深刻,并非本质,在写作时也不免嗟叹创作的困难。”这些话讲得极为精辟。观察当然需要讲究方法,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热情。同处一个教学班、一个学校学生,他们写反映班级、学校生活的作文,有的感到有许多东西要写,而有的却感到没有什么好写,这里的关键是对集体、对生活的热爱程度、关心程度。对集体、对生活麻木不仁、冷若冰霜,那他就谈不上细心观察,谈不上“心情激动”,即使“闪光的思想”、“闪光的人物”如花似锦,五彩缤纷,也会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我们要十分重视结合听说读写和课内外的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使学生人人都做一个有心人。

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一书中写道:“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帮助学生练就一副机敏的“鹰眼”,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务必把这项任务完成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确定教学起点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对本学校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确定教学起点

1)三年级学生作文课形式化,没有规范性和系统性,课堂缺乏生动性。三年级每周每个班级安排2节作文课,一节用于教师指导写作,一节用于学生写作。实际上对于作文课的使用情况还是趋于语文课,没有体现作文课的价值。课堂情境单一,显得呆板无趣,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2)学校、家长没有正确认识作文写作。家长认为这个阶段孩子写不写作文无所谓,或认识到写作文的重要性却没有方法让孩子爱上写作文。家长缺乏对孩子的辅导,孩子平时素材积累少,阅读量少,书面语言表达进步缓慢。

3)学生对写作普遍兴趣不高。对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习惯和习作能力进行调查。学生缺少写作兴趣和阅读兴趣,只有一部分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并有心情愉快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幼儿园中班教育教学计划

全文共 1178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个学期开始了,为了让班级充满活力与创新,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也为了使新学期班级上能有更新的气息,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常规教育方面: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已经比较适应,每一项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比较熟悉的。但是他们正处在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转化的阶段,许多地方还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能有序的引导,并且内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时时处处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常规教育。因此,我决定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充分利用班队会及晨会的时间学习《七字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加强教育。

2、合理利用升旗仪式、班会,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听国旗下演讲、开主题班会,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让学生在各种活动和劳动中学会合作,学会生活。

3、充分发挥各项活动中的教育阵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

二、班级纪律方面:

一个班级,要想有良好的班风,必须要有良好的纪律才行。因而,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课堂纪律:首先,共同制定班规班纪,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这样学生既感到有趣,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遵守纪律。由于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这样变被动的各种要求为主动的行为,有助于学生将文字内化为行为。

2、课间纪律:课间是学生轻松休息的时间,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就是解决课间纪律乱的法宝。我会让学生下课后多出去开展"跳绳、做游戏、踢毽子"等活动,使学生既健体又受教育。同时,随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危险活动和场地,寓教于乐。

三、卫生方面:

讲究卫生很重要。俗话说,病从口入。整理好卫生,既能使身体健康,又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个人卫生:要求衣着整洁,做好"三勤",桌洞勤清,物品勤摆,两操勤做。

2、班级卫生:每天分派值日生清扫,设立卫生监督岗,进行检查与监督。对于主动、及时打扫卫生的同学或小组,进行奖励。同时利用花草美化环境,并进行爱护环境和花草的教育。

四、班干部的培养方面:

班级管理光靠班主任一人来管理是不够的,而班干部却是班级管理的小助手。这学期我将采取班干部轮流制(包括班长和组长),使班级管理再上新台阶,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挖掘,培养有个性的人,使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和学会管理。

还给孩子们一个金色的童年。这学期,我将会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用心去交流,用欣赏的眼光寻找孩子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我相信,只要关爱孩子,尊重孩子,宽容孩子,我们就能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上述措施只是我对班级本学期的初步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加以改进。争取在管理班级这项工作中越干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学语文教学读书笔记

全文共 3640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最近读到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学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语文教学方法有关,而语文教学方法论是和辩证法分不开的。在这里我想从辩证法的角度谈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论。

一、整体与部分

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整体观”。所谓语文教育整体观,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在教学上,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如何理解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是强调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过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必须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因为一篇文章是有结构的,是分段构成的,篇和段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段之中,是由词句表达的,段和词句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读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当然,在读某一段时,必须明确该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读某一句话时,必须明确该句在这一段中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达到对全篇的理解。从学生的作文来说,一般也要从造句开始练习,再写片断,最后写整篇文章。如果是整体输出,从一年级就要写成文章,岂不是要求过高了?

关于阅读课要“读整本的书”。读书和学习阅读是否有区别?学生的课外阅读当然要读整篇、整本书。但是小学的语文课不能强调读整本的书,整本书也只能节选作为教材。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学习阅读,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体读。不能因为强调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而忽视了整体,必须是整体——部分——整体地去读。

二、分析和综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发生是整体的……有机的思想的整体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相关联的,认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读书就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这里将思想与思维方法混为一谈。分析与综合是人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语文教学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读全篇课文之后,分段学习:读段时要理解段中的词句。其优点,可以对字、词、句、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得具体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处,过多运用分析法往往忽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容易削弱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性、情感性。前一时期由于语文教学过于提倡分析,造成语文教学出现支离破碎的语言堆砌倾向,这是我们不赞同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如一只瓷花瓶,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瓶打碎了,一堆瓷片就会失去花瓶的美。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的角度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读懂全篇。从运用的角度讲,学了语言就是要会表达,学会说话、作文,学习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教学的综合方法,就是着眼在篇章的读写和积累上。阅读中,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训练中,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作文中,重视思想内容的正确性、谋篇的完整性。这是其优点。目前在扭转过多的分析时,强调整体和综合是正确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因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法,其不足之处,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够,往往也影响对篇章的理解,如果连一句话都表达不清,也难写出通顺的文章。就如编织器物,如果原材料质地不好,必然会影响编织器物的完美。所以着眼全篇,还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矗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最完善的办法是在语文教学中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运用:既着眼于篇,又要把字词句基础打得牢固。语言训练,并不是只作语言分解性的训练,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综合性语言训练;进行读书、背诵、作文训练,积累语言。但是读书也不能囫囵吞枣,作文有了构思也要一句一句地写。我还是主张:讲读课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经过必要的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必须落实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赏,去运用。

三、内容和形式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淡化形式”。为什么要“淡化形式”呢?语文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正如作家老舍先生所讲:“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没有高度的语言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从语文的选材来说,除了内容要符合人文性之外,必须要从文章形式着眼。关于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他举例(项羽本纪),是历史故事;只有作为文章去学习,理解章句间的法则的时候,才算作语文教材。“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从而得出明确的结论:“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所以选择语文教材不能“淡化形式”,必须要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语言兼顾。从语文教学来说,也不能“淡化形式”。如果只着重在内容上、思想上的理解,那和思品课、历史课、社会课等课又有何区别呢?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设置有明确要求,既要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个目标体现在各学段中,尤其在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第5条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要求既说明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又说明注意文章表达方法和过去教师大讲文章表达方法知识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是“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对于小学生不能要求过高,重点应放在精彩的、逻辑严密的词句表达上;高年级适当指导学生领悟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开头、结尾的生动和深意。要指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优美语言,“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就是说,对“文章表达方法”不能由教师去讲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去“体会”、去“领悟”,要有“自己的看法”,要“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都说明“课标”是非常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和语言的统一的。

四、理解和感悟

自从“课标”制定以后,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视学生的语言感悟,这是很正确的。但是大家似乎不愿提及“理解”一词。好像一谈理解就给人一种教学的陈旧感。这是有待商榷的。这里必须明确感悟和理解的关系。

人的认识是由感知——理解——应用构成的过程。理解是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歌德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学习任何知识,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读书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的感悟、欣赏和运用。因为理解就是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关系揭示出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就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间、人物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明白一段话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话中的句子读通,要读懂一句话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有的词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释。我们反对的是让学生抄写辞典上的词的概念,为了考试去死记硬背那些概念。但是有的词,尤其是一些成语,就要先把词的本义弄明白,再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再说,对语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1)对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词句,使重点词句的内涵具体化为一种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2)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推理,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比喻之意、引申之意、含蓄之意;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深入读书,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内容的要点,还要能综合地感受思想内涵,创造性地表述课文内容。(3)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通过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情语,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的共鸣。从而看出理解就是思维过程,理解也是和情感分不开的。

如何理解“感悟”一词呢?“感悟”一词,(辞海)上的解释:“受到感动而醒悟。”也就是说,有所感触之后有所领悟。由此可以看出,感悟是以理解为基础的。理解达到第三种水平,情感上有所感动,同时在理性上有所醒悟或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还以(飞夺泸定桥)的第三段来讲,只有理解了夺桥时的危急情况,才能被红军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所感动,从而才能领悟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在情感上感受红军的伟大。所以理解和感悟应统一起来,相互促进。

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停留在理解阶段,还要引导学生有所感悟。要触动学生的感情,使之动情,才能有所悟。学生的感悟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同一件事情,每个学生的感悟不同,所以感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个性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教学过程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师: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5、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二、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1)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2)设立“丰收节”——农民们庆祝丰收。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还可以设立什么新的节日。

(1)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确定一个节日的名称。

(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学生为节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3)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要想让大家对你想设立的那个节日也感兴趣,进而赞同你的意见,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呢?

A、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B、想象自己或别人怎样渡过节日的情景。(节日当天的特殊活动)

C、节日设立的意义。

3、学生练习口头表述。

(1)自己根据以上几点组织语言。

(2)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然后互相提建议。

(3)指名说,集体评议。(强调“听”,围绕上述几点评议,修改)

(4)教师读范文《快乐的体育节》,学生听后谈收获。(*要把想象的过节时的情景说具体。)

(5)自己再次完善表述。

第二课时

一、理清条理,练习写。

1、师:我们把自己想要设立的节日说出来了,下一步,咱们就要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回忆一下,你认为想写好这篇习作,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补充。

(1)写出设立什么节日,设立的原因,过节时的情景,以及节日带来的意义。

(2)由条理地写,语句要通顺。

(3)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3、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二、师生评议,完善习作。

1、请写得快的学生念自己的习作草稿,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方式,评议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2、学生修改习作,然后定稿、誊写。

[小学四年级作文的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论文

全文共 2563 字

+ 加入清单

中学作文教学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的沉重在于: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的弊病已十分明显地损害着中学师生:中学生作文贫血缺氧,部分已蜕变为新八股文:新概念作文及一些打着其他旗号的作文竞赛有的似已走入泥淖,其负面影响误导着中学生。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教师教材方面说,虽然人教社的新课本比以前有了进步,有了写作训练的具体内容,自在体系,但其编写仍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例文陈旧,缺乏时代感,难以示例。

从另一角度说,一些老师无暇将写作究竟是什么,要求是什么,中学生学习写作的意义何在这样一些根本性的关题搞清楚,其带领学生进行的写作训练盲目性、主观随意性也就难以避免,笔者是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一名老兵,对语文老师的甘苦深有体会,我无意指责本已十分努力又十分忙碌的同事们,但以上所叙完全是事实,当今社会中,语文教师尤其是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除了用忙与累两字概括外,还有一个少字,即他们很少有时间用于学习,包括对作文教学的钻研。第二,从学生方面说,除少数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对作文训练持有偏见,认为语文是主科中的副科不予重视外,大部分学生也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有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愿望,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功课太多,负担太重;另一方面,中学生生活圈子太小,活动空间有限,生活内容相对单调,一些封闭式管理的学校更是把学生限制在学校的四堵墙之内、小天地之中,连电视、报纸也不常接触,写作的生活之源本身就近乎枯竭,沉浸于数理化公式试题之中的大脑,怎能产生写作的冲动与灵感?狭小的生活面、一些家长不准读闲书的禁令与有的家庭电视机上的封条,这一切往往导致学生大脑的贫乏,而贫乏的大脑怎能产生深刻的思考与丰富的表达?于是,中学生作文除了空话,套话,就是谎话,假话。

深究中学生作文编假话的原因,根本的一条是生活的贫乏。平庸的生活塑造平庸的人,平庸的人必产生平庸的文--现代教育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写出不同凡响的文章,一方面又在抑制他们的灵气。再一个原因,用学生们的话来说便是:我们的作文缺氧,这氧便是写作的自由空间。事实无情地证明,同学们平常的练笔远比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写得好,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真情。可以说练笔本是中学生青春勃发、五花八门、拥挤喧闹的一块话语天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练笔本是同学们心声的录音带,没有人要求他们必须写什么。一个事物,如果它是生活中的必需,做起来就会很自然;反之,就会成为负担或沉重的负担。比如吃饭对于每个人,看球赛对于球迷,谁会觉得痛苦呢?同样,写作一旦成了学生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一种习惯,就会成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必需,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可是现在呢?

第三,从社会方面说。媒体的作用与影响是很大的,但有时候媒体充当的角色并不光彩。其一,每年高考中考之后,不少媒体总要发表一批满分作文,但其中有抄袭之作,有内容空洞、词藻华丽的美文,甚至有无病呻吟之作,影响很不好;2001年南京考生的一篇用文言文写的《赤兔之死》获满分,多家媒体竞相发表,对在校中学生实在可谓是误导,因为现在毕竟是21世纪,不能提倡用文言文写作。其二,近几年不少全国性作文大赛尤其是所谓新概念作文的获奖作文刊登之后影响不少,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小。一些获奖作文难以读懂,新则新矣,但偏离了中学生的认知与生活轨道,成了十足的另类;一些作文显得出奇的老成,令人怀疑是不是出于中学生之手;其三,网络文学的影响以及网络上出售作文等做法对中学生也产生了很不好的诱导;其四,作文类出版物琳琅满目,充斥着大小书店的书架,但真正好的并不多,有的偏重于炫技,有的则提倡文字游戏;学生类报刊上的一些作文指导类文章大多讲开头X法之类的技法,很少强调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强调作文要有思想,要注重积累等要义,更有甚者,有的文章表面讲考场作文之法,实质传授如何获得阅卷老师青睐的技巧,用心可谓良苦矣!综上所述,种种负面的东西促使一部分学生的作文之舟偏离了正确的航向,陷入了一个危险的泥潭,进入了另样的圈套。

为了使沉重的话题不再沉重,变沉重为轻松,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让师生明确写作的正确含义,理解写作的真切意义与作用,树立起新的写作理念。写作是一个人的主观精神活动,是一种书面的表情达意,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它有鲜明的目的性和个性。《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表明了这一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轩先生曾多次指出,每个人都应当能写一手好文章,它是一种有教养的标志,一种人生的优雅之举,一种做人应有的风范。曹先生把写作的意义、对人的影响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他认为一个人能写一手好文章,这是一个人的美德;他指出,写作能营造静的气氛,帮你祛除浮躁,在培养气质、性情方面,任何一种方式都难以与文字活动相媲美。这些话不仅言之有理,而且耐人寻味。叶圣陶先生早在1978年就说过: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总要作得能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但是,我以为现在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作文的想头。如果把学作文的目的仅仅定在为了考试时得高分,就显得过于偏狭、过于功利了。

二、还原作文教学丰富的内涵。首先应与学习做人紧密联系,绝不能单纯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因为写作并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南宋大诗人陆游就告诫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一个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思想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及文字技巧等诸多因素。我认为,我们抓作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做人与作文的关系,要让他们有思想,对事物对社会有正确的、辩证的认识;引导他们用好收不断充实头脑,武装自己,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要引导他们由肤浅逐步走向深刻,由贫乏逐渐走向丰富。第二,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注重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抓作文训练最要紧的是抓积累、抓思想,写作技巧的传授是次要的。因为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而不是无聊的纯技巧的文字游戏。张志公先生有一句话给我极深的印象,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是的,一个贫乏的脑袋只能有一个贫乏的世界,而贫乏的世界所生产的只会是单调、苍白、无力的表达。抓积累要抓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和词语的积累,途径有二,一是引导读书,二是接触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名人故事》教学反思

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故事》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反映列宁喜爱动物、爱护男孩的《灰雀》、体现高尔基爱护小男孩的《小摄影师》、记叙李四光小时候勤学好问的《奇怪的大石头》和体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我不能失信》。

从本学期开始,我尝试采用单元主题教学的方式推进阅读。本单元我设计了四个模块,第一,通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词,学习积累。第二,精讲单篇,略读其他篇,弄清文章主要内容。第三,回顾全文,提炼主题,品味语言,第四,主题拓展,写作延伸。今天进行的是第三课时的教学。单元主题教学和单篇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课堂的容量,减少琐碎的讲解时间,增加阅读量。这样的整合教学刚刚开始尝试,带给我了一些思考:

一、搭建起课内、课外大容量阅读的桥梁。

本节课,学生通览了四篇课文,拓展了两篇选读文章,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品读了语言。“名人故事大盘点”回顾了本组课文中出现的名人。出示的四幅课文插图,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最佩服的一个人,提炼出每篇文章的主题。通过默读两篇选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到名人的优秀品质,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谈出自己的体会。抓住重点问题,切入讨论,使课堂内容更有实效。

从三年级开始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勾画、批注、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课内外结合的大量阅读,在此基础上将成为可能。

二、把握语文学习的根本,使读与写有效整合。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本节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课前研究性学习,浏览了一组(十余篇)与名人有关的文章,选择一个喜欢的名人故事展示交流。搜集了解了名人的简介,选择了喜欢的名人名言,为课上交流做好了准备。

课堂上,通过品读文章语言,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写人物要写出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在接下来的写作指导课上,我还将出示一组在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有精彩描写的片段,使学生的语言更丰富,表达更具体。不用教给学生怎样写,只要把文章呈现出来,学生自然会心领神会。

当然,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首先,学生必须做好充足的课前预习,比如阅读拓展文章,搜集相关资料。其次,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再次,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语文课如何上,不同的内容怎样整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打破常规,重新审视课堂,更新教学方式。路虽然很远,只要上路,就一定会有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教学情境

全文共 2191 字

+ 加入清单

1、复习旧知:梳理知识点

{1}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仔细阅读,梳理下列知识点。

(1)举例子: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举出一些准确、恰当、有代表性的例子,能够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使复杂的事理简单化、浅显化,把事物说明得准确、明白、易懂,其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内容具体化。

(2)列数字:这是运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事物的方法,其作用是便于从数量上准确严密地说明事物。使说明具体化,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3)打比方:这是运用比喻说明事物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常与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同时使用。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分类别:是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几类,并逐一说明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内容清晰明白、条理分明。

(5)作比较:选择与说明事物有一定内在联系或外部联系的事物或事理进行比较,其作用是通过比较使被说明对象特征更加突出、更加清楚明白。

(6)引资料: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叫诠释法。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对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进行解释说明。

(8)摹状貌:就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或特点进行描写,其主要作用是使说明生动形象。

(9)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说明事物。作用:能够弥补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或事理说得更直接、更具体。

(10)下定义: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事物特有属性的说明方法,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常用这种方法来增强文章的科学性、严密性,其作用是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2}归纳最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作用:(结合近几年的考试题,说明这几种是常见的,需重点掌握。)

①举例子:使说明内容更加具体、真切、通俗易懂。

②列数字:使说明的内容更加准确、清楚、具体。

③打比方:使说明内容更生动和形象。

④作比较: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

⑤分类别:使说明内容条理清晰。

⑥引资料:使说明的内容充实具体,便于读者理解。

(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

2、归纳方法:积累答题技巧

(1)准确判断说明方法,给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并要求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

①“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形成前就冻结起来。(举例子)

②“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偷食鸟蛋。(举例子)

归纳:出现“例如”、“比如”、“以??为例”、“如”等字眼;或出现具体事迹的时间、地点、事物的名称等。

③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④赵州桥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

归纳:出现具体数据。

⑤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⑥“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六十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1000公里。(打比方、列数字)

归纳:出现比喻词“好象”“像””“比如”“如同”等,在比喻的基础上作较详细具体的说明。 ⑦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⑧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归纳:出现“比””比起”“比较”“相对而言”等字眼。

⑨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归纳:引用名人的话或俗语、诗句等。(引号)

⑩人类有三种眼泪。第一种是在眨眼间产生的,即所谓“基础泪”;第二种眼泪,也具有纯生物作用,它是因为条件反射活动流出的泪水;第三种眼泪,即由于激动而流出的眼泪,也是只有人类才有的眼泪。()

归纳:明显地出现“按??分为”“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字眼。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阅读短文,分析出②、③、⑤、⑥、⑧这5句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分析其作用。 三仙洞

①三仙洞位于芒市东南41公里的芒市勐嘎镇,在半山悬崖绝壁上有一天生的溶洞,洞中有三个貌似狐仙的岩石而得名。②据民国《龙陵县志》载,三仙洞“有石佛三,天然生成,不是雕饰,土人遂称之为三仙洞”。③洞分上、下两层,游路曲折,景观独特,共有16个厅堂,120余个景点。④洞高有的近15米,有的宽可容千余人。⑤洞中分布有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石花等景观,似玉树琼花、动物形状,令人浮想联翩。⑥各景观都有使人遐想的美名,

如千瓣莲花、罗汉壁、九龙桥等,千姿百态,蔚为壮观。⑦洞外的三座小山上,松林、茶林、果树林连为一体,山涧溪水清澈,鸟雀争鸣,别是一番美景。⑧茶园中有一片野茶林,有二三百棵老茶树,树龄达数百年,开的花是九瓣茶花,其品质、树龄、种类都可以与大理、丽江的茶树王相比,那些地方是孤零零的一两棵,而这里是几百棵连成片的野茶园!

给学生10分钟时间完成,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答的情况,引导学生归纳答题思路: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结合具体语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教学片段

全文共 290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片段

当我手捧一盆怒放的三角梅走进教室时,学生都感到眼前一亮,不禁鼓起掌来,课堂顿时热闹了。的确,在冬日里难得一见开得如此灿烂的鲜花,况且老师葫芦里装的是啥药呢?我对学生的反应未置可否,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罗丹)。

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们若有所思。

生: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的美可以是无处不在,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更是美得令人陶醉。

生:美不一定是通过肉眼去看的,而是用心来领悟的。眼前这一丛鲜花,让我们感受到了洋溢的诗情和盎然的生机。

师:是的,当我们思想的河流跳跃出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随之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春》,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多媒体屏幕出示《春》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师:朱自清先生清新优美的语言引领我们欣赏了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请同学们选取你所喜爱的画面内容,在朗读中追寻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一起走进春天的世界。哪个小组有信心读得最好?请举手。

(四个学习小组各自朗读了春风图、春花图、春草图及迎春图。)

师:谁来点评呢?

生:第6小组读“卖弄”一词语调不准,文中这个词语是贬词褒用,表达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生:这几个小组对文章抒发的情感把握得很好,略觉遗憾是第2小组在朗读春草图时,“偷偷地”没有轻读。只有轻读,才能表现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师:听得还真细心,你能不能范读一下呢?

(学生范读,全班鼓掌。)

生:这几个小组都能体会作者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听着他们的朗读,我们好像置身于春天的世界,到处鸟语花香。感谢这四个小组的精彩朗读。

师:我也代表同学感谢你的精彩点评。《春》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字字珠玑,你在朗读中觉得哪个句子写得最好?

(屏幕出示问题组。问题一: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问题二: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仔细思考,聪明的你一定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

(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在全班讨论中发言。)

生:经过我们小组的精心挑选,我们认为“‘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写得最好。抚摸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慈爱。春风本无形,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是有情有感。

师:精心挑选,果然不同凡响。

(生大笑。)

生:“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觉得这句写得最好,作者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其期待春天的心情是多么殷切。说心里话,在寒冬季节谁不盼望着春天的到来呢?

师:(点头)作者引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生:“树叶儿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是侧面写春雨,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法相同。

师:说得很好,这是侧面写春雨的润物之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春夜喜雨》,谁能背诵?

(全班齐背《春夜喜雨》。)

师: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那春雨,无不充满着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聪明的你们,还想出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生:春天像神笔马良,勾勒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生:春天像火炉,驱散了严寒,送来了温暖。

生:春天像一道方程式,它的解属于奋斗者。

生:春天像一首曲调优美的歌,唱出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生:春天像指南针,为孜孜不倦、努力向上的人指明了方向。

……

师:(竖起大拇指)同学们对春天的设喻,可和课文的三个比喻句相媲美。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赞誉之情,来欣赏一首音乐。

(播放音乐《春江花夜月》,学生闭目倾听感悟。)

师:在悠扬宛转的音乐声中,我们思绪翻飞,浮想联翩。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定会有所感受,一起来谈谈,好吗?

生:《春》一文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也终于拟人,结构上非常完美。

生:作者是用心灵来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还可以补充一句:“一生之计在于少年”。

生: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

生:我不这样认为,作者并没有把春天的特点都写出来。春雨一下就是“三两天”,我们都是好玩的孩子,淅淅沥沥的春雨带来了很多不便;路滑又多雾,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这不同的“声音”犹如石块投入平静的水面,荡出了一圈圈涟漪。有不少同学纷纷“声援”。)

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出现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况且这位同学说的也不无道理,很有创见。我提议以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鼓励。

(全班鼓掌。)

师:(小结)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生机,但“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也是短暂的,“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让我们珍惜青春年华,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愿春天般的心情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评析】(林泳生)

传统的语文教学,承受了诸多的“清规戒律”,失去了其应有的自由驰骋的空间。叶老师教学的《春》这一堂课,则贯彻新课程理念,尝试着为语文教学“松绑”,具体体现如下: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这样一种说法:你我各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很形象地说出了合作学习的好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共同解决。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思想与思想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在课堂上竞相绽放。课堂上留下的不是句号,而是问号。

2、珍视学生真实的独特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正如叶老师评点学生时所发之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中,有着各自的焦点,其理解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授课老师非常可贵的一点是能打破教参和标准答案一统天下的局面,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

3、呼唤真语文的回归:

知识技能教育无疑是重要的,但若把目光仅局限于此,语文课成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课,那么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知识的“仓库”。一篇精美的文章被肢解成一个个题目,学生可能因此掌握了“知识”,却失掉了兴趣、激情与灵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上,品味优美语言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感悟,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并最终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此外,这堂课所体现的新型师生关系也颇值得一提。教师以真诚的话语、宽容的态度、赞美的言辞、友善的微笑,让学生处于跃跃欲试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教学过程

全文共 1127 字

+ 加入清单

一、听。(启发、引导,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的作文课,我们一起学习《人物的外貌描写》(板书)。学习前,我们先听一段录音:音乐声中,播放描写本班音乐老师的一段范文??

师:同学们,听了这段录音,你们知道,短文中描写的是谁吗? 生:我们的音乐老师。

师:你们怎么知道她是我们的音乐老师?

生:从外貌特征??

师:(抓住时机,引导)外貌特征是描写人物外貌的关键。那么,什么是人物的外貌描写呢?根据前面例文可以看出。外貌描写就是将一个人的神态、面貌、身影、穿戴、长相等特征真实地描摹下来。(板

书)

二、看。(观察、讨论,分析课题。)

刚才,我们听了一段人物外貌描写的录音,同学们也总结出了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现在,我们观看下面几幅图(出示挂图)。 看一看:这几幅图上的人物各有什么特征?

想一想: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他们的外貌特征?

议一议: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同桌议一议,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互相学习。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教师参与,和学生一起活动。

三、说。(交流、表达,说明课题。)

我们看了、想了、又互相讨论了图上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这些人物的外貌特征。

图1:(一个惹人喜爱的小男孩。)

图2:(一位朝气勃勃的青年。)

图3:(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

先单独说,再分组说。最后,学生讨论,老师补充。还可以评比谁说得最好。

四、写。(练习、实践,展开课题。)

大家说得很好,我们每个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错。现在,拿出笔来,在这几幅图中任选一幅,写一篇外貌描写片段,也可以写自己的同学或亲人(如爸爸、妈妈等)。

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

个别指导。

五、读。(检查、修改,研究课题。)

我已经检查了我们同学写的作文,很多同学写得很棒,但还要修改,每个同学将自己写的作文反复读几遍。

自读自悟;互读互改。

感悟:句子通不通。用词当不当。条理清不清。

思考: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不足?如何修改。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边读边改,边改边读。

六、评。(欣赏、批评,深化课题。)

现在,我们从每个小组挑选一两篇作文,同学们来评议。

1、学生自读作文。要读得生动,有感情。

2、同学们评议。说出哪方面写的好,哪地方写的不好,好的大家学习,不好的应如何帮助他。

老师小结。表扬写得好的,鼓励还需努力的,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

七、总结。(归纳、总结,升华课题。)

最后,我把“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和要点总结归纳,编成一个口诀,让同学们背下,既便于记忆又容易掌握。口诀如下: 人物外貌描写口诀

写人其实并不难,只要记住抓特点。

外貌描写是关键,高矮胖瘦能看见。

五官仪表很重要,眼睛传神最可靠。

行动衣着和语言,写人样样是重点。 心理活动表思想,灵魂靠它指方向。 请你记住这些话,写好作文人人夸。

[人物外貌描写作文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作文教学的目标

全文共 3073 字

+ 加入清单

一、 “遵照课标,准确定标” 亟待补课

“作文难教”,难在何处?

我们原生态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组认为:从总体上说有两点,一是学情不明,二是教学不得法。

学情不明的表现是教学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学习作文的实际。教学不得法的表现是很多老师的教学仍然是传统教学的“以教为主”“顺教而教”,还需要从改变教学观念做起,改革自己的教学,做到“以学为主”“顺学而教”。

老师们普遍存在课标意识不强、 教学目标不清楚的问题。其表现是:

1.认识上,课程定位不准,目标“越位”(要求过高)。很多老师不清楚作文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分不清低段写话和中高段的习作,小学阶段习作和初中学段写作的教学要求,甚至把一般写作要求混同于小学生要学习的要求。把习作当成了一般的作文,把一般写作方法当做了小学生要学习的写作方法。

2.在技术上,不会设定符合课标精神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不能独立设置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内容不准确,目标表述不恰当。

3.在实施上,目标意识不强,不会导教、 导学、导评。

案例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习作”这样说:

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人,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习作就来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先想一想打算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写完以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

一位老师预设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① 写清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明确熟悉的人有哪些。

② 初步学会观察熟悉的人身上最突出的特点,通过典型事例,体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努力做到语句通顺,用词得当。

③在写事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大体写清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将事情写具体。

三年级学生最需要的是学习最基础的写法。这次作文要求“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首先就选好要写的人的事情,按一定顺序把这件事写清楚,做到语句通顺。这位老师一看到“写熟悉的人”,就误以为是学习写人的作文,就按自己习惯了的认识确定教学目标,教给学生选取“典型事例”,写出“性格特点”还有“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做到“内容具体”。课标规定的的中年级习作重点目标“乐于书面表达”和“不拘形式地”“写清楚”都被老师忽视了,课本提示的写作过程和交流互评也都没有写进去,而交流互评恰恰是课标提出的第二学段的一个习作目标。

这种情况就是教学目标“越位”或“缺位”的现象。“越位”就是超越课标精神和学生最近发展区,提出过高的目标要求。“缺位”就是缺少了课标规定的不可缺失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了,作文怎能不难教?

案例二

人教版四上第三单元作文

课本要求:

写童话。自己选择几种动物,或者是几件物品,以它们为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编成一个童话写下来。也可以写你续编的小木偶的故事。

一位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

1.在回顾童话故事的基础上了解童话的特点。(了解童话知识的目标)

2.发挥丰富的想象,编写童话故事,有深厚的写作兴趣。(编写童话和学习情感的目标)

3.在编写童话的活动中,感受童话的魅力, 激起学习童话的兴趣。(学习情感目标)

是不是可以改成这样——

1.以动物或者物品为主人公,展开想象, 编成一个故事写下来。也可以写自己续编的小木偶的故事。(内容目标)

2.能按一定顺序把故事情节写清楚,学习把最有意思的内容写得具体一些。(表达目标)

“越位”的目标造成学生不会写,加上不能“顺学而教”,结果是学生学不会、学不好,作文怎能不难教?

走出“作文难教”的困境,老师们亟待补上“遵照课标,准确定标”这一课!

教材也存在问题——

老师们虽然在教案里都写上了教学目标,但是不知道怎么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很多老师只能模仿或者照抄教参里的教学目标,但是各版本《教师教学用书》里的作文教学目标也存在着种种缺陷,有的连可模仿照抄的样本都没有。

案例一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三年级上册全册《说明》中提出的习作教学目标: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分析】

这个目标只是摘录“语文课标”的第二学段习作目标,用来代替了学期目标,而且要求很不全面。课标第二学段习作目标是四年级结束时的要求,对三年级上学期明显过高了。我们应该把这个学段目标分解到各年级的各个学期,并根据三年级上学期目标来确定本次作文的教学目标要求。

还有,本册教参里各组教材的内容中都没有提出习作教学目标。

二、基本认识:教学目标十分重要

1.有效教学必须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1)你把学生带到哪里?

必须有准确的教学目标。

(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

必须有一定的切合学情的教学过程,采用“顺学而教”的教学策略、方法。

(3)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和准确的教学目标为标准评估学习结果。

2.什么是教学目标?

定义: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对学生行为变化(学习结果)的预期。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

(详见另一则“小学各年级每学期习作/写话教学目标”篇)

3.教学目标的主要作用:

导向:导教、导学、导评

激励: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评价:用目标为标准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

调控:根据评价结果,发现教学的失误和不足,及时反馈给学生,做有效的矫正和补救,保证教学效果。

4. 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

(1)体现语文课程性质

(2)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3)三维目标综合表述

(4)课程目标是面向全体的保底目标

5.教师制定的语文教学目标的特点

(1)目标内容多有差异

(2)三维目标综合表述

(3)目标解释呈现多元

(4)目标表述难以精确

三、设定教学目标的诀窍

1. 确定目标的三个依据

(1)依据课标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注意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2)依据教材   深钻教材,准确解读,用好教参。

(3)依据学生   准确分析学生实际,即学习情感前提、知识技能前提、学习过程与方法(策略)前提。

2.目标表述要努力做到:

(1)三维目标综合表述。

(2)学习水平表述应有层次。

知识与能力:1.知道;2.应用;3.综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兴趣;2.喜欢;3.热爱。

(3)学生主体,尽量使用外显性行为动词。

不是“让学生……”,而是学生“能……”。

(4)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评。

案例一

人教版四上第三单元童话作文的两个教学目标

教参提示说:

本组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三”的其他内容也围绕这一专题安排。

特别要注意的是,对童话特点的认识要把握适度,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拔高要求;另外,相关知识的了解也要同一篇篇生动的童话故事紧密联系,不要过于抽象。

口语交际  习作

……

写童话。自己选择几种动物,或者是几件物品,以它们为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编成一个童话写下来。也可以写你续编的小木偶的故事。

说童话……

演童话……

一位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

1.在回顾童话故事的基础上了解知道童话的特点。

2.发挥丰富的想象,编写童话故事,有深厚的写作兴趣。

3.在编写童话的活动中,感受童话的魅力,激起学习童话的兴趣。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

1. 以动物或者物品为主人公,展开想象,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编成一个故事写下来。也可以写自己续编的小木偶的故事。能按一定顺序把故事情节写清楚,学习把最有意思的内容写得具体一些。

2. 学习修改自己的童话,和同伴交流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和书的故事》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是让学生大胆写,敢写,觉得写篇文章并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然后逐渐尝到写作的甜头,最后喜欢写作。因此,初中第一期除了适当的一点点拨,我基本没有安排专门的作文写作指导。就只是让孩子们使劲地写,专门写本周记事,让他们一些作文自然就知道在生活中寻找材料,一期下来,周记,大作文,各种考试作文这些写到600字以上的写作应该达到三十次以上,平常的小练笔那就更不用说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这个学期的作文教学,当然不能总在老地方徘徊。我准备在继续鼓励学生大胆写作,鼓励学生从生活中选材的基础上,从写作速度方面和写作技巧方面进行适度的提高。于是,经过思考和整理,我的《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出炉了。今天的作文课是我的第一讲:谈作文的主题。

文章主题的作用,文章的主题鲜明、单纯、新颖的要求,这些都不用说很多。关键是需要通过恰当的例子来说明。这次我选择了《我与书的故事》作为写作指导的载体。首先是名家作品,选取了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人和书的亲情》,这篇文章以“爱书”作为主题,把那个文革时期喜欢书的女孩,对书的喜爱写得淋漓尽致。孩子们懂得了文章的主题要贯穿全文,一般至少应该在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点题;懂得了文章的详略,描写等其实都是围绕主题来进行的。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描写女孩看到那本《青年近卫军》的神态,为什么要细腻地描写小姑娘钻到椅子下去拿书的动作,其实都是为了一点:突出姑娘爱书这个主题。

接下来是我的写作《挑战名家》。我选取了我的一篇习作《关于书的回忆》,这是我两年前写的一篇小文章,回忆了自己书架上的几本小书的故事,写出了这几本难忘小书的来历,给我带来的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这是一段一段很珍贵的回忆,我处理详略和选择这些书籍,其实也只是为了写出一个主题:自己是一个爱书的人。

最后是孩子们的写作训练《大显身手》。其实小小的书就可以很好地承载这次写作的重点——文章的主题。于是本次写作就定为以“我和书的故事”为内容,题目自拟,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就是主题明确,写作之前,先把文章的主题在前面。

因为时间关系,我还没来得及看孩子们的这次作文。但是我想,书是大多数孩子的爱物,谁没有过几段与书的故事,这个内容大家都会有话可说。爱书,书伴随我成长的每一步,不好的书籍让我消沉……这些关于书的主题也很简单。从大多数孩子两三分钟基本就开始动笔,到下课的十多分钟里就能写出两三百字,我对这次作文指导还有点信心。

作文指导开始启动了,今天从最关键的文章主题开始起步。作文教学指导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我想,只要我们的脚步迈得慢一点,稳一点,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战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教学过程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一、明确本次作文指导目标

用你最喜欢的哪一个人生阶段、为什么导入新课,激发写作兴趣。

二、童年系列快速构思法指导。

( 1 )教师板书示意图框架,学生思考回忆,注入有关信息点:

画图形式:

a 、将童年定为中心,分别画出时间地点人事

物景形式各线

b 、学生联想、回忆、筛选,优化后注入有关信息点,完成构思图。

( 2 )学生自由发言童年系列可取之景,可状之物,可叙之事,重点:趣事,有意义的事,难忘的事。

三、师生讨论,完成构思图 ,(见附板书设计)

四、赏析、借鉴

1 、发放资料《童年琐忆》(记叙文)构思提纲及结构思路图。

2 、学生赏析,评价。

3 、教师归纳明确。

本系列写作指导的迁移法可适用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构思形式,并列举一些可举一反三的作文题,如《难忘的一件事》、《回忆》、《怀念》等。

五、实践、知识迁移

1 、学生根据命题《童年拾零》或《童年趣事》,借助有关图形,快速构思。

2 、理清思路后,快速连缀成文(第二课时)

(要求优生在 35 分钟内成文,其他学生在 45 分钟以内成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作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的有效途径

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一篇好文章,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要有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为丰富并完善学生写作语言,抵制网络语言的不良影响,教师可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1培养学生的语感

传统汉语词汇丰富、语言精炼,并且具有音乐美。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等蒙学书籍都是韵文形式,讲究平仄,琅琅上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使学生逐渐积累大量的词汇,丰富他们的语言,培养他们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其写作时能够做到“言简意赅”。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诵读训练,定期向他们介绍一些诸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文质”俱佳的优美诗词和文章,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仔细体会文字的意境美、音乐美,以及汉语字词运用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书读百遍”之后,学生会逐渐形成了正确、规范的汉语语体习惯,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2循序渐进地加强语言表达训练

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的著作《文心雕龙》里有这样一段话:“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6]由此可见,字、词、句、段、章之间是互为联系的,而现代汉语字、词、句运用多变,结构复杂,各语言单位较之传统汉语联系更加紧密,作文教学应当重视组词、造句、写段、成章的训练。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诗词积累词汇的基础上,先进行造句、仿句训练。如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联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从事物范围、重要程度的变化、感情色彩等不同的角度造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段训练。段是由句过渡到篇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重要的一级语言单位,是不容忽视的语言训练。教学中,鼓励学生对造好的句子进行扩展,在其中加入一些合适的动词、形容词,综合运用一些恰当的,诸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丰富句子,使其扩展成语义丰富的段落。如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可以引导学生仿造,运用自己积累的词汇,将其扩展成段。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将写成段落合理布局,最终集结成文。通过作文语言表达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提高写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教育教学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守望教育》是一本抒发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爱教育者”的真挚情怀。书中说“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的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作者对教育热情、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教授在《守望教育》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一书,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追问,在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

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课堂。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还课堂以心灵的温度,还课堂以思想的灵动,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坚守课堂,就是坚守教育之魂就是让教育拥有生命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教学过程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课件显示:四个旋转的圆分别变成娃娃脸、桔子、球、泡泡,排列在画面上方,接着走出一个卡通女孩--圆圆作思考状。

师:圆圆想,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的呢?小朋友愿意和圆圆一起想吗?让我们打开思维的门窗,放飞想象的翅膀,一同走进这圆的世界。

揭题:圆

2、激情:老师设置了四道关卡,大家要热情参与,积极创新,有丰富的奖品等着你噢。

二、以图激情,启发想象 (第一关:画)

1、你由圆想到了什么?把它画下来好吗?可以独立画,也可以找伙伴合作画。

2、学生作画。

3、请画得多的同学说说画了什么?其他人补充。

4、看圆圆画了些什么?课件显示:图片1

三、以图促说,激励创新 (第二关:说)

1、恭喜小朋友通过了第一关,为你们插上一面小红旗。第二关上不上?

2、你最喜欢哪一个,看着它你想到了什么?能说一段话吗?

可以选自己画的,可以选圆圆画的,也可以选现在新想到的。

课件显示:图片2

3、先独立构思,后找伙伴说说。

4、指名说。

四、以说促写,自由创作 (第三关:写)

1、说得多好啊!太棒了!奖励小红旗。第三关更难了,还上不上?不畏艰难,好样的!

2、要求:自己取个题目,15分钟内完成。

3、学生写作,师巡视指导。

五、以精促改,培养习惯 (第四关:改)

1、想想第四关该是什么了?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完了发出声念2遍,边念边改。

2、找伙伴互改。语句通顺吗?想象合理吗?

3、集体评改。

一人读,其余学生听后评一评,评得好的发大奖。

六、总结

同学们通过大胆想象,连闯四关,画出了一张张充满生趣的画,写出了一篇篇富有新意的文章,圆圆还写了一首有关圆的儿童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互相传阅。

附:《有趣的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学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写不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要精心设计,悉心指导,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教会他们表达的方法。

一、在教学实践中实行一套指导方法。

第一步以本为据,总结写作方法。课本是范本,课文是范文,每次作文指导,细心的老师要从课文中寻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作为科学依据,文本结合让学生效仿训练。第二步出示“下水”范文,进一步印证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难,很容易掌握。第三步,点拔指导,让学生明确应用这种写作技能最容易出现的几种毛病,进一步加深印象,进而掌握这种写作方法。第四步,当堂作文,强调学生实际运用新的写作方法,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抄袭他人习作的现象。第五步,习作改评,紧扣指导重点,凡能正确运用新的写作方法作文的学生,尽可能给予满分鼓励。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一定科学,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总结出既结合学生实际,又有个性特点的教学规律来指导作文的实际教学。

二、精心撰写下水作文,体验学生写作的甘苦。

在学生看来,教科书是专家、名家的文章,太神秘,且高不可攀。如果教师能运用新授的写作方法写1-2篇下水文给学生以示范,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定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感到运用新的写作技巧其实并不难。因此教师写下水文不但可以释除学生的神秘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也可以使教师体验写作的甘苦。还能使教师经常地练练笔,

给学生以勤动笔的示范,还可以了解到学生习作实际,作文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学生最容易犯毛病的地方又在哪里。这样就能在备课与指导时更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突破。

三、批改作文紧扣重点,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批改学生作文是老师最感困惑的事情,要面面俱到,教师实在感到力不从心,也难做到;要么只阅不批,只阅不改,写上批阅日期了事,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以为,批改作文必须紧扣指导重点进行。每次作文训练都有一个训练点,翻开学生作文,便可一目了然。对运用得法的学生,老师尽可在“眉批”栏中用简短的语言予以肯定和赞许,在“尾批”处予以总结性褒扬,在评定等级与分数时尽可能往高处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行”、“我能”。至于对运用不得法的作文大可不必求全责怪,因为训练目标比较单一,一般学生稍加提示,便会明白,因而,只须予以巧妙的点拨与鼓励,便可矫正习作的问题。至于综合性的错误,如错别字、典型病句等可用少量时间集中加以解决。

四、及时反馈评讲,让学生再生写作冲动。

农民种地有“三分种,七分管”之说,指导学生作文也应该是“三分导,七分评”,有效地评讲作文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引起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我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就不难从中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作文教学法则来。

[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柳芽擎风,绿更悠——《中学生》与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全文共 2940 字

+ 加入清单

一、阅读课标指引,阅读现状分析

1、有关初中语文阅读的要求

新课标指明了初中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养成默读习惯,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2、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阅读活动形式匮乏,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在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主要依靠课本、阅读练习和初中必读书进行。课本的阅读难以摆脱知识性、技巧性、机械性的应试能力训练,必读书目也仅仅简单涉猎,总体来说初中学段学生的阅读直接目的就是应对各种知识性考试,阅读兴趣往往因较大的考试压力而变得无味。同时课本、练习册和必读书目都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显得陈旧、枯燥,无法吸引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由以上几个因素来看,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调动存在不小的困难。

(2)学生的阅读面狭窄,阅读量不够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但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仅仅依赖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阅读目标是不现实的,没有充足阅读量的积累,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实难提高。分析近年的中考阅读试题,文章题材丰富,涉及各个学科,由于学生平时阅读量少,知识面较狭窄,从而导致对某些文章的理解欠准确。

(3)阅读活动缺乏指导,学生阅读随意性强,缺乏阅读技巧

课本教学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学生必然会采取放慢速度的精读,很难切合学习任务实际调整阅读的速度,从而在考试中影响答题速度,同时考试中文章不免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学生难于从整体上通览文章的框架,往往一叶障目。由此可见,学生缺乏阅读技巧方面的指导,而深入分析起来,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合适的阅读材料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

3、报刊阅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语文新课标提出:养成默读习惯,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因此,除了充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丰富阅读材料至关重要。

切身的阅读教学实践证明,《中学生》就是可以作为辅助阅读教学、开阔学生眼界的材料。该报由四大板块组成:综合板、知识板、学习板和休闲娱乐板。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反映中学校园精彩生活的“热点聚焦”、“青春短笛”、“青春论坛”、“读者信箱”、“校园明星”、“校园BBS”,又有丰富学生知识、拓宽视野的“窗外世界”、“电脑家园”、“创造发明”、“时事追踪”,还有各科学习辅导及丰富学生的课外娱乐生活的“开心果屋”、“少年书屋”、“动漫时空”。

二、阅读原则,活动促进

为了保证学生报纸的使用效果效果,我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了以下原则:

1、以学生兴趣为基础,力求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

每个班级都有各自的实际情况,报纸同样也是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因此我在组织阅读一期报纸之前一定会通读所有内容,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水平、兴趣来精心的挑选材料。通过研究发现,我所教两个班很多学生喜欢“热点聚焦”、“青春短笛”和学习板块,我便多次在课堂上组织阅读这一版面的文章,并作点拨。

2、以锻炼学生合作能力为中心,利用活动来引领提升阅读水平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活动设计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我在阅读资源的选材中,时刻考虑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活动的形式。特别是合作阅读习惯的养成,我在阅读和教学中坚持设计小组合作讨论,开展演讲、读书交流、报告会、辩论赛等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但活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特别重视活动的目标指向性,以提高学生的专项能力为根本落脚点,换句话说,没有目标的活动是无效的,没有意义的。

3、通研教材,寻找材料与课本内容的想通点,迁移感悟

《中学生》报刊相比于教材,更加的贴近生活,靠近学生的实际,对于教材来说,报刊的阅读更大的作用是辅助课本教学的,所以在教学中应寻找报刊与课本内容的共同点,进一步来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课内外阅读的联系。例如《中学生》对成长烦恼的表述跟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就很贴切。

4、阅读的细无声,滋润学生的情感体验

《中学生》中的内容紧跟时代的变迁,书写学生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无疑都是真实的、感人的,学生们在阅读中跟多的能体会到“共同语言”,所以进行无味的情感教育灌输,不如通过阅读潜移默化中来塑造学生的优秀德育品质。我经常结合报刊中不同的文章,进行情感教育,比如:珍惜亲情——《背影》;友谊——《羚羊木雕》;与他人相处和沟通——《音乐巨人贝多芬》;勤奋——《傅雷家书》,懂得感恩——《我与地坛》等等,都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报刊阅读的实施方案

课时安排:每周一、三下午最后一节阅读课。

内容安排:学生合作自读报纸,交流感受,收集精彩,迁移课本。

阅读活动设计:

1、我来读报,大家瞧

学生的阅读往往采取眼睛注视的阅读方法,容易走神,为此我根据班级的实际开展了“我来读报,大家瞧”的活动,学生们两两结对,一人读,一人看。活动中学生的阅读方式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的效率和把握重点的准确率都有很大提升,开始过程生疏,效率可能低,但是日积月累,效率大为提升。

2、读报心得交流会

阅读需要技巧,更需要真实的感受,为了展现阅读的效果与收获,组织学生开展了读报心得交流会,不局限于《中学生》,扩展到学生喜欢的报刊。一切活动由阅读爱好者组成,从征文,到活动安排,再到评比表扬,全程由学生承担,每次交流会设立读报小能手荣誉称号,颁发给前三名学生。

3、《中学生》征文活动

通览报纸的情况下,每两周有征文小组组织征文活动,活动的主题由征文小组选择,每两周进行一次活动,比如刚刚进行的“感恩”征文,学生参加积极主动,张安然的《诗雨》让学生们十分喜爱。

还包括:我与《中学生》摄影展、报纸剧展播、阅读大比拼、速写作文等活动。

总之,荷花擎,香更悠。我利用两个学期对报刊阅读教学进行探索,虽然路上充满了未知与不见的荆棘,但是我的收获是以前教学无法给予的,新的尝试让我在报刊阅读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由于活动的探索刚刚开始不久,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推敲的。例如:在活动的整体设计的系统性上有所欠缺,活动间的联系不是十分的密切,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现象;同时在学生的兴趣点的把握上还有一些偏差,接下来应做更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教学中模式化现象存在,活动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缺乏灵活性。总之,在今后的报刊阅读教学中,我会进一步增强积累,不断探索和完善自己的阅读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童年趣事教学模板_事件作文1800字

全文共 1664 字

+ 加入清单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设计以我校省级课题《农村小学作文策略研究》的子课题——《农村小学快速作文策略研究》的实施为背景,通过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确定写作的范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让学生的“外部刺激”能转化为写作的内部动机和能力;通过习作,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情感、审美的价值,让学生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从而真正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师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我听着《童年》这首歌,便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趣事。

我四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热极了。妈妈带着我上街买了一个圆圆的大西瓜。到了家,妈妈刚把西瓜放到八仙桌上,我就迫不及待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吃西瓜呀?”

“你这只小馋猫,爸爸在田里干活,一定很热,等他回来,我们一起吃。”妈妈笑着回答,走进灶头间里去了。

我盯着西瓜,舔了舔嘴唇,又跟妈妈吵着要了一回。可妈妈就是不同意,于是我撅起嘴,动开了脑筋。一会儿,我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那时候,我人矮,没有八仙桌高。于是,我悄悄地把椅子移近八仙桌,又小心地爬上椅子,用小手把西瓜轻轻一推,西瓜慢慢地向桌边滚动了。这时,我赶忙跳下椅子,并叫了起来:“妈妈,西瓜要滚下来了!”话音刚落,没等妈妈走出灶头间,西瓜“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掉成好几瓣。

妈妈捡起西瓜,一边埋怨,一边叫我赶快吃掉几块。我高兴极了,边吃边露出得意的样子:妈妈这下可上当了。我偷偷地朝妈妈一看,见她没发现什么破绽。于是,我咧开嘴笑了。

“笑什么?”妈妈奇怪地问道。

“西瓜又凉又甜,真好吃!”我调皮地回答。其实,我的心里最明白。

现在回想起来,可真觉得有点好笑。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 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 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 “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五、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各2遍),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松树的风格记叙作文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喜欢桂树,有人喜欢桃树,我最喜欢的是松树

一粒种子,无论是在崖缝间,还是在贫瘠间,无论是小鸟的嘴里吐出来的,还是风吹来的,还是你有意种的,它都会顽强的生长。

我最敬佩松树自我“牺牲”的精神,它有很多作用,它的木材是造纸的原料;叶子可以提炼发油;脂液可以做松香,松节油,是工业的重要原料;它的根和枝是很好的燃料;在夏天时,人们在它的树下乘凉;秋天,还要长出松果给松鼠吃。松树虽然长的不好看,但它总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死它......它求于人甚少,给予人甚多。

我们在学习上,也有这样的事发生,比如在我们学习上,常常遇到难题,但我们一定要像松树一样坚韧不拔,勇敢的面对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