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作文素材: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人物(汇总20篇)

浏览

7395

作文

1000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暑假,妈妈带我来到了新疆这个“怪”地方,也完全打破了我对新疆的看法,下面,请让我介绍我的新疆之行。

我们乘坐的飞机飞往新疆的省会——乌鲁木齐,下了飞机,一股热干风迎面袭来,因此,在乌鲁木齐宾馆里度过的两个夜晚并不好受,因为又干又热,一致我的鼻子上差了两次“大葱”,干和热是新疆给我的第一印象。

当天下午,导游带我们到乌鲁木齐比较有名的贸易中心“大巴扎”去采购新疆特产,一进到店铺里面,各种奇怪的物品琳琅满目的摆在我们的眼前,导游耐心的给我们介绍,那里有民族乐器、特色食品、还有少数民族各种各样的服装,说到这里,新疆有一“怪”,“男人爱把绿帽戴”——少数民族戴的帽子一般为菱形,以绿色为主,他们认为绿色代表着“生机”,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对新疆感兴趣了呢?晚上,我们在二道桥观看了歌舞表演,通过曼妙的舞姿和刚柔混合之美,演绎了十三个少数民族在新疆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的过程,新疆历史的画卷正向我们慢慢展开。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不仅尝到了正宗的囊、哈密瓜、葡萄干、奶疙瘩等,还感受到了牧民们的盛情,再毡房中,仿佛也能感受到四季的存在,同样也感受到了游牧民族的辛苦。

在高高兴兴的旅途中,我们又将揭开新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此次要去的地方因湖怪而着名,不说你们也可能想到了!没错,那就是喀纳斯,8月份,炎炎的时候当北京的天气还是在烈日炎炎的时候,我们早已穿上了秋裤和棉袄。在景区外我们就拿起相机乱照一通,哪怕是一个角落,都有令你意想不到的奇特景观,进入景区,我们在途中乘区间车,发现云雾和山水,形成了一幅自然的风景画,在这里,我才发觉大自然是多么的伟大,爬过1068级台阶,登上观鱼台,俯瞰喀纳斯,好似用绿色的森林做线,碧蓝的湖水做珠,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成一串珍珠项链,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礼物。

虽然还有好多没和大家一起分享,但是相信你们一定被大自然的巧妙所折服,有茂密的森林,还有寸草不生的雅丹地貌,又有寒冷刺骨而又神秘的喀纳斯,还有热浪翻滚的火焰山。大自然的神奇当然不能用只字片语所来表达,在这次旅途中,长了不少的见识,也让我对新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国标点符号的历史及来源

全文共 584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小学学习标点符号的时候,一定会有疑问:我们的标点符号是怎么来的呢? 这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标点符号的历史来源,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时候有没有标点符号?

占主流的说法,是没有。但也有不同的意见,说有。我们多数人长时间里,受的是“没有”派的影响,还找到了或者说推测到了“没有”的理由:古人的书写材料过于珍贵。这也不是毫无道理。你想,无论是早期的竹简、木简,还是稍后的布帛,加工都很不容易,竹片儿上、丝帛上的空间,自然是能省就省,能多写一个字,就多写一个字,让标点符号占个地方,不划算。

“有”派的意见也不能不听听,因为也并非全无道理。有的专家指出,汉语标点史可以溯源到甲骨文时代。甲骨文的书写者,是使用线条和间空来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的。狭义的标点,指有明确书写形态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没有书写形态的方式,如间空啦、分段啦,等。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完善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产生初始阶段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但在古代书面文字材料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由于没有标点符号,对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由于语言表达的需要,标点符号就逐步的产生了。

汉朝的时候,就有人采用“离经”的方法,把文字之间断开。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立经辨志”。郑玄注曰:“离经,断句绝也”。当时人们读书,常在句旁划“し”,作为一种助读标记符号。这便是标点符号的萌芽。

东汉时,句读的符号有“↓”和“、”两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大略相当于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朝,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人们采用圈点来标读文字。朱熹在着《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称为句读(音jù dòu,古文语句中的短暂停顿。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个“、”,其作用类似现在的逗号,在全句意思已完之处画一个“。”,作用同现在的句号。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古书皆为竖排)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还在沿用。

到了明朝,随着刊本小说的出现,又多了两个专用号,即一个是在人名旁边画单直线“│”,一个是地名旁边加两直线“‖”。

二、发展成熟阶段

我们现在所用的标点符号,源头在欧洲。西方文字在公元8世纪以前,只用句号。8世纪以后,慢慢出现了冒号、分号等,但使用都比较随意,没有严格的使用规则。直到15世纪末,威尼斯印刷师阿尔德·曼努齐在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又创制了部分新的标点符号,并规定了所有的标点符号的固定用法,西方文字的标点符号才系统化、规范化。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虽然张德彝不是在有意识地向国内知识界引入标点,甚至带有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繁琐。但是却在无心栽柳的过程中,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风。

至于标点符号的提倡和使用,则是“五四”运动前后的事了。

鸦`片战争以后,西风之东渐越来越甚,西文也为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熟悉,其标点符号之方便,也时时刺激着大家的改革热情。

1897年,有个叫王炳`章的广东东莞学人,取中国原有的“圈”和“点”,及西文中的“句读勾勒”,草拟了10种标点符号。由于合乎实用而有人接受,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著名教授、作家均表欢迎并应用。

翻译家严复的《英文汉诂》(1904)是最早应用外国标点于汉语的著述。

五四运动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经开始使用新式标点。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对推广应用新式标点符号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于1918年5月,在《学艺》杂志上发表《标点之革新》一文,介绍西洋标点符号10种。

同年5月起,《新青年》杂志就全部采用白话排印加上新式标点。它的影响很大,不到半年就有四百多种报刊仿效。由于当时的出版物多采取直排方式,于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中国式”调整。

1914年,胡适就在日记里创造了一套自己使用的“句读符号”:单直“?”,双括“(())”,提要号“~~~”等。

1916年8月,胡适应《科学》杂志的邀请,在自己日记基础上增改写成《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全面阐述他对句读以及文字符号的理论思考,成了新式标点的奠基之作。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发展和推广使用标点符号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人力、物力、技术工作各方面帮助国`民党恢复和建立秘书工作,帮助秘书改革,开始使用标点符号。1924年4月4日《国`民党执行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记录》记载:会议通过了公文使用标点符号的议案,即〈关于本党印刷公文、书籍所用圈点之议案〉。从此国`民党机关上下行文中就经常使用标点符号了。这是第一次官方出面规定使用标点符号。第二次见于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文件,即1949年2月制定的《华北人民政府公文处理暂行规定》,在公文格式中规定了公文一律加标点符号。当时规定一般使用11种标点符号。即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单引号(「」)、双引号(『』)、省略号(……)、括号“()”、(?)、惊叹号(!)、句号(。)。这是一些常用的标点符号。各级政府不论上下行文或平行文,都必须使用标点符号。至此标点符号已比较成熟。

三、定型普及阶段

标点符号的定型普及使用阶段,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办法》。当时公布时规定了14种: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括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专用号(—)。

四、完善提高阶段

经过30多年的实践应用,书写排印已由直行改为横行,标点符号用法也发生某些发展和变化。

1990年3月国家文字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修订发行了《标点符号用法》。由原来的14种改为16种,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两种。随后又经部分修订,1995年12月13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子的结尾,有句号、问号、叹号三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子中间,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四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标点符号的位置也有讲究。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能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能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能出现在一行之首。破折号、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的位置均居中。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如果是直行的文稿,标点符号的使用与横行文稿有所不同。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放在字下偏右处。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和间隔号放在字下居中处。着重号标在字的右侧,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左侧。直行文稿的双引号和单引号要分别变为“﹃﹄”和“﹁﹂”。

标点符号已经成为书面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又创造了几种书写符号:即文尾号(o)或(□),用于一篇文章的结尾。多见于杂志。这些新的书写符号已约定俗成,被普遍应用。这标志着标点符号的不断丰富完善。

值得一说的是,国人对于标点符号的引进,也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与西方使用的标点,有几处明显的不同:①句号用“。”,不用“.”。这个圆圈圈,是国人使用了多少年的东西,既熟悉又醒目,比西文的那个小点点,好得多。②引号用『』和「」,不用““””和“‘’”。这是为了适应竖排文字的特点。时过境迁,随着我国文字绝大部分横排,引号也就跟西文的趋同了。③西文的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开头用大写字母表示,汉字没有这种标记,所以要有人名号和书名号。 此外,二者的区别还有:汉语破折号占两个汉字的位置,英语破折号则只占约一个汉字的位置;汉语省略号为六个连点(也可以说成“两组三个连点”),且上下居中,英语省略号则只有三个连点(也就是“一组三个连点”),且居于下方;汉语连接号有“长横”(——)、“一字线”(—)、“半字线”(-)和“浪纹”(~)之分,前三者分别占两个汉字、一个汉字和半个汉字的位置,英语连接号则只占字母m宽度的1/3(–);等等。

汉语里有些标点符号在英语里是找不到的,如顿号、着重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等。在汉英翻译时,顿号常处理成逗号;着重号在汉语里表示强调,翻译成英语时常将被强调部分的文字用斜体或粗体表示;汉语间隔号用于外国人名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在英语中,因为是直接用空格将人名各部分分开,用不着间隔号;汉语书名号翻译成英语时,只将相应部分变成斜体;汉语专名号用在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它只出现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英语里相同情况下则不用任何符号。

标点符号是怎么产生的

据此说来,汉语的标点符号也是有模有样地持续了数千年,怎么能说没有呢?能想到的解释是:这些标点符号虽然不绝如缕,但实行的范围太小,不够普及,绝大部分的书籍,还是没有任何标点的。还有一点,也不能不提及,那就是“句读”之类的标点符号,长时间里,不是作者所为,而是读者在阅读时做的记号。这种记号,有较大的随意性,是否符合作者原意,也很难说。作为一种标点符号,却不是跟作品同步产生,而是由读者后来“追加”,不同的读者可以有自己的追加方式。这种作品与标点符号奇特的分离方式,可能是世界上各种文字中绝无仅有的风景。像朱熹那样,在著书时候自觉使用标点符号的,少之又少。

如此看来,简单地下结论,说中国古代有或者没有标点符号,都不妥当。准确点说,早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标点符号的萌芽,有了使用标点符号的书写实践,只不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时间较晚而已。最为系统、完备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和普及,则是在西文的标点符号引进和消化之后。

近日见到一篇美国人谈标点符号的文章(见《青年参考》2009年4月7日),得知外国人最初发明标点符号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朗诵(按:看来并不是因为当时的牛皮和羊皮这些书写材料忽然地便宜了)。一位叫做Ursula Dubossrsky 的美国人说,英文标点符号一词(punctuation),源自拉丁文punctus,意思就是“点”。这些“点”让读者知道哪里需要稍停,哪里需要加强语气等等。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长期以来对我们的老祖宗没怎么使用标点符号的原因的解释。不妨这样推测: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更早的时候没有使用标点符号,是因为没有发明出来,跟书写材料珍贵与否关系不大。有的学者纳闷,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创造出来,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却姗姗来迟?而且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

据说,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的文字,都是连着写下来的,没有标点。当时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因为连写而难以断句。到后来,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公元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上圆点和下圆点。从无到有,渐成序列。

作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者,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了5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马氏制定的标点符号为什么能够推广开来呢?除了读者阅读上的需要以外,和他的家族是经营规模较大的出版商很有关系。这个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如果这些书籍都采用了马氏的标点发行出去,这种标点符号当然就很容易得到普及了。从这时开始,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至于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考人物素材

全文共 2810 字

+ 加入清单

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2、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6、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作文

全文共 1502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人物千千万万,有战功屡屡的英雄、有江湖上厉害的武林高手、有英勇无比又不失美丽可爱的巾帼英雄、也有智慧过人的伟大谋士。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那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啊!就是三国鼎立、聪明过人、人称智多星的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隐居乡村,后来因为刘备的“三顾茅庐”把他请到了刘备的阵营。

原来刘备的两个义弟非常不满诸葛亮,因此处处和他作对。可一次战役改变了关羽、张飞。他的看法,那就是——长坂坡之战,诸葛亮的聪明确实让关羽张飞刮目相看、甘拜下风,当然最高兴的是刘备。因为请到了这么聪明的谋士,还不愁统一江山?

在吴国也有一位聪明的人叫周瑜,也非常聪明,但就是小气,枉送了这么一位英勇聪明的大将,他一听说蜀国也有一位聪明的人,就很生气。把他叫到吴国对她说“孔明兄,咱们两国除了魏国很轻松,但我们却少箭,你去造十万支箭,给你十天时间,造不好可要砍头!”诸葛亮一听说“周兄,十天时间太多了,三天就够了。”说完一阵仰天长笑,离去留下的是目瞪口呆的文武百官。第二天,诸葛亮就去找鲁肃向他借十万支船、稻草人,鲁肃一听立马借给他,又不解的问“孔明,你能告诉我船、稻草人和造箭有什么关系?”诸葛亮神秘一笑的说“想知道答案吗?那请君卯时到江边来。”到了晚上,船到了曹营,突然一阵急促的鼓声,曹操吓了一大跳,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好射箭,就这样,不一会诸葛亮就得了十万支箭,曹操知道上了当想追也来不及了。鲁肃一看恍然大悟,连忙称赞诸葛亮聪明,就这样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有了十万支箭。

诸葛亮聪明吧?诸葛亮就以七个字,气死了周瑜,这七个字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既体现了诸葛亮的聪明,又体现了周瑜的小气。

诸葛亮超凡的智慧、伟大的人格,他的聪明着眼于国家大局百姓大利。他的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的思想精华,而我们要发扬这种精神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喜欢历史,我喜欢历史的原因是因为我被这些人物的的形形色色被吸引,在我认识或者也可以说我喜欢的历史人物中有许多的人物,比如:项梁、项羽、刘邦、韩信、司马迁、李世民、武则天等。好了,再多的历史人物,我就不多说了,我就说一下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也就是我们都很水洗的武则天。

我是一名女生,学了历史这门课,如果我穿越时空来到唐朝,来到武则天统治时期,我不禁意道:虽说武则天是一个女人,但是在那个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时代里,武则天却成功的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的确不容易,我们现在虽不讨论她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饱受是人另类的眼光没才走到人生的最高地位,那就是文人之上,拥有九五之尊身份的皇帝,可说一下她给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她给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她大力提倡科举,把武举也带出来了,也出现了殿试,也培养了很多人才,比如狄仁杰,他在当时社会破了很多奇冤案,受到人民的爱戴。

她是一名女子,她是如何成了最终的胜利者呢?她出生富贵人家,她是才女,可是她的一生有是如何呢?今日我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她因父亲的原因,被李世民招进宫,封他为才女,后来李世民逝去,因为后宫职工所有女子如果被混各地临幸,就要去皇家守庙当尼姑,随意她也在其中,也就去当了尼姑。

后来被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也就是历史上的唐太宗,看武则天多才多艺,又看上了她的美色,所以受美*惑,又把她招进宫,封他为武媚娘,后来又封为皇后,因为她为唐高宗生了三男一女,她生的一女也就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后来也和她的母亲武则天抢政,可不幸的是太平公主被唐玄宗杀害。

唐高宗体弱多病,最终逝去,这是就有武则天来赦政。

其实,人生道路中,就有我们的转折点只要我们努力,就能成功,就如我们今天讨论的武则天。

[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英雄人物的作文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我心中的英雄人物

在古今中外,有许多英雄人物值得我们去敬佩,他们在这个世上已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些真正的英雄人物是当之无愧,是被人们歌颂的。

俗话说的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刻有多少英雄人物为拯救更多的生灵而牺牲,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其中一位。她叫孟丽萍。孟丽萍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人物,她为人们奉献了许多,但她自己却永久跨入了天堂的大门,再也回不来了。

那一年,我国某一山区发生了一场大洪水,房屋都被大水淹没了,大家无路可去,全被困在了一个小岛里。那里没有什么吃的,大家渴了就喝露水,饿了就吃野蘑菇和野菜,但又有多少人为这个而中毒身亡,当时的他们真的是痛苦不堪的……就这样他们在小岛上整整生活了半个多月,之后这可怕的洪魔最后结束了,但是他们却被困在那里回不去了,因为面临在他们面前的是类似长江的大河。他们又怎样过去呢?正当他们百感交集之时,面前却驶来了一条小船,船上有一位女人身穿雨衣缓缓驶来。此时岛上被困的人们都欢呼起来啦,他们为有一点生机而兴奋。那为船上的女人便是――孟丽萍。

孟丽萍缓慢得划了过来,她最后到达了目的地,她一到岸上就立刻跟他们说,‘不用怕,有我呢。我必须会救大家出去的。’话音刚落她就立刻开始了她的救援行动,但是她的那条船一次只能载重5个人,但岛上却困着上千个人,孟丽萍凭着自己勇敢和毅志成功营救了被困的人。到她自己一个人架着小船前行的时候,突然这可怕的洪水又将再次袭来,那可恶的魔爪抓走了孟丽萍,只剩那小船还在那摆着摆着……孟丽萍在她活着的最后一刻向岸上的人们大喊‘平安啦,我为祖国而骄傲’此刻岸边的人们早已泣不成声。

多好的人阿,当年的她才年仅21岁……尽然就这样被夺去了她花一般的年龄,就像是一支被折断的小花落入水中,将失去一片生机。之后被拯救了的那些人们为了哀悼孟丽萍,把这个村叫为‘宇平村’象征着与孟丽萍永久在一齐。

是的,我国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英雄人物,如雷峰,鲁讯……他们都为我们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他们的光辉永久的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考优秀素材:中国近代人物

全文共 3625 字

+ 加入清单

平时多积累一些素材对我们写作很有帮助。下面是语文迷网整理提供的高考人物素材,欢迎参考。

一.海子的寂寞

或许诗歌真是从寂寞中酿出来的,否则为什么所有的诗人都那么落寞?海子也不例外,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能与别人进行交流。有一次,海子在百无聊赖之际随意走进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他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毫无浪漫情趣的老板抬眼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年轻人:长发凌乱,身材瘦小,落落寡欢,不修边幅,而且说话如此神经兮兮,就以为他脑瓜子是有些毛病的,便嘲讽地回答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海子无奈地耸了耸肩膀,默默地走出了餐馆,同时也走进了更深的寂寞。

分析: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与沟通。沟通源于寂寞,无法沟通,也就更加寂寞。

话题:“寂寞与沟通”“交流与理解”“冷漠是毒药”

二.李嘉诚亲自去接老师

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李嘉诚常常捐资助学。一次,他邀请汕头大学的一批教师来港并准备亲自去车站迎接。恰好此时他又接到通知,国家经贸部一位官员专程来港与他洽谈生意,请他去迎接。经过考虑,李嘉诚先生安排了别人去接经贸部官员,而自己还是去了火车站。由于火车晚点,他在车站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汕头大学的老师知道后感动地说:“这件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嘉诚先生对教育的诚心。他能舍命办教育,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做。”

分析:商人捐资办学,不能沽名钓誉。李嘉诚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言行一致。

话题:“尊师重教”“表率”“做人与做事”

三“教授之教授”陈寅恪

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家学渊源”深厚,8岁即研习《说文解字》和训诂学,熟读《三字经》、《二十四史》,13岁即赴日留学,17岁回国,21岁又赴美。他有很高的语言天赋,精通英、法、德、日等文字,还基本掌握了希腊文、波斯文、拉丁文、梵文、巴利文、蒙文、满文、西夏文等19种文字。我国学者,无论是留学归来的洋博士,还是国学基础深厚的“土”学者,无不佩服他学识渊博。人们尊之为“教授之教授”。 分析:一个人一生能有那么大的成就和业绩,除了归功于他的聪明才智,更在于他的勤奋与博学。

话题:“学无止境”“学不压身”

四邓拓倡导博学

邓拓是一位有广博知识的学者,他提倡现代人应博学。他在《欢迎杂家》一文中这样说:“专门的学问不容易掌握,但只要有相当的条件,在较短的时间内,如果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就可能有些成就。而广博的知识,包括各种实际知识,则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得到的,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不断积累,才能打下一定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要研究一些专门问题就容易多了。”

分析:邓老提倡的也许就是我们常挂嘴边的“杂学种种,精专一项”。而真正的“专才”无不是在“通才”的基础上产生的。

话题:“博与专”“偏科的理由”

五宋庆龄的执著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没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宋庆龄能七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殚精竭虑吗? 话题:“忠贞”“持之以恒”

六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话题:“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价值”

七不达目的不罢休——侯宝林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侯宝林正是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才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的。

分析:语言大师侯宝林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要勤奋好学,二要持之以恒。

话题:笑声来自勤奋 学习成就天才

八.季羡林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反映。

推荐语: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颁奖词: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九.梁实秋的演讲

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话题:“语言的妙用”“幽默人生”

十.林语堂上课请学生吃长生果

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分析:林语堂,一位大师级语言大师。性格幽默、风趣,听其谈话,如沐春风,获益多多。

十一.严复的担忧

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

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十二.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话题:“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价值”

十三.这是我的权力 —— 陈少敏

老革命家陈少敏一生正直。“文革”期间,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表决永远开除刘少奇党籍的决议草案时,陈少敏坚决不举手。会后,康生恶狠狠地质问她为什么不举手,她义正辞严地回答:“这是我的权利!”后来她被下放到河南罗山县,受尽折磨。她坚定地说:“不要犯软骨病,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对群众、对国家、对党负责到底。”

分析: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就是坚持了做人的尊严,坚持的真理,也就是维护了个人和民族的尊严。 话题:“信念与尊严”“永不屈服”“骨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 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

一个总为他人着想,又十分仔细细心、批改文件时总是一丝不苟,他对科学的热爱,他就是——朱光亚。他2011年逝世。他对以前充满遗憾 ,对未来充满向往。当我看到朱光亚的一幕情景之后,眼泪 像断了线的珠子一直流着。

一个肝胆医生 ,不畏手术的风险,执意的来策划手术计划。当一个女孩 生命 垂危时,众多医生都不敢为她医治,而他却不管如何都要试试,进行了9个小时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女孩已经好了起来;他还常常为别人着想,为病人们摆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时找不到鞋……他就是吴孟超,把病人当做是自己 的亲人 一般对待,而且他要求的手术费是十分便宜的。

刘伟对未来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击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难。他这种向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 。最后用脚弹出了一首首优美 动人的钢琴曲。

这三个人物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们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感动人物。不论是残疾人还是四肢完好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为别人所着想、为他人创造美好 的未来:这是吴孟超和朱光亚。而刘伟是为了自己的信念 、自己的坚持 不懈闯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想 。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72 字

+ 加入清单

康有为曾是炒房高手

中国传统文人,通常羞言金钱,以“铜臭味”鄙视之。故不少优秀的文人墨客,都不事生产,不谙经营之道。但也有例外,既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又具备超人的经济头脑,懂得理财。康有为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对房地产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好几次牛刀小试,便获利不菲。其点子之准,下手之稳,就算现在的炒房高手,也自愧不如。

康有为流亡海外多年,其间得到了许多爱国华侨的慷慨资助,这是他得以周游列国的重要经济保障。但他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赚了不少钱,特别是在房地产上屡有斩获。

比如1906年春节期间,他访问墨西哥,受到当地隆重接待。当时墨西哥城正在筹款修筑有轨电车,他敏锐地意识到电车轨道经过的地方,必将成为人气旺盛的商业圈,地价必定随之飙升,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赚钱的机会,便大量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没过多少日子,这些地价果然上扬了好几倍,他轻轻松松获得了10多万银元的赢利。

应该说梁启超也是赚钱的好手,早在1898年就以“保皇会”的名义,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华侨集资,在上海创办“广智书局”和“新民丛报社”。他凭借自己的知识资源,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万银元。当时康有为因逃避清政府追杀而避居印度吉大岭,经济陷于窘境,他得知后马上汇出1800银元,资助康有为。

有道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康有为在墨西哥的房地产上狠赚了一笔之时,梁启超的“广智书局”却陷入亏损的窘境,康有为得知后马上写信询问梁启超需要多少钱?梁启超回信说:“每年费用3000银元。”康有为立即汇出5000银元:给梁启超本人3000银元,给梁启超在澳门的家属1000银元,给梁启超的兄弟学费1000银元。出手之阔绰,堪与当今那些房地产老板媲美。“康梁”在政治上结为同盟早已美名远扬,在经济上互相施以援手,也传为佳话。

康有为晚年经济状况非常富裕。1913年康有为55岁那年结束流亡生涯回国,广东政府发还了被清朝政府抄没的康氏家产,并加发官产作为对康有为流亡15年的赔偿。资本贵在积累与增长,康有为非常清楚这一点,通过炒房地产来获利,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于1914年6月定居上海,租赁上海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每月租金120银元,一住8年。这期间他看到上海房地产的升值潜力巨大,便马上变卖了广东的房产,在上海买入地皮。没过多久,上海的地皮飞涨,康有为又大赚了一笔。接着他又投资交通干线附近的房产,同样获利颇丰。

1921年,康有为在愚园路自购地皮10亩,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十分豪华。晚年时他还在别处修建、购买了3座别墅,分别为杭州西湖的“一天园”、上海杨树浦的“莹园”和青岛的“天游园”。“一天园”占地30余亩,历时4年才建成。“莹园”建成后转让给别人,属于短线投资项目。青岛的“天游园”原来是总督楼,康有为购买后加以改扩建,他的生命最后终结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我们都要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今年也不例外。在这次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中,这十一个人的事迹都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最令我感动的还是王峰。

在一个夜晚,王峰所在的居民楼已经休息了,突然,大厅的自行车失火,火势迅速蔓延,住在一楼的汪峰第一个苏醒,他醒后救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把他们送到安全地区,接着,再次钻进火海,将二楼一个老爷爷和两个小孩子救了出来,楼上还有很多人,他再次钻入火海,将的上十几家的邻居挨家挨户都安全救了出来,但是当他出来的时候,已经快烧成了炭人。在他去往街上的途中,他留下了一条长达六十米的血脚印,那是多么令人震惊,这将是他人生最后的足迹。这串血脚印染红了天,浸红了地,也染红了我们的心。当地政府不惜一切代价要抢救他,短短六天,就收到了二百万元的汇款,可是最终没有挽回他的生命。

我看到后很震惊,一个普通的人为什么要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救那些与自己素不相干的人呢?他原本可以放弃楼里的人们,带着自己的家人离开,可是,他没有,他选择死亡,用自己的死亡换来别人的生存。

我很惭愧,记得有一次,我爸爸在工地上,让我帮他递一下锤子,可我却当没听见一样。汪峰面对不认识的人还要选择用死亡帮助他们。我面对着自己至亲至爱的爸爸,竟然一点都不理睬,更何况只是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小事情。现在想想,我该多么惭愧啊!

我决定,我以后一定要学习王峰的这种精神,不管遇到的是生人还是熟人,也不管遇到的是大事情还是小事情,我都要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描写历史人物的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人物评价——刘备

刘备,三国演义中的蜀汉皇帝,素来以“仁德”著称,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仁德”的形象有些夸大,就好像把读者的理解往这条路上引一样。但要是仔细品味一下,你就会发现,刘备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雄”,而且比之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备在每次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总要声明自己是汉室宗亲,这一招使得张飞和关羽对刘备服服帖帖,在刘备成为汉中王和蜀汉皇帝起了重大的作用。因为当时有实力的人都割地自封为王,所以汉室宗亲在当时很受人爱戴的。刘备这招自我包装使得真是妙极。

还有就是曹操在擒住吕布时,因爱才之心不想杀吕布,刘备却出面要曹操杀吕布,也为刘备在三国争霸时除掉了一个大祸害,这也体现了刘备是个野心很大也很奸诈的人。

在长坂坡一战中,赵云拼死找到了少主和少夫人,并拼命将少主护送到刘备的身边。这时候就显出“奸雄”刘备了,刘备为了赵云将阿斗摔在了地上收买人心,赵云看在心中,自然也就卖命的效忠于刘备了。

刘备在临死前还忘保住基业,故意说让诸葛亮上位,这么一说诸葛亮就不敢篡位了,只能尽心尽力的辅佐那个弱阿斗直到病逝还要安排死了之后的事情。

从以上三件事足以反映出刘备的奸诈,所以我认为刘备才是三国演义中真正的枭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剪纸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也想像民间艺人一样剪出一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历史伟人的高考作文素材

全文共 276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以下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司马懿的名人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物介绍】

司马懿(179-251)即晋宣帝,字仲达,汉族,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宣皇帝。

【人物故事】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兵祁山,蜀魏在渭水边的北原对峙,司马懿先是识破诸葛亮的计谋,使得进攻北原的蜀兵都损失惨重。

后来,郑文诈降蜀,被诸葛亮看出破绽,被迫修书给司马懿,叫他前来劫营。来劫营的魏兵遭伏击,全军十伤八九,主将秦朗也死于乱箭之下。上方谷司马懿再次中计,险些丧命,结果渭南的营寨尽落入蜀兵手中。

司马懿败退回渭北,自己烧了渭水浮桥,在北寨传令说:“渭南营寨,现在已经落入敌人手中,诸位将士如果再说迎战,一律斩首。”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每日派人来魏营挑战,魏兵只是坚守不出。

为了引诱司马懿出战,诸葛亮采用激将法,派人给他送去一封信和一盒子衣物,司马懿当众打开盒子一看,里面是红红绿绿的女人衣物以及金银首饰。

信中写道:“仲达你既然是统领中原数十万大军的主将,不披上坚硬的铠甲拿起锐利的武器,在战场上与蜀兵一决雌雄,却畏畏缩缩躲在老鼠洞里逃避刀箭,这跟女人有什么两样呢?

现在我派人送了些女人衣物来,如果你还不出战的话,这些衣服你最好还是穿上,做个彻头彻尾的女人。如果你还算个男子汉的话,不甘心受辱,那就按期决战吧!”

司马懿看了信,不动声色,欣然接受了这份馈赠,并若无其事地和来使交谈,询问诸葛亮饮食、睡眠等琐事,并不涉及军事。

使者回答说:“我们丞相日理万机,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每天吃的很少。”

司马懿对众将说:“诸葛亮事务繁忙,整天劳碌奔波,进食却那么少,他还能活得长久吗?”

司马懿更坚定了坚守不出、疲惫蜀兵的决心,魏军将领心里十分不满,不甘受辱,纷纷要求出城,与诸葛亮一决胜负。

司马懿推说魏明帝有令,让坚守勿动,不敢违背君命。众将再请战,司马懿说:“你们既然要战,让我先奏明皇帝,明帝说战,那时我们竭尽全力,与诸葛亮大战一场,怎么样?”

于是千里迢迢向朝廷请战。

明帝也知道司马懿的意思,就不准众将出战,司马懿又得到朝廷的支持,众将也无可奈何。

于是,不管诸葛亮用什么办法,魏兵只是按兵不动,疲劳蜀军。诸葛亮求战不得,只好在渭滨分兵屯田,作长期较量的打算。

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病故军中。姜维等人按照其生前嘱托,秘不发丧,组织蜀军撤退。司马懿领兵追赶,但唯恐中了诸葛亮的计谋,不敢穷追,便率部返回关中。

终于,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他预期的目的。

平定辽东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一直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

公孙渊继为辽东太守后,对魏更加不逊。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58年),明帝曾叡把太尉司马懿从长安召回京师洛阳,命他率军前往辽东征讨公孙渊。

魏明帝问道:“四千里远征作战,虽说要用奇谋取胜,但也要有足够的兵力,不应当过于计较军费开支的多少。据你推测,公孙渊将采取什么样的计谋对策?”

司马懿回答说:“放弃城邑而预先逃走,这是上策;凭据辽水以抗拒我军,这是中策;坐守襄平而单纯防御,这是他成为俘虏的最下策。”

明帝问:“这三种计策,公孙渊将会采用哪一种呢?”

司马懿答道:“只有贤明智慧之人才能正确估量敌我力量的对比,并能预先对所用计策作出正确取舍,而这并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现在我孤军远征,他将认为我军不能坚持多久,因此,他必定先据辽水对抗我军,然后再坐守襄平进行防御。这是中下两种计策。”

明帝又问:“此次出征往返将用多少天?”

司马懿回答说:“去时行军一百天,回来路上一百天,进攻作战一百天,用六十天进行休整。这样,一年时间足够了。”

于是,司马懿率军向辽东进发。公孙渊派遣部将率领数万步骑兵时驻辽隧,构筑围墙堑壕二十余里,以此抵御司马懿进攻。

魏军诸将都想立即发起进攻,但司马懿却说:“敌人构筑防御阵地,这是企图长期拖住和疲惫我军,进攻它正好落入其圈套。

正是王莽时期王邑不肯绕过昆阳坚城而强攻硬打,几乎导致全军覆没的严重教训。敌人的主力集中在这里,其老巢必定空虚,我军含此不攻而直捣襄平,出乎敌人的意料之外,打败公孙渊是必定无疑的。”

于是,便命令魏军多插旗帜,伪装成要出击敌人阵地南端的样子,将敌人的全部精锐吸引到这里。

司马懿却率领大军偷偷越过辽隧向北,放弃眼前之敌不打而直驱襄平,一路打败敌将的拦截,顺利地完成了对襄平的包围。这时,众将又请求迅速攻城,但司马懿又未同意。

随军司马陈珪提出疑问说:“往年您率军攻打上庸,只用了五天就破城杀了孟达。如今长途跋涉而来,却变得安稳缓慢起来,对此,我实在有些迷惑不解。”

司马懿耐心解释说:“上庸之战,孟达当时兵少而粮食够吃一年,我军将士数量相当孟达军的四倍,但粮食则不够一个月食用,以仅有一个月存粮的部队去与有一年存粮的敌人相较量,怎么可以不采取速战速决?

用四倍于敌的兵力去打击敌人,即使损失一半兵力而战胜了敌人,也还是应当干的。因为,这不是从计较人员伤亡,而是从计较粮食多少这一情况出发所采取的作战行动。

如今的形势是敌众我寡,敌饥我饱,加之大雨如此不停,攻城器械未备,似此而急忙攻城又有什么作为呢?

我军从京师洛阳出发以来,我所担心的不是敌人向我军进攻,而是担心敌人不战而逃。现在敌人的粮食将要用尽,而我军对敌尚未完成合围攻城之势;如果采取掠夺其牛马、抄取其柴草,那么这就无异于驱使敌人逃跑。

战争是一种诡诈多变的行动,善于因变制故才能取胜。敌人凭恃其兵多,因此虽已处于饥饿困难的境地,但却仍然不肯束手待毙。对于此种敌人,我们应当伪装成无能为力的样子稳住它。如果我们贪求小利而惊跑他们,这不是好的计谋所为。”

不久,雨过天晴,司马懿令部队制作攻城器械,并迅速发起进攻,箭飞如雨,攻势迅猛。城中故人顿时陷于粮尽的困难境地,饥饿严重以至发生人吃人现象。

公孙渊窘急无奈,便派部将王建、柳甫出城乞降,请求解除对襄平城的围困,并表示公孙渊君臣一定自缚前来请罪归附。

但司马懿断然拒绝,并将王、柳二将杀掉。公孙渊见派将乞降未成,便突围而逃;司马懿挥军紧追不舍,赶到梁水岸边将其杀掉。

至此,辽东地区完全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高考写作素材:中国的别称及解释

全文共 106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位于东亚,是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汉族为主要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中国人一般称呼自己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或中华民族。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成国家和朝代,后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疆域辽阔,从夏商周时期黄河地域,逐步扩展到现今大陆法定领土内,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

中国人口和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人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同周边各个民族进行交流,魏晋南北朝和宋元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融合,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北宋时期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时期人口突破四亿,而到2013年中国人口达到十三亿。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有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和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一、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 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 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 外国叫海外。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 《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十一、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有关规则与变通的作文素材:中国女排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改变战略,因势变通。面对中国女排“无米之炊”的局面,郎平抛弃用了几十年的“选人应少而精”的战略,变固定使用六七个主力连轴转的用人模式为大国家队战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2015年9月6日,郎平率领的中国女排3:1力克日本队,夺得2015年女排世界杯冠军奖杯。后两局的比赛中,郎平不断进行换人调整,通过两位替补队员的协同作战,成功地拿下两局比赛。当中国队在第四局拿到赛点的时候,郎平特意换上了一直在恢复膝伤的二传手魏秋月。最终,魏秋月的传球帮助主攻朱婷一锤定音,拿下赛点。时隔11年,女排重登世界之巅。

中国女排队的传统做法是球员不宜多而宜精,长期封闭集训以达到配合默契。一直都是六七个主力队员打球,替补能上场比赛的机会很少,主力替补差距非常之大。

而本次大赛前,4员大将遭受伤病侵袭。面对“无米之炊”的窘境,郎平打破实行了几十年的“少而精”的选苗规则,大面积选将,将有能力、有特点、有潜力的老将及新秀“翻腾”了个遍,先后调动队员超过30人,组织四期集训,践行“大国家队”的构想。集训后,她采用以赛代练的新模式,世锦赛和亚洲杯亚运会双线作战,首次派出两支不同的球队参赛,让所有队员都上场锻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印象

(1)规则与变通;(2)传承与融合;(3)发展;(4)个人定位。

多维解读

改变战略,因势变通。面对中国女排“无米之炊”的局面,郎平抛弃用了几十年的“选人应少而精”的战略,变固定使用六七个主力连轴转的用人模式为大国家队战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传承与融合。郎平摸准队员的实力、特点、调整战术技法,在传承封闭集训优点的基础上,全员使用,大胆采用“以赛代练”的模式,通过高规格大赛来锻炼球员,把传统集训和外出比赛的优势融合起来,提高了所有球员的战斗力。

大胆起用,科学训练。郎平按照特点、潜质和能力多方位选人。后两局的比赛中,她根据每位队员的优势和特点,大胆起用两位替补队员。到第四局赛点的时候,又特意换上有经验的魏秋月,充分用好每一位队员,成功拿下赛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的观后感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量子力学的世界级大师塞林格教授曾经这样评价过他的一名中国学生:“你的努力,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国家!”数年后,这名中国学生的确没有辜负导师的期许,他带领团队在中国建立起世界领先的量子光学实验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首次”。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爱因斯坦建立的相对论、伦琴发现的X射线等影响世界的重要发现一起,被评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这个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

从事量子通信研究的十余载,潘建伟的团队先后六次斩获“国际物理学领域十项重大突破”,并以“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的研究成果问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头顶着众多耀眼的光环,在普通人眼中,潘建伟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1053 字

+ 加入清单

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

2004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学校被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

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

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

2014年,彭丽媛向红丝带学校写信,并在采访中说:“我希望这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获“十大责任公民”

责任就是力量,责任改变中国。在1月15日举行的“责任中国——人民网2013年度评选”颁奖中,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当评为人民网2013年度“十大责任公民”。

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这个学校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所有的学生都是艾滋病感染者。从2004年的“爱心小课堂”发展到现在社会大力关注并给予关爱的红丝带学校,那些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

2006年,为了解决艾滋病患者中学龄儿童的上学问题,临汾第三人民医院在“绿色港湾”创办了“红丝带小学”,为艾滋病患儿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11年12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学校取得合法办学资格,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

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也曾有人对红丝带学校提出质疑,认为建一个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本身是一种隔离政策,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可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建立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确实不是最好的办法,可如果没有这个学校,孩子们很可能就没有学上。这就是现实。”郭小平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郭小平曾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表态,他希望有朝一日,不再需要有红丝带这样的学校。 对于社会责任感,郭小平曾不止一次面对媒体解释,字里行间显得低调却充满着暖暖的真情。“别人说我有社会责任感,其实啥社会责任呀,我和孩子们在一起9年了,他们就是我的孩子。你养活自己的孩子,那能叫社会责任感?说实话那也就是个‘情’字。”正因为对学生们有浓浓的感情和亲情,郭小平认为自己说什么也得坚持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边防战士英雄事迹作文素材大全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戍边牺牲战士:肖思远

【人物与事件】

2020年6月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中,戍边战士肖思远在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拼死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把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留在喀喇昆仑高原。

2016年,肖思远从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毕业后应征入伍。因为热爱,两年义务兵结束后他一直没转业。2020年5月,执行任务的肖思远用座机打了个电话给家人报平安,谁都没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个电话。

肖思远的母亲止不住想他,因为她“只是一个母亲。”但她明白,军人保家卫国不能后退。肖思远的钱包里珍藏着女友照片。肖思远的母亲对媒体说:“一直想跟她说一声‘好姑娘,别等了,好好过以后的生活’。”

【语录】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肖思远的战地日记

【适用主题】

家国情怀;理想;责任;青春奋斗;母爱;善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1576 字

+ 加入清单

20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如果不是在姥姥家看了会电视,我还不知道今天就演感动中国。

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98岁的胡佩兰奶奶一生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格桑吉德教书的那个地方,拍的那个小孩子,穿的那么脏,那么破,我们随便给他们一点也是好的,既然如此,我们怎么好意思浪费,怎么好意思随便把衣服什么的丢掉,应该捐出去。还有捡破烂资助孩子上学的刘盛兰爷爷,他活的那样勤劳;还有为孩子凑学费在生命的最后抢时间为孩子们绣制清明上河图的母亲姚厚芝,时间对她来说多么宝贵,我想她每天都会企盼哀求上天能多给他一点时间,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所浪费的今日,是昨日殒身之人所期盼的明日。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淡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真的是有很苦的地方呐,真的是有需要捐助的地方(不过还是建议有可能的话少通过红十字会神马的中间途径)。还看到因为急着救孩子跳水导致高位截瘫的方俊明,很欣慰他工作的工厂很够义气,他的母校也很好,会有孩子们组成专门的义工团去陪伴他,其实这就是他们学校的一个精神楷模。还有自己捡破烂省吃俭用的刘盛兰老爷爷,在他家里的墙上贴着义工团的孩子们去陪伴他的照片,他说这让他很温暖,我当时就想,原来义工团的工作真的是有意义的,有舍友发说说表示做义工很有意义因为老人们很开心,我当时还想她太傻太天真,你们去哪儿说一些不用不痒的话能有什么用呢,真的能帮到什么呢,但也许义工活动真的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转念一想,做义工也要有好的心理准备,因为毕竟很多需要义工帮忙的老人居住条件也不是很好,做好吃点苦头的心理准备再去。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201*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我被他们的杰出事迹感动着!一个捡破烂为生的古稀老人,能省吃俭用数年来捐出十几万元钱,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学生。一个身患绝症的村官,能把自己的百万家产,都用到了村里的公益事业。自己到最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她叫唐爱兰,她说的一句话更让我感动!那就是你对大家付出了真诚,大家就会对你付出真诚!

绝对真理!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将军夫人,放弃安逸,回到艰苦的农村生活,用他一生的付出实现了自己的崇高理想!还有身患绝症的母亲用几年的时间绣出清明上河图,用生命诠释伟大的母爱!还有为了救人落下终身残疾,笑对人生无怨无悔的见义勇为的英雄!还有义字当先为牺牲的战友守墓三十年的守墓人。还有为了孩子们上好学舍弃小家的好老师!还有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航天英雄们!等等!他们的事迹使我非常感动!

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人物传记作文500字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有很多;有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的—杜甫。讽喻社会并且同情人民的白居易。而这些都是一些诗人。

李白是大名鼎鼎的诗仙。他的诗既豪迈奔放。想象力丰富语言转快。李白喜欢四处游玩。游踪遍及大江南北。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李白从很小的时候就刻苦学习,青年的时候立志做一番事业。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诗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复杂的、动荡的历史时代。语言精练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杜甫在少年时代已经博览群书了。并且在长安居住了十年,对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有着切身感受。写得诗往往表达出对统治者的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白居易年轻时家境十分贫寒,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带着他的作品拜访文坛名流顾况,而顾况却看中了白居易的诗。说白居易的诗直如白话,通俗易懂,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我国唐朝时期的杰出诗人。而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依然能读到唐朝俩前多位诗人近五万首诗歌,而这一切都是唐朝才出来的唐朝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就是这三位。

从这些诗中我知道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统治者一定要关心百姓的疾苦。要多多亲自去找一些有才能的人来辅导国家,这样政治才不会混乱。而唐朝的由盛转衰就是因为唐玄宗后期的统治腐朽。所以统治者一定不要贪图享乐而从此断送了国家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英雄人物的事迹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英雄人物故事》这本书。这本书中的英雄全部都是共产党党员。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董存瑞:董存瑞,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怀来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参军两年多来,他缴获了两挺机枪,立了四次小功,三次大功,荣获了三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奖章。

有一次,我军要攻打隆化的消息传到了董存瑞所在的部队中。这时董存瑞在心中暗暗地发誓:至死也要帮死去的同志们报仇!在战争中,董存瑞带着爆破组的成员在东北部炸毁了五座碉堡,就在此时,董存瑞在一座桥下,突然听到了桥上的机枪在扫射的声响,他就一边用手顶着炸药包,一边高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把小鬼子赶出中国!

我们一定要记住为我们美好家园而牺牲的英雄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努力学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回忆去过的地方,那是非常多的。有海南、湖南、贵州、宁夏……可是,我还是觉得新疆最美,最好,最适合旅游。新疆有很多好地方,请让我慢慢讲。

先讲魔鬼城吧。真的很可怕吗?里面有魔鬼吗?哎呀,我也不知道呀!先别急着问我,也许讲到后面,你就明白了。这个魔鬼城啊,里面的石头多得数不清,奇形怪状,有的像雄伟的城堡,有的像威猛的狮子。石头的颜色也是五颜六色的,在夕阳的映照下,绚丽多彩,无比美丽。那天,我走在魔鬼城的小道上,正因为石头太多了,我才刚刚走了一会儿,鞋里就进了一大堆石头。哎,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会进石子儿,我看我的鞋明明穿得好好的呀!进去的石子儿还差点儿把我的脚刮伤了呢!我就说嘛,知道这为什么叫魔鬼城了吧!不过,那石头倒是很漂亮,拣都拣不完呢!置身魔鬼城,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

喀纳斯湖也不错。喀纳斯湖面如镜面,清澈可鉴,美得无法形容。湖里有很多鱼,鱼儿们形态各异,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红鱼、白鱼、黑鱼和我最喜欢的金鲤鱼,因为金鲤鱼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简直跟皇帝的金银财宝没什么两样!有的鱼很奇怪,是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猜,大概是两条不同颜色鱼生的孩子吧?

新疆还有满山遍野的牛羊、新鲜的水果和其他美丽的风景……新疆真是一个美丽而又富饶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