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名人故事: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李娜(汇总20篇)

浏览

5110

作文

1000

篇1: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头几次见面便发生激烈争吵,关系不温不和。

直到那一次,关系彻底破灭。

托尔斯泰听到咚…的门声,这是谁啊?我可没有约谁见面?难道是女人,不会是今天有一个穿着黑色性感衣服的女人一直盯着我跟过来了?靠,老婆还在家里。怎么办?托尔斯泰心里忐忑起来了。托尔斯泰小心翼翼打开门,一只手直接握在托尔斯泰手上。随后看清楚了模样。托尔斯泰诬蔑的说:“哎呦喂,稀客啊。”

“好久不见,别来无恙啊,托尔斯泰。

”今天你来,有什么事情。“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随后坐在沙发上。

”老兄,今天想跟你谈谈我女儿的慈善事业,我女儿在慈善活动可是大放异彩啊。屠格涅夫咬着烟说。屠格涅夫心里想“这次来,可是专门搞好关系啊”。谁知道,托尔斯泰对上流社会的慈善活动是最为恼火的。托尔斯泰说“一个穿着华丽的少女,膝上放些肮脏不堪的破衣服,是在演一场出言不由衷的戏。”争论愈演愈烈,屠格涅夫气坏了。

“我真想抽你几个耳光子。”屠格涅夫威胁地说,还摆个抽耳光的姿势。

托尔斯泰直接跑了自己的房间里,拿出了一把步枪要求决斗。(托尔斯泰当过几年士兵)好挽回自己的名誉。

屠格涅夫看到步枪,“自己是文人斗不过他,屠格涅夫心里想。屠格涅夫只好指着托尔斯泰说”好,你给老子的等着。“屠格涅夫被托尔斯泰用枪指到他逼到家门口。临走时,屠格涅夫还竖起中指指着他,然后撒腿就跑。

这件事,屠格涅夫后悔不迭,给托尔斯泰写了一封道歉信。但托尔斯泰好不原谅。直到二十年以后,托尔斯泰才写了回信,表达了歉意。屠格涅夫哽咽着把信放在嘴里咬啊咬,流下了海水般的泪水。谁知道屠格涅夫在这二十年之间像契诃夫的《小公务之死》得了忧郁症,每天担惊受怕,那么的可怕。直到托尔斯泰回了信,才解救了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有哪些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1)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2)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3)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4)孔子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5)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近现代名人读书故事

全文共 331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近现代名人读书故事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毛泽东

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2.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3.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4.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5.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附】名人读书的格言

1、自赞就是自轻。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2、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3、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4、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5、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日本谚语)

6、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8、温故而知新。

9、边学边问,才有学问。若要精,人前听。

10、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1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12、说大话的人像爆竹,响一声就完了。鉴难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权物。

13、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

14、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15、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

16、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7、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18、读一书,增一智。

19、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0、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

21、心里没有眼,有眼也无用。

22、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23、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24、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

2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26、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亚美尼亚谚语)

27、尽信书,莫如无书。

28、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谚语)

29、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30、人唯虚,始能知人。满招损,谦受益。满必溢,骄必败。

31、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32、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33、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3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35、试试并非受罪,问问并不吃亏。()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

3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3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3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39、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40、只要是有益的话,小孩的话也要听。

4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42、言过其实,终无大用。知识愈浅,自信愈深。

43、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44、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45、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46、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47、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48、不听指点,多绕弯弯。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49、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50、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51、要学蜜蜂采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

52、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53、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54、刀越磨越利,脑越用越灵。

55、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56、一窍通,百窍通

57、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法国谚语)

5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59、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60、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61、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62、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63、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64、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学无前后,达者为师。

65、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66、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67、谦虚是学习的朋友

68、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69、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70、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71、喜欢吹嘘的人犹如一面大鼓,响声大腹中空。

72、如果有了胡子就算学识渊博,那么,山羊也可以讲课了。

73、讷讷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74、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75、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76、山不厌高,水不厌深。骄傲是跌跤的前奏。

77、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78、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79、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以人为师能进步。

80、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81、井淘三遍吃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82、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83、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84、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85、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名人的感动故事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不到24岁的穆罕默de·阿萨夫是加沙罕尤尼斯难民营的难民。为了能参加泛阿拉伯国家的选秀大赛“阿拉伯偶像”,离开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加沙为自己找出路,他偷偷溜出加沙到了开罗,又辗转黎巴嫩去参加海选。然而,由于加沙被封锁而延误,当他抵达贝鲁特时,报名已经结束。

绝望的阿萨夫打电话和母亲商量,最后决定翻墙进入选秀所在的宾馆,但组委会依旧维持原来的决定。另一位参赛的巴勒斯坦人听到了他的声音,把名额让给他,并告诉他:“我知道我到不了最后,但你能。”

最后的结局很美好,阿萨夫战胜了来自埃及和叙利亚的两名决赛对手,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阿拉伯偶像”冠军的巴勒斯坦人。

这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热议的话题。由于时差原因,“阿拉伯偶像”的直播时间是北京的凌晨,但我八十多岁的父亲每次都会不经提醒就守在电视前。他是一个老难民,经历过1948年那段屈辱的岁月,从故乡巴勒斯坦逃难到叙利亚。

他对阿萨夫的喜爱,与其说是一种支持,不如说是找回了一种久违的归属感,一种对于失去故乡的情愫。

老人的这种执着也感动了从未涉足巴勒斯坦的4个孩子。对于他们来说,祖国通常只是一个名词,在填写各式各样的申请表时常被用到。

孩子们拼命拨打国际长途给阿萨夫投票,相信在这个时间,在欧洲和美国、智利、阿根廷、圭亚那等等国家和地区,有着无数和我状况相同的巴勒斯坦家庭。

阿萨夫的成功让别人知道了巴勒斯坦人不只会搞政治、搞游击队,他们也有能力在不同的领域大显身手。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艺术,甚至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他们还有着其他民族没有的东西,比如监狱文化。

以色列监狱里的巴勒斯坦政治犯以绝食要求狱管为他们提供“阿拉伯偶像”的直播信号。在写给阿萨夫的信中,他们给出了史上最壮烈的支持——“你一定要加油,我们都在为你掉肉。”

在社交网站上,阿尔及利亚人给阿萨夫留言:“我们全家昨天都没有做菜,大家全部在看你。在这个周末,你就是我们的大餐。”

巴勒斯坦人的艺术作品反映现实,压抑的生活和以色列持续的占领给他们带来了灵感,但同时他们也通过音乐表达对和平的追求。

1988年出现在一张标志性照片上的投石男孩Ramzi Aburedwan,长大后成了为和平奔走的游吟诗人;3个以色列阿拉伯青年组成的饶舌组合DAM,唱出了《谁是恐怖fen子》《我需要自由》等代表巴勒斯坦人心声的歌曲,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和许多欧美国家。

更多的巴勒斯坦人发现,音乐是比石头更有效的武器。2009年初,在遭受以色列近一个月轰炸的加沙,人们唱出了《我们不会倒下》(We Will Not Go Down),告慰一千四百多个亡灵。

对于三代难民的巴勒斯坦人,上一代是痛苦的一代,他们亲身经历了失去家园的浩劫;我们是失败的一代,身在海外,对民族和国家的支持有心无力;而接下来将是模糊的一代,他们对未来不确定,对过去又不甚了解。阿萨夫成功地成为了一个符号,让三代巴勒斯坦人统一起来,把持不同政治理念的巴勒斯坦人、组织以及派别统一起来,同时也在阿拉伯革命这个大环境下,把所有支持民主自由、渴望公平正义的阿拉伯人统一了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孟母的故事孟母三迁择邻处教儿苦学成亚圣名人故事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孟母三迁,择邻处教儿苦学成“亚圣”: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陈寿拜师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陈寿,字承祚,出生于公元233年,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北)人。他就是我国史学宝库“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

晋书说陈寿:“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意思是说,陈寿小的时候很爱学习,老师就是他的同乡谯周。本文所要叙述的,就是他拜谯周为师过程中的一个故事

陈寿小时候很聪明,对学习也勤奋刻苦。父亲见他幼而好学,学有成效,还专门为他请了家庭教师。他在年仅十岁的时候,就能写出词句优美而又十分得体的文章来了。到十多岁的时候,便读完了家中所有的藏书,连父亲为他请来的老师,也因无法教他,而主动辞职回家了。

不久,父亲又要为他请一位家庭教师,他没有同意。因为他听说县城西有一位叫谯周的学者,很有学问,便想去拜他为师。父亲说:“听说谯周收弟子条件苛刻,未必肯收你为弟子。”

陈寿道:“我会有办法的。”

于是,陈寿收拾了简单的行李,独自一人步行三十余里,来到了谯周家。

谯周见他个子矮小,身体瘦弱,问道:“你今年几岁了?”陈寿言:“十二岁了。”谯周摇了摇头说:“年龄太小,有什么文化基础?先回去读书,过几年再说吧!”

陈寿一听让他回去,忙说:“先生,我年龄虽小,却早已读完了《诗》、《书》、《礼》和《左氏春秋》,您若不信,可当面测试!”

谯周见陈寿口气虽大,但气色坦然,不像有假,便半信半疑。于是,他从陈寿点名的几种经书中找出了几个比较难的问题,让他回答。没想到陈寿不仅对答如流,且延伸释义,显得知识非常广博。谯周便高兴地收留了他。

谯周精研六经,尤通书礼,还通天文,善辩才,是三国时蜀汉国内的著名学者。陈寿在他手下学习,深感其所授与众不同。自己过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顿时迎刃而解。对于新学的知识,更觉讲授得体,分析精辟,使他觉得十分解渴,越发激起了他刻苦学习的自觉性。谯周见陈寿对于自己所授的知识理解深透,掌握牢固,每次考试,年龄虽最小,成绩却名列榜首,因此,对他特别喜爱。

一晃几年过去,陈寿在学业上把谯周的上百个弟子,远远地抛在了后边。

后来,当陈寿学习毕业时,谯周曾十分激动地对友人说:“昔仲尼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而我今日弟子众多,虽然只出了一个陈寿,但我已心满意足。因为就他的才学而言,天下是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提并论的。”

陈寿毕业后,初事蜀汉,封观阁令史。入晋后,被司空张华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平阳侯相,后任御史治书。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广受时人称赞。又有著作《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蜀相诸葛亮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读名人故事书《爱迪生》有感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语文书放在我的面前,我好奇地拿起来翻阅着。呵,一篇篇文章多么生动、优美!特别是爱迪生这篇课文更深深地吸引了我。

爱迪生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饥饿、流浪的痛苦,有数不清的令人沮丧的失败,可他一心热爱科学,凭借信心和执着踏踏实实地前进。每次试验,爱迪生几乎废寝忘食。肚子饿了,忘食。肚子饿了,就胡乱吃点东西,眼皮重得撑不起来了,就在桌子上打个盹儿,是呀,山是一步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我从中悟出了这个深深的道理,而我,虽然有过美好的理想,远大的志向,但惰性大于了我的斗志,学习上遇到难题,我从不刻苦钻研,有时拿同学们的作业抄袭,以敷衍了事。我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牢固掌握,考试成绩总不理想。我曾有过苦恼,掉过眼泪,但是始终找不出真正落差的原因。此时此刻,我才深深的体会到,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更深深地懂得汗水是把愿望变为事实的条件,不付出血汗,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也不会产生天才。

我要向爱迪生学习。记得爱迪生说过,天才是99%的血汗,加上1%的灵感,我将把它铭记在心,它将激励着我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用勤奋创造成功,这,就是我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米开朗琪罗撒粉改雕像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1475一1564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一次,佛罗伦萨市政长官发出热情邀请:“米开朗琪罗先生,您是名震欧洲的雕塑家。我们这儿有块巨型大理石,恳望您能将它雕成一座栩栩如生的人像。我和佛罗伦萨市民们随时恭候您的光临!”一种创新的冲动,催促米开朗琪罗背上简单的行装,风尘仆仆地赶到佛罗伦萨。

来到佛罗伦萨。他马上赶到那块巨型大理石前,仔细观察、揣摩着,围着巨石搭好了脚手架。然后,投入了紧张的雕刻工作。

整整两年,米开朗琪罗所有的心血都浇灌在这雕像上,一座战士塑像终于矗立在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这件艺术精品揭幕那天,佛罗伦萨市万人空巷,争睹风采。这塑像怒视前方、准备投入战斗的雄姿,使参观者赞不绝口。

市政长官也来了,他煞有介事地伫立在雕像前,仔仔细细地端详再三,突然沉下脸:“米开朗琪罗先生,那鼻子太低了。”

这话像给热情的围观者当头泼了盆冷水。

米开朗琪罗明白,对艺术一窍不通的市政长官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但是他谦逊地笑笑:“先生,我立刻改变他的形像,保证您满意。”说完,他沿着脚手架爬上了雕像,在雕像的鼻子上忙碌不停。一会儿,只见米开朗琪罗手中的大理石粉纷纷扑簌簌的落下来。

这样过了好大一阵子,米开朗滇罗从雕像上爬下来,笑眯眯地拍拍双掌。

石粉末飘飘扬扬地落地。市政长官再围着石像重新审视一遍,高兴地大声称赞:“棒汲啦,你照我说的改了以后,这雕像好看多啦。”

米开朗琪罗心中暗暗发笑:自己没有改动雕像的鼻子,不过趁市政长官的眼睛盯着雕像时,偷偷抓了一把大理石粉,爬上雕像.在雕像的鼻子上揉来揉去,石粉便飘散下来,便显出了在“修改”的样子。

一些市民目睹了米开朗琪罗的“撒粉计”,都打心眼里钦佩这位艺术家的机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有关名人故事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林肯的少年时代家境困窘,他每一天要花很多时间参加劳动。在空闲的时候,就抓紧学习,认真读书。他用木炭在木板上做算术,蘸着自制的黑墨水练字。到了夜晚,就利用火炉里射出来的亮光看书作文。他读的书,大都是借来的。有时为借一本书要跑上十几英里的路。

有一次,他向邻村大叔借到一本向往已久的《华盛顿传》,高兴极了。但这本书却因为屋漏被雨淋湿了。真是乐极生悲,林肯皱着眉头,暗暗思忖:向人家借来这样珍贵的书,此刻弄湿了,该怎样办呢?

第二天清早,林肯哭丧着脸赶到邻村那位大叔家里,先诚恳地道了歉,之后说:“我没钱赔书,请让我给您干三天活吧!”于是,他拼着力气,在大叔家劈柴、烧炊,整整忙了三天。这位大叔被林肯诚挚的行动感动了,和蔼地说:“林肯呀,你可真是个少有的好孩子,为了奖励你,把这本书送给你吧!”

林肯喜出望外,细心翼翼地接过珍爱的《华盛顿传》,回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学子归国做贡献名人故事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现在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国家派出去的,还是自己出去的,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也希望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贡献给祖国和人民。

青年医生傅震1988年去德国进修。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就因成绩优良,获得了在德国行医的执照,还成为德国医学会会员。德国教授动员他留在德国,每月可得到奖学金5000马克,相当于人民币近2万元。这时候,他出国的签证限期快到了,他只要在申请延期的申请上签字,就能继续留下来。但是他想起祖国的医学事业多么需要自己的技术,想起自己从小就立下的为人民解除痛苦的心愿,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按时回国了。

回国之后,他居住在一套24平米的房子里,还是和别人合住,条件很差。有人不理解他,问他回国图个啥?他只是说:“病人需要我。”他把个人得失放在一边,勤恳工作,成了一名出色的医生,后来还获得了“优秀中青年留学回国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的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外名人立志成才的故事

全文共 1810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穷莫过于志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外名人立志成才故事,欢迎来参考!

1. 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2.(1)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2)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然后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3.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然后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然后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4.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然后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5.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然后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6.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然后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7.张曜拜妻为师: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故事大全200字左右一:凿壁借光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时,少年时的,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故事之我只管捕自己的鱼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着名推销大师乔·吉拉德。在15年中,他销售了13001辆汽车,平均每年卖出1425辆(每天4辆),这项纪录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收入并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吉拉德的成功并非与生俱来,35岁以前,乔·吉拉德是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他小时候不喜欢念书,经常逃学,连高中都没有念完。更要命的是,他患有严重的口吃。为了生计,他甚至当过小偷,开过赌场。

在我人生的前35个年头,我自认是全世界最糟糕的失败者!走投无路时,吉拉德向朋友求得汽车销售员的工作。60年代,被喻为汽车城的全球汽车工业重镇底特律,有39家大型的汽车经销营业所,每家又各有几十名销售员,可说是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一处市场。没有丝毫经验的吉拉德就在这时候闯来了。

因为严重口吃,靠嘴谋生的吉拉德必须放慢说话速度,同时他更注意聆听客户的需求与问题。而没有人脉的乔·吉拉德,最初只靠着一部电话、一枝笔,和几页电话簿作为客户名单。只要有人接电话,他就记录下对方的职业、嗜好、买车需求等生活细节,虽吃了不少闭门羹,但多少有些收获。曾有人在电话中用半年后才想买车的理由打发他,半年后,乔·吉拉德便提前打电话给这位客户。就是靠着掌握客户未来需求、紧迫盯人的超常毅力,吉拉德从对手如云的底特律,杀出一条血路。

吉拉德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很多人早上起床后,糊里糊涂地过了一天,不知道生活的目标是什么?还有人总在等待机会的到来,期望一条大鱼撞到自己怀里。上帝才知道这种人是否能成功?我绝对不做这种人!我每天都有目标,而且是前一天就计划好的。不管别人怎么摸鱼,我只管捕自己的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一根手指撑起美丽人生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247 字

+ 加入清单

2007年12月23日,风华正茂的平面设计师王甲被确诊为“渐冻人症”(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这是与癌症并称的绝症,世界知名的科学家霍金就罹患此症。

王甲发病两年,先是说话模糊,进而失声以至吞咽困难,从左手握不紧杯子、步履艰难,逐渐扩展到右半身失去力气、全身肌肉萎缩……虽然承受犹如被逐渐冰冻的痛楚,但凭着一根力量尚存的手指,王甲坚守着挚爱的设计创作。

病着的穷人精神的富翁

在阳光弥漫的小房间里,王甲正聚精会神地观看心爱的NBA球赛。消瘦的身体几乎全部陷在座椅里,脚上一双红色的耐克鞋格外醒目。对面的墙壁上贴着几幅王甲患病前的照片,阳光俊朗。一幅海滩上的留影更有些炫耀地露出健硕的肌肉。

而此时王甲骨骼支棱的脸上,瘦得只剩下两只黑亮的眼睛,就靠着眼睛的眨动,我们开始了最简单的对话。聊到冬运会,“喜欢周扬吗?”王甲眼睛瞬时一亮,“东北老乡呢。”眼睛用力一眨,自然流露出对家乡人的骄傲。随口讲个笑话,王甲第一个笑了起来,愉快的神情让人很难想象面前的他是位绝症患者。

正聊着,王甲忽然开始不断地眨眼。母亲一次次猜测着,但仅凭眼神怎么也无法猜透他的用意。父亲也加入进来,一次次尝试,直到看到王甲眼皮上方不自主地抽动,母亲方明了,儿子是痒痒了。她一边给儿子搔痒,一边心疼地解释:“这是中药的副作用,前些日子满身都起了湿疹,那罪遭大了。”

终于,眼部的皮肤又舒展开了,王甲深深地叹了口气,有些歉意地看了妈妈一眼。

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已然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曾经几分钟就能轻松做好的一个设计更如悬崖高耸。头脑中那些精妙的图像、细腻的色彩,还有语言都难以精确传达的种种意蕴,只能靠眼神一点点示意鼠标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眨眼为“是”,不动则是“否”。千百次地猜测确认。当倾尽全力也无法将设计落实,王甲会紧紧咬牙,胸腔起伏,喉咙呜呜作响,如困兽犹斗。

就这样艰难地坚持着,王甲在病中完成各类设计作品近百件,见证了这个沉默的、重病着的青年内心涌动的社会关怀。他为5·12地震设计的两幅公益海报《泪》和《中国的脊梁》,被一家杂志选用。尽管生病后本不富裕的家庭经济更加窘迫,但王甲还是选择将赢得的3000元稿酬全部捐给了灾区。

一张站票开启“北漂”生涯

曾经,他是怀揣梦想、只身闯荡北京的“北漂”青年。2005年,一张站票,十多个小时的颠簸后,东北师范大学平面设计专业大三学生王甲来到首都寻觅实习和工作的机会。他只带了一个小包和不多的现金,就凭着初生牛犊的一股冲劲儿和年级第一的专业成绩,仅用3天时间就在一家知名的设计公司找到了工作。

在一间不足5平方米、楼梯犄角的三角形简陋地下室里,王甲开始了忙碌的“北漂”时光。从自在的大学生活一头扎进陌生艰苦的环境,王甲却觉得那段日子充实而愉快。

2006年6月,回校完成毕业设计后,王甲在2000人的面试中脱颖而出,进入中国印刷总公司的设计部工作。正是这个月,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宇宙的起源”主题讲座。彼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天才物理学家患有的罕见疾病,与这个大男孩儿会有什么联系。

“他精力充沛,又追求完美,为了一个满意的设计可以说是不顾一切,通宵加班都是常事,常常一宿没睡早上用冷水洗把脸就又开始工作。”同事兼好友肖晋兴回忆道。在很多同事眼中,王甲属于单位很“醒目”的一位,有些“臭美”,衣着讲究,打篮球、踢足球都是健将级别的。同事陈普一次去王甲租住的房子,没有窗户的小房间里,王甲弹着吉他的迷人歌声让他印象格外深刻。

王甲身上也盛满了80后“北漂”的迷惘、奋斗和梦想。他曾在一年里搬了几处地下室,每天早晚都要在高峰时段拥挤的地铁里消耗不短的时光,努力想为父母搏一个更好的生活却难免有些急躁,对于爱情也是期待又抗拒。

幸运的是拥有一份心爱的工作,“一个鼠标,一杯茶,一支画笔,一个空白的本子,在一个看得见又摸不着的世界里打拼,在没有颜料的画室里进行创作,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匮乏,又很充实”。中国印刷总公司曾在法兰克福书展备受好评的中国风展厅、北京市卫生局曾贴满大街小巷的“预防流感接种疫苗”温情招贴都是他的得意之作。他还主持设计了中国印刷博物馆的数字馆。

像男人一样战斗下去

认识王甲的人,一开始都无法相信健壮如牛的他身体会出问题。发病前的一个月,他还在单位运动会上以100米12秒37的成绩赢得冠军。但从2007年9月开始,王甲开始感觉嗓子发堵,说话有些吃力,当时并没在意。到了10月末,连续几天,早上刷牙时牙缸都直接从左手脱落,走路也没力气,他这才想到去检查。

12月23日,王甲的病情确诊,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绝症,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头脑始终清醒、感觉依旧敏锐,却要眼睁睁地看着身体的全部机能随肌肉萎缩逐渐丧失,直至无法吞咽、呼吸衰竭。

父亲几乎一夜白头,母亲急速地消瘦。王甲在短暂的崩溃后,选择坚强面对。“我愿意去创造个奇迹,这是我从小就喜欢做的事。死刑不是别人宣判的,往往是自己。我无疑成了父母最大的精神支柱,我不能倒下,我要用我的青春和爱点亮这个家庭,因为我是这个家的希望。”

确诊后,王甲仍坚持在治疗的同时继续工作。踉跄的步伐和夹杂手势的模糊话语常惹来诧异的目光,他总是淡淡地一笑而过。但随着病情恶化,4个月后,王甲不得不与公司解约。

王甲可称得上是最配合的病人,火灸、梅花针、拨筋……只要有一线希望,无论多苦、多遭罪,他都欣然接受。

熟悉王甲的亲友都感觉,过去那个热血沸腾有些毛躁的大男孩儿蜕变得坚定从容。母亲提起儿子,辛酸中带着骄傲。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情绪的低落,更何况是重病在身的王甲。实在烦躁或是难受了,他只能闭上双眼,紧咬牙关,自己和自己较劲儿。

尽管心态一直坚定乐观,顽疾还是以摧枯拉朽的方式,一点点吞噬了他青春健美的躯体。如今,全身瘫痪的他只剩下右手食指力量尚存。就凭着一根手指,王甲每日都要在电脑前操作几个小时,坚守着自己热爱的设计创作,追求完美的个性一如既往,一点儿细节不满意都要反复修改。

王甲打字的时候,母亲先将他推到电脑前,轮椅上放上特制的木板,再把右手放到鼠标上,为了将最有力气的右手食指固定在按键上,母亲和王甲来来回回地尝试着,一点点挪动着手指的位置。终于,鼠标发出“咔”的一声,王甲呼出一口气——他终于可以开始书写了。只见他的眼神在屏幕上缓缓移动着,母亲在一旁配合着移动鼠标,正确了,王甲就轻轻按下确定键。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20分钟后,屏幕上出现了如下的文字:“我每天都在盼望一天天好起来,可以照顾自己,报答我的父母,只要还能呼吸,决不放弃。”

“我被大爱包围”

“大甲好,叔叔阿姨好。”三位满带笑意的女孩儿走了进来,很自然地坐到王甲身边,开始关切地询问起来,并很自然地为他擦拭嘴角不时流出的口水。

其中一位姓沈的女孩儿介绍,她上周已经来过,这次又拉上合住的小姐妹。同是“北漂”的她们对于王甲之前的经历特别感同身受。“觉得他目标明确,很有理想,生病后这么大落差,一般人早就放弃了,他还一直坚持。”虽然交流起来很困难,但问起对王甲的印象,三人异口同声提到王甲的笑容:“他的笑特别灿烂,是那种由心而发对你的笑。”

还有一位,王甲称她为“虹妈妈”。自从一年多前从网络上了解到王甲,她就带着无微不至的关怀经常来到这个家,每周探访几次,为王甲喂饭、穿衣、擦洗、按摩,每次出门治疗,也由她负责接送。

有时候她和王甲母亲一起扶王甲起床——先用双臂支撑起他无力而沉重的躯体,再合力将其安置在椅子的合适位置,调整颈部靠垫,接着将手臂轻轻拉直,那份儿娴熟流畅只有在日复一日的照料中才培养得出来。

王甲母亲有两本日记,记满了每一位爱心人士的探访经过和捐助的钱物。她轻轻抚摸着日记本,动情地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那么多关爱也让我们更有信心。”

“你给我点滴甘露,我还你淡淡笑颜与坚定眼神。”心思细密的王甲牢记着每一份真情和温暖,并用独特的“设计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恩。

最近,王甲每天花五六个小时整理资料,制作网页。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设立“渐冻人症”病人的专项基金,并为此努力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危难时刻显本色的英雄赵博生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1933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将江西宁都县改名为博生县,以纪念革命烈士赵博生

赵博生,1897年出生于河北沧县东慈庄。1924年冬入冯玉祥的西北军,从团附升至军参谋长。期间赵博生受共产党人刘伯坚等的影响,于 1931年与在第26路军中的中共特别支部取得联系,赵博生说:“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同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赵博生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2月14日,赵博生同季振同、董振堂等率所部1.7万多名官兵在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赵博生先后任红5军团14军、13军军长,军团参谋长、副总指挥。他率部参加赣州、漳州和南雄水口、建黎泰等战役战斗。每战他都亲临前线,屡建战功,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一级红旗勋章。

1933年1月8日,赵博生与敌人在激烈的肉搏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6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年-500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在意大利南部的克罗托内建立了一个政治、宗教、数学合一的秘密团体--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很重视数学,企图用数学来解释一切,毕达哥拉斯本人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而著名,其实这一定理早已为巴比伦人和中国人所知,但最早的证明可归功于毕达哥拉斯学派。

该学派还发现,若是奇数,则 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其实我们所称的勾股数。该学派将自然数分为若干类:奇数、偶数、完全数(即等于它的包括1而不包括它本身的所有因数之和的数)亲和数、三角数(1、3、6、10……)、平方数(1、4、9、16……)、五角数(1、5、12、22……)等,又发现从1起连续奇数的和必为平方数。

他们还发现了五种正多面体,在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上还有不少贡献,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希腊文化有巨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当代青少年多数都很羡慕美国、日本富裕生活及其轿车、电器,然而,你知道他们是多么珍惜时间吗?早在200多年前美国还没独立时候,美国启蒙运动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富兰克林就在他编撰《致富之路》一书中收入了两句在美国流传甚广、掷地有声格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辽宁青年参观团在日本出席一个会议,出国前团长准备了厚厚一叠发言稿,可是届时日方官员递上会序表却写着:"中方发言时间:10点17分20秒至18分20秒。"发言时间仅为一分钟。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而在日本却是极为平常。日本从工人到学者,时间观念都非常强。他们考核岗位工人称不称职基本标准就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单位时间劳动量,时间一般精确到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玄奘法师名人故事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座寺中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去担水、洒扫,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很远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晚上还要读经到深夜。

有一天,他发现,虽然别的小和尚偶尔也会被分派下山购物,但他们去的是山前的市镇,路途平坦距离也近。于是,小和尚问方丈:“为什么别人都比我自在呢?没有人强迫他们干活读经,而我却要干个不停呢?”方丈只是微笑不语。

第二天中午,当小和尚扛着一袋小米从后山走来时,方丈把他带到寺的前门。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现了几个小和尚的身影,方丈问那几个小和尚:“我一大早让你们去买盐,路这么近,又这么平坦,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几个小和尚说:“方丈,我们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就到这个时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这样的啊!”

方丈又问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远,你又扛了那么重的东西,为什么回来得还要早些呢?”

小和尚说:“我每天在路上都想着早去早回,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稳走得快。十年了,我已养成了习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方丈闻言大笑,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啊!”

这个当年的小和尚就是后来著名的玄奘法师。在西去取经的途中,虽艰险重重,他的心却一直闪耀着执著之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好的CEO像两岁小孩外国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鲍博·戴蒙德精力充沛,热情十足,他喜欢冒险,意志坚定: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奋斗。他勇敢无畏,面对自己毫无经验的工作岗位,他欣然上任。他说话(相对)简洁。他爱发脾气。他十分贪婪,总想得到更多。

我从未见过他,但根据我一直以来看到的有关他的材料,我断定他执掌英国巴克莱银行后会干得很出色。因为他完全遵循一套全新的领导力理论。这是一套出人意料、激进但绝对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最优秀的首席执行官与蹒跚学步的孩子无异。

我原来一直以为,最差劲的首席执行官才会与两岁孩童有诸多共同之处。两者都爱摇摇摆摆地阔步走路,嘴上经常叫喊“这是我的”,也都极其不善于和人分享。他们做事都只有3分钟热度,缺乏常识,听不进别人的话。而且,首席执行官和初学走路的儿童,都经常对他人的存在视若无睹,把他们当作摆设。他们都会让与他们打交道的人油然而生畏惧之心。见过飞机上小孩子怎么闹腾的人都明白,为什么说首席执行官出行还是坐私人飞机比较好。

然而,前不久有人发给我一条信息,纠正了我的观点。对方指出,蹒跚学步的孩童不但不是坏榜样,而且简直具备管理上市公司的全套本事。

上述发现来自尼古拉斯·布莱恩,这位前银行家的第3个孩子就快要开始学走路了,而他一直在担心这个阶段的到来。为调整好心态,他坐下来列了张清单,逐一列举出幼儿身上的美好之处。写完后,他注意到一个奇怪的地方:他家前两个孩子在蹒跚学步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每一种良好品性,在他以往效力过的几位最杰出的首席执行官身上都能找到。清单内容如下(戴蒙德先生想必拥有其中许多性格特征):

1.刚学走路的小孩精力充沛,热情十足。当他们真正迷上某件事情,全心投入其中时,你是拗不过他们的。

2.刚学走路的小孩是天生的冒险家。他们以最英勇无畏的架式,爬上楼梯扶手往下溜。

3.刚学走路的小孩做事持之以恒。跟他们说别把果酱涂到DVD上,他们会安静几分钟,然后接着涂。

4.刚学走路的小孩充满好奇心。俗套的答案打发不了他们,他们会一个劲地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呢……”

5.刚学走路的小孩富有创造力。他们在墙壁和沙发上信手涂鸦,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6.刚学走路的小孩具有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扑上来就抱,吻得人满脸口水,最硬的心肠也会融化。

这个头开得不错,但我觉得最优秀的首席执行官与两岁孩童之间,还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固执己见,非常善于说“不”;任何阻碍也无法挫伤他们的热情;他们会直接走到人家跟前,问“你是谁”;他们擅长作决定;他们不需要他人来告诉自己要相信本能。

我知道这不过是抓住了皮毛——这方面的素材可以炮制出许多领导力书籍。想到有那么多书籍取材于部落战争、乐队、拳击、登山,甚至是养蜂,就让人纳闷儿:怎么就没人写一本这方面的书呢?

蹒跚学步的孩童可以为首席执行官树立好榜样的最后一点是语言。他们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而且说得简单明了。他们才不去理会什么词形变化或起承转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书法名人励志小故事:张旭判状得教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张旭是一位草书大家。他十分爱喝酒,经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着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笔来作书。他所书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狂草。有时他还发疯般地用头蘸墨写字,清醒以后,他反复观赏自己书写的作品,世人称他为“张颠”。张旭真草兼擅,他的书法为时人所喜爱。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当县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一个老人拿着状纸来告状。张旭了解案情后,作了判决,老人走了。过了几天,老人又来了,张旭生气地问老人:“你怎样能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再来麻烦我呢?”老人说:“其实,我不是来告状的。因为看到你写的字是那样美妙,想收藏它作为珍品!”张旭听了,觉得不寻常,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老人说:“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十分喜爱书法,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张旭请老人拿来作品观看,的确是天下难得的佳作。于是,他反复学习、研究,从中明白了许多书法的奥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