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名人故事: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李娜(实用20篇)

浏览

5527

作文

1000

关于名人的故事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李嘉诚的领带

1994年8月的一天,李嘉诚外出谈生意。在公司总部门口,一位员工拦住了他:“老板,我觉得你今天的这条领带有些问题。”李嘉诚愕然:“有什么问题?”员工说:“老板您穿着一身黑色的西服,不应该系红色的领带,这样看起来不是很协调,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您谈生意的效果。”李嘉诚看了看胸前那条红色的领带,思考了片刻,朝员工投去嘉许的目光:“你说得没错,谢谢你的提醒!”说完,李嘉诚转身回到办公室,换了一条黑色的领带。

李嘉诚的领带当他再次走出公司大门的时候,那位员工还在那里,看到了李嘉诚换了一条领带,他才满心欢喜地离去。可是,等到员工离开,李嘉诚从手包里拿出原来的那条红领带,重新换上,而将黑领带放回了包里。

这个举动被一旁的保安看在眼里。保安走上前来问李嘉诚:“老板,你为什么又要换上红领带?”李嘉诚笑着说:“我今天会见的是一位老朋友,每次与他见面,我都会系一条红领带,而他每次都会称赞我系红领带显得更精神。也就是说,他喜欢的是红色的领带,而不是黑色。”“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刚才那位员工呢?”保安又问。“虽然他不知道我那位生意伙伴的喜好,但他能细心地发现我身上领带与服装搭配不协调,并热心地告诉我,所以我必须用我的行动来保护他的热情。”

员工在没有了解事情真相的前提下,向李嘉诚提出了一个错误的建议。但李嘉诚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错误,反而保护了他的热情和积极性。李嘉诚之所以会取得非凡的成就,是因为他懂得,员工都希望自己在老板面前有尊严,被老板重视,被老板尊重。因此,善于给下属留得尊严,这既是李嘉诚的管理秘诀,也是他为人处世的交际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国的名人故事1:徐悲鸿三请齐白石

全文共 987 字

+ 加入清单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这是齐白石为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徐悲鸿“草庐三顾”的识拔之恩。

久慕其名

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两顾草庐不果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冒雨三顾金石开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鸿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有些留过洋的不也是徒有虚名?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

“不敢,不敢,徐院长太谦逊了。”齐白石摇手不迭。

“事实正是这样,并非过谦。”徐悲鸿继而保证道:“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的理论,只要作画示范稍加要领提示即可。开学之初,我陪着您上课,为您护驾。以防真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

齐白石发自内心的感动,终于点头了:“那就试一试吧。”

开学那天,徐悲鸿亲自乘着马车把齐白石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恭敬有加介绍了齐白石的高超造诣。又言出行随,为齐白石“护驾”。考虑到齐百石的确年事已高,徐悲鸿还给予多方照顾:入冬以后天气寒冷,给他在讲台边生个火炉;到了夏天,又给他装个电扇;刮风下雨,又派车接送往来。可谓无微不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名人求职的小故事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每个人工作的时候,都有一个求职的过程。那名人求职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名人求职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罗温·阿特金森:灵机一动

英国著名喜剧演员罗温·阿特金森以其“憨豆先生”的形象而深入人心。罗温成名前到英国一家著名的马戏团应聘滑稽演员。考官出的面试题目是当场让人捧腹大笑。憨豆又讲笑话又演哑剧,可考官没有一人露出一丝笑意。

罗温灵机一动,亮出绝招,他转身拉开面试房间的门,对外面等候面试的其他应聘者大叫道:“喂,你们都可以回家吃饭了!他们已经决定录用我了!”这时,已经憋了很久的考官们一下子集体大笑起来。

罗温终于得到了一份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并最终成为英国喜剧泰斗、世界著名的滑稽大师。有时候懂得运用幽默,也是打动人心的一个技能。

李咏:处变不惊

1991年7月,李咏刚从北京广播学院(现已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就去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招聘考试。面试的当天,中央电视台把内部的闭路电视全部开通,台里所有人都能看到面试现场的画面,考场台下黑压压的全是人,初出茅庐的李咏有点儿慌,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随着面试的进行,他逐渐适应了这种场面。

当时正打海湾战争,考官问海湾战争参战国都有哪些国家?李咏搜肠刮肚说了一些,惟独少了伊拉克,台下马上就有人质问,李咏想都没想,脱口而出:“联合国正制裁呢,那是‘敌’国呀!”一句话让台下的人全乐了,李咏由此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顺利地进入了中央电视台,为日后成为综艺节目“一哥”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不俗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89 字

+ 加入清单

黄庭坚,字鲁直,是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首。他的名字是中过进士的父亲给他起的,“庭坚”是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有追慕古代大哲之意;以“鲁直”为字,是希望儿子像宋真宗时的直臣鲁宗道那样,刚直忠正。事后证明,黄庭坚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宋哲宗时,在司马光的推荐下,黄庭坚被召为校书郎,负责撰修《神宗实录》。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起居舍人,三年后出任宣州知州。只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本《神宗实录》,给他惹上了麻烦。

北宋中期以后,朋党之争有愈演愈烈之势。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后,在章惇、蔡卞等人的带动下,所谓的“绍述派”开始清算“元祐派”,黄庭坚被诬蔑成元祐一党。负责审查的蔡卞在鸡蛋里挑骨头,从《神宗实录》里搜罗出了千余条内容,认为是对神宗的非谤。于是皇帝下诏,令他入京,等候受审。

《宋史·黄庭坚传》里记载了这次“文字狱”的审讯情况。经史官们反复考查核实,仅剩下32件琐碎的表述还有待查清,其中黄庭坚所写“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成了首要的问题,罪名是“大不敬”。所谓“铁龙爪”,是熙宁年间太监李公义设计制造的一种疏浚河道的工具,用它在河中挖掘泥沙,效果很差,劳民伤财,所以黄庭坚才有此记述。面对气势汹汹的诘问,黄庭坚淡定地回答说:“那时我正在北都任职,这件事是我亲眼所见,确实像儿戏一般。”整个庭审过程,他语气中没有丝毫忏悔之意,而且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最后连过堂的人都暗地里伸起了大拇指,称赞他胆气豪壮。

结果事实没有成为问题,态度倒成了最大的问题,他因此触怒了皇帝,被贬涪州别驾,安置在黔州(今四川彭水)。

贬谪的诏书下达,左右的人都哭泣起来,黄庭坚却神色自若,倒头便睡,睡得还格外地香。旁人看他喜形于色,好心地提醒他说:“黔州乃是蛮荒之地,少有人烟,凡遭贬此地者,皆水土不服,不病即亡,你不仅不担心,还很高兴,是什么原因?”黄庭坚回答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即使被流放到了大西南,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于是再被移至戎州(今四川宜宾)。黄庭坚淡然处之,只是一身正气的他对官场已不再抱有希望,他取别号“山谷道人”,将更多的精力寄托在诗歌、书法、禅学修养等雅好上。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少了一位为民请命的清官,多出一个在艺术领域纵横捭阖的大家。

黄庭坚在《书缯卷后》一文中,道出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他说:“士大夫处世可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事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处世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俗,俗了便无药可医。什么是不俗呢?还真不好说,看他平时与普通人无异,然而临大事的时候,他的气节却不可剥夺,这就是不俗之人。

因为不俗,所以优秀,黄庭坚就是因此而为人所铭记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母爱与肝脏透析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03 字

+ 加入清单

德国施特凡·阿尔丁格从小性格倔强。高中毕业时他一心想考化工学院,而母亲坚持让他考文学系将来当个作家。争执不下,他一生气便离家出走。在外流浪两天,口袋中的马克花光。第三天他饿得两眼冒金星。无奈站在卖“热狗”的摊前目不转睛地盯着新出炉的“热狗”,垂涎欲滴。卖“热狗”的大娘看透他的心思:“想吃热狗吧?给你两个……”

他接过“热狗”,变成狼吞虎咽的老饕餮。大娘从家里端来一杯饮料递给正在打嗝的阿尔丁格:“小伙子,喝杯饮料,我就住在摊后面的旦丁街18号。是离家出走吧?”阿尔丁格点点头,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我和母亲吵架,我想学化学,她非叫我学文学不可,一赌气我就……”

大娘语重心长地说:“我给你两个热狗、一杯饮料,你就感动得泪流满面;你母亲给你十八九年的物质和情感的关爱,你不但无动于衷,反而却狠心地离开她!她会十分伤心的。”

阿尔丁格回到家中,投入母亲怀抱痛哭一场。他万万没想到:母亲同意了他报考化工学院。

他大学毕业时,母亲患了肝硬化腹水。他查资料到处求医。医生说,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60万人患有肝脏疾病。对于你母亲这种严重肝病患者,生存的唯一可能就是采用器官移植。但这很困难,一则是很难找到捐献的、与患者有亲和力的器官;二则费用也过于昂贵。阿尔丁格跪求医生:“我给母亲移半个肝吧!求求您!”

“傻话!你母亲需要换整个肝脏,一命换一命有何价值?”

不久,母亲去世了。临终前握住儿子的手说:“我从医生那里得知,你和你父亲都恳求用你们的肝脏移植给我!我死而无怨!孩子,你能不能发明一种肝脏透析机,像肾脏做透析那样,滤出肝脏中的病毒。”阿尔丁格跪在母亲床下,挥泪发誓:“儿子一定完成您的重托!您放心吧!”

阿尔丁格为实现母亲的遗愿,考入罗斯托克市医疗设备研究所,刻苦钻研用化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肝脏透析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31岁时与物理学家瓦尔特·格里克同罗斯托克市的医学家合作研制成功“Mars”(玛斯)分子吸附循环系统——肝脏透析机。

阿尔丁格从《罗斯托克报》看到一则惊人的《征肝启事》:萨比娜老人患严重肝病,有献肝脏者及掌握相关信息者请与旦丁街18号联系。后面还有电话号码。

阿尔丁格立即想起12年前讨热狗的往事,驱车前往萨比娜老人的家中。只见老人面色蜡黄,静静地躺在床上,她的女儿叫醒她:“有人看您来了!”阿尔丁格走过去:“老妈妈,您还认识我吗?我叫阿尔丁格,在我最困难时您老帮助过我!我可以给您献出半个肝脏!”老人坐起来:“谢谢!千万使不得!听女儿说有人发明了什么透析机,可以不换肝脏,你能找到这位先生吗?”“我就是发明透析机者之一,我已为您请好医生住院治疗!”老人又惊又喜:“你真是位有心人!天下的大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名人故事:落水者和负重者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拿破仑年轻的时候,一次到郊外打猎,突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快步走到河边一看,见一男子正在水中挣扎。

这河并不宽,拿破仑端起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道:"你若再不自己游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里!"那人见求救已无用,反而更添一层危险,便只好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来。

拿破仑当了皇帝后,一天清晨,在花园中散步,迎面被身负重物的士兵挡住去路。这时宫廷女卫士长忙喝令士兵赶快给大皇帝让路,拿破仑却忙阻止说:"夫人,请尊重负重者。"并给负重士兵让开了一条道。

拿破仑拿枪逼迫落水者自救,是想告诉他,自己的生命本应该是自己负责的,唯有负责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救的生命。"请尊重负重者",在拿破仑看来,地位的高下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生命肩头的分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成就故事有感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涌现出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是人类的精英;他们想熠熠升起的灿烂群星,发射出绮丽的光芒,照耀着人类,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着人类的进程。他们的存在,体现了人们的光荣,他们之所以所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是因为他们从小受到了浓厚的文化熏陶,有健康的成长环境,加上他们天生聪颖,刻苦的学习精神,成为人类历史上闪动的精英。他们每一人的故事都是一本生动的、有趣的、神奇的教科书,让孩子们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从此有了远大的理想。

同样,中国这一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历史中孕育了无数的仁者志士、之圣贤者。他们当中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有受万人敬仰的思想家,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有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他们是历史转折时期的关键人物。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外名人的奋斗史,也正如一面镜子,既照之了过去,也映视了未来,纵观中外名人的成功范例,我们发现这么多人正是以其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才屹立于人类各行各业佼佼者的行列的。这是励志成功的读者们需要成功和借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很多中国和外国的名人故事,比如爱国诗人屈原、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估、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献身科学的居里夫人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特蕾莎修女的故事。

书中讲述了世界上最美的天使——特蕾沙修女。有一天特蕾沙修女要到医院商量工作,在车站广场附近发现了一位倒在地上的老妇人,特蕾莎修女赶紧用手试了试呼吸脉博,老妇人还没有死,于是她暂时放弃了去医院的行程,因为特蕾莎修女想,如果老妇人躺在那里,一定必死无疑。接着把她送到了医院,可最终没能老人。但老女人在临死前,却十分感谢特蕾莎修女能够救她。

我认为特蕾莎修女是一个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无家可归者。她丰奉献了自己所有的爱,给了病人。

她的故事让我懂得了爱的力量,让我明白了在爱中成长的我们,也要学会帮助他人。因为只有爱,生活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巴甫洛夫名人故事

全文共 1594 字

+ 加入清单

姓名:巴甫洛夫

出生地:前苏联梁赞

生卒年:1849-1936年

历史评价

巴甫洛夫,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苏联科学院院士。1870年,在圣彼得堡大学学动物生理学。 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开始时研究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在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金。

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出生在梁赞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1870年,入彼得堡大学学习化学及生理学,1883年,获帝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后赴德国师从C-路德维希及R-海登海因。1890至1924年,任生理学教授。其研究工作可分为3个阶段:1888年至1890年,研究循环系统生理,探索药物及情绪对血压的影响,阐明左、右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后研究消化生理,设计了巴氏小胃等手术方。

相关链接

条件反射试验

巴甫洛夫做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等),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于“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的。

法,可对未麻醉的动物的消化液分泌等功能进行终身观察。1897年出版《消化腺机能讲义》;继而又从唾液腺的精神性兴奋出发,转移到对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1890年至1930年间研究了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活动的生理机制、皮层的功能镶嵌式、睡眠、神经症的病因等。证明言语功能为人类所特有,是以语词作为刺激的条件反射。1930年,开始用他的理论解释及治疗精神病。1936年2月27日逝世。

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相反,更愿意做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

然而,这样一个如此鄙视心理学的人,却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那并不是他的初衷!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却始于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正是狗的消化研究实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严谨的治学态度终于还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责难的威胁,将生理学研究引向了当时并不那么光彩的心理学领域,而后来,该项研究成果——条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传世佳言——

决不要想你已经知道一切,无论别人怎样看重你,你应当常常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无知的”。

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界的第二大贡献在于他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而这同样始于他对狗的研究。他发现,有些狗对条件反射任务的反应方式和其他狗不一样,因而他开始对狗进行分类,后来又按同样的规律将人划分为4种类型,并和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4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由此,他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

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名人成长故事—网易CEO丁磊的童年故事

全文共 2253 字

+ 加入清单

旧历2002年的大年廿九,在网易股价的一路飙升中,春风得意的丁磊驾着大切诺基风尘仆仆赶回老家奉化,参加奉化中学89届(2)班同学会。

按约定,这个聚会的时间是晚上8点, 到10点多时,丁磊才出现在老同学面前。班主任江老师向这个中国大陆首富要300块钱的活动费。丁首富搜遍全身竟然也找不出300元现金,他说他身上只带信用卡。这笔钱到第二天才交。

这算是这个首富荣归故里时发生的唯一一个够得上故事的素材。别的,怎么看都显得平淡。

奉化和首富

首富的光环太耀眼了。2003年,秋风送爽的10月,胡润和《福布斯》不约而同地把“大陆首富”的帽子扣在了奉化人丁磊的头上。从此,这个30出头的后生与“奉帮裁缝”、溪口胜景一起,成了奉化的又一张名片。

从宁波火车站出发,沿鄞奉公路驱车半个多小时,就进入奉化市区。远处的天台山脉和四明山脉宛转绵延,将小城奉化呵护在环抱中,勾勒出奉化“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

惠政西路是奉化市内一条比较繁华的商业街。这里,老人们安享地坐在店铺门前晒春阳,闲扯;孩子们在不远的中山公园里躲猫猫,嬉戏;沿街的店铺里总有行人进进出出。

浙江省奉化中学现任政教处主任江鸿老师是丁磊中学时代的要好哥们,他告诉我们:丁磊的老家就在惠政西路这一带,自折桂百富排行榜之后,丁磊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接父母离开奉化,去了广州。

“你要找的就是那个70亿的丁磊啊!”在惠政路上做小生意的赵大伯一脸的自豪,虽然他并不清楚口中这个叫丁磊的年轻老乡在外面到底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会赚那么多钱。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根本就没有“互联网”、“网游”这些词条,他也不清楚纳斯达克是什么意思。

但是,首富和奉化之间并未因此而少了一层联系。生于奉化、长于奉化的丁磊,身上有着太多浙江商人的特质:性格朴实而稳健,行事低调而务实。这个长着一张笑嘻嘻的娃娃脸的财富少帅,在很多场合都承认,是家乡的土壤给了他商业的头脑。

第十名现象

我们在浙江省奉化中学找到了丁磊的足迹。1986年9月,丁磊考入奉中学习,成为当时高一(2)班56位同学中的一份子。江鸿跟他是同班同学。

在江鸿老师的记忆里,10多年前的丁磊学业平平,入学时在班内的排名只有四、五十位,跟当下“首富”名号很不对称。“可喜的是,每次考试,他的排名总有进步。不过最好也只在第十至二十位之间,从来没有杀进班级前十名,更别提在年级内的排名了。”

3年后的高考,丁磊交出的成绩同样貌不惊人:他以高出重点分数线1分的成绩有幸被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录取。只不过,这是丁磊喜欢的大学,他很早就被西部这所藏着大量电子类书籍的高等学府迷住了。

“教育界现在正热衷探讨‘第十名现象’,说的是,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成绩排在第十位上下的那几个,有望成为日后最出人头地的一个。我现在想想,丁磊这个个例也是符合‘第十名现象’的。”江鸿老师这么评价他的老同学。

技术偏执狂

当然,学业平平的丁磊也有锋芒显露之处,他在中学时代的行为癖好就强烈地表现出技术“偏执狂”的特征。

丁磊从小就喜欢无线电。初一时,他第一次成功组装了一台六管收音机,那在当时是一种最复杂的收音机,能接收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此时的丁磊认为自己将来最骄傲的职业,就是成为一个电子或者电气工程师。

江鸿回忆:“他很爱动手,每次到他家里去玩,总看到他在拆这个闹钟,解那个收音机。他的父亲是当时国营奉化食品厂的技术副厂长,可能是遗传的因素,他从小对技术充满了兴趣,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钻研。”

所幸的是,当时的奉化中学已经是浙江省内一所着名的重点高中,有一定实力让学生接触到先进技术。那时候,奉中有几台苹果机,学校借此成立了一个电脑兴趣小组,丁磊想都没想就跑去参加了。这可能是他第一次触摸计算机,至于有没有因此种下对计算机技术的迷恋情结,我们不得而知。

不善交际

小时候的丁磊,不仅学业一般,朋友圈子也不广,而且大都只是泛泛之交,江鸿说他甚至没有一个铁哥们。因为江的父亲也是食品厂员工,有父辈是同事这层关系,他俩才走得比较近,他比其他同学更有机会了解丁磊。

“中学时的班级常常会随个性、兴趣的相投形成几个小团体。农村来的学生因为住校自然有自己的圈子,市区的同学通常表现得活跃些,经常会在一起打打球。但丁磊基本上不参与我们的活动,他在班内也不任一官半职,对体育也不热衷,交际不是他的特长。”

可能是因为对技术用情太专了,以致在人际交往中,丁磊给人的感觉总是捉襟见肘。不仅在做企业时,丁磊要退居幕后,架构技术,中学时代的丁磊同样喜欢一个人钻在自己的兴趣中。

然而,丁磊是平和的,江鸿印象中的他很容易相处,同学有忙请他帮,他也很热心。98年的时候,有个老同学南下求职,已在广州开始事业的丁磊帮着同学联系工作,安排住宿,俨然一幅好事者心肠,丝毫不把同学当外人看。

对母校许下心愿

2001年9月,奉化中学迎来了百年校庆。母校给丁磊发了请帖。不巧的很,此时的丁磊俗务缠身,被股价狂跌和财务问题烤得焦头滥额,苦于分身无术,当然他也没心情参观占地250亩的奉中新校园。

一年多后的同学会上,一不小心成了首富的丁磊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情,表示将在3-5年内,在奉化中学设立一项奖学金,用于鼓励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但是,1971年出生的丁磊清楚自己毕竟太年轻了,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互联网的变数太大,网易和自己远没有到可以盖棺论定的时候,一贯稳健务实的“丁首富”不想让自己被浮华和作秀笼罩了。

把财富高高挂在纳斯达克交易墙上的丁磊坦言对钱早有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其实,他对友情、对乡情,何尝不怀着一种“君子之交淡于水”的胸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名人故事作文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我饱含着激动的心情,一遍又一遍的读了《名人故事》这本书,了解了任长霞那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我深深地被任长霞————这位的英模所吸引,所感动。

我敬佩任长霞,敬佩她那尊老爱幼的精神。任长霞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2岁多的时候,和哥哥任长江一起来到睢县农村的爷爷奶奶家。幼小的长霞不但聪明可爱,而且还很尊敬长辈,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有好吃的东西,总是让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先尝,给弟弟妹妹留着,而自己却从来没有尝过一点好东西,每次别人把东西要分给她吃的时候,她总是笑着说:“你们吃吧,我不爱吃。”其实谁也不知道,这些都是她最爱吃的东西了。

我敬佩任长霞,敬佩那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当任长霞回到郑州上学后,就到了能看小说的年龄。她有空就抱着《福尔摩斯侦探小说集》之类的侦探小说看,狠不得自己也变成福尔摩斯,专门去破疑难案件。她对警察的职业羡慕极了,走在大街上,只要看到穿着上白下蓝警察制服的人,就扭过头去看,人家都走好远了,她还恋恋不舍的看着人家。想想任阿姨,比比我自己。我对学习是一知半解,碰到一些困难就妥协了。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了几道思考题,我回家后一看,全都是复杂麻烦的题型,便连想都不想,就去问爸爸,爸爸批评我不动脑筋,而我却觉得无所谓,没关系,反正能有一个答案就行了。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这是一种依赖行为,是一种没有坚强意志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贝多芬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24 字

+ 加入清单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人类音乐界的巨星。他不仅是个音乐家,而且为人类确立了一个伟大的人格形象,他是不甘平庸而自强不息的孤独者。他把温情、欢乐留给了世人,但他自己却一直是个感情上的不幸者,尤其在情场上,他是一个屡屡败北的失意者。

1795年,26岁的贝多芬开始熬受病魔的折磨,他的耳朵渐渐变聋了。与此同时,贝多芬经历了第一次热恋,也是一次全然惨败的热恋。已经被残疾折磨得日益虚弱的心灵,经受不了这狂乱情绪的冲击,在这苦闷绝望的边缘,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终于没有自杀,勇敢地面对了命运。

六年之后,又一次更为炽烈的恋情在贝多芬心中产生,但又是一次更深切的伤痛。耳聋也越来越严重,贝多芬已变得益发狂傲,不修边幅,举止粗暴。

1801年,贝多芬认识了朱丽叶?琪察尔第女伯爵,这位年轻的姑娘曾给贝多芬带来短暂的欢乐。但她轻浮、浅薄、自私的本性,又常使贝多芬苦恼,他在与她的交往中格外感到自己的伤残,心中充满了痛苦。最后,朱丽叶还是背弃了他,嫁给了有钱的伽伦堡伯爵。贝多芬曾在热恋中写下了《月光奏鸣曲》,题赠给朱丽叶。朱丽叶本是一位平庸的女子,却因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的流传而得以知名于世。

1806年5月,幸福再次向贝多芬显现,他与泰丽莎˙勃仑施维克订了婚。泰丽莎是朱丽叶的表妹,贝多芬1796年认识了勃仑施维克一家,他也曾钟情于泰丽莎的姐姐约瑟芬。1806年5月的一个晚上,贝多芬在勃仑施维克家作客,他弹奏了巴赫的一支情歌,泰丽莎被他的歌与月光渗透了,感到了生命的丰满。第二天,他们相爱了,并在泰丽莎哥哥的同意下订了婚。他们的婚约维持了四年,贝多芬享受了少有的温情与欢乐,他曾谱写了《热情奏鸣曲》献给她。但神秘的命运却以莫测的力量拆散了这一对深深相爱的恋人。命运注定要将他压伤,使他痛苦。她比贝多芬多活了34年,至死仍爱着他;他也在晚年时时以她的画像作为安慰,当我想到她时,我的心跳仍和初次见到她时一样剧烈。然而,贝多芬还是没有得到她。

贝多芬再也没有如此疯狂地爱过。1811年到1812年,贝多芬曾和柏林的一位青年女歌唱家之间有过非常温存的友情,并因此影响了第七、第八交响乐的创作,但这段情谊也只是昙花一现,再也没有结果。1816年后,贝多芬只和玛丽亚˙爱尔杜第保持着友谊,她也患着不治之症。从此,他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他患了肝脏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29日的下葬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人物故事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打破“个子小跑不快”的说法,宁教练为苏炳添制定了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安心留下来的苏炳添,在宁教练的系统训练中受益匪浅,也增加了他的自信心。

苏炳添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他明白自己的短板所在,总是认真完成教练的每一个训练方案,无论多苦从不喊累。

他对自己的饮食也很严苛,家庭聚会中,他不吃猪肉、不喝酒,甚至连饮料都不会喝。

他的自律和坚持,成为他人生路上的法宝,也为日后他成为亚洲飞人做好铺垫。

经过正规训练后的苏炳添,虽然伤痛不断,但他的成绩突飞猛进。

2006年,苏炳添在学校的推荐下参加了广东省运动会,这个不是专业运动员的选手,竟然以比冠军落后0.01秒的成绩,夺得比赛亚军!

这个成绩让广东省田径队的教练们大吃一惊,也为苏炳添进入省队铺就了一条阳光大道。

省队中高手如云,苏炳添先前的优势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发挥出来,训练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

成绩出不来,再加上日渐增长的年龄,苏炳添又一次产生了动摇,他怀疑自己的短板可能真的阻挡了短跑事业的发展。

眼看苏炳添的运动生涯又要画上句号,是队友的一句话让他再次燃起向前奔跑的斗志:

把目标定得低一点,每次就要求自己提高0.01秒,每年进步几个0.01秒,那夺冠不就在眼前吗?

为了0.01秒的突破,苏炳添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训练上,他除了在训练场上,基本上没有任何娱乐生活,不抽烟不喝酒,每天10点准时上床休息。

如此自律的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很是难能可贵。

努力付出的结果,是收获一枚枚象征荣誉的奖牌:2008年,苏炳添在国内外比赛中,累计获得11枚金牌。

金牌代表着苏炳添的进步和实力,一年后,他走进国家队的大门,这个农村娃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一步步走向田径运动的最高殿堂。

国家队有着全国最顶级的训练方案、设备和教练,苏炳添在这里还有着自己远大的目标,希望可以将成绩提高到9秒。

百米9秒是个什么概念?全球能跑出这个成绩的,只有区区几十人,亚洲至今还没有人能达到这个成绩。

9秒不仅是苏炳添的心愿,更是国家队的目标,为了让自己的运动员积累更多的国际大赛经验。

国家队斥巨资将运动员送出国参赛,与此同时还请来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田径教练来为运动员训练,这其中就有苏炳添的教练兰迪。

针对苏炳添的短板,兰迪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调整了他跑步时的整体节奏,对他整个身体机能进行了解并改善,加强他的爆发力。

2015年,经过苦练后,苏炳添征战国际田联钻石联赛,赛场上他以0.01秒之差,打破张培萌保持的10秒00成绩,成为第一位在百米赛道冲破10秒大关的亚洲运动员,这次比赛也被人们称为苏炳添的成名之战。

继此之后,苏炳添的职业生涯像是被命运打开了好运之门:

他两次闯进世锦赛决赛,与短跑名将博尔特这样的体育巨星同场竞技,就连亚洲人难于突破的9秒成绩,苏炳添也轻易打破,还多次在国际比赛创下9秒92、9秒91的亚洲纪录,成为国际著名运动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努力励志经典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努力励志经典名人故事:有快乐才能飞翔。

她1977年出生于广西桂林,漓江的柔美,象鼻山的意趣,大地的青翠蕴涵着江南的灵秀,也塑造了她一身的灵气。于是,从小她就显示出一种天生的乐观和逼人的才气。

上小学时,每次考试之后,总有几个成绩不理想的女孩哭得一塌糊涂,急得周围的同学们搜肠刮肚地想法子劝解。她却是个例外。成绩一向突出的她即使偶尔失手,大家也丝毫看不到她的失落和难过,挂在她脸上的始终是开心爽朗的微笑。时间一久,班里的同学都感到不可思议,难道她就没有失落的时候?

几个要好的女同学私下里问过她:“你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不伤心啊?怎么就没看见你哭过鼻子呢?”她脸上仍旧挂着甜甜的微笑:“谁也不能时时刻刻都出类拔萃,只要我尽力做到了最好的自己,那就够了。全力以赴地付出过,剩下的就是乐观地面对生活。”

这种乐观一直支撑着她的成长,甚至后来她父亲身患重病去世了,家里的生活一度拮据到了极点,有时候一天只能用一个面包勉强充饥,她也擦干眼泪面带笑容继续生活,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2岁那年,她大学毕业,上海电视台到学校选人,尽管她长相并不出众,但台长亲自拍板,说:“她的内涵会给新闻节目注入一种新鲜的血液。”后来的事实证明,台长的预言没有错,凭借亲和、不做作的主持风格,她迅速得到观众的喜爱,并迅速播报上海台晚间黄金时段的新闻,成为当家一姐。

20xx年,中央电视台向她抛来了橄榄枝,她毅然选择了北漂。当时,在上海台,她是正式员工,收入稳定,还买了房子。而在央视,最初她只是一个连进门卡都没有的“临时人员”。初到北京,她住在一套40平方米、没有暖气的老式居民房,而且北京很干燥,总需要开加湿器;家里的菜是酸辣风格的,但在北京,一吃辣就咳嗽。

更大的考验来自工作,北京的工作强度比上海高很多,而且最初她很不适应,因为压力过大,最初的几个月里,她的身体频出问题,经常要到医院打吊针。那是她人生最低落、最压抑的一段日子。在那段最苦最难的日子里,她没发过一句牢骚,也没有丝毫的抱怨。她告诉家人和朋友,自己已经尽全力做到最好的自己了,如果不能成功,也该轻松快乐地去面对。她的乐观情绪感染了身边所有的人,大家不再多说什么,只是力所能及地多给她一些帮助。

努力终有回报,她很快便在央视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她俏皮的语言、乐观的性格、专业的主持能力,给越来越多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20xx年起她连续4年获得央视十佳主持人,并于20xx年获金鹰节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奖,她主持的节目《第一时间》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电视主持作品奖”。

她叫欧阳夏丹,现在主持的节目是《共同关注》,每天都会微笑着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在谈到自己的乐观时,欧阳夏丹有自己的秘诀:“气球里充满了比空气轻的氢气,所以才能飞上天空;我一直都让自己身体里充满快乐轻松的生活元素,所以我也才能飞翔起来!”如此理念,也能传染给人快乐飞翔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卖身为奴的公主名人故事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在历史上,当国破家亡之际,那些坚持活下去的公主,其不幸的遭遇则种种各异,离奇的程度超出我们想象,也超出史家记录的范围,我们所能了解的并不多。痛苦就像千百年前的流星。早在我们注目之前悄然滑落,永远沉寂。

但历史确也记载下来一件公主卖身为奴的事例,那便是西晋惠帝的次女临海公主曾有过这样一段噩梦般的经历。

晋惠帝的皇后贾后生有四个女儿,长女河东公主、次女清河公主(后来晋元帝改封临海公主)、三女始平公主及小女哀献皇女。其中,次女临海公主命最不济。

临海公主原被封为清河公主。西晋灭亡,洛阳大乱,皇族纷纷逃难。清河公主(临海公主)逃难途中与家人及姐妹失散。一名乡村野夫发现了落难的清河公主,他并不知道公主的真实身份,竞为几文钱将清河公主(临海公主)转卖给吴兴县的钱温作奴婢。

钱温有一个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为人自私专横,尤其对身边的家僮侍婢。更是颐指气使,非打即骂。钱温买得公主后,便将她送给爱女当丫头。清河公主(临海公主)一生中最苦难最卑微的生活便由此开始了。

清河公主生得仪表端庄,因为身上带着皇室血统,一步一颦都极有韵致,那是一种非小家碧玉所能及的气度。这很使钱女妒忌,她套问公主被卖之前的身份,公主都避而不谈。

钱女对公主相当冷酷。动不动就差她做这做那,稍有不慎就用鞭子抽打,关在黑房间,几天几夜不供吃喝。公主孤苦伶仃,举目无亲。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清河公主(临海公主)心想,从前做皇女的时光再如何繁华,终究也是一场过眼烟云。她认了命。

晋元帝在江南恢复了晋朝,史称东晋。

清河公主(临海公主)听到这一消息,仿佛在黑暗中抓着了一线希望。钱女差她外出购买脂粉时,她乘人不备,逃出火坑,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都城,求见当朝天子。然而门口的卫士见她衣衫褴褛,一身奴婢打扮,不相信她就是前任晋惠帝的女儿。在她赌咒发誓之后,卫士将信将疑,终于同意向上禀报。

在元帝面前,清河公主(临海公主)涕泪惧下,陈诉了这些年来的颠沛流离及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元帝感叹皇女的不幸,更愤怒钱温及其女儿如此虐待公主。他命人押来钱温及其女儿,送入死牢。

在不久的以后,晋元帝改封清河公主为临海公主,下嫁宗正曹统。公主的生活,终于云开雾散。临海公主作为公主曾被卖身为奴的经历也堪称史之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名人故事天才源于勤奋

全文共 1123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读过这样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晋代闻名遐迩的两大家族。王家是以王羲之为代表,是名流千古的一代书圣。“清风入袖,明月入怀”,人们用绝妙的比喻形容王羲之的书法,他作品的笔法、墨气、行款、神韵,无不为后人赞叹景仰。他是一个没有真迹存世的大书法家,然而后人对他的书法作品却是推崇备至,如痴如醉。他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王羲之小的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提到王羲之不得不提到《兰亭序》,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三月三,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作诗。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臵,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就要罚酒三杯。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名噪天下的《兰亭序》由此而生。

每每提到王羲之,大家都会羡慕他的成就、惊叹他的天赋,但是他成功背后更多的是汗水与勤奋。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充分证明 “天道酬勤”φ飧鲎匀还媛桑它决不亏待勤奋的人。一个不愿付出艰苦劳动的人、一个甚至不肯挥洒汗水的人只能虚度年华空白少年头。人类历史创造了两类天才:一类聪明绝顶,一类终生勤奋。而历史对后者格外垂青。因此,你若立志创造一番事业,那么,勤奋之舟则是万万不能弃之不用的。

最后,我想用《周易》里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与大家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泥塑中国寓言故事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野庙的神台上坐着一尊泥塑的神像,年深月久,庙既破烂不堪,栋折榱(cui)崩,神像本身也遍体斑驳,丧失了往日的光彩。

一只常栖的燕子来到破庙,对神像说:“我看你这儿一年比一年的不景气了,这个地方已不那么安全,为什么不走下神台,换个位置呢?” “不行啊,我还是蹲在台上的好。”神像说。 “为什么呢?”燕子问。 神像说:“只要我坐在台上,就总会有人供奉香火,一下了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说实在的,到了台下,我不过是一团普通的泥土,谁还愿意理会呢?” “但如果神台垮了,你还是得下台,那不是更不好吗?” 神像回答说:“即使如此也只好由它,我的方针是不到垮台不下台。” “那为什么呢?”燕子大为惊讶地说。 “这道理并不深奥,”神像说,“从上台到垮台,占有这个神台的时间,总比垮台之前的任何时间都要长。你知道吗,即使是傻瓜也会选择最长的时间待在台上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名人孙中山七则故事

全文共 7077 字

+ 加入清单

一、创建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

中国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是孙中山先生于1903年8月在东京创立的青山军事学校。

1900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发动了庚子惠州起义后,革命风潮逐渐弥漫全国。当时,自费赴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学生,有不少希望能够进入日本的陆军学校研习军旅。但由于清政府规定,凡投考外国军事学校的学生,必须由各省督抚保送;一切非公费生均不得投考日本的军事学校,并由清政府驻日本公使蔡钧照会日本政府协助执行,因而一般人无法入日本的军事学校。时孙中山先生正在日本东京,感到革命需要军事人材,便请日本陆军少佐日野熊藏帮助,在东京附近的青山设立革命军事学校,以训练有志献身革命军事工作的留日青年学生,并聘请日本陆军上尉小室健次郎为助教。这就是中国第一所革命军事学校。主持军事训练工作的日野熊藏,是当时有名的军事学家,曾发明日本式盒子炮及木炮,因与孙中山先生互相研究南非洲波亚人的游击战术,遂成知己,助教小室健次郎亦系富有军事学识的专家,两人均属义务性质,不领工资。

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学习期间规定为八个月,所授科目有普通军事学、南非洲波亚式游击战术、夜袭战法及兵器制造学(重点学习制造盒子炮、木炮和火药)。其课程内容包含有阵地战、游击战及兵器制造三方面,课程精简扼要,切合实用。第一期招收的学生有李自重、黎勇锡、翁浩、刘维焘、饶景光、区金钧、卢牟泰等十四人。学生入学时需当众宣誓。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见这所革命军事学校的教学目的是很明确的。

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因缺乏有效的思想教育措施,当孙中山先生于1903年9月26日离开东京赴檀香山后,学生之间即各树派别,意见分歧。经日野熊藏及小室健次郎两教员多方调处无效,遂于开办四个月后解散。

青山革命军事学校虽然只办了四个月,对当时中国社会还是有影响的。如学生李自重,于青山革命军事学校解散后不久,即与史古愚(史坚如烈士之兄)等在香港创立光汉学校,在一般课程外,特别增设军事训练课程,以振奋中国学生的尚武精神。自光汉学校在香港首倡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全港学校翕然从风,香港雅丽西医书院及各着名中、小学校,咸先后聘请李自重及光汉学校学生为军事训练教员,使香港学生一度洗却文弱书生气质,振起雄健尚武精神。又如区金钧、卢牟泰在广东担任军事体操教员,黎勇锡随黄兴筹划1908年的钦州起义,刘维焘、饶景光于辛亥革命后在广东担任军职,无疑也会通过他们的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把他们在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学到的军事知识,带入中国社会。

二、镇南关亲手炮击清军

1906年,孙中山自日本到越南,在河内金碧台街六十一号设立秘密机关,策划了几次武装起义。1907年的镇南关之役,便是其中孙中山亲临前线,直接参加战斗的一次。

1907年,孙中山先生任命熟悉镇南关一带情况的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李裕卿(镇南关附近之凭祥地方土司)为副,何五为支队长,招募勇悍善战的广西游勇为先锋队,计划袭取镇南关为根据地。

1907年12月2日,黄明堂率领广西游勇八十余人,循山背间道向镇南关猛烈袭击,夺取了镇南、镇中、镇北三座炮台,夺获大小炮十四门,步枪四百多支。孙中山随即于同月4日率黄兴、胡汉民等亲临前线,慰劳战士,鼓舞士气,并与黄兴、黄明堂等坐镇镇北炮台,调度指挥,命令李裕卿守镇中炮台,何五守镇南炮台。

翌日,清政府严令清军陆荣廷部四千余人倾巢出动,要夺回三座炮台。孙中山率革命军固守炮台,并亲自发炮轰击清军,第一炮即命中六十余人,清军阵脚大乱。孙中山先生在战斗中感慨地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今日始得亲自发炮轰击清军。”

据守镇南关三座炮台的革命军,在孙中山先生亲临前线的鼓舞下,锐气倍增,以寡敌众,屡挫清军。清政府虽先后调派清军丁槐、龙济光等部增援,伤亡数百人,仍然不能越雷池半步。革命军坚守阵地,与清军血战七昼夜,直至弹药告罄,粮食不继,始忍痛撤退。时清军正向镇南关四面围攻,黄明堂率军殿后,冲围而出,及至半山,军中有一小子回顾炮台上军旗未撤,虑为清军所得,竟一人冒着清军炮火重登山巅,取回军旗。这位童子勇取军旗的英雄事迹,在镇南关起义的革命军中传为佳话。

三、孙中山先生爱儿童

孙中山先生平日为人题赠墨宝,喜欢写“博爱”二字。孙中山先生对“爱”曾经作过这样的解释:“仁爱是中国的好道德,古人有所谓‘爱民如子’,有所谓‘仁民爱物’。”从这里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的“博爱”也就是爱人民的意思。而爱儿童则是孙中山先生“博爱”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山先生爱儿童,一方面固然出于他“民胞物与”的高尚德性,而更重要的是本于他为解除人民被恶劣政治压迫的崇高理想。据康德黎(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的老师)的儿子堪勒斯康德黎的回忆,孙中山先生因奔走革命,流亡英国,居住在他家的时候,常常慈祥地爱抚着他的头发,有时还亲切地和他谈话,即使在和别人谈论问题或沉思苦索救国救民道理的时候也是这样。由于流亡国外,孙中山先生不能爱抚在清政府专制统治下的中国儿童。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被选为革命政府的临时大总统,他普爱天下儿童的素愿得到初步的施展。在孙中山先生的号召提倡下,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儿童教养院、儿童学校。为了鼓舞儿童教育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孙中山先生还于1912年为广东人民捐资创办,由女革命党人徐慕兰、邓慕芬、黄扶庸主持的广东女子教育院儿童部,并亲笔题赠“幼吾幼”三个大字。这三个含意深远、语带劝勉的大字,不但勉励了当时广东女子教育院儿童部的工作人员,鼓舞了广大的儿童教养工作者,也抒发了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伟大胸怀。

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先生被迫于1912年4月1日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宏愿,也和他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一起,由于政权的丧失而遭受挫折。

1924年,孙中山先生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广州成立国共合作的革命政府,中国革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宏愿同样获得了进一步的实现。那时,革命政府所在地的广州,不但陆续增建了一批小学和儿童教养院,还开办了广东女子师范学校等培养儿童教育师资的专业学校。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对广东女子师范学校的一次演讲中,恳切地指出:“要使孩子们自出生至成人,都能受到国家的教育。为了提高儿童的文化知识,普及儿童教育,不仅要办小学,还要办平民学校,普及全体人民的教育,让成年人也知道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要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使父母们都能安心让孩子到学校里受教育。”可以想见他发展儿童教育事业的宏伟设想。令人惋惜的是:由于革命道路的曲折,孙中山先生要使全国儿童都能幸福地成长的理想,终孙中山先生之世都未能实现。

今天,中国已经是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大国,中国儿童已经得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愿望已经成为现实。孙中山先生虽然不能像辛亥革命那样及身而见,但是孙中山先生素来是以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公仆自任的,只要人民能获得幸福,他个人能否及身而见,在孙中山先生自己来说,自然是无关紧要的。

四、孙中山先生与佛教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函复中华佛教总会申请立案的报告中,没有简单地把佛教视为迷信活动,而是本着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同意它的“揭宏通佛教,提振戒乘,融摄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甄择进行,以求世界永久和平和众生完全之幸福”的立会宗旨,肯定它“阐微索隐,补弊救偏,既畅宗风,亦裨世道”在中国社会和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同时,又指出“近世各国政教之分甚严,在教徒苦心修持,绝不干预政治,而国家尽力保护,不稍吝惜。此种美风,最可效法”,以启导中国佛教徒认清守戒清修的正确道路。孙中山还将中华佛教总会申请立案的报告发交教育部存案,使它在法律上取得“社团法人”的地位。这些有关佛教问题的批示和处置,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问题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

孙中山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博得广大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故当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下广州的时候,广东的佛教徒即推广东佛教总会(后改为中华佛教总会广东分会)会长铁禅领头,于1912年5月在广州六榕寺召开欢迎孙中山大会。孙中山携同家属和广东军政府大都督胡汉民等出席欢迎大会,并给广东佛教徒题赠了“平等、自由、博爱”六个大字,以勉励他们遵守“临时约法”(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属于临时宪法性质的最高法律)上有关宗教信仰的规定,进行正当的宗教活动。

孙中山还乘参加欢迎会之便,登上六榕寺的九级浮屠——花塔游览。他看到花塔从第二级起,每级都悬挂着四字的匾额一方。它们从第二级起,自下而上依次为“二仪高下”、“三光并耀”、“四表光被”,“五岳推尊”、“六合遥观”、“七星凌汉”、“八埏在望”、“九垓一览”。匾额对历史、艺术建筑来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而这八方匾额既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这座高耸入云的花塔各个层级的特色,又概括地体现了它那穿云插天、九垓一览的高昂气势,是不可多得的文艺杰作。把当年孙中山见过的这些匾额恢复过来,定能使这座中外驰名的佛教艺术建筑——花塔更加生色。

五、“与国同春”——孙中山先生勖勉报界人员的题字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中山先生因形势所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以革命尚未成功,仍以国民一分子身份,周游各省,广事宣传,以期唤起群众,把革命进行到底。

在唤起群众上,孙中山对报界人士特别寄予深切的期望。1912年5月初,孙中山自福州抵达广州。广州、香港等地报界人士于5月4日联合假座东园(故址在今越秀南路,系一所具有文化公园性质的巨大庭园)开会欢迎,孙中山在欢迎会上致辞勖勉报界人士,恳切指出“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望诸君认定宗旨,造成一健全之舆论。”时革命党人冯自由等在香港创办《大光报》,以广东全省(包括香港、澳门)及国内外各大城市为行销对象,孙中山特给它题赠“与国同春”四个大字,勉励它为民主共和国的巩固和发展而大造革命舆论,务求“与国同春”,也就是要与民主共和国共存共荣。孙中山在勖勉广州、香港报界人士的同时,为新创办的《大光报》题赠“与国同春”四个大字。

不少报界人士没有辜负孙中山的期望,刚正不阿,为巩固民主共和国而尽到应尽的责任。其中尤以《大光报》执着“与国同春”的精神持正义以抗强权,威武不屈,甚得读者好评。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俄国爆发革命,成立社会主义政府,世界观感为之一新。《大光报》敏锐地觉察到社会主义已经登上世界舞台,适时地站在时代的前列,开展以“社会主义与中国”为中心的宣传活动,予读者以社会主义及劳工解放问题的新知识,颇能唤起社会各界人的注意,也受到孙中山赞许。

1920年1月,《大光报》发行年刊,孙中山应邀为之撰《大光年刊题词》,借报名“大光”立论,申述报刊对国家与人民责任。题词说:“……光明者,不外是使人认识实在,认识真理之工具。苟有工具而不用,或遗其实而鹜其名,则无益而有害。抑且以光明与人者,其功固大而责任亦重。苟挟其成心而以先入为主,则非光明主义,而祸患将由是而始。‘大光’之名吾固深喜之,而又望其能与人真实之知识,互助之精神,不负其名也。”这篇题词进一步发挥了“与国同春”的含义。

六、香港西医书院与孙中山的革命哲学思想

孙中山先生从1887年开始在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至1892年以各科考试均满一百分的成绩名列第一名毕业,获医科硕士学位。其毕业证书由教务长康德黎亲笔注明各科满分字样,并由校长及教员十三人,试官八人及牧师、书记署名,由香港总督罗便臣于1892年7月23日亲自发给。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即于澳门、广州等地悬壶济世,成绩斐然,人咸誉为国手。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五年,奠定了他坚实的医学专门知识的基础,同样奠定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哲学思想的基础。关于这个问题,分析研究的还不多。

香港西医书院系广东南海人何启按照英国大学医学院制度创办的医科专门学校。何启早年留学英国,得医学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证书,回国后任香港议政局议员,兼执律师业务,又在香港西医书院教授医学、法律等科目,在报刊上发表过很多批判封建政制的论文,后来汇编为《新政真诠》出版。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活动,受他的影响不少。后来,孙中山先生发动的乙未广州起义,对外宣传和起草英文的宣言书,也得到其大力帮助。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所学的科目:第一年有生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物学、临床诊察。第二年有生理学、解剖学、医学、病理学、外科学、妇科学、产科学。第三年以后,学科渐减,仅有法医学、公共卫生学、实用初级外科,但外科、产科的课时及内容均有所增加,特别偏重实习(见罗香林:《国父之大学时代》)。从这里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的五年学习期间,所学的几乎尽为自然科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必须通过实习才能掌握的医学知识。这种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着重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育,一方面使孙中山先生能够较完全地接受与封建思想对立的近代科学思想,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孙中山先生注重实践的精神,推动了孙中山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行学说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孙中山先生一生注重实践,哪怕是阐发革命理论,也决不无的放矢,为理论而理论。把孙中山先生历年的着述、演讲与中国近代史联系起来观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孙中山先生发表的言论,总是针对革命的实际问题,或者为完成某一种实际任务而发。如孙中山先生于1918至1919年所写的《孙文学说——知难行易说》,据他自己说是“恐今日国人社会心理”,“依然有此知之非艰,行之维艰之大敌横梗其中,则其以吾之计划为理想空言而见拒也”,“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因而提出“知难行易”,鼓励人们努力去“行”,从实践中求知识。孙中山先生这种着重实践的思想,与他在香港西医书院所受的着重实践的科学训练,无疑有着密切的关系。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期间选读的课外读物,对孙中山先生革命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有所影响。据孙中山先生当时的同学关景良忆述: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的学生时代,最喜欢看《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后者尤感兴趣。1897年,孙中山先生写信给英国剑桥大学翟尔斯教授说:“文早岁志窥远大,性慕新奇……于中学独好三代两汉之学,于西学雅癖达尔文之道”。《孙文学说》(知难行易)这部哲学名着,就是孙中山先生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他过去所学习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是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的科目)写成的。这部哲学名着阐述了世界的起源和人类的出现,是自然历史的行程,不承认有任何来世的力量和上帝、神等的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哲学名着中有关“知”、“行”关系的论证。孙中山先生在这部分的论证中,引用各种科学的发展过程,论证了“行”的作用,阐述了“行”在“知”先,“知”在“行”后,从实践中,也就是“行”中求得知识,运用知识考验实践,不断探求、不断进步的哲学原理。这是孙中山先生革命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他一生勇于抛弃过时的、旧的方案,探求和接受革命的、新的方案的认识论的根源。

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所受的教育,对他的革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七、中山先生和中山装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饰。

谁是中山装的创始人?他就是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胸式短衫袴,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衣服上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随身必需品的携带也很适用。

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越南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当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曾请他帮助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当中山先生穿上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又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是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即使在服装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上,中山先生也是立足于从本国的实际条件来考虑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

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岳飞——中国名人故事

全文共 4613 字

+ 加入清单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出生于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青年时代,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他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压迫的汉、契丹、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反抗。

从12世纪20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可是,腐败的北宋统治集团,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被掳走后,继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头目赵构,同样是个投降派。他偏安于江南一带,沉醉于歌舞逸乐之中,没有真正组织抗金民族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算,反而一面利用秦桧等投降派,通过他们出面进行一系列议和投降活动;一面则利用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抵挡金军的凌厉攻势,以保住他的皇帝宝座和积累屈膝求和的资本。到了12世纪20年代中期,东自江淮,西至陕西一线的宋、金双方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形成后,赵构、秦桧统治集团,实际上已经成了南宋抗金斗争的最大绊脚石;反过来,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则成了赵构、秦桧投降派活动的最大障碍。

南宋朝廷内部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日趋尖锐。

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1139年(绍兴九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抱恨)之”。和议达成后,宋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从而更使赵构、秦桧怀恨在心。但岳飞不顾个人得失,坚持抗战到底。他率领军队,联络北方义军,卓有成效地从事抗金战争,积极准备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成为全国抗金民族战争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夏,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倾巢而出,再度发动大规模的对宋战争。在东、西两线军取得对金大捷的形势下,岳飞挥师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当的反击,他一直准备着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

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忠义民兵的热烈欢迎。这年7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士,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陀”(侍卫亲兵)和“拐子马”(左右两翼钳攻的骑兵),把金兀术打得大败。

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可惜没有找到,手杀敌人数百,身受几十处创伤,豪勇无比。

岳家军将士具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敌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破掉酒戒庆祝)!”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但是,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摧残。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宋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与金人议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的奸细———窃取了宰相高位的秦桧,也抓住宋高宗这个难言的心病大肆活动,破坏岳飞的抗战。他们狼狈为奸,密谋制订了全线撤军、葬送抗金大好形势的罪恶计划。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么“班师”、要么“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

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英勇抗金斗争,至此被迫中断。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蹿,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至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 (金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飞兵且退矣!……自古没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金兀术这才又整军回到开封,并不费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夺了回去。

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监察御史万候糢(音犿ò)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议和,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的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但岳飞却仍于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

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宋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岳飞遇害后,临安义士隗顺,负尸越城,草草地埋葬于九曲丛祠旁。为了便于以后识别,隗顺将岳飞随身佩带的玉环系于遗体腰下,坟前种植了两棵橘子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因重修栖霞岭下岳飞庙墓,追寻岳飞初葬地,终于在杭州市众安桥螺丝山下扁担弄内的红纸染坊旁,找到了最初的岳坟。1876年(光绪二年),在这里修建“忠显庙”,杭州人俗呼为“老岳庙”。

岳飞死后二十年,即1162年6月(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宋孝宗赵眘继位,7月下令,给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并以五百贯的高价购求岳飞遗体,“以礼改葬”。

岳家军将士具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敌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破掉酒戒庆祝)!”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但是,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摧残。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宋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与金人议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的奸细———窃取了宰相高位的秦桧,也抓住宋高宗这个难言的心病大肆活动,破坏岳飞的抗战。他们狼狈为奸,密谋制订了全线撤军、葬送抗金大好形势的罪恶计划。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么“班师”、要么“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

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英勇抗金斗争,至此被迫中断。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蹿,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至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 (金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飞兵且退矣!……自古没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金兀术这才又整军回到开封,并不费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夺了回去。

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监察御史万候糢(音犿ò)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议和,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的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但岳飞却仍于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

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宋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岳飞遇害后,临安义士隗顺,负尸越城,草草地埋葬于九曲丛祠旁。为了便于以后识别,隗顺将岳飞随身佩带的玉环系于遗体腰下,坟前种植了两棵橘子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因重修栖霞岭下岳飞庙墓,追寻岳飞初葬地,终于在杭州市众安桥螺丝山下扁担弄内的红纸染坊旁,找到了最初的岳坟。1876年(光绪二年),在这里修建“忠显庙”,杭州人俗呼为“老岳庙”。

岳飞死后二十年,即1162年6月(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宋孝宗赵眘继位,7月下令,给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并以五百贯的高价购求岳飞遗体,“以礼改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名人李大钊被捕的故事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1924年11月,北京开展声势浩大的支持孙中山北上、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

1926年3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

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

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我看了一本以《中外名人故事》为题的书,里面写的都是名人们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我被高尔基的认真和贝多芬的坚持深深感动了。 高尔基是一个苏连作家,他的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和其它的人们》正上演时,导演在没经过他同意就擅自将结尾处改成布雷乔夫死了。观众们很激动,谢幕达二十三次,但高尔基却硬是要导演改回去,原因是布雷乔夫根本没有死。导演没办法,只好改回去。这样以来,效果差多了。但高尔基很满意,因为他尊重了事实。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触很深,明明结尾耶戈尔.布雷乔夫死了的效果更好,高尔基为什么要坚持自己的剧本,硬要导演改回去呢?也太认真了吧!但我又反反复复地读了几遍,改变了对高尔基的看法。如果人们都为了利益不分黑白,颠倒是非,那世界就是虚伪的了。

读了《中外名人故事》后,我明白了这样一个精神: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要有毅力。如果每个人都能有这种精神,那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