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年的由来与风俗合集4篇

新年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也不相同。小年的由来与风俗,欢迎阅读。

浏览

3854

作文

4

篇1:2024六一儿童节作文:“六一”儿童节的由来及各国的风俗

全文共 1356 字

+ 加入清单

六一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有儿童节。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先后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儿童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日本的儿童节很特殊,分男女儿童节,男儿童节5月5日、女儿童节3月3日。我国在1931年也曾经规定4月4日为中国儿童节。

自从1949年确立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废除原来的儿童节,而统一为"六一国际儿童节"。我国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的"四四儿童节",并规定少年儿童放假七天。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在欧美国家,儿童节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往往很少举行社会公众性的庆祝活动。

世界各国的儿童节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给所有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社会和学习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一直是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就是专门为儿童们设立的节日。

不过,除了这个国际性的节日以及每年4月第四个星期日的“世界儿童日”,全世界不少国家还各自有本国的儿童节,庆祝方式也各具特色,趣味十足,既体现不同国家的传统、习俗,又洋溢着无限喜庆和生机!

中国:

从1949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学校一般会为此组织相关的集体活动,并要求学生正式着装(普及校服前为白衬衣蓝线裤)。香港现时虽属共和国一部份,但民间在约定俗成下,香港儿童节的日期仍保留与中华民国一致的4月4日。民间庆祝的方式多以送玩具礼物给小朋友,或陪小孩出外吃大餐或游玩。

日本:一年三次儿童节

日本是世界上庆祝儿童节次数最多的国家,他们一年要庆祝三次儿童节,而且庆祝方式十分有意思,充满了浓浓的日本风情。

3月3日女孩节

这个节日是专门为日本的小女孩设立的,每到这一天,家中有女儿的父母会在家里设置一个陈列台,台上放上穿着日本和服的漂亮女娃娃玩偶,作为给自己女儿的节日礼物。

5月5日男孩节

为了祝福家中的男孩健康、快乐,这一天日本家家户户都会用纸或布做成色彩鲜艳、形状像鲤鱼的彩带,然后把这些彩带串在竹竿上,并和金色的风车绑在一起,挂在屋顶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日本人相信鲤鱼最有精神和活力,希望家中的男孩都像鲤鱼那样,因此这一天又称为“鲤鱼日”。

同时,日本的父母这一天也会在家里放置玩偶,但却都是武士装扮,样子很可怕。

11月15日“七五三”儿童节

在日本习俗里,三岁、五岁和七岁是小朋友特别幸运的三个年纪,所以每年的这一天,会专门为这三个年纪的孩子热闹地庆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有关腊八的作文:腊八节的由来及风俗习惯

全文共 1433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这一天,各地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这一习俗最早开始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当时,每逢腊八,不论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或自家食用,或分赠于他人。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有着多种传说,一种是源自释迦牟尼成道说,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在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诵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节由来的另一传说是,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从监牢的鼠洞里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便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不一定可信,但腊八节的来历与庆祝农业丰收有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有连同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衣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一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而以丰盛的多种农副产品合煮成的一种粥来祭祀,也确实集中反映了农业丰收的成果。

家乡口岸过腊八节和吃腊八粥的习俗由来已久,记得小时候,每到腊八时,家中总要煮上一大锅腊八粥。腊八粥其实就是青菜粥,但要比平时的青菜粥讲究得多、也好吃得多。我们这里群众的做法,腊八粥里除了大米和青菜外,至少应该要有八种以上的食材一起煮,煮成粥后各家之间还互相攀比,看谁家腊八粥里花式品种多。一般来说,这八样食材是指:芋头、山芋、南瓜、花生米、红小豆、豇豆、银杏、红枣等,其实,各家的经济情况和饮食习惯不同,煮腊八粥的食材也不尽相同,加入的食材也不一定限于八种和具体哪八种,有的人家甚至有达到20多种的。这时,腊八粥的“八”字,就不再专指腊月初八,也不是指粥里食材的品种是八种,而是有品种繁杂,杂七杂八的意思了。

小时候,为了吃上一顿腊八粥,母亲早早就要做好各种准备,芋头、山芋、南瓜是平时留下的,豇豆荚要在夏秋煮熟后晒干,银杏、红枣都是平时舍不得吃省下来的,煮粥时,再选用上好的粳米,将经霜打过的青菜入锅,那这腊八粥就非常好吃了。为煮腊八粥,母亲从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该送人的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腊八粥当天吃不完还有剩的,被认为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思。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解放后好几年,口岸人过腊八节还保存着这样一种风俗,几座大一些的庙宇的和尚总要外出化缘,为煮腊八粥做准备,腊八这一天,每座大庙都要煮上几大锅腊八粥,施舍给穷人和庙里的施主,一般人家也都用大碗到庙里盛上一碗拿回家供全家人分享,据说吃了庙里的腊八粥可以祛病免灾。这之后的几十年,庙里的和尚流散还俗,送腊八粥的习俗也随之中断。近年来,重新恢复的寺庙又将腊八施粥的习俗恢复了,到了腊八这一天,前往寺庙吃腊八粥又成了当地一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端午节风俗的由来作文800字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初五,是端午,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家家户户笑哈哈,龙舟下水喜洋洋。”我的家乡在江西全南,每当端午节时,每家每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插上艾叶,在家里包粽子,吃粽子,看赛龙舟,可热闹了!

在端午节那天,妈妈早早地把我叫起了床说:“小鼠妞,快起来包粽子啦!有肉粽,豆沙粽,花生粽,糯米粽都在等着你呦!”我听到妈妈说的这些粽子,小嘴巴馋得不得了,我连忙跑过去,开始包了起来,妈妈先教我把粽叶卷成一个漏斗形状,再把你喜欢的馅放进去,我选择了肉,接着把粽子捏成一个三角形快要绑绳子时,我一个不小心没捏住,粽子像一个个调皮的弟弟妹妹一个劲地跳了出来。我很生气地说:“哼,我不包了,这是老天不让我包啊!”正在我要抱怨时,妈妈走来说:“好啦,好啦,不要生气了,再来一次好吧!”我听了妈妈的话,又有了信心。我再尝试了一次,还是按照妈妈前面教我的方法,到了绑粽子的时候,我发现桌子上有许多颜色的绳子,我就问妈妈,妈妈说:“你是包的什么馅,就用什么颜色的绳子绑粽子。”我明白了,要用红色,我包好了一个粽子,我开心极了,我接着包,过了一会儿,妈妈把我们包的粽子拿去蒸了,蒸了半个小时,厨房里传来了一阵香味,我连叫妈妈去看,妈妈说:“还要蒸15分钟。”我又等了15分钟,蒸完了以后。我立刻拿了粽子吃了起来,“啊!好烫呀!”妈妈说:“心急吃不了热粽子!”我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

在我吃粽子的时候,从河边传来了击鼓声,我打开窗户一看,原来是他们在赛龙舟呀!我连忙拉着妈妈下去看,他们分成了5队,红队,粉队,蓝队,黄队,绿队,每队都有十二人,其中有一个人在龙头的前面击鼓,一人在龙尾指挥,裁判叔叔说了一声“开始!”,每支队伍都喊着“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围观的都在喊着“加油,加油,加油!”我也跟着一起喊,最后黄队获得了胜利。

啊!这个端午节我不仅吃到了美味的粽子,还看到了精彩的龙舟比赛,这一天真令我难忘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节风俗的由来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定会想到端午节。今天,我就来讲一下端午节吧!

端午,又称为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等。但是,要说大家最熟悉的,还是端午节这个名字呢!有的人甚至听都没听说过这些别称。

要说能代表端午节的,当然无过于吃粽子了。端午节这天,大家有的自己做,有的上街买,在端午节,几乎没人不吃粽子。当然了,作为吃货,我怎能不吃呢?每到端午节,我们家还举行吃粽子比赛!买上两袋粽子,下令开吃,我们就一起狼吞虎咽,但是最后获胜的往往不是我。

我还听过一个关于粽子来历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个人叫屈原,他向皇帝提了利国利民的建议,但是那昏庸的皇帝并没有采纳,他很愤,就投河自尽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做了一个透明棺材,放进了水池里。为了能给屈原贡一些贡品,就把用糯米做的竹筒粽子一一扔进水池里。过了几天,人们才发现水池里有鱼,那些粽子都被鱼吃掉了。人们很生气。这时,有一个人叫道:“大家伙,鱼最怕菱角,可以用干净的草叶去包糯米,做成菱角的!”以后,人们将包好的粽子扔进水池,鱼一看到糯米粽子,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它叫成“粽子”了。

再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人们因为舍不得屈原死去,就都乘着小船,来打捞屈原。他们争先恐后,但是当追到洞庭湖时,却不见了踪影。此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举行划龙舟庆祝。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这个风俗,吴国、越国等等都最先采纳。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也曾经主持过友谊赛呢!一直到现在,台湾也仍旧在保持着每年五月初五赛龙舟的端午节习俗。

此外,端午节还有挂艾叶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门前都会有许多艾叶放在门口,有些心灵手巧的人,还会做荷包哩!将一块布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在里面塞满艾叶,小朋友们最喜欢佩戴了!据说,佩戴荷包还可以僻邪驱瘴呢!。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里,还有驱魔祛鬼的神奇效果呢!

端午节的习俗可真多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