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汤姆叔叔的小屋阅读笔记(最新20篇)

寓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一般都不是独立成篇,而是出自当时的哲学家、政治家的著作中,在全文中可以说是一种譬喻,作为论据出现的,因为它的故事可以独自表示一定的教育意义,就形成为寓言。小编整理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阅读笔记,欢迎欣赏与借鉴。

浏览

645

作文

141

篇1:汤姆叔叔的小屋读书笔记800字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名为《汤姆叔叔小屋》的书,著者是美国的斯陀夫人。这本书中主要叙述了汤姆叔叔在三个不同奴隶主手下的生活。除了汤姆叔叔这个重要的角色,书中涉及到的人物还有汤姆的三个主人——谢尔先生、克莱尔先生和农场的奴隶头雷格里,汤姆的妻子克洛婶婶,善良又美丽的仆人丽莎,可爱的孩子们,如克莱尔先生的女儿伊娃小姐、黑人女孩儿托普西,等等。

在《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里,有几个片段写得十分精彩传神。

第一个片段写的是伊娃在临死前与家里所有的仆人告别。当我读到“‘我最亲爱的朋友们,请你们到这里来,’伊娃说,‘是因为我最喜欢你们,最爱你们,我有话要对大家说,我希望你们记住我的话……我快要离开你们了,再过几个星期,你们就再也见不到我了——’时,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段描写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非常同情这个年龄幼小、心中充满对他人的爱的伊娃。

第二个片段讲的是:伊娃死后不久,托普西很想在伊娃的身边放一朵花,可罗莎不同意,当克莱尔同意时,罗莎才肯让她进去。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书中情真意切的文字吧!

托普西把花轻轻地放在伊娃脚下时。突然,她放声大哭。”伊娃小姐,伊娃小姐,我跟你一块儿去吧!你等等我呀……“那哭声撕心裂肺,有如什么东西把心掏空了似的。克莱尔不由得悲从中来,他的脸上不禁涕泪纵横。

”起来吧,孩子,“奥菲利亚小姐柔声地说道,”你不要哭了,伊娃小姐进天堂了。“

我读着这个片段前前后后的文字,悲伤和感动之中仿佛这就是一段真实的故事,我自己也成了故事中的一个人物。

后来,克莱尔先生不幸去世,这个家就落在了脾气暴躁、残忍的玛丽夫人手里。最后,汤姆叔叔被卖到农场,但因不告诉农场主人逃走的凯西和埃莫林所在之地而被活活打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傅雷家书阅读笔记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8月的186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整整三天,我一直沉浸在这本书中。不是这本书的语言有多么精彩,也不是这本书的情节有多么动人,而是这本书的浓浓父爱深深地吸引了我。其实刚开始时,我并不觉得这本书多有意思,看着没趣。可当我将我的这番感想告诉给了正在打工的姐姐时,我姐很是恼火,她先狠狠地训我一顿,在语重心长地为我开导。当我的心灵雪峰被她的那轮暖暖太阳融化时,我再看这本书时,我骤然才发现我以前那缺少远离家乡的经历的精神麻木。一封封书信,最短的一两百字,最长的七千多字,但是无论长短,每封信中都能透露出作为父亲对孩子的期盼与热爱。

傅雷给大儿子傅聪的一封封信,让我深刻体会到“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谚语的涵义。一封封书信传递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嘘寒问暖,还有作为父亲的职责。正如傅雷所说的那样,YJBYS.COM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并不把儿子看作“天真的孩子”,他把傅聪看作成自己讨论学术的对象,甚至可以说是位“知己”总是会与其讨论书籍、乐谱、学术、技巧、作家的品质等等问题及感想,所以常常会与傅聪产生看法的分歧。但傅雷也会把自己作为“长者”,以自己的经验,时时刻刻教导着傅聪种.种事情。傅聪在他的引导下,也成为一位成功的着名钢琴大师。

傅雷给小儿子傅敏的书信虽远远不如给傅聪的多,寥寥三四封却也给予着深沉的父爱。当傅敏这位“娇嫩”的初出茅庐的小生在刻苦的环境中工作时,父亲的开导与鼓励最终使他逐渐走出困扰。傅敏能够在北京第一女中这种名校成为一名英语特级教师。我想父亲傅雷的那几封书信的功劳是必不可少的啊!

傅雷在给媳妇弥拉的信里,包含了对凌霄的思念,包含了对傅聪的担忧,以及对弥拉的开导。傅雷在给弥拉的信里并没有过训词,而是如慈父般的耐心的语重心长的讲话。傅雷给予弥拉足够的信心与支持,使弥拉能够平衡自己整个家庭。

当看完这本书时,我感慨颇深,联想到了我的父亲。其实我的父亲也是这般慈爱的啊!我与父亲近些年来似乎也如“多年父子成兄弟”般,有过矛盾,但也可谈得来,似乎比以前少了许多隔阂。作为“教子篇”的《傅雷家书》其实也诠释了父爱的真理。父爱在此书中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其感情之纯真、质朴,真是令人动容啊!!

父爱浓如血水,父爱高如俊山,父爱深如桑海,父爱大如宇宙,父爱隐如轻风——这就是父爱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汤姆叔叔的小屋读书笔记

全文共 1109 字

+ 加入清单

读过美国近代史后,我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美国总统,他就是废除奴隶制维护美国统一的一代伟人——林肯。但是大多数人肯定不知道,在林肯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时候,还有另一股力量也在掀起美国废奴运动的高潮,它来自斯托夫人的一部书,一部反映黑奴制度的巨著——《汤姆叔叔小屋》。这本书犹如平地一声霹雳,震撼了美国社会。

书中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笃信宗教的汤姆叔叔;有勇有谋、聪明好学的混血奴隶乔治;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奴隶贩子黑利;人性泯灭、天良丧尽的雷格里;有正义感、但随波逐流的圣克莱尔等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全文读完,我的心也为之阵阵震颤,泪水已镶嵌在了眼角,说真的,这种滋味和上次读《悲惨世界》时候的感觉是如此相似,是深深烙刻于心底的疼痛,不好受。虽说结尾是快乐美好的,但我对主人公汤姆的去世感到无比伤感。的确,黑奴的遭遇是多么悲惨。文中描述了像烈格雷这种残暴凶恶的奴隶主,经常殴打黑奴,强迫黑奴做不愿做的事情。也有运气好的,可能会遇到像圣克莱尔和小乔治这样宽容博爱的主人,但他们的身份仍然只是奴隶。可悲啊!拥有白色皮肤的人为何心却狠得像黑色的恶魔?他们只知道自己是个人,需要他人的尊重,但却把黑人当作了一件任人买卖欺凌的商品。为什么不过是肤色不一样,他们的命运就要有如此的天壤之别呢?黑人与白人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距,为何黑人就要成为白人的奴隶呢?从书中主人公汤姆——一个可敬的黑人身上,我丝毫没有看出白人与黑人的差距,反而看出了汤姆的吃苦耐劳,精明能干,可以说他比任何一个白人都能干。

同样是人,为什么白人就可以随意凌驾于黑人之上,白人有什么理由剥夺黑人的自由?总之我没有找到能证明这一切的理由。相反我又一次从汤姆大叔身上看到了一些白人所没有的宽容、博爱的思想和一颗充满爱的心。可见黑人与白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低下和高尚之分。就像法布尔曾在他的《昆虫记》里写到他对生命的看法,“万物都是平等的,不管它是多么微小,至少它是生命。”

不知不觉又想起了林肯总统,那个曾经的鞋匠的儿子,当他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那些自以为上流社会所谓优越的的人对他不屑一顾,鄙视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并且在他当上总统时,有人扔鞋子侮辱他,认为他不配,但林肯宽容大度,最终以自己的宽容与智慧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不仅这样,林肯还解放了黑奴,揭露和控诉了蓄奴制的罪恶,而且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由此可见,出身卑微的不一定低下,出身高贵不一定就高尚,从这儿就反映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无论你是什么肤色的人,无论你是什么出身,无论你是什么种族,都是一样的,在这大千世界中没有高贵和低下,没有最好和最差,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包法利夫人阅读笔记

全文共 2175 字

+ 加入清单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当命运在现实社会中不妥协时,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不是想象的会和现实相同。完全不尽然,因为包法利夫人就是一个现实与理想的化身。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包法利夫人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就因为这样,包法利夫人才会不满于医生夏尔的胆小懦弱,迟钝无能。就因为这样,她才踏上了寻找理想中的爱情之路。但当时的法国正在被黑云笼罩。她最终在被骗与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结束了她的一生。从而体现出社会的另一面,也同时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黑暗。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屈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然而从包法利夫人身上也看到了每个人都会对理想抱有一种追求的态度,只是相对于我们来说对理想幻想的少了些,而包法利夫人对理想幻想多了些。不是每个人都会追求理想也许相对我们而言这些都是虚幻的,并不真实。包法利夫人所追求的太过,而反应出的就是对于自身的不满足。

包法利夫人(爱玛)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爱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爱玛嫁给了医生夏尔.可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也许小说就是小说太带有情节性。之后爱玛接二连三遇到了莱昂,这是爱玛在幻想后遇到的第一个有共同爱好的人,而爱玛却想象她的世界随后于莱昂私通,现实带给爱玛的却不是好的结局。由于莱昂慢慢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莱昂最后选择了离开。因此怀念就此慢慢冲淡了。而另一个男人与走进了她的世界。

罗多尔夫对爱玛的气质所迷倒。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女人弄到手。在他的花言巧语下爱玛被他迷的神魂颠倒。这也表现出爱玛对于爱情的追求,写这些当然是为了给小说的结局做铺垫。事情也同时要伴随着悲剧的结局。当爱玛决定和罗多尔夫双宿双飞时,她觉得找到了小说中向往的生活。可是命运却又让她跌进无底的深渊。之后爱玛一蹶不振。

最终她积债如山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爱玛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们在这时却像个缩头乌龟似的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时候,世间丑态在爱玛眼前展露无遗.她走投无路了,最后选择了死亡.。

悲剧的现实却不得不令人相信,爱情仿佛很遥远,我们期望中是很遥远,而我们身边的我们却并不认为那是爱情。艾玛死后的情况是荣镇象平常一样,静悄悄的,包法利却睡不着,一直在想艾玛。罗多夫为了消磨时间,整天在树林里打猎,晚上回家睡大觉;莱昂在城里也睡得不错。这时偏偏还有一个人睡不着。在墓地旁,在松林间,一个小伙子跪着,哭得伤心,他的胸脯给呜咽撕碎了,在黑暗中一起一伏,无穷的悔恨压在他心上,像月光一样轻,像黑夜一样深。这个小伙子就是朱斯坦(药剂师家的学徒)。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女人是多么的愚蠢与令人可憎又可怜了,对她真正好的人,他却从来不珍惜,对她虚情假意的人,她却奉为至爱,甘愿倾家荡产。艾玛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单纯的美,夏尔可以理解为一种淳朴的真与善。两者同样不具备智慧,而她们的结合,表面上看是一种真善美的结合,应该会幸福,但是结局却是令人扼腕的悲剧。当爱玛死后夏尔。包法利也随之死去。。艾玛的美是一种外表的美,她的心灵并不具备的美的土壤,因为那是一颗躁动的心,一颗时刻幻想的心,一颗愚蠢粗陋的心。而我们的男主人公夏尔(包法利先生)呢?不具备俊朗的外表,却具有一颗真善的心,对于爱情,对于很多方面,而更多是表现在爱情上。这也得到一个结论:在漂亮外表掩饰下的女人是难以得到爱情的,而当平凡外表的老实人遇到这样的女人那更大的不幸福便是必然的了。

包法利夫人造成的悲剧启发我们如果遇到这样的女人,千万不要像包法利先生那样痴迷其中,不可自拔,最后弄得家毁人亡。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大致明确自己的倾向,珍视自己身边的幸福。也同时提醒广大青年学生一定要定位好,认清自己的经济地位,明确阶段,不做超阶段的消费,适度适量符合自身经济状况的消费才可能长久的发展。

在现实面前,梦想和许诺是多么可笑!生活还在继续而悲剧还在不断上演,,现实中不要过多追求虚幻的世界,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活出自我,谁都不会代替你,应为你为自己而活。至于梦想,谁没有梦想在自己的认真的过每一天的同时梦想的大门会想你打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笔记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几日前,看完了鲁迅的那本《朝花夕拾》,里面说了许多鲁迅儿时的事,可能是因为我对人物描写的文章印象比较深刻吧,现在最记得的就是《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那个跟人“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的阿长,长妈妈。文章中,鲁迅先生似乎对阿长这个保姆没有什么好感,处处都说对她的不满,比如说她睡觉的时候常常摆成“大”字型,弄得小鲁迅没办法翻身;长妈妈经常对小鲁迅说一些迷信的话,使得小鲁迅厌恶;知道长妈妈害死了他的隐鼠之后的憎恨……对她产生敬意的好像也就两处,一处是她像小鲁迅说长毛的事,另一处便是长妈妈不辞劳苦地为小鲁迅买来了《山海经》。鲁迅对长妈妈从憎恶到产生敬意都是这一本《山海经》的缘故,因为长妈妈“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鲁迅先生十分渴慕别人口中的绘图《山海经》,但又没有机会去书店买,一直十分懊恼。偶然跟阿长提起,后来阿长告假回来,竟带回了一套。由这件事,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抵过以前的不满,也更加佩服她了。

鲁迅先生从阿长身上看出,其实周围人对自己的爱时时刻刻都围绕着自己,体现在每个细节。只要用心发现,总能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感动……

在结尾,鲁迅先生写到:“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看来,在鲁迅先生心中,阿长已如他的慈母一般了!以往阿长对他的点点滴滴的爱已经渗透在他的心中并慢慢滋润开来。这让他时时会怀念起阿长——这个当时的下层劳动妇女留给他的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感情。也许,这是鲁迅先生后来一直坚持为普通的劳苦大众而战的原因之一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水浒传》阅读感悟笔记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从小就喜欢看小说,尤其是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书,很感兴趣,能够说是百看不厌。此刻就单讲《水浒传》。

读完了水浒传,我认为这本书有三大好处。

第一点,也是最引人入胜的一点,就是书中那一百单八将。人物虽称不上个个性格鲜明,但也每人都有自我的拿手绝活,例如浪里白条张顺水性奇佳、智多星吴用文武双全、还有入云龙公孙胜令人闻风丧胆的魔法,哪一个不是人中奇才?有人说《水浒传》里108将是勉强凑齐的,就是为了凑传说中的108星。可如果要是真这样写,那么不仅仅少了一份奇幻色彩,也丢失了一百单八将从天而降的好处,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极品。

第二点就是《水浒传》中对剧情的刻画描述。《水浒传》从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到一百单八将聚一堂,从宋江奉招破大辽到微宗皇帝梦游梁山伯,中间事情的繁琐,人物众多。可作者施耐庵在写作方面,能够说是游刃有余,由不得你不继续往下看。仿佛自我到了真实的故事中去了一般,真是让人叹服。

第三点我要说的是《水浒传》对于历史的记述。我认为,这样一个类似于“神话”的故事,可对当时民不聊生、外敌入侵、军队战斗力下降的社会表现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大家想,如果国家太平、人民生活舒适;如果徽宗皇帝向唐明皇一样,那么怎样会有数万好汉奋勇起义?但有一点我不明白,宋江为什么不推翻宋朝,自我做皇帝。而要投降宋朝,做宋朝的奴才。不明白!不明白!看来,水浒传不止是一本有意思的小说,更是一本反映当时社会和机关腐败的历史书。

《水浒传》里虽然有一些是虚构的,但这本书不仅仅能够联系现代的社会,还写出了古代机关的腐败。

《水浒传》真是一本好书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水浒传阅读笔记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心目中的好书是不—样的,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有意义的好书。《水浒传》是—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这个暑假我就阅读了这本名著——水浒传。

《水浒传》从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到一百单八将聚一堂,从宋江大破连环马到宋公明全夥受招安,中间事情的繁琐,人物的众多,令人望而生畏。可施耐庵却用自己优秀的文笔将如此长的故事娓娓道来却丝毫没有拖沓之感,而且一环套一环,使读者不由得继续往下看,仿佛自己到了真实的故事中去了一般,真是让人叹服。

在小说中众多的人物中,我最佩服的是东京八十万进军的教头,豹子头林冲。他的出场,是在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落发为僧,辗转到东京,看守大相国寺荣园之后。此时林冲本是携娇妻张氏相国寺还香愿,见了鲁智深使禅杖,不觉入神,因此忘情喝彩。随着这一声喝彩,一位武艺高强,侠骨柔肠的水浒英雄豹子头林冲,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我无数次的幻想过那样的场面:林冲头戴头盔,穿着一身威武的铠甲,背上披着红斗篷,手拿丈八蛇矛。八十万大军由他支配,那场面威武极了!

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除了林冲,水浒传中我还喜爱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水浒传中的人物不止这两位好汉,有人说书中的一百八十位英雄是凑出来的,而我并不认同。水浒传中的人物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我相信这个经典会永远记在我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五年级下册阅读笔记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在所有感官中,我相信,视觉一定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我合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后,深有感受。

这本书的作者,也就是这本书的主角——海伦·凯勒是一位聋盲人,但她被老师的教育引导后,不再失望,有了希望。在老师耐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阅读,认识了许多的字,也让她感受到了身边无处不在的爱。在她的求学生涯中,虽然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但是同时她也结识了许多的朋友……她不屈不挠的精神,竟然是她进入了连普通人都很难考上的哈佛大学。

海伦,一个令人感到震撼的名字。她给所有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光明,激励了无数人的心。假如给你三天的黑暗,你是否还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世上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在黑暗中而绝望,不再相信自己的人生,而海伦不是,她是一位坚强的女作家,她接受了生命的挑战,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最后又将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有些人,直到失去后才知道珍贵,经历坎坷后才懂得珍惜,应该现在就珍惜美好的生活,学习海伦的精神,让人生不再留下遗憾。

人生,其实有许多光明,光靠眼睛看,是远远不够的,要用自己的心感受温暖和希望,并靠自己的行动来让这些变成用眼睛能看到的,这样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格列佛游记的阅读笔记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父亲是一位定居在爱尔兰的英国人,他是一个遗腹子,由叔父扶养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26年,被当作是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却是抨击当时英国社会堕落的讽刺小说。

在这本书中,写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冒险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惊肉跳。在小人国里,他成了庞然大物,刀枪不入,一连吞几十头黄牛仍填不饱肚子;在巨人国里,他变成了巨人们的玩偶,被玩弄于手掌间,并与苍蝇和蜂子展开斗争;后来,他来到神秘的飞岛国,这里的人利用鸟的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的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离奇国家;还有令人深感汗颜的慧骃国,在这个人马颠倒的世界里,更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故事。读着读着,我仿佛随着格列佛一起走进了那个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长得像鱼的飞岛国居民,以及慧骃和耶胡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最特别的要数飞岛国的居民。他们的眼睛都长在一侧,而且是一个爱好乐器的民族,在他们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欢的乐器。那里的侍从必须要时刻敲打大臣们的脑袋,否则他们总爱异想天开。……读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气和冒险的精神,他是个与众不同的男子汉,他一见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内心冒险的冲动。作为一名医生,他专门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只,以为船员看病为由,去环游世界,到处冒险。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渐渐觉得这些书其实很有意思,而且不会看不进去,反而读过几遍之后,越发爱上了这些书。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在书的世界遨游是每个人的梦想。打开手中的书,一头扎进去吧,总有一天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Sixth grade Glee Buddhas reading notes related articles: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傅雷家书阅读笔记

全文共 1129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初中必读篇目,《傅雷家书》中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和傅敏家信中的谆谆教诲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个人在一些事情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傅雷先生的家信读起来就像面对面同他对话一般,亲切又温和,似乎就如同读者的父亲,正在用语言对我进行谆谆教诲,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傅雷先生对儿子的爱。

这些家书中饱含了傅雷先生对于儿子的爱和期盼,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有对儿子的爱子情深,有对儿子的鼓励,有嘱咐,有母亲的关心,更有浓浓的爱子心切。“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里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段话看完就让人潸然泪下,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和期盼,离开的不舍和想念都浓缩在这段温柔又坦白的话里面。亲切的言语让人读后感受颇深,受到父母深切的爱也能感受到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既为他们高兴,又为此伤心难过。骨肉之情难以割舍,读完这温暖的语言和家长的心声,我想作为孩子的我们都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认真快乐地成长,报答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在母亲心思细腻的言语中,我们不仅感受到深深的母爱和引导,更明白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重点是哪里,我们应该明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重点,走好我们要走的道路,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不辜负自己的人。在后面的章节傅雷也说过“人一辈子都在高潮和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从中我个人受到了很多启发,人生就是浮浮沉沉不断向前的过程,我们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艰难和平顺,这需要我们拥有很高的修养,我们通过读书写字,培养兴趣,努力实践获得修养,努力向想要的生活迈进,成为更好的人。

“今天会下雨,上学别忘记带伞。”这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纸条,却是妈妈给予的爱,感觉到父母的爱将自己包围,一件件小事拉近父母与自己的感情,更懂得互相理解与关爱。这些小纸条有的语句不通,但作为子女都能会心看懂。“不要气馁,爸爸相信你。”贴在卧室门外的字条看着随意,却也能让我在每次还会去想起都被感动。一定要成为更好的人啊!这些特别的“家书”也正激励着我成为这样的人,不负他人,不负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阅读笔记作文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第八周2011年10月18日星期二

她整天都郁郁寡欢,她每天都有100个担心;她的种种不幸,使她感到余生可怕。她就是美国的一个老妇人。让我来叙述一下2010年十一月上名叫《意林》里的一篇乐观的文章《每天豁然开朗100次》。

《每天豁然开朗100次》主要叙述了美国的一个老妇人,她的丈夫在她54年那年去世。子女为遗产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丈夫生前的加油站宣告破产,他为了抵偿债务,不得不卖掉大房子以及各种值钱的东西。寂寞、贫穷、疾病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不幸,使她感到余生可怕。他每天都有100个担心,后来得了病,又没钱,医生介绍她去医院做零工,每天目睹了他人的灾难,干了三年,对病人的心理了如指掌,于是医院聘请她当心理咨询师,她76岁时已经有了这个医院51%的股份了。

在她的办公室里有这么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的“昨天的痛已经承受过了,还有必要反复兑换吗?明天的痛,尚未到来,有必要提前结算吗?”。

读了《每天豁然开朗100次》之后,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这样的挫折与痛苦,都要记住每天豁然开朗100次。

[阅读笔记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汤姆叔叔的小屋读书笔记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汤姆叔的小屋,有一种信仰的力量,末尾处用乔治少爷的话加以概述,比较妥当。

这本书是一次去朋友学校时,路过一间小屋,他突然问我有没有看过这本书,惭愧地摇了摇头,他说自己看后感动得哭过,便种下了苗子。

没看书之前以为它讲的是有小孩子和年轻的汤姆叔的生活故事,打开后,却发现,与想象中迥然不同!

黑奴,书中称“黑鬼”,多么贬义啊!一开始,汤姆叔作为一名心地善良又能干的管家在书中2/3的前部分都是幸运的,甚至还羡慕他的生活,遇到的主人都待他不薄。

最后那个残酷的黑格尔,揭露了当时黑人的赤裸裸的惨状。不过,汤姆叔挨打次数并没有想象中多,能及早升入天国,在那种情况下我觉得是欣慰的。奈何乔治少爷紧随其后赶到,不免又有姗姗来迟的遗憾。

与汤姆最后的不幸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乔治和伊莱扎,聪明能干,美丽贤惠,夫妻双双出逃,汇合到了加拿大。最后,乔治相遇了姐姐,伊莱扎找到了母亲凯西,好戏剧性的大团圆。

奴隶制,文章的前部分是不安分地轻松着,并没有刻意将汤姆他们的生活描述地有多苦。相反,似乎比中国古代的主奴之间的关系更好。尤其在描写汤姆,克洛大婶的手艺,主人与仆人共享物品,那些细致、精致的描写,实在太过具有欺骗性!

以为黑人的生活会一直那么安逸,却不曾想主人也有破产的时候,也会有去世的时候,而他们始终无所依靠,倘不为自由人,便一生漂泊,生死无定……

奴隶制的根源并非是残暴,而是友善,残暴到一定程度,黑奴的自由自会到来。但友善的奴隶主纵容了这一点,致使奴隶差别与心理影响,甘于沦为奴隶。或是说,反抗意识的群体被无形中缩小,达不到反抗的程度。

书中《圣经》的影响很大,一种信仰。伊万琳杰作为一个天使般的存在,表里如一的伟大,给人以震撼,小小年纪,懂得好多,因为爱,拯救了托普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汤姆叔叔的小屋英文读后感

全文共 3036 字

+ 加入清单

Joy depicts the crisis of faith that overes Rabbi Banish of Komarov, who, having buried his four sons and two daughters. Only through the mercy of the God he has denied, manifest in a radiant vision of the dead Rebecca, his beloved youngest daughter, is the rabbi’s belief restored. The sense of wonder and the touch of heavenly joy that linger after the vision dissolves convince Rabbi Banish of the folly of judging God’s actions by human standards. The rabbi has interpreted the apparent tragedy of his children’s premature deaths as evidence of God’s alienation, forgetting that God is by definition inscrutable. That God’s purpose transcends man’s ability to prehend it is made clear to the expiring rabbi when the family dead approach his deathbed with arms outstretched to enfold him among them. For theirs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 to which a loving God has called them; and their deaths have evidenced not God’s wrath but his grace.

A version of Rabbi Banish’s deathbed revelation appears to Rabbi Nechemia in Something Is There. At twenty-seven he is already racked by the doubts that torment Rabbi Banish. So shaken is his belief in God that he deserts his rabbinical post in provincial Bechev for the flesh-posts of Warsaw. Although the prostitutes, unclean food, and shady business dealings which he witnesses there hold no attraction for the erstwhile rabbi, they intensify his revulsion from the world created by God and therefore his alienation from God himself. Unlike Rabbi Bainish, whos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and consequent rededication to God precede his radiant deathbed vision, Rabbi Nechemia cannot allay his doubts until the very moment of death, when a light he never knew was there flickered in hid brain.

While his dying words—something is there—resolve his crisis of faith, they e too late to affect the spiritual renewal attained by Rabbi Banish. No explicit promise of immortality, let along of salvation, attends Rabbi Nechemia’s vision. Perhaps grace is accorded Rabbi Banish because his doubt is triggered by devastating personal losses, and withheld from Rabbi Nechemia because his despair is the bitter fruit of idle speculation about the unknown. Whatever the reason, relatively few of Singer’s characters are granted at the moment of death the transcendent vision of unity between man and God that appears to Rabbi Banish in Joy. For the fortunate few, release from time into eternity is affected by a divine visitation which obliterates distinctions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living and dead.

These kinds of characters are lost in their world because of the seducement of the material world. They doubt their formal faith and gradually give up what they believed. But after they have experienced so much hardship, they realize that they cannot adapt to the life of the outer world so they regress to the former life with formal faith. The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God and they begin to think seriousl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God. At last they find their right way of their life.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五年级下册阅读笔记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细看各篇,学而篇第一只要讲“务农”的道理,遇到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为政篇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第三主要记孔子论礼乐之事;里仁篇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篇第五主要讲古今人物的贤否得失;雍也篇第六主要讲孔子与弟子们言行;述而篇第七主要讲孔子谦己诲人之辞及容貌行事之实;泰伯篇第八只要讲孔子、曾子的言论,及对古人的评赞;子罕篇第九主要讲孔子提倡礼制,鼓励人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不肯说什么,不肯做什么;乡党篇第十主要讲孔子平素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先进篇第十一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贤否的评论……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而我觉得,《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也因而无比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汤姆叔叔的小屋读书笔记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汤姆叔叔小屋》后,我感到很愤怒又很怜惜。人们总是认为白色是美丽、善良的天使的化身,而黑色就是邪恶、狠毒的恶魔的代表。但在这个故事中,在那个时代,白色欺凌着黑色,白色天使变成了恶魔吸尽了黑色的血。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黑人的血泪史。书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奴隶主和奴隶,并着重描写了信奉基督、逆来顺受型的汤姆,也写了不甘心失去自由、勇于反抗的黑奴,如乔治·哈里斯夫妇。这本书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我们: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追求自由的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

可悲啊!拥有白色皮肤的人为何心却狠得像黑色的恶魔?他们只知道自己是个人,需要他人的尊重,但却把黑人当作了一件任人买卖欺凌的商品。比如黑奴贩子海利,他极度强调自己是个绅士,还不知耻辱地在人面前说自己多好,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卖黑人孩子时将母亲先骗走,再将孩子卖到远方。他居然说得出口,每个孩子都是母亲的宝贝,我无法想象,也不敢去想当一个母亲失去孩子时有多痛苦。

不过是肤色不一样,他们的命运为何就要有如此的天壤之别呢?黑人与白人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距,为何黑人就要成为白人的奴隶呢?从书中主人公汤姆——这位可敬的黑人身上,我丝毫没有看出白人与黑人的差距,反而看出了汤姆的吃苦耐劳,精明能干,可以说他比任何一个白人都能干。

出身卑微的不一定低下,出身高贵不一定就高尚,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无论你是什么肤色的人,无论你是什么出身,无论你是什么种族,都是一样的,在这大千世界中没有高贵和低下,没有最好和最差,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一片叶子落下来》阅读笔记_900字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书名:《一片叶子落下来

作者:(美)巴斯卡利亚

阅读时间:9月21日——9月23日

好词:长大,又宽又壮,结实挺拔,嫩芽,一模一样,偶然,干干净净,道理,轻盈,推来推去,洁白,遮荫,喃喃低语,过瘾,湿漉漉,解释,掉落,秘密,口吻,暂时,生机。

佳句:(1)春天已经过去,夏天也这样走了。(2)他们一起长大,学会了在春风吹拂时跳跳舞,在夏天懒洋洋地晒晒太阳,偶然来一阵清凉的雨就洗个干干净净的澡。(3)大树有强壮的根深深埋在地底下,早上飞来枝头唱歌的小鸟,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阳,还有季节的变化,不管什么东西,丹尼尔都有一套道理解释。(4)他喜欢他的树枝,他轻盈的叶子朋友,他高高挂在天上的家,把他推来推去的风,晒得他暖洋洋的太阳,还有在他身上洒下温柔洁白身影的月亮。(5)转瞬之间,整棵树,甚至整个公园,全染上了浓艳的色彩,几乎找不到绿色的叶子,阿弗烈变成深黄色,斑成了鲜艳的橙色,克莱尔是火红色,丹尼尔是深紫色,弗雷迪自己则是半红半蓝,还夹杂着金黄。

我的感受:生命是一个永恒而沉重的话题,尤其是生命与死亡的问题。而这本书,也是通过一片叶子深入浅出地揭示着生命的意义:一片叶子,生在春天,长于夏天,在秋天绚烂,于冬季走向死亡,其实,人的一生也同叶子一样。每个生命都必定会迎来死亡,都将迎来没有明天的一天,而且,这一天会随时到来。无论是谁,当他初次意识到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幻灭感。对此我有刻骨铭心的体会,我记得也许就是七八岁的年纪吧!当我意识到自己终有一天会老,终有一天会死时,“死”就一直困扰着我。心里满是恐惧。那是,我还和爸爸妈妈一同睡觉,我估计爸爸妈妈肯定不会忘记,那晚,我哭得惊天动地,他们一听我哭就不得了,一直安慰我,我看着他们日渐苍老的脸,便想到了他们也会死,便哭得更凶了。过后我像没事人一样睡着了,但其实我一旦安静下来,内心感觉真真的刺痛,那种茶不思,饭不想,觉不眠的日子真是一种煎熬,整个人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我似乎看到了生命的尽头,一个人生太少了,贪念看这个世界,一个人生怎么够?死亡,有可能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可能代表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昆虫记阅读笔记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我一直以为小小的昆虫是令人讨厌的,它们又丑又脏,又那么小。直到我看完了《昆虫记》才发现:我以前错看它们了。

小小的昆虫竟然有一百万种!可比我们人类多太多种了!我一直都希望可以想鸟儿一样飞翔,可没想到一些蝴蝶几千米;我们人类从猿到类人猿再到人经过了艰苦的进化,庞大的恐龙灭绝了,可那令人讨厌的蟑螂却经历几百万年都没有改变,并且随处可见,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超强,也许他们觉得我们这些后来出现的人是专门给它们提供食物的住所吧!真是太超出我的想象。

每天都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蚂蚁在院子里活动,它们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举重冠军,能举起比自己重20——50倍的物体,我们的举重冠军能举起2倍就不错了,可蚂蚁个个都是举重冠军呀!太牛了!更想不到的是蚂蚁那小小的脑袋,它的运转速度居然和一台高性能计算机一样快,我们的计算机那可是人类的文明五千年的产物呀!人家可以天生的,难怪没有语言、电话、手机宏大的蚁群仍然秩序井然,纪律严格,不得不佩服。

衣鱼不是鱼,而是常常出没于厨房和卫生间这些温暖而潮湿的地方的昆虫吃面粉、剩饭、脱水等,它们不吃东西也能轻松地活上几个月。

小小的昆虫各有所长,真厉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格列佛游记的阅读笔记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磊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滑稽戏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化美,巧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国,慧因国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那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发生!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抛弃自己的亲生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这与我们提倡的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手之时,我迟疑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和无所适从。既妨碍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斯威夫特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蛮。”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在我们一代代的努力下,成为像慧因国那样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傅雷家书阅读笔记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座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大园林中,静静地躺着一座挺拔的墓碑----傅雷之墓。今天我们通过《傅雷家书》来重现了傅雷悲惨而又伟大的一生。

“哇……”一声啼哭响彻了这个山庄。父母怜爱地看着孩子,孩子哭得越来越响,于是父母决定给他取名为傅雷。

七岁的傅雷爱玩耍打闹。一天,父亲不幸被冤入狱。从此以后,傅雷的母亲开始为傅雷的未来作打算,用逼迫、自杀,不择手段让傅雷收起儿童爱玩的天性,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这给傅雷造成了一个有缺憾的童年,但也让傅雷的未来生活少了许多挫折。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的信中这样写道。傅雷爱子,但更多是以他母亲的方式爱孩子。严厉的家规让傅聪傅敏从小就懂礼节、讲礼貌。在傅聪去波兰留学后,父亲才在信中对他展现父亲深沉的爱与期望。整整一本傅雷家书,傅雷不仅在教给儿子知识,更多是让儿子学会做人。

知识分子开始受到红卫兵的批斗,傅雷先生也未幸免于难。疯狂的“红色积极分子”冲入傅雷的家门,搜出了所谓的“罪证”----一面小镜子与发旧的蒋介石画报。于是傅雷先生被监押了三天三夜。傅雷先生只有两个选择:被红卫兵折磨或者庄严地用那化学药物结束生命。他终于做出了选择,以一个高尚的知识分子的身份优雅地保住了自尊。

傅雷死前几天,还在与儿子傅聪在信中交谈。这份爱子之心,天地昭见。当-结束后,儿子傅聪用尽心力还了父母一个清白。

傅雷,一代文学巨匠的故事,还在被我轻轻翻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五年级下册阅读笔记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名字叫《西游记》的书,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书中的人物吧;孙悟空,原是海外东胜神州中花果山上的仙石里崩裂而出的石猴,后来,它在众猴的建议下去拜师学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等本领。得道成佛后,被尊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帅,因在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上喝醉了酒,调戏嫦娥仙子,而被玉帝打入凡间投胎,不料错投猪胎成了半人半猪的怪异模样,虽然猪八戒为人好吃懒做,贪财好色,爱睡懒觉,幽默滑稽,但对人情感真切,视如己出,取经路上成了调和师徒之间纠纷矛盾的中间人,取得真经后被封为“净坛使者”唐僧,原名陈玄奘,赐名唐三藏,他和齐天大圣孙悟空;天蓬元帅猪八戒;卷帘大将沙悟净;还有被称为八部天龙马的白龙马,他们几个团结一心,努力克服路上的困难。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唐太宗贞观元年620--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今印度)游学。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弥勒缚妖魔”的这个章节,因为在这一回里妖怪,孙悟空,如来佛祖都很聪明。

如果你们说:“这本书好像一点意义都没有的话,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告诉我们一定要团结,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团结一心,一定能克服成长路上的艰难险阻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