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九重阳节习俗大全(实用19篇)

浏览

707

作文

43

重阳节习俗作文:做重阳糕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九九重阳节到来了。今天星期日,老师给我们布置两个任务:一是学做重阳糕;二是以此为素材,写一篇作文。这第一个任务,对于我们全家来说,那可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怎么办呢?全家人经过商量后决定:要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学会我们不会的东西。

我到妈妈办公室里上网查到了重阳糕的制作方法:将糯米粉1。5千克,粳米粉1千克混合成相粉,加入白砂糖0。5千克,加入0。75千克反复揉搓,静放2小时后,用旺火蒸15-20分钟,撒上色浆、芝麻、红绿丝即成。

今天一大早,我和外婆到菜市场去买糕料。买糕料的爷爷说:“我有15年的做糕经验,每年都大量批发重阳糕,我来教你做”。我们一听,马上拜爷爷为师。爷爷给我们称了半斤糯米粉,半斤粳米粉,2两红绿丝后告诉我们:“把这些相粉放到盆里,根据口味,加上白糖,在喷雾里装160毫升凉水,边喷边搓,搓好后马上就可以放笼里蒸了。

回到家里,我们把饮料瓶盖扎满孔,当喷雾器,然后在瓶子里按规定装上水,边喷边搓。搓好后发现相粉很松散,这能蒸成糕吗?我和外婆商量:先蒸一半试试看,如果不行,另一半加水后放置两小时再蒸。

我们取一个搪瓷盘子,在盘底抹上油,把搓好的糕料放到盘子里,上面撒上红绿丝,用旺火蒸了30分钟。

因为是第一次蒸,所以我们时不时地去观察重阳糕的变化情况。只看见透明的蒸锅上炊烟袅袅;蒸锅里红边盘子里,雪白的重阳糕上红绿相间,十分好看,我马上用相机拍下了这美丽的画面。

重阳糕蒸好后,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盘子端出锅,用筷子一夹,可以,不散。夹一块嘴里一尝,哈哈!黏中带沙,香中带甜,口感非常好,比买的重阳糕还好吃呢!

通过今天学做重阳糕的活动,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我今后还要不怕苦难继续学会更多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过重阳节的习俗小学作文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重阳节习俗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重阳节,你们打算干什么呢?对多数人来说,可能对重阳节没什么纪念意义性吧。回答是不是的,重阳节不但是有纪念性也是有意义性的。接下来我就说说重阳节的起源吧:

“中秋过后又重阳”,起源于汉初的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要说重阳节的来历,那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传承至今,重阳节已经演变成为了一个活动丰富、情趣盎然的佳节,各地人们通过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活动来欢度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

缺少了我最赞赏的地方,恒景拜师学艺,杀死瘟魔才让九月九登高的风俗传下来。

[重阳节习俗的作文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家乡重阳节习俗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那天,我和妈妈一起去城里玩。

我们来到汽车站等车,突然,远远的,我看见三个人:一个小女孩,大约只有几岁,左边是位高个子叔叔,手中拎着很多东西,右边是位阿姨,也是大包小包的,他们渐渐走近,我定睛一看,呀!这不是前两天刚从青岛回来的邻居阿明叔叔一家吗?他们又要去哪儿呀!我不禁好奇起来问”他们听到我的问话,回过头友好的打招呼说:“我们也要乘车出去啊”妈妈也看见他们了,我知道大人间的“董事会”又要开始了。果然,在车上。他们开始不停的聊起话来,从他们的交谈中我才知道重阳节要到了。我知道“重阳节”就是“敬老节”,所以叔叔他们想去外婆家,以解思念之苦,一表敬老之心,怪不得大包小包的呢-阿明叔叔提着很多补品,有“骨中金”,“椰岛鹿龟酒”,“安利蛋白粉”……听妈妈说这些补品可是很贵的,他们肯定给老人,说明他们很孝顺老人。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九九重阳节”,这是我们孝敬老人的节日,爸爸时常对我说:“爷爷、奶奶虽然平时应年老而喜欢唠叨,但毕竟他们都很爱我,很关心我的,因此,我常常因自己不耐心,对他们“咆哮”而受爸爸训。

当然,我也对他们说:“你们是老年人,是享福的时候了,注重好你们身体是我们任务……。”我想着也是我的一片孝心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重阳节习俗作文:做重阳糕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又到重阳节了!今天下午,我们班上开展了做重阳糕的活动,大家十分开心。这个活动既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又培养了我们自己的动手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活动一开始,成老师让每组一个同学把糯米粉袋子和糖袋子都撕开,并指挥我们往不锈钢盆里倒糯米粉和糖。我们组的高楠同学一下子就把袋子撕开一个大口,袋里的米粉统统往盆里倒去。做完准备工作,糕点师傅便过来给我们的糯米粉加水。小组里的同学迫不及待地卷起衣袖,干什么?不说也知道——和粉呗!大家迅速地揉了起来。七八双小手不一会儿就粘上了许多面粉。一会儿,米粉已经被我们搅拌的粘起来了,一块一块的,再看我们的小手,像做手指游戏似的,七上八下,上下翻飞,真是热闹极了!揉了一阵子,面粉又揉干了,于是我们一组的人十分焦急,怎么办呢?只有再去请糕点师傅了。好不容易,将师傅拽到了我们组,她看了看盆里的米粉团团,又往里加了些水和油。嘿,有了师傅的帮忙,我们揉得更加快了。我们把糯米粉揉得又稀又粘,就像融化了的冰激凌。然后,又往里加入了红红的枣泥。啊!真是好诱人啊!过了好一阵子,终于和好了。

到了下午第三课,我们的枣泥重阳糕已经烹饪出炉了!我们的口水直流,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跑去领着“果实”。刚开始还以为自己第一次做的重阳糕很难吃呢,但当我真正品尝到了,觉得香甜可口。慢慢咀嚼,枣香四溢,粘粘软软,还真是好吃。我感受到了收获劳动果实的喜悦。

品尝完自己组的杰作后,我又去领了其他组不同口味的三块重阳糕,准备打包回去给爷爷奶奶品尝美味,让他们体会到我们的一番心意,感受我们带给他们的特别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重阳节作文素材:重阳节习俗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作文素材:中国重阳节习俗

爱国诗人屈原在其《远游》一文中,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句子,所明早在战国时代,就已把重阳视为吉日了。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夫人被吕后残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佩兰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惯例。于是渐成民间风俗。重阳节又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据南朝人无均撰写的《续齐谐记》一书记载:东汉年间,有一名叫费长房的道士,预言其徒弟恒景家,中9月9日这天要遭大难,但如果戴茱萸,因菊花酒,并出户往高山上走,就可以避难。桓景照他的话班,一家人到山上避了一天,回来看到家中的鸡、犬、牛、

羊都暴死了,独家人庆幸。吴均认为重阳习俗来源于此:“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因菊花酒,妇人带茱萸囊也。”

重阳节正式定为节日是在唐代,使传唐代李泌,走清皇帝批准民间的中秋,上巳,重洋这三天为三令节,得到批准。于是诏令百官朽沐。

重阳佳节,历来受到我国人民的重视。唐代诗人王炜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到了现代,毛泽东主席在《采桑子崇洋》一词中,以雄视千古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题制胜的大无畏精神,写下了“岁岁重阳,仅有重洋,战地黄花分外香”的不朽诗句。众多璀璨的诗句,为重阳佳节增添了光彩夺目的内容。

我国少数民族的敬老节

广西壮族于农历九月初九举行“祝寿节”,凡是有寿满60岁老人的家庭,其子孙都要专门准备一个寿米缸。节日中,要给米缸中添满新米,平时里面总有些米。不断米,表示岁寿延续。

云南哈尼族:农历每年十一月十五举行老人节。清晨,小伙子上山砍青松枝布置会场,妇女在家准备节日佳肴。请老人们边吃边欣赏歌舞,最后,有老人们轮流讲评自家的子女及晚辈一年来对自己的孝敬情况。

朝鲜族:1984年,吉林延边朝鲜自治州,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老人节,节日里各地都举行祝寿大会。

[重阳节作文素材:重阳节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家乡过重阳节的习俗的作文600字

全文共 1449 字

+ 加入清单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敬老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敬老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敬老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 ,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敬老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敬老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敬老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敬老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敬老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敬老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敬老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敬老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喝重阳酒:“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于敬老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重阳酒”即“菊花酒”。每年敬老节时,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欲开花时,这就是制作“重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重阳节的习俗英语高中

全文共 1558 字

+ 加入清单

In ancient times, people called the six Yin number, nine known as Yang number。 September 9 this day, two together called "Double Ninth Festival", the day also called "festival for the elderly", is our country a long history of the festival。

After this afternoon, I and my classmates are on duty, 43 bus ride home。 The car is very crowded, I can not easily find a seat, a bottom seat, you can have a good rest for a while。

However, the car just after a stop, there is a old man on the train, he probably slightly hunched, over sixty。 I immediately thought to give seats to the old, but thought, he managed to sit down, let the pity。

How do ah? In the end is to let do not let? I think, as a young pioneer, if lets me not, then how to the front of my red scarf?? cant think, I must let。 So I stood up and said: "Grandpa, you come to sit!" I saw my grandfather smiled, then slowly sat down, and said to me: "really good boy!"。

Although I lost a seat for me to rest, but I got the words of praise and happy mood, which is how happy ah!

Care for the young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must continue 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is!

在古代,人们把六称为阴数,九称为阳数。九月九这一天,两阳相聚称之为“重阳”,这一天又叫做“老人节”,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

今天下午,值勤过后,我就和同学一起坐43路车回家。车上很挤,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座位,就一屁股坐下了,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会了。

可是,车刚过了一站地,有一位老爷爷上车了,他微微驼背,大概六十多岁的 样子。我马上就想到了要给老人让座,但又转念一想,自己好不容易才坐下,让了怪可惜的。

怎么办啊?到底是 让还是不让?我想,身为一个少先队员,如果我不让的话,那又怎么对得起我胸前的红领巾呢?不能再想了,我一定要让。于是,我站起来,说:“爷爷,您来坐吧!”只见爷爷笑了笑,然后慢慢地坐下,并对我说:“真是好孩子!”我听了以后,心里也乐了,因为我做到了。

虽然我失去了一个供我休息的座位,但是,我却得到了表扬的话语和愉快的心情,这是多么快乐呀!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让这种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八年级重阳节传统习俗作文通用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传承至今,重阳节已经演变成为了一个活动丰富、情趣盎然的佳节,各地人们通过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活动来欢度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

缺少了我最赞赏的地方,恒景拜师学艺,杀死瘟魔才让九月九登高的风俗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八年级重阳节传统习俗作文通用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九九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家乡要进行一年一度的民间活动——炼火。听妈妈说炼火之前还有表演,而且妈妈也要去参加表演。

晚饭过后,我怀着一颗快乐的心来到炼火场。抬头一看,炼火场那块地方放着一堆木炭,木炭旁边有一大块地方空出来,上面铺着一块布。五点三十分,表演时间到了,首先是花头台,然后是腰鼓,第三个节目是舞蹈,接着我妈妈也出场了,她们表演的是红色娘子军,穿着整齐的军装走出来,手中拿着一把玩具枪,演得多么精彩!

节目表演很快结束了,人们在那空地上盼着、等待着。那些工作人员把火堆用工具往中间推,然后生起来。那堆火从远处看去就像一座火山。火越来越旺,人群也多起来了,有些人站在火堆旁,有些站在山上,还有些人拿来梯子站在梯子上,真是人山人海。

八点左右,炼火活动终于开始了,勇士们到小河边把脚给洗了,领头的“勇士”在桌子上说着话,好像为炼火的“勇士”祈求神仙保佑,领头的祈求完毕,向火堆的四个方向喷了一口水,然后勇敢地冲了过去,后面的“勇士”们相继冲过了火堆。第二次冲锋时,领头的又飞快地冲过了熊熊的烈火,后面的人用他们的工具——铁锹把烈火往两边翻,翻的时候总有一群群火苗冉冉升起,冲过去时也会有一些火苗升上天空,好像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在空中飞来飞去,似乎那些“萤火虫”也在为那些勇士们鼓掌。炼火渐渐接近尾声,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炼火场。回到家里,我还在不断地回忆这次炼火的场景。

炼火是我们家乡的一种民间活动,它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来客,据老人们说,能去邪,保一方平安,让家乡的人们一年四季安居乐业,开开心心地生活在美丽的山村土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八年级重阳节传统习俗作文通用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九月九日,便是“重九”日,因为“九”是八卦中的阳爻,所以又称“重阳节”。同时,九九也称为长久之意。所以这天也是“老人节”。

重阳节有些习俗,比如要看望老人,节日通常插茱萸、赏秋、赏菊、登高、踏秋;传统食物为重阳糕、菊花酒;节日重在敬祖、敬老、感恩。

这一天,是我外公的生日。

早晨,为外公生日做准备,拿出我的零花钱,出门去了。我小跑着,去了文具店,买来彩纸和笔,又跑去蛋糕店,买来一块小蛋糕,小心翼翼地走回家,把蛋糕放在桌子上,拿出彩色卡纸,开始写贺卡。

中午到了,我的贺卡也做好了。上面有几朵立体花朵,还有一个正方形窗子,里面写“一场秋雨带去一份温馨,一缕阳光送去一份暖意,一份友情送去一份思念,在这重阳佳节的日子里,希望你健康快乐”翻开一页,四角上有金色花纹,依稀能看见几匹形态各异,生龙活虎的马,左边是一幅画,一个笑眯眯的老人坐在藤条大木椅上,看着桌子;一个小孩在桌子旁给老人捶背;桌上有一个精致漂亮的小蛋糕,上面用奶油写着:“生日快乐”四个字;墙上挂一个日历,上面写着:“九月九日”、“重阳节”旁边还有几个小字:“外公生日”。右边是我从网上搜到的20个成语: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阳开泰、四平八稳、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报喜、八面威风、九九归一、十全十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招财进宝、金玉满堂、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吉星高照、旭日东升、欣欣向荣。

中午,我来到外公家,把贺卡和蛋糕交给他,外公乐坏了,我又给他捶背,他心里别提多舒服了。我把蛋糕给外公,他说:“我不会切,你来吧。”我迫不及待地切开了蛋糕,虽然是给外公的,但我也是想吃的。切成六块,给外公、外婆、妈妈、我、舅舅、舅妈,给外公的那块,老人蛋糕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重阳节的习俗初中生作文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家乡重阳节的习俗作文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家乡的九月九,出了等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还有放纸鹞(风筝)的习俗

据说,放纸鹞来自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一次桓景去费长房处求取除邪去瘟的药,在山上迷路了,后经鸽子引导,才找到费。后人为纪念此事,将纸糊的鸽子带到山上放飞,流传久了,就有了放纸鹞的习俗。旧时,福州等高,放纸鹞的地点主要在乌山,大庙山等地。那是,大庙山有一块登高石,据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称“天皇落地”。传说九月九时,大人带小孩到大庙山,在登高石上一登,便会长高。因此,吸引了福州四城门的人都往这里跑。每逢重阳节,通往大庙山的两条石阶路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谐音,因此,节日期间,福州还有一种特制的糕,称“九重粿”,即粿有九层,中间夹七层糖色,寓意节节高和登高消灾之意。每逢佳节倍思亲。福州的重阳节,还有扫祭祖坟的活动,这与清明的祭坟,合称春秋二祭。现在福州的有些地方,仍保留九月九扫墓的习俗。

重阳节发展到今天,人们又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把登高与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把祭扫祖坟与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有的还把它与海外侨胞牵线搭桥,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全国人大还通过了以每年重阳节为老年节的决定。节日期间,各单位、团体还举行各种形式的登山、健身等体育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重阳节习俗作文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菊花、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重阳日这一天,大家会从四面八方来欣赏五颜六色的菊花,因为菊花在古代象征着长寿,也就是代表祝福老人们长命百岁。在赏菊花的同时,人们还会登上高山,眺望远方,这样可以达到心旷神怡、健身驱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联系的是吃重阳糕的风俗,因为“高”和“糕”是同音字。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粮食丰收,品尝新粮的意思,后来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代表了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在古代,茱萸是一种草药,可以驱虫避邪,并能消积食、治寒热。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因此,人们喜欢在重阳节佩戴茱萸来避邪。

重阳节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和“久久”是同音,包含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到了八十年代,我国把“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重阳节的习俗英语高中

全文共 2312 字

+ 加入清单

Nine nine Chongyang, as with the "long" is a homonym, in the nine figures is the largest number, the meaning of life for a long time。 In , our country the annual September 9 set as a festival for the elderly, cleverly combining traditional and modern, become respect for the elderly, and love for the elderly, help the elderly Festival。

This year the festival is coming。 For you, Chung Yeung Festival plan how had it? If you are a young person and Chung Yeung Festival this day you may gave the mom and dad a gift, or to travel, relax mood; or make a phone call to the home, let the warm greetings, a heart warming gift。 If you are an old man, you may have been a group of sympathy, or b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Then Festival ended, but we do not like meishiren as the how how lead, must continue to show respect for the elderly, care for the elderly, care for the elderly。

Countries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Chung Yeung Festival this day is a festival for the elderly,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use this to carry out activities to allow people to set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respecting。 The country has established a general acceptance of the festival, the important purpose is to remind the whole society for a certain thing, and not the only thing to do is to do。

Any activity that wants to be able to get the effect to be able to maintain a long enough time to show its significance。

In fact, the elderly are very simple, the park for a walk with the company, the weekend to go home for dinner, the phone call, can make them feel very satisfied and happy。

Parents should not only on this day, but also to remind himself, usually elderly care enough。 It is a year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from now let us more to care for the elderly, it is meaningful to the festival。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今年的重阳节即将来临。对于你来说,重阳节计划怎么过呢?如果你是年轻人,重阳节这天你可能是送给了爸爸妈妈一份礼物,或者带他们出门旅游,放松心情;或者给家里打了一个的电话,让温馨的问候,成为暖心的礼物。如果你是老人,可能受到了一些组织的慰问,或者被邀请去参加活动。然后节日结束了,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像没事人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一定还要继续尊敬老人,爱护老人、关心老人。

国家把重阳节这一天规定为敬老节,目的是用这种开展活动的方式来让人们树立尊老敬老的意识。国家设立一个社会普遍接受的节日,重要的目的在于提醒全社会对于某件事情的关注,而不是这件事情只有到了节日才想起来做。

任何一个希望能够获得效果的活动都要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它的意义来。

其实,老人们要求很简单,公园散步的陪伴、周末回家的晚餐、电话的问候,都能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满足与幸福。

孝敬老人不仅仅要在重阳节这天,而且要时常提醒自己,平时对老人关心得够不够。又是一年重阳节,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更多地去关爱老人吧,那才是有意义的重阳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重阳节习俗一:饮菊花酒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每当烤出初酒时,老板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见《中国民俗采英录》)。在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竞造酒,日重阳酒”。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重阳节各地习俗

全文共 1284 字

+ 加入清单

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重阳节,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绍兴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古代江浙一带,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江西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市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广东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东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南溪县读书人旧时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开封自198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中国开封菊花花会。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九月九重阳节的习俗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

全文共 312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马上就要到重阳节了。以下是语文迷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重阳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重阳节对于中国人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那么2015重阳节是几月几日呢?今年重阳节放假吗?由于重阳节并不是法定假日,所以并不能放假,加上今年的重阳节刚好是10月23日,而这一天却是星期二。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习俗

神话传说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后来在民间大致发展成若干版本的传说,其中一种是这样的: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到1989年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

民俗活动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各地习俗

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重阳节,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绍兴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古代江浙一带,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江西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广东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南溪县读书人旧时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开封自198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中国开封菊花花会。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

重阳之乡

2005年12月4日,该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2006年3月,上蔡重阳习俗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风俗

韩国

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

日本

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重阳节的习俗语文作文

全文共 1396 字

+ 加入清单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北京奥运会刚刚闭幕之后,又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过重阳最令人遐意的就是食蟹赏菊。古人有诗云:"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蟹赏菊菊花天。"晋代隐士毕卓曾有诗写道:“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螫,拍浮酒船中,便足一生矣”。可见前人对在重阳节赏菊食蟹是津津乐道的。

还在奥运期间,老友张跃就给我打来电话,约我到他那里去吃河蟹。张跃的家乡在渤海湾边的一个小鱼村,有河流从他们那里入海,溪流网布,芦苇丛生,是河蟹孳生的好去处。每到深秋季节,我们几个老友就要如期而至,到他那里去享受几顿生猛海鲜、青虾河蟹。

赴约之前,我从县城购来几瓶山庄老酒,以体会苏轼诗云“从来叹赏内黄侯,风味樽前第一流”的风趣雅兴。聚会那天,我们登上了当地号称“小檀香”的月坨岛。来到岛上,一幅“万顷碧波澄澈,百鸟飞翔讴歌,芳草野花接疏林,小桥曲径连木阁”的风景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落坐在苇庐水榭之中,桌上,团尖彤红;窗前,菊黄怒放;窗外,碧浪清波。好友王彬在我们圈内是有名的馋嘴。他不等大家寒喧几句,抄起螃蟹就大嚼起来。好友赵枫是个有学问的老夫子,他一把将张跃手中的残蟹夺下,对大家说:“我们虽非文人雅士,但也不能见蟹滴涎,急不可待。何不效法红楼梦中史湘云藕香榭大摆螃蟹宴,众姐妹以蟹吟诗行酒令呢。”我立即表示赞同,笑着对张跃说:““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你要吃蟹,先拿诗来换。”张跃不服气说:“别看你们都能之、乎、者、也,难道我怕你们不成,作就作。”他停顿半刻,张嘴说道:“张牙舞爪谁人惧,看你横行到几时。”说完,拿起螃蟹龃嚼起来。接着,赵枫以“菊.蟹”为题,作了一首“醉花吟”。“飒爽金风拂卉秀,叶翠黄花瘦。肥蟹伴琼浆,聚友相酌,醉把私情透。今又重阳思旧友,缘孽源秋后。秋菊做兰花,心赠伊人,伴月龙须诱。”赵枫刚将词吟完,张跃马上调侃:你又姘上哪个小密了呀。赵枫笑而不答,督促我披挂上阵。我并非攀风附雅之人,不熟韵那种老八股的东西。但不作诗就不能食蟹,为了一饱口福,也只能滥芋充数了。我思索良久,免强凑合了一首七绝:“金樽泛起菊花酒,玉碗飘来蟹籽香。群芳赋螯行酒令,众友效娉啮肥螃。”就是这样,诗行三首,采过五味,桌上已是蟹碎瓶空,杯盘狼藉。

饭后,我们驱车来到当地一处有名的植物园去赏菊。重阳观菊乃一雅事,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历代文人墨客咏菊抒怀的名篇佳作连篇累牍。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勃的“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杜甫于风烛残年,赏菊兴致不减,最后一次重阳赏菊,一连赋诗五首,写下著名的《登高》一诗。还有黄巢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英雄气概冲天。

?我们来到赏菊廊,但见百菊锦蔟,游人如炽。那菊花有紫色、墨色、酱色、橙色、黄色、白色之分,可以说是缤琅满目,五彩纷呈。那黄色如黄龙探爪,白色如玉蛟张须。墨色如黑蝶分翅,橙色如剥壳嫩橘。我们那位老夫子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当众吟出七律一首,题为“咏菊。”“陶令采菊东篱下,黄巢作赋百花杀。吴生妙笔涂龙爪,苏轼荆襄见落花。墨客文人多菊颂,攀风附雅意风发。唯有毛氏添新意,战地重阳赞黄葩。”并以此诗结束了我们的这次聚会。

[重阳节的习俗语文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