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跳出我的天地观后感(最新4篇)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不妨变换一种思路看看,也许从错误中找到有用的东西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转换思维天地宽,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3922

作文

4

篇1:于丹天地人之道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957 字

+ 加入清单

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中为我们讲述了《论语》中的一些精髓,她把那些看似比较难懂的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呈现了出来,并发表了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把我们仿佛带往了孔子的课堂中,学习了一些十分有用做人的道理。

事实上,从原先的语文、历史课堂中,我们便已经知道了孔子所推崇的便是这个“仁”字。于丹教授说道:“仁真正核心的就是在身边做这件事情。”这是极其能让人理解的。“仁”这个字包含太多太多了,但在智者孔丘眼中便是“爱人”。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素昧平生的陌路人,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帮助、关怀。这便让我想到上一次去新华书店的事情。那晚天气极冷,旁人穿了羽绒服都瑟瑟发抖,但是有这么一个老人,他蓬头垢面,顶着刺入肌骨的寒风跪在地上,头垂垂的低着,祈求过路人能施予同情。前方有一名男子,他本已经路过这位老人,但不久后却又折回来,从口袋了掏出几枚硬币放在地上,他并不是扔下来的,而是蹲下轻轻放在他面前,之后才离开。我想,这就是人世间最单纯的“仁”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孔老夫子就是让我们明白此番道理。

另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故事就是:子贡问先生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呢,并要求一一筛下来只保留一个,最终他选择保留人民对于国家的信仰。如此可见,孔夫子是一个追求信仰的人,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国家凝聚起来。这并不仅仅实用于从前帝王管理国家上,同时也实用于我们现在高科技发达的时代。信仰可小可大,小到这是一个人内心的慰藉,陪伴着自己行走于成长之路上,笑看人生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缘起缘灭,直到抵达人生的终点;但是也可以大到关系整个民族的命运,鼓舞着人们不断奋进,振兴祖国。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那只小青蛙,它由于耳聋而不断向上爬,爬到了塔的顶端。对此,于丹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我们有时候就太聪明了,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这让我想到这样一句话:“成功就是要付出近乎愚蠢的努力。”用在这儿,真是应情应景。不要总是去在乎别人说什么,不要因为别人的鼓噪而轻言放弃,我们应该要树立起属于自己的目标,像那只小青蛙一样坚持不懈的“爬”过去,哪怕别人如何议论纷纷,只要坚信“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这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孔夫子的观念备受世人所称赞是有理由的,而我们应该去继承并传扬这些美德,学会天地人之道,做一个有涵养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天地人之道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信仰,志气,意志……这些词语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指路牌,给予我们压力给予我们动力,于丹教授的演讲告诉了我们理想的意义,诠释了何为论语,和在当今社会中《论语》的重要性和可取之处。

于丹教授认为,《论语》就是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学生时,他的学生记录下的课堂笔记,记下了孔子和学生的对话,是对孔子生活经验的记载,思想观念的记载,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髓就在与天地人和一的观点融入了人的内心,到这时人的内心就会变得强大,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这样一种和谐的状态,这不仅仅是家庭的和谐,更是人与自然,和万物的和谐。这样人就有了一种力量,新年的力量。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就有这样的一种信念,安于贫贱,拥有内心快乐的信念,,这样的心是他有坚定的精神力量。孔子也说过,军队,粮食和信念是一个国家想要强大的根本条件,而且,军队可以没有,粮食可以没有,信念一定要有。也就是哪怕打不过别人,吃不饱肚子,只要人人有坚定的信念,这个国家就不会那么容易被打倒。

很多人说我们国家是一个缺乏信念的国家,我不觉得,从孔子的话语里,流传下来的故事里,历史上人们的举动里,无不可以看出人没对美好生活的信仰,对自然的信仰。这些信念也很有必要运用进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在学习时要有自己的理想,有执着的信念,心里无时无刻不记着它,并付出努力来实现它。

但是在这途中,我们就像海上的一叶扁舟,随时会遭遇大风大浪,这时候信念就像压仓的货物,只要守住它,就能稳住我们人生的船,直至航行到成功的彼岸.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天地人之道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下午,班会课上宋老师让我们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关于论语的演讲第一篇——天地人之道。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们撰写,汇集而成的,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这样说过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

或许,许多人会认为论语是十分高深的,难懂的。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而且于丹老师开始就说:《论语》其实是一本十分朴素的书,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其中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孔子的一个学生子贡总是“刁难”老师。有一次,他问老师:“什么字可以让人一生受益?”孔子微微一笑,答道:“恕!”所谓恕也就是宽恕,也就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还有一个小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她说: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走到河边,看见一个姑娘要过河,却不敢过去,老和尚见了,就把姑娘背了过去。小和尚看了,大吃一惊,想问问师傅为什麽这样?但出于对师傅的敬仰,就一直憋在心里。走呀走呀,一直走了二十里。终于憋不住了,就问师傅:“您是出家人,怎麽能背一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听了,淡淡的说道:“我仅仅背了她过了一条河就放下了,而你却背了她二十里还没放下。”这个故事可以充分的阐明这个观点: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干嘛把什么事都放在心里,老搁在心里过不去呀?

古人就说仁者不忧。也就是说让你的胸怀无限大,许多事自然就小了。比如说一个一寸长的伤口,是算大伤还是小伤呢?如果你搁在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身上,她可能天天看着,天天上药;可是你要是搁在一个小伙子身上,他可能连受伤到伤好都不知道。所以我们的内心到底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呢还是一个马马虎虎的大小伙子呢?想必大家心里都清楚。

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有对国家的信仰,作为一个高官想要治理好国家,你没有强大的军队没有关系,你没有充足的粮食没有关系,但是你不能没有人民对于国家的信仰,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不忠于自己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是毫无战斗力可言的,同样的对于我们的班级来说,如果我们的班级没有凝聚力,那么这个班也是不会有什么成绩的。

今天的这节班会课让我懂得了很多,学会了很多。并且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这些道理会更加让我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天地玄黄观后感模板

全文共 3613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看过天地玄黄吗?下面小编整理了天地玄黄观后感模板,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天地玄黄观后感(一)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真的不觉得我能写出什么东西可以真实地表达出我的感受,我觉得我的思想达不到这部纪录片的深度。我也看不出这是一部反映你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的高深哲学的纪录片,我看见的是这个所呈现的信仰。

信仰,这个看着就让人荡涤心灵的词,我觉得最能反映的就是一个人的眼睛,这部纪录片也似乎特别注意人眼睛的神态。

虽然看不出拉萨卓康寺的僧人的眼神,但是他专注的点蜡烛的动作就能看出他的心里住着一个伟大的神,一个可以守护整个西藏、喜马拉雅山的山神。

日本僧人虽然只是静坐在门口,但丝毫没有波动,好像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眼神中便可以看出智慧的光芒。尽管日本在现代是一个人潮涌动的地方,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匆忙,等待地铁的女学生的眼神呆滞甚至是有一些的挑衅的意味,但戴着斗笠摇一次铃铛走一步走的僧人却依然遗世独立,他仔细地走着脚下的每一步,像是要踏实的走完自己的一生。

耶路撒冷的哭墙,白色的一片,沉寂,肃杀,看着的时候没有一丝想要哭的气氛,但是当音乐想起的时候,悲伤的情绪开始在每个人的心中游走,悼念每个逝去的灵魂。他们的虔诚似乎可以和那些逝去的英魂交流,只有真正信仰的人才可以吧。

原始的卡雅布族和玛塞族都跳着他们自己的舞蹈,眼神里没有一丝丝的感情,动作僵硬,虽然都觉得很原始,也会不停地想如果他们走出那些原始部落遇见现代文明,那会是怎样的情况?我想更大的一种情况是 难以融入这样的社会,他们所认为的文明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现在所呈现的。我也不知道他们部落的发展是不是会像所有的原始文明一样发生同样的历史进程,一年一年的历史重复,战争,贫穷,反抗,斗争?这是尊重历史的车轮还是固步自封?像是《疯狂原始人》当中的情节,因为死亡所以让人不敢前进,不敢走出那个窟。为了可以吃到东西,要花费很大的力气甚至是生命。但如果可以走出来,尝试不同的方法,有一点点的反叛精神,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

我最感慨的就是欧洲在教皇时代几乎花费大量的资本在教堂上,几乎走进每一个教堂都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华,这个里面所展现的圣彼得大教堂可见一斑,难以言表。文艺复兴,让很多人解放了思想,不再受教皇的控制,但是当时代发展了,人又回到了信教的时代,因为那是人心里根本的东西,所谓的一些主和神是不存在的,但这却是只要你相信就会存在你的心里,别人的言语无法伤害到你,更没有办法拔出在你思想里根深蒂固的东西,至少在一切都很困难的时候,它还在拉着你向前,给你看见曙光的可能。

沙特麦加的克尔白神殿里,众多的信徒穿着他们最神圣的衣服,叩首,拜见着他们心目中的神。这样的场面在中国是罕见的,尤其是在现代,去佛寺似乎都成了一件旅游的事,人们只是抱着一颗去游玩的心态,哪里还有虔诚,哪里还有对于神的敬畏?

当 日食恢复时,一个轮回似乎结束了,一切重新开始,那些美景还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该去哪?是继续这样丢失自我的活着,还是该找寻自我,找回自己丢失的信仰?

看了很多期的《开讲啦》,里面的最多一个话题就是理想与信念,理想总是美好的。但在这个丢失理想和信仰的年代里,大谈理想与没有理想都成为了这个社会最无力的辩白。那些在路上寻找理想踪迹的人声嘶力竭,但他们却总是形单影只,那种空洞与无力感难以支撑,但他们任然抱着那个大爱的心在散播,希望可以点燃我们油尽灯枯的理想与信念。我们会死灰复燃吗?

流沙河曾经在《理想》中呐喊要将失去的理想找回来,千万要当心,不能再丢失。我们离这样的时代还有多远? 天地玄黄观后感(二)

影片《天地玄黄》是一九九二年美国出品的着名记录片。英文名为《Baraka》这是一个古代伊斯兰苏非派单词,含义是“祝福”。人类和地球是伟大的,是高深莫测的,要为人类和地球祝福和祈福。中文翻译为《天地玄黄》。

“天地玄黄”一句出自于《易经》。《易经》里说“天玄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作“天地玄黄”。玄,在颜色上指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在意义上来说,指的是高远、高深莫测。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所以叫天玄。黄,也是赞叹温暖的大地有滋养和哺育作用,所以我们又把大地尊称为“母亲”。黄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该影片无论从人、环境和音乐等角度来看,用“高深厚重。神秘莫测”来形容绝不为过。

作为一部纪录片,《天地玄黄》带给我的视听震撼超过了任何一部我所观赏过的记录片,那种几乎就要融入天地的感觉,简直难以言表。凡是这颗蔚蓝色星球上的碳基生命,都不应该错过这些让人感动的天地之美,也许那是终其一生都无法触摸的伟大风景。这是一部没有对白,也不需要对白的电影。气势磅礴的音乐与震撼人心的人文镜头,让人类的思维在静谧中无休止地撞击,所有的语言这一刻都成为多余。时空在电影中不断地变幻,前一秒钟你还在美国车如流水的马路上,这一刻你已经站在中国工厂里的流水线旁,而下一刻你却在澳洲的艾尔斯岩,欣赏着妙曼质朴的土着舞蹈。塔可夫斯基所谓“电影是时间的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苦难的脸、和美的笑、壮阔的山川、污秽的河流,在人与自然的混沌中一古脑地涌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你的视觉,来不得细细咀嚼,澄澈的心便已经被宇宙自然席卷而去。

影片的开始,是恢宏的寺庙,预示着人类文明初始的混沌不可知,默默守护这个秘密的,是寺庙两侧沉寂的石狮。人类起初的一切,玄秘,寂静,文明开始慢慢流淌……无神论者们,忠实的马列主义者们,看到这个场面时候是否能有一点点灵性的发作?

接踵而来的片段,预示着人类疯了。都市里车如流水马如龙,红男绿女对着口诵经文的僧人视若无睹;都市火柴盒般的高楼里禁锢着蜕变后的物质男女,窗口飘扬的衣服仿佛人类一张张的遮羞布;雪山上的猴子眯着眼睛聆听着天籁之音,人类在车间的流水线上机械地劳作;山窝里的土着人欢快地歌唱,地铁中的人潮汹涌澎湃地争道。这里,到底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原始?剧烈的映衬让心忍不住颤抖……

自然界中,飞瀑直下三千尺,山川俊秀明丽,火山熔岩蠕动,自然的丰神俊朗妙不堪言。骤然,满目疮痍的河水汩汩奔流,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着魔的世界。印度恒河里的女人们正笑容璀璨地迎接着新的一天,她们弓着腰舀起一勺水欢快地梳洗,而河流的那边,是漂浮的死尸,在垃圾堆里渐渐西去。此岸与彼岸,今生与来世,在这里巧妙地相遇。我想,上帝的眼睛是否也会流泪?此情此景,上帝会流泪么?

到底人类的文明是进步还是沉沦?我们是时间中的存在,还是为了时间而存在,还是存在的幻觉?厂房里流水线边麻木的眼神,竟然比不上绿意盎然草坪上那条蓝色眼睛的狗,它看着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时总是流露着一股惬意的神气。人类毕竟只是动物,物性斐然。当文明在伪构筑中分崩离析,所谓的人类将会何去何从呢?

影片最后又一次回归宗教,庄严肃穆,僧人喃喃念经,朝拜者五体投地,祈祷、祈祷……但过于膨胀的喧嚣文明似乎无法在此地寄居。人类文明的辉煌尽处,将是虚无。

《天地玄黄》会让你躁动的灵魂安静下来,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全,身体好像和灵魂开始分离,身体在无限的缩小,灵魂则在疯狂的膨胀,这是宗教徒可能会有的感觉,美的“宗教”让人认识到自我的渺小,认识到生命本身的伟大,那一颗平和、宽容的心可以让人走得更坦然。

回归宗教的本源,其实我们什么也没有! 天地玄黄观后感(三)

这部纪录片主要讲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冲突的过程,并留了一个问题,我们选择何种方式与自然相处?

开始的箫声(假定是萧)宁静、祥和、自然。在雪山的温泉中,几只猴子在其中,整个画面中融合在一起,没有冲突,只有和谐、宁静的生活。根据进化论,人类的始祖就是猴子,这代表了人类最初与自然的和谐。

然后就出现了人,一个僧侣面对着门外禅坐,然后从这个僧路的脑海中出发,展现了一片星空。说明人的创造力、智力的无穷,创造出了一个现代的世界。从宁静禅坐的僧侣,逐渐到现在的世界。这个僧侣静坐的画面与猴子泡温泉让我影响极深

各式各样的宗教仪式,向菩萨、上帝、阿拉真主、基督或一些土着族的天神等等祈祷,祈求福佑。这时候的人,是敬畏自然,敬畏天地的。在自然的环境下生活,接触自然。

现代化城市,快速的音乐节奏,一辆一辆的车驶过,从黎明到第二天的黎明,街上、商场里的人流川流不息,忙忙碌碌,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本源是来自哪里;相对比的是工业生产,流水线作业,一只一只的小鸡经过工业生产过程,鸡蛋装箱,孵化生出小鸡,检查、注射、高温弄弯鸡喙、集装、在狭窄的在笼中长大,不见天日,他们可能想不到,外面的自然有多么的美好,他们的祖先以前就生活在自然中,如此的融洽协调。

现代对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一棵一棵在原始森林的古树,随着切割机的轰鸣黯然落下,当地的土着人用惊惧、忿怒、悲痛、不解、无奈的眼神看待这一切。一个土着的小孩藏在树叶后,露出迷茫、无助的眼神。砍啊!挖啊!用啊!这就是我们对待自然的方式。

但这并不是不能改变的,记录片的后部分,提醒我们是可以与世界和谐相处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