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个经典中国神话故事(汇集20篇)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30个经典中国神话故事,希望对你们有用。

浏览

2241

作文

482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央视名嘴——王小丫

全文共 1392 字

+ 加入清单

《开心辞典》开播以后,王小丫以趣味而又幽默的主持风格给亿万观众带来了启迪与欢笑。并因此一举成名,成为央视金牌节目的金牌主持人。然而,王小丫的成功却源于她的一段下岗经历。

王小丫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父亲是报社编辑,母亲是工厂工人。1990年9月,王小丫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分配到四川《改革时报》当记者。记者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女承父业,又与自己学习的专业对口,她感到很满足。可是,一场改革的风暴使她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人生。

《改革时报》是四川省一家经济类报纸,后改名为《新经济时报》、《城市购物导报》。几易其名并没有彻底改变报社的厄运。发行量提不上去,经费困难,举步维艰,这种困境使报社不得不进行改革。这件事发生在1996年7月,当时的王小丫已经在这工作了6年。本来,科班出身的她留在报社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那一刻,她犹豫了。面对几十位白发苍苍的老编辑老记者,她选择了放弃,把有限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王小丫下岗后,单枪匹马到北京去谋生。那个时候,京漂似乎是一种时髦的职业。在北京,有数十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要想在北京靠文字混饭吃,谈何容易,不少人混不下去,甚至流落街头。面对数十万的竞争对手,刚刚下岗的她更加充满了危机感。她决定重新学习,以此获得新的机遇。为此,她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广电文学系,研修电视文学。1997年,她在北京广播学院广电文学系结业后,到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实习。

她是一个性格内向甚至“不会说话”的人。她第一次去采访的时候居然不知道怎么提问。然而,下岗的经历使她充满了危机感,每次采访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强迫自已改变。好在是经济学科班出身,加之一年的电视文学研修,使她很快找到了采访的感觉。她的出色表现引起了领导的注意,马上由实习记者转为正式记者。

1998年,央视经济栏目改版,开辟了《经济半小时》栏目。新栏目的筹建需要新的节目主持人。单位推荐她参加《经济半小时》主持人竞选。当时,她已经30岁,并不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然而下岗的经历使她恐惧,同时,也激发着她的火一样的拼搏精神。她抓紧时间备战,虚心向有经验的导播请教。“经济”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名词,听起来冷冰冰的。为了能让自己与众不同,她硬是把那些深不可测的东西完全在生活中找到对应,把经济变得感性又通俗。所以,在试镜头的时候,她的娴熟而又通俗的播音风格赢得了评委的认可,她成功入住《经济半小时》。

真正让她在央视走红还是在《开心辞典》这个栏目。2009年,湖南卫视的《鲁豫有约》栏目走红荧屏。央视为了提高收视率,决定开办《开心辞典》。开始的时候,央视决定黄安为节目主持人,她只是黄安的助理,干些帮忙抱奖品之类的活。已经走红荧屏的她给黄安当助手?这在别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她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导演选不中自己,这说明自己的能力不行。这种意识使她充满了危机感。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她不但仔细做笔记,还把节目录像带回家反复钻研。一次,黄安因故不能参加栏目制作,作为助理的她便代替黄安做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收视率直线上升。终于,她替代了黄安。事后,黄安说:“我早就知道我快要做不下去了,因为我己经被人家‘偷师’不少。她能够成功,我祝贺她!”

因为下岗,所以就会有危机感;因为有危机感,所以才会拼搏;因为拼搏,所以才会成功。下岗的经历锻造了王小丫,成就了一代央视名嘴。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钟南山》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本是万家团圆,举国欢庆的日子。可是2020年的春节,却被一场在湖北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打破了欢乐喜庆的氛围,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全国人民响应政府号召:春节尽量不串门,在家里也能为国家做贡献。

我每天在家里学习之余听爸爸妈妈的交谈,从电视和微信上,铺天盖地的抗战疫情的新闻报道,了解到全国上下有千千万万的人,在默默无闻地冲在抗战疫情的第一线,特别是我们的“白衣天使”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在我们宅家里躲避疫情的时候,他们却舍弃与家人团聚,毫不畏惧地去最危险的疫情第一线与凶猛的病魔作斗争。让我最震撼的是在昨天的都市快报上报道,今年已经73岁高龄的李兰娟院士,决定带上她的医疗团队第二次驰援武汉。妈妈还告诉我李兰娟奶奶是传染病学术方面的,在2003年非典时期,她也是冲在疫情第一线与病魔斗争,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我们杭州的骄傲。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李兰娟奶奶就舟车劳顿辗转各地考察疫情,不辞辛苦地投身到抗战疫情的斗争中,她这种无私奉献舍身取义的精神让我震撼不已。正是因为中国有很多像李兰娟院士这样的英勇无畏的逆行者,用他们的危险换得我们的安心,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战胜可恶的病毒,勇士终将凯旋归来。而我们做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虽然抗战疫情期间我们不能奔赴抗战一线,但是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不出去给那些不分昼夜与病魔作斗争的医护人员添乱,乖乖在家认真学习,积极锻炼身体,不去人群密集处,出门戴好口罩,讲卫生勤洗手。待到春暖花开时,就是打败可恶病毒之时,人人都可以安心快乐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面对未知时诚实 谦逊的态度,团结协作 各展所长的劲头,终将帮助我们赢得这场与病毒的竞赛。

近日,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的科研人员将表达出的新型冠状病毒N蛋白菌株,无偿提供给科研机构和医药公司。这一做法的价值是,科研人员无需重复合成病毒基因序列,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时间,还有助于相关诊断试剂产品研发。这是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防疫抗疫一线的缩影。

眼下科研与疫情正在赛跑。早一分钟查明病毒源头,搞清楚病毒的传播致病机理,能为下一步疫情防控抢出更多时间;找到准确快速的诊疗方法,能提高诊断的效率,分流病人,避免交叉感染;筛选潜在的治疗药物开展临床试验,能为病人送来希望……正因为如此,疫情暴发后,科技部当即启动了疫情防控应急科技攻关,部署了在病毒传播快速检测对症药物

疫苗研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如今,一批针对疫情防控急需短期内有望及时完成的申报项目优先获得支持,一些科研项目审批有了绿色通道,实验室成了疫情防控的特殊战场,与医护人员忙碌的救治一线相比,这里或许没有喧闹,但工作同样紧迫,每一秒都如金子一般珍贵,每一刻都承载着期望。

令人鼓舞的是,我们的科研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分离和鉴定新型冠状病毒,实现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在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共享;快速研制出了检测试剂盒,核酸诊断试剂已经全面投入应用:初步遴选了部分具有潜在的抗新型冠状病毒作用的药物,正在加紧推进进一步的疗效验证: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和病毒株,疫苗制备正在路上。

然而,由于本次肆虐的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人类对它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无法马上揭开它的所有秘密。它的真正来源是什么,是否存在中间宿主等,仍然需要更多科学证据;如何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依旧需要专家在临床中总结;初步遴选的治疗药物,还需到临床中进一步验证。这些都提示我们,与疫情赛跑,科研人员要有打硬仗的准备,敢于担当集中精力,全力投入攻关任务上来。面对未知时诚实谦逊的态度,团结协作

各展所长的劲头,终将帮助我们赢得这场与病毒的竞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励志成语故事:按图索骥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按图索骥,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精选

全文共 283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文化大国,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精选,欢迎阅读!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

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

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9.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10.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

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童话故事——海马爸爸

全文共 1141 字

+ 加入清单

鮣鱼离开自己的船——鲨鱼,想去找一点儿吃的,换涣口味,半路上就逃了回来,她边逃边叫:“出怪事啦,海马爸爸生孩子啦!”

她这一叫,惊动了旗鱼、剑鱼,他们纷纷游过来问:“在哪里?”

“在前面。”鮣鱼回过身子,向前面一指。

自古只有妈妈会生孩子,爸爸怎么会生孩子呢?

剑鱼不相信,说:“你看错了吧,爸爸怎么会生孩子呢?”

“说不定你是把海马妈妈看成海马爸爸了?”旗鱼也怀疑起来。

鮣鱼见剑鱼和旗鱼都不相信自己,急得在水里跳着,大声说:“我怎么会看错哩!”鮣鱼看一眼不远处的鲨鱼,接着往下说:“我每次乘着自己的‘船’到这儿来游玩,总少不了要同海马夫妇见上几次面,他们哪一位是海马妈妈,哪一位是海马爸爸,就是烧成了灰,我也认得出来,怎么会看错呢。”

“爸爸会生孩子,倒是天下奇事,我们去看看。”旗鱼对剑鱼说。

“我带你们去。”鮣鱼自告奋勇,她游到了剑鱼的嘴巴里。

连这么一点点路,鮣鱼也没忘记“乘便船”。

旗鱼和剑鱼来到那个海马身边,看见一个个小海马,正从海马的尾部下两弹出来。

“我没有赖你们吧。”鮣鱼从剑鱼嘴巴里出来后,指着正在生孩子的海马说。

“请问……你是海马妈妈,还是海马爸爸?”旗鱼还有些不放心地问。

“你没看见我在生孩子吗,当然是海马爸爸啰。”海马爸爸说着,又生出了一个小海马。

“哦,我知道啦,你们海马是爸爸生孩子,妈妈不会生孩子的。”剑鱼好像恍然大悟地说。

“剑鱼先生,你可别往我们海马妈妈身上泼脏水呀2”忽然,有个不生孩子的海马气呼呼地在看着剑鱼。郭鱼一看,惊奇地叫起来:“她才是海马妈妈哩。”

“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剑鱼和旗鱼更加糊涂了,他们看看不生孩子的海马妈妈,又看看正在生孩子的海马爸爸。

海马妈妈看看剑鱼他们,突然哈哈哈地大笑起来。她边笑边说道:“孩子嘛,确实是我生的。不过,我生他们的时候,还是一颗颗的卵呢。我把他们生在他们爸爸的育儿袋里,孩子们在他们爸爸的育儿袋里成长,变成一个个小海马……”

“哈哈,爸爸生孩子,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呀!”旗鱼和剑鱼都大笑起来。

“可这活泼泼的孩子,终究是从我这里出去的呀。”海马爸爸“生”完了最后一个小海马,指着自己的育儿袋,调皮地看看绅鱼他们。旗鱼看看海马妈妈,风趣地说:“看样子,你丈夫还不肯放弃这个会生孩子的名誉哩。”

“不过话说回来,我丈夫是个好爸爸,他不但帮助我养儿育女,今后还要负责保护孩子们的安全,一旦他们受惊,或者遇到危险,又会躲进他的育儿袋里去。”海马妈妈深情地看了自己丈夫一眼,补充说,“一直要到孩子们都长大了才离开育儿袋。”

“哦,真是个好爸爸。”旗鱼、剑鱼和鮣鱼告别了海马夫妇,向来的地方游去。当然吗,鮣鱼是不会放弃她“乘便船”的机会的,不过这一回,她钻到了旗鱼的鳃孔里,打算一回到老地方,马上去寻找鲨鱼,因为还要跟着他到各地去旅游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神话故事

全文共 1701 字

+ 加入清单

黄帝打败炎帝之后,许多诸侯都想拥戴他当天子。可是炎帝的子孙不甘心向黄帝臣服,几次三番挑起战争,尤以蚩尤为甚。

蚩尤是炎帝的孙子。据说,蚩尤生性残暴好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一个个铜头铁额,用石头铁块当饭吃。蚩尤原来臣属于黄帝,可是炎帝战败后,蚩尤在庐山脚下发现了铜矿,他们把这些铜制成了剑、矛、戟、盾等兵器,军威大振,便起野心要为炎帝报仇了。蚩尤联合了风伯、雨师和夸父部族的人,气势汹汹地来向黄帝挑战。

黄帝生性爱民,不想战伐,一直想劝蚩尤休战。可是蚩尤不听劝告,屡犯边界。黄帝不得已,叹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养虎为患了。现在他不行仁义,一味侵犯,我只有惩罚不义!”于是黄帝亲自带兵出征,与蚩尤对阵。

黄帝先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能飞,能从口中喷水,它一上阵,就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刹那间,大水汹涌,波涛直向蚩尤冲去。蚩尤忙命风伯雨师上阵。风伯和雨师,一个刮起满天狂风,一个把应龙喷的水收集起来,反过来两人又施出神威,刮风下雨,把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应龙只会喷水,不会收水,结果,黄帝大败而归。

不久,黄帝重整军队,重振军威,再次与蚩尤对阵。黄帝一马当先,领兵冲入蚩尤阵中。蚩尤这次施展法术,喷烟吐雾,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罩住。黄帝的军队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敌人,被围困在烟雾中,杀不出重围。就在这危急关头,黄帝灵机一动,猛然抬头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转动而斗头始终不动,他便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指南车,认定了一个方向,黄帝这才带领军队冲出了重围。

这样,黄帝和蚩尤一来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结果是黄帝胜少败多,黄帝心中非常焦虑不安。这一天,黄帝苦苦思索打败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觉昏然睡去,梦见九天玄女交给他一部兵书,说:“带回去把兵符熟记在心,战必克敌!”,说罢,飘然而去。黄帝醒后,发现手中果真有一本《阳符经》。打开一看,只见上面画着几个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后。”黄帝顿然悟解,于是按照玄女兵法设九阵,置八门,阵内布置三奇六仪,制阴阳二遁,演习变化,成为一千八百阵,名叫“天一遁甲”阵。黄帝演练熟悉,重新率兵与蚩尤决战。

为了振奋军威,黄帝决定用军鼓来鼓舞士气。他打听到东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着一头慢兽,叫“夔”,它吼叫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黄帝派人把夔捉来,把它的皮剥下来做鼓面,声音震天响。黄帝又派人将雷泽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传说这夔牛鼓一敲,能震响五百里,连敲几下,能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军威大振。

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特意召来女儿女魃助战。女魃是个旱神,专会收云息雨。平时住在遥远的昆仑山上。

黄帝布好阵容,再次跟蚩尤决战。两军对阵,黄帝下令擂起战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响,声音震天动地。黄帝的兵听到鼓声勇气倍增;蚩尤的兵听见鼓声丧魂失魄。蚩尤看见自己要败,便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施起神威,凶悍勇猛地杀上前来。两军杀在一起,直杀得山摇地动,日抖星坠,难解难分。

黄帝见蚩尤确实不好对付,就令应龙喷水。应龙张开巨口,江河般的水流从上至下喷射而出,蚩尤没有防备,被冲了个人仰马翻。他也急令风伯雨师掀起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只见地面上洪水暴涨,波浪滔天,情况很紧急。这时,女魃上阵了,她施起神施,刹那间从她身上放射出滚滚的热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风停雨消,烈日当头。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了。黄帝率军追上前去,大杀一阵,蚩尤大败而逃。

蚩尤的头跟铜铸的一样硬,以铁石为饭,还能在空中飞行,在悬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时,黄帝灵感突现,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劲连擂九下,这一下,蚩尤顿时魂丧魄散,不能行走,被黄帝捉住了。黄帝命人给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杀了。害怕他死后还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两个地方。蚩尤死之后,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来抛掷在荒山上,变成了一片枫树林,那每一片枫叶,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迹。

黄帝打败蚩尤后,诸侯都尊奉他为天子,这就是轩辕(黄帝的名字)黄帝。轩辕黄帝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古代寓言小故事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曹冲称象的典故: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都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而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有人说:“你这个办法可不行啊,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可真叫人为难呀。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趴在曹操耳边,叽叽喳喳讲了起来。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名人故事:周恩来和他日本弟弟的故事

全文共 1579 字

+ 加入清单

1963年在人民大会堂,周总理第一次接见我们。

因为我跟贸易访华团无关,所以我排在最后。周总理同来访的每一个人一一握手后,站在我面前,第一句话问:“会不会说普通话?”我说:“不会。”第二句用法语问我:“会说英语吗?”我讲:“英语会说一点儿。”然后他用日语说:“我的日语忘光了。”清清楚楚的日语,使我吃惊。他说完哈哈笑了一声。我并没问他会不会日语,他自己用日语这么说的,其后我问他会不会广东话,他就笑着不答而叫了廖承志先生。当然他是会说广东话的。

当时,我父亲站在周总理身后,他显得特别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最尊敬、最喜欢的人正在和自己的儿子交谈,我父亲那带点儿羞涩的天真的脸,说实话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就在这一刹那,我明白了父亲之所以要我请假陪他到北京的用意。

周总理对我说:“你父亲自己不会说,他为我们,为我做了什么样的工作,我们中国对他是怎样评价的,所以我来替他说一说。我非常依赖你父亲,这种信任体现在牺牲自己利益为他人尽力的行为之中。你父亲为了日本和中国,牺牲自己,尽心尽力,所以我们非常信任他。”

当时我30多不到40岁,可算是青年人,因为平生见过很多地位高的人,在国外如总统,在美国也见过国务卿等人,可是周总理却是和那些人不一样,首先他不给人以威力,那炯炯有神的眼睛,放射着柔和的视线,他对我这样的年轻人,也像和朋友说话一样亲切。毕竟是12亿人口中的拔尖人物,与众不同。

晚上开了一个盛大的宴会,会上聆听了周总理的讲话。那次讲话,对我来说是影响深远的讲话,因为它成为我了解中国的基础。这个讲话概要地说是这样的:日中邦交的历史,在史籍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没有记载的恐怕更悠久。

我从小就知道,日本的文化其源泉在于中国文化。听了周总理的讲话后,使我认识到日中两国的友好关系也是天理。

我父亲对我说过:世界上有四大圣人:基督、释迦牟尼、孔子、穆罕默德。而周总理应列入圣人之中。我父亲这时候笑着对我说,如果圣人中有两个是中国人,可能别人会有意见的,只好委曲一下孔子,把这个地位让给周总理。

我听父亲说:他和周总理的正式会谈就有18次,但非正式的会见不计其数。有时候还到周总理的办公室去会见。正式会谈时周总理穿着笔挺的中山服,在日常工作时,他穿着有补丁的衣服。这件事对我父亲的影响很大,从此我父亲再也不添置新衣服了。年纪大了以后衣服显得肥大,但他照样穿着旧的直到去世。我想父亲这样做,是为了使自己更接近于周总理的缘故吧。我母亲看着父亲那肥大的衣服,几次劝他做新衣服,可他怎么说也不听。

我父亲经常说,人一般来说,得到权势后,不管这个人如何严格要求自己,总不免在某些方面会流露出傲慢来,表现在态度上,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人,地位高了就会流露出来的,可是在周总理身上半点儿都找不出来。

我父亲是1989年发病住院后8小时安然去世的。整个葬礼结束后,包括我母亲在内,我们几个弟兄围坐在一起交谈时,我母亲就说:“不太悲伤。”我们都惊呆了!这是为什么?我母亲心平气和地说:“你父亲活到了92岁,又能到周总理身边了。我倒是高兴他能够去周总理的身边,这怎能说是悲?是高兴。”

当时我忘了是谁提醒的,反正不约而同的,将周总理相片放在父亲遗体的胸上,送去火葬场。因为我父亲平时总是把周总理的照片随身带着。骨肉之死当然是悲痛的,但想到我父亲到了周总理的身边,无拘无束地交谈,他们在天上保佑着我们,这样,心情缓和了许多。

从中国朋友那里听说,在淮安,在周总理的故乡,有我父亲留下的字迹。写的是:“访问周总理的故乡泪流不止。”落款是:“弟冈崎嘉平太。”

那里常有很多中国友人去采访,常常问起,周总理哪来日本的弟弟,我也尽力作些说明。其实,我父亲比总理的年龄要大一些。

但是从人格来说,他认为他只能是弟弟。我看,周总理面前的我的父亲,只能认自己为比他小很多的弟弟。一生中,能遇到这样的朋友,总算是没白活在世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寓言小故事:三人成虎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

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

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是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的这个成语故事叫做《邯郸学步》!

古时候,在赵国都城邯郸,每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雅,个个风度翩翩。有个小伙子住在燕国寿陵,他想去邯郸学上几招,回来显显本领。他终于到了邯郸,看见没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美,之后他就每天上街学人家走路。总是这次觉得这个人走路好看就学这个人走路,一会儿觉得那个人走路好看又学那个人走路。最后什么都没学会,就连自己本来怎么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机械的去模仿别人,不但学不会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

这一次,我就跟这个小伙子犯了一样的错误,我爸爸教我学毛笔,叫我先练横,我才练了三天,就想练竖,连着连着就又想练点,最后什么都没学会,爸爸生气的说;“做什么事都这么三心二意,这样能学好什么?”我跑到小房间把门用力的一关,趴到了床上,嘴里嘀咕着;“只不过是一个毛笔吗,有什么好计较的,切!”

就这样,我跟爸爸僵持了一天没说话了,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跑去像爸爸道歉爸爸也原谅了我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们又开始学毛笔,听了爸爸的话,我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了。

我一定会好好学,把毛笔学会,不会再三心二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讲好中国故事”做奋进青年弘扬新时代精神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1262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名医生,面对疫情,救治病人是我的职责;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面对困难,挺身而出是我的责任。”清河县人民医院内一科主任张春营坚定地说。连日来,清河县人民医院198人响应号召,主动请战。在他们的“请战”申请中,总少不了“我是党员”这一坚定理由。有着近20年党龄的张春营更是身先士卒,舍弃春节期间与家人的团聚,投入到发热门诊的忙碌工作中。

2020年的春节,似乎注定就是那样的不平凡。不走亲,不聚会,不来往……这别样的节日气氛中,我们经历的其实太多。在这太多的故事、人物中,总有太多的感动,让人情不自禁地忆起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感慨:“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防控工作越来越艰巨,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是党员,我先上”依然是最响亮的口号,最豪迈的誓言。

为什么该是“我先上”,因为“我是党员”,这个因果关系显现出的是党员的本色。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能否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群众的困难就是试金石。面对无情的“疫情”,从个人而言,谁都希望避而远之,但是,为了群众的平安,为了祖国的明天,党员干部们就应当冲锋在前,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给群众作出表率。就像新闻中讲的,全村30名党员喊出了“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口号,村内126名群众被党员的奉献精神所感染,主动加入队伍,分别投入到志愿服务岗位。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前行的路上都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党员干部,更随时都会面临千难万险。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正是有了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才能取得前行路上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不管是个人的人生之路,还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之路,都需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每一个困难面前,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我是党员,我先上”就是人生的高境界。

高尔基说:“感到自己是人们所需要的和亲近的人——这是生活的享受,的喜悦。这是真理,不要忘记这个真理,它会给你们无限的幸福。”是呀,这些主动“请战”的党员干部,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也许会付出许多意料之外的代价,甚至有被病毒感染的可能,但他们的内心是幸福的。“每天和数字赛跑、和时间赛跑、和生命赛跑……”这是另一场“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这其中的无限幸福,只有真正的共产党人,只有心中有他人的勇士,才能体会得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尽管打赢这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还困难重重,但是,有广大党员干部“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请战承诺,有一线的科技、医务“勇士”们的不懈奋斗,有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必将迎来“柳暗花明”。“我是党员,我先上”,是情怀,更是担当,唯有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交给党和人民的人,在困难、危险面前才会说得出并做得到。同志们,行动吧!让“我是党员,我先上”蓄起“冲锋陷阵”的强大动力,伴随这飘扬的党旗奏响胜利的凯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秋传统节日的神话故事作文

全文共 1100 字

+ 加入清单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见《新编醉翁谈录》)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1.传统节日之中秋趣事作文

2.中秋传统节日的习俗作文

3.中秋传统节日的由来作文

4.传统佳节——中秋节作文600字

5.传统节日——中秋节作文

6.中国传统佳节之中秋节作文

7.传统佳节中秋节作文

8.传统节日作文400字

9.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

10.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3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经典寓言故事2:四兄弟种树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兄弟在后花园移植了一株罕见的黑牡丹,他们视之为珍宝,决定由四兄弟共同管理,每人轮流一天。为了能使黑牡丹树更地好成长早些开花,四兄弟都殷勤看护尽职尽责。

首先由老大看管。他整日里围着黑牡丹树团团转,一遍又一遍地为黑牡丹树松土锄草拣去杂物,工作细致极了,一天下来累得满头大汗。

第二天轮到老二,他一见提出了异议:“哪有这样松土锄草的,不小心把根部锄坏咋办?再说了,这几天高温闷热,气候干燥水份蒸发快,应多浇水才对呀。”说罢忙去挑来水把黑牡丹树给灌了个够呛。

第三天刚破晓老三就出现在后花园,见到老二给树灌水马上提出反对意见:“唉呀呀,看你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哪有光浇水树能长大的道理?应当多上肥料才正确嘛。”话一落音就急匆匆地挑来一担农家肥一古脑儿给全施了下去。

第四天一早老四接踵而至,他胸有成竹地对众兄弟说:“你们都太缺少经验了,要使花开得艳丽整枝是关键。呶,底部多余的叶子没用,养料全被它们抢走了!”说完不管七三二十一,操起剪子把叶子几乎全给剪光。

四兄弟各抒已见个个手忙脚乱。尽管他们满心期望着黑牡丹树早些开花,但事与愿违,不争气的黑牡丹花终于没有开成,几天以后,黑牡丹树就渐渐枯萎,不久就完全失去了生命力。

——请外行人来办事无异于瞎折腾,最终难免要把事情办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

全文共 2279 字

+ 加入清单

玉器瓦罐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堂谿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中国寓言故事: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中国寓言故事:以羊替牛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中国寓言故事:鲁国少人才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君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

“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

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

“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断。”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接着表示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他向鲁王建议:“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独有一男子汉,穿戴儒装立于国宫门前。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这篇寓言很有讽喻意味。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残奥“一姐”平亚丽一直在路上的故事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赛场不是生活,一枚奥运金牌并不能够保证人从此走上坦途,而生活就像是赛场,竞赛总是那么真实,有时甚至有点残酷,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在生活里,平亚丽都认识到唯有自强不息,才是生存之道。这一次虽然没有了升国旗、奏国歌、带金牌的仪式,但是生活还是以她自己的方式,给予了平亚丽一份奖励。

一九八四年,二十一岁的平亚丽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位残奥冠军,同时也是第一位在奥运赛场上升起五星红旗的人。作为一名奥运冠军,而且是颇具代表性的“NO.1”,平亚丽可以说是一步就达到了荣誉的顶峰。但是在生活中,受到的挫折却此起彼伏的折磨着她。最为困苦的时候,这个冠军的头衔带来的也只是每场15块钱的报告费。作为一名盲人,在下岗后毫无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还要抚养同样是盲人的儿子,面对这些常人都可能无法承担的重担,她依然挺过来了,并通过竞争赢得200万的基金投资。从领取救济金到找到自己的“鱼竿”,再相比较艾冬梅与邹春兰,这是平亚丽最伟大的地方,也是她不平凡的所在。赛场上的冠军,如今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胜利者。

她在1984年残奥会上为中国实现了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她就是中国残奥会“一姐”平亚丽。

与丽姐聊天中,我问起她的导盲犬LUCK。她说:“我50多,它10岁了,都到了‘退休’年龄。但是,我们还在坚持。全北京导盲犬就十来个,现在太多的盲人想申请导盲犬。LUCK跟了我这么多年,它是有功之臣,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中,它带我跑接力,它的表现太好,我们共同完成了任务,它已经很老,体力也不太好,仍那么忠心耿耿地帮助我,我真不敢想象离开它,我的日子会是什么样。”

丽姐还好吗?她一声叹息:“这些年,好累好辛苦,感觉我一直在路上跑就没有停下来过。”她说,或许是参加过残奥会头上有光环,对生活她真不敢怠慢。

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平亚丽滔滔不绝:“当年,残奥会结束,人出名了,却没有工作,特别是对一个盲人来讲这生活更困难,我在区残联的帮助下学按摩,我的特点就是能吃苦,勤学苦练,练个体育力量也够。客人来了,我在吃饭也会放下碗去工作。我现在有三家按摩院,我的按摩师傅全都是盲人,帮助视障者义不容辞,她们来店前生活太困难,大冬天的一双拖鞋一双空手就出来了,我家的被子不知买了多少送了多少。盲人走入社会去工作,遇到的困难太多,他们没有睡觉的概念,大半夜里也给你打电话,搞得我很恼火,我不去帮他们,又谁去呢?现在盲人按摩与健全人竞争好难,经营很困难。放大假没客人只好关门,我的盲人师傅又去哪呢?我真怕他们外出遇到安全的麻烦,我有操不完的心。”

1984年,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首次参加残奥会,平亚丽获B2级别的跳远项目金牌,实现了中国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如今的平亚丽很自豪地说:“我生性活泼好动,爱说爱笑,残联推荐我去参加项目训练,说还有生活补贴,当然我愿意去了。”

聊起当年的训练,她感慨地说,那个训练才叫苦,坐在天坛体育场外,等别人训练结束去吃饭,他们就顶着太阳进场子,吃馒头喝白开水,每天坚持训练。

中国残奥会“一姐”里约残奥会有什么话想说?

丽姐感慨地对新华社记者说:“当年我二十几岁参加比赛,一晃残奥会举行了七届,我已成老太太了;当年我们第一次参加比赛中国队仅得两枚金牌,现在已经累计达到三百多块金牌;当年残疾人没有轮椅车,我们是拉着、牵着、扶着上场比赛,现在听说顺义有一个很大的训练基地,训练条件很好。我希望后生们努力去拼,丽姐期待你们从里约传来好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名士孔融被曹操杀害的故事

全文共 1725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在后花园宴请文学名士的时候,本来是邀请了孔融,可是孔融没来,为啥,人家孔融根本看不上曹操。这是为什么,因为孔融对曹操有成见。

曹操如今是丞相,位极人臣,不只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实是挟天子以令将诸侯,就是小皇帝也恭敬他三分。但孔融不同,孔融是一代名儒,他有资格看不起曹操:

其一,孔融是孔圣人的后代,据说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名人之后,至少顶了一道炫丽的光环。而且学问渊博,诗赋俱佳,在当时少有敌手。道德文章,孔融颇为自诩,因此敢于和曹操尿不到一个壶里。我有本事、我名气大,你不敢把我怎么样。

其二,孔融不怕死,孔融十六岁的时候,就是一个热血少年,当时有个叫张俭的读书人得罪了宦官,逃到孔融家。事情被举报之后,孔融和自己的兄长孔褒争着自首,孔融说人是自己留下的,要杀就杀自己。可是孔褒、孔融的母亲都争着往自己身上推责任。最后孔褒被杀,十六岁的孔融名气更大。

其三,孔融刚正不阿,何进为大将军时,孔融弹劾何进以前的贪污腐化,何进恼羞成怒,曾派刺客暗杀,不料刺客说:孔文举有重名,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矣。不如因而礼之,可以示广于天下。何进无奈,授以官职,任侍御史、司空掾、虎贲中郎将。何进死后,董卓废汉少帝刘辩,孔融据理力争,被董卓发配北海任国相。

其四,孔融认为曹操是暴发户,因此对于曹操多有嘲弄。曹操不好的出身,曹操不检点的行为都是孔融奚落的理由。如反对恢复肉刑、讥讽曹丕私纳袁绍儿媳甄夫人、嘲笑曹操征乌桓、反对其禁酒等等。总之在孔融看来,这个宦官的子孙,是没做过什么好事的。

只是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自恃过高的孔融其实也很愚蠢,陈涉就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汉高祖刘邦不也是泗水亭长出身么。至于文韬武略,孔融更不能看不起曹操,有本事拉起一支队伍和曹操单练,事实上当初孔融曾被袁绍的儿子袁谭打得满地找牙。这样看来文学家孔融根本不是袁谭的对手,更不用说用兵如神的曹操了。

不过孔融仍然很优越,他奉行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哪里想到曹操开始对他进行双规了。结果一查,还是能查出很多问题,看来孔融还是要倒霉的:

其一,孔融有反动言论,孔子以前在北海为国相的时候,看到王室不振,不思报效国家,竟然公开说:我乃大圣之后,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所谓卯金刀,就是“刘”字,如此看来,孔融素怀叛逆之心。而且孔融经常素服出入皇宫,有失体统。

其次,孔融不孝顺,孔融曾经多次与人议论说:父亲和儿子没有什么亲缘关系,论其本意,不过是当初父母为了发泄情感,孩子就这样产生了;孩子对于母亲来说,不过是一件物品,就如同把一件物品放在一个小瓶子里,出来就离开了,也根本不需要孝敬。

其三,孔融虽是孔子的后代,对孔圣人非常不尊敬,祢衡说孔融“仲尼不死”,孔融非常狂妄的称赞祢衡“汝乃颜回复生”。

这几条大罪,每一条都让孔融汗流如注,尽管年轻时意气风发,可是如今毕竟是老婆孩子一大帮,孔融忽然想起来曹丞相的好处,于是请求见曹操最后一面,孔融说:曹丞相,您,您不是令属下力戒面从的吗。

曹操说:是啊,文举,我忍了你许久了。可是你飞扬跋扈,摇唇鼓舌,不看到本相的主流,傍依朝政,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虽为圣人之后,却牵强附会,不失检点,今虽杀你,并不冤枉你吧。

孔融点了点头,仰天长叹,口占了一首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其实孔融自己也知道,自己只是死于语言不检点,曹操是个唯才是举的人,在用人之际,本来对于一个人的品行不是太看重的,只是孔融议论朝政的时候,身后跟着一大帮人,这些人为孔融马首是瞻,因此在与袁绍官渡之战前,就曾经散布过投降派的论调,所以曹操诛杀孔融还是为了争取孔融后面那一批人,至少是敲山震虎,希望他们不要做出过激的行为,否则格杀勿论。

当然这些人不知道,曹操会把孔融的名声搞得如此臭,你看他不忠不孝,而且狂悖不堪,如此国家岂能容下。孔融被杀的时候,九岁的儿子和八岁的女儿正在下棋,别人劝他们赶快跑,可是大孩子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就在那里坐着等着曹军来杀。孔融听说后感慨道:正是孔融的好孩子,然后泪如雨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讲抗疫故事做奋进青年中国精神心得体会

全文共 1449 字

+ 加入清单

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如何尽快推进年度理论学习与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促进”,建邺区江心洲街道创新宣讲模式,有效利用智能化钉钉软件在线举办年度冬训,围绕奋战在洲岛抗疫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及基层党组织的生动案例,由街道宣传委员讲述身边感动的抗疫故事

来自江心洲街道洲岛家园社区的一位热心党员志愿者、百姓名嘴,他叫钱扬波,是一位退休老教师,今年已经70岁了,他退休不褪色,一直为社区发挥余热。在这次严峻的疫情防控期间,他不惧风险,第一时间主动请战,加入社区“好帮手”银发志愿服务队,利用自身过硬的文化功底,为社区编印疫情简报、配发后勤防疫物资。在工作中,他处处发挥一名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讲党性、顾大局。在编印简报中,他注重收集和梳理社区防疫工作中的经验做法,积极宣传上级相关决策部署以及社区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感动故事。截止目前,已为社区连续编印了23期工作简报,个人还创作了《白衣天使赞》、《江心洲梅赞》等朗诵作品,他的原创作品让党员群众读起来朗朗上口,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广受欢迎。

义务服务之余,他还充分利用老朋友、老街坊等熟人资源,对辖区群众开展思想引导和文明劝导,积极为居民群众发放一封信、开展小喇叭流动宣讲等有效形式,广而告之居民群众加强自身防护,尽量不出门,出门戴口罩,赢得了社区干部和居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在辖区党员中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月上旬,一辆红十字会采血车停在了江心洲街道白鹭社区办公院内。早在2天前,白鹭社区党总支就开始动员社区在职党员用献血这样一个特殊方式为疫情防控做些贡献。大家听到这个提议后纷纷响应。考虑到疫情防控工作仍在继续,大家都要坚守岗位,经过商议,社区干脆协调了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直接将采血车请进了社区。白鹭社区党总支书记薛训慧第一个带头献血,他说:“在这个特殊时期,献点血是我们社区党员应尽的义务。在他的带领下,社区20多位党员及工作人员全部参加献血。在紧张而繁重的疫情期间,白鹭社区在职党员一日无休,冲锋在前、甘于奉献,且用这样一个最朴实、最平凡的举动诠释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洲岛的抗疫故事中,还有巾帼抗疫玫瑰、年轻社工夫妻、爱心人士捐赠抗疫物资、老中青勤务连等等,这些平凡而感动的故事就发生在党员群众身边,江心洲用最真实的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和感染着每一名党员干部。青年党员小黄表示,聆听了这些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让我们在思想和心灵深处受到了鼓舞和激励、深受启发,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更有信心和动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场党员冬训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据了解,江心洲街道早在春节前就启动了冬训工作,通过动员部署会表彰了一批“学习强国”标兵、“洲岛新风”理论宣讲百姓名嘴,通过典型选树和示范引导,形成了党员干部主动参与学习的浓厚氛围。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注重把冬训与推动年度各项工作开局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紧密融合,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洲岛新风”理论宣讲之家、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广场以及电梯楼道海报、电子屏、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平台载体,采取宣传展示、集中学习、分层宣讲、座谈交流等形式,积极运用理论中心组学习、党员个人自主学习、送学上门、党小组学习讨论以及知识竞赛、演讲朗诵、展演观影等不同方式,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将冬训学习效果转化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经典短篇寓言故事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楚国人风行求神敬仙的祭祀活动。无论是为了让家里人除病消灾,还是为了让天下风调雨顺,楚国人都要摆上筵席,请来巫师,祈求上天显灵。

当时的荆楚乡间曾出过一个名噪一时的巫师。他每次主持祭祀活动,只求乡人备办一些普通的祭品,而自己则以饱满的激情、虔诚的态度和祈祷的歌舞去迎神送神。其结果非常灵验,他一次又一次使求神治病的人恢复了健康;使盼望丰收的人得到了好年成。人们因此而把这个巫师看做神的使者,遇事都争着去请他来帮助解决。

过了几年之后,这个巫师在祭祀前向乡民们提出的要求起了变化。他让人准备的祭品是满桌鲜肥的牛羊肉和整坛的好酒。可是人们满足了他的这些要求后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巫师的祭祀越来越不灵验了。祈求治病的人常常在祭祀以后不久就死了;祈求五谷丰登的人得到的往往是饥荒。乡民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气愤,然而却弄不明白这里面的原因。

有一个人见大家迷惑不解,七嘴八舌地对巫师议论纷纷,于是走上前去点拨他们。这个人对乡民们说:“前些年我曾到这个巫师的家里去过。那时他家里人少、负担轻,他心里没有什么牵挂,所以祭祀的时候内心虔诚、精神专注。他每次祭祀完了不求从祭品中牟取好处,而是把祭品全部分给大家。神灵见了这样的巫师还有不应许降福的道理吗?然而现在他生养了一群子女,为了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衣食上的需要,这个巫师每次都把祭品拿回自己的家中。既然他的祭祀仅仅是为了收取好处,对神灵已经失去了虔诚的信仰,那么神灵怎么会来享受祭品的香气,并降福于我们呢?由此看来,这个巫师现在祭祀不显灵,并不是因为他由从前的神明变成了如今的愚蠢,而是因为他一心牵挂着自己的私事,没有真情顾及他人的缘故。”

这个故事用前后不同的巫师形象和祭祀效果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排除私心杂念,才能尽职尽责地搞好工作,从而为社会作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经典短篇寓言故事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济陰的一个商人在过河时翻了船,他只好抓住水中漂浮的一堆枯枝乱草拼命挣扎。一个打鱼的人听到呼救的喊声,立即把船划过去救他。

商人看到了缓缓驶来的小船,顿时产生了获救的希望。然而汹涌的河水无情地告诉他,随时都有被淹没的危险。为了抓紧时间死里逃生,商人对着渔夫大声喊道:“我是济陰的名门富豪,只要你能救我,我就送给你100金!”

渔夫使出浑身的力气,抢在商人沉没之前把他救到岸上。可是商人上岸后只给了渔夫10金。渔夫对商人说:“你不是答应给我100金的吗?现在你得救了就只给10金,这样做对不对呢?”商人一听变了脸色。他恶狠狠地说道:“像你这样的一个渔夫,往常一天能挣几个钱?刚才一眨眼工夫你就得到了10金,难道还不满意吗?”渔夫不好跟他争辩,低着头、闷闷不乐地走了。

过了些日子,那个商人从吕梁坐船而下。他的船在半路上又触礁翻沉了。从前的那个渔夫碰巧正在附近。有人对渔夫说:“你为什么不把岸边的小船划过去救他呢?”渔夫答道:“他就是那个答应给我酬金,过后却翻脸不认人的吝啬鬼!”说完,渔夫一动不动地站在岸上袖手旁观。不一会儿,那个商人就被河水吞没了。

在这个故事中,商人爱财如命、言行不一和渔夫见死不救的作为,反映出他们缺乏诚信和人道主义精神,都是不可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战争那会儿,英国商人把**卖到中国,不仅赚取了大船大船的白银,还使很多中国人染上毒瘾。

林则徐妙用竹筷子因为吸**烟,中国人体质日渐衰弱,被洋人称为“东亚病夫”。

当时有个大臣名叫林则徐,他主张禁止**买卖,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他到广州去禁烟。

刚到广州,英国的大使便发来请柬,请林则徐到醉仙楼吃饭。

醉仙楼是广州当时最有名的酒楼,既有做中餐的名厨,又有煮西餐的大师。

话说林则徐刚刚坐下,英国大使就说:“林大人,难得你远道而来,我们一定要好好招待——我们英国有一道甜点,味道甜美可口,象征甜蜜快乐的生活——请大人品尝。”

大使一挥手,英国厨师端上来一盘冰淇淋,他在英国大使面前放一套刀叉,在林则徐面前放一双竹筷子。

林则徐从没吃过冰淇淋,见它在冒烟,以为这东西肯定很烫,于是他把嘴巴凑近冰淇淋,使劲吹使劲吹,等冰淇淋不冒烟,就融化了。他用竹筷子挑了一点放进嘴里尝,发现它跟冰雪一样凉。

在场的洋人齐声大笑,嘲笑他说:“林大人,你不免太谨慎了。”

吃过冰淇淋,林则徐说:“我们中国人重视礼仪,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要请你们吃一道甜点。”

林则徐把中餐厨师叫过来,吩咐他做一道福建甜点“芋泥”。

过了一会儿,中餐名厨端上来一盘“芋泥”,那“芋泥”看上去跟雪糕倒有几分相似,闻起来香喷喷的,只是不冒烟。

英国人一见芋泥,食欲大开,马上大口吃起来,没想到,那“芋泥”外冷内热,里面原来是滚烫的,洋大使被芋泥烫伤了舌头,呲牙裂嘴,忙不迭把芋泥吐了出来。

林则徐微笑说:“大使大人,你不免太心急了。”

吃过甜点,便要上正菜,林则徐让厨师做了一盆发菜,他向洋人介绍说:“这道菜是有名的海味,它的名字叫发菜,谐音‘发财’,意头很好,是广东人爱吃的名菜。”

发菜细细的,软软的,用筷子夹十分方便。

林则徐一夹一小把,吃起来津津有味。

洋人用刀子和叉子,无论怎么切、怎么叉,都不能把发菜弄到碗里,洋人手忙脚乱,忙得满头大汗,连一丁点发菜也吃不着。

“一道好菜讲究色、香、味三美,这发菜黑不溜秋,卖相不佳,即使味道鲜美,也说不上名菜。”英国大使说着,把洋厨师叫上来,吩咐他做一道大青鱼头。

不一会儿,大青鱼头烧好了,每人面前都摆上来一份,每一份都是一个圆骨碌的大鱼头,洋人用刀子切开鱼头,用叉子一块接一块吃,吃得得意洋洋。他们一边吃,一边想看林则徐出丑。

圆骨碌的大鱼头,用两根竹筷子,怎么吃呢?

林则徐拿起竹筷子,想了想,先挑鱼眼睛吃了,然后拿筷子从鱼眼眶戳进去,就这样他夹起了整个鱼头,夹得比洋人用刀叉还要稳当。

林则徐用竹筷子夹着青鱼头,慢慢地吃,稳稳当当地吃,他吃得很有风度。洋人讪讪地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