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十三糖瓜粘;祭灶糖的做法(精彩20篇)

浏览

1151

作文

108

篇1:二十三糖瓜粘的做法2024最新

全文共 1951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春节的前奏。小年一到,过年的热闹气氛便在不知不觉中浓郁火热起来。“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快收拾好心情,准备过年吧.

糖瓜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农村习俗,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的日子,取成块的麦芽糖放置于铁锅中,加热使之变软,掺入芝麻粒,用擀面杖制作成约3mm厚的薄片,用刀分隔,待温度退却后食用,味道香醇,酥而不腻。现在已很难见到。

祭灶糖的来历,相传灶神每年小年的时候,都会去上天庭一趟,向玉帝告状,人们这个时候就给灶神吃这种糖,粘上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一个习俗。现在每到小年的时候人们还总是在锅灶上放一根祭灶糖,让灶神吃。

祭灶糖的做法

材料:黄米谷子,蜂蜜(其实老一辈的做法没什么配料)

做法:

1、把几斤黄米谷子泡透了,注意保温保湿,遮光放好了,让它发芽。

2、四五天后,谷子长出了半寸长的白芽;把发芽的谷子连水磨碎了,这些连汁带水的碎谷子,就是制作灶糖的“酶”。

3、把二十几斤小黄米煮成饭,晾一会儿,等不太烫手后,放入制作了的那种酶,拌和均匀了放起来,经过一段类似“发酵”的时间,黄米饭里的淀粉便转化为饴糖,即灶糖了。

4、把稀稀的糖取出,在热锅里煎熬成半干浆糊状,取出后,晾一会儿不烫手了,就把它搓成条状。

5、把半干的灶糖放到屋外冻一夜,因为天气严寒,灶糖就凝固了,咬起来嘎巴脆。

芝麻糖的做法

原料:炒熟芝麻1.2斤、白砂糖1斤、麦芽糖3两、猪油2两

做法:

1、锅子一只,倒入白砂糖和麦芽糖,加少量水(平白砂糖高为宜),进行熬制。

2、待锅内砂糖粒子烧化,水分基本蒸发,糖浆烧得较稠时,可用一根筷子挑起一点糖浆即放入盛有冷水的碗中。

相关新闻:

■熬糖。

出镜人物:无极县手工制作糖瓜的手艺人

采访动机:“二十三,糖瓜粘。”进入腊月后,糖瓜开始陆陆续续地进入各大市场。在广泛运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无极县仍有一家以传统手艺制作糖瓜的作坊。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很多地方都有用糖瓜祭灶的传统。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无极县城西东阳村,见到了村里唯一一家手工制作糖瓜的老手艺人――57岁的李根法,目睹了他精心制作糖瓜的过程。

■通过拉伸,让糖分分布更均匀。

腊月是李根法和几个老伙计最忙碌的一个月,他们每天平均能做出100斤左右的糖瓜。“从蒸煮到发酵,再到熬制、搅拌,很耗时间,一天只能做出这么多。很多人嫌累,都不愿干这个活。”李根法介绍说,村里原来有好几家糖瓜作坊,后来在机械化的冲击下都不做了,目前手工做糖瓜的只有他们一家,这个作坊已经传承了好几代。李根法的作坊很小,两口大锅占据了整个屋,几个老伙计穿着短袖轮换着搅拌锅里的糖稀,香甜的味道充斥着整个小屋。

李根法介绍,早上5点开始,他和老伴将提前预备好的玉米面和麦芽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进行发酵,放在锅里蒸馏,蒸好后放进另一口锅里发酵。大约14时将发酵好的糖稀盛到另一口锅里开始熬糖。“熬糖火候很重要,需要不停地搅拌,这样的动作每人每天需要重复上千次,将里面的水分全部蒸发完,糖稀的颜色从土黄变成微黄才适合制作糖瓜。最后将制作好的糖稀放在泥盆里冷却。”

■剪糖瓜。

18时,糖稀凝成团状,一位师傅在特制的架子上来回拉上二十几次,“这样就可以让糖分更均匀一点。”接下来两位师傅快速地将拉好的糖拿到外面,放在早已准备好的案板上用力拉伸,其他人用剪刀“啪啪啪……”一阵快剪,一个个透着亮光的糖瓜就落在了案板上。李根法说,气温低不仅能让糖瓜凝固得很结实且外形饱满,吃起来香酥甜脆。

临近21时,李根法家的院子里热闹非凡,做工的师傅、观看的村民和来购买糖瓜的小商贩们有说有笑。“吃糖瓜喽!真甜!”李根法的小外孙女拿起一粒糖瓜喊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祭灶节”的来历

全文共 1712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民间传说

民间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老汉见了儿子,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古时候 在中原地区,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祭灶节

全文共 1307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又称:小年,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关。”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祭灶的由来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欣。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在周代已成习俗。“祭灶”最早叫“纪灶”,即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于火的发现,人们才由茹毛饮血开始过渡到吃熟食,喝开水。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对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诚的。

河南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祭灶时,凡在外的人都要赶回。豫东等地,选在祭灶节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也要携带灶糖、烧饼、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鸡来参加干娘家的祭灶仪式,表示自己已是干娘家的正式成员。

祭灶在中国起源甚早。在《礼记》「礼器」篇中就有祭灶的记载。不过,祭灶的日子随着寺、地而有不同。《后汉书》「阴兴传」记载南阳(河南境内)阴子方于腊日以黄羊祭灶,受了灶神的祝福,因而发迹,三世繁昌,周处(二四○—约二九九)的《风土记》则说:「今吴以腊月廿四日夜记。其谓神翌日朝天日一岁事,故前期祷之」。为恐灶神上天后,说了任何不利自宅的话,吴人祭灶时,会「以酒沃门、谓之醉司命」。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记荆楚一带的祭灶习俗则是在腊日(十二月八日)「并以豚酒祭灶神」。由祭灶的供品看来,人们对这位会打小报告的灶神,敬畏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早先还用黄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到后来干脆就酒将他灌醉。宋朝以降,灶神根本就成了被开玩笑的对象。宋人祭灶使用一种称为「胶牙饧」的灶糖,用意非是使灶神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也有人说是要让灶神的齿牙被糖黏住,说不出话来。北方常见的灶糖有所谓的「糖瓜」,就是麦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芦或瓜形。

另一种「祭灶关东糖」,是以江米磨粉加饴糖制成,又硬又脆,可以久存。

习惯上,商家到岁末,就要清算全年的帐务。所以送灶同时也是催债、讨债者络绎不绝于途的时候。不过,讨债最多只到除夕。一等吃过年夜饭,就算没收到债款,主客见面时,也得拱起手来互道恭喜。所以北方有句俗话说:「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饺子」(除夕夜吃饺子),就是形容这种情形。

祭过灶,到年底之前,还要挑一个好日子来做大扫除,俗称「扫年」。扫年的风俗也有悠的历史。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中就提到了十二月时「斋、馔、扫除」。旧式的家庭每年清扫之前,还要事先翻看黄历,挑选一个黄道吉日来进行。扫除积年的尘埃,不仅是为了迎接新年,对环境卫生、维护健康也有极大的益处。

俗传灶神上天禀秦人间一年善恶后,廿五日就是上帝下降之日。他要稽查是非,以降祸福。所以在这一天大家特别要谨言慎行。尤其要告诫小孩不得口出秽言,以免招致不祥。

自廿五日至除夕这五天,由于家神俱已上天,百无禁忌,所以民间也多在这几天内举行婚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春节菜谱家常菜做法大全

全文共 444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又要到了,您家的春节年夜饭菜谱定下来了吗?

1

蒜香鸡翅

1、取一只碗,倒入生抽,盐,生姜末,黑胡椒粉,香叶,料酒做成腌肉料;

2、鸡翅反面切几个小口,放入腌肉料内,腌一小时;

3、大蒜切末;

4、取油锅,下入腌好的鸡翅,倒入适量的白糖,煎到上色;

5、倒入生抽,炒均匀后倒入蒜末炒香;

6、加适量的水,焖煮。鸡翅熟后,入盐收汁即可。

2

小米蒸排骨

1、小米泡水三个小时;

2、排骨泡水三十分钟,去掉血水;

3、加入白糖3克,盐5克,生抽20克,料酒10克,蚝油10克,辣椒酱15克;

4、腌2个小时入味;

5、排骨加入小米搅拌均匀。

6、土豆切片放入容器底部;

7、再倒入小米排骨,上笼蒸40分钟左右即可。

3

红烧鸡爪

1、鸡爪去指甲,焯水捞出;

2、炒糖色,炒到鸡爪微黄;

3、放入葱姜八角红辣椒炒出香味;

4、老抽生抽1:1,米酒一碗。烧开;

5、放盐,十三香,烧开;

6、中小火煮十五到二十分钟大火收汁即可。出锅放点味精提味。

4

滑蛋炒牛肉

1、牛肉切薄片,放入腌料(酱油、姜汁、酒、白糖、淀粉、花生油)拌匀,泡嫩后捞起,待用,打散鸡蛋后,放入盐拌匀;

2、将泡油后的牛肉放入蛋液中;

3、将镬烧至十分热,放入油,烧热后,放入蛋液,用中火拌炒至蛋凝固,撒入葱粒拌匀,即可上桌。

5

珍珠元子

1、糯米提前洗净浸泡一夜,捞出沥干;

2、猪肉馅加盐,生抽,料酒,油,淀粉,鹌鹑蛋沿一个方向搅打上劲。再加葱姜末,莲藕末拌匀;

3、肉馅撮成圆球;

4、肉球裹上一层糯米;

5、珍珠元子下锅隔水蒸,水开后继续大火蒸10分钟左右即可。

6

剁辣椒炒鸡胗

1、鸡胗清洗干净后切薄片,加姜末,红剁椒,料酒腌制20分钟左右;

2、长青椒洗净去籽切段,葱姜蒜切片;

3、热锅下油,油热后,依次下入花椒,姜、葱、蒜炒香;

4、放腌好的鸡胗片大火翻炒至断生;

5、加入青椒块翻炒,加少许老抽,炒至青椒断生,放少许盐,淋少许香油即可。

7

豉汁蒸凤爪

1、凤爪入锅焯水3分钟出锅,沥干水份备用;

2、油热后下入凤爪,炸至微黄,再入冷水中浸泡10分钟;

3、捞出凤爪加盐、胡椒、葱、红椒、大蒜末、豆豉、生粉、料酒、香油、生抽、老抽、蚝油充分抓匀;

4、豆腐放入碗中,把凤爪摆放好,把剩余的料汁倒在凤爪上,入锅大火蒸25分钟即可。

8

麻婆茄子

1、茄子去蒂洗净,切成块状,用淡盐水浸泡10分钟,葱花、大蒜切碎,姜切末;

2、热锅油热后放入茄子,小火慢煎至茄子微软后盛出;

3、锅中倒油,放入蒜末和姜末爆香,下豆瓣酱煸炒出红油;

4、将茄子放入炒匀,加料酒,白糖、生抽、倒入清水焖煮一会,调入辣椒油、花椒油,待汤汁收干,撒上葱花即可。

9

香辣猪蹄

1、猪蹄洗净,姜蒜切片;

2、锅中烧水,放入葱姜片,倒入少许料酒,水开后放猪蹄飞水,撇除浮沫捞出猪蹄;

3、锅中放油,加干辣椒、花椒、大料、姜片、蒜片炒香;

4、放入猪蹄翻炒,加老抽、陈醋、盐调味,添水没过猪蹄;

5、大火烧开转小火至猪蹄熟烂即可收汁。

10

辣子鸡

1、将鸡洗净后切成2-75px的小块,加入料酒、盐拌匀,腌制20分钟;

2、姜、蒜切片,葱干辣椒切段;

3、锅中倒入300ml油烧热,放入鸡块略炸,炸至金黄色后;

4、大火烧热油,放入姜、蒜片爆香,放入辣椒花椒,放入炸好的鸡块翻炒,撒入鸡精白糖和葱段炒匀。

11

大盘鸡

1、鸡洗净,剁块,放入加了料酒的开水锅里焯水捞出沥干;

2、热锅上油,放八角,桂皮,香叶,干辣椒,花椒,葱姜片煸香;

3、放入鸡块翻炒3分钟,加生抽,老抽,白糖炒至上色;

4、加入开水,没过鸡块即可,烧开后加番茄酱、柠檬汁,盖上盖转小火20分钟。加青红椒、盐,胡椒粉,大火收汁。

12

韭菜炒香干

材料:韭菜一小把,香干6块,红椒一个,油适量,盐少许,生抽数滴。做法:

1、韭菜洗净,切段,香干洗净,切细条,红椒去籽切丝;

2、炒锅加油烧热,下红椒丝和香干翻炒,加入少许盐、生抽调味,可加少许水;

3、不停翻炒,待香干吸收汤汁变软变得蓬松,加入韭菜,翻匀,待韭菜变软即可起锅。

13

卷心菜炒粉丝

1、卷心菜洗净切丝、粉丝泡软;

2、五花肉切薄片,葱切片、姜切丝、蒜切片,红椒切丁;

3、起锅热油,下肉片滑炒出油,然后放干红椒、葱姜蒜爆香,加老抽、料酒略炒再放入包菜;

4、当变软出水时,下粉丝翻炒,放盐,让粉丝充分吸收炒出的水分;

5、直到入味变软,加入红椒炒匀即可。

14

肉沫冬瓜片

1、冬瓜洗净后去皮,切成约2mm厚的薄片,大蒜、小葱分别切碎;

2、肉末中加入少许蒜末和盐腌5分钟;

3、将冬瓜片放入盘中铺平,将腌好的肉末铺在冬瓜上,放入蒸锅里,用中火蒸8分钟至冬瓜熟透;

4、出锅滴上几滴香油,撒上葱花即可。

15

珍珠藕圆

1、糯米用水浸泡2小时沥干;

2、小葱切葱花,生姜切末;

3、肉馅中加生粉、盐、料酒、葱花、姜末拌匀;

4、藕用器具擦成藕茸,加入调好的肉馅中拌匀;

5、将肉馅搓成丸子,在糯米上滚上一层米;

6、放入蒸笼里,在已沸的水上大火蒸20分钟;

7、关火,撒上葱花即可。

16

蚂蚁上树

1、粉丝用冷水泡软捞出;

2、胡萝卜青椒切末,姜葱切末;

3、炒一汤匙红油豆瓣酱,小火,搅拌,炒到提起铲子油是红色的即可;肉末放进去炒到分散发白,放一茶匙糖,放胡萝卜和姜葱末;

4、兑水刚好到肉末边缘,放入粉丝;

5、煮一下,水快干了,用铲子翻动收汁,放青椒,鸡精,香油,关火。

17

迷你版糖醋排骨

1、排骨焯水,控水后用开水冲洗一遍;

2、沥干加盐、料酒、酱油、葱姜丝拌匀腌制5分钟;

3、排骨置高压锅中蒸制,开锅后4分钟关火;

4、待锅凉透捞出排骨;

5、热锅热油下白糖、陈醋、番茄酱小火熬制;

6、待油锅内汤汁粘稠时,排骨入锅翻炒至挂汁后,撒熟芝麻关火。

18

营养早餐:皮蛋瘦肉粥

1、皮蛋切块,肉丝加盐、香油拌匀腌10分钟;

2、大米洗净加盐、香油泡10分钟;

3、肉丝下热油锅过一下,至变色捞出控油;

4、水煮开,下米煮滚后改小火,加入皮蛋、瘦肉丝、盐、鸡精、葱花,煮约50分钟后,放入余下的皮蛋块和葱花,微火煮10分钟即可。

19

肉末茄子

1、茄子洗净后切成约6公分长的段,再对剖成4长条;

2、锅中倒入适量的油烧热,放入茄子用中火炸软后捞出;

3、锅中留油,放入绞好的肉炒散,再放入蒜末、葱片姜丝炒香;

4、将炸好的茄子倒入锅中,加调料炒匀即可。

20

豆豉姜汁蒸排骨

1、豆豉洗干净,沥干水分,并切碎;

2、姜去皮,磨成姜蓉,蒜头去掉外皮,切成米粒状;

3、把磨好的姜蓉蒜蓉放进碗中,加入所有调料,混合均匀;

4、排骨洗干净,沥干水分;

5、加入1勺生粉,再加入混合均匀的调料搅拌均匀;6、放进锅中加盖大火蒸十五分钟,蒸至全熟即可。

21

孜然鸡翅

1、鸡翅用牙签将背面扎许多小孔;

2、生姜去皮,切片;

3、鸡翅加入料酒、盐、生抽、胡椒粉、蚝油、姜片腌制30分钟;

4、锅中放油加热,放入鸡翅煎至表皮焦黄;

5、加入一小碗水,腌制鸡翅剩余的调料一起加入;

6、大火煮开,待汤汁快收干时,加入孜然粉和孜然颗粒,炒匀即可。

22

尖椒土豆丝

1、将土豆切成丝,放入盆中加入水泡泡;

2、将尖顶椒切成细丝备用;

3、将土豆丝捞出来控干水分;

4、锅内油烧热;

5、放入蒜;

6、加入尖椒来回翻炒;

7、放入控好的土豆丝;

8、加入酱油、醋、盐大火快炒;

9、炒一两分钟后即可出锅。

23

双椒肉拌面

1、猪肉剁成沫,青红椒切丁,芹菜切丁;

2、烧开水,水滚后放入面条;

3、将面条煮到刚熟捞出过冷水;

4、锅里放油,烧热后放入肉沫快速炒散;

5、炒至肉沫变色后放入酱油翻炒香;

6、随后放入青红椒丁、芹菜丁翻炒;

7、放入煮好的面条,加适量盐,拌匀后就可以了。

24

小炒牛肉

1、牛肉切片放料酒,胡椒粉,盐,淀粉,少许食用油抓匀腌制15分钟;

2、青红椒切块,葱切段,黄米椒切粒,泡姜切片,姜蒜切米;

3、锅热油后将牛肉放入快速滑变色盛出;

4、锅放油爆香姜蒜,放米椒和泡姜爆香,放青红椒,调盐翻炒;

5、倒入牛肉翻炒,调生抽,鸡粉,葱段炒匀即可。

25

可乐鸡翅

1、将鸡翅,姜葱洗净,姜切片,葱折断,起油锅,爆香姜葱;

2、鸡翅下锅,煎至表面稍黄,加入两勺的生抽,翻炒一小会儿;

3、可乐倒入锅中,烧开后改中小火慢焖;

4、待鸡翅焖软后,大火收干汤汁就行了。

26

煎茄子

1、将面粉和水搅匀,倒入打散的蛋液,调成稀糊,搅拌均匀;

2、茄子洗净,去蒂,切成厚度约7mm左右的大片;

3、平底锅烧热,倒入油,将茄子片裹上面糊,放入锅里,煎至两面金黄,茄子瓤熟软即可出锅;

4、蒜制成蒜泥,倒入酱油,淋1滴香油拌匀;

5、煎茄子搭配蒜汁儿一起食用。

27

葱爆牛肉

原料:牛肉500g,大葱一根,蒜少许。做法:

1、牛肉切片,放入蛋清,料酒,老抽,腌制十分钟,加淀粉和食用油;

2、锅内油热之后炒香一半葱丝和蒜末。放入牛肉炒到九成熟,加入剩余的葱段,生抽,盐,鸡粉,白胡椒,香油。翻炒,出锅。

28

蒜香鸭块

1、在油热后下蒜碎,煸炒出香后下鸭块,小火煸炒约5分钟,直至鸭块表层微微焦黄,鸭油渗出;

2、加入干辣椒略炒出味,滤掉煸出的鸭油,加一定比例的酱油、食醋、白糖和料酒,随后加温水,沸腾后盖上锅盖,转小火焖烧;

3、大约15至20分钟后,打开锅盖收汤汁,加盐味精,撒上葱花即可。

29

水煮牛肉

1、在牛肉片中放调料、湿淀粉、蛋清搅拌均匀;

2、将油菜、芹菜切成丝,焯水莴笋切片,焯水生姜、蒜切片,葱切丝;

3、油锅中放入豆瓣酱、花椒、葱丝、蒜片、姜片煸香、加肉汤、酱油、精盐、味精、白糖,胡椒粉烧沸放牛肉,弄好后放入青菜;

4、将干辣椒炸香制成椒油,倒入牛肉碗中即成。

30

秘制烧排骨

1、排骨控干水分,炒锅烧3成热时,放入排骨,中火开始炒;

2、排骨变色出现水分,调小火力继续翻炒,加入红糖、酱油;

3、加入热水,水量以没过排骨为准,放入葱、姜、干辣椒、八角、草果;

4、转小火,炖40分钟

5、排骨软烂后,转大火将汤汁全部收干,同时翻炒。出锅前淋入香醋拌匀即可。

31

粉蒸肉

1、五花肉切成薄片,加料酒,老抽,生抽,少许胡椒粉拌匀腌四小时;

2、腌好的肉片加蒸肉米粉,浇一大勺高汤再次拌匀;

3、土豆去皮洗净切厚片;

4、蒸笼底垫上蒸笼纸,先铺一层土豆,再放步骤3里处理好的五花肉;

5、入锅蒸,大火至水开后,转中小火30分钟撒葱花即可。

32

嫩牛肉

1、切牛肉时依横断面切薄片,用白糖腌10分钟后,加少许水搅拌,再加入酱油、盐、味精、料酒、姜片、生粉抓匀,腌15分钟;

2、加一小勺生油拌匀;

3、下油适量,趁油未热放入牛肉旺火翻炒,烧至六成熟时,把火关小,加盖焖至熟透。这样炒出的牛肉既鲜美又嫩滑。

33

椒香鸡翅

主料:鸡中翅;调料:盐、生抽、辣椒粉、白胡椒粉。做法:

1、洗净的鸡翅两面都划上两刀;

2、加入少许盐、生抽、料酒,拌匀后腌制2小时;

3、鸡翅放入微波炉中火3分钟;

4、洒上白胡椒粉和辣椒粉;

5、再入微波炉中火4分钟;

6、取出鸡翅,最后再洒一点白胡椒粉即可。

34

酱香排骨

1、排骨加入姜丝、料酒,用手抓匀腌制半小时;

2、打入蛋黄液、生粉,继续抓匀;

3、锅中加适量油,爆香蒜粒,姜丝,加入排骨煎至两面金黄;

4、依次加入花雕酒、酱油、豆瓣酱,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煮至收汁;

5、最后挤少许柠檬汁调味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二十三糖瓜粘儿歌大全

全文共 2539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祭灶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吃灶糖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祭灶节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按福州习俗,阴历十二月廿三日为官家祭荤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则于廿五日祭灶。

祭灶,原是古代夏日祭火的一种仪式。火的出现,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是值得大大纪念的。但后世把祭灶变成“灶神”崇拜,说灶神是可以“上天祈福、落地佑民”的“司命之神”。这个衍变过程,大约始于汉代。据《后汉书.阴丑传》载,有一个叫阴子兴的孝子,腊日(十二月廿三)早饮,见到灶神出现,连忙拜求,并宰了家中的黄羊祭祀,“自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祭灶,而荐黄羊焉。”这个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说越神,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的“驻户大使”。一年一度,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灶神上天向玉帝报告户主善恶情况,上天的日子为十天,到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在灶神动身之前,YJBYS家家户户都要为其饯行。祭荤灶的以鸡、鸭、鱼、肉、灶糖、灶饼、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灶糖灶饼外,还有甘蔗、荸荠、红枣、花生、金针、木耳等。在祭供时,孩童们便唱着童谣:“祭灶祭糊涂(讽刺灶神糊涂官),灶前一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妈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祭供将毕,将旧的灶神图撕下火化,贴上新的灶神图,以示送旧迎新。在祭灶节前,外公外婆要给男女外孙送灶糖灶饼,有几个男女外孙,就得送几包,每包还要附送一张“花面壳”(假面具)有唐僧、沙和尚、孙悟空、猪八戒等,孩子们有吃有玩好不热闹。

现在,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旧俗。灶糖灶饼更名为年糖年饼,成了福州春节市场年货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送神慌年忙祭灶

全文共 1164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祭灶节

全文共 1539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日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廿三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个好点子。在腊月廿三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里,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以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和睦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廿三夜里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廿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实际上,不同地区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传说。还有一重说法是:灶王爷原来是一个富家子弟,姓张名禅,娶妻之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谁知没过几年,张禅便心生邪念,他喜新厌旧,硬把自己好端端的结发妻子给休了。妻子无奈,只好另居他乡艰难度日。从此,张禅不务正业,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不料一年冬天,张家突遭大火,把个偌大的家业烧得精光,而张禅的双眼也被烧成了瞎子。面对如此惨状,张禅只好四处乞讨为生。一日,他讨饭来到一家门首,好心的女主人见他可怜,便把他请到家中,做了好菜好饭招待他。言谈之中,张禅发现这位女主人竟是自己休了的前妻,于是羞愧难当,便一头扑进灶火里活活烧死。后来,玉皇大帝得知此事,觉得他是浪子回头,还可利用,便封他为灶君,即灶王爷,让他司察人间的功德善恶,并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庭去汇报一次人间的实情。岂知这位张禅,自当上灶君之后,仍是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人们信不过他,害怕他上天之后胡言乱语,便在他上天之日,摆上糖瓜来祭奠他。

祭祀,祭灶时,先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君像的两侧,用来提醒他多为百姓说好话,办实事。至于供品糖瓜,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点,用来糊住他的嘴。当他尝到糖瓜的甜味时,就要多说点好话,如果他想打小报告说坏话时,就让糖瓜的粘性粘住他的嘴,让他想说也张不开口。

而在河南民间,多尊传说中的泥匠张奎为灶神,说其锅台垒得好,故死后作了灶神。传说“灶神司人间善恶,上天回好言,可保来年免灾”。河南民间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神画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画之正中为灶君夫妇,头上为玉宇天宫,下面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并标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底部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唐山麻糖的做法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原料配方:(按50千克成品计)特制粉21.5千克白砂糖15.25千克上等蜂蜜4千克花生油9.5千克香油9.5千克饴糖3千克桂花250克

1.面团调制:先将白砂糖加水溶化,然后加入面粉和成较硬的面团,再多次沾水,反复搅拌成筋性好、软硬适度的面团。把面团分成500克左右的块,用熟面粉培埋饧发1小时左右。

2.压片:先将饧好的面团擀成直径约0.5米的底片,每擀一遍都要均匀撒上浮面,第三遍擀开撒浮面后,将两边对折成扁筒状,用擀面杖卷紧,擀、拍、抖、滚,经二次掉头,擀到五遍后,即成长2.7米、宽2米薄如纸的面片。这道工序要求在3~4分钟内完成,否则易使面片风干。将面片卷在擀面杖上提起,迅速转动放开,使空气鼓进筒内,将浮面抖出,同样,掉头再抖净另一半浮面。注意保持面片完整。然后摊开面片,两边各切去0.3米,铺在大片上,再把大片卷在“花杠”上。

3.网花成型:将卷在花杠上的面片破成面条,每条宽药1厘米,15~17层,再把每条斜剁成3厘米宽的菱形35块,每块中间剁一切口翻卷一端网花,即成生坯。

4.炸制:先将花生油炼好后加香油,再放入生坯炸制约7分钟,其间要翻动一次,待炸成金黄色时起锅、控油。

5.烧浆:白砂糖加适量水溶解熬成浆,熬好后加入桂花、蜂蜜、饴糖,进行搅拌,然后分两次烧浆,即为成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二十三糖瓜粘制作过程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采访动机:“二十三,糖瓜粘。”进入腊月后,糖瓜开始陆陆续续地进入各大市场。在广泛运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无极县仍有一家以传统手艺制作糖瓜的作坊。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很多地方都有用糖瓜祭灶的传统。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无极县城西东阳村,见到了村里唯一一家手工制作糖瓜的老手艺人——57岁的李根法,目睹了他精心制作糖瓜的过程

腊月是李根法和几个老伙计最忙碌的一个月,他们每天平均能做出100斤左右的糖瓜。“从蒸煮到发酵,再到熬制、搅拌,很耗时间,一天只能做出这么多。很多人嫌累,都不愿干这个活。”李根法介绍说,村里原来有好几家糖瓜作坊,后来在机械化的冲击下都不做了,目前手工做糖瓜的只有他们一家,这个作坊已经传承了好几代。李根法的作坊很小,两口大锅占据了整个屋,几个老伙计穿着短袖轮换着搅拌锅里的糖稀,香甜的味道充斥着整个小屋。

李根法介绍,早上5点开始,他和老伴将提前预备好的玉米面和麦芽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进行发酵,放在锅里蒸馏,蒸好后放进另一口锅里发酵。大约14时将发酵好的糖稀盛到另一口锅里开始熬糖。“熬糖火候很重要,需要不停地搅拌,这样的动作每人每天需要重复上千次,将里面的水分全部蒸发完,糖稀的颜色从土黄变成微黄才适合制作糖瓜。最后将制作好的糖稀放在泥盆里冷却。”

18时,糖稀凝成团状,一位师傅在特制的架子上来回拉上二十几次,“这样就可以让糖分更均匀一点。”接下来两位师傅快速地将拉好的糖拿到外面,放在早已准备好的案板上用力拉伸,其他人用剪刀“啪啪啪……”一阵快剪,一个个透着亮光的糖瓜就落在了案板上。李根法说,气温低不仅能让糖瓜凝固得很结实且外形饱满,吃起来香酥甜脆。

临近21时,李根法家的院子里热闹非凡,做工的师傅、观看的村民和来购买糖瓜的小商贩们有说有笑。“吃糖瓜喽!真甜!”李根法的小外孙女拿起一粒糖瓜喊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腊月二十三祭灶节

全文共 1781 字

+ 加入清单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流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请灶君吃吃喝喝,贿赂灶神,让他醉饱上天,不要议论人间短长,回来时最好带点儿钱来分分,祭灶不仅是为了免灾,更重要的是为了祈福。

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民间还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 “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 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祭灶果。祭灶果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吃到嘴里都是又甜又粘。供毕,将贴了一年的“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像与纸扎的马一起烧掉,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灶君封位口,四季无灾愁”。祭灶果则由家人、主要是小孩分而食之,

祭灶“吃了祭灶果,脚骨健健过”。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君接回家来,即将新购来的灶君神像贴到灶台上。因灶君下界先要清点名册,所以家庭成员都要回家过年,以祈求灶君降吉祥于全家人。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糖瓜)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就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具体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作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二十三糖瓜儿粘:过小年吃灶糖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祭灶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祭灶时要摆上枣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麦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据说是让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说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说好话不说坏话。焚香祭拜后,将旧灶君像揭下焚化。换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爷上天找王皇大帝汇报去了。

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

相传灶王原来是一个叫张单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贤慧女子郭丁香为妻,后又休妻续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张单家境败落,又遭火灾,双目失明.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主人给了他热汤热饭,后发现施饭者就是他休弃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难当,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为灶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祭灶:糖粘灶王嘴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大寒期间,农历腊月廿三为祭灶节,自然就少不了祭灶的习俗。

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奏报民情,让玉皇大帝定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爷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化开,涂抹在灶王爷嘴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灶王爷说坏话。常用的灶神联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字句。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有“廿三去,初一五更来”之说。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图像,以便在“接灶”仪式中张贴。图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以示男女授受不亲。当然,有的地方对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合祭,便不存在这一说法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二十三糖瓜粘;祭灶糖的做法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是祭灶节,祭灶是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之一。祭灶习俗当中就有吃灶糖这一项目。吃灶糖主要是想让灶王爷嘴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说好话,给家里带来好运。那么,祭灶糖要怎么做呢?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农村习俗,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的日子,取成块的麦芽糖放置于铁锅中,加热使之变软,掺入芝麻粒,用擀面杖制作成约3mm厚的薄片,用刀分隔,待温度退却后食用,味道香醇,酥而不腻。现在已很难见到。

祭灶糖的来历,相传灶神每年小年的时候,都会去上天庭一趟,向玉帝告状,人们这个时候就给灶神吃这种糖,粘上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一个习俗。现在每到小年的时候人们还总是在锅灶上放一根祭灶糖,让灶神吃。

祭灶糖的做法

材料:黄米谷子,蜂蜜(其实老一辈的做法没什么配料)

做法:

1、把几斤黄米谷子泡透了,注意保温保湿,遮光放好了,让它发芽。

2、四五天后,谷子长出了半寸长的白芽;把发芽的谷子连水磨碎了,这些连汁带水的碎谷子,就是制作灶糖的“酶”。

3、把二十几斤小黄米煮成饭,晾一会儿,等不太烫手后,放入制作了的那种酶,拌和均匀了放起来,经过一段类似“发酵”的时间,黄米饭里的淀粉便转化为饴糖,即灶糖了。

4、把稀稀的糖取出,在热锅里煎熬成半干浆糊状,取出后,晾一会儿不烫手了,就把它搓成条状。

5、把半干的灶糖放到屋外冻一夜,因为天气严寒,灶糖就凝固了,咬起来嘎巴脆。

芝麻糖的做法

原料:炒熟芝麻1.2斤、白砂糖1斤、麦芽糖3两、猪油2两

做法:

1、锅子一只,倒入白砂糖和麦芽糖,加少量水(平白砂糖高为宜),进行熬制。

2、待锅内砂糖粒子烧化,水分基本蒸发,糖浆烧得较稠时,可用一根筷子挑起一点糖浆即放入盛有冷水的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腊八粥的做法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今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腊八粥也将在今天登上无数中国人的餐桌。

腊八粥寓意着丰收,又叫五谷杂粮粥,包含了十多种原料,包括几种米、豆、干果、果干、薯类,营养极为丰富。其中有美白消肿的薏米,抗衰老的荞麦米、燕麦,有补血乌发又富含膳食纤维的红豆、黑豆,有富含花青素的黑米、紫薯,有补肾养脾的山药,有养颜补血的红枣、葡萄干,有润肤的核桃仁、花生,如果想,还可以加更多的原料进去。营养、暖身、养颜、减肥,这一碗粥,都可以做到。

喝粥(面粥、淀粉粥、白米糯米粥),一经胃淀粉酶和胰淀粉酶分解很快由多糖变为双糖,然后又很快由双糖变为单糖-葡萄糖,不停留的经小肠入血成为血糖。由于是液态,其分解、吸收和行进速度较快,使胰岛素来不及分泌和来不及转运,造成餐后提瞬时高血糖,形成一次对全身器官的高糖侵害。

所以,医生提醒,糖尿病病人可多选分解较慢的燕麦和荞麦作主料。喝腊八粥最好不要放糖,如果想吃甜食,可以放些甜菊糖、木糖醇甜味剂。

老年人喝粥可多放点大豆,大豆中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可以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能够预防骨质疏松症。

俗话说:“老人喝粥,多福多寿。”但如果长期以粥为食,容易造成老年人营养缺乏。而且,很多老年人往往因为粥比较“顶饱”,所以喝粥时仅伴以少量清淡少油的咸菜,这样一来,人体日常必需的40多种营养素就会摄取不足。

腊八粥的做法

不太容易煮熟的如白芸豆花芸豆糙米,要提前一夜用水浸泡

所有的米放入锅中,加5倍的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煮

让粥更稠滑香浓的小窍门就是,在水煮开后加一点点的盐或者滴几滴油同煮30分钟以上。腊八粥的传统就是小火慢熬,多点耐心哦~

腊八粥的做法步骤

1. 先将豆类和米类分开,清洗干净。

2. 我买的是分好包装的,这样可以根据食材本身的需要来浸泡。

3. 在豆类中加入清水,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浸泡一夜,没有时间的话可以浸泡4个小时。

4. 继续在米类中加入清水。有时间可以浸泡半天,没有时间可以浸泡2小时。

5. 先将豆类放入锅中,煮20分钟左右,再倒入浸泡好的米类,熬煮45分钟左右。

6. 待粥微微浓稠时放入蜜枣,继续熬煮片刻即可离火。放入冰糖,即可实用。

小贴士

关于腊八粥,中医认为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纤维的薏米有预防高血脂、高血压、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祭灶节是小年吗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依照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

2015祭灶节时间:2月11日(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

依照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罢!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明果的做法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果果形似饺子,外皮用鼠鞠草做成。鼠鞠草即清明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据说是用来祭奠先人的。清明前后是采摘清明草的好季节。绵软的淡粉团在手里捏揉,隐隐有清香气。民间采用古老的制作方法,用原始的石器工具捣制,软糯有嚼劲,回味更悠长。

是用清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清明草的绿色汁液立刻就变成了碧绿色,然后包入豆沙馅,这时候还需要一个有圆形刻花的木质模子,将包好的清明果压入模子中,再拿出来时就会有一面印上了漂亮的花纹。一般一块木板上会有三个不同花纹的模子,做好的清明果也会各有特色。上锅蒸好后的清明果是碧绿的像馅饼一样的东西,没有印花的那一面会垫着一张圆形的竹叶,小小的点心透着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具体做法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种树--- Firstly, planting trees in a park on weekends with your friends will be a good choice. Because by doing so, the air will be refreshed and the environment where we live will be beautified.

走路/骑车上学--- Besides, if I were you, I would walk to school instead of driving so that the

gas that does to our health will be reduced effectively.

随手关水龙头--- Last but not least, It is necessary to save water by turning off the tap after washing hands. Or we’ll run out of fresh water very soon.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日常生活节约能源的做法

全文共 1598 字

+ 加入清单

1.节约用电注意随手关灯。人走灯关。使用高效节能灯泡。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单单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节能灯最好不要短时间内开关,节能灯在开关时是最耗电的。白天可以干完的事不留着晚上做,洗衣服、写作业在天黑之前做完。早睡早起有利于身体健康,又环保节能。

2.低碳烹调尽量节约厨房里的能源。食用油在加热时产生致癌物,并造成油烟污染居室环境。减少煎炒烹炸的菜肴,多煮食蔬菜。不要把饭锅和水壶装得太满,否则煮沸后溢出汤水,既浪费能源,又容易扑灭灶火,引发燃气泄漏。调整火苗的燃烧范围,使其不超过锅底外缘,取得最佳加热效果。如果锅小火大的话,火苗烧在锅底四周只会白白消耗燃气。

3.节约用水淘米水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或者浇花。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既节水省时,又可少用洗涤剂,减少水污染。冲洗衣服时,可以加入少量肥皂粉,因为洗衣粉遇到肥皂会减少很多泡沫,既省水又节约清洗的时间。洗脸、洗手用小脸盆接住水,然后倒进大桶收集起来。洗手、

洗澡、洗衣、洗菜的水和较干净的洗碗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洗抹布、擦地板、冲马桶。

4.家用电器的节能使用购买洗衣机、电视机或其他电器时,选择可靠的低耗节能产品。电视、电脑不用时及时切断电源,既节约用电又防止插座短路引发火灾的隐患。不用时关掉饮水机的电源。保持冰箱处于无霜状态。

5.循环再利用靠循环再利用的方法来进行材料的循环使用,可以减少生产新原料的数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纸和卡纸板等有机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据统计,回收一吨废纸能生产800千克的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原料,减少水污染。因此,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保护环境。6.节能的健身方式假如所住楼房的楼梯通风采光状况良好,安全设施齐备,可以每天做“爬梯运动“”,在节电的同时,健身、健心、健性情一次完成。手洗轻便的衣服,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以站桩的姿势在洗衣池前站定,既锻炼脚力,又可使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腰部和背部放松。双手同时搓洗衣服,节水节电的同时锻炼了手指灵活性和左右脑的协调能力。

7.节省取暖和制冷的能源大部分家庭的能源都消耗在取暖和制冷上。只要有效地使用自然通风和避免房间过暖,就能简单地减少10%的费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检查阁楼和空心墙隔热材料的质量。冬季检查门和窗边的缝隙是否密闭。夏季天气不算十分炎热时,最好用扇子或电风扇代替空调。使用空调时,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

8.经济型汽车高能效汽车每公里产生更少二氧化碳。一般说来,汽车重量越大越耗油,产生的二氧化碳越多。与经济型的小汽缸车相比,大型SUV汽车和豪华汽车排放至少两倍以上的二氧化碳。越野型汽车安全系数高,但比较耗油。自动档汽车的动力传递通过液压完成,在工作中会造成动力损失,尤其是在低速行驶或堵车中走走停停时,油耗更大。

9.自备购物袋或重复使用塑料袋购物塑料的原料主要来自不可再生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节约塑料袋就是节约地球能源。我国每年塑料废弃量超过一百万吨,“用了就扔”的塑料袋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垃圾量剧增。10.少用一次性制品

商场里充斥着一次性用品: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雨衣、一次性签字笔……一次性用品给人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它们加快了地球资源的耗竭,所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环境污染。以一次性筷子为例,我国每年向日本和韩国出口约150万立方米,需要损耗200万平方米的森林资源。11. 合理使用电脑,打印机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每台台式机每年可省电6.3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千克;每台笔记本电脑每年可省电1.5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4千克.如果对全国保有的7700万台电脑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省电4.5亿度,减排二氧化碳43万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腊月二十三习俗:祭灶

全文共 972 字

+ 加入清单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