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诚心诚意的成语故事【优秀20篇】

浏览

7219

作文

1000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成语拼音:qǔ zhī bù jìn,yng zhī bù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数量多。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源源不断。

成语来源:宋·苏轼《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成语造句:老舍《正红旗下》:“他打了很少的酒,所以得设法使这一点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苏轼被贬到黄州后,他游览赤壁后,即兴作《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倾诉他的怀才不遇之感怀。

取字开头的成语

取之不尽

包含有取字的成语

探囊取物    巧取豪夺    以貌取人    将欲取之    取之不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成语故事周记350字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叶公好龙》讲的是有一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他家的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的器具上都雕刻着龙的图案,就连服饰、被帐上也绣上了龙。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叶公喜欢龙的事情,专程下到人间拜访他。真龙来到叶公家里,从窗外探进头去,将长长的尾巴拖到叶公家里。

叶公一见,立即吓的魂不附体。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有些人表面上喜欢这个东西,其实并不喜欢,比如,有人喜欢老虎,但是遇到真的老虎就会被吓死了。有些人嘴上讲要干什么,但他们行动上却不去干。比如,有的人讲要勤俭节约,而实际上他们却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反过来,这个故事还让我想到有些人嘴上说不喜欢什么或是不能干什么,但实际上他很喜欢或是自己却去干。比如,有些当大官的人总是教育别人不要贪财,不要干违法的事,而他们自己却是大贪官,干了很多违法的事。所以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做人要诚实,不能虚伪,讲话也要讲真话。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讲假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推己及人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tuī jǐ jí rén

【出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朱熹集注:“推己及物。”

【解释】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以己度人、设身处地

【反义词】诿过于人

【同韵词】芝残蕙焚、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尸位病民、遐迩着闻、乌帽红裙、皓齿红唇、进种善群、政出多门、遗俗绝尘、四体不勤。

【年代】古代

【谜语】岂一仙

【英语】treatotherpeopleasyouwouldyourself

【德语】vonsichaufandereschlieβe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景公穿着温暖的狐皮袍子站在窗前欣赏雪景。他觉得景致十分美丽,高兴地对晏子说天气很温和。晏子直截了当地说:“古时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还想到别人在挨饿,自己穿暖了还想到别人在挨冻,经常推己及人,这样国家才会兴旺。”

【成语示例】同学之间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够搞好团结。

【成语造句】

◎ 还有,儒学的双向关怀原则、特别是推己及人思想也被市场经济所重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思想,在经商中被推广为"以情促销"、"一片爱心献给顾客",收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效果。

◎ 仁为任何实行"中和"的行为所得之价值,故我们中国人认定行为中所具有的道德意义,亦在于和合;即人类之理想追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凡"推己及人",或"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均是德。

◎ 准此,推己及人,则马老的大名似亦可解释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认识和找到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才能引导中国踏上繁荣富强之路。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骑鹤上扬州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这则成语出自南朝·梁·殷芸《小说·吴蜀人》。后多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

【注音】qí hè shàng yáng zhōu

【典故】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南朝·梁·殷芸《小说·吴蜀人》

【释义】后因以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人妄想贪婪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骑鹤望扬州、骑鹤上维扬

【同韵词】含垢包羞、含笑九幽、鱼帛狐篝、不做不休、覆水不收、经明行修、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微显阐幽、与羊谋羞、惟口起羞、......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赵钱孙李四公子在扬州痩西湖畔饮酒谈志向,赵某说自己有幸结识朋友,但愿能混个扬州刺史。孙某则想骑上红顶白羽的仙鹤去琼楼玉宇渡余生。李某说要腰缠十万贯,骑上仙鹤去扬州赴任。众人戏他性急喝不得热粥

【示例】但我还想加上一个总结,以醒醒你的骑鹤上扬州的梦。 郁达夫《扬州旧梦寄语堂》

【成语造举】

它和"骑鹤上扬州"的话头并不相干。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买椟还珠

A man from the state of Chu wanted to sell a precious pearl in the state of

Zheng. He made a casket(小箱,棺材) for the pearl out of the wood from a magnolia(木兰)

tree, which he fumigated(熏制) with spices. He studded the casket with pearls and

jade, ornamented it with red gems and decorated it with kingfisher(翠鸟) feathers.

A man of the state of Zheng bought the casket and gave him back the pearl.

Too luxuriant(丰富的,奢华的) decoration usually supersedes(取代) what really

counts. This man from Chu certainly knew how to sell a casket but he was no good

at selling his pearl. And the man of Zheng didnt know which is really

valuable.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是我国最经定典一种文化,我最喜欢成语故事了。

老师布置我们暑假里好好读书,写好读书笔记,我就找了一本《成语故事》细细品读起来。

在成语世界里,我认识了心口不一的叶公;明白了“刻舟求剑”的愚蠢;领略了“守株待兔”的迂腐;见证了“掩耳盗铃”的可笑......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位“闻鸡起舞”的祖逖。

祖逖是我国晋朝时候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想为国家效力,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听到鸡叫声,受到启发,决心练就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于是他和好友刘琨一起练习武艺。这样,无论是凌烈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他们都坚持练习。

由于本领高强,祖逖当上了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这就是祖逖,一个“闻鸡起舞”的青年,一个勤学苦练的模范,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对于我们这些小学生来说,或许还不需要“闻鸡起舞”,但是我们需要“闻鸡起舞”的这种精神。

这就是成语的魅力,简简单单一个小故事,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暗中摸索成语故事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àn zhōng mō suǒ

【出处】许敬宗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何(何逊)、刘(刘孝绰)、沈(沈约)、谢(谢眺),暗中摸索者亦可识之。’  唐·刘餗《隋唐嘉话》

【解释】摸索:寻求,探索。在黑暗中寻找。后比喻没有人指导,独自钻研。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只靠自己力量去摸索探求

【结构】偏正式

【反义词】豁然开朗、老马识途

【同韵词】干柴烈火、乌灯黑火、兰因絮果、言信行果、敲冰求火、满腔怒火、飞蛾投火、解衣包火、风风火火、顺风吹火

【年代】古代

【灯谜】半夜摸鱼虾

【日语】暗中摸索(あんちゅうさく)

【教学同步】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中一册·课文·9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文人许敬宗为人傲慢,新交的朋友经人介绍后往往立刻忘记人家的姓名。有人说他记性太坏,他辩解说:“像你这种人,我当然记不住,倘若遇到何逊、刘孝标、沈约、谢朓他们,即使是暗中摸索,我也不难辨认。”

【示例】先生有志于木刻,是极好的事,但访木刻家是无益的,因为就是已有成绩的木刻家,也还在暗中摸索。  《鲁迅书信集·致沈振黄》

【成语例句】

◎ 他漠然地看着车厢走道上张皇失措匆匆而过的面孔,无动于衷地拒绝卖烂杂志的小贩的进攻,他没有想到自己会与一个叫李艳的成都女人在车上相识并演出一段黑暗中摸索的故事。

◎ 杜大心在黑暗中摸索着走上楼梯,进了他的后楼,走过亭子间时,听见那屋里还有声息。

◎ 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

◎ 在材料工程的第一阶段的漫长年代里,材料技术是在没有自然科学的指导下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

◎ 大家都在暗中摸索,想由尝试和错误中获取经验和教训。

◎ 赵发站起来,暗中摸索,把那人拉到一边坐下。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英文成语故事三:守株待兔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 farmer in the State of Song was one day working in the fields when he saw a rabbit bump into a tree stump(树桩) accidentally and break its neck.

The farmer took the rabbit home, and cooked himself a delicious meal.

That night he thought, I neednt work so hard. All I have to do is wait for a rabbit each day by the stump.

So from then on he gave up farming, and simply sat by the stump waiting for rabbits to come and run into it.

This idiom satirizes(讽刺,挖苦) those who just wait for a stroke of luck, rather than making efforts to obtain what they need.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

[成语解释]    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典故出处]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成语故事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说不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管鲍分金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guǎn bào fēn jīn

【出处】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史记·管晏列传》

【解释】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情意深

【近义词】管鲍之交

【韵词】姜桂余辛、竹柏异心、镜破钗分、将心比心、妆点一新、一片丹心、断发文身、改过作新、亲上做亲、苦乐不均、......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关系特别好,他们年轻时候经常合伙做生意,鲍叔牙总是多出本钱而少分利,他知道管仲家贫,乐意帮助贫寒的管仲。小白执政齐国后,鲍叔牙把相国的位子让给管仲,管仲说:“知我者鲍子也。”

【成语示例】两公交谊,至于如此,世人艳称管鲍分金,不足齿冷耶?(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六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小故事大全精选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奉公守法”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奉行公事,遵守法纪。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赵奢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建立了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戏弄赵奢,拒付税款。赵奢并不怕赵胜的权势,他毫不客气地,果断地处理了这件事,且依照赵国法令杀了那些无事生非的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一定要赵奢抵命,以显示他的权势。赵奢得知赵胜的想法后,马上去找了赵胜,真心诚意的对他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现在您的管家却依靠您的权势,公然违反国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国家还会富强吗?到那时候,您还会有现在这样显赫的地位?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您怎么能轻视呢?”

赵胜听了这番话,惭愧万分。继而转怒为喜,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了他一个掌管整个赵国税收的官。赵奢上任后,没有仗着权势欺压百姓,仍然公正、无私的处理一切事务。后来,赵奢又被赵王任命为大将,为赵国建立了很多战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东施效颦

Xi Shi, a famous beauty, had a pain in her bosom(胸部) , so she had a frown

on her face when she went out. An ugly girl who lived nearby saw her and thought

she looked very beautiful. therefore when she went home, she also put her hands

on her bosom and had a frown on her face.

When a rich man in the neighbourhood saw her, he shut his doors tightly and

did not go out. When a poor man saw her, he took his wife and children and gave

her a wide berth(保持安全距离) .

She only knew Xi Shis frown looked beautiful but she did not know the

reason for its beauty.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宜嗔宜喜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宜嗔宜喜

【汉语拼音】yí chēn yí xǐ

【近义词】:宜喜宜嗔

【反义词】:面无表情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成语解释】指生气时高兴时都很美丽。

【宜嗔宜喜造句】她的性格真好,不论什么事情,都会满面春风宜嗔宜喜地做起来。

【宜嗔宜喜的成语故事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元和令]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着香肩,只将花笑拈。

[上马娇]这的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孳孳汲汲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汉语拼音】zī zī jí jí

【近义词】:孜孜汲汲

【反义词】:不慌不忙、临危不乱

成语出处】明·刘基《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序》:“故孳孳汲汲,不遑自己,仰驰光而兴慕,俯逝水而长怀……将奚为而可哉。”

【成语解释】心情急切、勤勉不懈的样子。

【孳孳汲汲造句】孳孳汲汲也未必能把事情做好。

【孳孳汲汲的成语故事

刘基,字伯温,谥文成,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因其有辅佐朱元璋开济明朝之功业,被誉为“明代诸葛亮”,明武宗朱厚照誉之为“开国文臣第一,渡江策士无双”,身后更被奉为“三不朽”的典范和中国智慧的象征,在中国民间形成了丰富生动的“刘基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少儿成语寓言故事:羽毛未丰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羽毛未丰,指小鸟的羽毛还没有长全。比喻尚未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

战国时期,苏秦到秦国去,想劝说秦国征伐六国,称霸天下。可是,秦惠王对他的意见不感兴趣,说道:“现在的秦国,就好比一只羽毛还未长全的小鸟,如果硬要展翅高飞,必定会遇到灾祸。先生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我国,对我进行开导,我表示感谢。可是,关于争霸称帝的事,还是以后再说吧。”

苏秦不愿意就此离去,于是给惠王上了十多次奏章,说明争霸的重要性。可是,秦惠王对他的意见越来越反感。这时,苏秦的资财也耗费光了,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家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女娲补天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女娲补天

女娲是一个人身龙尾的女神。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也就在天地间到处游历。

女娲滑行在大地上,羡慕盘古身体上那些优美结构,她热爱树木花草,然而她更加陶醉于那些更活泼、更富有朝气的鸟兽虫鱼。在把它们打量了番后,女娲认为盘古的创造还算不上完整,鸟兽虫鱼的智力远远不能使她满足。她要创造出比任何有生命之物都要卓越的生灵。这样,世上就会有了能主宰和管理万物的生命,也就不会仅仅只是野草漫山、野兽成群、飞禽成帮,世界也就不会寂寞和荒凉了。

于是,当女祸沿着黄河滑行,低头看见了自己美丽的影子时,不禁高兴起来。她决定用河床上的泥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泥人。女娲心灵手巧,不一会儿就捏好了好多的泥人。这些泥人几乎和她一样,只不过她给他们做了与两手相配的双腿,来代替龙尾巴。女娲朝着那些小泥人吹口气,那些小泥人便被灌注了活力,活了起来,变成了一群能直立行走、能言会语、聪明灵巧的小东西,女娲称他们为人。女娲在其中一些人身上注入了阳气自然界一种好斗的雄性要素,于是他们就成了男人;而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她又注入了阴气自然界一种柔顺的雌性素,于是她们便成了女人。这些男男女女的人们围着女娲跳跃、欢呼,给大地带来了生机。

女娲想让人们遍布广阔的大地,但她累了,做得也太慢了。于是,她想出一条捷径。她把一根绳子放进河底的淤泥里转动着,直到绳的下端整个儿裹上一层土。接着,她提起绳子向地面上一挥,凡是有泥点降落的地方,那些泥点就变成了一个个小人。女娲就这样创造了布满大地的人们。

为了使人类绵延不绝,女娲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让男女互相配合,生儿育女,使人类能繁衍连续至今。

女娲的儿女们在大地上幸福美满地生活着。可是,天有不测风去。有一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不周山,结果将这座撑天的大柱撞塌了,半边天便塌了下来,天上出了一个巨大的窟窿,大地也被震荡得多处破裂。裂口中爆发出的火焰燃烧着人们的房屋和农作物。洪水漫过两岸,地下的水流也从其他隙缝中喷涌出来,淹没了大地,人们生活的地方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女娲满怀恐惧地望着成千上万的人饿死和淹死。她决心要拯救她的孩子们,解脱她的儿女们的灾难。女娲滑到黄河边,挑选了许多五彩缤纷的石头,把它们放在熔炉里熔化,再用这些熔化了的液体把天上的洞补起来。女娲不停地补呀补呀,九天九夜过去了,天空终于被补好了,大地放晴了,天边出现了五色云霞。现在雨过天晴后出现的彩霞,就是当年女娲用五彩石炼成的呢。

天补好了,天空比以前更灿烂绚丽,女娲欣慰地笑了。可是,她还是不放心,又从东海捉来一只万年的巨龟,斩下它的四足,把它们用作擎天柱,分别竖在大地的四角,支撑住了天地的四方。接着,这位仁慈伟大的母亲,又把大量的芦葭烧成灰,填平了地上洪水泛流的沟壑。就这样,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地生活了,人类终于摆脱了灾难,大地上又出现了祥和欢乐的气氛,人们更加幸福地生活着。

女娲创造了人类,因而被人们称为人类始祖女娲娘娘;她为她创造的人们的幸福不懈地付出,努力着,因此,她的名字被后人铭刻在心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南州冠冕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南州冠冕

【拼音】:nán zhōu guān miǎn

【解释】:南方人才中杰出的人。指才识出众的人。

【成语故事】:

三国时,刘备的重要谋士庞统,是襄阳地区大名士庞德公的侄儿。他年轻时模样朴实迟钝,没有人看重他,但庞德公很了解他的才能。 当时,荆州有个贤士,名叫司马征,善于识别人才,与庞德公是知交。庞统十八岁时,庞德公让他去拜访司马征。庞统来到司马征家时,他正在桑园里采桑叶,庞统就坐在桑树下与这位贤士交谈。两人从国家大事谈到诗书字画,越谈越投机,从白天一直谈到黑夜。司马征发现,他面前这位十八岁的青年竟然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见解也相当独特,不落俗套,不由大为惊异,便称赞他是南方士人中的第一人。由于司马征的称赞,庞统的声名日益显露。那时,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庞德公对他和庞统的才能同样赏识,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庞德公认为,这两位青年都是当世俊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狐假虎威续写成语故事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以前,在一座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有一天,老虎的肚子饿了,就四处找食物。可巧,他碰到了一只狐狸。老虎就扑了上去,把狐狸抓住了。

当狐狸被扑倒在地下后,眼看逃不掉了,就故作冷静地说:“住口!老虎,你好大的胆子,连我也敢吃,我可告诉你,我是老天爷派来的百兽之王,是来管理你们的。你若是吃了我,看老天爷会怎么收拾你!”

听了他的话,老虎愣住了,想了一会儿,不相信地说到:“瞧你瘦弱的小身板,没有一点力量,说自己是百兽之王,你怎么统领百兽呢?”狐狸却说:“我可是靠智慧而非力量成为百兽之王的。不过,你要是不相信,就跟我到森林里去转一转,自然就明白了。”老虎心想:反正你也跑不掉,跟你到森林里走一趟又如何,看你有怎样的能耐。

他就跟着狐狸来到森林里。狐狸让老虎走在前面,老虎想自己全身都是肌肉,动物一定都会怕自己,可是大家看到它,却都当没看见一样,老虎很纳闷,因为以前小动物们都非常害怕他。正在这时,狐狸跳了出来,动物们看见了狐狸这个干巴巴的小身板,却都是撒腿就跑。老虎很是吃惊,他问狐狸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狐狸告诉他:“这是因为以前我都是跟在你的身后,动物其实并不是因为你才跑的,而是因为我。只是今天我一个不小心,叫你碰上了。”于是老虎真的相信了狐狸是百兽之王,他害怕老天爷会对他刚刚想要吃了狐狸的行为做出惩罚,慌忙逃走了。

而在他走后,小动物们却又都从树丛里钻了出来,叽叽喳喳的围在狐狸身边。原来,这一切,都是聪明的狐狸所设下的圈套!狐狸假借着老天爷的威势,狠狠地打击了老虎的威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鹿死谁手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33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稳据中原,才能定鹿死谁手。下面整理了关于鹿死谁手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

成语释义

不知政权落入谁的手中。常用来形容不知谁能取得最后胜利。

故事出处

《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出处译文

我如果遇到汉高祖刘邦,一定不会和他作对,而是心甘情愿地做他的部下,为他效力,和韩信、彭越一样建立功勋。我如果遇到汉光武帝刘秀,则会与他争个高低,看看谁的本事强,可就不知道天下被哪个得到了。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五个强盛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被称为“五胡十六国”。十六国的国主各有一番经历,都不是轻轻松松就开创了基业。其中经历最为奇特的,当数后赵国主石勒。

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他身体强壮,胆子很大,从小就对骑马射箭感兴趣。他属于少数民族,在二十多岁时就被晋朝官吏掠卖到山东当了奴隶。后来,他与汲桑等人起来造反,聚集了一伙人。汲桑死后,石勒带领手下人投奔了匈奴人刘渊。刘渊认为石勒才能出众,就封他为将军。

石勒重用汉族官僚张宾,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结果终于形成割据一方的力量。公元319年,他自立为赵王,他所掌握的政权被后人称为后赵。公元329年,他消灭前赵,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石勒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与东晋、成汉三足鼎立,互争天下。

一天,外国使臣来到后赵朝贺,石勒设宴欢迎。在宴会上,石勒想到自己创下这么大的基业,连外国也承认,非常高兴,于是乘着酒兴向大臣徐光问道:“我的功劳与历史上哪个君王能够相提并论?”徐光是臣子,就趁机恭维他,说道:“陛下又有智又有勇,君王中的汉高祖、人臣中的曹操都比不上您。自古以来的帝王,哪个能和您相提并论呢!”

石勒明知这是夸大之词,就笑笑说道:“你的话太夸张了。一个人要紧的是有自知之明。我如果遇到汉高祖刘邦,一定不会和他作对,而是心甘情愿地做他的部下,为他效力,和韩信、彭越一样建立功勋。我如果遇到汉光武帝刘秀,则会与他争个高低,看看谁的本事强,可就不知道鹿死谁手,天下被哪个得到了。”

后赵的臣子听到石勒的这番话,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的君主既不自傲,又有远大的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成语相濡以沫的故事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水干涸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呴:吐口水,吐沫。泉水干涸了,鱼就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与其称誉尧(仁慈)而非难(nàn)桀(斗狠),就不如恩怨两忘而与大道化而为一。《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干涸了,鱼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来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但是在现实中,鱼是不可能出现相濡以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教育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74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往往蕴含着很多道理,那么关于教育的成语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

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