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文汇集20篇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浏览

6074

作文

41

篇1:家乡端午节的风俗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桌上摆的、街上卖的、人们谈的,几乎都是粽子。

粽子,似乎就是端午节的象征。

端午节吃粽子,是有来由的,有这样一个典故——在两千多年前,楚国有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楚国灭亡,悲愤不已,他忠贞不屈,含恨跳河自尽。人们怕水里的鱼吃掉屈原的尸体,便将米、肉等美味的食物,用粽叶包起来投入河中,希望鱼儿只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屈原跳江那天是五月初五,在中国农历上属“端午”之日,为纪念屈原,人们就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忠君爱国。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自己动手包粽子,已变成传统文化新风尚。可别小瞧包粽子,那也是一门技术活。主要分三个步骤:首先,要准备粽叶,将其刮毛、洗净,堆放整齐备用;其次,要准备粽馅,主要是以米为主,将米用水浸泡半小时,再配些花生绿豆之类的豆类,再配些肉块或蛋黄,搅拌均匀,调好盐味即可;最后,才是包粽子,左手托着粽叶,将粽叶按45度角对折成漏斗状,右手舀粽馅导入粽叶卷成的漏斗里,再将粽叶卷起来包裹住粽馅,完全密封并裹紧,然后用绳子捆紧,粽子就包好了。

粽子要蒸熟了才能吃。蒸粽子是最让人难熬的,粽子在蒸的时候最香,粽叶的清新味、粽馅的米香豆香环绕着肉香,直钻你心里去,让人心痒痒的,光是闻闻,就令人垂涎三尺!

吃粽子看龙舟赛,是我每年过端午节的最爱。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看。只听一声巨响,一条条龙舟箭似的飞射出去,一个个粽子皮齐刷刷地被剥开,选手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飞快划船,台下观众聚精会神地看着比赛——1号舟往前冲了,小朋友偷偷吃了一口粽子;2号选手超越了对手,大人们松了口气也停下来吃粽子,接着观察落后的3号舟,小朋友乘机也吃一块……舟冲,吃粽;舟停,吃粽;一口一个粽子,就在这惊心动魄的不经意间吃了个精光。

端午节,真有趣。充满了民族特色,弥漫着浓郁的水乡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们缅怀先烈忠贞爱国,代代相传、继承发扬,祝福祖国美好人人幸福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馥馥艾叶香气袭上心头,千年前那朵浪花将整个华夏山川染成了青绿色。

——题记

临近端午,奶奶早早地将片片艾叶挂在门头前,我愣了愣,才知道原来是他来了,眼色不禁黯淡了下来,奶奶察觉到了我的变化,笑了笑,轻声说:“怎么了?什么时候这么在意这个节日?”我恍若初醒,抬起头说道:“没......”简简单单地回应,表情淡然,而心中却点起阵阵涟漪,欷歔惆怅,若有若失。

我知道,我联想到了他,尽管光阴荏苒,但你那纵身汨罗江的身姿却永不消逝。屈原呐!因为你心中有国,所以你不愿蒙受世俗的尘埃,以死明志;因为你心有有民,所以你悲愤交加,创作出令世人慨叹的《离骚》!

在我不认识你之前,我眼前一片黑暗,在听到那句“路漫漫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犹如为我敞开了大门,翻开尘朴的书籍,引我而去。

我大吃一惊,那个“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诗人、大忠臣,真可谓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朝廷乌烟瘴气,而他却“出淤泥而不染”自比孤傲的鸷鸟!你明明可以学陶渊明“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而你却以身殉国,以死明志,使我们只能略悉你的文采,引来了多少年间的无声欷歔......不过,就是如此,我们才能体会你的坚定执着,体会到你饱含血泪的悲伤怨愤之歌!

香草零落,美人迟暮,到底是谁支撑着你?你又到底是为了谁“哀民生之多艰”?山河破碎,乘风破浪,纵横驰骋,为谁指路?前方是波涛汹涌的汨罗江,身后是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直!世人皆浊唯他独清,世人皆醉唯他独醒!

啊!我还在犹豫什么?诗人为我指路,我要心无旁骛地走下去,吾将上下而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看海棠,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到这个时候,听到孩子们唱起这首童歌,就知道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来了。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初五就是端午节,在端午节这天家家都很开心。当天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不管是谁在这天都很开心。

在端午节前一天,人们都会去买新鲜的粽叶,糯米,红枣,红豆,咸鸭蛋来包粽子。

在端午节当天男人们在湖边看赛龙舟,女人们在家里包粽子,孩子们就在外面玩耍。

说起端午节在我的家乡当天必须包粽子,吃粽子。包粽子也是需要技巧的,拿起粽叶在锅中煮五分钟,把糯米,红豆,枣……洗干净。开始包粽子了!先拿起两片粽叶一大一小叠在一起,从粽叶三分之一的地方折成一个小三角,然后放一勺糯米一颗红枣一勺糯米,按着把上面的粽叶盖下来,按这个形状一直包裹,最后用绳子紧紧地绑好,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最后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中煮熟,在煮的时候粽叶的香味足够飘三里呢!

赛龙舟的人们,都坐在龙舟上,一个个都做好了准备,只要一声令下就向前冲。开始了,一个个龙舟就如脱了僵的野马向前冲,一个接着一个。观众们也在旁边为他们加油打气。每一个选手都用尽了吃奶的力向前划,没过多久就有一些龙舟因为没了力气而落后了一些。最后还有两只龙舟在向前冲,不分上下,就在最后一刻一只龙舟向前冲了冲,获得了冠军。岸上的观众都欢呼了起来。

晚上,家家都在家里洗艾草澡,用来给身体消消毒。

端午从快乐的一天里过去了,这就是我家乡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节的风俗历史

全文共 327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介绍流传较广的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端午节风俗的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端午节,朋友圈里有晒龙舟的,有晒假期生活的,但更多的还是晒吃和晒娃,再不然就是晒娃吃东西。

很多照片里,都是晒的小朋友拿的蛋袋,还有拿小粽子,桃子,还有漂亮的荷包一样的饰品。

想起了小时侯的蛋袋,那时没有这么花里胡哨绣着漂亮的图案,却是简单又接地气的很。

那时候妈妈会用五颜六色的毛线绑成一个蛋袋,然后每个小朋友都能分到一个用艾草煮过的鸡蛋,一个桃子放在蛋袋中,袋子是一格格的.镂空的,都能看到里面装的东西。

于是乎,一群小朋友开始在院中攀比起自己的小蛋袋。看看谁的颜色好看,谁家的鸡蛋大个,谁得毛桃新鲜。有的小朋友蛋袋大个,能钻下两三个鸡蛋或者毛桃,那得意劲,可真是别提了。

即使是很嘴馋,那也是先得瑟过了再说吃的事了。

以前端午节,都会用艾草水洗澡,现在因为沐浴露的普及,基本上艾草水用来洗手洗脸的居多了。

艾草煮沸的香味也很好闻,人家把晒干的艾草也插在大门的两旁,有着节庆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学端午节风俗的作文大全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家乡,人们都喜欢春节,大人们喜欢春节的热闹,小孩子喜欢吃饺子、收红包,但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的印象中,中秋节、元宵节、清明节都不是什么特别的节日,而端午给我的印象最深。

端午最有趣。吃粽子是端午的一项习俗。说到粽子,我特别兴奋。在我的家乡,粽子是用泡好的黏大米包在竹叶里,然后放入锅里蒸。这样,大米中有了竹叶的味道,吃起来就特别的美味了。

在端午这天,人们不仅会吃粽子,还会插艾蒿。天还没亮,爸爸就把我从睡梦中喊起来,说是要带我去割艾蒿。我随着爸爸来到小河边,看到已经有好几位邻居的叔叔在割艾蒿了。爸爸一边跟他们打着招呼,一边也割起艾蒿来。我学着爸爸的样子,也割了几棵。艾蒿上沾着露珠,闻起来有一点淡淡的清香。不一会儿,就割了一小捆。回到家,爸爸把艾蒿插到房檐上,密密麻麻的的一排,像一队士兵在为我们家站岗。我问爸爸为什么要插艾蒿,爸爸说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村子的人都特别坏,上天派一个神仙来调查,决定要惩罚他们。神仙驾着祥云来到村子的上空,突然看到一个妇女带着俩个孩子往村里走,她怀里抱着一个大孩子,地上却领着一个小的孩子。神仙感到非常奇怪,就落下云头,来到妇女面前,问她为什么。妇女回答说,因为小的孩子是自己的,大的孩子是邻居托她照管的,所以她要把大孩子照管好。神仙听完,觉得这个妇女是个特别善良的的人,决定要救她,就对她说:“大姐你好,您是个善良的人,请您把这些艾蒿在五月初五那天早晨天亮前插到你家的房檐上,就会保佑你家平安无事了。”说完,神仙就化作一股青烟回上天去汇报去了。妇女回到家,按照神仙的指示插好艾蒿,想到插艾蒿能保平安,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全村人,全村人都在五月初五那天早晨插好了艾蒿。端午的早晨,神仙再次来到这个村子的上空,决定放火烧掉这个村子,可定睛一看,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插着艾蒿,不知哪一家是那位善良的妇女的家。神仙知道是善良的妇女想救全村人,于是成全了她的美意。从那以后,人们就在端午这天起早插艾蒿,以此保佑全家幸福平安。

端午不但有粽子这种美食,还有“插艾蒿保平安”这么美好的传说,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要传承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我爱端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盼望已久的端午节来了,大家都忙个不停。妈妈在包粽子,爸爸在煮粽子,一会儿就做好了。

我看着香喷喷的粽子,忍不住流了口水,爸爸看见了哈哈大笑。妈妈给我绑上五筛线儿,爸爸把艾叶插到门上,我们围着桌子,阵阵香气向我扑面而来,我把白糖撒到粽子上,动起筷子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妈妈一看,原来是我的脸上全是米粒,像一个小花猫。

吃完粽子爸爸就给我讲,端午节的传说。原来是,我们伟大的诗人屈原,非常爱国,他提出了爱国的政治主张,但国王不予采纳。后来,屈原只好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

今年端午节真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题记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名端五节,重五节。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种。

赛龙舟

早在五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就有乘船祭祀龙图腾的活动,那便是赛龙舟

清朝历代皇帝都有在端午节观赏龙舟的习惯。所以,赛龙舟

吃粽子

说到端午节,不得不提的就是吃粽子

到了汉朝,吃粽子

插艾条

艾,在端午时节长得最为旺盛,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天气会十分炎热,蚊虫肆虐。正好艾有清热解毒驱蚊之功效,还有驱邪、避讳之意。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节风俗的由来作文800字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初五,是端午,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家家户户笑哈哈,龙舟下水喜洋洋。”我的家乡在江西全南,每当端午节时,每家每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插上艾叶,在家里包粽子,吃粽子,看赛龙舟,可热闹了!

在端午节那天,妈妈早早地把我叫起了床说:“小鼠妞,快起来包粽子啦!有肉粽,豆沙粽,花生粽,糯米粽都在等着你呦!”我听到妈妈说的这些粽子,小嘴巴馋得不得了,我连忙跑过去,开始包了起来,妈妈先教我把粽叶卷成一个漏斗形状,再把你喜欢的馅放进去,我选择了肉,接着把粽子捏成一个三角形快要绑绳子时,我一个不小心没捏住,粽子像一个个调皮的弟弟妹妹一个劲地跳了出来。我很生气地说:“哼,我不包了,这是老天不让我包啊!”正在我要抱怨时,妈妈走来说:“好啦,好啦,不要生气了,再来一次好吧!”我听了妈妈的话,又有了信心。我再尝试了一次,还是按照妈妈前面教我的方法,到了绑粽子的时候,我发现桌子上有许多颜色的绳子,我就问妈妈,妈妈说:“你是包的什么馅,就用什么颜色的绳子绑粽子。”我明白了,要用红色,我包好了一个粽子,我开心极了,我接着包,过了一会儿,妈妈把我们包的粽子拿去蒸了,蒸了半个小时,厨房里传来了一阵香味,我连叫妈妈去看,妈妈说:“还要蒸15分钟。”我又等了15分钟,蒸完了以后。我立刻拿了粽子吃了起来,“啊!好烫呀!”妈妈说:“心急吃不了热粽子!”我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

在我吃粽子的时候,从河边传来了击鼓声,我打开窗户一看,原来是他们在赛龙舟呀!我连忙拉着妈妈下去看,他们分成了5队,红队,粉队,蓝队,黄队,绿队,每队都有十二人,其中有一个人在龙头的前面击鼓,一人在龙尾指挥,裁判叔叔说了一声“开始!”,每支队伍都喊着“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围观的都在喊着“加油,加油,加油!”我也跟着一起喊,最后黄队获得了胜利。

啊!这个端午节我不仅吃到了美味的粽子,还看到了精彩的龙舟比赛,这一天真令我难忘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端午有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的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成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酒,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五月五日,端午节到了,我们一家吃着粽子,唱着歌曲:“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真好听!妈妈和奶奶包的粽子味道不一样,有甜的、咸的,真好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1123 字

+ 加入清单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必须慎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端午节包粽子_端午节风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小懒虫!快起床,今天是端午节,妈妈和你一起包粽子,你怎么还在睡觉?妈妈兴致勃勃地叫着。难得的假期,我还真想好好地睡一觉呢,都被妈妈搅和了,可是我昨天答应妈妈和她一起包粽子的啊,想想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我还是很快地起床,跟妈妈学着包粽子。

妈妈拿出泡在水里的粽叶,还有糯米和被浸泡的五花肉,我们两个准备操作了。首先妈妈教我包粽子四大步骤:①选料,选择好合适的粽叶;②把糯米放在折叠好的粽叶里,包好;③把五花肉放进有糯米的粽子里;④用线把包好的粽子缠紧,打结。这样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心里暗想原来包粽子还有学问呢。

妈妈开始包了,她神色严肃,十分细心。一层又一层,一道又一道,两只手像蝴蝶的翅膀般熟练地上下翻飞,这不,不一会一只胖乎乎的肉粽子就包好了,有棱有角,竟显得有些挺拔有力。真不愧是熟能生巧,妈妈这个包粽子的好手,已经包了几十个粽子了,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我的进展又如何呢?

且看——按照妈妈有说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认真操练着,可是这粽子似乎看我是个孩子,非闹点小脾气不可,就是不和我的心意。忙活半天一个粽子都没爆好那小粽子似乎在嘲笑地说:哎呀就你还想把我给驯服那可比登天还难。我可不服气了,这小小的粽子就能难倒我吗,这也太小看自己了吧。妈妈也在一旁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我带着些虚荣心努力的学着。果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茅塞顿开,真棒!我终于包好了第一个粽子。看着手中的这个小粽子,虽然没有妈妈包的那么好看,但在我眼里就像是手上捧着一颗闪闪发亮的小明珠,格外珍贵,那种喜悦与兴奋难以言表。

粽子包好了,开始煮粽子。妈妈往锅里加了许多的水,然后开始煮,煮了好一会儿,粽子就好了,此时家里到处都弥漫着棕子的香味,终于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粽子了。

今天我不但与妈妈学到包粽子的手艺,还尝试了包粽子其中的快乐,真实一个难忘而愉快的一天,让这样的快乐与大家共同分享,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优秀作文:端午节包粽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悬菖蒲;粽子香,香囊鼓,龙舟下水擂战鼓……”一转眼,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这期间我可以品尝心中的绝世美味——粽子。

“包粽子咯!”外婆拿出浸好的糯米、洗干净的粽叶、腌渍过的鲜肉,只见外婆把两片粽叶折成漏斗状,放入一小把糯米,再拿了一块大约八厘米长、三厘米宽的肉放在糯米上,接着再用糯米盖在鲜肉上,然后用另一片粽叶把前一片粽叶裹上,最后用绳子扎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下一步就开始煮粽子了,外婆先把粽子放在高压锅里,再放一些水淹过粽子,大火煮30分钟,热气腾腾的粽子就出锅了。一开锅,一阵粽香扑鼻而来,待剥开后咬一口,肉油而不腻,而且很软,我一下子就吃完一个,真是太好吃了,一般我都要吃两个呢!

吃粽子的时候我想起了爱国诗人——屈原,他是楚国大夫,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因为遭馋去职,他被赶出都城。后来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但是又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因此在农历五月五日那天,他抱石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死后,老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他们怕水里的鱼虾会伤害屈原,就把饭团投入江中。后来人们在饭团外面包裹了粽叶,就形成了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就有了吃粽子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端午节风俗的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的5月5日。因为屈原投入江内,人类因为纪念屈原才有了现在的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包粽子和赛龙舟比赛。

我们班是在上周四举行的。同学纷纷送粽子给老师,我也送了老师一个粽子。后来我和身边的同学也相互交换了粽子……,所有的人也都开始吃了。

我吃的时候,我看见旁边的人也都在吃。突然,我看见一个同学没有粽子吃,本来我打算不给,可是我想想都是同班同学的,所以就给他了一个粽子。他看到了粽子,就也开始开心的吃了起来。我往左看看,右看看,看见有一些同学在,玩石头、剪刀、布,我想:这么幼稚的游戏,还玩儿呢!可是我又看了看,他们玩的石头、剪刀、布,是谁赢了可以得一个粽子。我们老师看见了就让同学给她的粽子当赢者获得的粽子,同学们知道了,也都开始玩了分男女两组,最后,赢者只能获得一个粽子老师举行了5次,5次举行完同学们都很开心,虽然得不到粽子但是他们也玩的非常开心。

今年的端午节过的真有意义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端午节风俗的由来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定会想到端午节。今天,我就来讲一下端午节吧!

端午,又称为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等。但是,要说大家最熟悉的,还是端午节这个名字呢!有的人甚至听都没听说过这些别称。

要说能代表端午节的,当然无过于吃粽子了。端午节这天,大家有的自己做,有的上街买,在端午节,几乎没人不吃粽子。当然了,作为吃货,我怎能不吃呢?每到端午节,我们家还举行吃粽子比赛!买上两袋粽子,下令开吃,我们就一起狼吞虎咽,但是最后获胜的往往不是我。

我还听过一个关于粽子来历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个人叫屈原,他向皇帝提了利国利民的建议,但是那昏庸的皇帝并没有采纳,他很愤,就投河自尽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做了一个透明棺材,放进了水池里。为了能给屈原贡一些贡品,就把用糯米做的竹筒粽子一一扔进水池里。过了几天,人们才发现水池里有鱼,那些粽子都被鱼吃掉了。人们很生气。这时,有一个人叫道:“大家伙,鱼最怕菱角,可以用干净的草叶去包糯米,做成菱角的!”以后,人们将包好的粽子扔进水池,鱼一看到糯米粽子,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它叫成“粽子”了。

再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人们因为舍不得屈原死去,就都乘着小船,来打捞屈原。他们争先恐后,但是当追到洞庭湖时,却不见了踪影。此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举行划龙舟庆祝。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这个风俗,吴国、越国等等都最先采纳。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也曾经主持过友谊赛呢!一直到现在,台湾也仍旧在保持着每年五月初五赛龙舟的端午节习俗。

此外,端午节还有挂艾叶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门前都会有许多艾叶放在门口,有些心灵手巧的人,还会做荷包哩!将一块布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在里面塞满艾叶,小朋友们最喜欢佩戴了!据说,佩戴荷包还可以僻邪驱瘴呢!。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里,还有驱魔祛鬼的神奇效果呢!

端午节的习俗可真多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端午节,我一大早就从床上蹦了下来。我走出卧室,一下子就闻到了粽子的清香味。于是,我跑到了厨房,问奶奶今天早上是不是吃粽子,奶奶说是。我立刻活蹦乱跳起来,表面上显得特别高兴。但一说到粽子,我就想起了爱国诗人屈原。想当年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们都往河里扔食物,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让鱼儿们吃他们扔的食物,不让它们咬屈原的尸体。第二种说法是给食物给屈原的灵魂吃。后面因为一个老人家做了一个梦,梦中屈原的灵魂来找他,说食物都被鱼儿抢了,自己吃不到食物,然后老人家就醒了。他把屈原的话说给了乡亲们听,最后,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把食物包在叶子里,这样鱼儿们以为不是吃的,就会游走,屈原的灵魂就可以吃到食物了。

上午我看了赛龙舟,赛龙舟是为了吓走食量大的鱼,防止那些食量大的鱼吃完食物还是饿,去咬屈原的尸体。接下来我看了会儿电视,玩了会儿游戏,吃了午饭就回广州了。

今天真是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其中也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端午节吧!

为什么端午节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呢?那是因为我国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这天定为“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有很多民间习俗:大家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吃粽子。可口的粽子香飘满屋。

另外,家里的小孩身上都要挂“五糖葫芦”。我问妈妈:“为什么小孩都挂着‘五糖葫芦’呢?”妈妈说:“为了祈求孩子们身体健康、平平安安。虽然这些只是习俗,但却是我们家乡的一种文化。”还有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插艾草。我又问妈妈原因,妈妈回答说:“因为插上艾草蚊虫就会远离我们,让家人都健健康康。”

此外,还有在小孩的脖子、胳膊、腿上接五色线,既美丽又富有节日气氛,这一天也会举行赛龙舟比赛,可热闹了。

端午节虽然只是众多节日中的一个,却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也让我们增长了知识。愿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能够继续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到端午节,我就想到了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五月节、龙舟节……端午节有很多习俗,听我来说一说吧!

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或窗户插艾蒿、挂菖蒲,用来驱蚊避邪保安康。

赛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习俗。相传古代有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他被奸人所害被流放。他在流放途中听到了他的国家快要灭亡了,悲愤交加,投入汨罗江自杀了。老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吃他的遗体,于是就把糯米团子扔到河里。从那以后,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就传承下来了。

粽子的形状很特别,有棱有角、口味应有尽有,比如咸肉馅的、香芋馅的、红枣馅的……吃起来软软糯糯,好吃极了。

端午节还有很多习俗,有戴长命缕、吃五黄、佩香囊等等。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要把这些习俗好好地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端午节风俗的英语作文

全文共 170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古已有之的多民族民俗大节,两千多年来,不仅汉族家家户户都要隆重庆祝,并在许多城乡村寨举行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端午节的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a lunar (阴历)holiday, occurring (存正)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农历史五月第五天) The Chines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a significant (有意义的)holiday celebrated (庆祝)in China,and the one with the longest history (历史最悠久)。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celebrated by boat races (龙舟赛) in the shape of dragons. Competing teams (竞争团队) row their boats forward to a drumbeat (击古)racing to reach the finish end first. The boat races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re traditional customs(传统习俗)to attempts to (试图)rescue (搭救) the patriotic poet (爱国诗人)Chu Yuan. Chu Yuan drowned (溺死)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in 277 B.C. Chinese citizens now throw bamboo leaves (竹叶) filled with cooked rice into the water. Therefore the fish could eat the rice rather than the hero poet. This later on turned into the custom of eating tzungtzu and rice dumplings(棕子)。 The celebration is a time for protection (防护) from evil(邪恶)and disease (疾病) for the rest of the year. It is done so by different practices such as hanging healthy herbs on the front door, drinking nutritious concoctions (营养品), and displaying (展示) portraits (画像) of evils nemesis(邪恶报应),Chung Kuei. If one manages to (成功做……) stand (直立)an egg on its end at exactly 12:00 noon, the following year will be a lucky one.

【参考译文】

端午节是农历节日,发生在第五月第五日中国的端午节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在中国,也是历史最悠久的。端午节是由庆祝竞渡在龙形。参赛队划着龙舟朝着鼓声最快到达终点。在端午节龙舟赛的传统习俗试图救援爱国诗人楚元。楚元被淹死了在第五个太阴月的第五天,在公元前277年,中国公民现在把竹叶充满米饭入水。因此,鱼可以吃大米,而不是英雄诗人。这后来就变成了习惯吃粽子。庆祝活动是一个时间的保护恶和疾病在今年余下的时间。它是通过不同的做法,如悬挂健康草药在前门,喝有营养的混合物,显示肖像邪恶的克星,Chung Kuei。如果一个管理站在它的结束,正是中午12:00鸡蛋,接下来的一年将是一个幸运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端午节的风俗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武进,它是鱼米之乡。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即瑞午节。这天要赛龙舟吃粽子,端午节的主要活动。

相传龙舟竟渡是为了捞救投汩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而在武进这块大地,赛龙舟是为了纪爱国诗人屈原,为节日增添热闹的气氛。其次是吃粽子。初五的早上,奶奶要把煮好的粽子,咸鸭蛋放在碗里,供灶爷。奶奶说这样可以求灶王爷保佑我们全家平平安安。早上都要吃粽子,这粽子可香拉!品种多,形状多。奶奶还把事先编好的网袋挂在我脖子上里面放在咸鸭蛋,可好玩了!爷爷在大门上插在柳条,表示辟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