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彝族家乡风俗作文不少于【精选20篇】

乡情是一支古老而又深沉的歌谣,时时在我们心中奏起爱的旋律。小编收集了我是家乡代言人征文,欢迎阅读。

浏览

2806

作文

402

篇1:九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大全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是河南鹤壁,鹤壁是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城市。春节鹤壁有很多习俗,如逛庙会,贴春联,我最喜欢的是初一的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吃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饺子起源于张仲景的时代,“饺子”又名“交子”或“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有时,人们还会把钱包到饺子里,谁吃到包着钱的饺子,就预示新一年他会好运连连。

每到这一天,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围在桌旁,端上一盘盘香喷喷的饺子,开开心心得吃着团圆饭,记得有一次初一早晨,我正吃着饺子,突然,我感觉嘴里好像有一个硬硬的东西,吐出来一看,是一个硬币!弟弟看我已经吃了一个硬币,就也要吃到有硬币的饺子。弟弟在饺子碗里翻来翻去,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大的饺子,连忙放在嘴里,生怕别人给他抢了。可是,弟弟那个饺子里没有硬币,妈妈吃到了一个。就剩下一个有硬币的饺子了,弟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姥姥看到弟弟急得满头大汗,就特意给他找到了那个看着象有硬币的饺子,对他说:“这个饺子大,你试试。”弟弟接过饺子,吃了下去,他突然大叫一声:“啊,我吃到有硬币的饺子了!”我们全家开心地吃着美味的饺子。

这样富有抽奖意味的民俗能带给我和弟弟不一样的乐趣。

我喜欢家乡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在我的家乡,春节也好不热闹。

腊月初旬,马路旁的大树就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红红火火 、喜气洋洋的景象,人们知道:春节来了!不久,家里也开始忙活起来了。大人们忙着打扫房屋的各个角落,这里擦擦,那里扫扫。连平时不大愿意打扫的孩子们,也主动参与这次家庭大扫除中,也许是被这种忙碌的氛围感染了吧。

除夕,是最热闹的啦!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早早的就起来干活啦。贴春联,宰鸡鸭祭祖,准备年夜饭食材,都是全家总动员的。午饭过后,厨房就是男人的天下啦,女人们就给小孩们洗澡穿新衣啦。年菜讲究色香味俱全,素菜,荤菜,汤菜,干菜和汤菜样样都不能少。夜幕降临,一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团聚在餐桌,共享这一年一度最为丰盛的晚餐。

晚饭过后,最令人兴奋尖叫的时刻到了——领红包了,这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坐成一起,议论着红包的事儿——“期末考试我的各科成绩都90多分,今年我肯定可以领个大红包!”“完了,完了,我的红包肯定没戏了,谁叫我考砸了呢!”……孩子们的小心思,早已被大人看在眼中,大人们是万万舍不得以成绩决定,红包决定面额的。倒是给孩子们发红包时,大人们都会语重心长地笑道:“今年你的成绩考的不错,要再接再厉哦!”“新的学年,你的学习可要再努力点,更上一层楼啊!”……于是,除夕夜又充满了温暖幸福的笑声!

元宵上市,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到了。这一天,也是美好快乐的日子。家人们,又相聚在一起,张罗着元宵晚饭。孩子们可按耐不住啦,一年一度的烟花盛会怎能错过呢?他们三五成群地来到广场上,点燃了他们期盼已久的烟花。当五彩的烟花在夜空绽放的时候,就会引来孩子的一片欢呼声。要是空中炸开了一朵最大、最响亮的烟花,欢呼声顷刻间就达到最高分贝。

正月十六,春节结束了。大人,小孩又重新开始忙碌而又充满希望一年。家乡的春节,年年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家乡的节日风俗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开封,开封节日民俗有很多,我来跟大家讲讲吧。

斗鸡:是开封人喜爱的一项民间传统博戏活动。斗鸡比赛勇猛激烈,精彩有趣。斗鸡的选择、饲养、调教、训练,都有一套严格、科学的方法,极富乐趣。开封斗鸡协会每逢旅游文化节日都要举行斗鸡比赛,场面十分热闹。

盘鼓:过春节,逢节庆,打盘鼓,是开封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开封盘鼓节奏性强,套路多变,气势宏大。目前,开封有盘鼓队30余支,每逢元旦、春节、国庆和文化节、菊花花会、庙会,都要举行盘喜表演和比赛。那隆隆的盘鼓声,豪放的击鼓英姿,促人精神振奋。开封盘鼓队曾赴日本表演,广受赞誉。

风筝:四月春风放风筝,是开封市民家家户户喜爱的活动。开封风筝历史悠久,花样繁多,制作考究。每到春季,古城上空风筝纷飞,争奇斗艳。民间艺人制作的工艺风筝、微型风筝,是中外风筝爱好者收藏欣赏的佳品。

夜市:开封夜市久负盛名,位于市中心的鼓楼夜市规模最大,小吃品种最多。这里的风味小吃,调制精,风味雅,深受中外宾客的喜爱。“炒凉粉”、“杏仁茶”还曾远涉重洋,赴新加坡表演,备受欢迎。如今,逛夜市、品小吃、体味古都民俗风情,已成为游开封的一大乐事。

菊会:早在北宋时期就盛极一时,明清时代养菊之风更为盛行,已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品种繁多近千余种,有菊城之称。深秋时节,满城金菊盛开,游人络绎不绝,形成了传统的菊花花会。

鸟市:养鸟是七朝古都开封的风俗,(www.yuwenmi.com)是其他古都都所不及的特点。追溯汴京鸟市的历史,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从开封养鸟人家留下来的古董上,还可以看出在明代开封的养鸟、买鸟又有了新的发展。到了清代,开封的养鸟达到鼎盛时期,鸟市就在大相国寺。

灯会:开封的元宵灯会自宋代以来绵延千年。古都灯会继承了历史传统,不断发扬光大。灯会种类繁多,设计新奇,规模宏大。每当元宵之夜,市内造型各异的彩灯比比皆是。整个古城火树银花,璀璨夺目。一年一度的灯会,常常吸引大批中外游人前来观赏。每年的元宵灯会让人充分领略“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绚烂风姿。

庙会:一年一度的东京禹王大庙会是展示开封民间艺术的大舞台,也是品尝开封风味小吃的好去处1993年,开封恢复了“东京禹王大庙会”这一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庙会期间不仅有民间祭祀活动,而且还有舞狮、盘鼓、旱船、踩高跷、吹唢呐、豫剧、京剧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及风味小吃、旅游商品展卖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家乡的风俗800字作文

全文共 1030 字

+ 加入清单

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春的气息一天天浓了,年前年后的一个多月里的日子里,几乎浓缩了家乡风俗

在我的家乡,一进腊月人们就充满了迎春的热情。第一个节日当是过腊八,每年的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妇们就早早地起床,忙着洗糯米、捡各色豆类、选各种干果,备齐各种佐料,用文火慢慢熬制腊八粥,等到热气腾腾,香味弥漫整个房间的时候,腊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致,那份温暖,是商店里买来的八宝粥是无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日早晨,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浑身热乎乎的,好像年一下子就窜到了眼前,就连行走时的脚步也加快了几分。接下来的日子就匆匆忙忙起来,腊八过后,接着就是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有一个很传统的仪式,就是“祭灶”,送灶王爷上天,各家各户点上香烛,摆上贡品,在香案前念念有词:“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时有一种食品必不可少,那就是全家人都要吃的麻糖,其用意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和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家里的坏事。沿袭了几千年的风俗,在现代化的今天也赋予了其新的含义,因为每年从这一天开始,在外奔波的亲人们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加快回家的步伐,于是“祭灶”也就演变成“聚灶”,送灶王上天变成了迎接在外游子的回家。紧接着便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了,打扫卫生,准备年货,家里要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厨房里备足鸡鸭鱼肉各色水果,按照老规矩要吃上七天,这就叫夹年饭,预示着丰衣足食,年年有余。除夕之夜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剪窗花,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穿新衣,放鞭炮…在一派热闹非凡、忙乱有序的气氛中迎接年的到来。一家人边看电视边聊天,细数一年中的收获,分享一年里的快乐,这是全家人一年中最难得的相聚时刻,等到午夜时分砰砰啪啪的爆竹声响起时,人们怀着不舍的心情,带着幸福的期盼,在除夕之夜守岁,按当地的风俗,除夕之夜睡得越晚就会越健康长寿,有的甚至守岁到凌晨,一夜无眠。

迎春纳百福,过年求吉祥。正月初一,是最热闹的最幸福的日子,大人小孩三五成群,结伴团拜,小辈要给长辈行拜年礼,长辈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在一片寒喧声中,互致祝福。夜幕降落,各家各户红烛摇曳,大街小巷彩灯高挂,兴奋了一天的人们进入了甜甜的梦想,讲究个“早晨起得早,晚上睡得好”,预示着一年的平平安安。接踵而至的便是走亲戚访朋友马不停蹄,直至红红火火闹完元宵,随着年的脚步款款前行,年的感觉越走越远,越来越淡了…

家乡的风俗还有很多,希望各位来我的家乡旅游,体验民间风情。

[家乡的风俗8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家乡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来看我家乡杭州的端午节吧!清晨,我还在做美梦时“咚咚咚咚”这声音打破我的梦乡,难道是开始划龙船了?我不禁想到。声音越来越响,好像到我家里来了。我赶紧穿上衣服,把裤子一拉,飞快地跑去刷牙、洗脸,跑到楼上一看,原来是爸爸捧着龙头叫了一些人在敲锣打鼓,紧接着他把龙头放在一张桌子上,桌上摆满了菜,上面有大块的肉,还有大鲤鱼,它们都是用来请龙王的。

中午我早早的吃好饭就去看划龙舟了,龙舟还没开始划,但河边己经站滿了人,站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一眼望去全都是人头。我们站的桥叫“沿山河桥”我们村今年有五条龙舟比赛,有一条船叫“新桥头俱乐部”是由爸爸和他们的朋友一起准备的。只听一阵鞭炮声,龙舟开始划了,刚开始是第一排划,紧接着第二排开始划,然后第三排跟上划……他们不紧不慢,安然有序的向前划去,而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好像换了一批人似的,每个人都使出了吃奶的劲,让龙头向前倾斜,最后一个人为了让船平稳就要做“下蹲起立”——当船向前倾时,他就蹲下,当船向前倾得越低,他就蹲得越猛。两岸的观众也随着他们的呐喊而欢呼着,加油着,拍照的闪光此起彼伏。 我希望以后的端午节越来越有趣,越来越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风俗,我要讲的是我老家漯河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

腊月二十三的习俗一般是祭灶、扫尘、贴窗花等。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上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进行奖惩,而在灶王爷的嘴上粘上糖,他就不会说坏话。于是用糖粘上灶王爷的嘴,再把灶王爷的画像烧掉,美其名曰送灶王爷上天。

在漯河,腊月二十三这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有干爹干妈的小孩子去干爹干妈家过小年。为什么会有干爹干妈呢?为什么要去干爹干妈家过小年呢?原来,在老家有这样一种说法:有的孩子一生下来就体弱多病,三天两头去医院跑,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就会讲,这孩子呀不好养活,一家养不活,得两家一起养才能行。于是,选个黄道吉日,给孩子找一家适合的人家,磕头拜干爹妈。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孩子早早起床,穿戴一新,拿着父母给孩子准备好去干爹干妈家拜年的礼物,去干爹干妈家住一天。拜年的礼物可是有讲究的,除了过年的礼品,特别重要的是一只大公鸡,这大公鸡是孩子家人在集市上千挑万选选出来的,据说鸡冠越大,颜色越红,就说明孩子的运气会越来越好。九点从家出发,到干爹干妈家吃中午饭,然后待到下午四五点,这才回家。这就代表了孩子在干爹干妈家过了小年回到了自己家,圆了孩子两家养的说法。有些孩子养上三年就好了,有些孩子要养到十二岁才能行,这以后干爹干妈就变成亲戚,逢年过节去拜年走动。

这就是我们漯河过小年的特殊风俗,是不是不一样呀,你们那里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四节气中,一些特别重要的节气,总是有劳动人民的民俗过法,而且在我们辽阔的华夏大地上,每个地方的方式方法还不一样呢。比如冬至,北人方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在我们江南地区则又是吃馄饨,而今天我要说的是我们溧阳这一带立夏时节要吃的美食——乌米饭。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杜甫在《赠李白》一诗中这样写道。青精饭就是我们溧阳这一带,在立夏时节要吃的乌米饭。每年这个时候,乌饭叶就已经开始慢慢上市了,这个时候可是新鲜的时令货哦。像我这样的吃货,总是会走在小区路上,突然闻到某家人家厨房间飘来的香气中一眼就认出它。“阿婆阿婆,有乌饭卖咯。”我飞跑着回家,告诉了外婆,外婆一脸惊奇地问:“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在路上就闻到人家家里飘出来的香味喽。”外婆顿时哈哈大笑的说:“你真是个小吃货。”

第二天外婆起早赶到菜场买来了新鲜碧绿的乌饭叶,我和妈妈先把树叶洗干净,一边洗一边有一阵阵清香扑进鼻子,是一种大自然的清香,闻了神清气爽,耳聪目明,就打通任督二脉。然后外婆把洗净的叶儿放入装满热水的盆子里,用手反复按压叶儿,时不时拿起些许放到手掌心搓一搓,终于将近半个小时的揉压,乌饭树叶的大部分汁水都被挤了出来,咋一看不就是我写毛笔字的墨汁嘛,再把树叶过滤出来,用纱布包好,用力挤压,最终挤出了大半脸盆“墨汁”。等“墨汁”水稍微放凉些,再把洗净凉干的糯米倒入“墨汁”浸泡三个小时以上,再去看时,糯米已经变成“黑米”了。最后把“黑米”放入蒸锅蒸熟,就是香飘万家的乌饭喽,我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一颗颗米粒黑油油,亮闪闪,香喷喷,如果不是散发的香气和热气,还以为盛了一碗黑宝石呢。再撒上一层白糖,一口下去,忍不住闭上眼睛大赞人间美味。

吃完乌饭外婆告诉我,立夏时节吃乌米饭是我们这里代代相传的民俗传统。吃乌饭可以祛风解毒,防蚊叮虫咬,让我们在接下来的炎炎夏日安然度过。我不禁感叹:原来乌米饭不仅仅好吃,到如今还承载了我们一方传统文化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家乡民族风俗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风俗相信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我的家乡,就有它自己独特的风俗。就先说除夕夜吧!在这个不平常的夜晚,小孩子们可以打着灯笼,到处去玩。不仅是小孩出来玩,有的大人也会忍不住出来玩呢!大人小孩都在街上放爆竹,那场面,好不热闹!除夕过完,第二天便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连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全家人都等于放假了。对了,这三天还不许动针线、剪刀呢!

听那些年老的人说,这是为了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放了三天假。可见这是多么公平!大年初一这一天,大人们就领着小孩去长辈家拜年,拜完年,长辈们会发红包的!这红宝是给小孩子们的,小孩子们可以自己攒起来,自己支配,比如买点书了,买点文具了。对了,这一天,大家还得放鞭炮呢!有兴趣的人们还可以在家里打开VCD,插上话筒,尽情的唱一番。

到了元宵节之后,也就是正月十五,小孩子们可以买元宵,到晚上煮元宵吃。哦,对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还得点蜡烛呢!家家都点,屋里,院子里,还有大门外面,都点上了蜡烛,从外面看,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一样。十五过后,到了十六,就开学了,人们有各忙各的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描写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过春节时有很多习俗,此刻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好吗?每年到了要过年的这一个月,就成为腊月。到了腊月就要过年了,遇到的任何一个节气都和过年有关系。

腊月初八的这一天,就是喝腊八粥的日子了。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种粥,并且都要在粥里放八样东西,有红豆、绿豆、江米、麦仁、黑米、莲子和百合,还有好吃的葡萄干,熬出来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极了!不但要喝粥,每家还要泡腊八蒜呢!听奶奶说,喝了腊八粥就要花钱准备年货了。

还有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红红的对联和放长长的`鞭炮。明白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吗?这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来捣乱,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当它最害怕声、光和红颜色。一天晚上,“年”又出来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门口看见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烧的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把“年”给吓跑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这就是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时趣味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二家乡风俗的优秀作文600字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形色色的特色习俗形成了五彩斑斓的中国。每一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宛如一缕缕情思牵动着不同地区游子的心,在我美丽的家乡——罗定,也有着几种充满特色的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曾在《元日》一诗当中描写春节。在春节里,家家张灯结彩,处处都弥漫着热闹的气氛。不知是什么时候,那一个又一个灯笼悬挂在高楼和树上,它们在微风中调皮地摆动着那福气满满的身躯,还有那些闪着亮光的对联,也在比拼着谁更有才华。在这一天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扬起了灿烂的笑容。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都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看着这一桌子上的佳肴,简直就是一场盛宴。大家看着这一桌子的佳肴都咽起了唾沫。随着爷爷的一声“开饭了!”大家都立刻坐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大家都吃得油光满面!

吃过年夜饭,人们不是燃放鞭炮,就是赏烟花。明月当空,一时间鞭炮声响成一片,空中璀璨的星星不再寂寞,烟花如一朵朵五光十色的花朵在绽放,过后又化作无数颗发光的流星从天而降,划破夜空,逐渐消失……又如同仙女散花一般,壮丽无比……紧接着我们打开电视看春晚,守岁。当12点的钟声敲响,全国人民都沸腾了起来,烟花也再一次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不知不觉,春节已经过去了,但那时的快乐令我久久不能平静,伴随着旧年的渐渐远去,我又憧憬着新的希望!

在中国,数不胜数的特色风俗各有千秋,中国人民用智慧和团结组成了一个文明的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好好传承、保护、尊重传统文化的结晶,呵护中国这个温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心中家乡风俗作文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陕西安康,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它坐落在崇山峻岭的大巴山中。

十年以前的安康,街道两侧到处都堆放着垃圾,尘土四处飞扬,道路也很狭窄,人们住房条件也不好,到了下午,连卖菜的商贩都没有,晚上路灯若隐若现,因为年久失修,很多灯都坏了,整个城市显得破旧不堪。

而如今,安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这样修建的三座大桥,把汉江两岸人民紧紧的连在一齐,街道越来越宽敞整洁了,也修建了垃圾处理中心,高层建筑这样一栋之后一栋,到了晚上,人们逛逛城墙,在望江楼看看夜景,健身器材随处可见,街道两侧的树上张灯结彩,做了各种点缀和装饰,把城市照耀的如同白昼,各个商店都敞开着大门,随时迎之后客人光临,透露着一派繁荣景象!

这样新时代的春风吹走了贫穷落后,吹来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等我长大后,会把家乡建设的更美,更好,更富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公路上,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带着人们迫切的心情,向各自的家乡飞去······

春节,是我们农材最盛大的节日,按照习俗,每个人都要在节日的前一天回家,为春节的欢庆做准备,不过我们春里的春民大多数都在外地谋业,所以回来时需要时间,因此,刚好在那一晚回到家是不太现实的,故节日那天的清晨,便是村里人回归的高峰期。没等起得早的太阳从地平线上爬起,村里的每家每户便亮起了灯。不论大人,老人还是小孩,都没有丝毫的倦意,神采奕奕。村里的人家便大大小小地行动了起来,挂鞭炮,粘红联,煮早餐···忙得不亦说乎。有的人家还提着几捆鞭炮,待到远处亲人归来,便高高的挂起燃放,亲人们在一片欢腾中相见。

按照我们村里的习俗,春节早上要吃一碗甜面的。村民们便将一碗满满的面倒入嘴中,甜而不腻,回味无穷。饶有味道地咂了咂嘴后,便在那依稀的黎明下,挂上红联。村里有这样的说法,谁家的红联要是挂得最早,那就是好运来的最快的。因此村民都争先恐后地将一张张鲜红的对联完好地粘在对应的门框上,大门上。

挂好对联后,人们便会放响第一个“庆年炮”,便是将一捆长长的炮挂在屋顶上燃放,有兴致的人家还会将鞭炮摆弄成“运”字形或“龙”字形等形状,以企盼新年能交好运,得大喜。就这样,当鞭炮挂好燃放时,天也差不多亮了,在一阵阵耀眼的火光和喜庆的炮声中,淡淡的阳光从云缝间撒下,如同世上最大的鞭炮绽放出最美丽的光芒。

而我们村最大的鞭炮在村里的广场上,四跟高达十米的柱子上,缠绕交织着一条长长的巨龙,巨龙张开那庞大的嘴在天空咙叫,在柱子上游走。随着太阳的升起,村民们便陆陆续续地聚集到广场上,仰望着半空中的巨龙,向着它祈祷心中最美好的愿望。不知谁点燃了巨龙的尾巴,巨龙在半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它吐出耀眼的火焰,火焰一圈一圈地将它的身体包围起来,正当它全身被火焰覆盖的瞬间,它变成了漫天飞舞的鲜花花瓣,在天空中缓缓落下。这是全村最美的好的时刻——点燃村里最大的鞭炮。观完这一出盛事后,村里人便带着自己的亲人,子女去到处游玩,渡过这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

这就是我乡村的春节,它充满了喜庆欢乐与笑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有关家乡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这个民族,有许多的节日,而我们小孩总想着过节,因为嘛,小孩子贪玩,每逢过节,学校就会放一两天假,虽然作业可能比平时会多一些,但是还是有玩耍的时间。

我就是其中一员,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尤其是在家乡度过的中秋节,因为八月中秋,正是收获的季节,乡邻的亲戚邻居们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在我的家乡过中秋啊,可好了,每年临近中秋节,妈妈还有奶奶总会给我们包月饼吃,因为,中秋节是要吃月饼,赏月的。妈妈和奶奶做的月饼可漂亮,可美味了,做的月饼啊,大大的,圆圆的,喻意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但你别小看了这么一个月饼,它的做工啊,可谓是千奇百变,其中,我最喜欢桂花瓣的图案,妈妈雕的桂花瓣图案可是堪比雕刻家。不仅如此,月饼还是由新鲜的面和馅做成的。月饼的种类有很多种:有五仁,有莲蓉还有冰皮的,我最喜欢莲蓉的了,还特意去查了关于这种月饼的配料,主馅是:面粉,转化糖浆,蛋黄,蛋白,奶粉等。做出来的月饼,只要端上桌,就有一股诱人的香味。

在中秋那晚,全家人都会在院子里,以主桌为中心,吃着月饼,喝着茶,赏月亮,在那一刻,我总会想起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虽然现在生活在这繁华的城市中,街市上有琳琅满月的月饼,但我还是喜欢在家乡妈妈还有奶奶做的月饼,那是在街市上买不到的,吃一口就会令我感到回味无穷。

我喜欢过节,但我更喜欢自己家乡的中秋节,因为家乡的中秋节令我难忘,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月饼,品着茶赏着天上那酷似玉盘的月亮,那画面十分温馨吧!

[有关家乡的风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描写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幅画需要八十一天才能画完,不多不少,正好八十一天。这是什么画呢?

没错,这就是我家乡风俗——冬至“数九”图。“数九”,相传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中国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漫长。当时中国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

又是一年冬至,我和父母走在街上,打量着一旁的各色小摊,我们在一家售卖着九九消寒图的店铺前停下了脚步。这九九消寒图有两种:一种是双钩描红书法,有“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和“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还有一种是一枝有九朵梅花,每朵有九个花瓣的梅花。最终,我们选了那幅九朵梅花的。

回到家,我们把那幅九九消寒图挂在了墙上,并且拿出一杆毛笔,蘸着曙红的颜料轻轻画在了一个花瓣上。画完后,我问爸爸:“数九这个习俗有什么寓意吗,为什么要这样呢?”

爸爸笑着回答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很有趣的节日,而且特别有纪念意义在。只是小时候我们都是自己画的九九消寒图,有意思多了,不像现在,都是买的。”爸爸面露惋惜之色。我也跟着叹气。

突然,我想到家里有毛笔,有墨汁,有颜料,不正好可以自己制作吗?我们立刻开始行动起来。

因为之前学过国画,所以画起梅花来十分顺手,先蘸上浓墨,调和适量的淡水,在试笔纸上划了两下,见到色彩适宜,才放心地画起来。线条有疏有密,有的留白,有的浓墨重彩,当最后一瓣花瓣的那一勾完成后,我望向爸爸,他正在一笔一划地写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他把宣纸覆在打印好的样子上,用墨笔勾出他们的轮廓,让我感觉就像印刷的一样。

我们总共画了三幅九九消寒图,家里三个人一人一幅,在这样寒冷的日子,每人每天一笔,或欣赏,或调侃,既其乐融融,又书写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咱家乡的习俗,那但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能够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务必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期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此刻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信息拜年、打电话拜年。完美祝福: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期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情绪,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人们都期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描写我的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香酥的排骨,鲜红的辣椒,一口下去,舌尖上蔓延着麻麻的、酥酥的感觉,嘴唇却像着了火,勾得我忍不住再吃一口——

这,就是麻辣香锅。

这道地道的川菜,虽然好吃,但做起来格外麻烦、耗时,平时父亲工作太忙,只有春节才能为我们做,所以麻辣香锅成为我们家春节的压轴大菜。

盼了快一年了,今天,爸爸终于拿出准备好的食材:面片、排骨、笋、素鸡、香菇、豆腐、鱼虾等等,过了一会儿,那调料的香味就扑鼻而来了。太棒了,今天终于可以吃到麻辣香锅了!香味越来越浓,突然“嘶啦”的一声,把我从作业界中拽了出来,我的心里痒痒的,排骨是不是已经香酥可口了呢?素鸡是不是已经上色了呢?面片是不是已经入味了呢……

我再也坐不住,索性放下作业,循着香味跑到厨房。爸爸正把豆腐切成小块,使它香嫩可口。他灵巧的双手把所有的食材倒在锅里,用铲子翻炒着,锅中的一切都是红通通的。锅又“嘶啦”一声,像是所有食材在一起欢快地跳舞。我忍不住咽了一口口水,问爸爸:“爸爸,什么时候才好啊?”爸爸笑着跟我说:“你这个小馋猫,马上就好啦!”说完,爸爸从锅里挑了块排骨塞进了我的嘴里,那味道,麻麻辣辣的。排骨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我几口嚼完,咽了咽口水,意犹未尽,焦急地盯着爸爸继续翻炒。

锅下的火苗终于慢慢变小,直到没有。家里每个人都情不自禁、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精确地瞄准了自己最想吃的食物。真不愧叫“麻辣”“香”锅,真是又辣又香!只见锅里的筷子你来我往地忙碌着,妈妈天天叫喊着减肥,今天也无暇顾及了;我更是吃着嘴里的排骨,瞅着锅里的藕片,只恨自己一张嘴不够用;爸爸一边吃,一边不时看着我和妈妈,脸上情不自禁地绽开微笑,颇为得意。

爸爸问我,知道为什么过年要做麻辣香锅吗?我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好吃又难得吃嘛!”妈妈摇摇头,微笑着告诉我——麻辣香锅预示着我们今年过得红红火火,幸福美满,就像麻辣香锅里食材与食材之间一样的和睦。

哦,原来如此!

锅中的一切终于空空如也,我们咂吧着火辣辣的嘴唇,轻轻抚摸着圆滚滚的肚子,看着彼此,忍不住会心一笑。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有很多风俗,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千奇百怪,什么样的都有。在这里,我列举两个内容。

每次到了春节,家乡都要举行“赶集”“赶”跑、走的意思。“集”集市、市场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逛集市。在家乡,没到了新一年的第一天都要会举行隆重的赶集活动,乡里的百姓走出家门,不约而同的朝集市走去,而集市里早已摆满大早人起来铺的店铺,有粮食、衣服、玩具,小吃等等很多。

人们到了到了那里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价格相对的也都会很便宜最高也不会超过50元。到了赶集的时候就算是在城市里上班的人也不会忘记珍惜这一年一度的赶集活动,赶忙回家乡赶集,因此,集市上的人也就非常多,甚至是一个人的脚尖挨着一个人的脚跟,不会有多余的空间。

卖东西的商贩也忙着收钱照应顾客,同时也不忘记提防着小偷。

第二大风俗是清明节,扫墓和放孔明灯。到了清明节的早晨,大多数人都会衣着这样的服饰,白色布衣裤,白色布衣,头戴白色斗篷,右臂挂着黑布白色子“孝”字的臂标。成群结队的往田地里走,在一大片不种粮食的地里,四处都有亲人的墓碑,而那些人到了都会不约而同的哭泣,然后擦拭着墓碑,拔掉墓碑上的草,最后烧钱。整个场面非常严肃,没有人说一句话。

但是到了晚上情景就大不相同了。吃过晚饭后,人们拿着事先做好的孔明灯,在灯罩里的字条上写着祝福语,放上天空,一个个孔明灯载着人们的祝福飞上天空,这时场景就非常壮观了,百八十个孔明灯在上空,盘旋着,犹如一阵符咒又像是“孔明雨”。放完孔明灯后,人们又会向同乡的亲人互相说祝福语,因为在我们家乡,是说的越多越好的,因此某些“文盲”也会闹出些笑话。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既喜庆有很庄重严肃。但是没有人会去计较这些,因为这就是家乡的传统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关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伴随着除夕远去的步伐,便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元宵节。在我的家乡,吃汤圆、逛花灯是元宵节当天必不可少的节目,所以我印象中的元宵节是甜甜蜜蜜、五彩缤纷的。

这不,元宵节的前几天,妈妈便带着我到超市里挑选元宵。看着货架上摆放着的各种口味的元宵,竟不知如何选择了,踌躇片刻,那袋五颜六色的小汤圆便被我收入囊中。

在我的翘首期盼中,元宵节终于到来了。中午,奶奶准备了一桌子好菜,可是我却无暇顾及,就等着那一盘五彩斑斓的小汤圆上桌呢!夹起一颗放在嘴里,真是香、甜、鲜、滑、糯,五种口感俱全。一会儿功夫,那盘汤圆就“全军覆没”了。

吃过午饭,妈妈和爸爸商量要带我去唐山南湖观花灯,所以那个下午我是在期盼中度过的。夜幕降临,真正的高潮才刚刚开始。马路两边的树枝上悬挂的小灯笼全都亮了起来,街道上车水马龙,到处都是赏灯的人。我牵着爸爸妈妈的手也挤进了人群。人群熙熙攘攘,像流水线一样,缓缓向前挪动。要不是我们手牵手,恐怕早就被挤得各奔东西了。人群这么密集,只能踮着脚才能看到灯。走着走着,我们被嘈杂的人群挤到了另一边。不得不说,这边的视野真不错,一大片铃兰花灯尽收眼底,颜色各异,有红的、粉的、白的、蓝的、紫色的,交织在一起格外绚烂。在它们的中间还穿插着写有“春”字和“福”字的大彩灯,使得整个地方更加光亮。大约五分钟后,人群渐渐散开了。向前一望,前面是小吃街。迎面扑来的烧烤香味,让我忍不住停下了脚步。爸爸、妈妈带着我大快朵颐了一番,便又开始逛起了花灯。

过了这条街,人群不再拥挤,这个区域的花灯形态各异,有以十二生肖为形的灯,还有宝塔、拱门、轮船等造型的灯,赞叹之声不绝于耳。行了一公里左右,就来到了灯谜阵,相比之下,这里的人就更少了。只见有的人在盯着灯发呆,有的抓耳挠腮,还有的刷着手机,很有一番不猜出来不罢休的架势。

从这里沿坡路下去,逐渐地热闹起来。一群人在台上舞着狮子,许多人围着舞台大声喝彩,气势不亚于一场大型音乐会。赏灯结束,元宵节也就随之落下帷幕。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习惯,也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继续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二家乡风俗的优秀作文600字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外公的老家在赣州,上次我们一家十六口人一起去赣南游玩的经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在车上,妈妈告诉我了一些客家的基本风俗:因为客家族是从中原汉族迁往广东、福建与赣南与当地土著杂居的,所以语言渐渐受到当地土著的影响,慢慢形成了特有的客家方言,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的客家习俗,如:大年三十要杀鹅,祭奠祖宗之后才能吃团圆饭;大年初一要吃素,不能沾荤腻,这些都与中原过年有很大区别。

到了赣州,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数赣州的美食了。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黄元米馃。

黄元米馃是赣南客家人独特的食品之一,其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贡品。打黄元米馃也是赣南客家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打黄元米馃,一般在每年腊月农闲时进行,其打制过程可以体现出客家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因为打黄元米馃,单家独户不行,一般都要几家人合伙一起打。所以一般打黄元米馃的地方,往往也是小孩们喜欢聚集的场所。

外公指着盘里的黄元米馃说:“黄元米馃以赣南本地产的糯性大禾米为原料。用一种赣南山区生长的名叫黄元柴的小灌木烧成灰后淋水浸泡拌料,然后用木制大盆把拌料蒸熟,再把熟饭倒入石碓中,十来个男人齐心协力用黄元棍将米饭捣烂。最后,由师傅将捣烂的黄元米馃揉成圆柱体,用一根细线分出一个个厚约五六厘米的黄元米馃,用手整理成型,一个个圆型或椭圆型的黄橙橙、金灿灿的黄元米馃就制成了。风干后的黄元米馃,盛装在大缸里,用碱性灰水浸泡,一般能保存三四个月不变质,随时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

年前年后,大家走亲访友,总不忘赠送几块色泽金黄的黄元米馃为礼,意寓吉祥富贵。家中来了客人,从贮存缸中取出黄元米馃,切成条块,炸炒蒸煮,独具风味。而刚打出的黄元米馃,用手抓成团蘸点酱油或白糖,即可趁热而吃。

我喜欢赣州,我喜欢赣州的美食,喜欢客家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家乡风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外婆家在连云港,这里的春节有很多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下面就让我来带你去我外婆家的春节看一看吧!

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在外婆家过年,大概也了解并参与过一些过年时要做的风俗活动。比如:采购瓜子、花生、小果子、桃酥、小麻饼……这些过年必备的零食。

过年前外婆一定会包很多包子和蒸很多馒头,外婆说过年那几天,肯定会有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所以馒头,包子这些主食要多准备一些,防止人来多了不够吃。而蒸馒头,包子,也有来年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除了包子和馒头,外婆家每年还会做一道菜——炸丸子,外婆把丸子叫做“驼着”,这可是年夜饭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接下来就是“祭灶”风俗。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相当于小年,晚上要在灶前供上糖饼、糕点、糖果之类的甜食,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说。

紧接着就是年三十了,年三十的要做的事就可多了,比如一早把大门上贴上鲜红的对联,挂红灯笼。最有意思的是在自家院子内种上“摇钱树”,所谓“摇钱树”,便是从集市上买来的青竹子上系红绿两种颜色花生,固定在院子的柱子上,竹子的叶子越多,叶子越大,意味着来年财源越旺盛。还有还有,好多地方都是在下午三四点钟吃年夜饭,而外婆家这边通常选择中午来吃团圆饭,哈哈,有意思吧。

年三十晚上守岁,凌晨十二点的时候各家开始放鞭炮。在外婆家舅舅还会放一种叫“高升”的东西,声音很响,威力也比鞭炮大很多。大年初一的早晨吃饺子,然后拜年,说吉利话,当然最开心的是我们小孩啦,占足了便宜,收到了很多红包。再有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团团圆圆。

这就是我在外婆家过春节的了解的一些风俗习惯,快来分享你们家乡的风俗习惯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