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奥运会的起源及故事(精品六篇)

浏览

5061

作文

6

篇1:奥运会的起源和传说

全文共 771 字

+ 加入清单

奥运会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是一个神话王国,关于奥运会的起源,自然和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是分不开的。

有关古代奥运会的起源的传说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另一种传说与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有关。赫拉克勒斯因力大无比获「大力神」的美称。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不到半天功夫便扫干净了国王堆满牛粪的牛棚,但国王不想履行赠送三百头牛的许诺,赫拉克勒斯一气之下赶走了国王。为了庆祝胜利,他在奥林匹亚举行了运动会。

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故事则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古希腊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比赛中,先后有十三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十四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终于以智取胜。为了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实际上,奥运会的起源与古希腊的社会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前九至八世纪,希腊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隶社会逐渐形成,建立了二百多个城邦。城邦各自为政,无统一君主,城邦之间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各城邦都积极训练士兵。斯巴达城邦儿童从七岁起就由国家抚养,并从事体育、军事训练,过着军事生活。战争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壮身体,而体育是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有力手段。战争促进了希腊体育运动的开展,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带有明显的军事烙印。

连续不断的战事使人民感到厌恶,普遍渴望能有一个赖以休养生息的和平环境。后来斯巴达王和伊利斯王签订了「神圣休战月」条约。于是,为准备兵源的军事训练和体育竞技,逐渐变为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名人故事:征战里约奥运会的吴敏霞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临近里约奥运会,中国跳水队举行了一次演讲,吴敏霞作为队中的老大姐第一个站上了发言席,平静展望了即将到来的里约奥运会。吴敏霞坦言:“自己还是想挑战一下,到这个年龄中国跳水运动员还没有站上奥运舞台,我觉得有机会自己还是想突破一下。2008年以后就觉得自己不行了,因为那会伤病特别多,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遇到特别疲劳的时候,我有想到放弃,但是想想几年都顶过来了,现在还剩几个月,如果退役的话,便浪费自己这几年拼下来的成果。”

在家乡上海,吴敏霞开始备战里约奥运会。这天,她专门请假回家陪伴父母。吴敏霞的爸爸吴钰明表示:“有时和她的妈妈一起出门,看到别人家的儿女手挽着自己的父母,我们也会想。不过我们还是希望她以事业为重,尽量不去打扰她。”

在一间屋子里,摆放着2011年之前吴敏霞获得的所有奖牌,对于一家人来说这不仅仅是记忆,更有一份难言的感情。吴敏霞感叹:“自己的遗憾就是陪父母的时间太少,对他们有一种亏欠吧。希望这些奖牌带给他们我的陪伴。”

在备战里约奥运会时,吴敏霞坦言:“自己这段时间希望减少伤病,身体好一些,去顶过来,最终站上里约奥运会最高领奖台。”吴敏霞的主管教练聂玉弟也表示:“肯定她失去的要比得到的多,毕竟她已经3届奥运会冠军了,再想拿这届奥运会冠军的话,一定复出的更多。”吴敏霞的妈妈褚金妹感叹:“她真的不容易!”

吴敏霞表示:“我有犹豫过,也曾怀疑自己是否能坚持下去。不过,里约就是我的目标,再任性的拼搏一次吧。一个人的人生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片段,也是一种美好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关于元宵节的故事:元宵节的起源

全文共 2302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而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 而为人所知。各式各样的灯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这一节日的发展史中,灯到隋朝(五八一─ ~ 六一九)才出现,算是晚出的节目内容之一,而要到唐以后灯才成为元宵的主要标帜。一般认为元宵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太一而开其端。不过祭拜太一不一定在正月而且并非年年举行。所以元宵的起源恐怕不能说在汉武帝之时。其他以元宵源自道教的上元节或佛教的燃灯法会的说法也都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持。如下文「习 俗」一节所述,元宵大约是从三世纪开始,慢慢形成的一种节庆,在南北朝发展成一固定的节日,但成为后世元宵主要节日的花灯和百戏要到隋炀帝才开其端,炀帝也是一个把元宵庆典官式化的皇帝。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唐宋明清,元宵灯了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墨客骚人,常常吟诗作画,作为增添雅兴。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人们喜欢元宵灯节,可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形成了唐代。《七修类稿》云:“元宵放灯,起唐开元之间,……从十四至十六夜,后增至五夜。”林达祖的看法与《七修类稿》稍有不同。他在《唐宋时代元宵看灯的盛况》一文中根据《旧唐书》有关睿宗的记载:“景龙四年,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看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至丁卯夜又微行看灯。”认为“元宵灯节在明皇的父亲睿宗朝代已盛行了”。

另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是汉代传下来的。唐代徐坚《初学记》云:“《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初学记》是受命于唐玄宗,为太子们学习文化而编纂的书籍。书中“令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显然是指玄宗时代。《灯节小史》作者观今从《御览》引《史记·乐书》的说法,又据《曲洧旧闻》所载“唐沿汉武帝祠太乙自昏至明故事”,认为元宵灯节“看来是成于汉初的一种特殊事体,并不认为是一种娱乐”。罗启荣、欧仁煊在1983年9月出版的《中国年节》中认为:“汉文帝是周勃勘平‘诸吕之乱’以后上台的。勘平之日是正月十五。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夜’在古语中又叫‘宵’,于是,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放灯习俗。到了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这是元宵节放灯的起源。”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元宵节源于释道的宗教活动。《涅盘经》曰:“如来 维讫,收舍利罂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乐,绕城步步燃灯十二里。”又《西域记》曰:摩喝陁国,正月十五日,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而《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沿道教的陈规。道教把正月十五灯节称为“上元节”。最近出现一种新说法据1985年第1期《民间文学论坛》所载的《灯节的起源与发展》一文认为,元宵灯节“最早起源于对火的崇拜”,“原始人发明了火之后”,“认为神秘的火能驱赶走一切妖魔鬼怪”。相沿成习,最先形成仪式活动的,便是“傩”,“傩”是一种持火驱鬼的习俗活动,其“原始形态,可追溯至久远的上古时代”。

关于灯节的起源,民间传说更是纷纭不一。有的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有的传说,灯节源于汉武帝。当时宫女元宵正月过后想念家中父母,宫深禁严,怎么外出相会呢?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得知后很同情,便设计成全她们,他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城里宫内一片恐慌。后又向武帝献计,十五晚上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满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武帝允诺,宫女们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从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灯。还有的传说,元宵灯会源于民间的“放哨火”等农事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将来临,各地农民忙于备耕等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民就在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掉,以除虫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奥运会的起源和传说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希腊人于公元前776年规定每4年在奥林匹亚举办一次运动会。运动会举行期间,全希腊选手及附近黎民百姓相聚于奥林匹亚这个希腊南部的风景秀丽的小镇。

公元前776年在这里举行第一届奥运会时,多利亚人克洛斯在192.27米短跑比赛中取得冠军。他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第一个项目的第一个桂冠的人。后来,古希腊运动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并成为显示民族精神的盛会。比赛的优胜者获得月桂、野橄榄和棕榈编织的花环等。从公元前776年开始,到公元394年止,历经1170年,共举行了293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公元394年被罗马皇帝禁止。

1875~1881年,德国库蒂乌斯人在奥林匹克遗址发掘了出土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兴趣。为此,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认为,恢复古希腊奥运会的传统,对促进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他的倡导与积极奔走下,1894年6月,在巴黎举行了首次国际体育大会。国际体育大会决定把世界性的综合体育运动会叫做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于1896年4月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以后4年一次,轮流在各会员国举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奥运会的起源和传说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赫拉克勒斯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不到半天功夫便扫干净了国王堆满牛粪的牛棚,但国王不想履行赠送300头牛的许诺,赫拉克勒斯一气之下赶走了国王。为了庆祝胜利,他在奥林匹亚举行了运动会。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故事则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古希腊共和国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比赛中,先后有13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14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终于以智取胜。为了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七夕节故事的起源

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传统的 中国情人节之一,传说是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在喜鹊桥重逢的日子。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七夕的传说: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