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不是潘金莲人文观后感(精选19篇)

浏览

7626

作文

19

篇1: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是潘金莲》入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消息一经公开,就引发了国内外媒体和观众的超高期待。在此次入围的300多部影片中,《我不是潘金莲》更是被选为电影节官方推荐的45部不容错过的佳片之一。此次影片全球首次放映不仅近两千张票提前售罄,更有不少观众特地从多伦多之外的其他地区赶来,只为第一时间看到冯小刚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小刚携主演范冰冰、郭涛、大鹏惊艳红毯,所到之处引起观众连连尖叫。映前见面会上,现场三层放映厅1725个位置座无虚席。作为电影的绝对主角,范冰冰自信表示:“从未想过这部电影的首映是在多伦多,但《我不是潘金莲》是个好故事,相信外国观众一定看得懂,也一定会喜欢。”冯小刚更是霸气表示:“不喜欢随便骂。”事实证明电影不负观众期待,首映场观看过程中气氛十分热烈,不少台词和片段让在场观众惊喜不断,平均三分钟就爆发一次笑声。放映结束后,整个影厅几乎要被雷鸣般的掌声掀翻屋顶,观众们对主创们奉献出如此精彩的电影表示最热烈的支持。

中国故事惊艳国际圆形画幅暗喻“镜花水月”方圆尽显中国式人情法治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而辗转十年的荒诞故事,作为冯小刚导演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导表示,虽然每天都有很多剧本送来,但终于等到这一个值得拍的故事,既是回归电影初心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冯小刚首次在本片中大胆采用圆形画幅进行拍摄。据悉,圆形的灵感来自于具有东方韵味的中国风情画,构图和色调十分讲究,不少观众表示看电影时有置身江南园林一步一景的视觉效果,新鲜之外非常赏心悦目,有观众评价道“摄影和美术简直就是中国版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太美了”“画幅的变化跟情节结合得好棒!”圆形画幅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尝试,其背后另有含义,方圆之间似真似幻,观众们从圆形画幅中看电影的形式巧妙暗喻了“镜花水月”的荒诞寓言。

放映结束后,观众纷纷点赞“冯导真是太大胆了,不论是故事还是圆形形式,都是一次巨大的突破”“这部电影跟一般的喜剧不一样,笑完还能有思考,冯导讲了一个好故事”。冯小刚导演表示,希望借此向国际展示这个荒诞故事背后的中国式人情与法治,李雪莲故事背后的道理值得观众们再度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062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老炮儿——年过半百的老人任性的结果。他把一定程度上得罪观众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搬上荧屏,在习惯了漫威的荷尔蒙系列的年轻人面前呈上一杯苦茶。

用影像记录中国现状,记录时代里普通人的悲喜生活,是冯小刚一直想做的事。

他在不止一次采访中说过,如果不是《一地鸡毛》、《我不是你爸爸》这些反映现实的片都折了,他就直接奔着《我不是潘金莲》去了。不会有中间《甲方乙方》那些贺岁片。“那些贺岁片都是假象”。

题材不够热门,圆画幅国内没人玩过,合作伙伴反对,都阻挡不了他想拍的心,他的底线是“大不了你们不投资,我自己投资。”在过去那么多年的妥协中,他积攒起一份任性的资格。而能说出这话,除了因为有钱和地位,恐怕也需要有一点坚持和初心吧。所谓,烈士暮年,壮心未已。

李雪莲是个聪明的农村妇女,她想出假离婚的法子,也知道如何才能让当官的关注到自己。她一根筋的认死理,他认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为什么假离婚成了真离婚,法院的人还说这就是真离婚。

她相信她的牛,商议假离婚时只有牛在场,牛点头她就去告状,牛摇头她就不告了。听一头牛的话,这荒唐的说法,把市长气的拂袖而去。

李雪莲从公安局出来后,曾一度想放弃告状,但是她要秦玉河一句话,这婚到底是真离还是假离。没成想,秦玉河却羞辱她在新婚之夜前就不是处女了,说她是潘金莲。李雪莲是愤怒的,在她心里,婚后出轨并谋害亲夫的潘金莲和她是有本质区别的。

但是在和大头一夜情之后,李雪莲却觉得自己就是潘金莲了。因为她的意识里,这婚就是假离婚。所以当她听到秦玉河意外身亡的消息时,哭的呼天抢地——再也没法把话说明白了,我不是潘金莲啊!

一部荒诞的闹剧因为当事人的去世而终结,一个靠告状而活着的人自此失去了活着的动力。官员该如何做,李雪莲该如何做,李雪莲身边的男人该如何做,电影想表达的太多,一时半会儿我摘不清了。

昨天看了南方周末对范小姐的采访,她说,最后结尾餐馆的戏是她要求加的。可是这段戏也导致了烂尾——扯出来两个全片从未提及过的孩子,然后强行升华角色包装母爱,一瞬间就让李雪莲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十分失败。既然她大儿子在前夫那,那她为何从头到尾不曾提及一句?这样一个母亲对流产的孩子却又有那么强的执念?

我倒是觉得范小姐和郭敬明拍完爵迹,沾染了郭敬明不少仙气。

反观其他配角,人物饱满——遇事儿先摘自己的大鹏,不愿意给领导添麻烦的张译,去对头那儿上吊的范伟。倒是范小姐一出场我就觉得隐隐的尴尬。

圆形画幅的形式运用的很好,有类似聂隐娘的美感,也像富家小姐手里的山水画扇子。

另,我最喜欢的还是冯导的《一声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1190 字

+ 加入清单

我看完了由冯小刚导演、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这这部电影将主人公李雪莲上访20年的酸甜苦辣描绘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李雪莲上访20年,她周围的人也怀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是真想帮他,但大多的是想借着李雪莲的大腿搓麻绳,有的明哲保身,有的想色要官图财,有的炫耀领导水平,有的因此丢了乌纱帽。就连李雪莲上吊时,果园的主人也跟着她,让她去邻居家的果园上吊,打掉自己的竞争对手。

可以说,《我不是潘金莲》在某种程度上是众多信访人的一个缩影。

信访其实是个名词,到现在为止也是个名词。信访的意思其实很简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所谓信访,就是人们群众来信来访。

信访工作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帮助他们解决各种诉求,解决不了的转达给其他部门解决。用一句洋气话说,就是化解矛盾解决诉求。

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其实很正常。经济发展越深入,法治建设越全面,人们的各种诉求也越来越多,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维权意识越强,信访意识也越强。

人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感到冤屈,或者是看不下去某些部门、人员的作为,或者是向党委政府和有关机关写信或者到党委政府和有关机关申诉、控告、举报等,希望得到解决。

有时候,某种诉求能得到及时解决,有时候某种诉求得不到解决,甚至永远也得不到解决。还有些诉求,只要努努力、使使劲、用用心,就能解决。

中国人有时候很倔但很讲理,他们不怕穷不怕吃苦,就怕输理丢面子,信访的理由有时也很简单。《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20年上访的理由很简单,其一是一件事,想证明“离婚是假的”,后来变成一句话,只要其前夫承认是假的就行;其二是一句话,前夫说她是潘金莲,她为“我不是潘金莲”讨说法。

于是,解决不了满足不了自己诉求的那些人就不断地信访、不停地上访。

慢慢地,信访成了动词。有的人开始相信信访、迷信上访了;也有的人害怕信访、拒绝信访了。甚至只剩下“访”,没有“信”,不再信来信往,直接人来人往了。

相信信访、迷信上访,是因为尝到或者看到了别人信访上访带来的好处,有的因为信访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处,甚至可以借以要挟有关部门。

有的人害怕上访、排斥上访,是因为信访已经成为考核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到自己的前途命运;有的人害怕上访、排斥上访,是因为自己没有错,觉得自己理直气壮;有的人害怕信访、排斥信访,有错不想承认,宁错不弯腰,甚至连一句软话也不说。无形之中,加剧了信访。

应当看到,信访的根源在于有些人员和部门无视或者漠视群众利益,没有依法依规办事,作风简单粗暴造成的。

解决信访说简单也简单。中国人很讲理。只要实事求是,明确是非,该认错的认错,该纠正的纠正,该道歉的道歉,该追究责任的就追究责任,特别是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和部门要敢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把信访引导到依法依纪解决的轨道上来,信访的群众肯定会信服。

愿信访的人越来越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科学与人文电影《宇宙与人》观后感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深黄色山峦淡出画面,随着雄健的音乐响起,山峦几经形体变化,最终如一锤定音一样在画面上定格,现出“宇宙与人”四个大字,这个科教片如同一幅风光油画般映入眼帘,充满一种别样的诗情画意,使人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着宇宙及人类自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影片通过电脑特技,深入浅出地向我们介绍宇宙和人类:我们的宇宙是一个聪明绝顶的物质“大作坊”,它最值得骄傲的作品是人类:月亮使地球旋转速度减慢,由每天的12小时变成了24小时,给地球以稳定,给我们以睡眠;氧气是最活跃的气体,使人产生能量……

宇宙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生存空间,这是到目前为止在其他星球所没有发现。

既然宇宙赐予人类这么难得的生存条件,人类就没有理由不珍爱我们美丽的生命,热爱我们美好的生活,以回报宇宙的博大和慈爱。

《宇宙与人》在启迪我们的心智的同时,也濡染着我们的心灵。人类只有用宇宙赐予的这些宝藏来改造宇宙和自然,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这是《宇宙与人》给我的最大感受,珍爱生命,珍惜自然,我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多制作出一些这样既具有完美艺术形式又能启迪人的心智,净化人灵魂的好片、大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1294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揪住电影中李雪莲告状的逻辑说事儿,实际上,是真的没有抓住电影的主线,这本就是一个荒诞的故事。

中国导演里面,我研究最深的,也就是冯小刚了,硕士论文写的就是他,当年查各种资料,把他那些家底都给翻出来了,除了正儿八经的从业经历外,还有不少八卦内容,比如前妻啊,比如如何因为一篇不算负面的报道耍流氓大闹编辑部啊,再比如,在发布会现场大骂记者啊,不一而足。那时候觉得,这人虽然会写会画有点小才华,但要不是搭上王朔又会混,多半也是埋在人堆里,但即便如此,也是亦狂亦歌,有血有泪,算得个性情中人。

从私人订制以后,冯导演一直没有导演作品,不过还是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拍手机广告,参加各种综艺节目,跟徐老师在节目上秀恩爱,顺带唱唱歌,中间还拿了个影帝。都说真导演拿作品说话,如果这些也算作品,那冯导还是以前的冯导,快言快语,想说啥说啥,冯导也不是以前的冯导,冯裤子没事儿就哭的德行已经消失不见,随岁月沉淀下来的,还有功成名就之后自有的一份笃定。

所以,我不是潘金莲,他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用圆形的画幅来拍,再让范冰冰去演一个农妇,不管效果咋样,至少勇气可嘉,就算他说这是为了什么中国风情画的氛围需要,你也千万别信,这到底,还是不走寻常路的轴劲儿使然,(要不然也不用上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节目,冯导想的说不定是,电影赔了就赔了,老子凭自己这张脸,也能先把计提预亏的钱赚回来。)

而且,这还是一部实打实的有关上访的电影,刘震云敢写没啥,因为中国看书的永没有看电影的多,审查相对要宽松些,但是冯小刚敢拍成一个中国无分级市场上的作品,还是需要相当的技巧与打通关节的能力。你换个小年轻来,实在不一定搞的定这个事儿,而且他们也不愿意搞,就跟我一个影视动漫业的朋友说的一样,抄袭别人的创意钱都哗啦啦的来,谁他妈还多费一道工序去创新,结果就是小年轻们都开始厚着脸皮吃老本吃别人,竟然是老炮们另辟蹊径,响应万众创新(一定程度上也可见老一辈对政策号召之积极吧。)

撇过上一句,不胡扯。镣铐上跳舞,其实就是冯小刚一直以来擅长做的事情,这一点上,另外两位科班出身的第五代导演是让人失望的,霸王别姬、活着这种现实主义题材,他们已经不敢碰了,或者说,懒得碰了,第一没噱头,第二不赚钱,第三操作难度还大。凯歌当年拍孩子王,黄土地,电影诗人名号妥妥的,现在好好当诗人了,电影没了;国师没事就去导一导晚会,现在的作品也向晚会看齐了。唯有冯小刚,夜宴之后觉得自己还是回归现实吧,而且还不嫌麻烦,还是愿意挑战挑战,拍一些自己想拍的东西,让镜头在眉间心上过一遍,而不是让镜头直接连上票房,这就不容易了。

对于电影,早先并不看好,且不说这种单筒望远镜的画幅是不是能让观众接受,单单范爷就是个软肋,本身也不是靠演技起家,演一演狐狸精还行,李雪莲,怕她hold不住,不是因为人物性格复杂,而是她的个人形象已经固化,穿上农妇装,看起来也像是妲己微服私访。配角阵容还行,但是主角薄弱,短板尽显。相比之下,圆形遮罩反而没啥,拍的时候展现全景, 剪辑以后变成了那么小的一丢丢,其实留下的,说不定都是精华。而且这种小圆纵贯全片,也为结尾的豁然开朗留下了很好的对照伏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由于制片方华谊兄弟与万达之前有过节,万达院线大幅削减了排片量,为此导演冯小刚与王健林、王思聪父子展开骂战。他们孰是孰非,我不太关心,我关心的是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到底说了啥。

《我不是潘金莲》的题材是访民,冯小刚能够把这个有点敏感的题材搬上荧幕,让更多的人知道访民这个中国特有的现象和群体,对此应予肯定。为什么会造成访民现象,这部电影揭露了一些原因,但没触及到根本。不管是导演冯小刚,还是编剧刘震云,可能也只能做到这一步,这其中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如对体制的认知程度),也有电影审查制度的钳制。

《我不是潘金莲》说的是女主人公李雪莲为了房子和二胎,与老公假离婚,没想到弄假成真。李雪莲去县法院起诉,要求与老公复婚再离婚,法官王公道(枉公道)直接判定其假离婚为真离婚。李雪莲就向法院院长荀正一(殉正义)、县长史惟闵(死为民)告状,遭到院长和县长推诿。李雪莲又去市政府门口静坐,举着一个写着"冤"字的牌子,市长蔡沪浜(护帮)让人将其弄走,手下就派警察把李雪莲给行政拘留了。

李雪莲本来不想再折腾了,只要前夫给一个说法就行。没想到她前夫不但没给她一个说法,还骂她是潘金莲,因为李雪莲不是处女,结婚前与别人发生过性关系。不服气的李雪莲进京上访,拦了首长的车,结果市长、县长、院长都被撤职。李雪莲不肯罢休,为了讨个说法,继续上访了十多年,也没什么结果,最后她前夫出车祸死了,才肯罢休。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到的第一个访民是贾灵敏。贾灵敏与编剧刘震云是河南同乡,刘震云对她的事迹可能也有所耳闻。与李雪莲"没事找事"不太一样,贾灵敏是自家房子被强拆,然后去上访,同时也向其他的被强拆户普法,为此遭到当局嫉恨,招致牢狱之灾。

黑色幽默是冯小刚和刘震云很擅长的,如片中李雪莲要胡屠夫帮忙,胡屠夫说只要她愿意陪自己睡觉,干什么都行,当李雪莲要他去杀市长、县长、院长、法官和前夫时,胡屠夫泄气地说,睡一觉就要杀五个人,这一买卖不值当。片子结尾,李雪莲想不开了,找地方上吊自杀,被果园主碰到了,果园主就说,真要是想死,别死在他承包的果园,去死对头老曹的果园里死,也算帮了他一个忙。

没有揭露造成访民现象的根本原因,这是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最大缺陷。上访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畸形制度,正是因为没有法治才导致了这一畸形制度,如果有法治怎么可能会出现访民这一庞大群体?当然,之所以没有法治,是因为没有民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1003 字

+ 加入清单

我和男票一起去看了我不是潘金莲,看到李雪莲无数次的告状。我抬头问他,这一切真的值得吗?一开始我有些不能理解,李雪莲不能跟秦玉河复婚了,而离婚骗房最后被弄成这个样子本来就是活该。就算我没有学过法律也觉得李雪莲的官司是一场迷茫的没有结局的官司。可惜李雪莲是个过于坚持的人,执拗的拖着一口气,一口说不出的气直接告给法院院长,告给县长,市长,告到北京。终于,故事显得有点意思了。首先,好多官员是怕事儿的,层层像是踢皮球。这倒是符合中国国情,第一次李金莲找院长,院长一次揽下都会好很多。可是院长说这块儿不属于我,于是李雪莲懵了,她不知道找谁,她觉得不过瘾,她觉得这个世界的人都在骗她。于是,她觉得自己变成了斗士,开始寻找起了自己的公平。如果说秋菊打官司为的是官司怎么判的正,李雪莲只是图一口气。去踏上了漫漫的告状长途,一个法盲能去哪里?上访。

其实官员都怕上访,而中国的百姓,知道官员害怕上访,害怕丢帽子,一窝蜂的都去上访。我曾在一个小县城的街道上听说,打什么官司,花钱,走,我们去上访。走,我们去北京。事情啊,就是闹的越大越好,因为闹的越大,他们眼里,自己得到的利益越多。这就是中国的利己主义的狂欢。

中国的官员呢,更是如此,人人都想保住自己得官帽子,人人都不想管事儿,真正片子的主角,不是李雪莲,是中国官员那幅嘴脸。踢皮球,谄媚,对下级的命令……太符合中国国情了!贾聪明为了得到上级的提拔不择手段,拿着职位做交易,事情败露后,李雪莲要继续告状。县长说你这是因小失大啊。县长口中的当然是职位转正是小,李雪莲告状是大。可我们眼中到底是熟小熟大。太多的黑色交易到现在还在进行,在我们不能发现的地方进行,而我们有的时候还不如李雪莲,就那样被满住了。李雪莲不告状了,黑色交易会停止吗?

其实里面王公道挺可怜的,王公道做了正确的判决,却到最后对李雪莲点头哈腰,一口一个“大表姐”,王公道,一开始本是没有错的,后来却有了错。他怕自己的院长没了,兢兢业业,万分害怕。王公道也变得不公道了。

也许《我不是潘金莲》里每个官都没有坏心思,至少他们还没显得像贪污腐败的苍蝇老虎,可是这个社会的官员体制,每个人民公仆的心思还是那么不令人满意。看到的太小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是每个人都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对画面表现表示极大好感每一帧,都像一幅山水画。最后用某人话,他们每个人都在立场上考虑事情,所以世界是小的,最后事情解决了,想开了,世界……就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107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通过一个女人与八个男人十年的上访故事,以荒诞手法描写官民矛盾和官场生态,尺度之大,令人啧舌。电影通过极简主义的叙事,表达庞大复杂的主题,故事既紧贴基层现实,又是荒诞化的。一群重权在手的官员对付不了一名农村女访民,被她搞得团团转,极具讽刺意味。由范冰冰饰演的农妇李雪莲既纯朴刚直,又是个认死理的法盲,属于典型的“上访刁民”。一大群官员,从法院院长到县长再到市长,在处理李雪莲的案子上都无直接错误,但他们对上唯唯诺诺,为保乌纱过度办案,直到把小事搞成大事。

环球时报11月21日刊发题为《做出勇敢可贵的探索》的文章认为,《我不是潘金莲》不是简单在控诉,而是展示了“上访”这个问题成为死结过程中各方节外生枝或画蛇添足的每一步,对体制与基层问题缺少对应解决能力做出建设性的诘问。抱着建设性的态度开展批评,度的把握就有了基础,远承《甲方乙方》钱康之余绪,近绍《老炮儿》六爷之遗风,在这方面冯小刚可以说是玩得得心应手。

除了对本片本身讨论话题的反思,笔者倒还想到另一件事。当我们在说《我不是潘金莲》的时候,所会想到的恐怕不仅仅只是这部电影,毕竟电影名字里的关键词“潘金莲”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顶有名的人物。在《水浒传》中诞生,在《金瓶梅》中升华,在这个出轨新闻频发的年代,“潘金莲”也有其时代内涵。

9月份,王宝强离婚事件在舆论上吵得沸沸扬扬,一些人纷纷把指责的矛头对准另一位当事人马蓉,甚至连英国广播公司BBC也来“凑热闹”,在报道中将王宝强与马蓉比做“武大郎”与“潘金莲”。在国内也有网民调侃称,别人都在蹭《我不是潘金莲》的热点时,只有马蓉在安心做原创。

近期关于明星出轨以及疑似出轨的新闻可以说不绝于屏幕,林丹、刘恺威、陈赫、文章等等,真真假假,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不可能的。然而,这些出轨事件所引起的讨论都远远不及王宝强离婚事件。通过对比,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不同,对于男明星出轨,大多数人都已经司空见惯寻常事了,用《红楼梦》中贾母的话说“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

有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出轨的可能,只是囿于时间地点条件,表现程度不同罢了,经典的例子有《廊桥遗梦》等。这种看法不免有些悲观,但也在提醒社会如何处理新时代下的家庭伦理关系。首先,出轨是男女双方的问题,对于不知情的围观群众的而言,获取到的信息有限,妄下判断不免有失偏颇,既然有“潘金莲”,那还有“西门庆”呢,别忘了当时可是西门庆诱惑的潘金莲,所以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舆论判断是一种社会暴力,当三思而行。其次,出轨的男性会被原谅,女性却很少被宽容,这反映出传统的男权思想以及基于男女双方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3425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我不是潘金莲》,

想起了一个史上最深刻的黄段子:

一架飞机在飞越撒哈拉沙漠时失事。

除一个年青小伙子外,其他人全部遇难。

小伙子很幸运,被抛到了沙漠绿洲上。

那里有清洁的水和绿色的食物。

但光有吃的也不行呀,

孔子两千年前就说过:“食色,性也!”

不在忍耐中变态,就在忍耐中变坏!

一天,小伙子发现:绿洲上有骆驼在吃草!

小伙子立马兴奋地奔向骆驼。

但跑到骆驼后面一比划,不行,太高了!

小伙子便垒了一个沙堆,站到上面,正好!

刚要进去,谁知骆驼吃完这片草,往前走了几步。

这一下,小伙子又够不着了。

他又跑到骆驼后面,开始垒沙堆。

刚垒完,骆驼又往前走了。

很多很多天过去了,他一直在那垒沙堆,

但每次都是功亏一篑。

终于有一天,又一架飞机失事,

一位年轻女子被抛到绿洲之上。

小伙子跑过去抢救美女,治伤喂食。

美女十分感激:“无论让我干什么我都答应!”

小伙子瞥了一眼骆驼,激动地说:

“你去把骆驼牵住,别让它往前跑了!”

小伙子最后的要求很荒谬,

但荒谬只是表象,我们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荒谬。

人生天地间,都在奔跑,都在追求,

很多人在疯狂追逐的过程中麻木了,

“垒沙堆”成了惯性动作、惯性思维,

而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

李雪莲放弃一切生活的可能性,

用20年时间去寻一个答案时,

最后就变成了机械地“垒沙堆”,

答案看似重要,其实已不重要,

比答案更重要的成了“坚持”本身。

2

村上春树写过一篇短文《再袭面包店》:

一位刚结婚的丈夫,夜里饿醒了。

而家里任何食品都无法消除这种饥饿感。

丈夫想起多年前也曾出现过这种感觉:

当时,他和女朋友一贫如洗。

有一天饿得不行了,就去抢一家面包店。

成功了吗?并没有!

在他们下手前,店主把面包送给了他俩。

作为条件,店主要求两人陪他听一张唱片。

打劫变成了交易——听歌换面包。

饿的人吃到了面包,

喜欢音乐的人分享了所爱的音乐,

犯罪消失于无形,不是皆大欢喜吗?

并不是。

事后没多久,男主和女友因为一点小事分手了。

而打劫不成的阴影一直如魔咒般潜伏在他心里,

直到这次新婚夜里,他突然饿醒。

妻子说,“要消除心魔,只有再抢劫一次。”

这次终于成功了!

然后,一直困扰他的饥饿感神奇地消失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非常荒诞,

但如果用“六大原生影响力”中的一个——承诺一致性来解释,就非常合情合理。

何谓承诺一致性?

就是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

一旦作出艰难的选择,

人就很乐意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然后自发地寻找理由,

来说服自己把这个承诺继续下去。

之所以称为“原生影响力”,

就是因为这是扎根在骨子里的影响力,

一旦发生,就不太受大脑的控制。

如果行为无法与之前的承诺达成一致,

就会变成一个缺失埋藏心里,直到最终爆发。

《再劫面包店》的故事,

就很好地演绎了这个原理。

而《我不是潘金莲》,其实是另一个《再劫面包店》。

3

11月初播出的《四大名助》中,

有一个男人痴情于一个女人,

他已经苦苦追了她20年,

他也知道对方并不喜欢他,

但他就是不打算放弃。

真的是因为深爱到如此地步吗?

其实并不是。

是因为他在这条路上追逐了那么久,

他已经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伟大的牺牲者,

如果就这么放弃了,那之前的付出算什么,

“我不甘心,我没法给自己交代。”

读大学时,我有一同学,

喜欢玩老虎机,当然是输多赢少。

经常听他郁闷地说:今天又输了。

我说:那你不要玩了啊。

他说:那怎么行,我都输了那么多了。

结果不断地陷入恶性循环。

每次输完,他心情都糟糕透顶,

却又将希望寄予在下一次上,

“我不甘心,我必须赢回来。”

一个搞经侦的民警朋友说,

很多搞传销的人之所以出不来,

并不是被洗了脑或限制了自由,

而是不甘心和不敢出来,

因为投入了那么多钱进去,

必须要想办法把损失捞回来。

于是,就去骗别人骗亲人骗朋友。

一个传销头目说:“传销做的就是人的不甘心。”

所有的放不下,其实都是因为不甘心。

4

草原上,有一群吃草的羊。

走在前面的羊能吃到新鲜干净的草,

走在后面的羊只能吃前面的羊啃过的草。

走后面的羊很不爽,就跑到羊群最前面,

而落在后面的羊也不甘示弱,

也要抢着跑到羊群最前面,

经过几个回合后,

所有的羊都跑了起来,并且越跑越快,

前面出现悬崖也没看到,一个个跳了下去。

这个故事看似可笑,

其实正是我们人类的写照。

很多时候,我们患了一种叫做“不甘心”的病,

已经忘了吃草是目的了。

目的已转移到了奔跑上,

“我不甘心,我必须赢回来。”

“我不甘心,我已经投入了这么多。”

“我不甘心,我没法给自己一个交代。”

最后,我们跳下了“悬崖”。

5

听朋友讲过他同学迅哥的故事。

迅哥高中时是个万人迷,

一个姑娘给他写了30页情书。

迅哥本来觉得那姑娘挺好的,

但自从收到她情书后,

就觉得她浑身是缺点,不爱搭理她了。

姑娘没放弃,大一时给他折了几千颗星星,

还给他织过围巾,买了衣服寄过来。

但迅哥连去门卫室取一下的耐性都没有。

姑娘每天都会打电话来,

但迅哥都是爱理不理的,

半小时电话他可能说不上三句。

有一天,姑娘终于受不了了:

“既然你不喜欢我,干嘛答应做我男友?”

迅哥还是爱理不理,两人终于分手。

大四元旦夜,迅哥哭得稀里哗啦。

那姑娘发短信来,说跟一男孩相处两年了。

那一刻,迅哥心里像被剜了一刀。

接下来一周,他发短信狂轰乱炸,

那姑娘终于跟男友分手了。

旧情复燃总是很容易的,

大学毕业后不久,他俩就结婚了。

婚后不久,迅哥又开始嫌弃那姑娘。

一年后,两人离婚了。

姑娘对迅哥说:“其实你只是不甘心我在没有你的世界,依然过得安然无恙。”

这才是最大的悲剧:我们疯狂地追逐,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那个结果对我们多重要,而是因为我们不甘心。 6

点开微信朋友圈,

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文章:

《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

《坚持,你终会成为想要的样子》

《坚持不是胜利,坚持到底才是胜利》。

点进去,常会看到这样的句子:

“只有坚持到最后的才是主角。”

“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坚持不一定成功,但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其实,不只是朋友圈,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被灌输“坚持”,

家长说,教师说,朋友说,上司说。

大家都在鼓吹“凡事要坚持”,

但极少有人教育我们“要懂得放弃”。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轻易的放弃。”

很多人都知道这句名言,

但不知道这句名言其实还有一句: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轻易的放弃和错误的坚持。”

错误的坚持,也是人生大遗憾。

就算你战胜了那些你要战胜的东西,

你花掉的20年时间,也是永久性伤害。

并不是人生的最后一个结果才是结果,

而是你的每个行为都是结果。

以结果为导向的生活方式不是不行,只是活得太LOW了。

7

梁漱溟先生说,

人一生要处理三种关系,

人与物的关系(最低的),

人与人的关系(中级的),

人与自己的关系(最高级的)。

确实,人与自己的关系,才决定了我们一生的走向。

所以,当我们因某个事情受到伤害,

在不甘心的同时,

一定要想想“及时止损”四个字。

然后想办法“和自己和解”,

不要让不甘心操纵了自己,

因为一个一直为不甘心买单的人,

是全天下最蠢的傻蛋。

比如一个典型的案例是,

有些人觉得跟出轨伴侣离婚是便宜了那对“狗男女”,

因而宁肯呆在冷如冰窟的家里,也不肯离开。

她们所抱持的信念是:

“凭什么他这样对我,我还要成全他?”

“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会让你好过。”

这种行为看似选择了抗争,

本质却是用自我破坏的方式来面对生活。

其实,“对方不好过”又如何,

你争赢了所谓的道,

却失去更重要的东西——生活。

你的不甘心,不过是输了自己。

就很多选择而言,

我支持伊壁鸠鲁学说的享乐主义。

这里的享乐主义不是字面理解的“享乐”,

而是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

我们作出重大决定之前,

要试着问自己两个问题:

1、这是否能让自己获得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而不是相反?

2、这是否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更坏?

若答案是否定的,

那这个选择就不是一个好选择,

放弃才是明智之举。

8

赵州禅师有句口头禅——吃茶去。

客人来访,他会问:“来过赵州吗?”

有人回答:“曾来过。”

禅师就说:“吃茶去。”

有人回答:“未来过。”

禅师还说:“吃茶去。”

别人不解:“为什么来过说吃茶去,没来过也说吃茶去?”

禅师微微一笑,答案还是“吃茶去”。

你能够用“吃茶去”破解自己的那些固执吗?

哲人说:成长就是自己与自己和解的旅程。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很多事情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想象,

所以,人到了一定年龄,

就要学会一件事——与自己和解。

与那个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解。

与那个自己心中的自己和解。

与那个天命所归的自己和解。

能够与自己和解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

能够与自己和解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荒诞的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2347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六去看了《我不是潘金莲》。

冯小刚这个名字,对于80后这代人来说意味着很多,他的电影,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人们的口味不同,你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他,但大多数人都承认,冯小刚的电影,好看。

对,正是因为中国的导演很多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走岔了,做不到“好看”这个标准,而冯小刚用几近于小聪明的剧本和拍摄手法,让大家在欢笑的同时,还觉得自己感受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于是我们觉得他接地气,懂得小人物的生活,冯小刚+葛优的组合一度成为质量的保证,我们管他的贺岁片叫“冯氏喜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天下无贼,以及后来的非诚勿扰,私人订制,都是这一类。

这种喜剧不仅让冯导成为中国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还让他在人们心中有了一个定位——冯导的片子,一定好看。

这种评价不得了的,第五代导演的两位教父级人物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没能做到。他们在探索艺术和商业的关系时都走过弯路,而他们至今也没能够用自己的姓氏命名一种类型片,冯小刚可以。

但是,张艺谋有《活着》,陈凯歌有《霸王别姬》,他们俩就算一辈子就这一部作品,也入了殿堂,这一点,冯小刚清楚,也肯定不服。

于是,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任性的冯导要在艺术上有所探求了,后来,《一九四二》,《集结号》,《夜宴》,《手机》,还有这部《我不是潘金莲》诞生了。原本不care艺术还是商业的冯导,现在在意了。他在意了,我们就得把他归类了。

先不说冯导这些尝试是否成功,先来看他这些年用的剧本,基本上都是王朔和刘震云写的。这两位作家不是不好,相反,他们太好了。他们的好主要体现在聪明。作家骨子里都是反社会的,但他们用自己强大的文字技巧,掩盖了自己对社会的恶意,让人们觉得,他们不过是“嘴欠”,而这种坏,反而成了他们被追捧的原因,毕竟人们的负面情绪需要代言人,而他们代言的确实漂亮。其实他们最清楚社会是怎么回事,人性又是什么样子,王朔早期的作品还是触及了一些,但是他们清楚这些东西不能说透,说透了后果很严重。所以他们越来越机智,弯子绕的越来越大,最后,自己也找不到原来的方向了。

冯小刚用他们的剧本,就决定了电影的风格也是“聪明”。我们在看《手机》的时候,简直对其中的讽刺意味击节叫好,你看,媒体人不过是那种德性。在看这部《我不是潘金莲》也有种看透了官场百态的顿悟感。我们看到了各级政府官员在这个系统里是怎样做事的,他们被一个农妇折腾的狼狈不堪,太解气了!说不定还要惊叹一下:这种片子居然也能过审?我们都做好迎接一部新的禁片的准备了。

但是,现在的冯导不仅聪明,还有话语权,他完全可以做到在拍电影的时候无限接近于那条红线而不去碰它,在有人质疑他是否撞线时,他可以聪明地作出解释,让大家都满意,这种技巧,是冯导浸淫电影圈二十几年总结的智慧,还有原剧本保驾护航,总局几个官员?too young,too simple。

我们都知道,张艺谋的《活着》原作者是余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原作者是李碧华,改编得怎么样先不去说,这两部作品本身,就是深入生活的底部,翻出人性和历史最丑陋的真相,丝毫不妥协的典型。记得当年中学时读《活着》,看到年迈的福贵,用如同说笑的语气叙述自己一生的苦难,我哭得稀里哗啦,就像戳痛了自己的神经,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和人生的沉重。自那以后,我读小说基本上都读这个类型的。

《霸王别姬》也类似,只不过格调更优雅一些,讲的故事都是痛的,作者痛,人物痛,读者也痛。

而冯导的作品,缺少了这种痛感。他在讽刺和展现的时候懂得点到为止,《我不是潘金莲》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影片的最后,马市长和县长郑重在长长的走廊边走边聊,马市长刻意地强调了各级官员是“好心办了坏事”。影片结尾又加上了李雪莲和前县长的相遇,李雪莲强调了自己告状的原因:一个未出生的孩子,也就是原著里那个和李雪莲不贴心的女儿。似乎在强调自己告状的合理性。但电影最大的败笔就在这里。书中的各级官员的行为动机无疑是保自己的乌纱帽,不给领导添麻烦,而到了影片中,变成了大家都想帮李雪莲,只是好心办了坏事。出现了这种变化,如果李雪莲纯粹是为了“潘金莲”这个名声去告状,她就成了无理取闹,所以结尾硬给她加了一个告状的理由,原本出生的女儿,变成了胎死腹中。这是冯导为了过审而采取的妥协,也让故事的力量进一步减弱。

原书中被撤职的县长史为民最后开了一家饭店,一次去北京办事,回去的时候买不到票,便谎称自己要告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警察便以维稳的名义用警车把他送回了家。这个小故事是这本书的正文,而李雪莲告状的故事是本书漫长的前言。这当然是作者的淘气,但这个小小的正文是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电影把它舍掉了,换了一个画蛇添足的结尾。

但是,我还是要说但是,说了这么多,我依然觉得《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好电影,一方面的原因当然是我对于冯小刚的喜爱。他的电影拍的那么聪明,那么好看,给我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我在看他的作品时,每每会发出“这导演得聪明成什么样啊”这种感慨,他太懂观众的点在哪儿了。这样的导演,你没法不喜欢他。

另外,在如今越来越不自由的审查尺度下,用自己的作品调戏红线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行为,注意,不是尊敬,是值得肯定。就像扶倒地的老太太是值得尊敬的行为,但是打个电话叫救护车或者警察是值得肯定的行为,这就是区别。我们在抱怨银幕上越来越多没立场的作品,就不得不为这样的作品而喝彩,冯小刚历练出来了处世哲学,我们不能指责他圆滑,因为在中国搞艺术,就是得面对一份无奈。

最后,还是对人不对事,我对冯小刚还是有一份期待。当年看他的《永失吾爱》和《一声叹息》时的感动还在。尤其是《永失吾爱》,那部布满了灰尘气的作品,让我感动不已。我愿意相信冯导还能拍出那样的作品,或许他想再拍一部《一九四二》时,发挥得再好一点,就能再出一部经典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荒诞的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方圆画幅看着很美也很累,冯导说他就是想玩儿

换了别人有贼心也没贼胆,可不能闹着玩儿

当官的名字挺有意思:公道姓“王”,正义姓“荀”,聪明姓“贾”

“当官的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赵大头出现的时候我又相信爱情了

谁知道他是个畜生还比不上雪莲的牛

范冰冰拍电影睡一觉是必须,露个屁股也在理

穆桂英五十三岁又挂帅,李雪莲四十九岁又失身

"寡言的人,就是不断思考的人"

唯一忍不住笑了是因为范伟:“俗话说的好,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耽误不了你多大功夫。”这句话也逗笑了雪莲所以她才没死。

最后十多年的案子就那样结了

告诉我们出轨的男人不得好死。

两个字:别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123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看完了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看完后,随手在稿纸上码了几段文字,但一直也没有时间整理。

这部小说情节其实很简单,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李雪莲的农妇,因为怀了二胎,丈夫面临下岗,为了逃避处罚,她与丈夫假离婚,孩子一人一个,然后再复婚,还能儿女双全。却没想到弄假成真,丈夫另结新欢。

为此,她找到丈夫理论。但丈夫不但不承认是假离婚,还说她是潘金莲。于是,李雪莲感到非常的委屈,要讨个说法,既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从此走上告状路。

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是,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

最后以至于,每到“两会”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各级领导每到“敏感期”都要“看望”她,甚至给她“送礼”。这场大戏,前前后后竟持续二十年,直至丈夫去世,失去了标的。就像小说中说的那样,这就是一个“蚂蚁变大象,芝麻变西瓜”的荒诞故事。

但如果读完后能静下心来细想想,其实这故事一点都不荒诞,反而十分现实!咱就不说李雪莲为了逃避处罚而假离婚的事,当然这样的事更现实,因为我就曾经多次遇到咨询类似问题的。

咱就说李雪莲的上访经历,全国有类似经历的人恐怕很难统计吧!晚清有一部叫《官场现形记》的小说,而刘震云的这部小说也是一部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间,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新版的“官场现形记”。

其实如果单纯从法律角度讲,最初受理李雪莲案件的王公道判的并没有错。但接下来上场的那些官员们,就欠缺了那么点解决问题的诚意,如果他们能够认真的倾听李雪莲的诉求,了解她的难处,其实这事应该也不难解决。至少不至于从一个离婚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进而演化为政治事故。

往大里说,这也是因为这些官员们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没有一点为人民服务的心!当然,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也觉得自己很冤!这让我想起刘瑜老师的一句话: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长,长到看不到链条全貌时,每个环节的人都有理由觉得自己很无辜。

有朋友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可能会很佩服李雪莲的执着。是啊,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上访,确实够执着!

其实我写在稿纸上的有段话是想讨论这种执着是不是值得,但今天我放弃了这个念头。

其实一个人做的事,做出的选择,究竟值不值得,只有自己知道,外人很难也没有资格来评判!

比如类似的事情,我会觉得,是潘金莲又怎么了,潘金莲有什么不好!我根本就不会再意这些。当然,像我这种没脸没皮厚颜无耻的人可能不多。

当然,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把个人声誉,集体荣誉看得高于一切,所以把面子放在第一位也正常!而且生活中很多人虽然没有李雪莲那么极致,但同样不也是为了面子执着了一辈子吗!

有时候,我喜欢对中国的言论出版自由大加抨击。是的,没有人能够否认管制依然存在,而且依然严格。但我们也同样要看到社会的进步,像这部虽然貌似荒诞、幽默,但却深刻揭示上访制度的小说,在过去恐怕不容易与观众见面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742 字

+ 加入清单

冯小刚这个人有脾气,当年大骂影评人,如今排斥整容演员,这些都直言不讳。同时,他也有才华,贺岁喜剧的成功延续,市井小人的精准刻画,这些也都离不开他。而这一脾气和胆量,这一才华和态度,同样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

说有脾气,是针对这个故事来说的。主角是农村妇女李雪莲,她想离婚。本来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她有她的道理和思考。她要先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再结婚,最后再离婚。她的心里,两件事不可以混为一件事。她的逻辑是自成体系的。说有脾气,就是说李雪莲这个人物有脾气,认死理,才惹出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最关键的,她需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这一人物性格塑造的成功得益于刘震云的原著小说的底儿和他亲自改编剧本的面儿。他的改编将人物的性格呈现在平易化的台词之上,全程笑点不停地被触发也是他的功劳。

说有胆量,是针对这个尺度来说。故事的体系十分庞杂,涉及到20多位人物,上到中央首长,下到普通市民,层层渗透进入官场中的每一级官员。这种群像式的表达需要极强的掌控力,并且在官民斗争中,每一个官员的立体塑造也是非常关键的。而这些地方不少都触及到了对于官员形象的不利表达,这根线只要一触碰过头,就很难通过审查。令人惊讶的是,在前后两个版本中,这部新片并未删减,只做了细微的一处改动,保证了故事的完整度和人物的关键性格塑造。

说有才华,是针对影片整体来说的。冯小刚的这部影片最大的一个噱头就是采用了不同寻常的圆形画幅,可以说,这也是他有胆识的一个地方。但是,运用的如此成功,也正是他的才华体现。圆形画幅需要避开特写、近景这样的景别,它们在圆形画幅中往往会产生令人不适的观影体验。冯小刚在这部影片中大都采用中景以上的景别,依靠摄影师罗攀的处理,影片的每一帧都像是考究的山水画中出现的农村真实生活画面,古典又写意。尤其是在郭涛与范冰冰的床戏这一场戏里,导演和摄影师精巧地利用圆画幅中人物的进出和灯光的变化营造了一场看不见的性爱戏。

除了圆形画幅,影片还有另外两种画幅:方形画幅和宽银幕画幅。画幅的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故事的变化,视角的变化。圆的循环往复,方的规则工整,都在情节的呼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这一出荒诞的戏码在方圆的变换之中便可窥见官场的人性使然。

除此之外,影片还使用了冯小刚的说书作为画外音,戏曲与画交织在片段中,给观众一种局外人看戏的视角,这种视角带出的幽默又令局外人深思。

说到态度,其实是在说他的坚持。《我不是潘金莲》对于冯小刚来说,是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距离《甲方乙方》已经过去20年,他的喜剧也兜兜转转经历了20年。他一直坚持描绘社会底层的不同小人物,从他们身上挖掘出细腻又温柔的生活哲学,可往往采用的方式是嬉笑怒骂之中见真理。《我不是潘金莲》同样也是,但是却更是打破常规里程碑式的作品。

《我不是潘金莲》对于范冰冰来说,同样也是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这部作品让她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摘得影后桂冠,她曾经的花瓶称号也因为这一次表演渐渐地发生改变。

但是,仔细观看范冰冰在《我不是潘金莲》中的表演,只能说相对于范冰冰自己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进步。对于影片中的李雪莲这一个角色来说,依然相差甚远。《我不是潘金莲》中是在运用方言对故事进行讲述,除了饰演李雪莲丈夫的李宗翰一口的武汉话,最主要的还是安徽话。然而,范冰冰的安徽方言里却依然透露着范爷式的说话方式,容易让人产生不正确的代入感。

范冰冰从影节上耀眼的国际巨星,转身成为一根筋的村姑,她的表演仅仅成为了一场电影表演,并未能进入角色成为李雪莲。我们虽然看到范冰冰身穿村姑的服装,与之前她的形象比较又脏又丑,看似效果很好,但是我们看到的依然是范冰冰,而不是那个一心只想说理的李雪莲。在这一方面上,另外的9个男演员或许更胜一筹,仅仅简单的几场戏就能够让人感受到法院院长、县长、市长、首长的力度,他们要比范冰冰更加出彩。范冰冰需要做的是如何卸下“明星”的光环,在一名“演员”的身份下变成这个角色。

尽管范冰冰的演技还不够成熟,但是《我不是潘金莲》从摄影美术到故事改编都是一部上乘的电影作品。冯小刚这么多年来给我们带来的喜剧,背后总透着一股忧伤,“冯氏幽默”击中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不是潘金莲》也是。可电影只是电影,生活总还要过,你说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是潘金莲》却是拧巴的,硬是要反着来,这可能是很多文学改编电影的出发点。也是中国式人物思考的原始途径。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为了离婚这档子事儿,放下生活的其他面,专注于掰扯清楚自己的苦,但她的这种苦,又是有别于传统文学里“悲悲戚戚”的女性思想,她努力让别人相信自己的故事,但她的本质不是说服,而是得到肯定。

“不然我付出的一切,这么多年来,我都干了什么呢?”

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在电影里十几年过去,面对晨起就来叨扰的法院院长王公道,落寞的留下这句疑问。屋子里滚着牛肉汤,氤氲着的沉默里,李雪莲大概也不是疑问,那时候她觉得自己已经没了理,但看到旁人对这件事比她自己还上心,她迷恋这种存在感,于是决定对这件事不放手。

《我不是潘金莲》如果桎梏于把主题停留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思路上,一次揭发官场的真态,那显然不是它的本意。但你又说冯小刚原意用一个本是“无理之人”,变成“有理之事”的创作初衷,那大概又浪费了这部电影。

我想电影里最妙之处,是小小两个“喝茶”二字,配上由上至下的“命令”变了味儿,就成了观众心里都懂的生活经历。一直以来,我们也是迫于这些本没有的“强行压制”,憧憬着幻想之光,才勉强能活下去。

旁人称羡,假惺惺赞叹退休院长夫妻恩爱白头。老夫人恶狠狠一语道破携手“活下去”的关隘是“忍”,而且是“一忍再忍”。

说到婚姻,李雪莲的故事不止一个。那些年因为分房,生二胎而结婚,离婚,又复婚的“闹剧”,大概又以新的形式来到了这些年。这种家常,无法区分“对错”的,在这部电影里建立起“理直气壮”的一面,在电影的前半段,你甚至要相信了李雪莲的苦衷。

这个村妇非常“理得清”,她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变成每个人的故事,甚至在每个阶层,你都无法摘掉投射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就是这个要了命的责任,成为了李雪莲,甚至是和她交过手,或没交到手的“紧张人物”的无形负担。

但她又很“拎不清”,她无法适应这个悲惨世界里,弱肉强食那一套。她单纯的有点“好命”,就算是最后全民出击找她,她依然有其他的人或事来拯救,最后“落得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1671 字

+ 加入清单

经书友会杨老师的推荐,晚上去看了“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冯小刚导演,电影中范冰冰一改往日的华丽霸气,饰演的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简直可以说是绝望主妇,甚至后来有点儿执着的犯二,不断地折腾着自己和各级领导的神经。

李雪莲的案子要从计划生育说起,当时国家并不允许生二胎,特别是李雪莲丈夫秦玉河还是茶厂职工,也算是国企员工,在企事业单位中二胎超生几乎等同于直接开除,所以夫妇两人为了二胎想出来这么一个馊点子,就是办假离婚,给两个孩子都落户以后再复婚,这当然不能堂而皇之地示人,只能借口说是为了多领一套房子,结果计算失误,中间环节出了差错,秦玉河因为李雪莲结婚时不是处女,所以假戏真做,跟别的女人结了婚。这个桥段有点儿像电影中老领导夫妻金婚五十年的秘诀一样:忍,一忍再忍,只不过秦玉河觉得自己抓住了机会,无需再忍,但是李雪莲事件闹得满城风雨,最后他和后来的妻子也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中,这可能是他后来出事的一个原因。

李雪莲开始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假离婚,结果法院判决她程序上是真离婚,她去找前夫秦玉河讨说法,没想到秦玉河当着许多酒友的面儿,东拉西扯扯出了她婚前的事儿,很多事就是这样,夫妻吵架也是这样,总是从一件事扯出来另一件看似不相干的事儿来,不断循环强化,结果闹得小事变大,最后无法收场。李雪莲从恨前夫变成了恨法院院长、县长和市长,她的一辈子被前夫毁了,前夫活着的时候她不断地告状,把告状职业化,而前夫死了以后,她一下子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其实离婚对于李雪莲而言,早就是天塌了,只不过她一直以为自己就是一片天而已。

李雪莲一头雾水的跑起了告状官司,想还自己一个清白,没想到十几年折腾下来,一无所获,不但自己的生活被严重干扰,也成了上访专业户,成为市里和县里的重点管控对象,享受着四人看护监守的待遇,简直是被软禁了。每年一到春天,就成为关注焦点,各级领导为此都操碎了心,但是大家都不得要领,按着自己的思路来处理这件事,他们想不通这个普通的妇女每年上访告状是为了什么,他们只能治标不治本的在自己权限范围内把这件事儿压下来,但是李雪莲在与他们的斗智斗勇中变得越来越难于控制,这时候李雪莲已经成为小白菜、潘金莲、窦娥和白娘子的四合一化身。

后来的马市长一直从哲学上思考李雪莲事件的起因和解决之道,他开始以为这是一件小事,认为是下属办事不力导致小事变大,结果自己在与李雪莲几次交锋之后也为了这事儿百思不得其解,他都亲自下厨了,还是搞不定这个妇女。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心力交瘁,每个人都是被冤枉的,都很委屈,不明白自己错在何处?特别是开始的法院院长、县长和市长,他们几乎是与主人公李雪莲毫无交集,甚至在不是特别了解案情的情况下就被一撸到底,他们的悲惨经历成为后来继任者的梦魇,大家于公于私都对李雪莲格外的上心。在片尾的时候,之前被撸的史县长去了李雪莲在北京开的小饭馆吃饭,认出了李雪莲,而这个时候李雪莲已经经历了自杀未遂,和表弟重新创业并站稳脚跟,相逢一笑泯恩仇,他们谈到往事,李雪莲才吐出真言,史县长才了解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但是他已经在野了,对这事也只能感慨一番而已,如果早一点儿了解到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也许他还是风光无限的当着县长,但是凡事是没有如果的。

片中讲述的信访困境在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很多事开始的时候其实是很小的事,但是由于没有被妥善的处置和深入细致的做工作,最后从一粒芝麻变成了西瓜,变成了解不开的疙瘩和无解难题,甚至有一点儿皮肤病的感觉,不管吃什么药它就是好不了,它从一个人的心病变成了一个群体的心病,每个人在其中苦苦挣扎,得不到解脱,没有元凶而又都是受害者,这个困境是以秦玉河的意外事故身亡来破解的,秦玉河死了,状子告不下去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李雪莲大病了一场,悄悄的去寻死觅活,但是范伟饰演的果农告诉她: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最好能换棵树,耽误不了自己多少功夫,也不要给别人带害,要带害,也给自己的对手带害。而赵大头说的也很有道理:人到底是要跟自己爱的人在一起,还是要跟自己的仇人在一起?各有各的苦衷,各有各的道理,全看你怎么解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推荐

全文共 1623 字

+ 加入清单

思念不能自已,哀痛不能自理,幸福不能自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老早就在等这个片子,临了,却被冯导与万达的一通撕吓到了,合着还得用这个法子卖片?本该有足够的自信啊。事实是,冯导厉害。如今,谁敢忽视网络的力量?不知道影院里多少人是因为这个开撕而被激发了莫大的好奇心来的,还有多少人是像我一样,一直在守株待兔等这个片子,你撕不撕我都要看的。总之,全线飘红。

抛开这些浮云,只说片子,到底值不值这个红?我说值。我钦佩冯先生。借古喻今也算本事,直面现实才是好汉。相比《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更具有时代性。秋菊和李雪莲,都是社会底层的农妇,以微弱的执着与庞大的国家机器交锋,这个冲突本身就有极具张力的戏剧意义。在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除了盲目地追星造星,奉献空洞的笑声,我们还可以坐下来,看一些有诚意、有深度的作品。

圆形的画幅,人为地把视线圈住了,乍一看觉得压抑、郁结。视觉上加深渲染了故事的感染力,好像李雪莲的思维怪圈,无法突破,无法走出。到了北京城,画幅变为矩形,喻示了这座方正大城与权力、体制、规矩的紧密相连。从圆到方,完成了民间思维到官方思维的切换。等你慢慢习惯了这个视觉体验,才发觉这个视窗的美学意味,南方的山水、风物、烟雨、人物,在圆形的画幅里散发出中国式的典雅的美意。我总是注意形式,若是画面拍得讲究,哪怕故事性弱一点,我也觉得可以原谅。

总是雨天。南方无休无止的雨,令李雪莲在她的圆圈里孤独无助,很难拨云见日。李雪莲画地为牢,令看客失却同情心。明摆着没有理嘛,闹哪出?相比之下,秋菊的诉求就显得合理得多。事实上,这是另一个问题,是农民与官方在话语体系与思维模式上的隔膜与冲突。在法院干过信访的都知道,一些上访老户,经年不辍地上访,他们其实既不是小白菜也不是窦娥,上访的根本原因也并非法院判得不公,而是因为法律体系与他们之间存在隔阂,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与现实中的法律有着巨大的鸿沟。或者说,他们没有跟上法治时代的步伐,被远远地抛下了。在司法实践中,基层法院的法官与老百姓就家长里短、一地鸡毛撕扯,为求一个案结事了,不得不磨破了嘴皮子去调解。很多时候,法官从法律体系中岔开思维,跳进农民的话语体系里,真刀真枪地掰扯,反而容易把疙瘩解了。反之,你实实在在地判了案子,像王公道一样判对了,照样惹出一大堆麻烦。一个法院院长要提着礼品到上访户家里一口一个大表姐地叫,真真是枉公道也。

这又是一个怪圈,恶性循环。越是如此,民众的法治意识越是淡薄。法院不只是化解眼前的纠纷,还有通过司法活动向民众传递法治思维的功能。

荀正一、王公道、贾聪明,光是这三个名字,就重重地幽了法院一默。冯氏幽默,以往总是靠油腔滑调、贫嘴赖舌来体现,这次是一个又一个的坑,满坑都是讽刺,还叫人还不得嘴。

房子、二胎、假离婚、上访、x访、权力游戏规则……这么多“哏”,互相牵扯,互相咬合;“芝麻变西瓜”、“万无一失成一失万无”,贾聪明与赵大头借机与体制做生意,都是精妙绝伦的点。后半部分的果园上吊,范伟的“一棵树吊不死换一棵也耽误不了多长时间”,“去前面老曹的果园里上吊”等这些台词,连李雪莲都忍不住笑出来。

作家总是有最敏锐的痛感神经,他们目光如炬,直视社会深处。刘震云是优秀的,但是能做成影像,冯先生更难能可贵。至于范冰冰的表演,我认为却不尽人意。努力是看得见的,也没有太出格的低,就是缺点什么,没有主角的光芒。她和这个角色,没有贴皮贴骨的那个劲儿。反而,一众男演员各具神采,随便几句台词、几个镜头都光芒四射。相比《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从故事脉络到艺术表达都有所突破,但范冰冰却没有超出巩俐的高度。巩俐是拉高了整个电影,范冰冰却是在整个电影的额度之内,没有奉献出额外的光彩。

两个山东女人,在角色的掌控和塑造上,巩俐比范冰冰要丰满一些。至于范冰冰,我觉得呢,在没遇到更自如把控的角色之前呢,走走红毯也没有什么不好。好看,也是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中国社会从人情向法制转变的过渡期。看完整个影片,或许觉得情节发展稍显夸张,可就是这样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毫不隐晦的展示出当时社会的激烈矛盾。

影片中由张嘉译饰演的马市长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值得我们深思,李雪莲一桩小小的离婚官司,为何会演变成长达十多年的信访压力重担?影片中涉及的公职人员没有真正把为群众解决问题放在首位,而是更害怕丢掉自己的帽子,所以一层推一层,层层推诿,层层躲避,最终导致李雪莲上京告御状,正如片中所讲“把一粒芝麻变成了一颗西瓜,把一只蚂蚁变成了一头大象,把一个农妇变成了小白菜,最后修炼成白骨精。”而在十年后,李雪莲本放弃了上京告御状的想法,法院院长、县长、市长都不相信,采用了各种夸张的手段来阻止李雪莲进京上访,上演了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然而,最终李雪莲放弃上访,并不是因为公职人员将她的思想工作做通,而是得知了秦玉河意外死亡的事实(秦玉河是李雪莲前夫,李雪莲状告的对象),没有了被告,这个御状怎么成立呢?于是有了影片尾声,马市长的经典话语,“事情的解决不是我们努力的结果 ,而是靠一场意外事故画上了句号。我们是真想帮助李雪莲,还是想保住自己的帽子?我看,还是后者为多吧。为了自己的帽子,必然不敢担当,只对上面负责不对下面负责。其实啊,不对老百姓负责,就是对上级的最不负责。这个道理不搞清楚,走了一个李雪莲,还会来一个王雪莲,先不要急着表态,回去思考思考,这也看出自己担当的重要性喽。”

正如影片所说,作为公职干部的我们,在处理信访事件时,要有职业担当,真正对群众负责,把为群众解决问题放在处理事件的首要位置,这样,“小白菜”才不会在当代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荒诞的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周六晚上看了冯小刚的新作品《我不叫潘金莲》,在这个太平盛世,冯小刚能在院线上映一部有关上访的电影,还是需要相当的技巧和公关能力的。

女主角李雪莲为了房子跟丈夫秦玉河假离婚,结果丈夫假戏真做跟别的女人结了婚,李雪莲找到法官,要求先判离婚是假的,再复婚,再真离婚。法官认定离婚为真,李雪莲不服判决闹到法院,再闹到县里、市里,最后闹到了北京,阴差阳错直接拦住首长的车,首长认为地方官员不作为,导致市长县长法院院长等一批官员落马。李雪莲觉得虽然官员们下马了,但是她的道义没有得到伸张,于是又去找秦玉河讲理,秦玉河骂她是潘金莲,结果李雪莲为了潘金莲的恶名并且为了和秦玉河讲理,重新走上了上访之路,时间是整整十年,多年的上访经历使得李雪莲有了丰富的上访经验,使地方上负责控访的干部头痛不已。最终李雪莲的上访之路以前夫秦玉河的意外身亡结束。秦玉河死后,李雪莲自杀未遂,最终在繁华的北京火车站开了一家小餐馆,他在那里遇见了因自己当年上访被下马的县长,她告诉他她是为了流产的孩子才奔波了这么多年。

电影一直用可怜和可叹的视角去拍摄李雪莲,回味整部电影,因为要孩子而离婚,又涉及到单位分房子的事、被丈夫背叛的事、被情人玩弄的事,各个围绕在李雪莲身边的角色都心怀鬼胎,老百姓简单的理儿在司法体系里面得不到支持,想找大领导讲自己的理儿却被越来越严格的维稳控访政策所打压,最后虽然李雪莲停止了上访的,不单单是因为秦玉河死了,更应该是认了。

片长达140分钟的电影圆镜头、方镜头和16:9的镜头切换自如流畅,在不知不觉中画面已经发生了变化。方圆镜头有人说是代表规矩,有人说是代表“水花镜月”,而后再用开阔的视野表示心境的打开,具体意义大家可以观影时细细品味,我建议没有看过这不电影的人去观影时不要买后排的票,因为眼神不好的话,在后排看圆镜头画面真心看不清。

刘震云写的这个故事真的非常好,从这个电影中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控访工作是多么的艰难,我们国家的民众上访是多么的困难,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官员是如何对上负责,我们的民众对政府的态度是如何的转变。这部写实的电影我认为是2016年最好的电影,也是烂片之王范冰冰老师唯一拍过的不垃圾的一部电影,注意观察一下电影海报,范爷周边一群人的演技分分钟能够碾压她自己,最后希望以后范爷能提高演技少接点垃圾片吧。

ps:有人拿这部电影和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作对比,我想说的是时代不同了,现在是倒车时代,并且有猛踩油门不刹车的意思,逆水行舟,你还想怎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2140 字

+ 加入清单

2003年,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合作《手机》,电影在全国掀起一场热议。十二年后,三位老友因《我不是潘金莲》再度相逢。

即将在国庆档上映的冯小刚作品《我不是潘金莲》打破了这一限制,全程使用了圆形画幅,这一壮举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

虽然圆形画幅在早期默片中经常出现,以帮助观众将视野集中在关键画面上,但是影片进入彩色时代后,就很少在有人使用这种构图方式,像《我不是潘金莲》这样大规模使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华语电影中更是首例!

《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曾与冯小刚合作《手机》、《一九四二》等影片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震云创作的同名小说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及荒诞有富有现实意义的故事。

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李雪莲(范冰冰饰演),为了生二胎而与丈夫策划假离婚,结果丈夫假戏真做,还和小三结婚有了孩子。李雪莲将丈夫告上法庭想讨个说法,丈夫以结婚时李雪莲不是处女为由,对李雪莲说“我看你不是李雪莲,是潘金莲”。李雪莲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而上方20载,从基层法官到乡长、县长、市长甚至省长,结果最终在一次两会期间访进了人民大会堂,导致一众官员被免职。

用刘震云的话说,这是一个芝麻变西瓜,蚂蚁变大象的故事,因为李雪莲让人无法理解的执拗,一件家事就这样变成了国事。因为《我不是潘金莲》中涉及上访、两会、各级官员等敏感情节,这部电影能获准上映已经非常不容易。

至于为什么要使用圆形这种特殊的画幅,据冯小刚自己所说,这是他与摄影师罗攀讨论如何使用新的手法拍摄影片时,研究了很多种都不合适,不合适罗攀说:“难不成我们要拍一个圆形的吗?”结果冯小刚就拍板要拍成圆的。

当然这是玩笑话,使用圆形画幅还是有很多含义和作用的。圆形视野,不但充满了中国传统构图韵味,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窥视”的通道——能看到一部分,可在视野之外,还有一些不可见的事情正在悄然发生,或许是好事,也或许是坏事,片中角色和戏外观众都进入了某种信息不对称的茫然状态,而显然这种状态恰恰是“李雪莲事件”的一大特征。

而李雪莲想和前夫复婚以证清白并马上再离婚的荒诞诉求与执着坚持,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叛逆精神,恰恰与圆形画幅这种叛逆的电影拍摄手法相符合。

冯小刚和罗攀还特意为圆形画幅设计了不同于其他电影的构图方式,所以《我不是潘金莲》并非把矩形画面直接切成了圆形,而是从拍摄之初就为圆形而生。

虽然这部影片有着极为严肃的内核和社会价值,但是仍然还是一部以精妙的幽默带给观众快乐的冯氏喜剧。冯小刚说,“喜剧有三种,第一种是言语上的幽默,第二种是事件上的幽默,第三种是道理上的幽默,而《我不是潘金莲》属于第三种。”

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形形色色的社会各阶层人物是故事展现的重点,而演员的表现也就成为了影片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就通过影片最新发布的“演圆”海报来为大家解读一下影片角色。

海报中李雪莲孤立无援、面容憔悴,正符合她在影片中的形象。李雪莲的扮演者是曾经与冯小刚合作过《手机》的范冰冰,两人上次合作距今已有12年,在《手机》中范冰冰所饰演的心机婊小三,可以说是她从影多年少有的代表角色。而这次的李雪莲一角,由于她近年热衷的武则天、杨贵妃、妲己这种女皇角色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在《苹果》和《观音山》后,范冰冰最具挑战性的一个角色。希望在金马影帝冯导的调教下,范冰冰这次能给大家带来惊艳的表现吧!

李宗翰饰演的秦玉河,就是李雪莲的前夫,海报中他站立在一片圆形的破镜中,预示了他与李雪莲破镜难重圆的命运。

郭涛饰演的赵大头,是李雪莲的初中同学,一直暗恋李雪莲,虽然对李雪莲有感情但接近她又动机不纯。海报中赵大头用手中的大勺做出一个想揩油的动作,反映了他的角色性格。

大鹏饰演的基层法官王公道,和李雪莲有一些远亲,是李雪莲讨公道的第一站,结果人物命运就此和李雪莲牵连在了一起。在电影中也是如海报形象一般吃力不讨好。

赵立新饰演的前县长史为民,是李雪莲上访过程中第一个真心想帮助她的人,结果却在李雪莲上访进人民大会堂后,第一个丢了乌纱帽。人物命运和海报中一脸疑惑看着倒掉位子的形象十分吻合。

于和伟饰演的郑重,是接替史为民的新县长,为人谨慎,对李雪莲一直采用怀柔政策。海报中一副打起雨伞,不惹麻烦的样子。

张译饰演的审判长贾聪明,对上级言听计从,阿谀奉承,人物性格和海报中的献媚形象完美匹配。

张嘉译饰演的市长马文彬,精通为官之道,却怎也摆不平李雪莲这个农村妇女,李雪莲就像是海报中悬在他头顶的那根羽毛,看起来轻巧,落下来就会砸死一大批人。

范伟和刘桦的友情出演,给故事增添了更多趣味性,也丰富了片中平头百姓的形象。可能已经有读者发现了,影片中的人物名字,什么赵大头、王公道、贾聪明、史为民、马文彬,都很好的反映了角色的特点,有着《红楼梦》中甄士隐、贾雨村般的讽刺效果。

这部影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是严肃的,李雪莲是严肃的讨公道,官员是严肃的对付李雪莲,而就是在这严肃对严肃中,却产生了荒诞到极致的效果。然而,这不反应的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新闻比笑话还可笑的当下吗?

如果说《老炮儿》是去年最具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国产院线片,那《我不是潘金莲》就很有可能接替它的位置,在轻松娱乐之余,给观众带来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这点是肯定的。这符合小刚炮的调性。

总而言之,《我不是潘金莲》算是目前非常期待的国产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