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惊蛰的吃什么推荐三篇

马云曾说,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惊蛰的吃什么,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浏览

2015

作文

3

篇1:惊蛰为什么要吃梨

全文共 1067 字

+ 加入清单

惊蛰为什么要梨? 惊蛰吃梨好处多

“滋阴润燥的食物有很多,具体选择吃什么,还是要根据自身体质来决定。”中医师表示,除了梨以外,白木耳、蜂蜜、枇杷、银耳、莲藕等食物也有不错的润肺健脾效果。

惊蛰养生吃梨的好处:

1、止咳化痰,清热降火

在营养学界,梨有个很响亮的名头——天然矿泉水。它多汁、少渣,却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酸、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膳食纤维以及维生素A、B、C等,具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最适宜冬春季节发热和有内热的病人食用。

2、可治疗“春季季节病”

梨还有降低血压、清热镇静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如果有头晕目眩、心悸耳鸣者,经常吃梨,可减轻症状并能有效地治疗“春季季节病”。

3、促消化,补水分

梨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并有利尿通便和解热作用,可用于高热时补充水分和营养。

4、可解酒,保护肝脏

梨子清凉润胃还解酒。梨虽然甜,但热量却很低,极适合爱吃甜又怕胖的人食用。吃个梨能清凉润胃,特别对于喝酒人士而言,因为梨含有较多糖类物质和多维生素,对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5、润燥消风

梨具有润燥消风的功效,在春季气候干燥时,人们常感到皮肤瘙痒、口鼻干燥,有时干咳少痰,每天吃一两个梨可缓解干燥。

梨的吃法知多少

1、榨汁食用:取生梨,去核,去皮,榨汁后取1杯约400毫升,加入冰糖10克、胖大海1枚,煮后服用,有润肺生津、利咽开音的功效;将生梨、莲藕一同榨汁后兑蜂蜜饮用,有健脾、清心、润肺的功效。

2、蒸熟后食用:生梨1个,川贝母3克,冰糖10克。梨去核后,把川贝母3克研成细粉及冰糖10克放入梨中,放在蒸锅内蒸45分钟后取出食用,润肺止咳化痰之力更强。

3、煮水食用:切片后与冰糖、川贝母、银耳同煮,有健脾润肺止咳的功效。

因梨有寒性,讲究些的人家多制成羹汤或小吃。如蒸梨,是传统的食疗补品,制法是把梨从蒂下三分之一处切下当盖,挖去梨心,掏空梨中间果肉切块,与川贝母粉、陈皮丝、冰糖屑等一起装入梨内,再放进加入清水的蒸杯内,武火蒸45分钟即成,对嗓子具有良好的润泽保护作用。晋菜佛门素斋中有甘露盅,系西瓜盅演变而来,还有一道名吃叫炸鲜果卷,是将苹果与梨去皮切丝,加入糖桂花、面粉拌匀,用油皮卷好,投入油锅炸熟,外酥里嫩,香甜适口,果味芳香。晋南民间宴席有以梨制作扣肉,是将五花肉片与梨片一层一层码好,放入碗内加上冰糖蒸熟。如果将梨削皮切条拌以山楂糕条,浇上梅子酱、糖桂花,就可制成一碟酸甜清脆的凉菜来。

吃梨有 "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本草通玄》)说法,无论生吃或熟食,于惊蛰日,都是一种寓食于节的民俗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惊蛰为什么要吃梨呀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惊蛰(jīng zhé),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为什么梨?你知道其中有什么意义吗?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所以“惊蛰”的含义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至于惊蛰吃梨,有好几个说法:

1.是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2.古代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的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

3.惊蛰吃梨可能是因为“梨”和“犁”是同音的缘故。

4.节气的习俗: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惊蛰全家吃梨的习俗,并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惊蛰吃什么?要吃梨

全文共 1839 字

+ 加入清单

在传统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节气都有一些适宜食用的食物。惊蛰是春季各种虫类苏醒的时候,有些地方有惊蛰梨的习俗。在"草木纵横舒"的惊蛰时节,晋地乍暖还寒,天气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味甘汁多,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功效,此时于人们如自然甘露,去火怡神。

为何惊蛰要吃梨

惊蛰吃梨源于何时,记载查无,但祁县民间却有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吃梨可润燥

惊蛰是立春之后的另一个节气,天气开始转暖,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开始苏醒,而农耕时期惊蛰一到农民就开始准备春耕了。这时人们要开始在饮食上进行调整,才能让身体适应接下来的劳作。所以传统的饮食习惯中,有惊蛰吃梨这一习俗,因为吃梨可以润肺健脾,滋阴清热,有益于身体健康。

惊蛰时天气乍暖还寒,气候仍然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咽痛音哑,加之一些细菌、病毒开始活动繁殖,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出现咳嗽、咯痰等症状。梨味甘,有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喉化痰之功效,且含丰富的果酸、铁质、维生素A、维生素C等,特别适合这一季节食用。食用时可采取生梨去核去皮后榨汁、生梨去核后蒸熟、切片后与冰糖、银耳等一起煮水等方式,川贝炖梨对咳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因梨性质寒凉,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否则反伤脾胃。对于脾胃虚寒或血糖偏高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惊蛰为什么要吃梨? 惊蛰吃梨好处多

“滋阴润燥的食物有很多,具体选择吃什么,还是要根据自身体质来决定。”中医师表示,除了梨以外,白木耳、蜂蜜、枇杷、银耳、莲藕等食物也有不错的润肺健脾效果。

惊蛰养生吃梨的好处:

1、止咳化痰,清热降火

在营养学界,梨有个很响亮的名头——天然矿泉水。它多汁、少渣,却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酸、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膳食纤维以及维生素A、B、C等,具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最适宜冬春季节发热和有内热的病人食用。

2、可治疗“春季季节病”

梨还有降低血压、清热镇静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如果有头晕目眩、心悸耳鸣者,经常吃梨,可减轻症状并能有效地治疗“春季季节病”。

3、促消化,补水分

梨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并有利尿通便和解热作用,可用于高热时补充水分和营养。

4、可解酒,保护肝脏

梨子清凉润胃还解酒。梨虽然甜,但热量却很低,极适合爱吃甜又怕胖的人食用。吃个梨能清凉润胃,特别对于喝酒人士而言,因为梨含有较多糖类物质和多维生素,对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5、润燥消风

梨具有润燥消风的功效,在春季气候干燥时,人们常感到皮肤瘙痒、口鼻干燥,有时干咳少痰,每天吃一两个梨可缓解干燥。

梨的吃法知多少

1、榨汁食用:取生梨,去核,去皮,榨汁后取1杯约400毫升,加入冰糖10克、胖大海1枚,煮后服用,有润肺生津、利咽开音的功效;将生梨、莲藕一同榨汁后兑蜂蜜饮用,有健脾、清心、润肺的功效。

2、蒸熟后食用:生梨1个,川贝母3克,冰糖10克。梨去核后,把川贝母3克研成细粉及冰糖10克放入梨中,放在蒸锅内蒸45分钟后取出食用,润肺止咳化痰之力更强。

3、煮水食用:切片后与冰糖、川贝母、银耳同煮,有健脾润肺止咳的功效。

因梨有寒性,讲究些的人家多制成羹汤或小吃。如蒸梨,是传统的食疗补品,制法是把梨从蒂下三分之一处切下当盖,挖去梨心,掏空梨中间果肉切块,与川贝母粉、陈皮丝、冰糖屑等一起装入梨内,再放进加入清水的蒸杯内,武火蒸45分钟即成,对嗓子具有良好的润泽保护作用。晋菜佛门素斋中有甘露盅,系西瓜盅演变而来,还有一道名吃叫炸鲜果卷,是将苹果与梨去皮切丝,加入糖桂花、面粉拌匀,用油皮卷好,投入油锅炸熟,外酥里嫩,香甜适口,果味芳香。晋南民间宴席有以梨制作扣肉,是将五花肉片与梨片一层一层码好,放入碗内加上冰糖蒸熟。如果将梨削皮切条拌以山楂糕条,浇上梅子酱、糖桂花,就可制成一碟酸甜清脆的凉菜来。

吃梨有 "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本草通玄》)说法,无论生吃或熟食,于惊蛰日,都是一种寓食于节的民俗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