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4228

作文

123

谷雨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汇总

全文共 2048 字

+ 加入清单

谷雨,这是暮春的标志,也意味着夏天不远了。

谷雨有什么习俗呢?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很多跟谷雨有关的习俗。

谷雨祭海

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

因此,谷雨节也叫做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这一习俗在今天胶东荣成一带仍然流行。过去,渔家由渔行统一管理,海祭活动一般由渔行组织。祭品为去毛烙皮的肥猪一头,用腔血抹红,白面大饽饽十个,另外,还准备鞭炮、香纸等。渔民合伙组织的海祭没有整猪的,则用猪头或蒸制的猪形饽饽代替。旧时村村都有海神庙或娘娘庙,祭祀时刻一到,渔民便抬着供品到海神庙、娘娘庙前摆供祭祀,有的则将供品抬至海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面海祭祀,场面十分隆重。

禁蝎咒符

旧时,山西临汾一带谷雨日画张天师符贴在门上,名曰“禁蝎”。陕西风翔一带的禁蝎咒符,以木刻印制,可见需求量是很大的。其上印有:“谷雨三月中,蝎子逞威风。神鸡叼一嘴,毒虫化为水……”画面中央雄鸡衔虫,爪下还有一只大蝎子。画上印有咒符。雄鸡治蝎的说法早在民间流传。神魔小说《西游记》第五十五回,孙悟空猪八戒敌不过蝎子精,观音也自知近他不得。只好让孙悟空去请昴日星官,结果马到成功。昴日星官本是一只双冠子大公鸡。书中描写,昴日星官现出本相--大公鸡,大公鸡对着蝎子精叫一声,蝎子精即时现了原形,是个琵琶大小的蝎子。大公鸡再叫一声,蝎子精浑身酥软,死在山坡。山东民俗也禁蝎。清干隆六年《夏津县志》记:"谷雨,朱砂书符禁蝎。""禁蝎"的民俗反应了人们驱除害虫及渴望丰收平安的心情。

走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喝谷雨茶

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谷雨食香椿

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

祭祀文祖仓颉

陕西白水县谷雨祭祀文祖仓颉习俗,“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仓颉庙会是在谷雨节举行。传说中,仓颉创造文字,功盖天地,黄帝为之感动,以“天降谷子雨”作为其造字的酬劳,从此便有了“谷雨”节。此后每年谷雨节,附近村民都要组织过庙会纪念仓颉。

洗澡消灾避祸

谷雨的河水也非常珍贵。在西北地区,旧时,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传说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谷雨节人们以“桃花水”洗浴,举行射猎、跳舞等活动庆祝。

禁杀五毒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

谷雨贴,属于年画的一种,上面刻绘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还附有诸如“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迟七星剑,单斩蝎子精”等文字说明,寄托人们查杀害虫、盼望丰收、安宁的心理。

赏牡丹花

谷雨前后也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三朝看牡丹”,雨时节赏牡丹已绵廷千年。凡有花之处,皆有士女游观,也有在夜间垂幕悬灯,宴饮赏花的,号曰“花会”。清顾禄《清嘉录》曰:“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多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游乐聚会。

苗族爬坡节

谷雨期间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还要举行“爬坡节”。爬坡节,苗语称“纪波”,是苗族青年男女们醉心向往翘首以待的一年一度特有的择偶恋爱的欢聚盛会。每当爬坡季节来临,青年男女们借赶集相遇机会,或由男方请求,或由女方邀请,决定某日在女方寨子某个地点举行爬坡。爬坡节这天,山坡上汇集着数千人,坡上一圈圈,一丛丛的男女青年游方唱歌、吹笙、踩鼓、他们以此为媒介寻友觅伴追求知音,洋溢着节日欢乐的气氛。东道主的女郎们,准备丰盛的鱼肉和糯米饭,带上山去,一边款待后生们,一边互相对歌。在这当中,青年男女们互相物色对象,结成今后一双双的情侣,组成一个个幸福家庭。有些老妈妈们也出头露面帮助自己的女儿物色对象。到了夕阳西下,姑娘们邀请后生到寨里去继续谈情说爱,并再次设宴款待,情投意合的,即交换信物定婚。到了夜深,在女方寨子有亲友的,就到亲友家去投宿,没亲友的就由姑娘们母亲们分别请到家去过夜。天快亮时,后生们起身回程,姑娘们将糯米饭送给意中人,并陪着送到半路,然后依依惜别。这种别具一格的爬坡节,再现了古老时代母系社会生活方式。因为当时婚姻的缔结居于主动地位的是妇女,而不是男子,这一习俗,就是母系氏族社会婚姻缔结的残留痕迹。现在,苗族爬坡节增加了许多游艺、体育活动,如斗牛、斗雀、对歌、篮球、赛跑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传统冬至祝福语大全

全文共 1648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到了,雪花在空中飞舞,舞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请你欣赏。问候在风中传送,送出一段温馨的话语请你聆听。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冬至问候语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1.冬至大如年,佳节合家欢。北方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的饺子身体暖。烹狗宰羊肉,驱寒又保健,来年好运盼。南方家家做汤圆,知是冬至天。冬至节快乐!

2.冬至到,进九天。天至寒,渐变暖。昼至短,终会延。冬至日,吃水饺,家合欢,人康健。食汤圆,财广进,人团圆。情谊暖,祝福侃:节日快乐,幸福绵绵!

3.娱乐多了,快乐少了;休闲多了,休息少了;食物多了,食欲少了;关系多了,关怀少了;财产多了,财富少了;交流多了,交心少了。冬至到了,我的短信虽然不多,关心却没有减量:希望你快乐多一点。

4.放下生活的烦恼,欣赏雪花的曼妙,抛弃不幸和忧愁,感受北风的温柔,忘记痛苦和悲伤,看红梅傲雪馨香,饮热茶香茗,品美好人生。冬至到了,愿幸福伴你一生!

5.冬至到,为你带来阳光普照,温暖你的怀抱;北风吹,吹跑忧愁和烦恼,安抚你的焦躁;雪花飘,飘来好运和欢笑,洁白你的心潮。冬至临,春将至,愿好事连连好梦圆,幸福绵绵笑容甜!

6.送友缕缕暖阳光,照亮温暖你身边。送献飘香玫瑰花,美丽动人把你扮。短信发送朋友好,友情激荡心房暖。祝君“冬至”无脑烦,潇洒快悦度寒天。

7.冬至到了,雪花在空中飞舞,舞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请你欣赏。问候在风中传送,送出一段温馨的话语请你聆听。祝你幸福安康。冬至快乐。冬至,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节气,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的养生祝福短信,送出你温暖的祝福关怀。

8.天冷了,送你一件保暖衣,领子携来温馨,袖子挥来温暖,纽扣扣紧阳光,双面绣满幸福,兜子兜来甜蜜,腰带拴住好运。一定要穿上哦,祝福你冬至吉祥。

9.冬至到,数‘九’开始,特送祝福,望快乐如‘久’旱逢甘霖,在你心里疯长;愿幸福与你‘久’别重逢,开心不断;冬至愿你数到如意永‘久’,数来好运长长‘久久’!

10.下一场大雪,愿它冰冻你的羞怯,稀释你的悲伤;刮一阵寒风,愿它吹走你的噩梦,把好运挂在你的身旁;发一条短信,愿它传递我的祝福,让快乐留在你的心上。冬至到了,愿你顺利安康!

11.冬至的饺子味道鲜,吃了不冻耳朵不怕寒;平安夜的苹果最香甜,爱情浪漫爱缠绵;圣诞的火鸡香味远,幸福吉祥在眼前;元旦的美味数不完,好运时连连。冬至送祝愿,祝愿你快乐成双,幸福绵绵!

12.红梅俏梳妆,冬至渐渐凉;一碗老鸭汤,暖胃暖心房;肉蛋鱼果蔬,日日都点上;进补遵医嘱,乱补五内伤;常搓手脚背,冻疮不生长。小小贴士,愿君无恙!

13.十二月二十五号你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对,是圣诞节!那十二月二十二号你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不知道了吧!告诉你吧!是我们传统的节日—冬至!又为你普及了一下知识吧!还捎带我的祝福:冬至快乐!

14.雪花飘逸出芬芳,让你醉心于清爽;雪花放飞出舞姿,让你沉迷于逍遥;雪花流放出异彩,让你感受到光洁;雪花谱写出旋律,让你冬至愉快!

15.寒风凛冽多加衣,地上冰滑小心摔。白昼短暂早归栖,雪花飘逸心自怡。饭肴滚烫胃更饱,雪景美好我自赏。祝您冬至愉快!

16.眨眼冬至来,信息送关怀;温馨加温暖,甜蜜加祝愿;早上天气寒,添衣要保暖;运动常锻炼,开心似神仙;挂念记心间,友谊暖心田;愿你总如愿,不忘我挂念;短信传一传,福气冲上天。

17.冬天是温馨的梦,可依偎着温暖;冬天是希望的梦,可畅想着春天;冬天是幸福的梦,可盼望着团圆;冬天是浪漫的梦,可向往着缠绵。愿你在冬季梦境是甜蜜,梦想都实现。

18.思念如雪花片片,纯洁晶莹, 融化在距离的阳光下;友情如片片雪花,浓密厚重,覆盖在祝福的天地间。冬至到了,愿飘舞的雪花带给你永久的快乐。

19.盛开是真实的,凋谢也是真实的;寒冷是真实的,温馨也是真实的;距离是真实的,思念也是真实的;冬至是真实的,祝福也是真实的。

20.田野安静地休养,江河安静地徜徉,树叶安静地飘荡,花儿安静地枯黄,时光安静地流淌,思绪安静地翱翔。冬至时节,万物虽静,对你的祝福却一如往常。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冬至的习俗,中国传统的“过小年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的由来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中国不同的地区在冬至都会有不一样的习俗。在这一天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冬至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冬至的习俗:古代纪念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冬至的习俗: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的习俗:台湾民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的习俗:现代民俗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鬼节传统习俗--烧纸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七月,是民俗上的“鬼月”,在一般人眼中总有几分神秘色彩,尤其家里有长辈的话,对于农历七月更有百般禁忌:

(1)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其形状如同香插在香炉上,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2)晚上不可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3)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4)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5)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 (6)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轻的人怕会撞见好兄弟; 何况,治安败坏有时人类的凶神恶煞比鬼还来得可怕! (7)半夜勿晒衣服;(半夜衣服的影子,很吓人的) (8)地上的零钱及红包袋,不要随便捡起来; (9)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 (10)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 诸多禁忌,族繁不及备载。

其实,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作息,倒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于许多人来说,不论灵验与否,至少也能求个心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元节的传统习俗汇总

全文共 1161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与农历四月初五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并称中国传统三大鬼节。

中元节古时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民间俗称“鬼节”、“亡人节”,时间在农历七月半。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里,南方人都会到河里放灯以纪念亡故的亲人。北方人多以到亲人的坟墓上挂灯烧香的方式来纪念亡人。其实,古时候的中元节挂灯放灯也只是为了让那些鬼魂可以托生,不再承受十八层地狱鬼界的苦难,在佛教和道教的真实意图里也可以称之为“孝亲节”。所以中元节,既可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是双孝节日。

在鬼节这一天,大人带着孩子做一些花灯,点上蜡烛,在灯的纸壁上写一些祝福的话,然后一起去河边放灯。放灯时,一边给孩子讲老爷爷老奶奶的亲情故事,使孩子感到逝去的亲人那份亲情还存在。

其实,在中国的节日文化里,多数都包含着孝敬和感恩。母亲节、父亲节、中元节,甚至情人节,里面最主要的内容都是孝敬和报恩。儿孙感恩爷爷奶奶和父母,情人之间也会感恩彼此的那份真挚情意。

感恩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一根支柱。但愿,中国的中元节,在今后的岁月里,真真正正地成为一个生死两厢的“感恩节”“孝敬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春节传统习俗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就开始了,从除尘、祭灶、请菩萨……各种充满年味的活动就有条不紊地进行起来了。

春节的序幕从掸尘开始了。放假的我早早的起了床,拿着鸡毛掸子这里扫扫,那里掸掸,做妈妈的小帮手。可是为什么要除尘呢?在网上一查,才知道这跟灶王爷有关。灶王爷会把每户人家做过的好事坏事都记下来,因为事情太多了,灶王爷靠记忆是记不全的,因此它把这些事情记在哪里呢?传说是记在这些灰尘上面的。也就是说你这户人家如果灰尘越多,灶王爷记的事情就越多。各家为了让灶王爷把这些事情忘掉,所以也就形成了除尘,好让灶王爷没什么事情可向玉皇大帝汇报。

腊月二十三,就得祭灶神了。外婆早已把准备好的祭灶果给了我,我也是十分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在祭灶神结束后,我就可以吃上甜甜腻腻的祭灶果了。然后要上年货市场购买年货等一些过年用的物品,差不多就是春节的“彩排”,宁波地区俗称“小年”。

这一天过后,春节就来的特别快。伴着“年”味渐渐浓起来。炮仗声渐渐多起来,三十年夜在一转眼之间来临了。三十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候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除夕夜,爸爸、奶奶等亲朋好友都会在饭店吃完年夜饭后,给我包上红包,让我晚上压在枕头底下,过一个平平安安的年。据说,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我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的度过一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七夕节的传统习俗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到了,街道上到处都是手捧鲜花的女孩,她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个有爱的,表达爱的节日,希望所有的人都快乐幸福!那么“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呢?

“乞巧”

前一日,女孩子取雨水井水各半,盛在碗中露天放一夜,再在太阳下暴晒半天。中午时,每人将绣花针,或用新扫帚梢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后观看针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动如云,或成雾形而巧妙者,认为是“乞得巧”。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

“卜巧”

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木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开始后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铜钱的有福,吃到木针的手巧,吃到红枣的早婚。

“斗巧”

女孩子们比赛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做巧芽汤,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做装饰品等等。 谁的手艺好,谁就得巧 。七夕前,预先备好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活动开始后,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即为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拜七姐

在福建、广东及东南亚一带时兴“七夕拜七姐”。这是旧时女儿家的大节日。尤其广东,大伙儿摆七凑热闹,十分隆重。自汉代开始,一直到明朝都很盛行。

听私语

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南瓜棚旁,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

编鹊桥

用麦秸编织或用彩纸剪辑成一座鹊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置放案头或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即为得巧。

吃巧食

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作为七夕的应节食品,巧食包括瓜果和各式面点,各地风俗不一,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 “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送健绳

江南江北都有七月七送健绳的风俗。传说喜鹊因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急需大量绳子,当初为这对情人说媒的老黄牛,想起民间在端午节给小孩手腕拴彩绳以求健康,取名“健绳”的风俗,就发动人们献绳。于是大家相约在七月初七的前一天晚上,解下孩子手腕上的健绳扔到屋顶或窗台,让喜鹊衔去搭桥。

扎像求福

依照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星河灿烂之际,若看到天河中有奕奕白气,闪耀着五色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赐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有关春节传统习俗的作文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我想小朋友们一想到春节这个词,想到的一定是穿许多漂亮的衣,吃好多的零食,贴对联,放鞭炮。那么,大人一想到春节这个词,有事什么反应呢,我问妈妈,妈妈说他想到的就是可以让一些很久不回家,在外地工作的人回家团圆。

那么,你知道春节的来历和习俗吗?哈哈,那我就给你说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非常凶猛。“年”不经常出来,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出来伤及他人性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在你家住一夜,我一定把“年”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她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吓了一跳,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连忙跑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了吗?

[有关春节传统习俗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八年级重阳节传统习俗作文通用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九九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家乡要进行一年一度的民间活动——炼火。听妈妈说炼火之前还有表演,而且妈妈也要去参加表演。

晚饭过后,我怀着一颗快乐的心来到炼火场。抬头一看,炼火场那块地方放着一堆木炭,木炭旁边有一大块地方空出来,上面铺着一块布。五点三十分,表演时间到了,首先是花头台,然后是腰鼓,第三个节目是舞蹈,接着我妈妈也出场了,她们表演的是红色娘子军,穿着整齐的军装走出来,手中拿着一把玩具枪,演得多么精彩!

节目表演很快结束了,人们在那空地上盼着、等待着。那些工作人员把火堆用工具往中间推,然后生起来。那堆火从远处看去就像一座火山。火越来越旺,人群也多起来了,有些人站在火堆旁,有些站在山上,还有些人拿来梯子站在梯子上,真是人山人海。

八点左右,炼火活动终于开始了,勇士们到小河边把脚给洗了,领头的“勇士”在桌子上说着话,好像为炼火的“勇士”祈求神仙保佑,领头的祈求完毕,向火堆的四个方向喷了一口水,然后勇敢地冲了过去,后面的“勇士”们相继冲过了火堆。第二次冲锋时,领头的又飞快地冲过了熊熊的烈火,后面的人用他们的工具——铁锹把烈火往两边翻,翻的时候总有一群群火苗冉冉升起,冲过去时也会有一些火苗升上天空,好像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在空中飞来飞去,似乎那些“萤火虫”也在为那些勇士们鼓掌。炼火渐渐接近尾声,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炼火场。回到家里,我还在不断地回忆这次炼火的场景。

炼火是我们家乡的一种民间活动,它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来客,据老人们说,能去邪,保一方平安,让家乡的人们一年四季安居乐业,开开心心地生活在美丽的山村土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冬至的习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冬至习俗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1、家人团聚

冬至作为冬季中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大节日,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是最基本的过节习俗。在一个城市的亲人都要聚到一起,常常聚到老人家里庆祝。不在一个城市也会往家里打电话问候。

2、吃饺子

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习俗了,冬至到吃饺子几乎是家家户户的传统了。冬至前几天的超市中,面粉饺子粉什么的也是最畅销的。如果家里人多,还会多包几种馅儿的饺子。

3、祭祀活动

有些老人会在冬至这一天去老家上上坟,不方便回老家的也会在家里,做一个小供桌,摆上一些饺子、酒、水果等,祭奠家中故去的老人。

4、喝羊肉汤

据说是从汉代的大将军樊哙那里传来的。冬季多吃羊肉有利于身体内火旺盛,抗寒有效,是冬季饮食首选。在山东一些地方,冬至喝羊肉汤是当地的一种习俗。

5、汤圆

南方没有北方那么冷。冬至时也会吃一些地方特色食物,来迎接冬至的到来。比如汤圆、麻薯、酒酿丸子等。

6、食补进补

从冬至开始,寒冷的冬天真正开始了。要开始注意饮食,特别是一些体寒的女性,除了注意穿着保暖之外,也要注意饮食中,多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提高自身能量来抵御风寒,快乐过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八年级重阳节传统习俗作文通用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传承至今,重阳节已经演变成为了一个活动丰富、情趣盎然的佳节,各地人们通过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活动来欢度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

缺少了我最赞赏的地方,恒景拜师学艺,杀死瘟魔才让九月九登高的风俗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传统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1、赛龙舟、洗龙湫水。龙湫水也就是龙舟竞渡过的水,人们认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龙湫水、洗龙湫水浴的习俗,民间也就有“五月节洗龙湫水”的俗语流传。

2、吃粽子。端午节粽子主料:糯米,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种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益肺气、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 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主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少食,腹泻;气虚自汗。竹叶甘,淡,寒。主治:热病心烦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龈肿痛,心火织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尿少赤**。还可以清热除烦:用于热疡烦热,心烦不寐,小儿夜啼。另配料可以随意选用,有大枣、榛子、苡米、花生、莲子、芡实.....也都有滋补保健。

3、挂香囊。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4、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5、喝雄黄。酒医史渊源《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认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制备雄黄酒的方法很简单,用于**饮用的,则取微量经过水飞处理的雄黄细粉,现行药典规定内服用量为0.05克~0.1克放入一只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将其搅溶,再将上层带有微红**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淀物则弃之不用,饮用量约15毫升左右。

6、煮大蒜。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7、滚吃鸡鸭鹅蛋。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

8、驱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冬至的习俗_250字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冬至,妈妈说要吃饺子,冬至吃饺子是我家乡的风俗,早上吃过饭妈妈和我就去超市买包饺子用的材料。有鸡蛋和韭菜,买完菜回到家妈妈就没闲着,就开始剁馅,然后我就学妈妈以前的样子,开始和面。因为是第一次和面,首先我把一碗面倒到盆里,浇上温开水就开始和起面来,看起来有模有样的,可是完全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水少了,面太干了,就是水倒多了,和的面就变稀了,反复了好多次才把面和好,但是和的面却太多了,恐怕我们一中午都吃不完,这时,妈妈的饺子馅也剁好了,我们就忙活起来,开始包饺子了。

饺子在妈妈的教导下,似像似不像的都包好了,最后终于吃上了,我自己包的饺子。

真是开心的一天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天津春节前后的传统习俗作文素材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儿的习俗,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天津春节前后的传统习俗作文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传统习俗作文_大屋谌的习俗

全文共 235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大屋谌是个礼仪隆重而且有着无限欢乐的村庄,至今沿袭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习俗

辈的人崇尚习武,村里请了三个外地武师教武,父辈们爱好黄梅戏,于是大家自发地组织了一个乡村黄梅戏剧团,白天种地,晚上排练演出,给当时文化贫缺的乡村带来了一丝欢乐,我辈碰上改革开放,大家都背井离乡打工,于是一事无成,但家中的习俗并没因此而改变。

记得父亲去世那年,正碰上村里大修祠堂,听到家父辞世的爆竹声,乡亲们马上暂停了拆祠堂的工作,并将拆了瓦的屋顶搭上了雨布。拆祠堂的人跟我说:文伢,你爹有福气,祠堂没有拆倒,你爹可以进祠堂了,你看看在外死的鬼想进都不许进来。是啊,这就是大屋谌的规矩:死在滴水内(即分水岭)村民才有资格进祠堂,死在滴水外的那叫野鬼,是不允许进祖上祠堂的,不管你家的权势如何大,只能在自己家在堂厅里停丧。如是父亲得以安祥地躺在祠堂里。

祠堂在谌姓村民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也是谌姓村民的生死归属地。祠堂的上堂厅正中,供着天、地、君、亲、师神位,每逢大年三十傍晚我都要清洗干净,整齐地穿好衣服,带上香、纸、爆竹去祠堂请祖宗回家过年,初一清早要去抢头香,恳请祖宗保佑一家大小平安健康。

平日里谁家娶亲嫁女都必须经过祠堂门前,让祖宗看看家庭兴旺的喜庆。

这不,为主办儿子的婚事,我被这些繁琐的习俗折磨够了。

先是一个月前就要写好请贴,由家长亲自送给嫡亲。写给这些嫡亲的请贴也有讲究:全家统此不能少,不然人家只能来一个人喝喜酒,看你今后如何做人。

距结婚的日子还有半个月左右,我就请了两个前辈做临时管家:一个主内管后勤,一个主外负责请客陪客和礼仪。儿子结婚前的第三个晚上正式办酒,名叫请媒,顾名思意:提前答谢媒人。虽然不多只有四五桌酒席,但从这天开始,连续五天家中餐餐都有这么多桌酒席。

儿子结婚当天,车队早早停靠在祠堂门口的操场上,红红绿绿,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红日东升时,大家酒足饭饱,一阵激烈的爆竹声,迎亲的队伍从祠堂门前出发了,下午太阳没下山之前就接着新娘和嫁妆回到了祠堂门口。这有个寓意:两头红红火火。

从车到门口开始起放爆竹不停顿,经祠堂门口拜祖宗,一直放到新人入洞房,那场景是相当的热闹。但最头痛的事也接着来了。当晚的正宴20多桌,一个不小心,坐位没排好,亲戚们就会彼此伤了和气。

我家主外是本家前辈,他为人庄重,衣着整洁,身边叫了一位年青灵活的靓仔做帮手,靓仔手里托着摆有香烟、酒、小酒杯、小爆竹的托盘,只见前辈走到我家堂厅东边第一桌第一席位,用袖子象征性地揩了一下坐椅,轻轻地放上酒杯,斟满酒,放上一段小爆竹,高声叫道:新客有请,于是新娘子的弟弟走了出来,前辈上前轻轻一揖新客请坐.递上一支烟,扶着新客坐下。依次用这繁琐程序,请了女方的媒人在第二席位,西边第一桌第一席位是胖太太的哥哥,他是政府官员,也不能免俗。第二席位是男方的媒人,这两桌其他人是经过特别挑选出来个个能说会道能喝酒的人作陪。上座的嫡亲客人都要按此程序完成请坐礼节。这个累啊,就别提了。

牵完坐,又是一阵爆竹声,终于等到了上菜开席。酒过三巡,端上了陪酒菜珍珠丸。前辈就带着我(家主)和端托的帮手从第一桌第一席开始,介绍主客,逐个陪酒。 从这个时候起,才是真正的劝酒陪酒。如果你不知道当地的习俗,在刚开始的序宴中就喝多了,那你就麻烦了。喝着喝着,喇叭在第一席位吹响了,主客面前被放了一个讨饭碗,于是主客笑嘻嘻地掏出10元放在碗里。主客多,吹喇叭的凑热闹,也能沾上一点油水。不一会,闹新房的小偷开始又行动了。他们要偷到主客的帽子、围巾、打火机之类的物品,到东家那里兑奖。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个主客的物品都能兑换一条100多元钱的香烟。夜深了,东家客气,还要拿上糕点慰劳小偷们的辛苦。

这样哆嗦的礼节,搞得我精疲力尽。有时看到广东人办酒席,我戏称是打牙祭。

隆重的礼节仪是丰富的文化蓄养。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你无法完成如此庄重的礼节。

就拿正月游龙来说吧,大屋谌就是大气,不象细家小屋,玩的是布龙、狮子灯、踩船灯之类,大屋谌玩的是板龙。一个龙头就得八个人轮换着游,你挑不起200斤的小伙子别去碰它。

你看,前面四支勾头喇叭嘟嘟嘟的吹,一面两个人抬的大鼓咚咚地擂,四到八面两人抬的大锣噹噹地敲,打小锣的七八套咚呛咚呛响,几百人上道浩浩荡荡好不热闹(小锣谱有十套,我只记得一套凤点头:宽、宽、宽,以宽以去宽,以宽以去宽,宽去以去宽。)

游龙是有讲究的,首先是请龙神。龙扎好后,村里前辈选定黄道吉日,从祠堂中请出龙头龙尾,各家各户男丁带着龙节主动到祠堂门口集中,按编号顺序接上龙节,盘卷在操场上。随着几声咚咚咚的神铳冲天而响,主司杀上一只雄壮的公鸡将鲜血滴在龙的双眼,起名点睛,证明龙神已附体。然后主司掌彩,大家喝彩。接下来由小锣鼓打出三紧三慢锣鼓声。男丁们开始操练游龙:如何进别人的村子才是最有礼节?亲戚朋友客人接龙如何答礼?锣鼓的配合等等,这是大屋谌的规矩礼节,不能在外面闹出笑话来。

接下来的日子就开始游龙了。天还没亮,一通锣声,叫醒大家三更造饭。二通锣响,参与者自觉到祠堂门口接龙节。三通神铳响,锣鼓齐喧天,喇叭爆竹声声不断,龙头向祠堂正门轻轻点三下,游龙的队伍开始了一天的征程。

元霄节夜幕降临,全村男女老幼,高举灯笼火把,开始从几里路外的谌氏来龙山脉包来龙,取意谌氏受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午夜黑暗,伸手不见五指,现场哑雀无声,没有一盏灯笼亮着,这是祠堂操场中送龙神上天的严肃场面。前辈摘下滴过血的龙眼,人们象征性地撕下一些龙衣,放在一起。这时,没有喇叭响,没有爆竹声,只有三紧三慢低沉的锣鼓声反复响起。人们在黑暗中点燃了龙衣,烟灰缓缓向天空而去突然,一阵激烈的爆竹声,夹着震耳欲聋的神铳响,谌家男女老幼将龙神送回了天庭

这就是彭泽大屋谌习俗的古为今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冬至,妈妈一大早就忙活开了,又是和面,又是调肉馅儿。妈妈昨天就说过冬至必须吃饺子。可是为什么要吃饺子呢?我起床后趁妈妈不注意,悄悄来到书房打开电脑,我要找找答案。我在百度里点搜索“冬至的来历”,一下子搜出来好多关于冬至的信息。一一读过后我才知道,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啊。传说是这样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我故意问妈妈“妈妈,你知不知道今天吃饺子是为了纪念谁?”妈妈摇摇头。“告诉你吧,是为了纪念治病救人的‘医圣’张仲景。这都不知道!”我得意地说。妈妈也有不知道的时候,我暗自高兴地想。从网上我还学会了一首关于冬至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朋友,你知道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春节传统习俗拜年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鞭炮与礼花的浪潮逐渐减退,新的一年已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是城市长大的孩子,在新年伊始,也应该早早地去给长辈和亲朋好友那里拜个早年、串串门,增加感情交流。于是,才早上六点,姐姐就早早地叫醒我,让我准备好去姑姑家拜年呢!

车人竞赛

走出了家门,燕翔姐姐,高翔哥哥,大伯伯,爸爸妈妈和我已焦急地等待在车站旁,等着坐上车去拜个早年。正当我们坐上车时,二伯伯,燕君姐姐,也骑着车在和我们追赶。可惜车只能开到新叶,我们只能步行拜年了。走到半路上,二伯伯也追了上来,他们问我和哥哥要不要坐他的车,可我们倔强的很,干脆像离弦了的箭飞速跑起来和他们竞赛。

游芝堰水库

吃完了中饭,我们大家吵吵嚷嚷着要去芝堰水库游玩。我们准备好行装,就骑着自行车在道路上骑了起来。一路上,我们欣赏着路边的风景,终于来到了芝堰水库。水库大堤上,十分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字:芝堰水库。登上了水库,大堤十分平坦,一眼望去,水库的水清澈碧绿,一艘客轮在那绿缎中缓缓地行驶,泛起阵阵的波浪。两岸,山峦千嶂重叠,只见滩上有两地洁白的石头,听说以前来了位神仙,水库水很满,仙人无法过河,就是这几块石头做的搭石呢!

小汤圆

游玩了水库,姑姑正在做汤圆呢!我们这些小孩子急忙凑上去,做起了汤圆来。我做的汤圆,像个“非洲难民”似的,又小又瘦。燕君和燕翔姐姐做的汤圆,肥肥大大的。姑姑做的汤圆,大小正合适。煮熟了汤圆,我们拿起汤圆猛吃起来。

这一天,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拜年的滋味真是其味浓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冬至的习俗:现代民俗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习俗冬至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年”,是我国廿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在这一天, 因为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根据以前的传统,人们在冬至这一天,会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涂尽了,九九八十一朵花出来了,春天也就到了,所以称为”九九消寒图”; 也有的是横十画、竖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最文雅的是”九九消寒迎春联”,是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真是绝妙佳联!

今天也是冬至,我吃了甜甜的汤圆,根据民间的说法,我又长了一岁.我按古人的方法,做了一张”九九消寒表”,等我把”九九消寒表”填完,那时候就会是百花盛开,百鸟争鸣,一幅春天的景象又展现在眼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龙抬头传统习俗头

全文共 1823 字

+ 加入清单

一.剃龙头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民间流传“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很多人腊月都不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据考证,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二.吃龙食

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农历二月初二还有“龙抬头,吃猪头”的习惯。人们纷纷购买猪头肉,希望新年有个好兆头。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自然要吃点和龙有关的传统美食,寓意吉祥的大餐,为新的一年开个好头!

三.金豆开花

春节过后农村很快就要进入春耕春种季节,要对种子发芽率进行鉴定。那时是把上一年留作种子的玉米、大豆弄一点放到锅里炒。遭虫蛀或者受潮变质的种子不会炸裂,农民以此来判定种子发芽率,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豆子就做零食。同时还有关于龙王为救黎民百姓违抗玉帝旨意的传说,玉帝要金豆开花才放他,民间于是炒玉米爆开花救出龙王的故事。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二月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人们通过种种形式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寄托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四.放龙灯

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五.围粮仓

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区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六.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七.接姑娘

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过了正月,二月二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尤其那些怀有身孕的小媳妇,有将龙气带回娘家的说法。在娘家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轻松而愉快。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北方大多数地区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八.开笔礼

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的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现在很多地方也恢复了这项活动。

九.敲龙头

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十.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同时芥菜饭也是永定客家正月二十必吃的一餐饭。因为芥菜味苦,用来闷饭代表年已经过完了,大家过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为新的一年奋斗的用意。

禁忌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