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正月初一到初七的风俗【汇编20篇】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国家的独特魅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正月初一到初七的风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浏览

7454

作文

34

篇1:正月初一是新年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农历二零一零年的第一天,也是我们中国的大年初一,凌晨一到“噼啪、噼啪、噼啪”的一阵新年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叫醒。

早晨起来,爸爸带我去楼下放鞭炮,火红的鞭炮像一条欢舞的火蛇在地上炸响,留下许许多多的各种颜色的鞭炮纸片在飞舞,就像天女散花留下的花瓣一样,真是:爆竹声声辞旧岁,春联户户迎新春。我看见左右邻居的“福”都是倒着贴的,我问爸爸:他们的“福”为什么倒着贴?原来人们过年为了图个吉利,利用倒和到是谐音,所以“福”倒了,就是“福”到了。我还看见了其它对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春到碧桃树上,莺歌绿柳楼前。玉龙吐宝庆吉日,金凤含珠贺新年……。同时还让我想起一首古诗《元日》,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和最典型的喜庆场景。

大人都说过春节最高兴的是我们这些小孩们,是啊!我们一帮小朋友们欢天喜地的在一起放鞭炮,玩游戏,把我们带入无穷的欢乐中。这个春节不但让我过得快乐,而且了解到许多有关过年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正月初七是什么日子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民俗专家介绍说,正月初七,传说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中国民间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作为古老节日,“人日”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说,“人日”源于古老的创世神话传说。上天创造万物的顺序为: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到了初七,才创造了人。初七即‘人日’,象征人类的起源。”后来,古人在这一传说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一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如女娲造人的故事等。这个古老的节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人类的繁衍至关重要,所以古人对“人日”特别重视,并形成了众多节日活动。由国庆介绍说,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两汉魏晋时代江南民众在“人日”这天的习俗:“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羮,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意思是说,初七这天,将7种菜合煮为羹。“羹”与“更”谐音,意味着更新之意。如果说元旦代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那么“人日”就是代表人类生活的新开始。另外,人们用五彩丝绢、金箔等,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戴在头上,作装饰避邪。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人们戴上彩胜,表示进入新的一年。

到了唐宋时代,皇帝在“人日”这一天,将彩胜赏赐给臣民,以示庆贺。后来,这一风俗流传下来。由国庆进一步介绍说,除了食菜羹、戴华胜之外,古时还有登山、饮酒、求子、吃煎饼等风俗。“这些习俗充分体现出了古人祛病避邪,求吉纳祥的美好愿望。”

民俗专家表示,在古代社会,“人日”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日”在现代生活中慢慢地消逝了,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一些习俗还是被保留下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正月初一的习俗_学生作文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

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

《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正月初一习俗_学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正月初一是新年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年的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农村习俗,除夕之前的某一天要“谢年”。 这个习俗,源自农民种地靠天吃饭的传统。谢年,顾名思义,是感谢过去这一年的年景、年成;感谢背后,当然也蕴涵着对来年的祈望喝祈祷。而主宰一年年成、年景的,是老天;所以,谢年,事实上就是祭天。

晚上,姨公搬来了一张八仙桌,放在大门口的正中央。首先,把点燃的蜡烛插在烛台上,再把荤菜(鱼、肉、鸡),水果(苹果、香蕉、荔枝、桂圆、文旦)摆在桌子上,桌子两边放上酒杯,盛上酒,就开始谢年了……姨公代表一家人说些吉祥的话。然后就开始放烟花、烧纸钱……这就是谢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正月初七有什么习俗

全文共 2085 字

+ 加入清单

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来历

传说女娲创造苍生,顺序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人日:指阴历正月初七,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习俗

戴人胜

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赠花胜

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吃七宝羹

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

出游登高

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 年人日空相忆,明 年人日知何处?”

称体重

有的地方,人日时,男女老少都要用镑称称量体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关心一下人的身体情况。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成都人日习俗

农历正月初七,XX市民会一大早就出家门,或携妻将子,或呼朋引伴,乐滋滋地前往西郊杜甫草堂,参加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人日游草堂活动。

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他曾与友人高适等于“人日”--正月初七在此作诗,互表思念之情。自清朝后期开始,每逢正月初七XX市民便扶老携幼,相偕至草堂凭吊“诗圣”杜甫,并逐渐成为当地春节期间一个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清代四川学政何绍基为草堂撰有一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就是记人日游草堂的习俗。

广东人日习俗

郊游赏花登高饮酒

农历正月初七,广州人俗称“众人生日”。人日这天是全家人相聚的重要日子,同样讲究“人齐和吉利”,在老广州心中,这个节日的重要性不亚于除夕、开年。按照古老习俗,这天早饭要吃七种菜(芹菜、芥菜、菠菜、青葱、大蒜等)制成的“七宝羹”和“董天饼”(在露天中煎成)等。人们用五彩丝织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挂在屏风或帐子上。妇女将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鬓发上,既讲吉利,又是一种装饰。所谓七菜羹,就是用七种蔬菜煮成的汤,人们盼望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现今人们基本上是吃七宝羹,其中五种一般是固定不变的:芹菜(“芹”谐音“勤”,指勤劳)、蒜(谐音“算”,指精打细算)、葱(谐音“聪”,指聪慧)、芫荽(香菜,“芫”谐音“缘”,指缘分)、韭菜(“韭”谐“久”,指长长久久)、生菜(谐音”生财“,亦指生生猛猛),另外两种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有所区别,有的地方用鱼、肉来代替,鱼表示“年年有余”,吃肉代表“大富大贵”,甚至有些地方用水果、蔬菜来代替。至于捞鱼生,有点类似今天的吃生鱼片,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有经验的老人,还会先把这七样菜放在一起炒炒--炒一下样样都有!

解放前在“人日”这天广州地区的男女老少都会结伴到郊外游玩。而到芳村“游花地”更是出游的必选。醉观公园所在地便是当年“游花地”的地点之一“醉观园”。当时的花地一带也是“遍地花海”,到处都是种满鲜花的田地,每到“人日”这天,住在城区的人便会拖家带口,结伴来游花地,用鲜花给一年之始装点一个好心情。年长者则登上观音山(今越秀山)或白云山饮酒、吟诗作赋,或到庙里参神,祈求保佑。据《三家巷》记载,好友知己一群人在云山品花赋诗,从众人中选出“人日皇后”,像选美一样。选出的皇后作为主持人,主持当天大家的活动。由此可见,广州人对“人日”的重视程度。

人日菜和七样羹

每逢初七到来之际,在江门、新会、鹤山、开平等地,从城市到乡村,几乎家家户户要做“人日菜”。 广东五邑地区的“人日菜”也称“吃菜茶”、“吃盆菜”。据了解,在正月初七早上,家家户户都会用煎堆、炒米、芥菜、番蕃薯、芋头等混在一起煮,老老少少都要吃上几口,以祈求一年人口平安,丰衣足食。

潮州人在正月初七有吃“七样羹”的风俗(这也是大部分广东人的习俗)。而“七样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蓝”等蔬菜同煮,寄寓“新(芹)春发(蒜)大财(大菜),久(韭)合各人(芥蓝)”的吉祥彩语。

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

摊煎饼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作文正月初一拜年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要去给爷爷奶奶拜年,爷爷奶奶的家在风景优美的舟山群岛,(春节放鞭炮的作文)那里有很多美味的海鲜。

早上我们早早的起床,穿上了新衣服,妈妈还给我画了妆。然后我们拿上很多礼物出门了,爸爸打开汽车的后备箱,把礼物放上去,我们要带过去的礼物把后备箱都塞得满满的了。

一路出发,要经过五座舟山跨海大桥,爸爸说:“等下会经过特别长的一座金塘大桥”。天下着蒙蒙细雨,汽车玻璃上都是雨水,我看不清外面的风景,后来不知不觉睡着了。过了一会儿,我听见爸爸在叫我,睁开眼一看,原来已经到了爷爷奶奶住的小区了。爸爸和妈妈从汽车后备箱拿出带来的礼物,我们一起来到爷爷奶奶家。一进门我就大声的说:“爷爷奶奶新年好!”爷爷奶奶夸我真乖,还说我的衣服真漂亮。

吃饭的时候到了,奶奶摆了满满一桌子的菜,真香,有很多是我平时没吃过的菜。喔,对了,爷爷奶奶还给压岁钱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正月初一是新年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初一是我们国家的传统佳节——春节,家家户户都忙碌着,我家也不例外。看!一大早,爸爸妈妈忙得不可开交。只见妈妈利索地擦洗着桌椅、门窗、地板,屋子的里里外外都被妈妈擦洗得闪闪发光。再看看爸爸,他小心翼翼地用透明胶把春联贴在大门的墙上,不偏左不偏右,更不偏斜,爸爸贴春联的技术可是一流。

一上街,街上可热闹了。人们手提着大袋大袋的菜,孩子们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可热闹了!

好不容易到了除夕,吃团圆饭了,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他们杀猪宰羊,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桌子上摆满了美味佳肴,什么清蒸蟹,油炸虾,糖醋排骨……他们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

“叮——咚”,啊!春节晚会开始了!我们一家人兴致勃勃的看起了春节联欢晚会,可我却不停地看着时间,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心急放炮的时间快点到来。快十一点了,我们迫不及待地带着一大袋子的鞭炮下了楼。首先,放了一挂“大地红”。在楼上观看,它像一条巨龙,舞动着身上的金鳞片。从下面观看,它像一朵朵金盏花盛开。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焰火,把漆黑的夜空打扮得格外美丽,它如同一串串珍珠,如一颗颗流星、一朵朵金菊、一条条瀑布,让人目不暇接。瞧,“钻天猴”拖着长长的尾巴,“小蜜蜂”嗡嗡地打着转,“银龙”呼啸着游向天空,“闪光雷”亮得让人睁不开眼。各种造型的烟花如一声声闷雷在天空中想起,声响过后,各色烟花在空中飞洒飘落,如同天女散花,五彩斑斓。有的如繁星点点,有的如盛开的鲜花,有的如少女的身姿……可谓红彤彤,绿莹莹,金灿灿交织在一起!那雪亮的光照得四周亮如白昼,与灯火相映成辉,真是漂亮呀!“过年了!过年了!”我们都开心的叫了起来,我想,这就是宋代诗人王安石诗中描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吧。

光阴领着快乐奔跑;幸福伴着激动飞翔。时间挡不住,快乐留不下,但我的心里刻下了这难忘的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正月初一吃饺子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北方的民俗有正月初一不吃饺子会烂耳朵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从东汉事情张仲景的时候开始的。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河南省南阳)人。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正月初七的习俗大全

全文共 1419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汉族民间传说女娲初创世,造世上生灵万物,第一日造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1.吃七宝羹

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 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汕头市区的菜摊,在这一天将7件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人们乐意接受。农村哪一户欠一两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凑成七件,没人说他是贼。

2.摊煎饼

汉族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3.戴人胜

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4.赠花胜

人日节时,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5.吃面条

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6.送火神

在山东部分地区,有送火把的习俗,用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不着火灾。

7.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汉族民间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8.出游、登高

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9.拆天地棚子

山东莒县一带,正月初七俗称“人七日”,有“拆天地棚子”之年俗。这天早晨,每家百姓敞开大门,并将除夕入夜时放置的”拦门棒“(一根适当粗细,比大门口稍宽些的木棒,放置在大门口里侧的地上,传说用于拦截不祥类灵物。这里顺便提醒,外地人去莒县过年,特别在晚间进门要注意抬脚,防止绊脚哟!)撤走,在门口点一把豆秸,并将家里供天地三界神和灶君神的牌位(一种用纸做的牌位签,插在用一块面食做的底座上,天地三界神牌位用黄色纸做,一般用毛笔写”天地三界神之位“,灶君神牌位用红色春联纸做,写”灶君神位“)请下来,一起点燃烧了,同时放鞭炮,放完鞭炮后从大门处开始,从外向里把家里院子扫一遍,整个“拆天地棚子”的过程就完成了。从此开始,请来过年的神都返回自处,过年环节即结束,各家恢复平常日状态,可以洗衣、从事各种事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正月初七习俗有哪些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人日,在每年正月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主要习俗有:

1.吃七宝羹

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2.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行情,问诊)升。

3.摊煎饼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出游、登高: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4.称体重

有的地方,人日时,男女老少都要用镑称称量体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关心一下人的身体情况。

5.戴人胜

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6.赠花胜

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七是"人日"初一到十五过年习俗大全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人”的说法来源于女娲创世。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俗语讲“七不出、八不归”,即讲明初七不要出门,在家陪父母、过人日,初八可以出门远行。

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初二,出嫁的回娘家,要夫婿同行。初三通常不外出拜年。大年初四祭财神。初五破五要“赶五穷”,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初六商店酒楼开张营业。初七是人日。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正月初七是什么节

全文共 136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农历正月初七,农历节日。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等。民俗专家介绍说,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即“人的生日”。作为古老节日,人日在我国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人日的起源来自古老的神话。《庄子·应帝王》记载,古时候有倏帝、忽帝和混沌3位神仙。倏和忽常去混沌家做客,受到了热 情的款待。两人为感谢混沌,告诉他说:“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混沌按照此说在自己身上一日凿一窍,七日凿好。

为什么是“人的生日”?

传说女蜗初创世, 远古时期地上并没有生物,于是女娲在七天内每日创造出一种生物,前六天创造出了鸡、狗、猪、羊、牛和马,到了第七天才创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后来人们将这几种生物的生日移到了农历一年的开头几天,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并在相应的日子里举行纪念活动,这就是“人日节”的来历。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伏羲、女娲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根据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既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

正月初七“人日节”的流传与记载。

相传这一天如果天气晴好、人事和悦,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里人丁兴旺、吉祥平安。若恰巧在这一天有孕妇分娩则更为喜庆。

民俗专家进一步介绍说,我国从汉代开始就有“人日节”的习俗,魏晋时已十分流行。隋唐时期,人们相当重视“人日”,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如为思念故友,唐代高适写下了“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佳句。

人类的繁衍至关重要,所以人们对“人日节”特别重视,这就形成了众多节日活动。在江南一代,“人日”习俗是以七种菜做成羹作为节令食品。“羹”与“更”谐音,意味着更新之意。如果说元旦代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那么“人日”就是代表人类生活的更新。

除了食菜羹之外,“人日”还要戴华胜。《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初七为人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用五彩的丝织品剪成人形,或把金属箔刻成人形,贴在屏风上。妇女还要把这种剪刻的人形戴在头髻上,作装饰避邪。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

此外,在我国一些地区还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在古代社会,“人日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当人类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时,“人日节”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慢慢地消逝了,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一些习俗还是被保留下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正月初一可以出远门吗

全文共 200 字

+ 加入清单

这一天大家都会互相串门拜年,按理来说是可以出门的,但有些地方的习俗是正月初一既不出门,也不欢迎别人到家里来。老人家在该日是不出门的,出门有“走财漏福”之说,长辈安坐家中才可使家宅来年福财两旺,晚辈一般来讲是要到长辈家中拜年以示孝敬长辈的,而出嫁的女儿则要等到年初二才能回娘家。如今不像以前那么讲究了,如果实在想要去比较远的地方,就和大人们商量一下,征得大家的同意后再走也比较放心,不会放家人一直挂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正月初一的太阳

全文共 1225 字

+ 加入清单

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

——摘自春晚

一早睁开眼睛,一束阳光已经俏皮的绕过窗帘舞动在我的枕边,叫嚷着“新年快乐”。揉揉睡眼,趿拉着棉布红拖鞋,踩着木楼梯,咯吱咯吱的下楼,然后洗手间便传出一阵霹雳扒拉的声响……

这时候,阿婆来到楼梯门口,叫道:“啸啸,起来了么?”“恩——起了。”我满嘴泡沫昏昏的答道。“早点下楼,喝枣子茶,今天是大年初一,非说不吉利的话,还有,不要冲抽水马桶,会把喜气冲走的。”“切……年年这样,都没见喜气过。”“刚说过,不要讲不吉利的话!”阿婆提高了一个分贝,一双小脚腾腾的往前挪了好几步。“晓得在……”“恩,那我下去了噢——快点下来,听见没?!”看着阿婆转身下楼的背影,消失在楼梯口,心中突然升起一阵伤心:每年的这个时候阿婆总是唠叨着相同的话,用相同的口气,只是一年比一年憔悴的面容,一年比一年白的头发,一年比一年蹒跚的下楼,便会突然害怕有一年会听不到她的唠叨声。想想阿婆今年85岁了,早已经是耄耋之年了,本可以安安心心的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可是她总是要一刻不停的为后代操劳,操完儿女操孙辈;想起她常在饭桌上说:你阿爷走的早,阿婆一个人把侬爸爸了五兄弟和两姐妹拉扯大,天没亮就去田里,挑四五十斤的货色走十几里路……想着,我打开窗户,一道阳光跳跃在我的洗脸盆上,闪闪烁烁的喜悦一下子把我的伤感隐藏起来。对着镜子里的那人做个大大的笑脸,每天都是新的一天,何必去伤感过去的日子和未来的事情呢……

穿着碎花棉衣下楼。楼下早是一片烟雾腾腾,阳光折射出点点黄晕,爸爸在装煤饼炉,妈妈在洗菜,阿婆坐在桌子旁喝枣子茶——一片和气融融的景象。我淡淡的笑着,阿婆见我,就端着一大搪瓷碗说:“啸啸,来,喝。”“太多了,我喝不下的。”“哪里多了!我象你这么大的时候每餐要吃一饭盒的饭类——慢慢喝就喝下了。”看看阿婆满脸的笑容,再看看满满的一碗,妈妈笑着说:“现在时代不同了么。以前象啸啸这么大的女小孩早就嫁人带小孩了,现在看看她个人,每天睡到大中午,洗张手帕都不会!”我撇撇嘴巴,端着碗,一口一口的喝着,在阳光下眯着眼睛。呵呵,现在真的是不同了呀!

“来,阿婆眼睛不亮,帮我贴下春联。”阿婆拿着折叠整齐的两张红纸春联跟我说到。我放下碗,接过来,展开,轻轻念道:“牛耕沃野千畦绿,鹊闹红梅万朵红。”“眼睛亮真好。你阿婆认识的字没几个——你要好好读书啊……”看着她老人家一眼的期盼,觉得肩膀沉甸甸的,简简单单几个字却是千斤压在了心头。其实,阿婆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头牛呢?勤勤恳恳本本分分任劳任怨的做了一辈子,风也好,雨也罢,她都默默的过来了。站在板凳上,听着妈妈在一旁说“左边低了,右边下面点……”,眼角看到阿婆笑眯眯的看着我们母女俩,阳光在她那双眯起来的小眼睛里,闪亮闪亮的,我想:阿婆此刻是开心的。

大年初一,阳光很明媚,一改年三十那天冷的连自来水都放不出来的面目。在这样温和的冬日里,是应该好好陪陪家人的。

浙江省慈溪中学高三 岑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正月初一的日记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们一家非常早非常早就起来了,准备刷牙、洗脸、打扮自己到人家做客。

我问爸爸妈妈:“今天到哪家做客呀?”爸爸妈妈说:“今天去外婆家做客。”我听了之后高兴极了!因为外婆一定会给我红包的。

开始出发了,在路上的时候我真的非常开心,期待,因为外婆有可能会给我100元的红包哦。到了外婆家之后,我就和姐姐玩游戏了,我们在玩石头剪刀布。玩着玩着,外婆让我扫地,让姐姐弄火烧饭。外婆对我们说:“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完,谁就有非常大非常大的惊喜哦。”我在想:“一定是红包,只有红包才是一个大大的惊喜,我得快快把地扫好,就可以拿到红包了。”扫完了之后,我问外婆拿红包。外婆说:“你猜有多少元?”我说:“是100元。”结果拿出来一看,原来真是跟我说的一模一样。

回到家之后,我对爸爸妈妈说:“外婆今天给了我100元红包。”妈妈说:“你喜不喜欢外婆呀?”我说:“喜欢,我一定要好好的照顾外婆,让她身体健康!”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4正月初一春节作文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中旬就开始了,在腊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腌制腊鱼腊肉,肉和鱼都是用柴火熏制而成的,吃起来美味可口,是我们家乡的春节特色之一。

除此之外,这一天我们还要做豆鼓,到了年底度过发酵软化之后密封,等到过年蒸菜的时候,放上一两勺道菜的旁边,色香味都俱全,吃起来鲜美爽口,可以和臭豆腐堪比了。

在我的家乡,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吃自家做的腊鱼腊肉,还有霉豆腐,豆谷之类的,这些农家开胃菜都是年夜饭桌上必有的。

大人们忙乱,小孩子们欢喜过年。过年了,小孩子们可以买各种吃的,玩的,尤其是玩的,过年了,小孩子们就要缠着大人们为他们卖烟花爆竹,好在过年的时候大干一场。但大人们就有的忙活了,要大扫除和买年货……根本闲不下来。

到了春节的前一天,我们都会和妈妈一起休息,因为为了在春节更有精力过年,在春节的这一天好好放松放松。

到了三十号早上,大人们早早就起来做年夜饭菜了,而我们小孩子也要早早的起来,帮他们把桌子上的东西都准备好,做好一切准备。为的是让他们给红包的时候多放一点压岁钱。

正月十五,我们就要吃元宵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用什麽推出面粉,做出正宗的纯手工汤圆吃。到了晚上的时候,我们的孩子都要去猜灯谜了,为的是可以得到一些小奖品。每到元宵节,我们的孩子都会要去洗劫,这难道不是快乐又美好的日子吗?

元宵节过了,春节也就差不多就要结束了,小孩子们也要准备开学了,天气渐渐变暖,大人们也要照常工作了,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特色春节。哈哈哈,看看我们多么的欢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学生春节作文300字:正月初一过春节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正月初一,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在爆竹声中,我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我马上起床,穿上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和新裤子。

吃过饭后,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在街上路旁挂满了火红的灯笼,还有树上挂满了小灯笼,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别提多高兴了。

我们来到公园门口,我们看到有很多的小吃摊,有卖奶茶、烤羊肉串、瘦肉丸、寿司、油炸等等。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扔飞镖,把飞镖扔中对面的气球,我也走了过去。花了五块钱拿了12支镖,我手一扔,就扔中了一个气球,然后就连连续中了好几个气球,到了最后几个镖,就没有扔中了。到最后老板还奖了我一个小玩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5正月初一春节作文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钟声的敲响,新年脚步已经到来,转眼间送走了365天,新年将会是一个崭新的面貌,向我们迎来今年是鼠年,在这里我祝大家:“鼠”你精彩!

在新年的那一天里,我早早的起床,走在街上,早已被这热闹的景象所感染,我真是闻到了一股浓浓的“年味儿”,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展现眼前:红对联,红灯笼,鞭炮……数不胜数,目不暇接。家家户户都贴上对联,红灯笼。做好了准备迎接着新的一年。过年最开心的当然要数我们小孩子了,女孩子过年当然要穿漂亮的裙子,红靴子。一个个打扮的花枝招展,像个“娇美公主”,但是我还是觉得最有年味的还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包饺子。

到了晚上夜幕降临,无数颗繁星洒在了黑黑的天空上,妈妈和爸爸和好了馅儿,我们仨开始包饺子,开始分配任务:妈妈擀饺子皮,爸爸和我一起包饺子。我的心里真是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我第1次包饺子,紧张的是我怕饺子露馅儿,爸爸一边教我包饺子一边说:“包饺子有三个特点:一是把饺子皮放在手心里,不要太平放,二是放馅儿放在正中间,好为下一步做铺垫,三是包饺子,先捏中间,后面两边。”我边听边学着包,结果却提成了个“四不像”,爸爸说:“不要灰心,努力就可以,要加油!”爸爸又顺手捏了捏我包饺子说,旁边捏的太松了,要不然煮会成了一锅粥。唉!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不过,最终凭我自己的努力终于把饺子包好了。

饺子上桌了,我夹了个“畸形”饺子,慢慢品尝起来,喏!浓浓的鸡汁儿直喷入我的口中,香甜的味道在我的口中回味着,我真感受到了一股暖流诵入到我的心头,这就是我品尝到的“年味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正月初七习俗大全

全文共 205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中国的节日,习俗礼仪特别讲究,就拿过年来说,那礼仪是特别的多,那么在正月初七有哪些习俗?正月初七的“人日节”我们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顾名思义,人日即人的生日。这不是某人生日,而是全人类生辰。至於节日起源,根据《占书》记载,指出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便是人日。在人日,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在科考场高中状元。人吃及第是取其好意头的意思。

唐代称为“人胜节”,山东民间习称“人七日”或变称“人情日”。据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淄博、潍坊地区此日吃各种野菜做的小豆腐,即是荆楚遗风。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龙口、招远等地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条以祝人们健康长寿。寿光等地人日“树消息”,削三木片,以轴贯之,联以丝车,剪彩为络丝娘,悬之高竿,以验风占岁。

“人日”起源于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相传女娲创世、造人,但小泥人不会动,女娲便向神仙请教,神仙告诉女娲,人要有七窍才有生命,女娲按照此说在泥人身上一日凿一窍,七日凿好七窍,人便诞生了,所以七日为人日,是人类的生日,又称“人启日”或“人胜节”。

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此外,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在该日吃摊煎饼和七宝羹:摊煎饼,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初七占人,人胜节。由初一到初六分别是鸡、狗、猪、羊、牛、马的生日,说明北京人对大自然的尊重以求和谐,但是“马行千里,无人不能自往”。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这一天,当年满16岁以上的青年均可自由上街玩耍,在北京街头出现“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的亮丽景观。各处庙会也在这一天掀起客流高潮。游人明显比初一到初五多。少男这一天要着意打扮,充分展示自己的青春朝气,少女要自制人胜、花胜饰物自己佩戴或相互馈赠,显示自己手工技巧。这是一个展示青春美的日子,也是家庭主妇在家忙活几天节日后可以上街游玩的日子,更多的人是为自己的儿子、女儿挑选配偶,以便正月十五后托媒人去提亲。青少年会去哪吒庙,因为哪吒是北京的保护神,青春的神。这一天要祭喜神,北京的喜神在哪儿?有人说是摆在妙峰山,但更通俗的说法是喜神没有具体形象和位置,是个精神的神,无处不在,就看谁能遇到了。说白了就是你看谁最顺眼,最喜相,喜神就伏在谁身上,给你快乐和吉祥。

民间流传的关于“人日”的各种习俗非常多,比如有剪彩纸的习俗,人们将彩纸剪成花或人的形状,或戴在头上或贴在屏风、大门之上,以此象征新一年人丁兴旺;民间还有用种蔬菜熬“七菜粥”的习俗,在人日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另有吃面条的习俗,并讲究面条越长越好,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人日还叫“人齐日”,民间有上土地庙送灯的习俗,人们将一盏油灯放在土地神像前,家里有几口人就点上几个灯捻儿,此时无子的人家要去偷灯,认为这样可以求到儿子。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

在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窗户,也戴在头发上,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过去在“人日”这天,中国一些地方有“麻秆点天灯”、“用豆熬粥治头疼”、“妇女遛弯祛百病”、“登高赋诗”等习俗。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人们用五彩丝织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挂在屏风或帐子上。妇女将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鬓发上,既讲吉利,又是一种装饰。民国以前,人日这天青年男女结伴到郊外游玩,选“人日皇后”,中选者主持一天的活动。年长者则登上观音山(今越秀山)或白云山饮酒、吟诗作赋;女的去神庙参神,男的到花地(今芳村区)赏花或拜黄大仙庙。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作文正月初一拜年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过大年,我和爸爸、妈妈去了奶奶家拜年。一进门,奶奶就赶紧端了一大盘子糖,让我随便抓了一把,我高兴地装了满满两大口袋,奶奶还给我了有压岁钱。这时候也来了许多叔叔、阿姨拜年,房间立刻显得拥挤,我和爸爸、妈妈赶紧出门拜年。

我们来到对门的爷爷家,爷爷同样给了我很多糖,我的口袋已经快要装不下了。我们又去了楼下的奶奶家、阿姨家、叔叔家等很多人家拜年,他们都高兴地给了我许多糖和瓜子等很多好吃的,我的口袋再也装不下一块糖了,我的肚子也装不下一块糖了。感觉自己成了一个糖果精灵了。收获真不少。但我觉得过年一点意思也没有。因为我家的糖罐早已经满满的了,什么奶糖、巧克力、棒棒糖还有进口糖,早已对我来说不稀罕了。

可是,拜年收糖对妈妈小时候来说,却是一件最令她高兴的事。一大早,天还没亮,妈妈和舅舅就手拉手,赶紧跑出去拜年。可惜去的太早,别人家还没开门呢。妈妈和舅舅只好在门口耐心地等着,一直等到他们给妈妈一块或两块糖,妈妈才离开,再去第二家拜年。那时候,不熟悉的人家给一块或两块糖,只有关系很亲的人家才最多给四五块糖。如果能给到5块糖,妈妈高兴地跳起来。等口袋装满了糖,妈妈和舅舅就急忙跑回家,把糖全部倒出来,一人一头堆到床上,比一比谁挣的糖多。数完后,再赶紧跑出去,再挨家挨户拜年。这就是妈妈小时候的拜年和我的拜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