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龙门石窟导游词实用20篇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下面是洛阳龙门石窟讲解词范文,快来围观吧。接下来就是开学吧为大家推荐的一些关于龙门石窟导游词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965

作文

68

篇1:龙门石窟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八月中旬,我,爸爸和表姐一家一起去西安游玩。我是第二次去西安的,所以表姐一家去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比如说大雁塔、明城墙、嵩山少林寺、华山……,但是他们还去了一个我没去过的地方,让我记忆犹新——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在武则天做皇帝的期间开凿的。武则天是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当时洛阳为东都、神都,高宗和武则天长期居住于此。龙门石窟的造像在规模、雕刻技艺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完美的高度。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杰出的古典艺术之一。这一时期造出的石雕数量之多竟占了整个龙门石窟的十分之六,成为当时中国佛教造像最多的石窟。

我们先看了一个名叫宾阳三洞的洞窟。坚硬的石头上有三个大窟,窟上刻着一尊尊佛像,大的佛像旁边还有许多小佛像,刻工非常精细。连佛的神情、衣服、姿态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大的石窟旁边还有几个小的石窟,里面的佛跟人差不多大,虽然小一点,但还是非常精致。

我们向前走到了万佛洞。万佛洞是有很多佛的洞。里面最小的佛像仅仅有两厘米。我一开始以为是洞内的墙壁上那些密密麻麻的东西是花纹,但仔细一看原来是许多尊佛像。每个只有两厘米的佛像都雕刻得非常细致。真是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啊!

最后,我们来到了最大的石窟——奉先寺。奉先寺里最大的佛高达17.4米。佛的一个耳朵就有1.9米。佛的穿着很朴素,面带微笑,像一位和蔼的老奶奶。石窟内壁的花纹雕刻得非常漂亮。最大的佛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菩萨和一个徒弟,非常壮观。

这次旅游让我去到了我梦寐以求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这个景点让我知道了不少有关历史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洛阳龙门石窟作文

全文共 1424 字

+ 加入清单

我和爸爸去了白马寺后,随后就乘53路公交车到了离洛阳市区南12公里的龙门石窟。这里两山对峙,满山翠柏,长桥飞架,清泉绿水,伊水从其间北去,形成了一座天然门闕。秦大将白起战韩魏联军的“伊闕大战”,就发生在这里。隋朝建都洛阳,宫南门正对伊闕,因皇帝都自喻“真龙天子”,从而开始把“伊闕”改称“龙门。”

据资料记载:龙门石窟现存洞窟两千四百三十五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題记共八百余块。此外,龙门石窟还保存着丰富的佛教艺术建筑和书法等方面的实际资料,是人们公认的石刻艺术博物馆。它和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岗石窟被称为我国的三大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火烧洞、莲花洞、摩崖三佛、吐火罗僧龕、千手千眼观音龕等等、等等。在众多佛窟中,我最喜欢的是雄伟、壮观、体态最大、型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露天石刻奉先寺。奉先寺的主尊佛像为卢舍那,听讲解员说:大佛高1714厘米,头部400厘米,仅耳朵就长达190厘米,比一个人还要高出一截。在佛经中,卢舍那的含意是“诸恶皆除,众德悉备,净色遍照法界”,是佛在显示美德时那种理想的化身。卢舍那一泓秋水般深邃的双目向下俯视,默默传导着他的安祥与慈爱。卢舍那全身着衣的雕刻,只是随衣挂线,仅寥寥数笔,显得朴实无华,洗炼流畅。我仰望着大佛,他面容饱满,眉目修长,身披轻纱,一双睿智的双目向胸下俯视,似乎在向人们传送着慈爱和安祥。我对的我们祖先竟能开创出这么高大、这么精美的大佛,实实令人啧啧称奇。但令人可惜的是,这样一尊庄严、朴素、美丽的大佛小臂以下,几乎崩塌殆尽。尽管如此,可在人们的眼里,依然泯灭不了卢舍那的美貌。反而让人更感到了美的联想,所以大佛卢舍那在世界的东方,永远是一颗璀灿的艺术明珠。

在奉先寺,卢舍那是主尊佛,他的左侧是她的大弟子迦叶。迦叶的刻石造像高1030厘米,立于履莲束腰台上。现在的迦叶像已经十分残破,但从残存的面部依稀可见他饱经沧桑的神韵。

主尊佛卢舍那的右側,是释加牟尼一位最小的弟子阿难。阿难刻像高1030厘米,赤着双足,立于束腰台上。阿难出家时只有十几岁,是个小王子,养尊处优。出家后,尽管经过磨炼,还是摆脱不掉少年的稚气。他头光圆,面颊丰满,眉目疏朗,睿智中依然透出着几分稚朴与憨厚,让人看了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奉先寺的佛像中,阿难的刻像算是保存得完好的了。除了他的双手残破外,其神态、外貌都雕刻的栩栩如生。

在正面三尊佛像的两側,还有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侍从待立。他们的面部丰满圆润,双目俯视,雕刻精美细致。

除此而外,奉先寺的左右两厢,各是一天王一力士,都是佛的护法神,雕刻的手法上同样独具匠心。天王头束髻,戴宝冠,身披甲,面目威严,形象显露出一个“武”字,力士凶悍怒目,令人望而生畏。这里的菩萨端庄、文雅,天王力士的威风凛凛,全让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演义的淋漓尽致。

游览完了龙门石窟西区,过了漫水桥,又看了东区的擂鼓台南洞,擂鼓台中洞,擂鼓台北洞,千手千眼观音佛龛,香山寺和白园等景点后,我站在高处,俯视着龙景区的翠柏遍山与伊河北水相映,宛如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圈,我感到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太伟大了。它使我们详细了解了各个方面的历史,为我们这些后代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当我了解到龙门石窟的文物,遭到美、英、日、法、德等国的文物盗窃者,在我国的民族败类的协助下成功的盗窃到世界各地,被他们私人收藏或陈列在他们的国家博物馆里时,多么希望我们中华民族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早日回到自己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洛阳“龙门石窟”游记作文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我便游览了我国的佛教圣地——洛阳龙门石窟”。 买过票要过检票处时,我才明白这..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本文《洛阳“龙门石窟”游记作文800字》由读后感范文整理,仅供参考。

暑假里,我便游览了我国的佛教圣地——洛阳“龙门石窟”。

买过票要过检票处时,我才明白这座石窟为何要叫做“龙门石窟”,因为检票处就在“龙门”口。

进入风景区,两面连山,中间夹着一条大河,它叫伊河。听说,现在供游客走的路已经向外扩展了很多,但是看着这条河还是那么宽敞,可想而知,它真的是条“大河”。再向里走,就是我们所说的“石窟”了。一尊尊大佛浮现在我的眼前,其中最有趣的就是有一尊佛像的手式不同于其他的佛像那么庄重,放的规规矩矩的,而是像我们现在俗称的“剪刀手”。导游介绍说,这不是后来改造的,而是原建筑就是这样。还说佛祖有预知能力,在遥远的几千年前,就已经知道现在最流行的手势了。呵呵,当然,这只是传言而已。还有一尊“最美观音像”,虽然只是墙壁上几十厘米的小雕像,但是她的美丽却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我们的印象中,观音,就是一个坐着莲花宝座,手里托着插着一条柳枝的宝瓶,一只手还拿着浮尘搭的庄重女神形象,而这尊雕像,观音却站了起来,一手拎着宝瓶,一手把浮尘向胳膊外甩。她丢弃了以往庄重的神态,以突出她优美的身段,仿佛马上就要翩翩起舞起来,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不禁为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的灵思妙手啧啧称赞起来,更为祖国有这么悠久、灿烂、美丽的文化而自豪。

再往前走,一些不和谐的东西开始出现在眼前。我注意到许多小石窟内的小佛像都没有了,还有很多小佛像的脑袋也不见了。那一尊尊大佛像,虽然一动不动的端坐在险峻的山上仍显得格外庄重,但也不再像昔日刚刚筑好后那样完美了,有的耳朵没有了,有的手指没有了,还有的那脸上布满炮灰风雨,看上去显得更加沧桑。这些美丽的残缺,有的是源于历久风雨的侵蚀,而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当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国时所犯下的罪行,这里的一切,在向我们倾诉着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想到这里,我的心情不免沉重了起来。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它们,保护我国的瑰宝,保护我国悠久、灿烂、美丽的文化!

“龙门”一游,是我今年暑假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作文400字二:游龙门石窟426字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五刚放学,妈妈就高兴的对我说:“明天我们去洛阳龙门石窟游玩!”我一听见这个消息就高兴的蹦了起来。

我梦寐以求的龙门石窟终于来了。经过一路颠簸来到了洛阳。本来我们想去看牡丹花,我们转念一想:牡丹花差不多都败了,虽然看牡丹花是最佳时期4月1日——5月8日。来到了龙门石窟,我本以为有一个大门,可是跟我想的一点也不同,没有门只有一跳路,右边是买水、吃饭的。越往里买东西的越多: 民族衣服、玉石、石头、面具、泥人``````左面是草坪,草坪上坐着许多人们,真是人山人海!过了一架桥,到了龙门石窟里面,里面有许多山洞,钻到山洞里可以看见许多被人雕刻的栩栩如生的,美轮美奂的石像。

有些石像刻在土挖坑里,许多石像都是大佛。这是妈妈给我讲:“龙门石窟是由这些石像而得名的,以前这里是山,石头很多,所以一些能工巧妙的石匠利用石头可成了石像,这里的石像被雕刻的栩栩如生,可见石匠们巧妙地手艺。

听了妈妈这番话,我知道了龙门石窟的由来,龙门石窟让我流连忘返,下一次我一定还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游洛阳龙门石窟

全文共 1424 字

+ 加入清单

我和爸爸去了白马寺后,随后就乘53路公交车到了离洛阳市区南12公里的龙门石窟。这里两山对峙,满山翠柏,长桥飞架,清泉绿水,伊水从其间北去,形成了一座天然门阙。秦大将白起战韩魏联军的“伊阙大战”,就发生在这里。隋朝建都洛阳,宫南门正对伊阙,因皇帝都自喻“真龙天子”,从而开始把“伊阙”改称“龙门。”

据资料记载:龙门石窟现存洞窟两千四百三十五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共八百余块。此外,龙门石窟还保存着丰富的佛教艺术建筑和书法等方面的实际资料,是人们公认的石刻艺术博物馆。它和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岗石窟被称为我国的三大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火烧洞、莲花洞、摩崖三佛、吐火罗僧龛、千手千眼观音龛等等、等等。在众多佛窟中,我最喜欢的是雄伟、壮观、体态最大、型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露天石刻奉先寺。奉先寺的主尊佛像为卢舍那,听讲解员说:大佛高1714厘米,头部400厘米,仅耳朵就长达190厘米,比一个人还要高出一截。在佛经中,卢舍那的含意是“诸恶皆除,众德悉备,净色遍照法界”,是佛在显示美德时那种理想的化身。卢舍那一泓秋水般深邃的双目向下俯视,默默传导着他的安祥与慈爱。卢舍那全身着衣的雕刻,只是随衣挂线,仅寥寥数笔,显得朴实无华,洗炼流畅。我仰望着大佛,他面容饱满,眉目修长,身披轻纱,一双睿智的双目向胸下俯视,似乎在向人们传送着慈爱和安祥。我对的我们祖先竟能开创出这么高大、这么精美的大佛,实实令人啧啧称奇。但令人可惜的是,这样一尊庄严、朴素、美丽的大佛小臂以下,几乎崩塌殆尽。尽管如此,可在人们的眼里,依然泯灭不了卢舍那的美貌。反而让人更感到了美的联想,所以大佛卢舍那在世界的东方,永远是一颗璀灿的艺术明珠。

在奉先寺,卢舍那是主尊佛,他的左侧是她的大弟子迦叶。迦叶的刻石造像高1030厘米,立于履莲束腰台上。现在的迦叶像已经十分残破,但从残存的面部依稀可见他饱经沧桑的神韵。

主尊佛卢舍那的右侧,是释加牟尼一位最小的弟子阿难。阿难刻像高1030厘米,赤着双足,立于束腰台上。阿难出家时只有十几岁,是个小王子,养尊处优。出家后,尽管经过磨炼,还是摆脱不掉少年的稚气。他头光圆,面颊丰满,眉目疏朗,睿智中依然透出着几分稚朴与憨厚,让人看了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奉先寺的佛像中,阿难的刻像算是保存得完好的了。除了他的双手残破外,其神态、外貌都雕刻的栩栩如生。

在正面三尊佛像的两侧,还有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侍从待立。他们的面部丰满圆润,双目俯视,雕刻精美细致。

除此而外,奉先寺的左右两厢,各是一天王一力士,都是佛的护法神,雕刻的手法上同样独具匠心。天王头束髻,戴宝冠,身披甲,面目威严,形象显露出一个“武”字,力士凶悍怒目,令人望而生畏。这里的菩萨端庄、文雅,天王力士的威风凛凛,全让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演义的淋漓尽致。

游览完了龙门石窟西区,过了漫水桥,又看了东区的擂鼓台南洞,擂鼓台中洞,擂鼓台北洞,千手千眼观音佛龛,香山寺和白园等景点后,我站在高处,俯视着龙景区的翠柏遍山与伊河北水相映,宛如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圈,我感到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太伟大了。它使我们详细了解了各个方面的历史,为我们这些后代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当我了解到龙门石窟的文物,遭到美、英、日、法、德等国的文物盗窃者,在我国的民族败类的协助下成功的盗窃到世界各地,被他们私人收藏或陈列在他们的国家博物馆里时,多么希望我们中华民族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早日回到自己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龙门石窟日记600字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暑假来到洛阳,由于是第一次到洛阳,早知它历史悠久。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丝绸之路起始点(长安、洛阳)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十三朝古都)、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曾用名:洛邑、雒邑、雒阳、成周、新大邑、神都、雒京、中京等。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

龙门石窟的窟形比较单一,题材内容简明集中,大都突出主像,北朝塑造的洞窟最著名的是古阳洞,宾阳三洞、莲花洞、药方洞等。其中宾阳洞内《帝后礼佛图》为北魏时的杰作,据导游说1934年被美国人盗走,分别陈列在纽约艺术博物馆和堪城纳尔逊艺术馆。

龙门石窟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唐代雕塑的露天大龛奉先寺,它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洞,东西长35米,南北长30米,寺内主佛“卢舍那佛”坐像高17米多,其中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面目丰满持重,双目宁静含蓄,雕凿技艺精湛入微。完成时间历时4年之久,武则天亲自参加了佛像“开光”仪式。

我长久的坐在佛像下,抬头仰视它的音容笑貌,心里有一种沉下去的感觉,慢慢的化作一种心灵的平静,在这嘈杂的环境里、社会里,只有这千年古佛用慈祥的眼睛、安详的面容、嘴角的一丝笑容面对一切。无形之中得到了心灵的一种升华。人生百事难随意,落花流水平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龙门石窟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下车了,一片山壁上的小洞映入眼帘,近看,原来是一尊尊小佛在里面酣睡着,但是,他们是在伤残中沉睡着。

我渐渐走着走着,那一群群小洞逐渐汇集成了一个大洞,在大洞之中,其中的几个大佛,坐立其中,旁边则是一些小佛相伴。大佛慈祥的坐立在中间,抬起历经风霜的脸,怀着勉强的笑容,面对着人们,并容忍他面前的拍照声,和说笑声。

让我感兴趣的是那些贵族的佛像,当时,他们把自己刻成佛,希望自己也可以在死后得到成仙,或有时想自己过世之后,向世人表示出自己的风度,炫耀自己的地位吧,最影人注目的是就是武则天的佛像了,我看见他的头居然在一块石头上,这究竟是有何用意,一问导游,我知道了,原来这是武则天的佛像了,由于公事繁忙,所以在武则天死亡之时,他的佛像居然都还没有雕刻完成,于是干脆就留下了一个半成品。

走着走着,一个一个大洞最终汇集成了一个巨洞,我看见了一尊巨佛,原来他就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佛,他照样像其它大佛一样,勉强睁开疲劳的眼睛,从残破的脸上对我们露出了微笑,他的双手早已经被当年残暴的侵略者所夺去了,身上布满着伤痕,身旁的护法神,似乎也受了重伤,艰难的站立在这里,有的甚至掉了脑袋,也许他们是为了保护大佛而重伤的吧。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景象,我看到了大佛年上的斑斑锈迹,以及我想,可能他们曾经更加宏伟,也许,他们曾经身上铺着金银,眼睛中镶着珠宝,看着下面的王公贵族,他们的厚礼让他们这些神都嫌太多了,他们同样也在这个强大帝国的护卫之下,傲立于世,而现在,他们早已已经失去了一切,在这个帝国灭亡之后,他们也就一天一天破败下去,好在命运让他们躲过了文革之灾。让他们保存至今日。

也许这就是一个国家衰败的象征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龙门石窟日记600字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十多个王朝的都城,龙门石窟就坐落在此。它开凿于北魏,历经唐宋等数朝达400余年,南北长一公里,造像十余万尊。

走进石窟内,顿时有一种穿越感。我好似看到了工匠和民夫正在开山凿窟,隐隐看到他们挥洒汗水辛勤工作。

这些佛像或面容端庄,或微笑淡淡,那微笑很是微妙,或善意,或内涵款款,似在人群中曾见过的某个人,又或是佛的本来面目即是如此。我好像不经意间来到了佛国,亲眼看见了佛的真容。身边的不是一群群的游客,而是佛门信徒,正在给师傅打杂清理,正在听佛祖讲经布道。他们有的抄经,有的临摹佛像。身边的大铜墨盒历经风霜,一支抄经毛笔蘸好了墨汁,接着在麻纸上行楷而就“般若经”。

抬头望见窟顶,未退色的彩绘画,迷迷糊糊的文字,仿佛最初的石窟是五彩斑斓,光艳鲜活的佛像是彩色的,栩栩如生的,朝拜的人们看到的都是立体的,美丽的,赏心悦目的佛家世界,艺术就像生活的世界一样灵动而熟悉。

17。14米高的卢舍那大佛像如高山仰止,据说是武则天凿的,佛像通肩式袈裟,面部丰润饱满,是龙门石窟的杰出代表,也是横跨洛水两岸的诺大石窟唯一可供游人拜的佛,我燃了两根香,许了个愿,希望佛能听见。

2厘米高的小千佛,在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小巧玲珑,竟然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走过经风霜洗礼的蓬松干涸的石窟群,来到了洛水旁,整个龙门石窟群就像跃然洛水之上的静态山水画,底下是绿色的洛水,中间是泥土裸露的石窟群,石窟之上那满山绿绿葱葱的树木就像戴了绿色的帽子与蓝天融为一体。洛水涛声不大,似是梵音袅袅,禅乐安宁,让人短暂的脱离尘世间的喧嚣,一片祥和。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是一个陶冶文化情操,精心的好去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游龙门石窟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不仅风景迷人而且历史悠久。不必说东汉时期美丽的白马寺,不必说古老而庄重的关林庙,就是伊河两岸的龙门石窟也让我流连忘返,久久回味。难怪白居易说:“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这个暑假,妈妈就带我来到了龙门石窟。走进龙门石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门洞,像螃蟹窝又能像蜂巢一般。我觉得很奇怪:洞里都有什么呢?走上台阶仔细瞧,里面原来是一尊尊的佛像呀!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宾阳三洞。这个是由三尊大佛构成的。那三尊大佛有的眯缝着眼睛,有的用庄严的目光打量着人们,煞是壮观!

接着,我们来到了万佛洞。洞里有一万五千多尊小佛。最小的连两厘米都不到。

我们沿着伊河继续向前,来到了奉先寺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就住在那。它身高17.4米,就连它的耳朵都比我高,有1.9米。听说建这座佛像的时候是照着女皇武则天的样子做的,这座石窟用了25年才建成的。这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呀!

我看着卢舍那大佛坐在莲花宝座上,它仿佛在观望着对面的白园,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龙门石窟游记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来到洛阳的第一个早晨,我们就游览了三大石窟中的龙门石窟。

走过小桥,花的芬芳与草的清香便迎面扑来,让人感觉一阵清爽。

我们首先游览的的是西山石窟。走近龙门西山石窟入口,左边有清澈的河水,右边是起伏的群山,犹如步入仙境。

走过龙门,沿着小路一直向前,欣赏着舟行河中,寺座山中的美景。这时,一座石窟群浮现在我们眼前,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石洞,有大有小,大的有好几尺高,小的只有约一分米大小。每个洞中都有一尊佛像,这些佛像形态各异,有站着的,有坐在莲花台上的;有的微笑着的、有慈祥的、也有严肃的。但是,由于盗窃文物损坏,有些佛的脸部都已经模糊不清了,还有的洞里的佛像也不翼而飞了,我不禁感到痛心!

继续向前,走到一个更大的石窟群前,拾级而上,我们参观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一尊佛像——卢舍那大佛。这尊佛像是武则天当皇后时修建的,大佛高17.14米,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主佛的两侧还有阿难、迦叶、菩萨、金刚、力士,栩栩如生,非常壮观。

又看了几个石窟群,我们便走出了西山石窟。爬上东山石窟遥望西山石窟,景色更为壮观。

最后我们还游览了香山寺和白居易墓园。

从龙门石窟走出,我为祖国山河的壮美感到自豪,同时也为历史文物的损毁感到痛惜,我们应该爱护文物,不能再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受到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龙门石窟

全文共 1764 字

+ 加入清单

龙门是一个凝固历史的地方,一个展现华采篇章的地方。

一千五百多年前,一个少数民族的开拓者怀着对中原文明的无限向往,对问鼎中原的无比渴望,不顾王公大臣的强烈反对,向着中原大地执着走来。一路风霜没有冷却他的热情,一路黄尘没有暗淡他的理想,他将都城从遥远的平城迁到了洛阳。

什么样的勇气比得上背井离乡?这是魏孝文帝的勇气,一个鲜卑族智者的勇气,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勇气。只是岁月无情,他的丰功伟绩以及整个北魏王朝如今已无处可寻了。在伊水河畔,在青山绿水的伊阙峡谷间,这些大大小小的窟龛和其中的造像还能依稀找到些当时的消息。在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石窟寺,透过那些带有明显犍陀罗佛教色彩的形态瑰异的大小佛像,我们看到了一个举国佞佛的北魏王朝特有的历史情态。当时的皇族和王公大臣,他们对人生的态度,都雕刻出来了。那一尊尊的佛像寄托着他们对家国天下的祈望,对生命无常的逃避,对天国的无限憧憬。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二时期。随着佛教著作的大量翻译,本土的佛学论著也不断问世,加上统治者有意推动,民间信仰不断扩大,佛教一跃成为第一大宗教。龙门石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西魏、东魏、北齐统治者的经营。佛教在隋唐进入全盛期,龙门也迎来了它的艺术高峰期。所以,这十余万的佛像是四百余年的历史凝固。

后来的统治者,同样把长生不老的梦想通过这些石像表露无遗。其中,就有一个强盛的大唐帝国。也许是唐朝的历史更为长久,也许是唐朝的帝王和臣民更衷情于此,整个龙门石窟的雕塑,唐朝竟然占了六成!在数万的佛像中,我们看到了达官贵人对既有美好生活的满足和永远保持的愿望,看到了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看到了笑容和泪水,看到了白银和汗水。无论是万佛洞的小巧多变、千姿百态,还是大卢舍那像龛的尺度宏伟、气宇非凡,我们都能强烈感受那特有的大唐风韵。那个包容一切、张扬个性的时代,那个积极昂扬、乐观自信的时代,在整个华夏文明中所创造的奇迹太多了,就是在佛教这一领域也不例外。

据记载,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宾阳洞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我们想象一下,2300多个窟龛和十余万尊佛像要多少人来完成?这是一项多么大的工程?统治者在其中所用的不过是白银和训斥,而真正来完成的是那些工匠艺人,是他们创造了平凡却伟大的历史,创造了惊人的艺术品,创造了华夏文明的奇迹。当一个耗资数万两白银的凿窟造像工程在数年之后完工时,那些造像的发愿者或坐着大船流连于伊水之上,遥远地看着自己的白银化作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菩萨;或轻松步行于洞窟之前,仔细审视工匠的沥血之作,他们一定会固执地相信自己将从菩萨那得到更大回报。他们根本没想过,那些造像的创造者是不是愿意为他们去做。当神的创造者都不愿为他们去做的时候,那些无端过分的祈求又怎么会实现呢?

这些工匠被官府召集起来,用粗暴的方式进行着蛮横管理,给他们皮鞭和训斥、粗茶淡饭和微不足道的薪水。可就在这温饱之间,在严寒和酷暑中,他们顶着疲倦精雕细琢,完成了艺术创作。我们不知道这些工匠来自什么地方,来了多少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命殒于此,有多少人父子相承?因为他们不是造像的发愿者,他们只是这些人的意志执行者而已,所以在二千八百余方的造像题记中,只有主人祈富欀灾之语和歌功颂德之句,根本没有提到他们的名字。历史没有记住他们名字,可是却记下了他们的作品。千余年之后,这些发愿者早已化为灰尘,他们的愿望更是一个也没有实现,而这些不知名者的作品却存留了下来。这倒真像臧克家写的诗:“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名字却比石头烂得更早。”

龙门是幸运的,它记载着太多凡人的奇迹,展现着一个佛法世界的祥和,感染着祈福的芸芸众生。龙门也是不幸的,那些缺手断头的佛像至今还在说着所受的委屈,早已空无一像的石窟所说的正是民族的劫难。那些被劫走的佛像,早已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默默诉说着东方民族的苦难经历。今天我们解读龙门,是解读一种艰辛,解读一个民族的苦难。

夕阳西下,整个石窟群披上余晖,在身后绿树映衬下显得别有深度。只有伊水,默默看着这一切。

自跋:这是十一年前的文字,非常肤浅,但却故做深沉。之所以亮丑,是因为近来身心甚疲,无心作文。不想抛荒几日,被妙高峰故人发现,说“速度太慢”,要我“上点散文等”。翻箱倒柜,找到此篇,聊作交代。人就是在批评中成长的,感谢故人督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游洛阳龙门石窟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又去了洛阳,参观了龙门石窟

来到洛阳,就不能不去看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西南,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之处。美丽的伊河从中穿流而过。走进那座标有“龙门”二字的古老石门,首先看见的是一座巍然屹立在伊河上的大桥,再望见了一篇马蜂窝似的黑洞,这些黑洞大小不等,有的深,有的浅,仔细一瞧才发现洞中有一个个佛像,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叹。再向前走,石窟数量就愈来愈多,洞也愈来愈大。这时,一个巨大的石窟把我的目光吸引去了,只见这个石窟里几尊大佛屹立在洞中,中间的那尊大佛脸上还挂着浅浅的笑意,面相慈祥和善,眼神专注地凝视着远方,听导游阿姨说这就是著名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它已成为了龙门石窟的代表作品。

走过龙门大桥,走到伊河对岸,再回头向龙门石窟望去时,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蜂窝!这次龙门之行,我不但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而且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努力去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龙门石窟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个历史悠久的建筑群。

它位于洛阳城南龙门石窟十三公里,当我走进去后,第一眼看到的是龙门真是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第一个石窟是一个双腿盘坐的大佛,由于当时是以胖为美的审美观,所以这尊大佛面丰体肥。

走了三十多米后,我来到了“牡丹石”旁。“牡丹石”是因为石头上面是由白色水滴状的图案一个一个的组成的,那些白色的图案很像一朵朵白色牡丹,因此人们称它为“牡丹石”。

看完“牡丹石”后,我们就会看到清澈无比的伊河,伊河在阳光的照射下,由绿色的河变成了金黄色的丝带,一阵微风吹过,一圈圈的涟漪在水面上酥酥地颤着……

我们爬上了楼梯,有一座大佛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座大佛从远处看只能看到一尊高大的佛像,墙壁上还有很多凹凹凸凸的东西,等你走近后才会发现,那些凹凹凸凸的东西,竟然是一些只有两厘米大小的小佛像。看到这些巧夺天工的佛像,我不禁古代人们高超的工艺而折服,我真的没想到这么小的石头都能雕刻的这么精致。

我们走下楼梯大约五十米后,又看到一尊大佛,这尊大佛很有意思,这尊大佛摆着人们平常拍照时所做出“耶”的动作,他的一只手正摆,一只手倒摆,我看到这尊造型奇特的大佛后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后来我听了导游的讲解后,才明白这尊大佛其实是指上帝保佑的意思。

最后我来到了最大,也是最壮观的大佛前,导游说,他叫卢舍那大佛,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看到这尊高大威武的大佛,我感到很震惊,这么高大威武的大佛,古代人没有现代化建筑机械又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在近景拍了一张照片,又走过伊河来到一座大山上,这里是最佳观景区,我环顾四周后,我心想:这里真的好美啊!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龙门石窟的大部分景色,还可以看到像一条金黄色丝带环绕的伊河,还有很多形态各异的人群。

龙门美丽的景色还有很多,我还没有全部介绍完,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或者有机会的话,可以亲自去游览一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游龙门石窟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2014年8月5日,我们来到了洛阳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还有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踏着青石板路,追随古人的脚步,没走多远,就能看到巨大的岩石上大大小小的石窟和神龛。这块区域叫做万佛石窟。里面石窟和神龛里的佛像大大小小加起来一共有一万多个,所以被称之为“万佛窟”石窟大而深,神龛小而浅,但都独具特色。石窟展现的佛像较为壮观,都是大型的,石窟顶上还有很多壁画,此中以莲花居多。而神龛相对来说就小的很,但是在这些一个个小小的神龛里,也有各种各样的佛像。有的小佛像神情泰然,仿佛在静静冥想;有的微微颔首,露出慈祥的微笑;有的嘴巴张着,似乎在默念神圣的经文。这些佛像虽然个个都很小,但是个个雕刻的都很精致,无论是佛像的双眉,还是佛像身上的衣褶,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

离开了万佛窟,再往前走百余米。此时正是盛夏,河南正在遭受着巨大的旱灾,两千多万亩的田地遭到了破坏。但是今天的天气异常得好,只有二十多度。伊水旁,风凉凉的,吹起了柳条,带起了涟漪,拂过了这些沉睡着的千年石窟。继续往前走,前面就是世界上最壮观的佛像——卢舍那大佛。我很早以前就了解过这尊大佛的故事,卢舍那大佛是一位主持以武则天为原型修建的,所以通过卢舍那大佛的面容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的容貌。卢舍那大佛于唐高宗咸亨四年竣工,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爬上高高的石阶,我强忍着心中的好奇,告诉自己一定要等到在上面了再欣赏大佛。快爬到的时候,我听见旁边的其他几名游客都在感叹“太美了”,我跟加快了爬行的速度,终于来到了这个大型露天窟龛。

我往上一看,这是一种十分奇异的感觉,当我仰起头,眼神刚好与卢舍那大佛对视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仿佛安静了下来,似乎整个世界只剩下我和这尊大佛,其他的一切都空荡荡的。那一瞬间,我感觉我的内心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我注视着佛像,佛像慈祥地看着我,我们仿佛穿越千年与这尊大佛进行无声的交流。仔细看那大佛,它以武则天为原型,表现出了女性的柔美,并且也表现出了武则天的女权主义。古书中记载,菩萨非男非女,亦男亦女,也表现出了武则天对于权利的欲望。这尊大佛通高17。14米,耳长1。9米,头高4米,是一个十分宏大的工程。卢舍那大佛眉目清秀,鼻梁挺直,嘴唇饱满,我猜想武则天一定是个美人。卢舍那大佛的身旁还有其他几座小佛,虽然雕工都不逊色与卢舍那大佛,但是卢舍那大佛是最让人震撼的,它带着我们穿越千年,感受风雨沧桑,用一颗平和包容的心态感受世界。

卢舍那大佛,深深地震撼了我。龙门石窟游,值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暑假洛阳龙门石窟旅游见闻作文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我便游览了我国的佛教圣地——洛阳龙门石窟”。

买过票要过检票处时,我才明白这座石窟为何要叫做“龙门石窟”,因为检票处就在“龙门”口。

进入风景区,两面连山,中间夹着一条大河,它叫伊河。听说,现在供游客走的路已经向外扩展了很多,但是看着这条河还是那么宽敞,可想而知,它真的是条“大河”。再向里走,就是我们所说的“石窟”了。一尊尊大佛浮现在我的眼前,其中最有趣的就是有一尊佛像的手式不同于其他的佛像那么庄重,放的规规矩矩的,而是像我们现在俗称的“剪刀手”。导游介绍说,这不是后来改造的,而是原建筑就是这样。还说佛祖有预知能力,在遥远的几千年前,就已经知道现在最流行的手势了。呵呵,当然,这只是传言而已。还有一尊“最美观音像”,虽然只是墙壁上几十厘米的小雕像,但是她的美丽却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我们的印象中,观音,就是一个坐着莲花宝座,手里托着插着一条柳枝的宝瓶,一只手还拿着浮尘搭的庄重女神形象,而这尊雕像,观音却站了起来,一手拎着宝瓶,一手把浮尘向胳膊外甩。她丢弃了以往庄重的神态,以突出她优美的身段,仿佛马上就要翩翩起舞起来,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不禁为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的灵思妙手啧啧称赞起来,更为祖国有这么悠久、灿烂、美丽的文化而自豪。

再往前走,一些不和谐的东西开始出现在眼前。我注意到许多小石窟内的小佛像都没有了,还有很多小佛像的脑袋也不见了。那一尊尊大佛像,虽然一动不动的端坐在险峻的山上仍显得格外庄重,但也不再像昔日刚刚筑好后那样完美了,有的耳朵没有了,有的手指没有了,还有的那脸上布满炮灰风雨,看上去显得更加沧桑。这些美丽的残缺,有的是源于历久风雨的侵蚀,而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当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国时所犯下的罪行,这里的一切,在向我们倾诉着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想到这里,我的心情不免沉重了起来。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它们,保护我国的瑰宝,保护我国悠久、灿烂、美丽的文化!

这些就是我暑假在洛阳龙门石窟的旅游见闻,“龙门”一游,是我今年暑假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龙门石窟的龙门石窟游记507字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游览了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十三公里处的伊河两岸。这里东(香山)、西(龙门山)对峙,伊水中流,是中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导游阿姨介绍,龙门石窟南北长一公里,共有97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题记和碑刻3600多处。它经北魏、北周、北齐,隋唐等六个朝代,前后用四百多年的时间完成的。在这些石窟当中,比较有名的有:奉先寺、宾阳洞、药方洞、莲花洞等。其中,最出名的是奉先寺和莲花洞。

奉先寺是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用自己的私房钱捐修的。当中最大的卢舍那佛像高17.14米,光她的头部就有4米高。她和她周围的弟子、菩萨、天王都雕刻的慈眉善目、栩栩如生,真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让人惊叹不已!而莲花洞中上千个的小佛像最小的只有两厘米高,但个个千姿百态,更让我们对那些雕刻他们的工匠敬佩万分!

但,令人遗憾的是,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洗礼,这些大佛身上的颜色已经脱落了,而百分之七十的佛像遭到了认为的破坏和盗卖,至今还有许多佛像还在国外的博物馆里收藏着,真让人惋惜!

游完了龙门石窟,我们又游玩了白园和香山寺。这次旅游,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龙门石窟日记600字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下午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我和翰泽微笑着坐在座位上。一听大家说下一站要去有名的龙门石窟,心里的兴奋就要溢出来了。

“到了!”翰泽大叫了起来。果真,我隐隐约约地看见了龙门石窟的大门。我们两个跑得比导游还快,跑出了车子。“快点儿回来!”大人们叫着我们。我们只好等着他们慢悠悠地走来。

买完了票,我们才正式走向龙门石窟的大门。进了大门,我们第一眼看见的,就是绿水禹王池和龙门桥。导游姐姐带着我们,走向一个个阶梯。“我们先要去的地方是潜溪寺。”她介绍道。

攀上一个个阶梯,眼前终于出现了三尊美丽的佛像。在正中央的佛,是阿弥陀佛,他的脸上挂着优雅的微笑,神态自若。旁边站着两个弟子:阿难和迦叶,两位弟子的旁边还站着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这两位菩萨衣服的十分精致,和阿弥陀佛一起,被称为“西方三圣。”因为岁月的侵蚀,佛像外观变得十分破旧,浑身布满了裂纹,令人叹息。

最让我吃惊的是,在阿弥陀佛的脚下出现了一股涓涓细流,如同一条小溪,清澈透亮,缓缓向前流淌。我想,潜溪寺因此而得名吧,谁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在这儿出现一条小溪,莫非是佛祖显灵,给尘世带来溪水般清凉的慰藉?

宾阳北洞、南洞:唐魏结晶

我们继续往前走。“现在要去的是宾阳三洞。”小李姐姐介绍着。宾阳三洞分为:北洞、南洞、中洞。其中,北洞与南洞是在唐代初期完成的。在北魏宣昌四年,宣武帝崩。年仅7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政权实握在他母亲胡太后手中,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

宾阳北洞的主像是阿弥陀佛,他的手指,一面指向天一面指向地,意思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旁边站着神气的两个天王。我忍不住抬起头来,望着那雕刻精致的佛像,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雕刻家,正在峭壁上一笔一笔地雕刻着……那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那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呵!

宾阳南洞的主佛依旧是阿弥陀佛,在北魏时半途而废。我最喜欢阿弥陀佛左侧的一尊佛像了——阿弥陀佛的弟子迦叶,他脸上布满了皱纹,好似在沉思,好似在望着别人,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1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游龙门石窟有感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妈妈带我去游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等朝代修建,建有大小石窟、佛像不计其数,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我们一进旅游景区,远远地看见山上挖掘着大大小小的石窟,形态万千、各式各样的佛像就雕刻在这些石窟中。这些佛像大的身高数丈,小的只有鸡蛋般大小。其中有身型圆满、神态庄严的卢舍那大佛,有安祥自在、微露笑意的释迦牟尼佛,有举止从容、文静端庄的观世音菩萨……

我们在惊叹先人鬼斧神工精湛技艺的同时,也看到不少洞窟在历经漫长的岁月洗礼和风雨侵蚀之后,显得斑驳陆离,特别是有的碑刻和佛像人为破坏严重。有的没头,有的断手,有的跛足,更严重的是有的佛像不翼而飞,只留下空空如也的石洞让后人唏嘘不已。

据导游介绍,这些破损严重的石窟,除了自然风化的因素以外,相当部分是在晚清时期,遭受外国侵略者抢劫,运到了国外;也有的是因为以前当地人非常贫穷,文物意识淡薄,把石窟里的佛像偷偷搬走拿去换钱。

我一边惊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悠久,一边为缺损的佛像感到可惜。我希望那些被盗取、被国外收藏家收藏的佛像能够归还回来,让它们完璧归赵。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再也不会出现外国列强侵略的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洛阳龙门石窟讲解词

全文共 8269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 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摩崖三佛龛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前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最大、造形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面部丰润,体态健美左手提净瓶,右臂向上弯曲持佛尘搭于右肩。她那扭动的身躯、微斜的头颈、丰满的胸部,形成了优美的曲线,显得含蓄、端庄,是唐刻观音菩萨的杰作。

双窟 万佛洞下的这两座洞窟因并排雕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双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侧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过去佛和未来佛。三世佛的造像题材表现了佛教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双窟的南洞里,雕凿的主佛是弥勒佛,南北两壁上雕有小千佛。弥勒和释迦牟尼分列在南北两个洞窟,称作双窟,它们完工于同一时代,所以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共同临朝执政的一种局面。在这个历史时期,武则天实际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权,奏章都由她来批阅。武则天在这一时期,为了积极树立自己就是弥勒下世这一思想,但又有碍于李治在位的实际情况,所以就把释迦牟尼和弥勒共同雕凿于南北两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双窟并列的局面。

莲花洞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洞窟称为莲花洞。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洞内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带领两个弟子游说讲经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两侧的弟子迦叶、阿难用浮雕手法,对比鲜明。迦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胸部肋骨暴露,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九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

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许多佛龛,龛楣装饰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帷帐式的,有的是火焰纹,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座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忮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萨;有线刻的,有浅浮雕的。其中一对飞天,她们的衣裙向上卷起,飘飘荡荡的形式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而两个飞天的面部正是莲花的花蕾。外侧是一些伎乐人向她们飘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象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景象。

这个小龛龛楣是火焰纹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内收,到中间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头,火焰纹之上南北两侧各一组众生听法像,这个浮雕表现了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辩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国民俗画常有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看到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形式。

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奉先寺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个大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像,主尊“大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灵活而又储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所形象。二菩萨衣饰华丽,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双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谓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雕凿规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及艺术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贤”形象,从另一侧面又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佛教发展的盛况和唐代国力的强大。因此,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古阳洞朋友们,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将继续参观南面的古阳洞。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洞窟就是古阳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正壁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

主佛两侧的菩萨上身微微后倾,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长裙,造型厚重,比例匀称,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的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佛像都是结跏趺坐,形体较显浑厚。如果说它还保持着云冈石窟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二层交脚弥勒的造像,则体现了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艺术格调。人物瘦小,细腰,双腿交叉坐于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后,现在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出雍容大度的特点,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之长,绵延朝代之久。

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历史上书法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却又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相反,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创建,经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洞内主佛、二弟子、二菩萨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门八角束腰莲花柱均为北齐所雕造。该洞是龙门石窟中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齐时期的雕像头部硕大,身躯如柱,给人以臃肿、笨拙的感觉。

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药方近140个,治疗40种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涉及科别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肿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药物多是我国农村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

药方洞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在研究我国医药学上有重要价值。

皇甫公窟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开凿而得名。主佛释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带式的袈裟,衣饰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莲花座上。面部已经残损了,头上还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举,手掌上扬;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满足人们愿望的与愿印。有趣的是,这尊大佛竟有有6个手指,据说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献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极高价值的礼佛图浮雕,这两幅浮雕人物图案带有浓重的绘画意味。北壁皇帝礼佛图东起前三人为比丘,前两个比丘正俯身向香炉内添香,第三位是年长的高僧,左手托钵作前导。第四人为一老妇,头饰华丽,身穿长裙大袖,左手持一莲蕾,徐步向前。弟八人为一青年男子,头戴笼冠,身穿宽袍大袖的长袍,右手托钵,有趣的是其身后还有一男童为他提衣摆。这一男一女无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这一作品用写实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气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宫女有的手举华盖,有的手拿莲蕾,虔诚严肃,徐徐而行。南壁则为皇甫公夫妇礼佛图。

左右二菩萨半结跏趺坐在菩提树下,坐树下思维状。菩提树树干弯曲,枝繁叶茂。树的上方又分别刻有一组罗汉像,罗汉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或手持莲花。

围绕着窟顶的莲花有八个伎乐,她们衣带飘扬,手持琵琶、笙、排萧等乐器,翱翔云间,由此看出在北魏时期,这些乐器就已经非常盛行了。

擂鼓台南洞 参观完西山的洞窟,请朋友们继续参观东山的洞窟。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三洞” 。南边的这座窟为擂鼓台南洞。洞内方形座台上的佛像被称作“大日如来”在密宗里“大日如来”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主佛头戴佛冠,臂戴臂钏,脖子戴项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个造像保留了外来造像艺术风格。

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这种台座在武周时期是比较流行的式样。从正面看,佛头部微微向下倾斜,目光向下俯视,和礼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种关爱世人的殷殷之情。主尊丰润的右臂搭于盘起的右膝之上,舒闲的神态、优雅坐姿都体现出佛的从容、恬静。从侧面看这尊大佛的形态,头微微向前倾斜,肩向后仰,腰向内收,臀部依其坐势显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环形的衣纹线条又显现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整个佛的造像极富质感,也正符合古人所说的:肌理细腻,骨肉亭匀。

在四壁上有高约36厘米的菩萨坐像,层层排列着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墙壁上,神态肃穆安祥,似乎正在聆听佛弘扬佛法。菩萨在古印度都是男性的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塑成了女性的形象。

创造者对人物的形态美把握得相当适度,简洁明快的线条和人体造型的健康都表现了当时的雕凿者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及美学理想。

擂鼓台中洞 中间的这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中洞,又叫“大万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万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主尊为弥勒,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为龟甲形背屏,周围环绕着伎乐人/飞天、骑象和骑狮的童子。

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出两朵莲花,每朵莲花上站立着一尊菩萨,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主尊佛头20世纪30年代 被盗,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洞窟雕凿完成于武周时期,是为武氏政权歌功颂德的。西山的双窟是弥勒与释迦牟尼并坐,当时武则天还没有成为一朝之君,表明她与李志一个天皇一个天后并列的身份,而在这一洞窟中,以弥勒佛为主尊,表明她已破天荒地成了一位女皇。

看经寺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看经寺,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石窟,整个窟室的平面设计基本上呈方形,与同一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凿,洞窟造型为禅宗曾人打坐礼佛的禅堂。

窟内墙壁上部有一些不规则的零星造像,在北、东、南三壁下部雕有唐代最精美的一组29尊浮雕罗汉像。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将传法的任务叫给了迦叶,迦叶寂灭后交给了阿难,之后传莫田地,传商那阿修,最后至二十九组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是北魏时期自天竺来中国的曾人,被后代的佛教禅宗奉为第二十九代传人。看经寺这二十九尊传法的罗汉,恰好与《历代法宝记》所载西土二十九祖先相吻合。

窟内现二十六尊罗汉像保存完好,每尊罗汉像高约1.8米,与真人等高,神态各异,性格刻划入微,有饱经风霜而又睿智的、执着而又聪慧的、慈祥善良的、凶猛严历的、诙谐幽默的、严肃认真的,无不栩栩如生,是龙门石窟中现存最完整的一组罗汉群像雕刻。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医药 、建筑 等事物石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一做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古老的艺术、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旅游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和游人纷至沓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作文400字四:家乡的龙门石窟412字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回到老家,重温龙门!一进大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喷泉。这座喷泉十分美丽,喷泉里还有许多美丽的荷花,为喷泉增添了几分光彩。听讲解员阿姨说,这里的泉水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所以,人们都拿瓶子接一点,有的洗了手……喷泉里还有很多的小鱼。

绕过喷泉,来到了一个名叫白马寺的寺庙,这座寺庙为中国第一古刹。里面有许多的佛像。白马寺前有一条大河,河上有许多龙船,十分壮观。

走出白马寺,沿着小桥来到了一座大山。这座大山满山都是洞,动力有许多佛像。有的佛像是在守护着他左手边的洞口,手里拿着一把尖刀。有的佛像盘腿坐在洞里,他的两旁有两座佛像,都是他的弟子。有的佛像头上面有很多小佛像,十分精致。有的佛像头上有一圈金光。在龙门石窟上,有上百个、上千个佛像在洞里。我看见了一座很大很大的佛像,他的两旁有两名弟子,我给这座神像磕头了,保佑自己学业进步!我非常想知道为什么这座山上有这么多的洞?难道是有许多小朋友在山上刻洞玩儿吗?

我喜欢家乡的龙门石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