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林觉民《与妻书》为何感人至深(推荐六篇)

《百年情书》整体结构严整、统一却并不单调,爱情与革命相互缠绕,一半是写情为主的年代戏,一半是纪事为主的战争戏,两个角度、两个视角,两种风格,使影片区别于单一传记题材影片,人物塑造格外立体。今天开学吧为同学们整理了林觉民《与妻书》为何感人至深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

浏览

6036

作文

6

篇1:林觉民的诀别信为天下人谋幸福是最大的幸福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出身于富贵家庭,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他抛妻别子,离开了幸福的小家庭投身了革命。为了国家繁荣昌盛,民族振兴,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不幸在攻打总督署的时候,中弹受伤而被捕,最后就义牺牲了。

林觉民在起义前就做好了牺牲的充分准备,在攻打总督署的前三天夜里,他给父亲和妻子分别写了一封诀别。给父亲的信这样写道:“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怀着对爱妻深深的眷恋,写下了这封信。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尚情怀,牺牲个人的幸福换来天下人的幸福,这才是最大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林觉民给妻子的《百年情书》观后感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带着《九降风》和《新红楼梦》的渊源

两位演员恰巧都是我热爱的

预告片里的情节也是喜欢的

5月13日沈阳部分影院上映这部电影

但是仅仅都只有一场或者两场

早上我还打电话咨询过

貌似只有今天能看 明天按制片方的要求下线

结果真按着影城人员说的 到现在还没有哪个影院再上映过

于是我衡量了一下时间选择了下午1点半的场

进去后才发现

到电影结束 只有我一个人

我该庆幸还是惋惜

我只是一个热爱电影的人

太多专业的术语说不了多少

但电影的好坏能分得清

演员的感情戏确实如新闻里写的那样

很动人 《百年情书》这个名字一听也该觉得是感情戏占得大一些

可我的感觉是感情固然重要 但导演一直想明确一个概念

就是事业还是主旋律 感情作为辅助 不敢太过涿墨

可我看的一直是感情戏 看得要哭

其实从后来的字幕里也能看出来 拍这个片子的目的是什么

能有这么几段感情戏也算不错了

王柏杰从《九降风》里走出的少年

其实中国很多年没有出现过一个这么正派阳光的少年了

很多男生 很帅 于是 不够沉稳 不够内裣 不够阳刚

一直以来国外对于中国男人的形象一直没有具体的标志性符号

你说姜文他只能是男人的梦想 或者也只能是部分的

其实我想说 王柏杰是一个所有少年应努力的方向

一个男生他该有坚定的眼神和结实的身躯

他的膝盖下有黄金 他的承诺重于泰山

突然觉得林觉民跟他真的很像

也会发现 其实男人对于孩子关注的还真是少

其实男人只有在孩子快大的时候才会介入他的成长

这让我更加期待即将到来的《生命之树》

散场后 我久久的在回忆刚才的剧情

发现能回忆起来的还是那些感情戏

为什么其他的没记住呢

剧情太散了 如果我不认识林觉民

他怎么就那么容易的成为了核心人物

突然就站出来说了一句鼓舞大家的话

这出来太突兀了 剧情的不够饱满

感觉出是为了对比 但对比的不够对比

不过我来看的也就是他俩 很喜欢这个对手戏

很喜欢这部电影

在来之前 时光网上只有100多人的关注

在沈阳 5月13日这天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这部昙花一现的电影

电影结束 我在电影院里迟迟不肯走

是像我这样的文艺青年太少 还是支持这样电影的人太少

还是同类 太少

继续努力吧 趁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林觉民给妻子的《百年情书》观后感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能比情书更缠绵、更甜蜜?又有什么能比烈士的血更悲怆?当《百年情书》把一百年前的革命往事和一封饱含柔情与热血的“情书”搬上大银幕,碰撞出了震撼人心的火花。辛亥革命百年之际,表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成长、爱情、革命历程的《百年情书》上映,就如主演之一李雪健老师所说,这是一部纪念所有革命者的第一枪。这一枪放得响亮且深情,新锐影人金舸执导的《百年情书》没有千军万马的大场面,也没有光彩夺目的大明星,只是凭着一腔赤诚对一百年前的革命者致以最纯粹的敬意和怀念,这份真情实感,在时下娱乐至上的创作环境中,已弥足珍贵。

影片故事分为两条主线交错进行,第一条惊心动魄,悲壮无比。广州起义前夜,林觉民、林尹民、林文、冯超骧、方声洞、刘元栋等热血青年彻夜未眠,写下诀别书,林觉书更是写下字字泣血飘泪的《与妻书》,然后在黄兴的带领下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在随后的激烈巷战中纷纷为革命事业捐躯,林觉民在被捕后英勇不屈,慷慨就义。另一条线索则细腻感人,暗流涌动,描绘了林觉民在新婚后与妻子陈意映的爱情故事,以及从一介白面书生到革命骨干的成长历程,父子情、爱情、友情和革命意志不断交织并最终合为一体,与枪林弹雨、血溅总督府的悲壮场面两相映照,更加显现出林觉民的人性光辉。

因为是双线叙事,所以《百年情书》整体结构严整、统一却并不单调,爱情与革命相互缠绕,一半是写情为主的年代戏,一半是纪事为主的战争戏,两个角度、两个视角,两种风格,使影片区别于单一传记题材影片,人物塑造格外立体。

年代戏部分是从林觉民与陈意映结婚开始,王柏杰出演的进步学子林觉民风光正茂,对新生活和革命事业满怀热忱,蒋梦婕出演的陈意映贤淑、善良,外表是家风保守的富家女,却具有新女性的人生观和对爱情的理解,默默支持和“纵容”丈夫,李雪健饰演的林父精通国学,对儿子的严厉管制近乎不可理喻,实则内心慈爱。一家三口,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矛盾即便今天看来也很有代表性,有一场戏,林觉民路上遇到老同学,扔下妻子去开革命会议,回家后发现妻子在家门口等着自己,进门后林父罚其长跪于先人牌位下,从喜悦到黯淡,从革命到礼教管制,气氛急转直下,展现出一百年前革命者所要面对的压力。

影片最精彩的一场戏当属林父预感到儿子可能会为国捐躯后,父子饮酒作别,彼此心照不宣却已真情流露。李雪健演出了一位父亲伤心中有自豪,心痛中有欣慰的复杂心情,教科书般的表演入木三分,深入骨髓。

至于影片的战争戏部分,虽然场面不大,导演发挥调度能力,亦是拍到有声有色。有些革命口号在今天的年轻观众听来,难免有些陌生或是难以理解,但是置于辛亥革命一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这些激昂澎湃的文字,意义必然非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彼时少年——于黄花岗追忆林觉民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20 字

+ 加入清单

踏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巍峨的牌坊,几经岁月磨洗的石板路,周围矗立的参天松柏和古树以及随处可见的烈士墓碑,使得空气都变得静寂和肃穆,即使路边花丛中盛放的五颜六色的鲜花也没能损减丝毫。高耸的石碑,苍劲有力的碑文又总是勾起人万千的思绪。仿佛闭上眼睛就能看到那逝去的硝烟及硝烟中鲜活的生命,隐现的脸庞。

一个年轻的身影在脑海中渐渐清晰,挥之不去,却又让人不知该如何形容,那曾经青葱的岁月,彼时意气风发的面孔以及毅然决然的身影。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交替出现在眼前,一如后世人所形容的那样:

凄凄肝胆与妻诀,耿耿孝心禀父书。

疏梅筛月忆携手,嘱承父志有遗孤。

青天有情幸后辈,英雄终得展眉舒。

中原烽火寻常事,读史至此泪方出。

他无疑是个最优秀的男人,“性诙谐,涉口成趣,一座倾倒”,“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

我一直很想知道,那年春天,那个硝烟隐动的夜晚,那个满腔心事的男人究竟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提起笔,蘸上墨,一笔一划写下那封名动民国的《与妻书》。在去广州前的那次回乡,也许他深深知道前路漫漫,九死一生,对着有孕在身的爱妻,无奈而毅然的转身,身边卷起多少的不舍与诀别?

1911年的4月,在督署的那片硝烟之下,他一定没有后悔过,一定没有犹豫过,也一定没有退缩过,他或许想起了年少的一场轻狂,或许想起了家中年迈的双亲,深爱的妻子,尚来不及见面的孩子,或许想起了几年来走过的坎坷革命路。在我想来,这个伟岸的男人,在他的生命里,即使是晚霞,也必将是炙热烫眼的火烧云。

被俘的英雄,面对两广总督张鸣岐、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在提督衙门的审讯,毫无惧色,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还发表演说,慷慨陈词。谈及险恶局势,“捶胸顿足,愤激之情,不可扼抑”。甚至不忘革命党人精神,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也许就是这种执着铸成的一道脊梁,一直支撑着这个男人在被关押的几天里,滴水粒米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

而在那天的阳光下,风扬起满地灰尘,迷乱了多少瞳孔,刺痛了多少拳拳报国心,那个雄姿英发的身影,逆光而立,眼神坚决,双拳紧握,身上的衣服洗得发白却仍旧整洁,面对洞黑的枪口,他又在想些什么?

而在同一片阳光下的老宅里的妻子意映呢?她是不是仍会时时想起彼时初见,那个当年坐在楼梯拐角吹出青涩口哨的夕阳中的少年。

献身为革命的决然背影,《与妻书》中对爱妻的留恋不舍交替在脑海中闪现,这两种强烈的感情都是林觉民,也正因此他才是不褪色的英雄少年。

天马行空的少年,年少轻狂的青春。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当一切都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渐行,渐远。

他仍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林觉民给妻子的《百年情书》观后感

全文共 1400 字

+ 加入清单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书》,又在证明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实乃开天辟地空前之壮举。后人很难想象,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或生于富豪之家的华夏精英,放弃远大前程,为了一个渺茫或即便实现也无法消受的梦想,不停地以卵击石,抛洒热血“灌溉于无穷”,唤醒国人,推翻了在中国施行了2000多年的帝制。

1911年4月8日,革命党人温生才突然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当局加强了戒备,预备响应广州起义的新军的枪机亦被收缴。黑云压城,鹰犬密布,大有天罗地网之势。为准备这次起义,同盟会精英尽出,下了最大的决心,筹巨款八方奔走,运弹药殚精竭虑,国内同志和支持革命的海外侨胞莫不张目以待。广州起义指挥总部剩余的100多名选锋(敢死队)为同盟会骨干力量,明知不可而为之,皆愿死战。林文表示:“余辈求杀敌耳,革命党之血,可以灌溉于无穷,事之成败无足深计。”专程从日本回国赴汤蹈火的林觉民坦言:“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有“炸弹大王”美誉的喻培伦更是毛发贲张:“非干不可,我一人也干!”

黄兴遂按原计划,于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发难:当天下午5时30分,120余名锋由越华路小东营5号出发,直扑两广总督署,与十倍之敌激战至夜。可怜寡不敌众,孤军无援,55 位战死,31 位被捕就义,共86人遇难。“未死的同志,多已间道潜逃,四方亡命”。

报人潘达微收得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城南沙河马路旁的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毫无胜算、偏向虎山行、再向虎山行的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一时风声所播,全国震动”。孙中山沉痛地说:“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岂止是吾党菁华,全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精英中的精英啊!

余东雄,生于南洋巨富之家,15 岁加入同盟会,是役拼杀在前,阵亡时年仅 17 岁,为最年轻的一位黄花岗烈士。林修明亦生于南洋锡矿富商之家,1907年任教于三堡学堂,叶剑英为其弟子。“剑英有云,修明实影响其人生之第一人也。”广州之役,林修明力战而死,年仅25岁。若林觉民、喻培伦、林文、方声洞等皆为独当一面之将才,竟冲锋陷阵,玉石俱焚,令人痛惜。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心,乃大兴奋,怒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林觉民“定能感动同胞”的希望没有落空:听闻噩耗,湖北的革命党人“愤求速进”,当即着手准备再次发难。1911年10月10日,黄花岗起义过了不到半年,便爆发了埋葬清王朝的武昌起义。国人的自由之路,每一小步都洒满了殉道者的鲜血。

大陆、台湾、香港的语文课本不约而同地选用了林觉民感人至深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意映卿卿如晤”,林觉民这封给妻子及其所深爱的华夏民族的情书,开篇即令人不忍卒读。一位怀必死之心的志士哪来的这般柔情蜜意?“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真的爱你,真的不想让你和儿女以及同胞们在黑暗、恐惧中生存、长大;“勇于就死”者,“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辛亥革命不同于历史上的诸多农民起义,那是一场真正的革命,为了民主共和、为了陌生人的幸福而浴血奋战,英雄辈出、势不可挡,是最值得华夏民族纪念和骄傲的年代:碧血黄花荐轩辕,天若有情天亦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人至深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1115 字

+ 加入清单

这下完了,课代表下午就要收作文了,可是现在我连一点思路都没有,现在再列提纲,找草稿,肯定是来不及了,这回算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什么叫做热锅上的蚂蚁了。被逼无奈,还是利用一下高科技的便利,在网上调一篇得了,这也算是事出有因,说干就干,麻利的开机,打开百度网,输入:感人至深故事,点击:百度一下,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哇噻!才一两秒种的工夫,各式各样感人题材的文章堪称琳琅满目。心里美滋滋的,真可谓是“心花怒放”。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推荐人数最多的,双击,正当我感受坐收渔利的甜头,高歌高科技的方便与快捷时,网页上的内容就像是迎面而来的巴掌,丝毫不留情而地落下来,脸上顿时火辣辣的,那网页上只有一句话:从出生到现在父母为你付出了多少?

父母,这两个字就是两块烧红的铬铁,重重地落了下来,让我羞得无地自容。这个熟悉到不能熟悉的字眼,这个几乎我们每天都挂在嘴边的字眼,这让我们像白眼狼一般残食他们的血肉却仍笑着抚摸我们的人,每天每时每分每秋都在为我们付出他们所能付出的一切。而就在此时此刻,在他们爱的海洋中长大的我却已将这爱的恩赐看作是理所当然。

于是,我陷入了沉沉的思考,往日的一切像放幻灯片一般一幕幕地从眼前划过……

六岁那年,一场意外的车祸险些让我失去左臂和左腿。当好心的叔叔把我送到医院时,正是妈妈值夜班,当叔叔把鲜血淋淋的我抱到妈妈的面前时,我不知道她是怎样面对这一切的。我只知道在我的面前,妈妈从未掉过一滴眼泪,当我用无辜的眼神望着他们时,他们只是微笑地望着我,不说一句话。甚至在上手术台时,当锃亮的白炽灯照得我无处逃藏,伸出双手向妈妈求助时,在朦胧的水汽中,我看到了妈妈的微笑,那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温柔的笑……

刚上小学的时候,得了平生第一张奖状,欣喜万分,恨不得马上回家向父母邀功,可当回到家时,却发现竟有比自己还要高兴的人。爸爸乐得非得找个框子给挂起来,刚走到门口,由于有点得意忘形,手中的奖状被风吹走了,正巧落在路过的一位叔叔的脚下。于是,一双大脚便无情的落在了我心爱的奖状上,一股空前的委屈感油然而生,眼泪在眼眶中直打转,可老爸急了,二话不说,冲上去就想给那人点颜色看看,幸亏让周围的人给拉开了,惊谎之后,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对我的管教开始“变本加厉”时不时的提醒我,青果是若涩的,花儿应开在收获的季节!但有时,偷翻手机,查看聊天记录的行为也会让我很恼火,于是,青春期小妞大战更年期老妈的战火硝烟常常弥漫在家庭的上空。不过过后再想一想,可怜天下父母心,时间会证明一切的,也就释然了。

也许,我的父母并不是最富有的一个,也不是权力最大的一个,更不是最靓丽的一个,但我的父母绝对是最爱我的,这,就足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