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永定河的历史1000字实用20篇

对于历史,我们一定要记得以史为鉴,还有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身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自己国家的耻辱。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关于永定河的历史1000字,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浏览

2512

作文

1000

篇1:睚眦必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睚眦必报,汉语成语,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其狭窄。

范雎,字叔,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即宣太后芈八子),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正字通》睚眦,谓忤眂也。什么叫“忤眂”呢,忤是不正、不顺从、违反的意思;眂是视的同音同意字。忤眂就是不正视,用眼角看。从睚眦的眦也可以看到,眦是眼角的意思,中医对内眼角称为内眦、外眼角称为外眦。 推论:通常这种成语睚眦两个字应该是并列或相似的两个名词。睚眦也许分别是内外眼角的意思,古人对于这种人体器官是应该有不同的称谓的,只是我无法分清哪个是内眼角;哪个是外眼角。但睚、眦为眼睛的不同部位的名称是没错的。当然也许睚是眼中间、眦是眼角,不过根据《正字通》的解释这样的推论不是十分准确。 结论:“睚眦必报”的本意不是通常解释的“别人对他瞪眼,比喻极小的仇恨。极小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形容人心胸狭窄”,而应该是“对于别人轻蔑的用眼角看他一眼这样的小事,也一定要报复回去。形容人心胸狭窄”更准确。

龙生九子,其一子名睚眦,性凶残。睚眦,名。

《列子·汤问·纪昌学射》: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眦,眼眶。

典故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中大夫,名叫范雎,因事在国内不能立足,被逐出国境,范雎很有口才,他被逐出魏国之后,仍运用能言善辩的天才,跑到秦国去,向秦昭王游说。

范雎恐怕让人知道他是被魏国逐出,所以改名换姓,自称是张禄,向秦昭王建议远交近攻的政策,秦昭王认为范雎的政策很妥善,于是把范雎留在秦国拜为上卿。

后来,范雎能够时常接近秦王,而且所建议的政策,秦王都认为可行,在实施之后又得到良好的效果,于是就封范雎为秦国的丞相。

范雎因为在秦国得意,便成为有财有势的大人物,认为也应该清算旧账;凡从前对他有恩惠的人,虽然所施的恩惠,只是给他吃一顿饭,范雎也重重酬谢,对于从前对他有嫌怨的人,虽然嫌怨的程度,只是张目忤视一下,他也不放过,便要实行报复。

示例编辑

1.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后汉书·公孙瓒传》。

2.宋·苏辙《论吕惠卿》:“盖其凶悍猜忍如蝮蝎;万一复用;睚眦必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节气的历史起源

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如今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较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孝顺的历史典故:闵损芦衣救母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阅读古代名人孝顺历史典故,有利于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闵损芦衣救母的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闵子的简介

闵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生于鲁国萧邑,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

闵子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闵损芦衣救母的故事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 生了两个弟弟。

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平时对子骞很不好。

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小脸也是红扑扑的,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

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驾车的辔鞍就掉了,这导致了马车发生很大的震动 。

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很是生气,心想:这么大了连马车都驾不好,便要下车教训。正要斥骂时,突然发现子骞脸色发紫,浑身颤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开子骞的衣襟,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棉花的影子。

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的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受这样的冷冻这样的苦,是自己没有做到作父亲的责任啊!父亲更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恶劣,居然对一个孩子都如此狠毒。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

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了,家里的三个孩子都要受凉挨饿了”, 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地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

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并为自己劝解,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相当的后悔,此后把子骞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爱护。这便是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芦衣救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参观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作文800字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在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鼓山脚下,有一座弘扬革命精神、被后人永远传颂的纪念馆——福建革命历史纪念馆。

在一次爬完鼓山后,我参观了这座雄伟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了先烈们的历史足迹,感受红色文化,学习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一进大门,眼前便被一座巨大的铜雕——《奋斗》所吸引。这座铜雕由星与人组成:星未完形,亦如山、如剑、如闪电;人物以工农兵为主体的10位革命群像,以勇往直前的造型、刚毅坚强的神态,表现出福建人民坚强不屈、团结奋斗、追求幸福的革命精神。看!最中间的那位妇女挥扬着坚硬的右臂,硬朗的身子摆脱了柔弱女子形象的束缚,那动作、那神态,表达了她对旧势力的憎恶,对幸福的渴望。她像是在号召大家为人民自己的命运搏斗,为中国的未来搏斗。她的右边是一位袒露胸膛的铁汉,正拔起身后的大刀,向着旧势力砍去。前面的战士吹着冲锋号,后面的战士挺着长枪。在勇士们的身后,是伟大劳动人民凝成的大靠山。正是这些伟大的劳动人民作后盾,才会有革命的胜利、全国的幸福。

穿过大门,走进侧面的展厅,便看到许多历史文物:各个时代的军装、水壶、口杯、子弹、武器,还有董存瑞、雷锋、刘胡兰、罗盛教等革命先辈的瓷器像。不过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留在叶飞体内的子弹”:1933年冬,叶飞在闽东福安狮子头渡口客店与地下党接头时,突遭敌人袭击,身中数弹,其中一颗子弹留在他胸部直到1999年逝世时才取出。叶飞先辈这种不畏牺牲的精神以及他顽强的意志令我钦佩。

从侧面展厅出来,顺着楼梯而上,看见了一幅幅激烈厮杀的图画,尤其是那《解放福建》,生动艺术地再现了1949年解放福州、厦门海陆战争的激烈战斗场面,在枪林弹雨之中,是解放军们用血肉之躯迎来了解放!再看那墙上的鸦片战争简介,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又浮现在我脑海里:几十箱鸦片在林则徐的指挥下销毁,人民在一旁欢呼……除了鸦片战争,墙上也展现出了“黄花岗烈士中的福州十杰”、“开展统战策反的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对领导人”、“建立苏维埃政府专区”“福建历年将领长廊”……

“要走啦”!耳边响起了父母的催促声。当我恋恋不舍地离开时,我想:没有革命,没有那些革命烈士,就没有今天的和谐、先进。我们在优裕的环境下生活时也要时时刻刻记得:革命先辈在战火硝烟中奋勇直前、无私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强项令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5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典故故事更是数不清,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强项令的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出处】

《后汉书·酷吏传·董宣》。

【释义】

本义是强硬的颈项,借喻人性格刚强,不肯低头屈服。后以“强项令”泛指刚直不阿的官吏。

【历史典故】

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赋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因此,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却需要有效的法令。不过法令只能威慑百姓,却无法约束达官贵人。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倚仗自己的弟弟是皇帝,横行无忌,她的奴仆也不把法纪放在眼中。

洛陽令董宣是一个耿直的人,他认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湖陽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家奴出来。

一天,湖陽公主坐着马车外出,跟随她的正是那个杀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陽公主的车。

湖陽公主大怒:“好大胆的洛陽令,竟敢阻拦我的马车!”

董宣毫不畏惧,当面责备湖陽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管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处决。

湖陽公主十分生气,马上赶到宫里,向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光武帝听了也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陽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

董宣说:“先别动手,微臣有话要上奏。”

光武帝怒气冲冲地问道:“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如果微臣因为维护法令而获罪,恳请以死谢天下!”说罢,他向柱子撞去。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经撞得头破血流。

光武帝理屈,但是为了顾全湖陽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头赔礼。董宣宁死不磕,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

内侍回报说:“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光武帝也只好放了他。

湖陽公主见光武帝放了董宣,并不服气,讽刺光武帝没有权威,光武帝无奈地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时那样肆意为之。”

【成长心语】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古代法治思想的精华,沿用至今。董宣敢于挑战有权势之人,坚持原则不退让、宁折不弯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尊敬,他无论官品与人品皆属上乘。每个人都有一个衡量一切的尺度,所以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容忍程度不一。作为一个执法者,对自己、对他人都应该严格要求;如果是普通人,就要严于律己。敢于坚持原则,宁折不弯的坚韧精神,这些都将成为青少年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条件和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将记住12月13日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的南京阳光明媚,金色的梧桐在风中婆娑起舞,一同八十年前的南京城一样寂静,12月13日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一座千古奇耻的纪念碑;这是一个“国穷民穷被狗欺”的有力见证,这是30,0000中国人生命的终点。在80年前的南京,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它经历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你听?南京大地下死去的英烈们平缓的呼吸声……

八十年前的南京,街市闹嚷,小贩大声叫买,孩子们在路上嬉戏,身穿旗袍的江南女子诉说江南的柔情,一切都是那样平静安宁,安宁到让人不忍打破,但事与愿违,“轰——”往日矗立的高楼轰然倒塌,还未反应过来的市民,顷刻间便被压在石柱之下,他们呻吟着、哀叫着,但不久,剧烈地疼痛就带走了他们的生命。

刹那间,南京这座昔日的行政中心、南方大都市。如今却如同被佛祖诅咒的阿鼻地狱。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婴孩的啼哭声,他们不停地呼喊着双亲名字,摇晃着双亲的两臂,他们从未想过—至少在这之前从未想过他们如山般坚毅的父亲,如水般的母亲就这样永远倒下,再也不会醒来。此时的南京仿佛已成为一座孤城,只剩令人窒息的寂静,令人窒息的学色。但这远远没有结束,当幸存者们还在为死去的人们哀伤时,一群野兽破开城门,个个手持泛冷的凶器,眼睛通红,露出嗜血的光芒。它们撕扯着南京人民的血肉,杀戮、鲜血、南京城,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这三个词紧密联系在一起!但中国儿女不屈的灵魂在怒吼、在反抗,在怒视侵略者的罪行。日本侵略者你们看到了在枪林弹雨挣扎着的中华儿女吗?

2017年12月1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庄严的降旗仪式以此来悼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三十万亡灵。然而日本右翼分子之记得日本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的惨烈,却不记得中国的旅顺和南京人民被屠杀而发出的呻吟,东北731部队毒气室里累累的白骨。整整十四年的抗战啊!却被日本历史书上轻描淡写,无足轻重甚至歪曲历史事实的话给一笔带过。还有供奉第二次世界期间犯战争罪的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那些战犯却被右翼分子鼓吹为战阵英雄,这是怎样的民族,这是怎样的国家。但这些杀人者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血污……呜呼,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还有要说的。历史总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但无论时间过了多久,这段历史不会随时间的流驶而消逝,相反会更加深刻的方式让我们铭记于心。如今,我们可以高声对世界宣布:“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八十年前的南京,在日军的铁蹄下呻吟,八十年后的南京,伤口愈合,万物生长。而历史将永远记住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公祭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寻宝随记作文800字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站在博物馆,恰似站在时间的纵轴上,向前可知晓过往,向后又可以预知未来。——题记

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我们从第四展厅·大唐遗宝开始了今天的寻宝之旅。这个展馆里的藏品都是出自陕西何家村窖藏,它们千年来一直存放在两只大缸里,直到被考古学者发现才重见天日。

“白玛瑙”带銙

茫茫人海中,我第一个看见的展品是“白玛瑙”带銙。它是一件白玉制品,我正寻思它是否是一件头饰,就听讲解员姐姐说,带銙在古代等同于今天的腰带,真是奢华得让我瞠目结舌。

货币的芳华

货币最早可以追溯春秋时期,“节墨之法化”铜刀币非常大,像一把刀一样。到了战国时期,“京一新”“半两”就明显精致多了,但还是非常大。自汉朝开始,大多数钱币都是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小孔,小巧而方便携带。唐代“开元通宝”在这里珍藏尤多,金的银的、单面有字、双面有字,丰富多样,看得我眼花缭乱,从繁杂的钱币中不难看出一个时代的繁华。

咦,这是金饼?也是皇宫贵族装饰用的吗?这时,讲解员姐姐说道,金饼是皇帝赐给大臣的,或是做大规模交易时使用的货币。呵,古人真是奢华。

俑的记忆

秦始皇兵马俑按照1:1的比例仿真人铸造。他们神态各异,动作不一,却同样威武刚毅,给人一种威震天下的感觉。我猜想,一个兵马俑就对应一个真实的士兵吧,他们都是武艺高强的勇士吧,他们都曾横刀立马笑傲沙场吧,秦朝的军队一定十分厉害吧……

前面就是汉代陶俑。汉代陶俑属于迷你版,包括素衣式俑和着衣式俑。每个陶俑都很相似,素衣式俑的衣服是铸造人俑时一起铸造的,最后涂抹上色彩;而着衣式俑是先做人俑,再给人俑穿上锦衣。千年风霜过去,锦衣早已腐朽,未能见到美丽的锦衣,我有些失望。着衣式俑的两侧手臂上都有一个小孔,原来着衣式俑的胳膊是可以活动的!可惜展示柜里的人俑的胳膊都已遗失。

转过弯,来的唐代人俑展厅,唐代人俑以唐三彩最为闻名。唐代的俑丰富多样、精致细腻。唐三彩三花马栩栩如生,那马的眼睛炯炯有神,目视前方;马的头饰美轮美奂,细致的簪花棱角分明;马尾扬起,仿佛正在原野上奔驰……唐人以胖为美的特点在人俑上也有体现。仕女俑身着五彩缤纷的衣裙,她们的发型也是各式各样,云鬓、螺鬓、反绾鬓,装饰着婴儿肥的脸蛋,显得十分可爱。

在馆内寻宝,却发现到处是宝。置身博物馆,只觉得才疏学浅。世界那么大,历史那么长,我们不懂的太多太多。幸好,可以游学,幸好,还有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悬梁刺股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87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多少,知道多少,了解又有多少,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一看悬梁刺股的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悬梁刺股:发奋刻苦,求学始成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暨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

【释义】

股:大腿。将头发悬在梁上,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打瞌睡。形容读书学习发愤刻苦。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字季子,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曾与张仪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学成之后,他到各国去游说,希望各国的君主可以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却始终一无所获。最后,他的钱全都花光了,只能回家。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邻居们也都在暗地里嘲笑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从此,他闭门不出,埋头苦读,常常读书到深夜,有时疲倦得直打盹,想睡觉,他就用冷水冲醒自己。但是,到后来冷水也没有什么用了,于是他想出了另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了,再坚持读书。

几年的苦读之后,他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于是他再次去游说,后终于成为一位声望颇高的大纵横家。

东汉时期,也有一个像苏秦一样勤学苦读的人,他叫孙敬,字文宝,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如饥似渴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想了很多办法来刺激自己,但是到后来都失去了效用。

他怕影响自己读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则绑住自己的头发。当他读书疲劳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自己马上清醒,再继续读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敬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成长心语】

拉美特利说过:“大海越是布满暗礁,越是以险恶出名,我越觉得通过重重危难去寻求不朽是一件赏心乐事。”在逆境中,只有懦夫才会一蹶不振,视此为人生的终结。综观历史,强者都是在大苦大难中取得成就的。求知也是如此,不经历风雨,怎么会见到美丽的彩虹?没有百转千回的“山重水复疑无路”,又何来“柳暗花明又一村”?要想获得大幅度的提升,便要经历“华山天险一条路”,要有百折不回的韧劲、闻鸡起舞的苦干、悬梁刺股的志气和奋发,这样才能够“破壁”,一定能够“走通”,一定能够华山登顶、一览众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时也。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秦二世时,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南方风起云涌,会稽郡代理郡守殷通对项梁说:「江西一代地方全反了,这正是上天要亡秦国的时刻。我听说:『先发动就能让别人受我控制,动作慢了就受人控制。』我准备起义,并且任命先生您与桓楚为将领。」

当时,桓楚藏匿在沼泽地带,项梁说:「桓楚逃匿,只有项羽知道他藏在哪里。」于是项梁出去吩咐项羽「如此如此」,再回室内对殷通说:「请你召见项羽,命令他去召回桓楚。」等到项羽进入,接受命令,才过一会儿,项梁示意项羽:「可以动手了。」

于是项羽拔剑斩下殷通的脑袋,项梁手中拎着郡守脑袋,腰配着郡守的印绶走出去,郡政府人员见状惊慌纷乱,项羽击杀数十百人,镇住了局面。

项梁召集他熟识的豪杰与吏士,告知他们要起义,募集兵马八千人,任命自己为会稽郡守,项羽为裨将,攻略附近县城。

锦衣夜行

【明慧学校】据《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载,西楚霸王项羽率兵进入秦国首都咸阳后,屠杀城里的百姓,杀害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并且放火烧掉宫殿,然后带着到处搜括而来的财货、珍宝和妇女要回故乡去。

这时有人跟项羽建议:「关中这个地方,山河四面围绕,是天然屏障,土地肥沃丰饶,首都建在这里可以称霸中原。」项羽看到秦宫殿都已经烧毁,心里又想念故乡,就回答说:「人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好像晚上穿着漂亮的衣服外出,谁看得到?」

沐猴而冠

那个人背地里对人说:「听说项羽这个人,就像个性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没有远见成不了大事,现在看来果然是真的。」结果话传到项羽的耳里,就把那个人捉来烹煮。

后来「沐猴而冠」被用来指性情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亦用来比喻人虚有其表,却不脱粗鄙的本质,没有远见。除此之外,古来对这句成语另有一解,认为因为猕猴性子急躁,不能若人久着冠带,用来比喻人的性情急躁。

马上得天下,岂可马上治天下

汉高祖刘邦击败了项羽,在长安登基做了皇帝,即是历史上创建汉朝四百年天下的第一位开国君主汉高祖。汉高祖即位之初,功臣战将遍布朝廷,使朝廷纷纷扰扰毫无秩序,汉高祖真的不知道怎么来统治这个国家。当时有个儒生叫做陆贾对汉高祖说:「你马上得天下,岂可马上治天下?」这个话让汉高祖非常震惊,便接受了陆贾的意见。于是汉高祖设法重用一些文士而不重用武将来治理国家,所以做了丞相的人不是那位立了第一战功的韩信,而是文士萧何。从此以后,历代的开国君主莫不以「马上得天下,岂可马上治天下」做为座右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的呼唤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90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声音,来自于孩子的心声;有一种声音,来自于母亲的召引;有一种声音,来自于历史呼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丞相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发出了振聋发聩的铮铮誓言。只要他点头,金银珠宝、雍容华贵的生活就会立马实现。可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下,宁愿选择壮烈地死去,也不愿苟且地活在元军的“善待”下,他深知自己是大宋臣民,他绝对不能做出任何背叛大宋的事情,他身上背负的“忠诚”,是给我们后代人树立了永垂不朽的榜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这个一心一意为国的人,听着他的名字,就会令人终生难忘,他为他的国家付出了多少辛苦;屈原,这个一心一意敬国的人,念着他的名字,就会令人感慨万分,他为他的国家花费了多少心思;屈原,这个一心一意爱国的人,想着他的名字,就会令人叹惜不已,他为他的国家做出了多少贡献。但在五月初五那天,他背起一块石头,这是一块作为他的国家唯一的一块净土,背着它,抱着必死的决心,毅然跳入汨罗江。国在人在,国亡人亡,他那颗忠烈的赤诚之心,为我们后人开辟了一条英雄之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东汉末年,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刘备欲伸张大义于天下,然屡次遭受失败,危难之际,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过了一年,诸葛亮出使吴国,联吴抗曹,火烧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往后的二十年,诸葛亮一直尽忠尽责地为蜀国效力,七擒孟获,平定南方;空城计,化险为夷。公元223年,刘备去世,托孤之孔明。公元234年,诸葛亮二次出征平定中原,病逝五丈原,享年54年,他一生不图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佳话。

我不得不承认,历史的声音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在这片中国历史的土地上,不断演绎着亘古不变的人生戏剧。人们从用粗犷的方式传承着古老的香火,到先辈们粗糙的双手接过上苍的祈祷……我们不断探索先人们创造的奇迹,不断挖掘先人们遗留的文明;当我们发现了古人创造的奇迹时,就会欣喜若狂;当我们枕着古人遗留的文明时,就会自豪万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因为有你,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璀璨;因为有你,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绚烂;因为有你,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辉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追随你,我们倾听你,我们更爱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将记住余光中高二作文

全文共 1017 字

+ 加入清单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题记

当我们背井离乡,四海为家的时候,再读《乡愁》这首诗,已经能够懂得诗里所蕴含的那种浓浓的愁苦;再看见“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时,又有几人能够忍住夺眶而出的眼泪呢?

余光中老先生虽身处台湾,但心中一直牵挂着在那头的大陆。他曾表示:“每天在学校办公室,望过去就是我熟悉的故乡,我要庆幸,自己不是住在台东,不然对的就是太平洋,我又不要看美国,有什么用呢?”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不仅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他自己甚至是万千海外游子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余光中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作品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每每读到他所写的抒发自己乡愁的诗时,仿佛眼前有一位白发老者面朝祖国,满怀思念地,用嘶哑却又不失力量的声音缓缓朗诵着这一首首诗。余光中先生曾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亦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在《乡愁》中,余光中先生将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一枚小小的邮票,却承载着浓厚的乡愁,正如杜甫曾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张邮票,一封家书,或许对现在处于信息高速化的时代下的我们来说,已经不需要了,因为在网络的不断普及下,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电话、手机、视频通话来缩短空间距离,可在杜甫、余光中当时所处的年代,却是现在的手机、电话远比不上的。

余光中老先生不仅在心中思念着祖国,并且在行动上,也无处不体现出他的爱国。他在海口演讲时告诫,台湾应为中华文化做加法、乘法,而非减法、除法,不要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这一番话,不仅批判了当时国人崇洋媚外,不屑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抑或是排斥国产品牌的现象,同时也体现了余老先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余光中老先生为海峡两岸的青年举办题为《中国诗歌的天人合一》的专题讲座,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信心拈来,娓娓而谈,让海峡两岸的青年们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和深远。

余光中先生并没有像抗日战争中的那些英雄,用子弹消灭一个个敌人来展现自己的爱国之情,他是用笔在奋斗,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呼吁人们重视并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回报、来感恩这个曾经养育过他的祖国!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份情感,我们后人才能够体会到余老先生作品中所蕴含的魅力,因此,我们应该对像余老先生这样的人抱有更加崇敬的态度,并且应该感谢他们能够让我们体会到这样一种情感,并且使这一种情感得到更好的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将记住面壁者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高于地球文明的三体星人即将攻占地球,地球命运危在旦夕,为了拯救地球文明,联合国开展了面壁计划,指定了四位面壁者。当全人类命运紧紧攒在一起时,面壁者肩负着全人类的责任。站在人性,伦理,道德的底线上,面对芸芸众生,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对人性的思考,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责任之壁

被喻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支笔”,龙应台也是一位面壁者。面对世界,面对中国,面对台湾,面对庸人,用她的尖锐的笔,批判道:“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她面壁,是知道中国人有错;她呐喊,是知道中国人是有血性的;她站出来,用笔用热血去发现希望,带来希望。在龙应台的面前,这堵墙叫做“庸”,在这堵庸墙面前,她毫不退缩;外壳里面,是中国人琼浆般沸腾的血液,是老祖宗流传的炎黄子孙的血脉!

遭受文革残害的巴金先生,也是一名面壁者。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自省和忏悔,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与结发妻子生死两隔,却仍能为一条可怜的小狗忏悔,为中国人面壁。在逆境中仍能勇敢面对自己的心,这才是真正的有血性的面壁者。

历史之壁

二战结束那刻起,德意志整个民族都在反思自己曾经的罪行。上至国家政要,下至普通民众都在深刻地反省。1970年12月7日,波兰首都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德国总理勃兰特双膝下跪。这一跪,面对的是罪恶的历史,跪出的是的德国的尊严,展现了一个真正有拿得起放得下气概的国家的姿态。反观同时犯下历史错误的日本,从战争结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一直掩盖自己的罪行,把“侵略”战争说成是“自存自卫和亚洲和平的战争”,把“亚洲殖民化”说成是“大东亚共荣”。这难道不是混淆是非,黑白颠倒吗?在历史罪恶这面墙壁前,德国是勇敢的面壁者,而日本则是懦弱畏缩的。

现实中的面壁

其实,生而为人,就是要常常面壁的,面壁即思过,思过即自省。问当今世上能有几人敢于面壁?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修善身心,便是通过自我的不断反思而逐渐实现的。面对错误,改正错误;面对真实的内心,完善不完美的内心。非勇者,莫敢为。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历史将记住面壁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的选择中学生作文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1921年7月1日,在军阀混战中,在五四烽火后,伴随着哀鸿遍野,伴随着民族的迷茫与彷徨,您,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我亲爱的妈妈!您历尽了沧桑磨难,挽救了革命,挽救了人民,挽救了伟大而可爱的祖国!迈着矫健而坚定的步伐,您走过了90个春秋冬夏。苦难阵痛里,是您,给华夏人民带来了生机和希望;风雨飘摇中,是您,给这个伟大的民族以光明和方向。跟着您,永远是历史最正确的选择

面对错误,您从来都能英明的调整决策,引领祖国和人民走出污淖泥潭。

忆当初,是您及时纠正了张国焘、王明等的错误路线,慧眼识英雄,由毛主席领导红军,开创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从而转战陕北,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和力量。建国后,“大跃进”盲目游走,兼自然灾害连连,目睹百姓们饱受的饥饿和苦难,党啊,我亲爱的妈妈,您伤心落泪,随即调整浮夸的作风,正视困难,从而挽救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生命!十年内乱,带给民生满目苍痍。您痛悔自责,在邓xx同志领导下拨乱反正,一举谱写出改革开放的壮丽篇章!

党啊,我亲爱的妈妈!面对困难,您从来都不屈不挠、倔强挺拔!

您执著坚定的领导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您舍生忘死的抵抗了日本八年的侵略!抗美援朝,您更是下定非凡的决心,斩钉截铁地痛击了纸老虎的嚣张气焰,还伟大祖国以神圣尊严!新时期以来,您愈渐英姿勃发。抗非典,斗雪灾,退洪涝,解危机。汶川、玉树,您更是双目欲泪,谱写了伟大而悲壮的英雄序曲!党啊,我亲爱的妈妈,您从不曾退缩,从不曾畏惧!是您,永远让困难和浩劫低头,是您,永远让邪恶和灾患萎靡!

党啊,我亲爱的妈妈,对共产主义,您永远抱着坚定的信念,永远满怀豪情和希望!

正是这种希望,顶着苏联撤走的压力,我们自力更生研制了两弹一星,让中华民族昂首挺胸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这种希望,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您引领中国人民奋起直追。30年,短短30年,我们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30年,我们迎来了更辉煌的新世纪!正是这种希望,我们的载人飞船和探月卫星成功发射!正是这种希望,我们迎来了更加蓬勃腾飞的时代!

党啊,我亲爱的妈妈,凭着稚嫩的声音我想对您说,您历遍劫难,阅尽浮华,却总能够一次次力挽狂澜、转危为安。因为跟着您,人民绽开了笑;因为跟着您,祖国乐开了花!您就是灯塔,您就是舵手,跟着您,永远是历史最正确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中学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姽婳将军的历史典故1000字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讲述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当年一位恒王出镇青州,他好武兼好色,令一班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中林四娘姿色既冠,武艺更精,恒王让林四娘统辖诸位美女,称为姽婳将军。

当然了,这位恒王是一个真正的须眉浊物兼草包,竟被流贼杀死。文武官员纷纷要献城,不期忠义明闺阁,林四娘带领众美女夜袭贼营,力战不支,殉王报国有人考证,曹雪芹并非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林四娘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秦淮歌妓,后成为衡王朱常庶的宠妃,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斗,在战斗中香消玉殒,被人们称为姽婳将军。

到了清代,蒲松龄还把林四娘写进了《聊斋志异》。

此事的考证是否可靠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姽婳将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不系明珠系宝刀,艳李浓桃临战场,让婀娜和娇媚在刀光剑影里亮丽着。她们上马杀敌,就是将军;下马后娴静美好,是为姽婳,称之为姽婳将军,用《红楼梦》中的说法,是妙极神奇,更觉妩媚风流。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姽婳将军是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有二百多条,她曾率领一万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着而深得国民的爱戴。

后来,她的墓中出土了带有妇好铭文的钺,是妇好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八点五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九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她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在历史中,虽然这些巾帼英雄不让须眉,屡立功勋,但正式被皇帝册封,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只有一位,她就是明末的女帅秦良玉,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将军。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姑娘,她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战功卓着。她统帅的白杆兵更是威名远扬,这也是她自己独有的一支部队。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直抵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赶来的十余万官军互相观望,畏缩不前。唯独秦良玉率先奋勇出击,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

为此,崇祯皇帝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封其为一品夫人,充总兵官,加封少保。崇祯感慨万千,写下四首诗赐给了秦良玉,夸赞她的功绩。其中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这一句是非常值得体味的。在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候,崇祯皇帝对男人们也许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他们是靠不住的。明末的男人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曾子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曾子要出门,他的夫人也要出门买菜,家中无人照看孩子,但是孩子吵着闹着要跟母亲一起去集市。曾子夫人想了一个办法,她哄孩子,说道,你要是乖乖在家听话,等我们回来,我就给你杀猪做猪肉吃。

于是孩子很听话的坐在家里等,小朋友叫她出去玩都没有去,就坐在村口一直盼着,然后对小伙伴说:“我妈妈今天回来给我杀猪做猪肉吃。”傍晚的时候,母亲回来了,他赶紧迎接上去,喊着:“快点做猪肉,我快饿死了,杀猪杀猪。”

曾子的老婆笑着说:“咱家就这一头猪,还要长膘呢,他抵得上咱家两个月的口粮了,怎么能随便杀了呢?”曾子的儿子一听哇哇大哭起来。曾子出来之后看见孩子在哭,于是问出了什么事,曾子老婆就把事情说了一遍,曾子听完后默默的回到家里,到厨房拿了一把刀直奔猪圈而去。

妻子不解,你干嘛要去猪圈,于是跑过去。没想到曾子正要杀猪,曾子老婆傻眼了:“不年不节的,你杀猪了,日子怎么过。”

曾子严肃地说:“言而有信不仅仅是对别人说的,对自己更要这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曾子老婆惭愧的低下头,两人把猪杀了,宴请了乡邻。

曾子衣敝衣以耕的典故

曾子的品行和名声在外被人广为流传 ,当时处于乱世时期,很多君主都有招揽人才的心思,于是鲁国君主便请人前去请曾子到鲁国。

曾子家境清贫,经常穿着麻布旧衣服,自己在田里耕地,鲁国国君知道之后就派人对他说:“你所居住的附近区域就当做你的封地吧,然后你在这里收租金,就可以买好点的衣服,过好一点的生活了。”曾子没有接受,鲁国国君不放弃,又派人去了好几次。国君派出的特使劝他:“这不是你自己求来的,这是国君赠予你的,你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呢?”

曾子摇摇头:“接受别人的馈赠但是又没有什么回报,如果不接受又会对不起人家一番好心,让别人觉得傲慢,虽然你们真心相邀,但是我仍然感觉亏欠。”来使心悦诚服的离开了。孔子后来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很是敬佩,觉得曾子保全了气节。

这件事情体现出曾子无功不受禄,他要靠自己的实力吃饭。鲁国君主给了他一片封地,虽然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容,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让曾子不敢接受。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馈赠都会有亏欠之心,过分的拒绝也会让亲友之间的感情受损伤,如果接受了,又会让自己的品行有损伤。不过亲友之间多是情谊,这和君主对自己的馈赠是完全不一样的,自己接受亲友馈赠还有可能不谈报答,但是用城镇想赠送,真的没有办法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典故之丝绸之路的故事

全文共 1038 字

+ 加入清单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蒋诩三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47 字

+ 加入清单

典源出处《文选·谢灵运》诗注引 《三辅决录》:“蒋诩,字元卿,隐于杜陵。舍中三径,惟羊仲、求仲从之游。二仲皆挫廉逃名。”

释义用法西汉末年,王莽擅政,兖州刺史蒋诩归乡隐居,庭院中开三径,唯与同样逃名避世的羊仲、求仲二人往来。后以此典指退隐避世或寄情山水田园; 也以“二仲”等称隐逸逃名之士。参见“陶令三径”。

用典形式

【二仲】 唐·岑参:“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宋·苏轼:“庶几门户有八慈,不恨居邻无二仲。”元·吾邱衍:“吾庐正萧飒,二仲得羊求。”清·黄鷟来:“他时倘遂居山愿,三径惟容二仲通。”

【三径】 南朝齐·陆厥:“杜门清三径,坐槛临曲池。”唐·骆宾王:“还愁三径晚,独对一清樽。”宋·范成大:“斫开竹后初三径,忘却诗来又一年。”宋·辛弃疾:“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开径】 南朝梁·江淹:“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唐·李益:“开径说逢康,临觞方接阮。”

【羊仲】 金·元好问:“三径他时望羊仲,却应松菊未销忧。”明·翟式耜:“幽栖觅伴忍羊仲,偕隐无人羡鹿门。”

【羊求】 元·黄溍:“羊求何不来三径,门掩残书满石床。”明·高启:“徒闻竹林间,往来有羊求。”

【求仲】 南朝陈·江总:“径毁悲求仲,林成忆巨源。”宋·王安石:“愁寻径草无求仲,喜对檐花有广文。”

【求羊】 唐·皎然:“微踪与麋鹿,远谢求羊知。”清·朱彝尊:“耕田定须沮溺耦,开径可少求羊交。”

【蒋径】 宋·陈师道:“尚喜弊庐连蒋径,愿求佳句迎髯奴。”

【三三径】 宋·张炎:“短梦恍然今昔,故国十年心。回首三三径,松竹成阴。”

【三径诩】 宋·黄庭坚:“时邀五柳陶,共过三径诩。”

【开三径】 唐·王勃:“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邻。”唐·温庭筠:“元卿谢免开三径,平仲朝归卧一裘。”宋·苏轼:“明年我亦开三径,寂寂兼无雀可罗。”

【开竹径】 唐·杜甫:“自须开竹径,谁道避云萝。”

【求羊径】 清·钱谦益:“归与却扫求羊径,老去应同弥勒龛。”

【求羊踪】 唐·王维:“何人顾蓬径,空愧求羊踪。”

【径三三】 宋·张炎:“峰六六,径三三,此怀难与俗人谈。”

【蒋生径】 唐·陆长源:“爱君蒋生径,且著茂陵书。”唐·钱起:“应怜蒋生径,秋露满蓬 蒿。”

【蒋诩径】 唐·杜甫:“卜筑应同蒋诩径,为园须似邵平瓜。”

【径开高士】 清·归庄:“径开高士蓬犹蔓,酒漉征君菊有花。”

【避地蒋生】 清·黄鷟来:“避地蒋生还有径,蓬蒿独喜故人来。”

【蒋生难再逢】 唐·岑参:“尚子不可见,蒋生难再逢。”

【蒋诩归林园】 唐·吴筠:“二疏返海滨,蒋诩归林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将记住辛弃疾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闪烁出太多的能人志士。而辛弃疾便是其中尤为耀眼的一位。

他生于金宋乱世,从小习武的他因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在二十二岁那年独立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来与其他义军合并,他担任书记长,掌管信印。我犹记那次他完成任务归来后,发现部将叛变,主帅被杀。愤怒的他提刀上马,率数十骑兵冲入敌军营地,生擒叛将,然后突袭千里,至临安,将叛将正法,最后率数万将士南下归宋。气势磅礴之至,无出其右。

归宋的他按理应受到重用,朝廷应让他得以继续上阵杀敌,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豪情壮志,但无奈国家却是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收走了他的钢刀利剑只给他留下一支毛笔。正值壮年时候,本应上沙场杀敌以显男儿气概,却因朝廷的怯懦只能在朝中做一位旁观者,辛弃疾遭受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他也只能在文字中回忆自己的战场岁月,也正因如此,才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般千古名句流传于世。

无法再回沙场的辛弃疾将自己的爱国之情全部倾注到自己的工作中,尽管他在南宋的40年间有20年被弃置,尽管在任官的20年间又有30多次频繁调动,但一身爱国之血的他不在乎,他每到一个地方做官便特别认真、执着地工作,认真、执着到了朝廷厌烦的地步,诽谤便随之而来,贬谪也紧随其后。尽管如此,辛弃疾仍热爱着这个日渐衰颓的国家,他用“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来批评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他“栏杆拍遍”,却无人会他的无奈与忧伤。

贬谪之时,他也曾有过隐居山林的生活,不过那却是被迫的,他也曾“试向沉瓜浮李处,清风散发披襟。”但心中的爱国之情却让他放弃了这种想法。因为他还是那个爱国诗人辛弃疾。所以,他又站出来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高呼。

辛弃疾名弃疾,可从小习武的他又有什么疾病可弃的呢?他要弃的是心中的那块心病:山河碎,心不安。他字稼轩,是想要回乡务农吗?一个胸怀大志的男儿又怎会甘心在田野中度过余生?尽管报国无门,尽管“君恩重,切教种芙蓉”,但辛弃疾是一位诗人,一位武人,一位爱国之人,所以,他又发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声后名”的怒吼!

在那个日渐衰退的时代,在那个统治者醉生梦死,百姓民不聊生的时代,只有他——辛弃疾,站在时代的顶峰,向着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发出怒吼,唤醒那个时代的光芒,他用一人之力扛起了一个时代的重担。他终会被人们铭记,终会被时代牢记,历史也将永远记住辛弃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历史的

全文共 957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说:青蛙选择了池塘,是因为池塘足够清澈;向日葵选择了太阳,是因为太阳足够明媚。那么,历史选择了中国,是因为什么?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始终贯穿于其中的一颗明珠,莫过于我们今天仍在尊重且追求的仁。孔子在《论语》中不断提到关于仁的理念,但在春秋乱世没有一个君王愿意重视,于是孔子选择了周游列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他在当时所得的评价。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则是他做出的选择。

他执着地追求仁,而历史也给予了孔夫子一个答案:仁是正确的。因为在今天它仍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价值标准和道德追求。在仁的面前孔子选择了以身作则。

面对着不断发展的世界,清时的乾隆选择了闭关自守,“天朝上国何需蛮夷之物”是乾隆做出的选择,而时代的发展同样给出了答案。

一八四零年,随着英国军舰的炮响,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优越感随之一起破碎。此后100余年,中华民族不断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这种屈辱就是历史对闭关锁国给出的答案。

但是中华民族向来都是历经沧桑而不衰,久经磨难而愈强的民族,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中又有人给出了自己的选择。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是谭嗣同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写下的诗句。面对着内忧外患,丧权辱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选择积极寻求变革。但是变革总有牺牲。光绪二十四年,自四月二十三日宣布变法后,光绪帝曾连赴颐和园12次,召见维新派人士,筹划变法事宜。四月二十八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命他在总署章京上行走,并许其专折奏事。八月初四,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两天后,她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逮捕杀害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失败。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是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在历史面前做出了选择,历史同样给出了答案。戊戌变法使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后续辛亥革命等重大的变革打下了思想基础,促进了社会转型。

而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无数革命英雄的领导下,亿万人民不再受凌辱,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的开放和现代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奇迹,实现着、发展着、重振雄风的百年梦想。现在的中国正在蒸蒸日上!

巍峨的泰山,浩瀚的长江,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古朴典雅的苏州园林……它们是中国的遗产,如诗如画的美景,但更多的是岁月的见证,是历史留下的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历史选择了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走过历史的家门口作文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你与历史相遇过吗?你知道吗?历史可以很好看,也可以很好玩。

三皇五帝竞峥嵘,女儿武装俏玲珑。贵妃皇后掌天下,英雄不尽且从头。当中国人埋头苦读于历史课本的时候,当我们正纠结于历史上那些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名家将相的时候,我们为何不选择换个角度看历史?其实,有的时候,历史就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生活,也许会有勾心斗角,也许会有儿女情长,也许会有国仇家恨,也许会有君临城下。

不知不觉,走过了唐代。纵观中国历史五千年,武则天是唯一一位登基在位的正统女皇。古代中国,是一个父权夫权的固守封建礼教的国家,男权至上的准则似乎是天生的。可在这样的背景下,却有一位连历史都要对她肃然起敬的人。虽然先有吕后,后有慈禧那种一手遮天的女子,可那都是为了一己之私惑乱朝政。而武则天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稳定边疆、发展经济、打击世族大阀等等,开元盛世,盛唐的崛起,其中也有她的一份功劳,若不是她继承了唐太宗的政治观念与手段,光凭软弱的唐高宗,是绝对无法开创这种基业的。她是武媚娘,她是武才人,她亦是武则天,她的这一生,无法衡量。乾陵的那块无字碑也许便是她最好的印证,任何人都不能评价她,就连她自己都不可以。

跟随者历史的滚滚车轮,来到乾明元年(公元560年)三月二十一日,高长恭受封兰陵王。传说,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以威慑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黄金面具,战无不胜,在战场上享有威名;传说,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是个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将领,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史书上所记载,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但母亲却连姓氏都没有留下。史官揣测他的母亲肯定是一名卑贱的宫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非常讲究血统门第的士族年代,所以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可是处境却十分尴尬。北齐和北周在邙山这个地方曾经有过一场恶战。北齐名将兰陵王率领500铁骑两次冲入敌阵,杀敌无数,史称邙山大捷。“人生妄区别,共尽同草木。何待雍门弹,令君泪盈匊。”

羽扇纶巾笑谈间的周郎,十三岁官拜水军都督,连乔家大女儿也倾了心;甘罗十二岁便为上卿,辅佐太子扶苏,可终究为二世胡亥做了嫁衣,大秦灭亡;握剑醉舞的美人虞姬红了大江两岸;沙场上力能举鼎的西楚霸王将丹露挥撒乌江。楚汉之争被项王用滚烫的鲜血画上了无奈的句号。

历史,总记录了一些模棱两可的东西,似乎有意不让我们走进去,站在历史的家门外,远远的看着历史家里发生的一切,可望不可及。或许,终归有一天,历史也会邀请我们去做客吧。

展开阅读全文